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讲话致辞 >领导讲话稿 >

(2多篇)2023年1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多篇)2023年1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多篇)2023年1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023年1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25篇)

目 录

一、中央国家机关

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

更好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 1

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

牢记殷殷嘱托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工会工作新篇章 6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

深耕细作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12

应急管理部原部长黄明:

做好新时代安全生产工作的科学指南 2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

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6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推进经贸合作走深走实 33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

推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迈出新步伐 40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45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

在可持续交通发展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49

退役军人事务部部长裴金佳:

推动新时代新征程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52

国家药监局局长李利: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 5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广电力量………64 13.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

担负起记录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重任 70

中国文联主席铁凝:

江山多胜迹炳耀新文明 77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屹:

展现文艺文联工作新气象新作为 82

二、地方党委政府

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在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88 17.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

在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94

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

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 99

辽宁省委书记郝鹏:

奋力谱写辽宁全面振兴新篇章 106

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 112

海南省委书记冯飞: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119

海南省委书记冯飞:

以“严实效”标准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12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李邑飞:

忠诚履行新时代职责使命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 130

三、高校

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

深刻理解和把握金融高质量发展 134

四、企业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

为全面建设能源互联网企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139

更好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

民革中央主席 郑建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 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认识把握多党合作制度、怎样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多党合作制度等重大问题。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统一战线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支持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在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挥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30多年来,民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各项工作,坚决完成好中共中央交给民革的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伟大政治创造的巨大优越性。

一、在扎实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中深刻领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伟大的政治创造

民革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参与定点帮扶工作,助力贵州省纳雍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阐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写下了生动篇章。

始终不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贯彻落实帮扶要求的根本保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革优良传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991年,按照 国务院扶贫办统一部署,纳雍县被确定为民革中央定点扶贫联系县。1994年, 国务院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21世纪后,中共中 央强调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民革中央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落实大力建设毕节试验区有关工作要求,举全党之力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民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将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实践证明,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民革贯彻落实帮扶要求、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

深刻领会“三个新”和“三个有效避免”,充分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型政党制度”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并用“三个新”和“三个有效避免”来论述其特点:“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民革在定点帮扶工作中,深刻领会“三个新”和“三个有效避免”的丰富内涵,始终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看待定点帮扶工作,团结民革全党力量,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纳雍高质量发展,在助力纳雍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充分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

做到“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是践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使命担当。民革积极践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尽锐出战、务求精准,不断完善“全党参与、重点结对”帮扶联系机制,为纳雍提供智力支持、争取政策倾斜、助推项目落地、帮助招商引资,打造了一批工作品牌,形成了一批示范案例,总结了一批典型经验。2020 年11月23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审定,纳雍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民革在实际行动中深刻领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伟大的政治创造,诠释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的责任担当与行动自觉,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需要全国上下团结奋斗”。民革作为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亲密友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帮扶工作与参政党建设双向发力,既要凝聚力量高标准参与帮扶工作,也要在帮扶工作中提高自身建设水平,为更好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把好政治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民革长期以来始终不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引领广大民革党员和所联系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民革将定点帮扶工作与“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有机结合,以“学思想、强根基、重履职、建新功”为总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强化自身素质。民革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师,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深入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努力建设政治坚定、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定点帮扶工作中,强化各级领导班子和组织建设,努力打造“讲政治、重团结、干实事、守规矩”的民革组织和领导集体。注重抓好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培养推荐更多的优秀民革党员进入代表人士行列;进一步做好高层次人才发展工作,使更多的联系人士在帮扶工作中不断增进对民革的组织认同。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民革整体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汇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提高履职本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更加复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民革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决策部署履职尽责、献计出力。在帮扶纳雍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毕节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关切”,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找准自身所长与毕节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结合点,在巩固履职基础、创新履职形式、壮大履职队伍、完善履职机制上下功夫,努力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树牢规矩意识。树牢规矩意识,守好底线红线,是新时代参政党建设面临的长期任务和政治必修课。民革认真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学思想、明底 线,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教育警示民革全党明确“党外”不是“纪外”,也不是“法外”,更不是“例外”。引导广大民革党员在帮扶过程中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恪守合作初心、强化责任担当,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聚焦民革党员领导干部,抓住“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等关键少数,让揽镜自照、自警自省成为行动自觉,主动检视自身问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廉洁从政、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对于帮扶工作涉及项目的资金使用等重点环节,严格要求民革各级干部牢固树立规矩意识和底线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

三、在赓续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中迈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纳雍从一个偏远贫困县发展成为交通便捷、生态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魅力之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民革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特色,传递好帮扶的接力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以“三农”领域优势引领创新“五个一”帮扶模式。“三农”是民革长期关注的参政议政重点领域之一。民革中央在帮扶纳雍过程中聚焦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主题”,以自身优势发挥引领帮扶模式创新,努力把民革定点帮扶的“责任田”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田”。一是构建一套工作机制,深化定点帮扶“新内涵”。建立“1+1”结对帮扶机制、“1+2” 联席会议机制、“1+3”定期互访机制等工作机制,深入研究问题困难、大力推动经验交流、切实提升帮扶实效。二是培养一支可靠队伍,激发纳雍发展“新动力”。选派优秀干部到纳雍挂职,实施“三智工程”,举办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解决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短板,提升基层干部工作本领。三是实施一批帮扶项目,落实绿色发展“新要求”。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实施帮扶项目、开发绿色产业、做好环保监督,不断推进纳雍绿色产业发展和环境卫生改善。四是共建一个产业园区,开创党派帮扶“新领域”。积极联引东部资源,推进纳雍产业园区建设,助力纳雍中心工作发展。五是打造一个示范小镇,推进乡村

振兴“新发展”。将纳雍玉龙坝镇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点,建好基础设施、抓好产业发展、做好民生保障,全面打造“旅游小镇”“产业集镇”“幸福小镇”。

在民革数十年情系纳雍的光荣传统中坚定帮扶信心。30多年来,民革中央历届领导团结带领全体民革党员,因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施帮扶纳雍工作,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先后开展教育扶贫,在纳雍建成8所希望小学;围绕“西电东输”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联系协助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火电厂建设项目立项动工,为纳雍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启动多个建设项目,为纳雍现代农业企业机制创新作出积极探索;将精准扶贫工作和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有机结合,支持纳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帮扶工作实效。在民革的倾情帮扶下,纳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91年408元大幅提升至2022年26925元。民革十 四大之后,新一届领导班子接过帮扶纳雍的“接力棒”,深感责任重大、使命 光荣。民革将赓续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将帮扶纳雍作为一项长远任务、系统工程,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抓,绘就符合纳雍特点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宏伟蓝图催人奋进,牢记嘱托再启新程。民革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高质量发展提出的“四新”要求,充分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继续在思想上“绷紧弦”、在行动上“拉满弓”,统筹民革智力、技术、资金等帮扶资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定点帮扶工作规律,以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帮扶为切入点,围绕保持政策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资金项目管理、兜住民生底线等七方面工作部署,深入调查研究、着眼顶层设计、加强督促指导,落实帮扶责任、创新帮扶举措、提高帮扶实效,为实现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纳雍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牢记殷殷嘱托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工会工作新篇章

全国总工会主席 王东明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3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开幕式。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高度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充分肯定新时代工运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工会工作实现的全方位进步,对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寄予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关心关怀、对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高度重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立意深远,思想深邃、语重心长,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总工会和各级工会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团结带领亿万职工群众,继续开创新时代新征程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和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集中阐述了党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大政方针,深化了我们党对工运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工会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深刻把握坚持党对工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工运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坚持党对工会的全面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偏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全面地、有效地贯彻落实到工会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实,不断增强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牢记“国之大者”,找准工会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工会系统落实落地;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确保工人阶级始终是

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工会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怎样坚持党对工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性问题,为工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行动指南。

深刻把握工会组织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把广大职工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要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创造潜能,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职工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要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认真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着力解决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重视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工会工作的职责使命和重点任务,为找准工会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指明了方向。

深刻把握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夯实基层基础,激发基层活力,不断增强基层工会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要健全已有的组织基础,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要创新工作方式,努力为职工群众提供精准、贴心的服务;工会干部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所盼,不断增强服务职工本领,真心实意为职工说话办事;全国总工会要带头加强自身建设,当标杆、作表率,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政治机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改革永远在路上的时代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工会组织永葆生机活力、当好桥梁纽带的强大动力。

二、努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地见效

新征程上,各级工会和广大工会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总书记的关怀厚爱与殷切期望转化为实干担当、拼搏奋进的强大动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不懈奋斗、建功立业。

坚持党对工会的全面领导,始终保持工会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工会工作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保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工会工作的实际行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其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自觉把工会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在工会系统落实落地。进一步加强对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丰富内容载体,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增强广大职工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筑牢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凝聚亿万职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牢记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主题和方向,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组织动员亿万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网上练兵等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推动形成“建功新时代、比学赶帮超”的新风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做好劳模评选表彰和服务工作,加大“大国工匠”、“最美职工”选树宣传力度,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劳模工匠助企行”等活动,更好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职工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履行工会牵头抓总职责,落实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各项措施,推动健全技能形成和职业发展体系,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用心用情做好维权服务工作,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认真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推动解决职工群 众关心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突出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工作,完善协商协调机制,推动平台企业合法规范用工。巩固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成果,与提高职工生活品质有效衔接,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职工群众。扎实做好工会农民工服务工作,推动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就业更稳定、权益保障更充分、享受公共服务更便捷。加强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推动政府与同级工会联席会议制度规范化常态化,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引导职工群众依法理性有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积极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构建以精准帮扶和普惠性服务为重点的工会服务职工体系,叫响做实工会送温暖、送清凉、金秋助学、职工医疗互助等工作品牌,积极推进职工服务阵地建设,加强和规范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以实际行动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送到职工群众心坎上。

坚决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维护企业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一手抓防范化解,一手抓引领构建,健全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的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劳动关系领域风险隐患专项排查化解工作,举一反三、见微知著、抓早抓小,坚决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发挥12351职工维权服务热线作用,加强工会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努力提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维 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能力。充分发挥部委协同、地方联动机制作用,做好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急处置等工作,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和有关方面把劳动关系领域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好用好工会各级各类宣传教育阵地,牢牢掌握劳动领域网络舆论斗争主动权,维护劳动领域意识形态安全。

持之以恒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主线,不断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健全已有的组织基础,持续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建会入会工作,加强工业园(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会、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和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建设,不断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充实到基层,不断增强基层工会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打通

服务职工群众“最后一公里”。强化数字化思维,全面加快工会系统数字化建 设,推动工会工作网上网下融合发展,让职工群众能在网上找到工会组织、参加工会组织的活动、享受到工会组织的服务。改进工作作风,常态化开展各级工会机关干部赴基层蹲点工作,引导工会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一线、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所盼,不断增强服务职工本领,真心实意为职工说话办事,努力把各级工会组织都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使所有工会干部都成为职工群众信赖的“娘家人”、贴心人。

三、不断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工会系统的重大任务、长期任务。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中国工会十八大部署结合起来,在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宣讲。通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学习会、辅导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强化学习,着力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工会报刊、网站、院校、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和新媒体等宣传阵地作用,组织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主题展览、阅读交流等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宣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研究阐释。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涉及职工队伍和工会工作的全局性、趋势性、前瞻性问题研究,探索和把握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特点规律,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交流合作,形成一体规划、协同推进,资源互补、相互借鉴的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研究成果转化运用机制,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思路举措。全面推动中国工会十八大部署要求落实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讲话和党中央致词精神,按照中国工会十八大作出的部署,分解细化目标任务, 建立工作落实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筹划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会工作。及时开展工作指导,做到责任层层传导、工作层层推进,形成上下结合、分工合作,全员、全程抓落实的良好局面,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落实好中国工会十八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新时代赋予工人阶级新使命,新征程召唤工会组织新作为。各级工会要紧

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懈奋斗,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篇章!

深耕细作 久久为功 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10月17日至18日,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总结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 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展望下一个金色十年的美好前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举措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走深走实,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

一、充分认识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的丰硕成果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百年变局、统筹把握发展大势,开创性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收获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政策沟通更加广泛深入。政策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10年来,我国持续深化与共建国家在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机制平台、具体项目等方面的对接,多渠道加强沟通交流,在增进理念共识、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国际合作共识不断增强。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 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遍布五大洲和主要国际组织,共建“一带一路”及其核心理念被写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成果文件,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政策沟通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以政府间战略沟通为支撑,以地方和部门间政策协调为助力,以企业、社会组织等项目合作为载体,多层次、多平台、多主体的常规性沟通渠道建立健全。我国已成功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各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深化交往、增进互信、密切往来提供了重要平台。在与共建国家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基础上,我国积极推动商签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多双边联合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同时,通过政党、议会、地方、民间等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沟通,交流对接的领域和渠道不断拓宽。

设施联通更加通达通畅。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10年

来,我国与共建国家持续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亮点纷呈,“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中欧班列、中老铁路、雅万高铁、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为项目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中欧班列贯通欧亚、聚线成网,已铺画运行线路86条,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中老铁路成功开通运营,截至今年9 月底,全线累计发送旅客2100万人次、货运2600万吨,助力老挝实现从“陆锁国”成为“陆联国”的梦想,持续为中老两国人民带来便利。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年货物吞吐量增至500万标箱以上,货物运输效率大幅提升,成为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和地中海领先集装箱大港。这些开放大通道有效促进了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大流通,为全球互联互通、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

贸易畅通更加互利互惠。贸易畅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10年来,我国大力推动与共建国家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大幅消除贸易投资壁垒,建设自由贸易区,推动建立更加均衡、平等和可持续的贸易体系,拓展相互投资和产业合作领域,我国与共建国家投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投资贸易水平稳步提升。2013—2022年,我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 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超过2万亿美元、1.3万亿美元。开放平台建 立健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合作平台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有力促进了共建国家之间的经贸投资合作。“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等先后设立,为相关领域务实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显著增强。我国与共建国家在技术标准协调、检验结果互认、电子证书联网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红利逐步显 现,“经认证的经营者”协议签署数量位居全球首位。国际智库、专家学者普 遍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逆全球化”开出的一剂良方。产业合作深入推进。我国已同4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文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共 赢的原则,与共建国家在农业、钢铁、建材、工程机械、能源资源、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5G等行业积极开展产业投资合作,有力促进了各国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优化。

资金融通力度不断加大。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10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各国间金融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可持续的强大动力。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逐步建立。我国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融资额已达436亿美元,项目涉及交通、能源、公共卫生等领域。丝路基金也为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提供重要支持,累计签约投资项目75个。我国与世界银行、亚 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与多边开发银行联合筹建多边开 发融资合作中心,有效撬动市场资金参与。本币互换与跨境结算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与20个共建国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在74个共建国家开通银联移动支付服务,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参与 者、业务量、影响力稳步提升。投融资可持续合作不断加强。我国已与28个国 家共同核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推动共建国家政府、金融机构和 企业加强协调合作,提升债务管理能力。我国结合共建国家实际情况,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完善金融危机管理和处置框架,提高共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民心相通取得显著成效。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10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广泛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推动了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打造了一批“小而美”民生工程,铺就了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的阳光大道,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铺就“人才之路”。我国成功举办了270多期菌草技术培训班,为共建国家培训相关人才1万多人。积极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培训了120多个国家3000多人次的环境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铺就“创新之路”。我国与共建国家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加速创新要素对接共享,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 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员单位达58 家,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铺就“健康之路”。我国不断扩大与共建国家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传染病、传统医疗等领域的合作,向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新冠疫情暴发后,我国向各国提供了上百亿个口罩和23亿剂疫苗,向34个国家 派出38批抗疫专家组,为共建国家抗击疫情作出独特贡献。铺就“减贫之路”。

我国持续实施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和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已与20多个共建国家合作建设了一批“鲁班工坊”。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可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全球收入增加0.7%—2.9%。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既引领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动力;又提升了全球互联互通水平,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了新平台。共建“一带一路”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充分展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二、切实用好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经验

共建“一带一路”10年辉煌成就的取得,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总书记在本届高峰论坛上对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经验作了总结,我们必须深刻领悟、持续弘扬。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实践充分证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内各区域开放潜力得到有效释放,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与此同时,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也为共建国家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经贸合作空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各国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关键时期,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我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推动构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既彰显了我国致力于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博大胸襟和宏伟气魄,又顺应了广大共建国家同舟共济、和合共生的根本愿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展望新征程,我们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拓展世界眼光,坚持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融入世界发展中不断发

展壮大自身,同时又以自身发展不断推动世界发展。

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努力推动共同发展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实践充分证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与共建国家共抓发展机遇、共拓发展空间、共享发展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多边主义的内涵和实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为世界经济走出困境、持续增长注入了不竭动力,也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方案。当前,世界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特别是个别国家把别人的发展视为威胁,把经济相互依存视为风险,以“去风险”之名破坏国际经贸秩序和市场规则,阻塞国际人文、科技交流合作,给人类长远发展制造障碍。从长远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会改变,各国对实现国家发展繁荣的愿望不可阻挡,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了有利国际氛围。展望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等重要指导原则,坚持责任共担、风险共御、互利共赢,强化对话磋商和发展规划政策对接,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努力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助力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

必须坚持丝路精神,努力谋求互利互惠、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实践充分证明,正是秉持丝路精神,我国克服了与共建国家在民族、信仰、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坚持各国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平等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树立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典范,探索出了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子。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全球性问题加剧,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很多发展中国家难以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全球“发展鸿沟”进一步拉大。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世界经济发展由少数国家主导、经济规则由少数国家掌控的局面必须得到改变,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展望新征程,我们必须从丝路精神中继续汲取智慧和力量,一方面,

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国际经贸 投资新规则,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另一方面,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与共建国家携手实现世界现代化。

三、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目标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宣布的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指明 了发展方向,绘就了美好蓝图,是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研究制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1+8”实施方案,发布未来10年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愿景与行动,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落地,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持续巩固合作基本盘。深化政治互信。发挥政策沟通的引领和催化作用, 下大气力落实好本届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和务实合作项目清单,推动把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把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持续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深化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扩大同共建国家贸易规模,鼓励进口更多优质商品,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加强投融资合作。完善共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推进跨境金融服务合作。推动中资金融机构与多边开发机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支持民间交往。加强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夯实共建“一带一路”民心民意根基,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新空间。促进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不断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继续实施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加快培育数字领域合作新业态新模式。深化与共建国家在智慧城市、

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务实合作,加快建设设施互联和数据互通的数字枢纽,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推进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促进中医药合作交流,开展卫生人才培养合作。

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等务实合作。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标志性工程。加强与共建国家共同谋划推动建设一批重大合作项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就业,全面提升示范引领作用。建设好中泰铁路、匈塞铁路、中巴经济走廊等在建项目,运营好雅万高铁、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等项目。稳妥有序推进皎漂港、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建设运营,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小而美”民生项目。以接地气、聚人心、低成本、可持续为导向,在基础设施、卫生健康、绿色生态、农业合作、减贫和人道主义、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一批新的有示范效应的代表性项目,提升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做优做强“孔子学院”、“鲁班工坊”、“菌草”等品牌项目。充分发挥援外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建设一批标志性促进减贫脱贫和粮食安全合作项目。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同共建国家加强能源、绿色发展、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继续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进论坛成果落实。

强化境外项目风险防控。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统一高效、协调联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总体风险、国别风险和项目风险防控工作机制。深化风险防控领域多双边合作,帮助共建国家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共同细化完善安全保障措施。狠抓风险防控制度落实。引导境外项目企业落实好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切实做好“走出去”前的风险综合评估,规范海外经营行为,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范”。建设廉洁之路。推动反腐败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坚持一切国际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规范各类企业经营行为,注重防范化解跨境腐败风险,同各方共建风清气正的廉洁丝绸之路。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加强正面宣传。积极宣传共建“一带一路” 取得的实实在在成果,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好愿景、核心理念、发展原则、合作方式,充分宣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进展新成效。优化传播方式。加强中国一带一路网建设,注重运用社交媒体等新型传播手段,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开展常态化传播,以各方能听懂、能理解、

暖人心的方式,讲好客观、真实、全面的共建“一带一路”故事。深化媒体智库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等各方面资源、渠道和平台,积极开展互访交流、联合课题研究等活动,加强沟通、增进共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做好新时代安全生产工作的科学指南

