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工作总结 >调查报告 >

参观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启示录

参观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启示录

一路风雨一路歌

参观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启示录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启示录

郭 瑞 礼

一所由四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的新办高职院校,在“一穷二白”的困境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用了短短四年时间,就成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完成了由“鱼腩”向“黑马”再向“骏马”的华丽蜕变。这不是神话,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四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眨眼即逝的短暂一瞬,但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来说,这四年却走得既艰难又辉煌,走得令人回肠荡气,其中的每一步都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味、深思。

栉风沐雨写春秋

一次,一位兄弟院校的同行参观了刚刚落成的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望着恢宏壮观的教学大楼、大气磅礴的中心广场、花语飘香的园林景观和一流的办学设施,他笑着对陪同人员说:“你们职院人可真爱好啊!”

“爱好(hǎo)”一词,在关中方言中带有追求完美、完善的意思。的确,翻遍现代汉语词典,实在找不出第二个词能比“爱好”更准确、更简洁地表现出职院人的精神追求。但是我们很难想象,为了这份执着的“爱好”,他们却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

让我们把记忆拉回到四年以前。

时间:2006年4月某日。

地点:临时租用的某企业会议室。

议题:动员集资建校。

“同志们,集资工作是决定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对每一位党员的严峻考验,是我们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主席台上,新任院党委书记刘文理面色凝重,大声疾呼。

刘文理原任市政府秘书长、市长助理,2006年春节前夕,刚刚被任命为学院党委书记。他深知,这个书记并不好当,摆在他面前的将是说不尽的酸咸苦辣、数不清的激流险滩。但是他没有畏惧,既然来到学院,他就做好了打硬仗的思想准备。为了找准破解难题的突破口,他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活动,形成了关于学院建设发展的初步构想。

思路有了,但实施起来谈何容易?且不说招生上的难题、队伍融合上的难题、实训基地建设上的难题,单就新校区建设一项,所需资金高达6亿多元,仅征地即达5000多万元。这笔钱,不光学院拿不出来,政府也拿不出来呀!

凄风苦雨吹梦寒。难题如山,路在何方?

为了尽快走出困境,院党委在对四校资源进行实质性整合的同时,决心依靠集体的力量全力破解新校区建设这一最大难题。就这样,经过慎重考虑、全面分析形势,院党委作出了向教职工集资建校的决定。

当然,领导们深知,穷庙里没有富和尚。学院穷,老师们更穷,微薄的薪水只能勉强度日,哪来的钱集资啊?可是,面临迫在眉睫的学院建设任务,任何犹豫、观望都可能使新成立的学院丧失发展先机,甚至夭折。

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紧急时刻,领导干部带头!共产党员带头!先进模范和积极分子带头!

紧急时刻,全院500多名教职工焕发出了巨大的主人翁责任感,他们发誓:“砸锅卖铁也要建好新学院!”于是,有的老师把准备买房的钱拿了出来;有的以自家房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更有一位老师三天跑了7个县,找亲友、寻同学、求爷爷、告奶奶,看了不知多少白眼,受了不知多少屈辱,终于借到了5万元。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硬是筹集资金2300多万元,加上市财政投入和其他渠道筹措来的资金,终于如期完成了新校区建设征地的任务。

为了突破资金困境,使新校区尽早破土动工,党委书记刘文理、院长刘聪博和班子成员兵分几路,风雨兼程,跑西安、进北京,寻项目、找贷款,千方百计争取中、省支持,寻求校企合作,想方设法协调各方关系,盘活老校区资产。有时为了赶时间,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饿了,买包方便面充充饥;累了,在车上打个盹就算对付过去了。经过多方奔走,他们又筹集到了8000万元资金。

作为咸阳市人民政府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咸阳职院的建设也时刻牵动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心。在学院建设遇到严重困难之际,市委书记千军昌、市长庄长兴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院建设问题。四年来,通过财政投入、政策优惠、减免税费等多种形式,市政府累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并由市财政担保,先后向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贷款2.5亿元,用于学院新校区建设。

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极大鼓舞了职院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面对全市500万人民的期待,他们庄严承诺:不管有多大困难,2009年秋季,一定要在新校区办学!

2007年9月28日,在滂沱大雨之中,咸阳职院新校区开工奠基仪式隆重举行。职院人历经几年的酸楚,终于看到了圆梦的曙光!

