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教学资源 >教学心得体会 >

从王猛式悲剧中看亲子教育的失败

从王猛式悲剧中看亲子教育的失败

从王猛式悲剧中看亲子教育的失败

从王猛式悲剧中看亲子教育的失败

1月28日,成都商报报道《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一事,王猛的这封“决裂信”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

北大男生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六年在长达一万五千字的长信中,通篇充斥着负面词汇。

曾是高考理科“状元”、北大本科、留美硕士王猛(化名)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于父母的“过度关爱”。“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高中毕业前,王猛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

“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

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

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只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

儿子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王父引以为豪,但王父忽视了儿子的天赋领域,甚至不忍让儿子犯错误,

王父及妻子把儿子培养成某省理科状元,北大学子,可谓用心良苦。 通过王父和王猛的书信往来,我们了解到王父对于儿子控制和管教,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孩子作为个体人的成长。他们总是以自己的喜好包办孩子的一切,把孩子关在院子里。孩子成了父母的附属品,父母以自己的意愿,想当然的方式培养孩子,而没有尊重孩子的天赋领域,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忽略了孩子也需要成长的环境和空间,孩子虽然是北大学子,但生命并没绽放,并没有开心而快乐的成长,生活在父母阴影下的孩子,内心该是多么压抑,不能犯错,不能有自己的喜好,不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孩子如生活在真空中,只是父母的影子而已。

虽然不打骂,但以“谈话” 的方式造成孩子内心的恐慌,尽管孩子已经长大,出国留学也要以用邮件的方式,甚至托亲友照顾的方式把控儿子的言与行。这让儿子感受到父母如影随形的控制,让王猛倍感重压。甚至当王猛寄回自己的心理诊断报告,父亲的回应也是淡淡的,不以为然。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是不对等的,是居高临下,忽视了儿子的心理健康的成长,以致于王猛三十岁的生日,以断绝关系的方式来回报父母。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营养的缺失教育。

再回头,看一看儿子与父亲之间的沟通,他们之间也是不通畅的。没有,也不是那种坦诚布公的沟通,更没有达到那种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他只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种管控。我们父母对儿女的教育,父母对儿女而儿女的爱,是一种以分开,为目的的爱。当孩子长大以后,父母要学会得体的退出,要让孩子,能够在环境中得到锻炼,而父母只是在旁边默默的观察而守候,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说三道四。

真正的沟通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理解孩子,接受孩子所有不足,允许孩子犯错误,让孩子在与周围的人和事和环境发生交流,甚至失败中,得到经验教训,进而实践锻炼中学会成长。

“我想他生几天气、嘟囔几天嘴,这事就过去了。如果早知道我们的一句话、一个脸色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影响,那绝不会那样做。但哪来早知道呢?又怎么会早知道?”

针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王父更是忽视。而孩子的情绪,是成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家长应该学会解读孩子情绪留意孩子细微的情绪变化,

而我们不能及时解读情绪,就会导致孩子后期的行为更激烈,这是个恶性循环。

感受并倾听孩子的情绪。家长应该把握好说话方式,充分给孩子留出自我审视情绪的空间和时间。对孩子抱有一颗理解之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且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在意。

孩子的情绪要有一个疏解的通道,过分的压抑孩子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绪失调,容易造成心理疾病。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先懂孩子才会爱孩子,俗话说:万人宠不如一人懂 。

面对儿子的决绝,王父自己只能接受。在孩子长大以后,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全力的支持,在需要鼓励或者取得成绩的时候,为他们在一旁默默地鼓掌。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xzy/jiaoxuexinde/3p690.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