应急管理部原部长 黄明

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丝一毫不能放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一系列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2013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专程到青岛黄岛经济开发区考察东黄输油管线泄漏引发爆燃事故抢险工作,在听取汇报时对安全生产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我们进行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一、为新时代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和红线意识。“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牢牢树立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个观念。这个观念一定要非常明确、非常强烈、非常坚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告诫我们,一定要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必须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生命安全这条红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破防。同时,坚守红线、安全发展,并不是说只要安全不要发展,强调的是不能以牺牲安全和生命为代价的发展,不能单纯为了发展忽略安全,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打破安全事故“不可避免论”。“不要强调在目前阶段安全事故‘不可避免论’,必须整合一切条件、尽最大努力、以极大的责任感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抓和不抓大不一样,重视抓、认真抓和不重视抓、不认真抓大不一样。只要大家都认真抓,就可以把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降到最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打破了“事故阶段论”和“可以原谅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根子上还是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到位、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信心决心不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安全生产工作这个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走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老路,“保民平安”必须更加积极主动作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一时一刻都不能等。

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三管三必须”责任体系。“要抓紧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对“党政同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安全生产工作,不仅政府要抓,党委也要抓。党委要管大事,发展是大事,安全生产也是大事。安全生产事关人民利益,事关改革发

展稳定,党政一把手必须亲力亲为、亲自动手抓”。实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之后,明确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真正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领导工作岗位上,实现各层级、各方面都有人负责,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在后来的重要指示批示中,又加上了“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形成了“三管三必须”,与“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构成了完整的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体系。针对企业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有企业都必须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确保安全生产。中央企业要带好头做表率”。

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以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对于如何提高安全监管执法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要采用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做到‘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对于项目建设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类企业都要坚持安全生产高标准、严要求,招商引资、上项目要严把安全生产关,加大安全生产指标考核权重,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对于有的地方抓安全生产时紧时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安全生产工作,有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抓就抓,高兴了就抓一下,紧锣密鼓。过些日子,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这样是不行的。要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常、长二字,经常、长期抓下去。特别是要抓薄弱环节,抓那些还不够重视的领域和行业”。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破解了长期制约安全生产工作的几个根本性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安全生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在安全生产发展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二、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思想意识是魂,措施行动是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塑了安全发展理念之魂,推动全国进行了一次安全发展理念大更新、思想大解放和领导体制大改革、监管机制大创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

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行动更加坚决有力,在落实安全责任、开展重点整治、推进依法治理、夯实安全基础等方面持续发力、担当作为,安全生产工作打开了崭新局面。

从排查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着手,过程是十分艰辛的。针对煤矿安全老大难问题,全面推行矿长带班下井制度,持续调整煤矿结构,煤炭供应主要由安全高效大矿担起来。针对化工安全复杂状况,全国集中开展三年专项整治,“一园一策”“一企一策”分类治理,已经连续4年多没有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针对道路交通安全压力大问题,全国连续8年开展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行动计划,深入治理临水临崖、急弯陡坡等危险路段,全面推行安装防护栏。同时,对长途客车司机超时驾驶、深夜驾驶实行强制停车休息以及整治超载超速等,道路交通事故由过去一年发生几十起大事故降到近年来年均两三起,2022年未发生 重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排查整治的成效虽然显著,但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 险过程中,真正转变观念、健全机制、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充满坎坷、绝非坦途。应急管理部成立后,会同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相继部署开展了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对重点省份安全生产集中帮扶专项整治,以及危险化学品、居民自建房专项排查整治等,一个领域一个领域推进、一类问题一类问题解决,咬定青山不放松、越是艰险越向前,全力筑牢各方面的安全底线。

在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措施是扎实有力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安全生产工作,百余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下,安全生产领域一批纲领性文件、重量级制度相继出台。2016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并以中央文件印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最高规格部署安全生产工作。2018年3月成立应急管理部,中办、国办4月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 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为彻底破解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建立起规范化安全生 产执法队伍的困境,中办、国办专门印发《关于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意见》。2022年,经中央审定,国务院安委会印发了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的“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各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创造性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改革,标本兼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工

作力度前所未有。国家35个部委首次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组长)的安 全生产委员会(领导小组),推动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地方党政一把手为本地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担任党委常委的政府副职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已成为制度化,从根本上解决了末位领导分管安全生产的问题。全国所有县级以上政府全部调整由政府一把手担任安委会主任,一些地方还实行党政主要负责人“双主任”制度。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加了“危险作业罪”,彻底扭转了过去只有发生死人的事故才追刑责的状况;新修改的安全生产法,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有关安全生产制度上升固化为法律法规;出台《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强化最后一道生命防线。

三、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创造性抓好落实

党的二十大将安全生产作为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要按照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结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常学常新中创造性地抓好落实。

持续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 展和安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在不稳定不确定发展环境中更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安全发展理念经过这十年的持续宣传贯彻已经深入人心,但在一些地方还难以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安全发展的理念还不够坚定。要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二批主题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学深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履行防范重大安全风险政治责任、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绝不能只重发展不顾安全、只对政绩负责不对安全负责、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期风险,特别是关键时刻更要顶得住,让安全发展理念真正在基层、在企业落地生根。

持续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安全生产工作系统性特征决定了落实责任是关键和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和“三管三必须”,是对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出的制度性要求,必须在强化责任落实上谋实招、求实效。推动责任落实落地,建议抓住三个重点:一是进一步理顺责任

体系,按照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职责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切实解 决部门之间、条块之间职责不清的问题,对推卸责任、造成责任悬空的要严肃问责,真正把责任链条健全建强起来。二是进一步健全考核评价制度,严格实施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纳入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和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实行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建立安全生产绩效与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对积极主动防范、履责担当的同志,不仅要尽职免责,而且要及时表彰奖励。三是进一步推动向预防转型,杜绝“事后发力”思想,不能把安全生产责任制理解为不出大事就没责任,不能等到出事才追责,对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整治不认真、监管执法不严格等行为,即使没有发生事故,也要动真碰硬。

持续强化安全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安全生产突出问题, 是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还要靠依法治安。当前,以新修改的安全生产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总体成型,但仍存在一些急需法律法规制修订进展缓慢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法治建设进程,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全生产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转化为法律法规制度。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危险化学品安全法和国家消防救援人员法等法律已经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下一步要协同推进调研完善,争取尽快颁布实施;积极做好矿山安全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急需法律法规制修订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执法,强力“打非治违”,强化法治宣传教育,不断织密安全生产法治防护网。

持续提升队伍能力素质。经过十年的持续努力,安全生产工作已经有了一 个良好的基础。新时代新征程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科学指南实现高水平安全,建设一支过得硬的安全生产队伍是根本和保证。高度重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更加关心关怀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力提升履职能力,着力锻造队伍的精气神。培养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对自己所在地区、行业领域的风险隐患心中有数,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须臾不可放松”的紧迫感,滚动排查风险,坚决整治化解,勇于担当负责;培养甘于奉献的精神,不怕吃苦受累,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忠诚履职、高度负责,在为民造福、保民平安中实现自身价值;培养动真碰硬的斗争精神,在工作中发现问题、遇到阻力时,敢于说真话、敢于揭露问题,坚持原则、敢于斗争,不怕得罪人,不放过任何重大风险隐患,

为党和人民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 倪虹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一、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 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科学把握城市发展大势,深刻洞察城市发展规律,就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明确了城市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体系完备、博大精深,涉及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涵盖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各层次,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是理论指引和实践要求的结合。

在领导力量上,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在价值指向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明确了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目标路径上,强调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明确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

在思路方法上,强调“一个尊重、五个统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城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总体特征,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

在格局形态上,强调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从全国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城镇体系建设的方向和原则,明确了城市空间布局的形态和结构要求。

在底线要求上,强调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无论规划、建设还是管理,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和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和基础目标。

在文化根基上,强调统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城市具有历史积淀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突出特点,明确了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和特色的重要途径。

在治理模式上,强调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城市治理对于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提高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的理念和手段。

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必须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等世界观和方法论,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城市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部署实施了城市领域一系列重大战略和重大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引领下,我国城市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精彩缩影。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截至2022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2%,城市数量达到691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4万平方公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初步形成,19个城市群承载了全国70%以上的人口、贡献了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

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体系,有效发挥住房公积金作用,推动人民群众住有所居。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城市、镇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6.52平方米、42.29平方米,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

查时分别增加7.4平方米、10.3平方米。建成世界上最大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300多万套,1.5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城市人居环境更加优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1.7 万个,惠及3700多万户、近1亿居民。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5%;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40%,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持续巩固,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平均覆盖率达到82.5%;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和绿地率分别超过250万公顷和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29平方米。

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围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运行效率,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持续增强供给和服务能力。截至2022年底,全 国城市道路长度超过55.2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和在建总长度达到1.44万 公里,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9.39%、98.05%、98.11%, 全国供水和排水管道总长度达到202万公里,累计开工建设综合管廊6655公里。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坚持为人民管好城市,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部、省、市、县四级城市管理组织架构基本形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城市治理中的运用持续加强,城管执法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面加强。坚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快构建,一大批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全国共有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200余片,确定历史建筑6.35 万处,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综合、最完整、最系统的载体。

三、奋力谱写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征程上,城市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挑战。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树牢系统观念,尊重科学规律,不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夯实人民安居基点。安居是人民幸福的基点。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要以 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设计好、建造好、管理好房子,完善住房功能,提升居住品质,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养老、保险制度,健全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聚焦为民、便民、安民,以群众关切的“一老一小”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完整社区建设,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幸福生活港湾。

强化城市设计引导。新形势要求城市走集约化、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在城市扩张时期形成的一些规划理念和手段,与城市更新的形势和任务已不相适应。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发展战略要求、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在设计上做文章。要完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明确对建筑、小区、社区、街区、城市不同尺度的设计要求,规范和引导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同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优化适用于存量更新改造的建设工程审批管理程序和技术措施,建立完善建设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推进城市更新的 关键是找准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要坚持城市体检先行,一方面从问题导向出发,划细城市体检单元,查找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从目标导向出发,查找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城市体检出来的问题就是城市更新的重点。要依据城市体检结果,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系统推进“城市病”治理。同时,加快改革创新,完善金融、财税、土地等支持政策,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

推动绿色低碳建设。城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阵地,要把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改善蓝绿空间,持续推进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内涝治理等工作,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更好满足市民群众对休闲游憩、亲近自然的新需求新期待。一体推进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绿色建筑,全面促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加快补

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大力整治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持之以恒抓好垃 圾分类,强化宣传动员,引导全民参与,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坚持文化科技赋能。文化和科技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持续做好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变“拆改留”为“留改拆”,不随意改老地名,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把科技创新摆在城市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巩固提升世界领先技术,集中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惠民实用技术,大力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 术进家庭、进楼宇、进社区,建设数字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让城市更 聪明、更智慧。

筑牢质量安全底线。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要从落实各方责任、推动科技进步、培育产业工人、运用市场机制、充实监管力量、依法依规处罚等方面综合施策,下大气力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桥梁、管廊等城市生命线进行实时监测,及早发现和管控风险隐患,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抓好建筑施工安全、既有房屋安全、燃气安全、汛期安全等工作,防范各类事故发生,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 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要推动各地城市管理部门承担好城管委办公室职责,发挥好综合执法的统筹协调、督导服务作用,推动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快推进城市运管服平台建设,形成部、省、市三级互联互通、数据同步、业务协同的平台体系,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着力构建现代化城市治理新模式。持续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巩固“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成果,全面提升城管队伍执法服务能力和水平。

强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和深化城市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全球人居事业贡献中国力量的重要举措。要全面深化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充分发挥世界城市日的平台作用,支持开展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评选,推动全球城市更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全球

发展倡议。全方位拓展国际伙伴关系布局,广泛开展城市领域多边、双边合作, 建立中国—东盟建设部长交流机制,稳步推进中俄建设和城市发展合作,总结推广好中新天津生态城等重点国际合作经验。进一步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深度合作,推动建设领域企业和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推进经贸合作走深走实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峰论坛期间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磅礴厚重的中国气派、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再启新程的行动纲领,是旗帜鲜明主张真正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郑重宣示,是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号角。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扎实推进经贸领域务实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引领共建“一带一路”十年耕耘、十年收获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关于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指明了实践路径,“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丰硕成果,成为深受各方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一)成为全球治理变革的“中国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惠及全人类,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热烈响应。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共建“一带一路”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世界梦结合起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2017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10年来,我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丰富了全球发展新图景,开创了国际合作新范式,共同打造了惠及各国人民的“发展带”、“幸福路”。

多边治理机制更加完善。共建“一带一路”恪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则, 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坚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主渠道地位,坚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持保障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是多边主义的

生动实践。共建“一带一路”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了其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对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意义重大。

中国方案展现大国担当。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国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贡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产品,有力促进了共建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进博会,五年来“越办越好”,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共赢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只要大家把彼此视为朋友和伙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成就,赠人玫瑰则手有余香,成就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在“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动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实现世界的互联互通和联动发展,进一步打通经济全球化的大动脉,促进各国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共享经济全球化成果,推动构建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全球发展格局。

拉紧经贸合作纽带。我国已经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国。贸易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0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规模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这个增速既高于我国外贸整体增速,也高于同期全球贸易增速;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 其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多个领域;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3万亿美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我国发起的《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我国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上人口规模和经贸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

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助力共建国家完善基础设施,推动 互联互通,改善民生福祉,增强发展能力。10年来,陆续建成中老铁路、雅万 高铁、蒙内铁路、柬埔寨金港高速、巴基斯坦拉合尔轻轨等一批标志性项目, 实施了非洲疾控中心总部等一批援外成套项目。同时,聚焦惠民生,推动菌草、杂交水稻等一批“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培训35万名各类人才。通过丰富的 合作项目,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

(三)成为全方位开放的“引领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 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在新时代,我国把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管总规划,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促进沿海与内陆协调开放。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开放发展的重大举措, 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有机结合,提升了开放的整体性、协同性。10年来,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优势,积 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放水平显著提升,从开放的“后卫”变成“前锋”。2013—2022年,中西部地区外贸占全国比重从13.5%提升至19.2%,对外投资占 比从7.8%提升至14.7%。

优化传统与新兴市场布局。共建“一带一路”助力我国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开拓新兴市场,增进了与金砖国家、东盟、中东欧、非洲、拉美等合作,优化了全球市场布局。2022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比重达到15.5%, 东盟地区连续三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推动制度型开放。过去我国主要是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现在更多转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我们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在此基础上,加快全面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先行先试工作。10年来,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由190项缩减到27项,制造业条目已归零。

(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共建“一带一路”把中国和世界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以“硬联通”为基础,以“软联通”为支撑,有利于疏通国际循环堵点,激发循环活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推动市场相通。共建“一带一路”有力促进互联互通,为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机遇,也拓展了我国的发展空间。截至2023年9月底,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7.8万列,运输货物5万多种, 合计货值超过3400亿美元,在产业、贸易、投资、就业等方面为共建国家带来大量发展机遇。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自2018年正式启动以来,已成为我国与共建国家合作的重要纽带,对外通达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65个港口。

推动产业相融。我国产业门类齐全,共建“一带一路”让共建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搭上中国发展快车,为东道国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增强了自主发展能力。我国与共建国家合作建设了一系列经贸合作区,截至2022年底,累计投资超过600亿美元。同时,共建国家也积极投资我国,10年来,累计对华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在华新设企业接近6.7万家。

推动创新相促。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索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助力各方发展。我国与相关国家签署47个绿色、数字和蓝色领域的投资合作备忘录,“丝路电商”合作伙伴国增加至30个,已经成为多双边经贸合作的新平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亮点。

推动规则相联。共建“一带一路”既让我国对接国际通行的规则标准,也带动了我国规则、技术、标准走出去。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与巴基斯坦、意大利、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6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以及国际和区域组织签署了107份标准化合作文件,促进了民用航空、气候变化、电动汽车等多领域标准国际合作。今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的雅万高铁,是我国铁路标准走出去的“金名片”。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擘画发展蓝图、指明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的一系列重要 讲话,为新形势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擘画了发展蓝图、提出了中国行动,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了新天地,也为各国共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充分彰显共建“一带一路”是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为开启共建“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指明了前进方向。

把握历史机遇,诠释发展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占比增至40%以上。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有望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推动共建“一

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打开新的机遇之窗,也为解决全球发展失衡问题作出贡献。

顺应时代潮流,汇聚增长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当今时代,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加快与产业深度融合,正在引领全球发展和竞争新优势。相关研究表明,2022年美中德日韩五国数字经济总量达31万亿美元。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各国发挥各自潜能和优势,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共同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推动建设健康、绿色、数字、创新丝绸之路,带动世界经济实现新的普惠性增长。

因应现实之需,擦亮合作新名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我国以开放包容为导向,共同推进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格局,统筹与共建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异性的利益关切,积极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努力把“蛋糕”做大。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9.7%、全球贸易增长1.7%—6.2%,推进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受益。

面向共同未来,描绘美好新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为子孙后代创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我国践行全球发展倡议,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致力于缩小发展鸿沟,推动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践行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文明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学互鉴,共同绘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

三、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推进经贸合作走深走实

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正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我们 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落实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努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进经贸合作走深走实,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提升开放平台上下功夫。发挥开放平台示范引领作用,吸引集聚更多要素资源,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升级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发挥展会平台作用,继续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投洽会、消博会等重大展会,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等区域性展会平台,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在开展务实合作上下功夫。增进政治互信,夯实发展根基,全面落实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经贸成果,巩固经贸合作基本盘。完善沟通机制,加强与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发展战略对接,完善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发挥经贸联委会、贸易畅通工作组、投资合作工作组等工作机制作用,推动把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深化贸易畅通,完善重点市场“一国一策”,支持企业赴境外参展洽谈,扩大优质商品进口,优化出口商品质量和结构。拓展服务贸易合作,推进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提质扩围,支持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区。提升双向投资,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在重点共建国家建设经贸合作区。推动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打造精品项目,深化与共建国家能源、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通信等基础设施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推动更多“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强化重点通道建设,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运输效率,加快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

在拓展新兴领域合作上下功夫。积极落实《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国际经贸合作框架倡议》,拓展在绿色、低碳、数字、健康、蓝色等新兴领域合作。促进绿色发展,高标准建设更多生态环境友好型项目,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动先进节能环保设备和绿色技术标准走出去,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转型,让绿色成为“一带一路”的底色。深化数字合作,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拓展“丝

路电商”全球布局。每年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支持共建国家发展数字经济。深化智慧城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推广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与共建国家共享数字发展机遇。创新合作路径,鼓励三方或多方市场合作,发挥各方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

在完善多双边合作机制上下功夫。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坚持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提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水平。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积极推动恢复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正常运转,完善细化全面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的中国方案,坚决维护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推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深入参与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深入开展区域合作,深化地区间高质量互联互通,以澜湄跨境经济合作、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合作、大图们倡议、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等机制为平台,推动各方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数字贸易、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等重点领域加强政策交流、开展务实合作。

在强化风险防控上下功夫。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完善风险防控体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境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健全重点国别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动态监测和风险预判,坚持危地不往、乱地不去、危业不投,保障境外人员和财产安全。推动建设廉洁丝路。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充分发挥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联络服务平台作用,加强监测预警。组织开展境外安全风险防控教育培训,引导企业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坚持依法合规经营,打造中国投资品牌。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深化与外国智库、媒体交流,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信释疑、凝心聚力,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吸引力和感召力。

推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迈出新步伐

商务部部长 王文涛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全面回顾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伟大成就,深刻总结共建“一带一路”成功经验,提出携手实现世界现代化的宏伟愿景,系统部署下一阶段行动举措,为开启下一个金色十年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推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迈出新步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旨演讲,着眼历史发展大势,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 开创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郑重宣布八项行动,对外发出坚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为各国发展繁荣拓展了光明前景,为全球开放合作注入了信心力量,赢得了与会代表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高度评价。

回顾十年历程,系统概括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0年来,我们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从“大写意”转变为“工笔画”,从硬联通扩展到软联通,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持续提升,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中国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数千个务实合作项目相继开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全方位推进,不仅给共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好处,也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联合国秘书长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数十亿民众带来希望和进步。