此后,尽管几度遇到资金告罄的困境,但是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最终还是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一个最为动人的事实是,在工程的最后阶段,当由于资金断档,工程再度陷入停顿的时候,学院的教职工再度发扬“砸锅卖铁”精神,在最短时间内凑集工程款3000多万元,甚至连许多离退休教职工也自愿加入到这一行列。

为了花好、用好每一分钱,确保实现“一流规划、一流设计、一流施工、一流监理、一流质量”的建设要求,22个月的施工时间里,身为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的刘文理无论工作多么忙,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每天都要到工地上去转一转、看一看。对于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大到原材料进口、施工的质量指标,小到一草一木的栽植、一砖一石的铺设,无不事必躬亲。有时候,一但发现哪怕是十分细小的一点问题,就马上找来有关方面负责人,要求立即处理。院长刘聪博虽然主抓办学,但对于新校区工程,同样时刻牵挂在心。在高度重视工程质量的同时,他更关注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要,甚至学生宿舍晾衣架怎样设置,门锁使用效果如何,都要亲临现场考察,力求尽可能方便学生。

2009年7月29日,对于咸阳职院的师生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这一天,总投资6亿元,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标准一流的现代化、数字化、园林化新校区终于建成,全院1万多名师生全部搬入新校区工作学习!

经历了无数坎坷曲折,付出了无数心血汗水,学院终于拥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此情此景,多少人为之欢呼雀跃,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

【启示一】借用刘文理常说的一句话:“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如果没有没有全院上下精诚团结、万众一心,“砸锅卖铁也要建好新学院”的那种破釜沉舟的创业精神,没有潜藏于每一名教职员工心底的那份执着的“爱好”,他们注定将一事无成。

一路风雨一路歌

客观地说,2006年之前的咸阳职院实际上还只是一个空架子。那时学院分为三个校区,管理上各自为政,体制上条块分割,专业上互不关联。

怎样尽快打破这种不利局面,真正形成集团优势?这是刘文理、刘聪博到任后所面临的又一棘手难题。

刘聪博,原市教育局局长,2006年上半年出任该院院长。刘文理大气豪迈,善于协调;刘聪博博学精文,长于治教。书记院长,优势互补,堪称黄金组合。

面对当前举步维艰的办学形势,刘文理、刘聪博多次促膝长谈、研究讨论。经过深入分析、反复论证,他们一致认为,要从根本上破解学院生存、发展的难题,就必须多管齐下,打组合拳。

一是集中办学。在新校区建设一时还难以启动的情况下,2006年8月,他们抓住陕西科技大学东迁西安的机会,以校舍租赁的形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实现集中办学,对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

二是融合队伍。打破校区界限,科学编制机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按照现代大学管理体制的要求,实施制度全面创新,大力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使教学和管理快速步入正轨。

三是整合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果断打破传统专业架构,确立“工科为主,文理并重”的专业建设原则,对专业布局进行大胆变革。

四是统一特色。在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论证,出台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解决了学院的办学方向、办学特色、目标定位、战略重点和保障措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统一的办学指导思想。

四记漂亮的组合拳,解决了合并院校普遍存在的“融合难”问题,迈开了学院建设发展历程中坚实有力的第一步。而所有这些,仅仅只用了半年多一点时间!

后来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刘聪博说:“这一方面得力于学院主要领导长期从政,班子成员精诚团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和工作经验优势,用人上坚持一碗水端平,工作上坚持稳中求进;另一方面是教职工在学院整合过程中看到了希望,凝聚了共识,形成了统一意志,淡化了校区观念。”

办学集中了,队伍稳定了,随之而来的第五记拳便是轰轰烈烈的全面建设。

虽然仅仅是有了一个临时的栖身之地,虽然摆在面前的难题仍然千头万绪,但是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学院的问题上,从一开始,他们就体现出了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他们明确提出,学院建设发展的目标是:“千亩校园、万名学生、陕西一流、全国知名”。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他们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2005年——2010年)打基础,上规模;第二步(2010年——2015年)抓内涵,上水平;第三步(2016年——2020年)创特色,建名校。

专业建设上,根据“工科为主,文理并重”的指导思想和“建强工科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办好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形成涵盖机电、电子、医学、能源化工、建筑、财经等10多个专业门类的多科性专业架构。

基础设施建设上,勒紧裤腰带,从本就十分紧缺的资金中硬是每年挤出100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中、省财政支持,先后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实训室188个,通过校企合作,建成61个院外实训基地和部分生产性实训基地,使院内大中型仪器设备达到4100多台(套),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100多万元。2009年,又投资1700多万元,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成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终端的现代高端校园网,全院信息节点达到3500个。

教师队伍建设上,按照“内部培养,限期提高,外部引进,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优良的保障和充足的后劲。

一边是如火如荼的建设,一边是扎扎实实的教学。

为了尽快突破传统的中专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突破口,积极实施“质量立院”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他们提出了“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院”的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大力倡导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模拟教学,全面实施“双证”制度,构建起了“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的变革、模式的更新和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直接带来了教学质量的飞跃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巨大提升。