总结重要经验,深刻阐释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三个方面深刻总结经验,不仅揭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共同发展理念,也为携手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指明了“人间正道”。共

建“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以丝路精神为价值指引, 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铺就造福各国人民的“发展带”和“幸福路”,给变乱交织的世界带来稳定性和正能量。共建“一带一路”拉紧了共建国家间的联系纽带,经济合作和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提高,许多共建国家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

擘画宏伟愿景,明确指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国应携起手来,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这一宏伟愿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努力方向。通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能够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工业发展和减贫事业的经验,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通过共同实施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和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业园区,推广菌草、杂交水稻等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将促进共建国家破解发展瓶颈,激活发展动力,推进产业发展、居民就业和减贫脱贫,加快其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据世界银行估算,若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得以实施,到2030年每年有望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并可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宣布八项行动,充分体现共建“一带一路”的高效务实。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提出了一系列务实合作重大举措。八项行动涵盖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国际合作机制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符合共建国家发展需求,为下一阶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以实际行动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务实举措;中国不仅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更是推动落实的行动派和实干家。

二、“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我们积极推动与共建国家开展务实经贸合作,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质量不断提高,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为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提供有力支撑。

贸易畅通跃上新台阶。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规模累计达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高于同期中国整体外贸增速和全球贸易增速。

中国与共建国家贸易规模占中国外贸比重从2013年39.2%提高至2022年45.4%, 中国已成为114个共建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通道建设成效明显,目前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达到8.1万列,运送货物超过760万标箱,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通达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65个港口,有力带动共建国家间贸易往来。

双向投资实现新提升。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共建国家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河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等一批投资合作项目落地,有力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当地就业和税收。截至2023年6月,在共建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100多个, 累计投资近700亿美元,如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填补了中东北非地区玻璃纤维产业的空白,有效提升了当地产业发展水平。共建国家对华投资累计超过1400亿美元,在华新设企业近6.7万家,集中在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领域,分享中国市场机遇。

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2013—2022年,中国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达1.3万亿美元,覆盖交通运输、民用建筑、电力工程、石油化工、通信工程等诸多领域。建成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蒙内铁路、柬埔寨金港高速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有效改善了东道国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提升了互联互通水平。实施援外项目累计超过1600个,既有非洲疾控中心总部等成套项目,又有农业、教育、减贫等领域“小而美”项目,培训各类人才达35万名,增进了共建国家 的民生福祉,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自贸区网络创造新机遇。2013年以来,中国相继与韩国、格鲁吉亚、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塞尔维亚等签署双边自贸协定,与东盟、智利、新西兰等签署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目前,中国已与21个共建国家签署15个自贸协定,初步建立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将激发“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更大潜力、创造更多机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全面生效,建成全球最大自贸区,关税减让等制度红利持续释放。2022 年,中国与自贸伙伴贸易额占整体外贸比重已达35%左右。

平台机制搭建新渠道。中国与22个共建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与55个共建国家建立投资合作工作组,与7个共建国家建立服务贸易合作机制,经贸议题交流更加顺畅,政策沟通和战略对接持续加强。目前已成功举办6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过4200亿美元,展示超过2400项代表性首发新

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共建国家参会企业累计超过7000家。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投洽会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合作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区域性展会为合作交流构筑宽广通路。

合作领域开辟新空间。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成为 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增长点。截至2022年底,中国设立跨境电商综试区165个, 海外仓数量超过2400个,跨境电商占外贸比重从2015年不到1%增至2022年的5%。“丝路电商”国际合作成为新亮点,伙伴国增加到30个,组织开展“非洲好物 网购节”“买在金砖”“网罗东盟好物”等特色活动,帮助伙伴国拓宽优质特 色产品销售渠道。与共建国家签署绿色发展、数字经济、蓝色经济等投资合作备忘录53个。

三、扎实推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迈出新步伐

面向未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扎实落实八项行动,与各方共同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促进全方位经贸往来,实现更高合作水平。升级货物贸易。提升与共建国家贸易规模和质量,打造全球贸易新增长极。鼓励自共建国家进口,推动优质产品出口,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共建国家贸易产业合作。创新服务贸易。出台实施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提质升级扩围,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区。发展数字贸易。在上海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办好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高标准建设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培育具有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数字贸易领军企业。深化双向投资。提高对外投资便利化水平,支持企业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扩大三方和多方市场合作;高质量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推动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投资高水平开放。推进项目合作。深化能源、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通信等基础设施合作,构建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共同建设好中泰铁路、匈塞铁路、中巴经济走廊等项目,运营好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稳步推进比雷埃夫斯港等建设运营。

加强深层次机制对接,实现更高合作效益。完善经贸合作机制。发挥经贸联(混)委会等机制桥梁作用,建立更多贸易畅通、投资合作、服务贸易等合

作机制,开展重点议题磋商。深化中俄、中欧等合作。落实首届中阿峰会、中 海峰会、中国—中亚峰会成果,继续实施中非合作“九项工程”。支持港澳打造“一带一路”功能平台。发挥展会平台作用。全力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投洽会等重大展会,提升各区域性展会效能,支持更多共建国家企业参展,吸引更多展客商参会洽谈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利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推动各方共同维护开放、公平、非歧视的贸易投资环境。积极落实《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国际经贸合作框架倡议》,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软联通”水平。

聚焦新领域创新合作,实现更高供给质量。推动加快可持续发展。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扩大与共建国家绿色发展、蓝色经济等领域合作,积极商签投资合作备忘录。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贸易、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合作。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与东盟国家共建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深化与印尼、菲律宾“两国双园”合作,高质量建设边(跨)境经济合作区。提升数字经济合作。推动与共建国家商签更多数字经济投资合作备忘录,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强化“小而美”项目建设。将“小而美”项目作为对外合作优先事项,聚焦环 保、农业、绿色能源、卫生、教育、减贫等领域,高效组织“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项目实施。

巩固多渠道支撑保障,实现更高发展韧性。加快自贸网络建设。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CPTPP),高质量实施RCEP,推进与东盟、海合会、秘鲁、洪都拉斯等自贸协定谈判或升级谈判进程。强化重点通道建设。提升中欧班列过境能力和运行效率,加快完善政府间合作机制;稳步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及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深入贯彻外商投资法;商签更多投资保护协定;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和人员安全保障,更新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等公共产品。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通过典型项目、生动案例,向国际社会阐释解读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原则、方式及成效,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大合力。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商务部部长 王文涛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 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自贸试验区建设,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十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刻阐述新时代新征程上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大使命、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认识自贸试验区在改革开放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建设自贸试验区的战略构想,目的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年来,各自贸试验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守正创新,推出了一大批基础性、开创性改革开放举措,形成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深刻认识自贸试验区在改革开放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推出以“五个率先”为代表的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发挥了制度创新“头雁效应”。自贸试验区率先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率先建立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重点的贸易便利化管理制度,率先以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代表推进服务业综合开放,率先实施“证照分离”等政府管理改革,率先探索自由贸易账户等金融开放举措,有效发挥了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二是建设了一批外资外贸集聚发展的开放高地,打造了以开放促发展的生动样板。2022年,21家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约18%的吸收外资和进出口总额。2023年1—8月,自贸试验区外资外贸规模稳中有进,质量不断提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5.7个和4.8个百分点,为稳外贸稳外资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建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自贸试验区以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如上海的集成电路、广东的现代金融、天津的融资租赁、福建的航空维修、浙江的油气产业、江苏的生物医药、湖南的工程机械都已经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高

质量发展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四是推广了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引领带动全国深化改革开放。自贸试验区率先实施“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的改革推进模式,坚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并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累计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302项、地方自主推广2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二、准确把握新征程上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使命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要在全面总结十年建设经验基础上,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勇做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先锋,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立意深远、内涵丰富,为新征程上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领航定向。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谋划和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当好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先锋。

一是要更好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自贸试验区自设立以来,始终坚持大胆试、大胆闯,通过改革创新冲破思想观念的桎梏、利益固化的藩篱,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开路先锋。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要更好发挥综合试验平台作用,聚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二是要更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自贸试验区紧密联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系微信32311699,可以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支点。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要更好发挥开放高地优势,推动商品、技术、资金、数据等要素跨境自由便捷流动,促进国内国际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三是要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通过十年发展,自贸试验区已经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产业集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要进一步发挥产业基础好、集聚度高、创新力强的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四是要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宏阔的全球视野和卓越的战略远见,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服务好这些战略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使命。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要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将自身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推进器,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实现互促互进。

三、坚决贯彻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重要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统筹发展和安全,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让自贸试验区更好发挥示范作用。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重要部署,在促开放、试制度、谋发展、防风险等方面实现新提高新突破,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一是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我们将进一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组织做好首批自贸区港试点对接政策措施实施工作,适时向更大范围推广。在此基础上,加快全面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先行先试工作。推动合理缩减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尽快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加大开放压力测试力度,引领全国持续扩大开放。

二是加强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我们将围绕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进一步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研究制定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综合性指导文件,集中推出一批引领性、集成性改革举措。研究制定支持各自贸试验区深化差别化探索的专项政策,围绕数据跨境流动、再制造等重点领域深化制度创新。

三是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我们将支持各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开展差别化探索,优先施行更多开放举措,围绕生物医药、海洋经济、大宗商品贸易等重点领域,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同时,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支撑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开展更多探索。

四是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底线思维、忧患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落实相关方案和政策提出的风险防控

举措,建立健全重大风险识别和防范制度,确保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试验的同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新时代新征程上,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自贸试验区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在可持续交通发展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交通运输部部长 李小鹏

9月25日至26日,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向论坛致贺信,强调建设可持续交通体系的重要作用,阐明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交通合作、以自身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的鲜明立场,提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让可持续交通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要主张。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扎实落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上来。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主席致贺信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可持续交通发展。2021年10月14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2022年10月14日,习近平主席向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成立致贺信。2023年9月25 日,在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开幕之际,习近平主席向论坛致贺信,充分体现了对推动可持续交通发展和全球交通合作的高度重视。

为推动可持续交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提出了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的重要举措,深刻阐述了建设可持续交通体系的内涵和要求,为我们推动交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新步伐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注入强大动力。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强调,中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明确了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交通运输所处历史方位的深刻把握,为我们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广泛共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强调了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交通合作、让可持续交通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要主张,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引起广泛共鸣,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立场与坚强决心,展现了中国担当。

二、深入领会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我们要融会贯通学、联系实际学,深学细悟、实干笃行。

深入领会可持续交通发展的重要作用。纵观世界历史,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推动经济融通、人文交流,使世界成了紧密相连的“地球村”。今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必然选择,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推动全球交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对于保障全球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的比较中,深入领会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内涵要求,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深入领会“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的美好愿景,是习近平主席把握时代脉搏,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提出的,具有很强的理论感召力和现实针对性。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大力实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朝着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不断前行。

深入领会“让可持续交通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要主张。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既体现了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中国主张,更体现了继续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国担当。我们要站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交通运输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为全球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三、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凝聚共识、催人奋进。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贺信精神, 加快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交通运输服务和保障。

一是完善可持续交通体制机制。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财务可持续有关政策研究,创新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完善监管、考核、激励等机制。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一般债券更多投向交通领域,持续规范投融资行为,防范化解行业债务风险。深化交通大部门制改革,加强收费公路等政策创新,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

二是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精准补齐网络短板、强化衔接协调,优化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加快建设“6轴7廊8通道”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深入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加强战略规划衔接,聚焦关键通道、关键节点,以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为引领,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全球交通设施网络,促进中欧班列、中欧陆海快线等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持续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水平。围绕加快实现“人享其行”,大力推进旅客联程运输高质量发展,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围绕加快实现“物畅其流”,推动交通物流保通保畅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和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强化交通运输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增强交通运输网络韧性,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

四是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 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智能铁路、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民航、智慧邮政、智慧枢纽等建设,推动交通运输产业数字化。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消除数字鸿沟,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共享全球智慧交通发展成果。

五是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持续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交通用能低碳多元化发展,持续提升公路沿线充电服务保障能力,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推动绿色交通设施建设,加快交通领域绿色投资、发展交通领域绿色金融。倡导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六是提高交通运输国际合作水平。加强国际沟通协调,推进国际道路运输合作文件、海运协定等商签和实施,促进国际运输便利化,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高效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快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完善交通国际合作机制,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更好发挥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平台作用,为推动全球交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推动新时代新征程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退役军人事务部部长 裴金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退役军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联系微信32311699,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战略高度,对退役军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就做好退役军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赴地方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看望老红军、老战士,瞻仰烈士纪念设施,2022年在海南和辽宁考察调研时、2023年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专门对退役军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退役军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退役军人的关心关爱,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退役军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深远战略考量,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大力推动新时代新征程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一、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退役军人工作的重大意义

退役军人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退役军人工作是时代所需、现实所需、事业所需。我国已经踏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退役军人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有了新的职责和使命。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重要论述,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退役军人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这是巩固党的执政之基、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磅礴力量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分伟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把一切力量都凝聚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我国现有3800多万退役军人,他 们在部队时经历了严格的训练,是保家卫国的坚强柱石;退役后奋战在各行各 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要把退役军人工作摆在确保党长期执政的高度,强化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引领,当好退役军人的知心人、贴心人,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心凝在一起、劲聚在一起,成为党的事业的推动者、时代主旋律的弘扬者、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内容。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红色资源富集、典型事迹众多、历史底蕴深厚,宣传好英雄先辈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诠释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坚贞信仰,以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以英雄旗帜凝聚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这是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强调“退役军人安置和管理,关系军队稳定和社会大局稳定”。退役军人工作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相伴相生,服务强国兴军事业是我们的天然使命。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博弈日趋复杂,地缘政治形势严峻,国际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中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党中央提出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奋斗目标,将退役军人工作同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一体谋划、一体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步伐,聚焦服务部队战斗力提升,加强政策衔接和跟进落实,更好调动广大官兵投身强军实践的积极性,稳军心、聚士气,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贡献力量。

这是服务“国之大者”、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军转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一批又一批在军队工作的同志服从组织安排到地方工作,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投身政权建设、城乡管理和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改革开放后,成千上万的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转岗不转志,成为改革开放的时代弄潮儿。新时代新征程,广大退役军人响应党的号召,胸怀“国之大者”,在创业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各个领域建功立业,作出骄人成绩。在今年抗击台风“杜苏芮”期间,有120余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奔赴灾区、跨省驰援,有的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实践充分证明,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广大退役军人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发挥退役军人的人力人才资源优势,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舞台,激发退役军人建功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引导他们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更重任务、发挥更大作用。

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广大退役军人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强调“必须做好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该保障的要保障好,该落实的政策必须落实,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广大退役军人曾经全力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为捍卫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牺牲奉献,让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感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关爱,是我们秉承党的宗旨、践行初心使命的应有之义。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5年多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长期制约退役军人事业发展的一些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退役军人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工作离党中央要求、退役军人期待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短板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始终把不断满足退役军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公平更加充分地保障他们的待遇,让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成色更足、更可持续。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退役军人工作的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紧贴党的中心任务,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切实担负起服务强国强军伟业的重大职责使命。

坚持政治引领,持续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团结引领广大退役军人听党话、跟党走,是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的重要政治责任。要坚持把加强政治引领放在首位,健全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制定新时代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推进退役军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体系化、长效化,巩固广大退役军人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重视发挥老英雄张富清、“老阿姨”龚全珍等先进典型的正向激励、示范引领作用,完善荣誉表彰激励机制,持续做好模范退役军人的评选表彰和事迹宣传,引导退役军人自觉以“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等先进典型为榜样,见贤思齐、奋勇争先。深入开展“老兵永远跟党走”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以老兵身份、从老兵视角、用老兵语言,积极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退役军人的特殊关爱、对退役军人工作的擘画引领,不断增进广大退役军人对“两个确立”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着力培塑信念坚定、爱国奉献、奋发有为、诚信守法的新时代退役军人。建好管好用好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等纪念设施,依托系统红色资源广泛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举办全国英烈讲解员大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烈的故事,让红色基因浸入血脉、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突出用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广大退役军人经过人民军队“大熔炉”的淬炼,讲政治、有组织、守纪律,是宝贵的人力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妥善安置、合理使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原则,优化完善选调、“阳光安置”、“直通车”安置等方式,把退役军人安置好、使用好。紧贴市场需要和退役军人知识技能,加强就业培训、畅通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用好就业政策,为退役军人提供有特色、精细化、针对性强的就业服务。弘扬“党有号召、我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引导退役军人树立正确择业观,深化拓展“兵教师”、“兵支书”经验,鼓励他们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强边固疆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特长、实现价值。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助力退役军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擦亮“中国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品牌,引导广大退役军人积极投身应急救援、抢险救灾、生态保护等任务,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在最急难险重的时刻发光出彩,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有用的人”、“最可敬的人”。

服务备战打仗,助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退役军人工作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延伸,在支持部队备战打仗方面肩负着特殊重要使命。要聚焦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平战一体、强化系统观念、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全国双拥系统应急应战快速响应机制,不断完善助力强军、支持备战的政策制度,为迅速有效应对安全威胁提供强有力制度机制保障。精准掌握退役军人服役时的专业方向、退役后的工作去向,把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退役军人作为国防后备力量储备起来,深入挖掘军事潜力,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着眼战备急需、演训急用,协调人员、场地、物资等各类资源,协助部队遂行训练演习、备战执勤、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加快推进优抚医院、光荣院改革发展,调整优化军供站功能和保障网络,提升应急应战保障能力。常态化做好伤病残人员接收工作,积极助力随军家属就业,推进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努力消除官兵后顾之忧。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大力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继续组织城连结对共建,深化“情系边海防官兵”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化拥军,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强化服务保障,营造尊崇尊重社会氛围。“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要在提升服务保障质效上下功夫,落实优待政策、给予充分褒扬,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对象所作贡献等因素,建立统筹平衡的抚恤优待量化标准体系,健全退役金、抚恤金、优待金、退休费动态增长机制,持续提高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推动相关部门和地方落实养老、医疗、住房、教育、文化、交通等方面的优待政策,推广电子优待证,提高优待证含金量和便捷性。持续开展光荣牌悬挂、立功受奖报喜、节日走访慰问、组织参加疗养、退役军人先进典型载入地方志等工作,不断强化精神激励。健全困难退役军人救助帮扶机制,充分发动中国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等社会力量,推动“情暖老兵”关爱行动走深走实。隆重迎回安葬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发挥国家烈士遗骸搜寻队和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作用,优化烈士寻亲服务平台,开展英烈遗物、家书、史料收集整理,坚决抵制、严厉惩处抹黑英雄、亵渎英烈的恶劣行径,维护英烈形象,弘扬英烈精神。加强对退役军人工作和退役军人典型的宣传推介,推动形成尊重退役军人、尊崇现役军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加强新时代新征程退役军人事务系统自身建设

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将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的职能集中到一起,不是简单的职能叠加,而是全新的体制机制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在国家层面加强对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和相关政策制度。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建设集中统一、职责清晰的退役军人管理保障体制,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根本。退役军人工作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改革发展 稳定、事关退役军人和军人军属切身利益,政治属性极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第一位的要求。要持续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来学习、第一遵循来贯彻、第一政治要件来落实,把党的领导贯穿退役军人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把讲政治体现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

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干部职工的日常言行上,确保退役军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以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为基础。组织管理体系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基础性工作。要围绕建成行政机构运转高效、服务体系保障有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多方着力、持续发力。当前的重点是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全力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设,建强服务体系前沿阵地,夯实组织管理体系基层基础。制定服务中心(站)建设运行标准体系和基本服务清单,补齐短板弱项、拓展服务范围、完善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加快实现从国家到村(社区)六级服务中心(站)从“有”向“优”转变。推进“退役军人事务员”职业体系建设,探索职业等级与岗位晋升、薪酬待遇挂钩的激励措施,畅通职业发展路径,稳定基层人员队伍。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培训、实践锻炼和关心关爱,激发他们“愿为”的动力、增强“敢为”的底气、提升“善为”的本领,不断提高做退役军人工作的能力水平,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以工作运行体系建设为抓手。退役军人工作涉及军地、关联各方,光靠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干好,构建有机衔接、有序联动、有效落实、安全稳定的工作运行体系极为重要。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机构作用,健全会议制度和协调任务清单制度,落实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深化运行机制问题研究,强化系统、军地、部门协同,实现工作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健全责任逐级压实、压力层层传导的工作落实机制,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与退役军人同坐一张板凳拉家常、问建议,力求摸准实情、吃透问题、找到对策,切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完善风险隐患防控化解机制,强化底线思维,注重方式方法,把握节奏力度,学习推广运用自下而上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和自上而下的“浦江经验”,推动矛盾问题源头化解,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坚持以政策制度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政策制度建设是长远之策、根本之策。要在退役军人政策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已基本搭建的基础上,深入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的意见,全面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扎实实施“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规划。加紧制定修订退役军人安置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烈士褒扬条例,指导各地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配套落实