——2007年11月,在全省职业院校“华西杯”技能大赛中,该院学生王珂荣获计算机操作员(高职组)唯一的一等奖,218名参赛学生全部荣获中高级技能等级证书,该院荣获最佳组织奖。

——2008年12月,在陕西省职业院校数控技术和电子电工技能大赛中,该院参赛学生全部获奖,其中1人获数控铣一等奖,综合成绩列全省前茅。

——2009年6月,该院代表队荣获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物流技能大赛陕西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2010年4月,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斯威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总决赛中,首次参加全国性建模赛事的该院代表队从70多所参赛高校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赛场上凯歌高奏、捷报频传,就业市场上,咸阳职院的学生也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2006年以来,该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接近100%,不少学生更是在实习中,就被实习单位以近水楼台的便利截留。

2009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不少企业倒闭或大量裁员,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咸阳职院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却依然逆市飘红,1756名毕业生全部顺利就业。这年5月8日,天津陕西商会会长王安民专程来到该院,打算为在天津滨海新区的陕西企业招收2000名焊接、机电、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但因为没有提前“预定”,毕业生早已被其他单位一抢而空。得知这个消息后,王安民赶紧与学院签下了来年的定向培养人才协议。

今年年初,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打算在该院医学系招聘8名护士带就业协议实习,月薪3000——5000元,当时报名应聘的学生共26名。经过严格面试,他们最终改变了原定招聘计划,26名学生被全部录用。

在广东美的集团,共有该院毕业生近600人,其中65%以上已成为集团的中层干部或技术骨干。今年他们抢先下手,一次性从该院预定了355名毕业生。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一路走高,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前来寻求放飞梦想的家园。

2009年,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由当初的不足2000人,增加到10500人。市委书记千军昌、市长庄长兴闻讯,高兴地致信祝贺:“可喜可贺!瞄准市场,优化专业,强基固本,提升内涵,勇于创新,铸造品牌!”

【启示二】奇迹的背后不仅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追求,更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战略视野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思想的大解放、理念的大转变、思路的大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大变革。有了此等境界,咸阳职院崛起的步伐将不可逆转,势不可挡!

一蓑风雨又登程

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四年,咸阳职院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蹒跚起步的垂髫稚子。凄风苦雨的洗礼铸就了她不屈的灵魂和强健的体魄,在突围、蜕变的艰难历程中,她已经脱胎换骨,成长为陕西高职教育的一棵参天大树。然而,她清醒地知道,这一切仅仅是开始,作为肩负咸阳500万父老重托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院校,她理应有更大的发展。

谈到学院下一步的发展,刘文理说:“今后四年,我们的工作重心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走规模、质量、效益、结构协调发展之路。一是坚持人才强院战略,聚集和造就一批能够引领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优秀人才;二是深化专业建设内涵,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三是坚持素质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条思路,瞄准一个目标,那就是早日把学院办成一流高职院校。

职院人明白,要办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有一流的人才,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为此,他们一边出台多种优惠政策,四处访贤,广纳天下英才;一边内部挖潜,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赴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中心深造,到知名大中型企业顶岗实践。于是,一时之间,数以百计的知名学者、教授、博士、硕士、归国留学生、优秀大学毕业生、企业能工巧匠、行家里手接踵而来;110名教师取得“双师型”资格,32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1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4名教师被评为陕西省职业教育名师,60多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脱颖而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素质优良的优秀教师队伍撑起了学院教学、科研的一方蓝天,成为保证学院教学质量提高的中坚力量。

要办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专业。如何拓展专业建设内涵,打造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彰显学院办学优势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这是学院在完成专业整合和重构之后投入人力最大、物力最多的又一重点领域。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学院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思路,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建设重点专业群,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学院为主导,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密切配合,院、省、国家三级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建设齐头并进的多元化专业建设和课程研发格局。

要办一流的大学,还必须有一流的服务、管理。为此他们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思维,全面推行岗位聘任制、岗位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全面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落实了管理服务的责任主体,提高了管理服务的效能。

“我们办学的根本宗旨就是育人惠民。”这是刘聪博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何谓“育人惠民”?刘聪博解释道,就是“通过育人成才,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就业、优质就业,带动家庭脱贫致富。”他说:“这是一个非常实在的富民工程和惠民工程,没有这种境界我们就无法办好学院。”

何以“惠民”?唯有育人。为了“育”得科学、“育”出一流,他们在探索既符合学院实际而又科学、高效的育人模式、方法和途径上殚精竭虑、苦苦探索。

育人贵在“育能”。为此他们积极尝试工学结合、校企联合、教练融合、理实统合的人才培养新思路,通过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把“工厂搬进校园”,把“实训基地办向工厂”,按照准企业员工的要求对学生实行企业标准化实训和一对一现场教学,力求做到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作业与作品结合、学生与学徒结合、教室与车间结合。他们大胆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办法,试行以训代考、以做代考、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全面推行“五证”制度,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同时拥有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综合素质等级证。

自然,高职教育绝不等同于简单的职业培训,它所培养的学生也决不能只是会说话的机器。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他们围绕学生勤学成才、健康成长和优质就业三大目标,提出并着力构建道德育人、教学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文明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制度育人的全方位、多元化育人机制,出台了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和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党支部进班级、进公寓试点,在有条件的班级逐步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初步形成“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格局。

学院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强化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先后与省市文学艺术界共建陕西作家文库和咸阳市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基地;邀请贾平凹、梁衡、肖云儒、李星等大批著名作家、学者走进校园,举办专题报告和创作笔会;邀请知名企业家为学生授课,介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开展企业型社团活动,培育模拟公司,有效增强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培育了学生的职业精神。

过硬的职业技能,加上良好的职业素养,使从这里走出的莘莘学子身有彩翼,在广阔天地里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

2009年3月,该院旅游系28名学生在北京云湖度假村参加岗前培训。下课时,地面上的一团纸引起了一名学生的注意。她知道,有一场重要会议将要在这里召开,虽然自己还没有上岗,甚至根本不会参加会务工作,但她还是弯下腰来捡起废纸扔进了垃圾桶。这个小小的细节被度假村人事部经理看在眼里,他当场表示:“后面的培训不用进行了。这些学生良好的素养足以帮助他们走得很远!”

学生王飞来自机电工程系。今年春节前,他和他的同学来到江苏昆山昆达科技有限公司实习。为了尽快熟悉工作流程,他经常边吃饭边向老员工请教,然后就悉心揣摩、反复演练,有时甚至专注到忘了吃饭。结果一个星期下来,他就由徒弟变成了师傅,带起了新员工。实习结束后,企业负责人只说了一句话:“咸阳职院的学生是最棒的!”

今年21岁的陈庆,实习时,她的工作任务是师傅的80—90%,但实际工作业绩却比师傅高出10%。凭借这一骄人业绩,她很快就成了企业的业务骨干,并被企业以近水楼台之利留了下来,月薪达3000多元。谈起个中秘诀,陈庆说:“爱心、诚信、责任——这是咸阳职院教给我的!”

是的,咸阳职院教给了她爱心、诚信和责任,教给了她高人一筹的职业技能,使她实现了优质就业,这就是最好的“惠民”。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学院在想方设法提高育人质量,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把促进学生优质就业定位为“一把手工程”,利用一切资源,想尽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平台。

在咸阳职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领导干部外出开会,教职工外出培训、交流或学习,都负有推介学生、开拓就业市场的使命。更令人叫绝的是,他们还拥有一支神通广大,全省独一无二的驻外创业咨询师队伍。这些人业务精通,交际广泛,嗅觉灵敏,常年穿梭于全国各地的知名企业,为学院源源不断地提供用人信息。经过他们的穿针引线,几年下来,学院用人单位信息库里已经拥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171家,其中不乏声名显赫的世界500强企业。

具体到操作层面,他们就业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一对”——基本对口就业;“二高”——高薪、高质就业;“三无”——无毒、无害、无重体力劳动;“四心”——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用人单位称心、学校舒心;“五不”——不考察了解的企业不安置,管理不规范的企业不安置,效益不稳定的企业不安置,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安置,不办理社会综合保障的企业不安置。

他们考察就业单位时,那份认真与细心,有时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是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是工作台,还是流水线?是坐着工作,还是站着工作?是厂内住宿,还是在外住宿?食堂饭菜好不好?工作时间长不长?工资有无保障,能否达到标准?等等等等,那架势简直比给女儿找婆家还要严格!

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还不算完,学生上岗时,学院还要派人护送,无论远近,也无论人数多少。直到学生都上班了、适应了,护送老师才返回。对已经就业的学生,学院要定期回访,对于确实不适应工作岗位,或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学院要实行二次安置,直到学生满意为止。

【启示三】一所学校到底为什么办学?这或许是一个再愚蠢不过的问题,因为谁都会找出最美丽的言辞作出最动人的回答。但把“育人惠民”作为办学宗旨,并将其扎扎实实贯穿于教育教学和日常工作的一点一滴,真正做到名至实归,这恐怕才是“职院神话”产生的根本所在。以惠民为念者,民必拥之戴之。如此,我们有理由坚信,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不是尾声

走过了四个春秋,破解了无数难题,如今,咸阳职院已经步入了良性循环,高速发展的轨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股强劲的东风,咸阳职院这艘曾经跨激流、越险滩,创造了无数奇迹的航船必将在职业教育的汹涌浪潮中扬帆远航,书写更加壮丽的航程!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gzzj/diaocha/yxzn3x.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