举措,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系统完备的政策制度体系。健全法规政策出台前风险评估研判机制,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意见、反复比选分析、靶向精准设计,确保政策的严谨性、延续性。加大政策法规宣传解读力度,引导退役军人全面准确理解,增强政策知晓度和执行透明度。落实退役军人事务行政执法事项清单,依法维护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合法权益,不断提升退役军人工作法治化水平。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

国家药监局局长 李利

药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保障药品安全有效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基本的民生问题、重大的经济问题、严谨的技术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保障人民健康、强化药品安全监管、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等作出重大部署,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时代药品监管方略,深化了药品监管工作内涵,指明了药品监管事业发展方向。药品监管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药品安全“四个最严”重要要求,建立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不断强化高效能监管,保障高水平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福祉而努力奋斗。

一、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组织制度体系,确保药品监管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开拓前行

“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新时代引领党和国家 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政治保证,是中国药品监管事业改革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大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药品监管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绩,药品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全面升级,审评审批体系日臻科学规范,疫苗监管体系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深化细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与时俱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药品安全工作高度关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反复强调药品安全关系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容不得含糊,明确提出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等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回答了药品监管工作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药品监管工作确立了总定位、总纲领、总航标。

坚持和加强党对药品监管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开展工作的源头活水和逻辑起点,自觉养成在吃透党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的习惯。持续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全链条责任体系,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要件”抓督查,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内部巡视、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纳入领导班子及干部考核、纳入党建述职评议,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

怀和科学指引转化为药品监管事业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持续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着力从政治上感悟党的原创性思想、标志性成果,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筑牢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

锻造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党的全面领导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构筑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突出党支部“管到人头”的优势,在严密组织体系、严肃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严明基层党建责任上持续用力,确保党的领导一贯到底、畅通无阻。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紧盯药品监管技术审评、行政执法、检验检测等关键岗位,严肃查处各类腐败行为。深入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系统治理利用审评审批、监管执法、检查检验事项以权谋私问题。切实扎牢不能腐的笼子,进一步完善工作规则、规范工作程序,使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都受到制约和监督。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不断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坚持严惩腐败与严肃教育紧密结合,把身边的典型案例作为“活教材”,深入分析问题、找准思想盲区,充分发挥反面教材的警示、震慑、教育作用,推动药品监管部门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

二、完善药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全方位筑牢药品安全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药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保障药品安全是技术问题、管理工作,也是道德问题、民心工程。”药品安全防大于治。药品监管部门要持续强化“眼睛瞪得大大、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保持“风险随时都在、成绩每天归零”的危机感,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把事后查处、被动救火式监管彻底转变为主动排查、预防为主的监管。

强化各方药品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坚决履行好药品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将责任和压力传导到岗到人,为企业和各地履行药品安全管理责任做好示范。督促企业履行好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面向企业的法治宣传、教育培训和警示教育力度,严格督促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和产品品种特点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督促地方党委和政府履行好属地管理责任,完善药品安全责任约谈、通报

等机制,推动各地将药品安全治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进各部门协同打击整治危害药品安全违法犯罪。

提升药品安全防控质效。突出监管的“现场感”,深入现场一线,综合运用日常巡查、飞行检查、监督抽检等手段,聚焦临床试验、委托生产、网络销售等重点环节和疫苗、血液制品、集采中选等重点产品,深挖细查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打好风险处置“组合拳”,健全风险会商、分析和研判机制,建立风险清单制和销号制,对发现的风险信息及时梳理、调查和处置,做到“发现一处、整治一类、不留死角”。

加大执法办案力度。从严把握监管执法尺度,对药品违法违规行为坚持打 早打小、露头就打,切实让以身试法者人财两空,切实打出以儆效尤的震慑、查出行政执法的权威。对重大违法线索加强督办或者提级查办,重大案件挂牌督办,对典型案件加大曝光力度,对情节严重的实行从业禁止、终身禁业,对屡教不改、屡罚屡犯的从严从重处罚,倒逼医药企业增强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用诚信经营的“半斗米”换来健康发展的“万年粮”。

三、完善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体系,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药品监管部门要坚持严监管、促创新两手抓、两手硬,着力营造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通过政策引导、科学监管和优化服务,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把医药新科技转化为新产品、转化为生产力,全力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审评审批要紧跟医药创新步伐,与产业界建立多通道、多维度、灵活便捷的沟通交流渠道,强化对申请人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对重点品种实行“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推动审评审批与医药创新同频共振。不断丰富完善技术指南和药品标准,支持企业加强新靶点、新机制、新类型创新药研发布局,推动我国医药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加快临床急需产品审评审批,对临床急需创新药、罕见病药品、儿童药品等予以优先审评审批。

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基础上,坚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加快建立以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审评体系,促进中药守正创新。建立

中药研制和审评、检验、核查联动机制,对中药创新药采取研审联动、靠前服务等方式,加快推进研发上市。加快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审评审批,促进经典名方向临床有效中成药转化。积极参与国际草药监管合作,借助中药国际交流平台开展中药监管协调,推动中药更好走出去。

四、完善药品监管能力建设体系,为保安全、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作出系统部署。药品研发、生产、使用过程融合了各种科学技术,政府部门对药品的监管,是行政管理,也是专业化的技术管理。面对飞速发展的医药科技变革和艰巨繁重的监管任务需求,要始终把药品监管能力建设摆在基础性、战略性位置,持续提升监管效能,加快推进监管现代化,为保安全、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依法监管能力水平。法治是保障药品安全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医药产业最好的营商环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动药品监管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统筹立改废释纂,启动医疗器械管理法制定工作,稳步推进《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监管急需法规规章制度制修订,加快配套规章制度制修订工作步伐。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既要重视内部普法工作,让监管人员理解法律条文、领会法律精神、增强法治观念,为行政相对人和人民群众作出表率;又要面向广大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人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引导企业增强法治意识、合规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社会各界都能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药品安全。

积极创新药品监管方式方法。医药科技越发展,违法犯罪手段越翻新,越需要我们加快监管方式方法的创新。坚持以信息化引领药品监管现代化,将药品监管信息化工作逐步由政务服务、产品注册向生产监管、网售监管、执法办案拓展,推进各层级监管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加强药品全生命周期风险数据归集、关联分析、深化应用,让药品监管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大力发展药品监管科学,加强监管新工具、新标准、新方法的研究开发,进一步强化审评审批、检验检测、审核查验、监测评价等技术支撑机构能力建设,提升监管的预见性、靶向性和时效性。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药品监管专业性、技术性强,要始终把专业

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统筹兼顾,着力强化急需 紧缺人才供给,重点推进药品检查员、审评员和监测评价、稽查办案等队伍建设。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评价、激励、流动等方面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进药品监管网络向乡镇、农村延伸,大力发展乡镇药品安全协管员、村药品安全信息员队伍,夯实药品安全治理基层基础。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广电力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 曹淑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标志性的重大成果,体现了全党意志,反映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共同心声,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以坚定信仰者的高度自觉,深刻学习领会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党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根基、探索新时代文化发展道路的宝贵思想财富。这一重要思想,全面、系统、深刻阐释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实践指导力、精神感召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让思想旗帜指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不断开新局、谱新篇。

习近平文化思想闪耀真理之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思想就是力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不断结合新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是党领导我们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强烈使命担当、卓越政治智慧、深邃历史洞察、宏阔国际视野,提出一系列文化建设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深邃的理论思考,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实践伟力,指引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开辟新局面。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实践的理论,

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特质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极其鲜明,既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指引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这一切,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历史担当,蕴含着赓续中华文明的深谋远虑。习近平总书记对繁荣中华文化、光耀中华文明念兹在兹,一直深邃思考这一重大命题,以强烈的历史主动和文化自信,提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擘画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光辉图景。习近平文化思想,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揭示了以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我们必须坚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开放胸襟,必将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实践发展生生不息,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外部环境,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不断回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推进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不断前行的制胜法宝,必须始终高擎这一思想旗帜,让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我们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广电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广电总局正在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大学习。坚持学深悟透,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作为一项长期政治任务,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做

到全员覆盖、应学尽学,做到入脑入心入行。坚持学用贯通,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广电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更好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以积极传播者的高度自觉,全力抓好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 政治任务。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一首要政治任务,发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特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通俗化、大众化传播,不断增强说服力感染力,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在抓内容上下大力气、下真功夫。总结和发扬近年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理论节目创作的经验做法,继续深入实施“创新理论传播工程”,打造“思想力量”节目带,聚焦新时代伟大实践,讲好理论引领发展的故事。坚持平实务实、精准精确,坚持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精心策划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权威报道和解读,倾力制作一批形式多样、简洁明快、可听耐看的轻量化产品。目前正在推进《足迹·2023》、《千万工程》、《与人民在一起》、《思想之光》等一系列重点节目和作品,努力用“小切口”解析“大主题”,用“小故事”讲好“新思想”,将丰富的理论内涵用接地气的群众话语表达出来,将抽象的思想观点用生动形象的故事画面呈现出来,让科学理论的解释力转化为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充分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抓传播上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坚持大屏小屏联动、长短视频互动、广播电视媒体与网络视听平台协同发力,运用全媒体形态、融合传播等多种形式,精准面向不同群体,广泛开展接地气、有生气的宣传。今年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成立以来,联盟100家成员总粉丝量达18.8亿,累计发稿600多篇,总阅 读量近40亿,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成都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等重大会议活动以及“七一”、国庆等重要节点的宣传上都发挥了聚合作用。我们将以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为抓手,不断完善协同机制,更好统筹网上网下媒体资源,更好发挥融合聚合优势,进一步打造广电网上宣传“联合舰队”,不断巩固壮大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声势。

三、以忠实实践者的高度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广电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

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这是我们的目标所在、职责所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强化政治担当,勇于改革创新,敢于攻坚克难,不断开创新时代广电工作新局面。

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广电工作的坐标定位。新时代新征程,新形势新任务,广电战线初心不改,着眼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将把党的领导贯穿广电工作始终,进一步坚定担负起传播好党的声音和服务好人民群众的使命,准确把握广电“二三四”的工作定位。“二”是统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两大业务,一体谋划、系统推进,推动构建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大视听”发展格局。“三”是坚持广电三大属性:坚持意识形态属性这一根本属性,扛起政治责任,传播好党的声音,守好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坚持公共服务属性,强化用户需求导向,服务好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提供好的内容、好的产品、好的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技术产业属性,顺应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用先进技术赋能行业发展。“四”是把握提供广电业务的四个层次,对广播电视网、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OTT)和完全通过互联网方式提供视听内容这四种业务形态,统筹研究、分类施策,努力打造系统性、高质量、规范化的业务供给体系。

准确把握广电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我们将强化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创新意识、问题导向,围绕“巩固提升传统广播电视、开拓创新推进媒体融合、整合聚合形成发展合力”三大工作方向,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要巩固提升传统广播电视。多措并举切实增强大屏吸引力,改善人民群众收视体验。当前,针对“看电视难、看电视烦”问题,广电行业正在深入开展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问题专项治理,计划2023年内实现开机看直播、收费 包压减50%以上、提升消费透明度,2024年上半年简化减少遥控器、规范运营和收费,2024年年底前实现新生产的电视机机顶盒一体化,努力让群众更加方便快捷地观看电视。增加高品质内容供给,推出更多具有创新性、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节目栏目、新品精品,开设“重温经典”专区,筹办“重温经典”频道,增加优质免费内容供给,打通网上网下,推动更多优质内容在大屏播出。继续加大力度,普及高清电视、加快超高清电视发展,推动频道精简精办,积极延伸拓展、丰富业务形态。要开拓创新推进媒体融合。推动广电媒体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打造新型广电主流媒体。推动省级广电媒体深化融合、努力

做优,加快地市级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既“造船出海”,做强广电新媒体自有 客户端、自有平台;又“借船出海”,利用互联网商业平台做强广电新媒体账号。推动传统频道频率与新媒体平台融合互通,大屏小屏联动,实现从“相加”到“相融”,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要整合聚合形成发展合力。勇于改革创新,针对行业资源分散分割的问题,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系统优势,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加强内容资源、传播资源、技术资源、数据资源等的整合聚合,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创新协同机制,推动国家层面、省级层面、机构层面等各个层面的协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商业模式,努力把行业发展的“蛋糕”做大。

准确把握广电履职尽责的重点任务。我们将聚焦新部署新要求,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各方面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要壮大主流舆论。指导推动各级广电媒体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提升定调引领能力,发挥好“定音鼓”、“风向标”作用。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中心环节,以强信心为重点加强正面宣传,完善重大主题宣传统筹机制,及时准确权威做好新闻宣传,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进一步提振信心、稳定预期,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要深耕精品创作。落实“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重要要求,深入实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工程,树立鲜明价值导向,加强选题规划、创作引导,营造良好创作环境。加大对影视剧、广播类文艺节目创作生产的支持力度,重点抓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作品创作,抓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作品创作,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视听文艺精品。当前着力推动《上甘岭》、《侦察英雄》、《鲲鹏击浪》、《问苍茫》、

《日光之城》、《喀什古城》、《大海道》、《幸福草》、《何以中国》等重点项目,打造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要强化科技赋能。善于运用信息时代的科学理念、先进技术武装自己,完善广电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新技术应用,加快推动超高清规模应用,推动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标准研发及应用,组织开展“未来电视”区域化、特色化试验试点。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一省一网及全国一体化整合和广电5G 建设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新型广电网络,把这张文化专网建设好、发展好、利用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视听服务。用新技术赋能广电产业、丰富广电生态,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发挥好国家视听产业基地(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创新实施广电重点惠民工程,更好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智慧广电

服务为民。要深化行业治理。把“抓作品”和“抓环境”结合起来,按照“管 理有依据、技术有手段”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努力塑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生态。要增强安全保障。强化底线思维,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提高风险预见、应对、处置能力,体系化推进广电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确保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安全优质传到千家万户,切实维护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要加强国际传播。突出重点,推动“视听中国全球播映”、“一带一路节目互播”、“电视中国剧场”取得更大实效,鼓励支持重点网络视听机构海外发展,扶持引导内容创作生产和中外合作合拍,汇聚推广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海外受众兴趣的优秀视听作品,努力构建广电视听国际传播现代化体系化新格局,不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能力,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强谋划、强统筹,重实干、重实效,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担负起记录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重任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王春法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 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内涵丰富,为做好新时代文化文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一、坚定文化自信,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

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 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143万余件,藏品体系完整,历史跨度巨大,器物形制多样,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 煌。其中许多代表性馆藏文物,实证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国家博物馆馆藏中坝遗址地层文物,出土于重庆忠县中坝遗址,总高约8.5 米、宽2米,几乎完整包含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所有地层。中坝遗址地层文物作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重要物证之一,以区域考古学文化地层再现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让人们直观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伟大与震撼。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今天我们使

用的汉字,与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国家博物馆馆藏西周早期大盂鼎,是迄今所见最大的西周有铭青铜器。鼎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计291字,盛赞文武二王的功德,讲述周人的立国经验,记录殷商纵酒无度以致亡国的历史教训,是研究周代分封制与册命制度的重要史料。大盂鼎金文,摆脱了商代文字象形性和结构上的随意性,纵向笔画,强调排布整齐、字形均一,可谓上承甲骨文,下及秦篆、隶书,为后世的汉唐书迹排列奠定了基础。几千年来,汉字虽然经历了载体、书体的不断变化,但始终贯穿着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针灸源于中国,是中医学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早在史前时期,古人已懂得利用石器中锐利的尖端、锋面对身体进行刺割,或利用边缘圆钝的片状石器刮压体表,治疗病患。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传世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对针灸学的有关内容作出系统论述。魏晋时期,专著《针灸甲乙经》的问世,奠定了针灸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国家博物馆馆藏针灸铜人,为明代正统年间官方仿照宋天圣针灸铜人铸造,是中医针灸学发展的重要见证。铜人与真人大小相似,胸腹腔中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是古代太医院用于考核医学生掌握针刺技术熟练程度的重要教具,几百年来一直在中医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时至今日,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根植于寻常百姓的饮食起居之间,为人类健康和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国文化特性、中华文明精神的深刻总结,是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视角,对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恢弘擘画。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持“两个结合”,贯彻“七个着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推动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眼光,对新时代如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了深邃思考,就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 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关于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要求,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深刻阐述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在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下,国家博物馆始终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新成效。

历时17年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 期间亲自批准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2022年9月,“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在国家博物馆开幕,穿越千年的丹青、散落全球的国宝通过高清打样图像汇聚一堂,从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12405件(套)中国绘画藏品中精选1750件(套) 作品,生动呈现赫赫先秦、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典雅宋韵和元明清风采,日均观展人数达1.5万余人次,成为火爆全国的现象级展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崭新气象。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代表性文物之一,在历史、文化、审美、科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其细致入微的写实风格、繁复华丽的云纹纹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取向;极尽工巧的错金银工艺、科学的合金比例与铸造技艺,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栩栩如生的犀

牛形象,独具匠心的造型设计,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工艺品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理念追求,也佐证了中华大地生态变迁的历史进程。为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和阐释这件珍贵文物的价值,国家博物馆以一物一展的形式举办“数说犀尊”展览,综合运用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红外感应等多种数字技术直观呈现文物高清细节,观众可以从视、听、触等多维度深入感受犀尊所承载的多重价值,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切身体会历史文物连接现代技术焕发出的全新活力和无限空间。

东汉击鼓说唱俑是国家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头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嬉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传神地再现了正在说唱的俳优形象,是东汉雕塑艺术的代表。2023年5月,国家博物馆推出以击鼓说唱俑为原型的原创舞台剧《盛世欢歌》,以多元表现形式让沉睡千年的击鼓说唱俑在当代舞台上苏醒。剧作编排抓住说唱俑有趣喜乐的特质,通过时间、故事、场景变化,生动刻画汉代俳优人的生命起伏,同时将时代审美特点与传统民族精神结合起来,构架起一场人与俑的跨时空对话,开拓了文物活化传播的新形式。

近现代手稿书信是国家博物馆藏品的重要门类,其内容直观而生动地表现 了书写者的思考和情怀。2022年6月,国家博物馆策划推出“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主题展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家国情怀这 一主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精心挑选馆藏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饱含对国家、对家人热爱之情的遗书、手稿、家信等珍贵文献以及各类实物170余件,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惧牺牲、不懈奋斗、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利用先进技术和时代艺术语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让古老的技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在规律和独特价值,不断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

三、发挥国家博物馆的独特作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继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的重要指示精神,更加自觉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事业中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充分发挥国家博物馆在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西周早期大盂鼎,高约102厘米,重153.5公斤,鼎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计291字,是记载周代历史的重要文献,是研究周代分封制与册命制度的重要史料,也是西周金文书法的杰出代表。此图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大盂鼎铭文进行的数字活化展示,观众可直观真切观看大盂鼎内壁上的铭文。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以健全的征藏机制系统留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收藏是博物馆四大功能之首,征集保管好反映中华文明不同阶段历史发展的代表性物证,是国家博物馆的重要职责。国家博物馆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健全征藏保管体系,既要通过行政调拨、社会捐赠、征购交换等方式进一步拓展收藏渠道,努力补齐古代文物藏品的短板缺项,更要通过实施“国史文物抢救工程”、“时代物证进国博行动”、“记忆中国”等,系统征集收藏反映新时代伟大成就和时代精神的代表性物证,努力构筑起系统完整的馆藏国史文物谱系。

以丰富的展览展示系统呈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展览是博物馆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策展能力是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博物馆将不断优化展览结构,健全完善以基本陈列为基础、专题展览为骨干、临时展览为支撑的立体化展览体系,建设彰显民族发展历程、记录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长廊,展现中华文明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的文化殿堂,激励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的精神家园,充分彰显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品质,让“来国博、看中国”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以扎实的学术研究赓续传承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博物馆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关于“物”的研究,是建立在以物证史、以物说史基础上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形散而实专,颇多冷门绝学。国家博物馆将进一步发挥馆藏文物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实施馆藏文物整理研究专项工程,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提升以物证史和以物说史的能力。充分发挥文博人才高地的优势,突出国博学术研究特色,打造多种形式的小型高端前沿学术平台,努力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的协同攻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以多元的文物活化手段生动讲述中华文明璀璨恢弘的历史成就。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博机构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我们将积极贯彻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坚持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的技术路线,加快“智慧国博”建设,推动数据采集、智慧融合、互动展示、活化利用有效融合,把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库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积极探索研究挖掘、展览展示、阐释传播一体化的新时代博物馆文化传播模式,形成形式多样、富有创意、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展现文化之美、彰显文化之魂,努力为人民群众享受高水平精神文化产品提供更多选择。

以广泛的文明交流互鉴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以博大的胸怀,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客厅”,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引进优质精品展览,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深化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上合组织博物馆联盟等多边机制,推进人文交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话语转换,努力把更多的优质展览送出去,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 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国家博物馆作为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理应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体现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自觉引领人民群众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创新发展与灿烂辉煌,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江山多胜迹炳耀新文明

中国文联主席 铁凝

文化是民族血脉里奔涌的长河,大河汤汤,沾溉着我们的心灵,把我们从根底上连接起来,凝聚为不可分离的共同体;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火焰,辉映着我们共同的梦想,迸发着一个时代的光芒和力量。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在迎来新的无限广阔的天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

思想是旗帜,指引光明的方向;思想是明灯,照彻前行的道路;思想是火 炬,集结创造的热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贯通聚变,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的时代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的思想高峰,焕发着真理光辉和实践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下,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出恢弘壮阔的新气象。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的一切成就、一切进展,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根本遵循。现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发出号召: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崇高的使命召唤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也对新时代文化事业和广大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根本要求。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习近平文化思想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中

去把握,放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去理解,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去认识。要充分认识文化在文明发展和时代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大深邃的真理逻辑,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指引文化发展和创造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激发文化发展的澎湃动能和文化创造的旺盛活力。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有力引领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这也是精神上、文化上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看到“三红一创(《红日》、

《红旗谱》、《红岩》、《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 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手稿和众多版本时,感慨道:“这些书当年都看过,激励了多少人啊。”的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学、文艺、文化有力地召唤着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梦想和奋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流相汇、沛然前行,中国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出新境界,创造新形态。历史和实践都雄辩地证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历史经验、洞察文化大势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和道路的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增强认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的根本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哲学高度,深刻阐明了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说文解字》中,“明”字的解释是“照也”。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历史上,追求“明”、光大“明”,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明就是“光”,就是照亮我们自身和我们周围的世界,当人类学会

了主动取得火、制造火,走出蒙昧的崎岖路途便被照亮了,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从此不断扩展,这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更为人类的精神觉醒提供了可能,而觉醒之后的精神,又为人类改造物质世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能动力量。正是在这种本体论意义上,人类进步就应该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过程。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整个文化领域,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最为根深蒂固的所在,也是它在根本上最为坚持、最为自我保护的所在。一个文化上孱弱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缺乏文化认同的国家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必然陷入混乱和衰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个中国人,当他和世界各国的人们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时,他的文化就是他的祖国,就是他的底气、骨气、精气神之所在。越是全球化,越是走向世界,就越需要坚持民族文化的根性和本位,越需要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越需要精神上的强健和团结。也正是在这种认识论意义上,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火炬,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新时代新征程上,只要精神和文化之火熊熊燃烧、光芒照耀,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摇、奋勇向前。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两个结合”为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为新时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指出了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巨大空间。尤其“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有力地启迪和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深刻体认我们伟大文明和伟大传统是我们一切创造和工作的根基所在。在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场,流连于那些器物、那些书画之间,我们都会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不只是书本里遥远的知识,而是最真实的存在,是“气场”和“呼吸”,召唤起我们的亲切默契,让我们知道,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应该走向哪里,这就是文化的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所带来的文化主体性的自觉,正在有效地转化为新时代作家艺术家的创造主体性。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近年来在文学艺术的各种形态中被引申和化用,成为灵感的来源、意义的象征、形式的原型,这时,这样一幅流传在民族记忆中的画卷,已经超越了物质形态,变成一种精神、一种气象,召唤和催生着这个时代的全新创造。仅是这一个例子,就证明了文化

主体性与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创造主体性之间的相互契合、彼此成就。只要我们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经由“结合”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就一定能够迎来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文化形态。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是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性质,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美学的和艺术的基本方法。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让自己的生命向无限的“我们”敞开,向身在其中、心在其中的人民敞开,让人民的欢笑与泪水、人民的坚守与创造、人民的智慧与荣光在文艺作品中绽放为灿烂丰盛的花朵。正是在这种与吾土吾民休戚与共的联系中,一个时代的文艺和文化才能凝聚起思想和情感的共同体,才能在人民创造历史的造山运动中铸就艺术和文化的高峰。

一切为了人民,就要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的中国人民,必将成为文化建设与文化生活这条大河宽厚坚实的河床,推动起汹涌澎湃的创造活力。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祖国大地考察调研,每到一处,总是尤为关心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历史文化遗产铭刻着中华民族辉煌深沉、瑰丽隽永的文明密码,携带着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丰富故事与记忆。在中国美术馆,多少人为苏轼的《潇湘竹石图》而感叹,飘逸的画面与琳琅的题跋镌刻着古典文人的风致。在湖北曾侯乙编钟前,我们聆听华夏礼乐从古至今正大端庄、浑厚悠远的回响。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那些奇异的面孔与热烈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仿佛一个个天真狂放的灵魂在歌唱。在敦煌壁画前,我们沉浸于那绚烂的境界,对一个个无名的创造者满怀敬意。哪怕是一块汉砖、一帧剪纸,都能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阻隔,心心相印地领受着我们这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那种坚韧、达观与明亮通古贯今。

这片大地上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星空,指 引着我们前行。我们向往未来,就要珍重我们的过去,坚持保护第一,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加强研究和利用。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在我们与文物之间实现心灵的交流,在传统与现在的对话中形成新的生命感悟,焕发新的生命光彩,让过去的创造成为放飞新的创造的春风,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让中华文明的薪火绵延相续。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构建中国话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必须具备的天下情怀和人类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的对话与呼应是文明交流互鉴中重要有效的渠道。当我们在一幅画前驻足、当我们在一支旋律中沉思、当我们越过语言的藩篱在一部小说里与遥远的灵魂相遇,那些时刻,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来自哪片土地、说着哪一种语言,都不再是彼此理解的障碍。那一刻,我们确知,人类的观念、情感可以越过地域、民族、文化的区隔而彼此相连。这种交流将推动人类在疾速变幻、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领会我们共同的命运,让中国的道路、方案和智慧为人类提供新的选择。新时代的文艺和文化心怀天下,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为世界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心怀天下者必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要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提炼思想与文化的精华,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吸收、借鉴、消化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让世界的成为中国的,是为了让中国的成为世界的,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世界文明之林中大放异彩。

中华文明万古江河浩荡前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奋斗征程风起云涌、日新 月异。一代代人的创造和奋进,将伟大文明的火炬交到了我们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江山多胜迹,炳耀新文明,这胜迹是壮美河山,更是前人、先贤赠予我们民族的文化珍宝。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满怀信心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光大优秀传统,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绽放辉煌灿烂的光芒。

展现文艺文联工作新气象新作为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屹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明确要求。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文联在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 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中重任在肩,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学习、全面贯彻、全面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加强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文艺文联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做好推动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一、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切实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 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在指引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前进方向的“七个着力”中,“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第一位的要求。

文艺是文化最鲜活的内容、最生动的表达,为文化跃进和文明升华提供了 坚实支撑和充沛动力。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正是在党的引导和感召下,矢志不渝投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取得丰硕成果,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切昭示我们,着力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文联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文艺理论方针政策的重要人民团体,是党和政

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 繁荣创作、服务人民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职责,必须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文艺工作者的机制,以推进《中国文联学习研究宣传阐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五年工作规划(2022

—2026)》为抓手,进一步强化文艺界思想政治引领和理论武装,持续开展强力度、大规模、超常规教育培训,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刻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光辉、理论内涵和实践伟力,切实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二、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倾情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人 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红线,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洋溢着人民性的鲜明品格。

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高扬人民性的伟大旗帜,是一百多年来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最鲜明的主张。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锚定人民性的价值航标,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以火热的创作实践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近年来,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奖项的《长津湖》、《人生大事》、《妈妈!》,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奖项的《中国医生》、《你好,李焕英》,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奖项的《觉醒年代》、《功勋》、《人世间》等优秀作品之所以赢得大家赞誉,根本就在于创作者及时回应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人民文艺长盛不衰的经验昭示我们,只有坚定人民立场,追随人民脚步,领悟人民心声,为人民放歌,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中国文联将以重大主题创作为牵引,持续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常态化工作机制,结合落实乡村振兴、文化润疆、文艺援藏等重大发展

战略,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重点项目建设工地等开展志愿服务和采风创作,从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充沛源泉中读取人民的情感与梦想、拼搏与坚守,奉献更多充满生活底蕴、饱含人间真情的原创新作,讲述更多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的百姓故事,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倾情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以高品质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三、紧紧围绕“做人的工作”,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我国文艺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关键在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文艺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 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光荣使命。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正所谓“修辞立其诚”,永葆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是文艺工作者履职尽责的前提所在。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把艺术感染力、道德感召力、市场影响力统一起来,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弘扬行风艺德,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做到堂堂正正为人、清清白白做事、踏踏实实从艺,用真本事塑造好形象,以大流量弘扬正能量。

文联是党领导的人民团体,是文艺工作者的温暖和谐之家,也是修身守正、增进技艺的大学校,具有显著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聚焦“做人的工作”,强化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建设主导作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文联组织的重要职能任务和殷切期待。开展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是文联组织深化改革、优化职能、发挥“两个优势”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中国文联将坚持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任务,着眼于提高文艺人才核心竞争力,把培养名家大师、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作为工作重中之重,造就门类齐全、覆盖广泛、梯队衔接的新时代文艺人才生力军。把对文艺队伍的价值引领和创作引导贯通起来,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正面倡导与

负面惩戒相结合、柔性引导与刚性约束相结合,把教育、引导、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等各个方面贯通起来,有效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让文艺界主旋律更加高昂、正能量更加充沛、好声音更加响亮。

四、科学把握“两个结合”,创作推出标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品力作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两个结合”不仅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更揭示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创作推出标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品力作,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 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共同记忆,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美学精神,为当代文艺创新创造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宝藏。创作推出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标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践行“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创作推出了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民族歌剧《沂蒙山》、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网络动画短片合集《中国奇谭》等充满中国韵味又富有时代特色的精品佳作,艺术地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新时代新征程文艺文联工作的中心环节。中国文联将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切实把“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深度贯通起来,进一步把握和遵循文艺创作规律、

管理规律,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用“两个结合”武装头脑、指导创作, 提升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和深刻理解,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承创新自觉性,不断提高文艺原创能力,用艺术实践贯通文明底蕴和时代主题,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深入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正确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媒介丰富文艺创作的内涵和形式,在各艺术领域推出一大批和新时代新征程相匹配的文艺精品,以新故事、新形象、新旋律、新风格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艺术图谱。

五、用心讲好中国故事,以艺术的方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 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彰显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博大气象,体现了大党大国的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更充分展现了大国领袖的文化自信与宽广胸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文艺是“世界名片”,其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以文化 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在一部部精彩的影片、一张张生动的图片、一首首感人的音乐、一支支动人的舞蹈中,联系微信32311699,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民族特性、审美精神更能得到充分彰显,中国文化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更能得到有效传达,从而对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入新时代以来,《流浪地球》、《三体》、《人世间》等一批优秀影视作品扬帆出海、破圈传播,以艺术的方式生动呈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既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也向各国人民展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力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跨语言跨文化的沟通交流。

中国文联在服务党和国家外交总体战略和布局、开展对外民间文化交流方面,承担着独特而重要的使命,必须深刻理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担当和世界意义,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

品,大力推动各艺术门类优秀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用文艺的形式讲好我 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新征程故事,揭示中国奇迹背后的原因、成功背后的密码,展示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浙江省委书记 易炼红

(2023年9月8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开展主题教育,先后就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和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等作出重要论述,特别是在第一批主题教育期间总书记对我省“八八战略”“千万工程”等作出4次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对浙江大地和干部群众的深情大爱,为我们开展主题教育、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引。我们要结合第二批主题教育全面系统学、融会贯通悟,进一步把准正确方向、把握精髓要义、把牢目标要求,在总结第一批主题教育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基础上,以乘胜而进之势不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一、我省第一批主题教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展现了走前列、作示范的担当和风采

第一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对标对表中央部署要求,在中央第五指导组有力指导下,自觉扛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使命担当,坚持放大独特优势与增强维护意识相贯通、深化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转化相衔接、解决自身问题与破解发展难题相促进、抓住关键少数与带动绝大多数相统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主题教育,彰显了鲜明的政治味、浙江味、实干味。

坚持守根护脉、淬炼忠诚,进一步坚定了看齐追随的意志决心。召开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健全完善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特别是围绕“八八战略”“千万工程”等,打好创造性贯彻落实、创新性转化发展的组合拳,推动全省上下持续兴起见效于学、见效于干的热潮,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擦亮了“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鲜明标识。

坚持循迹溯源、学思践悟,进一步增强了真信笃行的高度自觉。把挖掘传承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宝贵财富作为最大优势、最大特色,深化“循迹溯源学

思想促践行”,省委举办专题读书班、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组织省四套班子领导赴浦江县月泉中学、东阳市寀卢村开展现场学习,示范带动第一批单

位开展集体学习,系统构建“循迹”导图、系列丛书、新思想资源库成果体系, 引导党员干部更好领悟总书记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持续激发了饮水思源、牢记嘱托、负冀前行的内生动力。

坚持勇挑大梁、破难开新,进一步交出了稳进向好的高分报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紧扣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部署开展“感恩奋进、实干争先”3+1行动,引导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三个“一号工程”、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筹办、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等火热实践,推动主题教育成果更好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新成效新业绩。今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长6.8%,顺利完成“提速二季度、确保双过半”的阶段目标。

坚持人民至上、民呼我为,进一步增进了可及可感的民生福祉。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坚持开门搞教育,健全完善“民呼我为”等机制,深化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省领导带头深入企业、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集中攻坚,围绕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山区县高质量发展等重大课题开展解剖式调研,牵引带动全省党员干部深入推进一大批民生实事项目,形成丰富的调研成果,转化省级层面重大改革举措92项, 推动第一批单位领导干部累计接待群众1万余人次,一批信访积案得到有效化解。广大党员群众对我省第一批主题教育总体评价为“好”的占99.67%。

坚持刀刃向内、强力整改,进一步锻造了勤廉并重的过硬队伍。坚持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推动第一批单位开展3轮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 推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建设调研分析,打好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综合考核“组合拳”,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得到有效激发,真抓实干的氛围愈发浓厚。

经过共同努力,第一批主题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取得重要成果,为开展好第二批主题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益启示。我们在主题教育中更加深刻认识到,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必须以特色载体强化理论武装,持续放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宝贵资源优势;必须全方位深层次开展典型案例剖析,形成正向促动、反面警醒的牵引效应;必须注重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确保学和做结合起来、查和改贯通起来、破和立统一起来;必须坚持做到靠前指导、跟踪督导,营造以上率下、示范带动的良好氛围。

二、把握特点、深化举措、务实推进,确保我省第二批主题教育交出出色答卷

开展好第二批主题教育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浙江一贯到底、纵深落实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主题教育全程高质量、全面高质量的成色。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和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深刻领会把握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严肃的政治态度、饱满的政治热情,高质量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持续推动我省主题教育走前列、作示范,全方位全过程展现浙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站位和担当。结合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的要求和特点,重点要抓好5个方面:

把牢主题主线、提高“政治三力”,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铸魂培元。两个批次主题教育时序安排有先后,但政治要求无差别,首要的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夯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政治根基。要在学懂弄通中“深化”。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特别是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要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举办读书班、集体自学、专题研讨等方式,把规定书目学好用好。要在真信笃行中“内化”。结合工作实际和职责任务有侧重地深入学习,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掌握推动发展的“公开讲话”、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解”。要在闭环落实中“转化”。对标对表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联系总书记对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找准贯彻落实的结合点和落脚点,确保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闭环。

深化“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彰显特色。“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是我省主题教育的特色载体和最亮品牌。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要把“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的特色篇写得更加精彩更加出彩。要扩大特色教材的学习面。用足用好第一批主题教育循迹溯源形成的理论成果、鲜活案例、研学资源,丰富充实学习内容,引导党员干部追溯科学思想的“源头活水”。要增强特色载体的感染力。打造更多贴近实际、贴近党员干部、贴近人民群众的学习载体,引导推动党员干部群众通过“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大

型主题展览和“千万工程”展览等平台载体,深刻感悟浙江大地发生的精彩蝶变,在饮水思源中感恩奋进、实干争先。要提升特色品牌的影响度。发挥各类宣传阵地和研究平台作用,深入宣传“足迹”“印迹”“心迹”中的鲜活案例和典型事例,深刻阐释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梳理一批可示范、可推广的基层经验成果,为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提供更多浙江素材。

持续激发担当实干精气神,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赋能添力。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下移,同基层的联系更紧密,开展得怎么样更加直观直接地体现在发展质效、工作实效、攻坚成效上。要向高标准办赛聚焦用力。全力以赴做好亚运盛会筹办各项工作,精益求精办好各项重大活动,精心周到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精细严密做好安保维稳工作,精彩生动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确保向世界呈现一场“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

要向高质量发展聚焦用力。咬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强力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抢抓政策窗口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全力巩固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态势,确保“攻坚三季度、拼搏四季度、夺取全年胜”。要向高水平安全聚焦用力。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防汛防台各项工作,纵深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集中力量推进靶向整治、联动整治、长效整治,牢牢守住群众生命安全底线。

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暖心惠民。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是主题教育的鲜明要求。我们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部署开展“持正确政绩观、建为民新业绩”行动,目的就是引导党员干部更加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真正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要使群众更受益。全力办好群众关切的民生小事,用好“民呼我为”载体,持续落实第一批单位梳理形成的民生实事项目,推动第二批单位梳理形成民生实事清单,让广大群众切实看到新变化、得到新实惠。要为群众真解忧。深化完善“接诉即办”机制,推动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全力打好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组合拳,集中精力化解信访积案,推动市县领导干部直奔基层、直面问题、直击矛盾,解决好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要由群众来评价。坚持打开大门让群众参与,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主动回应群众诉求,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用群众有感这块“经验交流”来检验主题教育的成色成效。

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强队伍,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夯基固本。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是强化基层组织基础、锤炼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契机。要传承发扬习近平

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留下的落实“三真”关爱基层、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等好做法好制度,推动我省基层党建和干部队伍全省域建强、全领域过硬、全过程走在前列,进一步树立新风正气、巩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要提升基层党建质效。夯实农村和城市基层两大主阵地,全面提高机关、国企、高校、公立医院等领域党建质量,加大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攻坚力度,把党的领导更加有效落实到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要夯实基层善治底盘。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强化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纵深推进现代社区建设,持续深化党建统领网格智治,努力以“基层之治”厚植“省域之基”。要激发党员队伍活力。突出政治标准打好“进出育管爱”组合拳,树牢“四个坚持、八个不”选贤任能导向,健全完善综合考核体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深化容错纠错,让干得出色、干出成绩的干部有舞台、有前途、有奔头。青年干部正处于党性培养锻炼、理想信念养成的关键期,要全面开展思想道德和纪法教育,精心组织“明德守法、完善自我”专项行动,推动青年干部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优良作风。

四、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抓好组织实施,确保主题教育善始善终、全胜完胜

主题教育两个批次是有机整体,既是“上下篇”,也是“接力赛”。我们要充分运用、巩固放大第一批经验成果,以一抓到底、务求全胜的决心和行动,保持“加速度”、冲刺“下半程”,以有力有效的组织实施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取得实效。

融合有效,做到五项措施一体推进。坚持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等重点措施有机融合、贯通推进,是高质量抓好主题教育的内在要求。要树牢整体意识。不划阶段、不分环节,从一开始就把学和做结合起来、把查和改贯通起来、把破和立统一起来,推动“学习、调研、实干、检视”体系化实施、整体化落实。要注重科学统筹。在具体工作中可根据每项措施的特点、规律和要求,在不同时段有所侧重、穿插进行,不硬性规定时间节点、简单强调先后顺序。要确保抓深做实。采取更加符合实际、灵活多样、务实管用的方式方法,不折不扣落实规定动作,融合推进特色动作,确保每一项措施都抓有准星、抓有实效,每一个要求都做扎实、做到位。

衔接有序,做到两个批次贯通联动。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后,第一批单位转入经常性教育,两个批次必须保持连贯、无缝衔接。要联动抓深调查研究。强化两个批次间调研课题承接深化,协同做好成果转化落地文章,细化开展小

切口研究,找到破题之法、解难之策,在调研开路中找到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特别要着力防范扎堆调研、多头调研、重复调研,不给基层和企业增添负担。要联动抓实整改整治。加强两个批次整改问题的承接落实、衔接联动,协同抓好“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和单靠基层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建立清单推进制度,确保上下联动、合力解决。要联动抓好建章立制。建立省市县协同推进机制,及时将行之有效、长期管用的改革破题举措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从“解决一件事”上升为“解决一类事”。

推进有方,做到分层分类精准施策。第二批主题教育涉及的单位和人员层级跨度大、领域范围广、对象类型多,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必须有的放矢、量体裁衣。要突出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重点,扎实有力抓好各项措施。县处级以下的干部党员和普通党员开展主题教育,要以党支部为单位,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进行,注重从实际出发作出科学合理安排,重点要学好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章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特点和实际,进一步细化第二批主题教育具体方案,找准开展主题教育的着力点,形成任务清单。要统筹安排集中自学、以讲促学、领学促学等系列活动,特别要聚焦流动党员和“三新”群体党员,切实发挥园区、街道社区等有关机构的党组织作用,采取生动鲜活、务实管用方式,推动主题教育有效覆盖。

领导有力,做到压紧责任抓严抓实。主题教育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必须进一步完善责任明确、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和运行体系。要压实主体责任。市、县党委要充分发挥承上启下作用,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肩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干部要以自身模范行动当好表率、作出示范。各地各单位要把主题教育开展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强化指导督导。各级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主题教育办公室要在抓谋划、抓统筹、抓落实上履好责,形成齐抓共管合力。11个巡回督导组要敢于坚持原则,注重加强把关,有效传导压力,切实提高督导的质量和效果。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提前预判、有效防范,坚决防止层层加码、跑偏走样、花样翻新,高度警惕并严防严治“低级红”“高级黑”现象,以严实作风确保主题教育的政治性和严肃性。

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示范引领

在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浙江省委书记 易炼红

(2023年8月24日)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我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周年。今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省科技特派员代表作出重要回信,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浙江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浙江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科技特派员的真情关爱。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全面回顾总结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年来的经验成果,推动我省科技特派员工作不断走深走实、继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推动的一项伟大创举,推行

20年来成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公开讲话”、展示浙江窗口形象的“金名片”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事业的一大创举,浙江率先在全省域实践探索、集成创新、迭代升级,形成了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赋能效应、聚变效应、红利效应,得到了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衷心拥护。

科技特派员制度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指引我们率先走出了一条以科技赋能“三农”工作的变革创新之路。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跳出“三农”抓“三农”,聚焦科技促“三农”,找准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结合点,让浙江“三农”工作插上了科技创新的翅膀。我省累计派遣科技特派员3.9万人次,不断打开科技要素资源植入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通道,为推动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指引我们率先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增进农民福祉的共同富裕之路。科技特派员制度着眼缩小“三大差距”,聚焦“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不断拓宽广大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为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打牢坚实基础。我省通过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帮扶农民创造美好生活,助力农民增收63.5亿元,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0,让广大农民群众有了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下乡、人才下沉,指引我们率先走出了一条以科技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合作共赢之路。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广大科技特派员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效体现在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良性互动。省级科技特派员共牵头实施科技项目4700余项、转化科技成果约1.2万项、引进培养人才1.8万余人,在田间地头找到了科学研究的新需求、新方向,有效解决了科研工作与基层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党建统领,指引我们率先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夯基固本之路。我省广大科技特派员不断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的重视、关爱和支持及时传递到基层,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被农民群众亲切称为“科技天使”“致富使者”,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2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八八战略”推动浙江精彩蝶变的生动体现,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充分印证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我们站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我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更加深刻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作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决策是富有战略远见的、是完全正确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愧是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聚一方人才、树一方口碑的好制度。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把这一制度坚持好、传承好、发展好,就一定能够把“公开讲话”用得更好、把“金名片”擦得更亮。

二、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进一步找准我省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示范引领的坐标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省广大科技特派员代表的重要回信,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重心长,充分体现了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战略思考、全局谋划,蕴含着科学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为我们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悟、带着责任干,切实把总书记的激励鞭策转化为感恩奋进、实干争先的强大动力,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示范引领,以实际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永葆实践生命力。科技特派员制度之

所以能够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时间节点的把关定向、掌舵领航,也离不开历届省委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站在新起点上,我们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自觉把科技特派员工作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持续深化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规律性认识,始终坚持“为民”目标,牢牢抓住“科技”根本属性,持续拓展“特”的内涵,深度优化“派”的方式方向,有效扩大“员”的来源路径,创新释放“制度”的活力,推动实现常做常新、善作善成。

坚持提质赋能,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激发内生驱动力。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深化科技改革、激发科技人员活力的重要切入点,有利于引导推动广大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把科技创新形成的强大发展动能拓展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站在新起点上,我们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理念贯穿融入到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把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前沿技术等创新要素源源不断输送到第一线,不断实现服务方式从线下向线上线下结合、服务区域从山区26县向全省域、服务领域从农业向全产业的转变,更好凸显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

坚持探路破题,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放大示范影响力。科技特派员制度应变求变、与时俱进,内涵不断丰富深化、领域不断延伸拓展,不仅成为彰显浙江“三农”工作、科技工作成色的鲜明标识,也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贡献了浙江经验、浙江素材。站在新起点上,我们要增强勇立潮头的自觉,主动适应科技创新新趋势、主动回应“三农”工作新需求,结合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深化“千万工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蹄疾步稳走好“一步一个台阶、一次一个跨越”的先行步伐,取得更多的制度性、原创性、协同性成果。

坚持扎根基层,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增强辐射带动力。科技特派员作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传播新技术、普及新成果、培育新农民,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有力夯实了农村工作基础,全面锻炼了赤脚踩在田埂、脑袋装着技术、眼睛盯住市场的过硬本领。站在新起点上,我们要将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的典型案例,作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壮大人才队伍、完善组织形式、创新帮扶模式、提升激励成效、探索长效机制,将人才下沉到农业一线、将科技应用到农村前线、将产业发展进农民视线,引

导更多科技工作者在农村广阔天地和基层一线大展作为、大显身手。

三、深度融入、全面助力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更多具有浙江标识度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新成果

我们要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抓手,久久为功、狠抓落实,为“两个先行”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努力打造更多可学可鉴的理论成果、可及可感的实践成果、可推广可复制的制度成果。重点要抓好5个方面工作。

聚焦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打造产业振兴标志性成果。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全面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要实现科研更强,围绕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中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科技需求,加强科研攻关和试验示范,努力取得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服务“三农”一线。要推动转化更畅,用足用好派出单位资源力量、科技小院等特色载体,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转化应用,真正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带到农村去,把先进的管理经验、理念、商业模式传授给农民,助力培育高素质现代农民,加速推动科技等生产要素聚变为现实生产力。要助力产业更兴,发挥好科技特派员技术特长和信息优势,帮助基层选准选好特色富民产业,助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引导广大科技特派员更加大胆负责地开展工作。

聚焦创新供需对接,着力打造精准合作标志性成果。坚持以“用”为导向, 群众缺什么、我们就派什么,坚决防止简单“拉郎配”,脱离基层实际。要常态化收集需求,自下而上健全完善科技特派员“需求库”,市县两级相关部门要及时收集汇总基层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等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信息,科技特派员管理部门定期梳理并发布共性和个性需求。要清单化强化供给,利用科技特派员管理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优良品种、高优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等信息,优先把为农户和乡村提供技术公益服务、创办或领办农业企业的个人和团队纳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切实增强服务的有效性。要精准化匹配对接,探索建立试用期和退出机制,把最优秀的科技特派员选派到最合适的地方。

聚焦完善服务模式,着力打造共富先行标志性成果。迭代完善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持续为全省共同富裕提供强劲科技动力。要创新综合服务模式,支持科技特派员围绕全产业链发展需求,推动服务向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延伸。要创新组团服务模式,推广工业科技特派团、法人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创业联盟等组团式服务做法,聚焦创新驱动、乡村振

兴和产业转型升级,集中开展跨专业、跨领域、跨区域的全方位创业和技术服务。要创新长期服务模式,探索柔性下派与全职、半全职下派相结合,鼓励支持连选连派,保证科技特派员有时间精力扎根基层、服务发展。

聚焦壮大人员队伍,着力打造精准选派标志性成果。进一步打破专业、身份、地域、年龄等界限,最大限度充实扩大全省科技特派员“专家库”。要拓宽视野广聚高端型人才,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邀请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领域专家来浙江担任科技特派员,探索组建海外专家科技特派团,让浙江城乡科技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要紧贴实际广聚应用型人才,引导支持乡土人才、退休技术人员、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加强与驻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卓越工程师等人才队伍的协同联动,符合条件的可纳入科技特派员选派范围。要面向市场广聚专业型人才,鼓励引导更多社会专业人士“上山下乡”,推动企业、行业协会、科研中介机构等主体联合开展科技服务,构建“政府派”“社会派”“市场派”良性互补的多元化选派格局。

聚焦强化组织领导,着力打造齐抓共管标志性成果。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地方经济和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纳入地方年度工作内容,通盘考虑、一体谋划、联动推进。要健全机制聚合力,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组织体系和长效机制。要政策联动暖人心,及时研究解决科技特派员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建立让科技特派员有获得感的政策激励体系,真正让科技特派员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要典型引路鼓干劲,要持续推进20 周年系列宣传报道,讲好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故事,挖掘好宣传好广大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服务奉献的生动实践和典型案例。

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奋力打造“重要窗口”

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针对浙江发展面临“先天不足”和“成长的烦恼”,历时10个月,走遍全省11个市、69个县(市、区)和大部分省直部门单位,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系统谋划,为浙江制定了作为省域发展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开启了伟大变革之路。站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一、“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实现伟大变革具有全局意义和时代价值

20年来,“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外贸大省向开放强省、环境整治向美丽浙江、总体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跃升,“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各领域全方位整体性提升,迎来了从破解“成长的烦恼”、率先转型发展到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重大跨越。

“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夯实政治之基,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提供了鲜活范例。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以“八八战略”为总抓手,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给浙江大地带来了精彩蝶变,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亲临浙江,赋予浙江一系列重大使命,浙江的每一处变化、每一点进步、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总书记 记的关怀指引。20年来,浙江把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作为重要政治检验标准, 健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

制,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钉钉子精神接续奋斗,让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成为浙江鲜明标识。20年的生动实践,提供了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有力例证,充分证明了“两个确立”的历 史必然性、时代必然性、实践必然性,充分证明了核心就是力量、就是方向、就是未来。

“八八战略”引领浙江点亮理论之光,生动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八八战略”是省域层面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蕴含着极具开创性、前瞻性、

洞察力的发展理念、战略思路和思想论断,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持续打开理论付诸实践、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再付诸实践的螺旋上升通道,创新性构建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丰富战略支撑、拓展实践路径、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动力活力,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与形成提供了重要“源头活水”;持续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独特优势,全面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坚决守好“红色根脉”,立足浙江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形成了一大批重大理论研究成果;持续深化科学理论指引下的实践创新,数字浙江、美丽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等先行示范,充分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强大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和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20年的生动实践,从一个省域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和实践的光辉历程,为深入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生动案例和鲜活教材。“八八战略”引领浙江提升发展之道,率先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实践

的生动图景。“八八战略”是针对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重大命题进行的富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探索,扎实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先行实践。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坚持“腾笼换鸟、凤凰 涅槃”,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一体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立足浙江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以制度型开放引领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高水平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贸试验区赋权扩区,宁波舟山港“硬核”实力显著增强,义新欧班列持续提能增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红船精神广泛弘扬,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明城市创建全国领先,浙江文化金名片持续擦亮,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文精神凝聚力显著增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续实施四轮“811”生态环保行动,全域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河长制等全国推广,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坚持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唱好杭甬“双城记”,深化推广“义乌发展经验”,推动山区整体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省建设,深化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系统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探索共同富裕之路。20年的生动实践,从根本上重塑了浙江的发展理念、发展动力、

发展路径、发展机制,为浙江蹚出了战略目标先达、思路理念先导、体制机制先发、改革创新先为、开放效应先显的现代化路径,指引浙江率先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开辟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先行之路。

“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创新制度之治,有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八八战略”着眼建立健全一整套良好的和谐社会运行机制,强调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推动浙江成为群众最有安全感、司法文明指数最高的省份之一。20 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全面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党建统领 问题管控机制,打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系列组合拳,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勤廉并重的新时代党建高地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以全面深化改革塑造制度优势,持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先后部署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数字化改革、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等重大改革,推动形成“亩均论英雄”、特色小镇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品牌,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国有经济跃上新台阶,完成国家级改革试点432项,体制机制新优势进一步彰显;以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示范区建设牵引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迭代完善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后陈经验”等基层民主实践,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全球首个互联网法院,2022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9.3%。20年的生动实践,引领浙江找到了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找到了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浙江实 际的党建统领省域治理总方略,找到了发挥制度优势塑造发展胜势的成功之道,以“浙江之窗”向世界展示“中国之治”、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坚持人民至上回应人民之盼,充分展现了伟大思想同群众实践相互激荡形成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在改善民生福祉中不 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公共服务普及普惠为核心探索各类共同体建设,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大幅跃升;在尊重群众首创中最大限度保护激发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厚植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浓厚氛围,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创富的激情活力持续迸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凝聚群众智慧力量,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

民主,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画好“同心圆”,扩大“朋友圈”,全面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创新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激发全社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20 年的生动实践,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深刻改变了浙江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路格局,全方位提升了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生动展现了伟大思想同群众实践相互激荡迸发出的改造世界、创造奇迹、造福人民的强大力量。

20年来,浙江广大干部群众亲历了“八八战略”带来的精彩蝶变,更加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人民、浙江大地的真挚感情和关心厚爱,更加深刻感受到总书记的高超智慧、宏阔视野、为民情怀,发自内心地认同“八八战略”、拥护“八八战略”、践行“八八战略”。我们在深入学习和实践“八八战略”中深刻体会到,“八八战略”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对于浙江具有极端重要性、全局引领性和长期指导性;深刻体会到,“八八战略”是运用“优势论”、“两点论”、“重点论”的典范,创造性解决了浙江的“先天不足”和“成长的烦恼”,创新性塑造了浙江核心竞争力、赢得了制胜未来新优势,贯穿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深刻体会到,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必须坚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这既是20年浙江学习和实践的深刻体会,也是“八八战略”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必须始终坚持、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

二、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探索取得更大成果

奋进新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挥浙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独特优势,认识再提升、实践再深化,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探索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立足时代方位,推动思想认识再提升。“八八战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藏。我们要深刻认识“八八战略”的丰富内涵、独特优势、时代价值、历史意义,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更好彰显“八八战略”强大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必须在政治站位上彰显感恩奋进的新高度,进一步增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主动、精神主动;必须在内涵定位上深化统揽全

局的新认识,一以贯之地把“八八战略”落实到浙江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始终坚定方向不偏航、保持定力不动摇、接续奋斗不懈怠;必须在实践探索上明确走深走实的新要求,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加深刻全面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璀璨的真理光芒和独特的思想魅力;必须在战略指向上拓展示范引领的新使命,在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上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努力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当先锋、打头阵、作示范;必须在精神追求上确立争先创优的新坐标,永葆争先创优的强烈意识,勇敢立潮头、永远立潮头。

找准基本路径,推动实践探索再深化。创新改革开放是浙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改革是关键一招,开放是必由之路。创新、改革、开放是内核相通、机制相连的有机整体,惟有创新破难、改革破题、开放破局,才能发扬优势、再塑优势、放大优势,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要以创新深化扬长补短、放大优势,依靠创新深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以改革攻坚扬长补短、放大优势,始终领改革风气之先,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持续擦亮活力浙江的鲜明标识,加快打造高质效改革先行省;以开放提升扬长补短、放大优势,坚持高水平“走出去”闯天下与高质量“引进来”强浙江有机统一,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大省。要把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作为一个大系统,全面构建整体推进的新格局、新体系、新机制,着力构建创新改革开放贯通全域的战略体系,打造一体推进的战略优势,构建数字经济创新提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三个“一号工程”突破带动的战略格局,不断放大创新改革开放倍增裂变的整体效应。

聚焦示范引领,加快打造标志性成果。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探索,必须聚焦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示范推广性、战略引领力的标志性成果,更加生动地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一是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省域实践范例,在学习宣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打造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样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打好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组合拳,

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创新策源地 和重要产业创新中心,全面建成国际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深化“两个健康”集成改革,建设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先行省,在“两个健康”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四是打造“三大差距”持续缩小的实践范例,全面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推进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深化拓展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在共同富裕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五是打造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省域实践范例,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渠道作用,构建完善特色鲜明的政协协商工作体系,争创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先行省,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六是打造高水平文化强省,大力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实施中华文明浙江标识行动,持续放大亚运效应,全力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七是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实施“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和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升级版,争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提标提速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高水平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推动深化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格局,率先构建形成全域共富大美新格局,在美丽中国建设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八是打造高水平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示范区和法治中国示范区,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九是打造新时代勤廉浙江,深化“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打好激励干部担当组合拳,大力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巩固拓展新时代“后陈经验”,争创高质量正风肃纪反腐的省域范例,在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构建“八八战略”再深化再落实制度机制,形成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生动局面

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踔厉奋发立潮头,以更加完善的制度机制、更加过硬的能力担当、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

健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完善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落实机制,全面深化党委(党组)“第一议题”制度,持续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

大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完善“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常态长效制度机制, 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研究,推动“两个确立”、“两个维护”深深根植于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信仰、处处见效于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

构建走深走实、善作善成的闭环机制。完善党建统领抓落实机制,构建全省市县上下贯通、高效联动的“八八战略”综合评估机制,数字赋能构建闭环落实机制,建立健全综合考核机制,推动干部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抓好落实。完善创造性贯彻落实、创新性转化发展机制,把战略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目标参照系和发展坐标系、破题最新解和系统最优解、惠民可及度和为民满意度、使命引领力和责任驱动力有机统一,不断把路线图转化为施工图、愿景图转化为实景图。

锻造实干担当、攻坚破难的硬核能力。健全学习能力提升机制,常态化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深化全覆盖的“八八战略”系统学习培训。健全实践能力提升机制,推动党员干部“干中学、学中干”。健全调研能力提升机制,深化“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不断提高依靠大调研解难题、促落实的质效。健全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深化容错纠错激励担当专项行动,健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长效机制,以干部敢为推动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永葆勇敢立潮头、永远立潮头的奋斗精神。全面提振敢闯敢拼、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激活敢想敢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文化基因。全面提振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精气神,发扬斗争精神,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士气、勇气、锐气、底气。全面提振团结奋斗、实干争先的精气神,树牢“不在上游就是下游,不争第一就是落后”的理念,注重实际、推崇实干、务求实效,汇聚全省人民团结奋斗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的磅礴力量。

奋力谱写辽宁全面振兴新篇章

辽宁省委书记 郝鹏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 键之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9月7日主持召开 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这是东北振兴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事关东北全面振兴长远大计,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东北全面振兴进行系统性谋划,作出战略性安排,明确了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指明了重振雄风、再创佳绩的战略方向和奋斗目标。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 治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我们必须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辱使命,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扛起总书记赋予东北、赋予辽宁的崇高使命,奋力谱写辽宁全面振兴新篇章。

一、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实践性,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蓝图在东北实践的战略性引领,是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纲领性文献,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考量和战略擘画、对东北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意,必将指引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打开新天地、再创新辉煌。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自觉用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政治意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处在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大局上谋势、于关键处落子,阐述的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问题,提出的是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大要求,擘画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波澜壮阔的东北全面振兴蓝图,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我们要深刻领悟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的政治考量,自觉把辽宁振兴放

在党和国家全局中去谋划,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作用。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次来东北考察,3次召开东北振兴座谈会。从2015年长春座谈会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到2018年沈阳座谈会的“深入推进东北振兴”, 再到这次哈尔滨座谈会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 东北振兴的运筹帷幄、科学驾驭。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讲话,贯通东北振兴的过去、现在、未来,对东北全面振兴进行全局性思考、整体性布局,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我们要深刻把握东北振兴发展的历史脉络,找准辽宁所处的历史方位,强化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责任感,提高标准、拉高标杆,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不断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什么样的全面振兴、怎样实现全面振兴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有战略谋划和战术策略,又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给予我们强大的思想指引、精神鼓舞和奋斗感召。这次重要讲话,与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东北振兴篇”。我们要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体悟蕴含其中的真理伟力、思想伟力、实践伟力,更加自觉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实践意义。时隔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召开座谈会,对我们悉心指导,明确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思路和举措,确立了新目标新任务,提出了新期望新要求,战略定位更高,期许期望更深,与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等重要要求有机统一、相互贯通,进一步描绘了东北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和实践路径。我们要把对总书记的感恩之心、爱戴之情转化为维护之志、奋进之力,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二、进一步坚定重振雄风、再创佳绩的信心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科学分析了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面临的形势,深刻阐释了蓄势待发、向上向好的态势。我们要把握大局大势,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更大成绩。

坚定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转化为再接再厉、乘势而上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在推动东北振兴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并从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和改革开放这6个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对东北、辽宁干部群众的极大鼓励和鞭策。今年以来,我们以超常规举措深 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推动经济运行增势持续巩固、整体回升向好,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全面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扭转了经济长期以来低速徘徊的被动局面,为三年行动首战告捷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充分彰显了辽宁振兴发展未来可期。成绩的取得,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大干必有成果、奋斗就有回报。我们要从总书记的肯定鼓励中增强信心、坚定决心,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已有基础上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坚定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优势和机遇转化为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强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总书记还深刻阐明了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这是我们奋力实现全面振兴的重大契机、重大利好,辽宁全面振兴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我们要牢牢抓住、用足用好这些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地干,久久为功地闯,集中精力办好辽宁的事情,奋力跑出辽宁全面振兴“加速度”。

坚定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转化为实现振兴、助力复兴的强大斗志。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全面振兴深情牵挂、寄予厚望,2022年8月到辽宁考察时指出,我们对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相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东北干部群众的期望之高、嘱托之重,体现了总书记对东北全面振兴光明前景的美好祝愿和期待。辽宁党员干部群众正视差距、不甘落后,渴望重振雄风、重塑辉煌。当前,全省上下积极投身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氛围愈发浓厚。我

们要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和澎湃激情,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横下一条心、铆足一股劲,一心一意谋发展,一以贯之抓落实,依靠团结奋斗打好攻坚战、铸就新辉煌。

三、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高度,明确了新时代东北全 面振兴的总体要求、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部署了5项重要任务,强调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我们必须认真落实五项重要任务,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辽宁实践。

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这为我们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提供了遵循。实体经济是辽宁的优势,也是振兴发展的“本钱”。我们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加快发展22个重点产业集群,全力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航空制造、新材料、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部署增材制造、柔性电子、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未来产业,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努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积极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依托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冰雪经济和文旅产业,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强化“寸海寸金”的意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高度重视抓企业、抓项目,坚定不移做优做强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项目合作,促进央地融合发展,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这为我们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强了信心、注入了动力。辽宁是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中国碗”装上更多“辽宁粮”。

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好黑土地保护工程,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坚 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种业创新攻关,把农业“芯片”抓在自己手上,以种子安全保障粮食安全。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大省,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要“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为我们转身向海、扩大开放指引了正确航向,注入了澎湃动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辽宁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辽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既沿海又沿边,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是中国对接东北亚、沟通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海陆门户,对外开放合作区位优势明显,是最具开放基因、开放潜能、开放活力的省份之一。我们要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高站位优化开放布局、高标准打造开放环境、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高起点建设开放通道、高水平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努力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国家向东向北开放的战略支撑、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让辽宁重新迈进沿海开放强省大省行列。建好用好对外开放平台,推进辽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系统布局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深入推进油气管道、高铁网、铁路网、新型电网、电力外送通道、水网体系等建设,为国家开放发展扩空间、提质量、增动力作出辽宁贡献。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辽宁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人口高质量发展对东北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就做好人口工作提出新任务新要求,为我们解决好人口这个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廓清了思路、明晰了方向。人口高质量发展,既涉及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等内部协调问题,也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动态平衡,关系辽宁振兴发展大局。当前,辽宁人口发展呈现出少子化、老龄化等新趋势新特点。要辩证看待、有效应对,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支撑辽宁全面振

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创新人才管理、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让振兴发展的关键人才在辽宁安心、安身、安业。加快边境地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县城和小城镇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

以优化政治生态为根本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优化政治生态与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关系,就加强政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作出部署,为我们破解制约振兴发展的根本性、深层次问题指明了路径,为我们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净化政治生态明确了目标指向。我们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必须下好的先手棋、拿下的关键仗,向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宣战”,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进园区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助力企业健康发展。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途径,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激发党员干部敢闯敢干加实干的热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改革创新,勇于攻坚克难,创造性开展工作。坚持以正确政绩观引领优化政治生态,强化法治观念、诚信意识,新官要理旧账,解决好政府债务、金融风险等问题。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引领者、建设者、维护者。坚持以正风肃纪反腐优化政治生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努力构建全面遏制增量、保障振兴发展的反腐败治理新格局,让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山清水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根本保证。这是辽宁做好各项工作、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大干3年、奋斗3年,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把开展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落实好党中央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各项重点措施,在理论学习上求深化、在调查研究上求深入、在推动发展上求突破、在检视整改上求实效,真正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辽宁全面振兴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

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

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的重要节点,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黑龙江视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新征程东北地区和黑龙江发展明确了战略定位、擘画了宏伟蓝图、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东北地区和黑龙江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

一、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 设全局,对新时代东北地区和黑龙江全面振兴进行系统性谋划、作出战略性部署,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就是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方向,就是东北重振雄风、再创佳绩的方向,就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方向,我们要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坚定不移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是新时代新征程黑龙江全面振兴的强大政治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黑龙江发展、深情牵挂黑龙江人民,每到黑龙江发展的重要节点、关键时刻,都为黑龙江把脉定向、领航掌舵。总书记在2016年、2018年两次亲临黑龙江视察,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指引黑龙江加快振兴发展。时隔5年,总书记再次踏上黑土地, 深入祖国最北方的大兴安岭林场、漠河边境村屯、国防科工院校、受灾重建地区等视察调研,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对黑龙江工作成绩给予肯定,对黑龙江振兴发展寄予殷切期望。我们要切实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把对总书记的忠诚爱戴转化为推动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扎扎实实办好黑龙江的事,奋力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是新时代新征程黑龙江全面振兴的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标定了东北地区和黑龙江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是新时代东北地区和黑龙江振兴发展的总遵循、总纲领、总指引。黑龙江省委

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迅速传达宣传、深入学习领会、部署贯彻落实,制定实施《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的决定》和责任分工方案,细化为12个方面、50项重点任务、197项具体措施,逐项研究推进落实,努力把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是新时代新征程黑龙江全面振兴的有力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东北地区和黑龙江全面振兴的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使我们对振兴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短板和潜力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廓清了思想迷雾、明确了发展方向、增强了发展信心。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必须掌握好运用好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从短板中看潜力,在优势中强信心,扬长补短,努力把资源、生态、科研、产业、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二、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黑龙江“要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中积极履职尽责”。这是总书记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出的战略考量,也是对黑龙江的信任和重托。必须强化政治担当,心系“国之大者”,始终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谋划推进工作,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展现更大作为,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

建好建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黑龙江必须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黑龙江粮食播种面积2.1亿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1500亿斤以上,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储备量均居全国第一,2022年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48%、产量占全国47%,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分量很重。必须坚持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首要担当,坚决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业创新,确保到2026年粮食综合产能达到1800亿斤, 打造更加稳固、可靠、坚实、安全的大粮仓,为保障“中国粮食”、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更大贡献。

建好建强国家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重型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在航空航天、电力装备、船舶动力、国防军工等领域优势显著,拥有哈电集团、中国一重、航空工业哈飞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大型电站成套机组、核电装备等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既是黑龙江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力量。要紧扣国家战略布局,加强央地融合,强化产能储备,谋划实施大型燃气轮机、重型锻造液压机、工业母机、核反应堆核心部件等重大项目,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和战略储备力量在国家需要时发挥重要作用。

建好建强国家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能源原材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黑龙江是资源大省,石油、天然气、钼等储量位居全国前列,石墨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长期以来向国家输送了大量的煤木粮油等资源。大庆油田至今保持每年3000万吨的原油稳产,中俄油气 管道在黑龙江省境内2000多公里,石油、天然气年输入能力分别达到3000万吨、380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东北、华北、华东地区能源供应。保障好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供给是重大战略性问题。我们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推进大庆稳油增气,提升页岩油产能产量,加快中俄远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强化能源、矿产、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保供能力,以更强担当筑牢国家发展的安全底线。

筑牢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黑龙江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具有独特的生态优势,森林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前列;森林植被碳储量9.6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0.44%;湿地面积5.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湿地近9.1%,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绿色是黑龙江发展的靓丽底色,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黑龙江的神圣使命。必须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推进“三北”工程建设、防沙治沙、入江河湖排污口整治等工作,守护好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原生态风貌,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守护好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打造国家向北开放新高地。黑龙江是我国对俄开放合作的最前沿,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拥有2981公里边境线,约占中俄边境线的69%,有27 个国家一类口岸及自由贸易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黑河、绥芬河是全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当前,黑龙江面向俄欧和东北亚开放的地缘优势

更加凸显,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作用更加突出。必须强 化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全面深化对俄战略合作,深度融入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统筹推进贸易、投资、通道、口岸和平台建设,营造便利化通关环境,打造特色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拓展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为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加快建设质量龙江、创新龙江、开放龙江、绿色龙江、幸福龙江、勤廉龙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重振雄风、再创佳绩。

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黑龙江科教资源丰富,有78所高等院校、120家独立科研院所。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共计409个,2022年研发经费增长11.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1.7%。坚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科教振兴计划,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推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现代物流、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具有黑龙江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示黑龙江“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黑龙江耕地面积2.579亿亩,典型黑土耕地1.56亿亩、占全国56.1%,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的6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9.8%,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上具有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优势。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必须勇担使命,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打造北大荒集团现代农业领域航母,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当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百村精品、千村示范、万村创建”行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培育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旅游是绿色低碳产业,是黑龙江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和重要方向。黑龙江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湖泊、大冰雪极具魅力,红色文化、欧陆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中国雪乡、镜泊湖等景区闻名中外,中国地理坐标的最北最东均在黑龙江,“神州北极”、“华夏东极”令人向往,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挖掘好这些潜力、发挥好这些优势,对内是生产力、对外是吸引力,必将形成振兴发展的强大牵动力。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森林游、湿地游、草原游、边境游,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世界级避暑胜地、冰雪旅游度假胜地、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发挥人文荟萃之地和文化对外交流桥头堡作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更好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激发振兴发展动力活力。近年来,黑龙江聚焦补齐体制机制短板,不断深化北大荒集团、龙江森工集团、龙煤集团等重点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全域改革试点任务,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生成300多项经验,营商环境持续向上向好。面对新格局新形势,只有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高效率的体制机制,才能汇聚更强发展动能、拓展更宽发展空间。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大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力度,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市场准入、要素流动、制度型开放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建设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各方面发展活力和发展潜能充分释放。

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全面振兴。人口问题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黑龙江出台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工作措施,制定新时代人才振兴“60条”,2022年以来引进海内外 高端人才数量是前6年总和的5.8倍,高校高级职称人才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 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人数为近5年最高。人口是推进全面振兴的根基所在。要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和教育事业,扎实做好就业、增收、医疗、社保等工作,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向边境地区集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全面振兴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根本保

证。全面振兴涉及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于全面振兴的良好政治生态。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事关振兴发展的全局和根本,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健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筑牢政治忠诚,凝聚起感恩奋进、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持续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关键在干部、关键

在落实,必须把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牢固树立鲜明用人导向,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大力选拔使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形成选人用人靠党性、靠工作、靠实绩、靠品行、靠公认的良好风气。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不断提高专业化素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加大治庸治懒力度,让担当干事者有舞台,不让消极懈怠者占位子,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锤炼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改进干部作风是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黑龙江连续两年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工作落实年”活动,建立领导责任、工作推进、督导检查、考核评价“四个体系”工作落实机制,干部思想观念积极转变,能力素质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精气神明显提振,抓落实质效持续提升。能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持续抓下去。着眼履行使命责任和全面振兴需要,深入开展“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求真务实”专题研讨,全面落实掌握情况要细、分析问题要细、制定方案要细、配套措施要细、工作落实要细“五细”要求,扎实开展治低、治粗、治差、创优“三治一创”活动,以过硬能力作风推动高质量振兴发展。

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长期战略、永恒主题。近年来,黑龙江省委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先后制定实施关于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的若干规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和结果运用,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松懈,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放松。要始终坚持严的基调、

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持续深入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重点领域腐败治理,坚决查处群众身边“微腐败”,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海南省委书记 冯飞

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8年4月,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党中央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2022年4月, 总书记考察海南时要求,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赋予海南新的更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海南必须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海南工作的战略谋划,心怀“国之大者”,勇扛使命担当,蹄疾步稳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自由贸易港建设。

一、坚持把“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作为行动指南

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这是推进高水平开放,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根本要求;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迫切需要;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是支持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

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2022年4月,总书记考察海南,深情回顾20世纪80年代在厦门牵头研究自由贸易港问题并将部分政策付诸实施的往事,指出,“由海南来完成这项历史性任务,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的一个战略安排,不断摸索、大胆试验,现在蹚出来一条路子”,“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只有深刻理解党中央的战略谋划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的职责使命,坚定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才能把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这项光荣事业推动好发展好。

海南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即坚持以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一个根本遵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三个制度基石,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为四个目标定位,以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营商环境、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体系、社会治理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组织领导体系为八个稳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战略框架给予充分肯定,要求海南坚定走下去。

对照“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我们 深感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海南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需要牢记嘱托、保持定力、遵循规律、稳步推进。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进程中做到重大改革事项由党中央决定、整体工作进度由党中央把握、政策实施情况及时向党中央报告。牢牢把握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中国特色”核心要义,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心怀“国之大者”,确保方向不偏。坚持“闯”为基调、“稳”为基础、远近结合、小步快跑,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时不我待的担当和久久为功的定力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

二、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海南“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应对各种困难、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发展海南的关键一招。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标杆和示范,是党中央赋予海南的新的光荣使命。新时代新征程,海南改革开放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以深层次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题中之义和根本动力。

海南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兴起、成型起势。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及数据安全

有序流动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全国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落地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至27项,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全面铺开。经济外向度明显提升,近5年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63.2%,新设外资企业年均增长73.1%,利用外资规模跃居全国前10。公开发布134项制度创新成果,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形成全国示范,“土地超市”、“机器管规划”等制度创新举措深入实施,不断突入改革“深水区”,争创发展新优势。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要求,海南

改革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深水区”、“无人区”改革绝大多数都是“难啃的 硬骨头”,重大制度集成创新成果还不多,有的政策落实和改革举措还没有完成从“盆景”到“风景”的真正蜕变。这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把海南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更快、更好。要把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一号工程”,加快落实封关运作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压力测试清单,确保2025年底如期实现封关运作。稳步扩大制度型开 放,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自由贸易港政策叠加优势,先行先试《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经贸规则,加快规则、规制、管理、标准衔接步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联动发展,打造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总部基地和境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总部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和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航空区域门户枢纽、空海国际交通网络和国际经贸合作网络。深化制度集成创新,强化措施协同,在贸易投资、财税金融、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推出更具全局性和影响力的制度集成创新成果。以经营主体实际感受为导向,并参照世界银行标准,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确保营商环境2025年达到国内一流、2035年跻身全球前列。充分利用博 鳌亚洲论坛年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重大平台,加强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务实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重要支点,有力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加快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海南“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要把海南更好发展起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就是要让海南岛更好发展起来,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说服力,因此海南的发展必

须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是创 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充分展现中国制度优势、文化自信、为民宗旨、生态优先的发展,使海南成为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海南按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以调结构、增动能、惠 民生为重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已经走出破除“房地产依赖症”阵痛期,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在全省上下形成广泛共识,种业、深海、航天“陆海空”三个未来产业初见成效,高端购物、医疗、教育“三大境外消费回流”成为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金字招牌”。“三极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加快推进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建立完善海口经济圈、三亚经济圈省级统筹机制,推动滨海城市带、中部生态保育区协同发展,全岛光、电、路、气、水“五网”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扎实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禁塑”、“六水共治”、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大力推进发展成果共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业质量提升行动和安居工程,“家门口上好学”和“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岛”正成为现实。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要求,当前海南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创新动能不够充分,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发展不够平衡,“两山”转化路径还不够宽,群众获得感还不够强。这要求我们全力以赴完成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咬定四大主导产业、三个未来产业和“三大境外消费回流”不放松,优化产业链、创新链和产业创新生态,构建开放型生态型创新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突出城乡一体、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推动“五网”基础设施全面提质升级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发展要素优化配置。聚焦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高水平建设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和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争做“两山”转化和“双碳”工作优等生,确保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自觉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海南“坚持维护国家安全不动摇,加强重大风险识别和防范”,“确保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行稳致远”。从自身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没有先例可循,需要在不断试验中探索前进;从外部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实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从历史看,海南发展史上“大起大落”的深刻教训之一,就在于没有把风险防控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不能只看天上风景、不管脚下危险,必须做到“慢不得”也“急不得”、“管得住”才“放得开”,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改革创新但不莽撞蛮干、积极进取但不急功近利。

海南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作为事关海南自由贸易 港建设成败得失的最关键变量,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风险防控和政策落实。优化工作机制,召开省委全会专题研究风险防控事宜,成立由省领导牵头的政治安全、走私等16个风险防控专项工作组,建立风险台账,加强督查 考核,形成工作闭环。完善防控平台,构建近海、岸线、岛内三道防护圈,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整体进入实战化运行,对人流、物流、资金流实行有效管控。有效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开展打击治理海南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专项行动,构建离岛免税商品溯源等管理体系,依法妥善处置海航集团破产重整案。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确保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行稳致远”要求,当前海南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工作体系还有待优化,主动发现问题、及时防范治理的运行机制还不够高效,对部分风险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在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维护国家安全不动摇,并充分利用封关运作压力测试的有限时间提能力、补短板、强弱项。要强化责任意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盯中央关心的、群众关切的、海南容易发生的重大风险领域,加强监测、预警、管控和处置,严防各种风险特别是政治风险,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完善工作体系,健全信息共享和风险协同处置机制,加强专项工作组、部门、市县和行业联动,形成上下贯通、高效协同、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加强能力建设,抓好“智慧海南”、“诚信海南”两大基础性工程,不断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战化水平,全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不断提升压力测试能力,确保各类风险测得出、防得

住。

五、全面加强党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海南,“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在 践行‘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上勇当先锋,在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上做好表率”,“经济特区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着更高要求”。对海南自由贸易港来说,只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才能牢牢把握前进道路上的正确政治方向,充分发挥“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之才”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攻坚克难、探索经验,更加有效地抵御改革开放前沿的各种风险挑战。

海南牢牢把握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近年来,全面加 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以党建引领自由贸易港建设。全面推进党建引领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部署,加强政治监督、强化政治巡视,探索中央驻琼企业、园区、楼宇、新形态新业态新经济等基层党建经验,推动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压茬开展“作风整顿建设年”、“能力提升建设年”、“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比学赶超”和重点领域“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项监督等活动,深入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干部精神面貌明显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反腐,部署“清廉自贸港”建设,全省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勇当先锋、做好表率”要求,当前海南还存在干部作 风能力不相匹配、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部分领域腐败问题还易发多发等问题。这要求我们以更大力度落实加强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要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帮助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更新知识观念、掌握过硬本领、锤炼过硬作风,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把党的领导贯穿自由贸易港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提高基层党建质量,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更好地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查处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腐败问题,有效降低廉政风险和制度交易成本,有效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以“严实效”标准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海南省委书记 冯飞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海南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紧紧锚定“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的具体目标,在中央指导组的有力督导下,坚持把“严实效”的标准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在成效,着力把主题教育激发出来的干事创业热情转化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强大动力,全力以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南篇章。

一、坚持凝心铸魂筑牢根本,把理论学习贯穿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学习不深入不彻底,思想统一就没有基础,党的团结统一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海南把“学思想”作为主题教育第一位的任务和贯穿始终的主线,把解决学习浅表化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全面、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砥砺初心使命,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全面系统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想要学深悟透必须在全面系统上下功夫。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们组织引导党员干部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章、《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学习材料,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中悟原理、明方向。

集中精力学。集中学习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举措。海南省委分5个阶段举办13天的省级领导干部读书班,让省级领导干部静下心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并组织开展交流研讨,深化学习认识。134家第一批主题教育单位集中学习均不少于7天,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自学活动,做到全过程深化、内化、转化,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

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结合实际学。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深入学习,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学铸魂”“以

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等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海南实际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二、坚持锤炼品格强化忠诚,把讲政治强党性贯穿全过程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海南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始终坚持自由贸易港建设正确政治方向。通过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更加深刻认识到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党中央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一着先手棋的重大历史使命,更加深刻认识到海南建设的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而不是别的什么自由贸易港,必须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自由贸易港建设全过程各领域,确保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开展主题教育同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在定期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对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和2022年两次“4·13”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海南落地见效。

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政治能力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主题教育期间,省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讲授专题党课31次,开展专题调研45项, 牵头开展重点专项整治7项、问题整改73项。第一批主题教育单位党组(党委) 领导班子成员对标对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认真查摆问题,深挖问题根源,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强化党性锤炼,进一步增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三、坚持实干担当促进发展,把推动海南高质量发展贯穿全过程

主题教育开展得好不好,关键要看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没有取得新成效。海南把学思想和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锚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紧

盯制约海南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加快推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自由贸易港建设。

加快推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把封关运作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一号工程”,围绕封关运作政策制度设计、项目建设、压力测试等核心任务,部署开展“封关运作压力测试攻坚克难”专项行动,明确9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提出46项细化措施,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在两个月内取得了一批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封关运作各项准备工作总体进展顺利,31个第一批封关运作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封关运作压力测试也在扎实推进中。

着力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针对垦地融合发展不够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102项细化对策措施,制定出台相关制度文件,开工建设一批民生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深化海南农垦改革;针对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充分问题,制定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两项工作均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肯定。针对产业发展基础薄弱问题,聚焦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不动摇,培育壮大种业、深海、航天“陆海空”三个未来产业,做好高端购物、医疗、教育“三篇境外消费回流文章”,加快构建开放型生态型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今年上半年,海南GDP同比增长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经济实现量质并进、稳中向好。

守住高质量发展底线。把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作为事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败得失的最关键变量。始终坚持“管得住”才能“放得开”,一手抓政策落地实施,一手抓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和挑战,优化调整由省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组,负责统筹协调各专项领域改革创新和重大风险防控工作,梳理出100多个风险点,逐项研究落实防控举措;依法打击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赌诈违法犯罪等专项治理,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强化。

四、坚持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贯穿全过程

海南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的重要指示要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动真碰硬整改整治,把惠民生、暖民心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找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工作 “深、实、细、准、效”的五字诀要求,着力找准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问题,认真研选省级层面调研选题45个以及第一批主题教育单位调研专题780项,共查摆梳理问题整改清单1514个、专项整治37个,形成落实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措施789项、推动发展任务清单798项。

聚焦民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梳理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重点难点问题,列出748项“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并逐一推动解决。开展“厅局长走流程”活动,推动程序优化、流程再造,得到国务院办公厅电 子政务办充分肯定,并作为典型经验以“我陪群众走流程”在全国推广。践行“四下基层”制度做实下访包案,各级领导干部下访1415人次,解决群众问题1080个,包案1210件,一大批疑难复杂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以群众满意不满意评判检视整改成效。针对党中央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本地表现突出、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坚持高位推动抓整改、严格标准抓整改、开门抓整改、举一反三抓整改、突出重点抓整改,集中发力、破解难题,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在中央指导组组织开展的随机测评中,广大干部群众认为我省主题教育总体效果“好”的达99.28%。

五、坚持廉洁奉公树立新风,把巩固深化作风能力建设贯穿全过程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把巩固深化作风能力建设作为自选动作融入主题教育,采取激励鼓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措施,从5月到8月每个月谋划相应举措,5月重在正向激励,6月重在政策引导,7月重在教育警示,8月重在谈心谈话,着力破解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难题。

坚持“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相结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担当作为的若干措施》《海南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召开先进个人、先进集体通报表扬会,通报表扬立足岗位、解放思想、担当作为、开拓创新的30名先进个人和21个先进集体,旗帜鲜明为负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严肃开展干部调整和查处,对19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省管干部和47名非省管干部进行调整,累计办理“三个区分开来”45人次,澄清正名50人次,重新使用受处理处分干部236人次,起到调整一批人、触动一大片的明显成效,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扎实开展好同级同类警示教育。聚焦解决思想“总开关”问题,用好查处的反面典型,选取有代表性的干部违纪违法案例汇编成册,召开省管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警示教育会,用“案中人”、身边事来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认识;持续抓好公共工程领域违纪违法犯罪问题、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半拉子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和统计造假问题、“文山会海”问题等专项整治,进一步释放全面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形成推进清廉

自贸港建设的浓厚氛围。

目前,海南第一批主题教育已经告一段落,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紧锣密鼓推进。我们将严格按照党中央要求,运用好第一批主题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扎扎实实开展好第二批主题教育,为加快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海南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忠诚履行新时代职责使命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 李邑飞

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专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兵团党委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召开八届六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党中央对兵团的定位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新时代兵团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兵团事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努力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建设美丽新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阔、思想深邃、语重心长,科 学擘画了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的宏伟蓝图,鲜明提出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要求,系统部署了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点任务,为做好兵团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进一步激励兵团上下牢记嘱托、铭记关怀、感恩奋进。我们始终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强化政治担当,自觉担负起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使命任务,把握新机遇、展现新作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疆工作的全面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对标对表中找准兵团工作定位,确保兵团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兵团工作的重要部署,找准战略定位,牢牢把握新时代使命所在,全面深化兵地融合发展,忠诚履行新时代兵团职责使命。

二、全面加强新时代兵团党的建设,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疆工作,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相结合,作为推进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将其贯彻到新时代兵团工作全过程各方面,通过坚持和加强党对兵团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升全兵团党的建设质

量水平,以高质量党建凝聚狠抓落实的强大合力。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抓好党的思想建设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和兵团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党中央对兵团的定位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以兵地融合发展为途径,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更好履行兵团“三大功能”、发挥“四大作用”。

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兵团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干部人才支撑。认真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四个特别”政治标准,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导向。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大力培育优秀年轻干部。深入实施新时代兵团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完善“传帮带”机制,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把握政策、推进工作、联系群众的能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兵团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院士领军人才等战略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发挥援疆干部人才作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保障机制,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新时代兵团事业中来。

健全完善兵团特色组织体系,持续激发兵团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本质要求,体现到兵团特殊体制各环节各方面,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服从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兵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作用。推动基层组织全覆盖和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建设,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强基层骨干队伍、党员队伍。完善兵地融合

发展互嵌体制机制,推动城镇嵌入共建、文化交融共建、经济融合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持续深化正风肃纪反腐,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健全完善兵团特殊体制下的监督体系,推动各类监督相互贯通、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做实做细日常监督,精准规范用好问责利器,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狠刹吃喝风顽瘴痼疾,坚决防止和纠正政绩观偏差,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深化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三不腐”,始终保持“惩”的高压态势,着力强化“治”的综合效能,扎实筑牢“防”的思想堤坝,构建正气充盈的政治环境,打造激励担当作为的干事创业环境。

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党中央对兵团的定位要求, 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兵团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和兵团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安排部署,一体落实兵团第八次党代会和八届兵团党委历次全会工作要求,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兵团工作取得新成效。

加快推动形成新时代维稳戍边新优势。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维稳戍边作为看家本领,着眼新形势新任务,保持警钟长鸣、警惕常在。着力推进维稳工作法治化常态化,持续强化兵团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全面提升稳边固防能力,优化新时代兵团守边固防新机制,加快“智慧边防”建设,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努力实现边境繁荣发展、边民团结幸福、边防安全稳固。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刻把握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

心的紧密联系,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步伐,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农业大提质、工业大突破、服务业大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化特色产业。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高质量建设园区、高效率抓好项目建设。创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共同打造向西开放和沿边开放新高地。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稳定扩大就业,巩固发展兵团教育优势,深化健康兵团建设,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始终牢记“生态卫士”职责,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

力打造城乡和谐的田园式家园,建设美丽兵团。

更好发挥先进文化示范区功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持续推进环塔里木文化传播与共建共享工程、边境文化长廊工程,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兵团文化优势,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牢牢把握绝对忠诚这一立身之本、扎根奉献这一创业之魂、团结奋斗这一成事之基、攻坚克难这一发展之要、开拓创新这一动力之源,深度挖掘时代内涵、选树先进典型、讲好兵团故事。有形有感有效做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持续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着力提升宗教事务治理能力,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统筹推进各领域深化改革。持续完善改革配套、巩固改革成果,统筹推进各领域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兵团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激发兵团发展活力和动力。全面依法承接行使好“政”的职能,推动建立协同高效、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兵团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财力相对均衡、权责划分清晰、师团保障有力、激励作用明显的财政体制。巩固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成果,健全团场行政管理体制,优化团场经济管理职能,大力推动团场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振兴行动。

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化平安兵团和法治兵团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诉调对接、访调对接、警调对接机制,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行“党建+网格+信息化”治理模式。全面加强法治兵团建设,弘扬法治精神, 深化依法治兵团实践,提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兵团、法治兵团,以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社会环境。

深刻理解和把握金融高质量发展

南开大学校长 陈雨露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是国家经济 的血脉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同时强调“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并对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出战略部署。金融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迫切要求,也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金融高质量发展,从而为更好地推进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奠定基础。

一、金融高质量发展应统筹把握三重辩证关系

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全面优化金融服务功能、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以及拓展金融服务规模,促进金融体系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而增强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处理好防风险与促发展的关系,形成以金融发展促金融安全、以金融安全保金融发展的良性机制。

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金融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双重困局的重要路径,这就决定了它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以“效率导向”服务于解决不充分问题,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链以及科技创新等强劲的经济增长点提供高效金融服务,形成经济发展“锻长板”、培育新动能新动力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又以“公平导向”服务于解决不平衡问题,围绕小微企业、乡村发展等薄弱环节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形成经济发展“补短板”、积蓄突破落差困局的驱动力。金融高质量发展就是既要效率也要公平,以推进共同富裕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既要求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效能,做好金融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政策体系建设以及风险防范管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构建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化调控方式以及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金融高质量发展应密切契合四维目标导向

金融高质量发展应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重要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积极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重要基点,将政治性与人民性体现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中。

金融高质量发展应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重要导向。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在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上下功夫、谋突破。这不仅是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也为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金融高质量发展应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国家重大需求为重要导向。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金融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与必要条件,金融系统应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国家重大需求,以国家重大战略与国家重大需求为重要牵引驱动金融发展。

金融高质量发展应以实现金融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共赢为重要导向。加

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金融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同成长、共命运,准确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引致的大规模、多层次、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形成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推进金融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互利共赢。

三、金融高质量发展应着力推进五大有效路径

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力构建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现代金融体系。一方面,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通过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以及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等路径,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另一方面,围绕重大战略、重点领域以及薄弱环节为实体经济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积极发挥资本引领作用:针对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强化金融支持力度以及金融服务创新;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构建支持新能源发展和能源供给体系战略性优化调整的绿色金融体系,推动实体经济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小微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做好金融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筑牢金融安全防线。从宏观层面看,围绕金融监管体系、政府债务管理、金融风险处置等方面着力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健全金融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金融。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切实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从微观层面看,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加强金融

机构内控体系建设等路径,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能力。与此同时,也要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拓宽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做好产融风险隔离。

以市场决定性作用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工作应坚持“市场导向”,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主线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通过建立健全市场化定价机制、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制度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等路径,建立有利于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在此基础上,强化市场规则,着力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推动金融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提高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水平。

以高水平开放激发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等路径,以金融高水平开放更好地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高水平开放成为激发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动力源。一方面,以高水平开放增强现代金融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以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适配性。通过加快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形成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强大吸引力,把国际金融资源有效地用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服务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高金融业全球竞争能力,以金融高水平开放支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以新技术与新变革赋能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我国面临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及社会变革等多重深刻变化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驱动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发展。首先,以数字技术深化应用为基础推进数字金融创新发展。发挥数字技术对金融发展的赋能作用,创新数字金融应用场景,推进数字金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将主体信用与交易信用相结合建立数字风控体系,探索“数字技术+产业金融”的产业数字金融模式。其次,以支持科技创新为目标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完善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按照科技创新生命周期为企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重点支持破解重大

科技“卡脖子”问题。最后,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变革为目的鼓励养老金融发展。支持具有养老属性的金融产品发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渠道创新等路径推动养老金融供给创新,从而更好地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为全面建设能源互联网企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 辛保安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对 推进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家电网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系统推进组织体系、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党员队伍提质登高,为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电力发展之路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组织工作的正确方向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用“十三个坚持”集中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主要内容。国家电网第一时间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确保公司组织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指引我们党成功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一重要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一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原创性、强大的实践引领力、系统的科学方法论,为做好新时代组织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精髓要义。“十三个坚持”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科学布局、价值追求、重点任务,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对事关党的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这一重要思想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为管党治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国家电网深刻感悟这一重要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引导党员干部学深悟透用

好,把这一重要思想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政策、具体任务、具体措施, 确保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通篇贯穿着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大思路、大布局、大担当。国家电网始终突出“央企姓党”的政治本色,紧密联系新时代十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紧密结合公司改革发展实际,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网南瑞集团考察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一体贯彻落实,始终牢记“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把事业为上落实到组织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中国式现代化赋动能作贡献。

二、坚持政治引领、强根铸魂,坚定不移以组织路线服务保证政治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最高原则,以忠诚为党护党、全力兴党强党为根本使命,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重大任务;不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国家电网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引组织工作。

坚持“旗帜领航”。深入实施“旗帜领航”党建工程,建立健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五个一”机制,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想问题、作决策的源头活水和逻辑起点,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强化创新理论武装。始终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制定《领导人员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突出首课、主课地位,引导党员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完善理论学习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学细悟笃行、常学常思常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效。

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抓好第二批主题教育,把“学思想”作为第一位的任 务和贯穿始终的主线,上下联动抓好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问题整改等重点举措,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三、以高质量组织工作服务和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电网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聚焦目 标、突出重点,系统推进组织体系、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党员队伍提质登高,全面提升组织建设效能,以高质量组织工作服务保障公司高质量发展。

聚焦上下贯通、执行有力,扎实推进组织体系提质登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推动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国家电网始终把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作为长期任务和基础工程,树立大抓基层导向,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持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健全“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清单,强化党组(党委)对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前置把关,健全完善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织密建强组织体系。坚持“四同步、四对接”,紧跟企业改革发展步伐,动态优化组织体系,实现党组织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聚焦重点领域,突出抓好总部和各级本部建设,把总部建设成为“五强三优”坚强总部,把各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聚焦薄弱环节,持续抓好省管产业单位、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单位党建工作,加强直属单位、乡镇供电所党组织建设,打通基层组织“毛细血管”。提升基层组织效能。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体系,严格党组织按期换届选举,深化党建大数据应用,打造电网“智慧党建”平台,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聚焦对党忠诚、堪当重任,扎实推进干部队伍提质登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国家电网坚持把选贤任能作为关系党的电网事业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持之以恒打造“四优五过硬”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20字”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四个注重选拔、四个坚决不用”,做深做实政治素质考察,注重听取知情人意见,注重在大战大考中考察识别干部,真正把工作业绩优秀、能力素质突出、在改革创新工作中经受考验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坚持事业为上、人事相宜,坚持个体强整体优、结构服从功能,优化年龄、经历、专长、来源等结构,提高班子兼容互补性,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配强,真正把综合素质高、统筹全局能力强、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的干部选配到正职岗位上。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出台《能上能下实施细则》,明确不适宜担任现职的25种情

形,深入甄别“躺平摆烂”、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加大治庸治懒力度。落实 “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科学界定容错情形标准,对符合标准的大胆容错,以组织担当促进干部担当。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滚动修编《领导人员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一企一策”确定各单位干部年轻化目标,下管一级、预审指导,推动规划目标落地落实。深入实施“双千工程”,开展优秀年轻干部专题调研,动态掌握一批优秀人才,注重向年轻梯队延伸,着眼长远增加储备深度。举办中青班、“90后”四级正职示范班,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 地区、关键吃劲岗位历练成长。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对实践证明确实优秀的年轻干部,不拘一格提拔使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制定《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意见》,聚焦领导班子和“一把手”等关键少数,健全从严管理监督体系,完善组织、纪检、巡视、审计等协同监督机制,加强对干部“八小时外”“社交圈”以及个人喜好的关注,实施“黄牌警告、红牌淘汰”机制,及时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深化组织人事改革。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畅通外部董事与现职干部双向交流渠道,推动外部董事规范履职。深化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健全经理层业绩考核与综合评价“双达标”机制,积极稳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以灵活高效的市场化机制充分激发队伍活力。

聚焦人才强企、育才聚才,扎实推进人才队伍提质登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国网南瑞集团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国家电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发挥央企“三个作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打造电力创新人才高地。多措并举培养人才。坚持自主培养主渠道,实施高端人才引领、电力工匠塑造、青年人才托举“三大工程”,构建“三类五级”人才体系,完善“揭榜挂帅”、项目总师等用人机制,着力培养专家型、复合型人才,推动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引进高端紧缺人才。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为牵引,集中力量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与知名高校成立联合研究机构,开展紧缺专业人才社会招聘,探索建立专家顾问委员会等决策咨询制度,以优质高端平台集聚吸引高层次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核心人才倾斜,推动中长期激励提质扩面。“十四五”

期间,国家电网计划培养新增国家级人才100名,培养电力工匠等各类人才16000 余名。

聚焦素质过硬、作用突出,扎实推进党员队伍提质登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国家电网始终坚守“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健全党员管理体系,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提升党员发展质量。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入党程序和工作纪律,注重从青年职工、一线工人、高知识群体、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深化“双培养一输送”,拓展推优入党渠道,持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研究制定新一轮党员教育培训规划,积极探索不同群体党员管理的有效办法,分层开展“三支队伍”培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进班组、进头脑,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拓展“党建+”覆盖领域,广泛创建党员突击队、责任区、示范岗。大力弘扬忠诚担当、求实创新、追求卓越、奉献光明的电力精神,持续深化共产党员服务队建设,在电力保供、抢险救灾、科技攻关等重大任务中建立临时党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当先锋、作表率,让党旗始终在一线高高飘扬。近年来,公司系统15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全国“两优一先”表彰,涌现出“时代楷模”张黎 明、钱海军等一批先进典型,展现了新时代国家电网人的责任担当和精神风貌。

做好新时代组织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国家电网将在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拓进取、砥砺奋进,不断开创公司组织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hzc/lingdaojiang/m8qg6z.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