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教学资源 >教学心得体会 >

教师随感-天使的救赎(精选多篇)

教师随感-天使的救赎(精选多篇)

第一篇:教师随感-天使的救赎

教师随感-天使的救赎(精选多篇)

有人说,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人是天使,在芸芸众生中,教师正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中学毕业年级的老师承载着将学生送入高一级学府深造的重任,是将学生送往成功和幸福彼岸的“摆渡人”,他们无疑是天使中的一员,然而现在,这群天使急需赎救……

一、收不到祝福的教师节

没收到祝福的教师节,高三年级办公室显得特别的冷清和寂寞,老师们繁忙依旧,笑容依旧,但因这节日气氛的感染而勾起的沮丧、凄凉却如一股暗流涌动在每一位教师的心底,看到非毕业年级老师办公室的贺卡、巧克力和鲜花,几位心存“嫉妒”与“愤怒”的老师向他们要来了几份,借此装点一下冷寂的空间,缓解心中的落寞。渴望,付出爱需要回报的渴望,此时如同炽热的熔岩,烧痛了我们的心。

我知道:对此只能凄然一笑,因为许多事无法强求,对学生回报的奢求,更是有悖师德,难以启齿之事。但是,一个声音从心底升起:我亲爱的学生们,你们为何如此冷漠,这个没有任何祝福的教师节就是你们对老师的一颗颗诚挚爱心的回报?

毕业年级,特别是高三时的教师办公室的空气是火热的,其间,有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背书,有老师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讲解题目,有同行们为探究学科上的问题各抒己见,还有的老师在跟学生谈心,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个悠闲的身影,瞧不见一个轻松的微笑,你会发现:他们的脚步是匆匆的,他们的脸色是憔悴的,他们的嗓门是沙哑的……然而这一切,并未博取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爱戴,相反,却充斥着误解、冷漠、不屑甚至仇视我不禁要问:同学们,你们怎么了?老师们,你们又是怎么了?

二、学生“不敬”下的“师德审视”

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总会遇到学生对教师“不敬”的事:或当面顶撞老师,或背后谩骂老师,或给老师起绰号,严重者甚至威胁老师与老师动手……湖南某寄宿学校一位高三学生,因怀疑老师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趁老师到寝室“查夜”时,在众目睽睽下,用水果刀杀死了年仅二十九岁的物理老师。当他受到法律制裁时,他仍宣称:“他该死!”这话真叫人不寒而栗,教师,人们曾用“红烛”“春蚕”“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去讴歌颂扬的人,如今却如同罄竹难书、万恶不赦的囚徒被部分学生钉在了接受审判的十字架上,该拿什么去赎救您,我亲爱的老师?

长期以来,教师被认为是社会道德形象和知识的化身,这种过高的社会定位给教师角色蒙上了理想化和神圣化的色彩,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束缚。而在当今的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育行业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学生是上帝”“学生是教师的衣食父母”的观念泛滥,这又将教师置于尴尬的境地,不少家长因出钱送孩子上学而将他们与教师的关系视为雇佣和被雇佣的金钱关系,这种势利庸俗的教育观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社会舆论也在个别老师违反“师德”的事情上大做文章,“师德”一下子成为人们扬清激浊“出语率”颇高的一个词汇。教师们在“传统要求”与“残酷现实”的夹缝中“戴着镣铐跳舞”。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并不看好,怀有“谋生”“混碗饭吃”的想法的大有人在,在这种情势下,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也呈恶性循环的态势发展。

下面,就我的观察和体悟,将毕业年级的教师的师德问题作一番自我审视。

(一)“公平、公正”教育的良辰美景形同虚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都有教育和受教育的权利。”我国法律这样规定;“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无好坏优异之分,只是潜力挖掘有迟早之分。”教育学家如此评说。这要求教师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仍在沿袭传统的挑选人才的模式,“中考”和“高考”就是摆在学生和教师面前的两道坎,“优者胜,劣者汰”,升学竞争场上同样是硝烟弥漫。各政府部门、教育管理部门仍将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定学校管理质量好坏的标准,它不仅关系到整个学校在社会民众中的信誉度,甚至直接关乎学校的生存,关系到每一个教师的切身利益。对于成绩有好坏之别的学生,毕业年级的老师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形势逼迫他们必须对有希望升学的学生加大关注力度,“一分”障目,不见“全人”,老师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对这部分人进行全方位的关怀;而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往往受到冷落,以致内心不平衡感、自卑感增强,“破罐子破摔”,成为影响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稳定的一个隐患。而对于教师来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已成昨日黄花,“公平、公正”教育的良辰美景形同虚设。

(二)教师“霸权”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1)公布学生“隐私”——“霸权”表现之一

在中考、高考的驱使下,学校也被迫撕下了“素质教育”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对升学率的追求成为公开的事实,毕业年级的老师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已无暇去顾及学生们的内心感受,将属于学生个人隐私的成绩按先后名次排列,还美其名曰“锻炼学生的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促进竞争”。殊不知这样做,极大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甚至酿成悲剧事件,新疆石河子122团中学初三(4)班的四名少女在开家长会的当天下午相约吃老鼠药自杀,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而直接导致其自杀原因是老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名次,她们排在年级的后面。

(2)剥夺学生的时间,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霸权”表现之二

教育的应试性的实质,已使教育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沼,为了追求学生的“高分”,毕业年级的教师在升学率的压力或自身私利的考虑下,不惜牺牲所有的节假日时间给学生补课,加班加点,迫使学生从早晨7点到晚上8点或10点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坐在教室中,读书、听讲、思考、记忆、作业、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达到老师的要求。而毕业年级的老师们则倾其所有,拼命灌输。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如此评说:“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筋疲力尽的劳动,它归根结底将会摧毁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畏惧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得一个人只有接受知识,却没有智力生活。”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增加了课时总数,剥夺学生的休息、课外活动和参与实践的机会,这种没有自主和趣味的苦行僧似的日子使学生们觉得生活一片灰暗,学习兴趣丧失殆尽。

(三)教师体罚学生以翻新的形式再现

随着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的制定,教师采用对学生体罚形式已较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精神惩罚”。毕业年级的教师在升学压力下,在“恨铁不成钢”等心理驱使下,采用较隐蔽性的形式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惩罚,具体表现为:挖苦讽刺、嘲笑责骂、冷落排斥、孤立隔离、……伤害学生于无形,这是一种比体罚更残酷的精神伤害。其结果使学生对前途悲观失望,对生活毫无热情,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严重的则会导致精神疾病,甚至出现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

三、赎救措施的设想

鲁迅曾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他认为只有灭掉“人吃人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赎救下一代。在这里,我想套用这一形式说,只有根本改变现行应试的教育制度,教师和学生的紧张关系才能彻底得到改观。而想要“救救我们的学生”,首先必须“解放我们的教师”,不再让他们遭受来自社会诸多方面的压力而无法承受生命之重,政府部门须纠正不健康的舆论导向,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给我们的教师提供更舒适、宽松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让他们的容颜不再日益苍老,让他们的爱心不再日益枯竭。让教师们体会到:工作是美丽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愉悦情绪的场所,实现生命价值的平台。

其次,作为毕业年级的教师也应该进行深刻反思:我们是否早用分数的金箍棒将学生打死,是否对差生冷眼旁观,让其自生自灭;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我们是否喋喋不休,用超出他们负荷的压力去压榨他们最后一分精力,使他们没有喘息之机,我们有没有做伤害他们的一件事,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冷漠的眼神,是否在他们的精神或学习上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缺乏耐心和热情而漠视了?作为教师,最根本的是应该注意自身的建构与发展,加强学习,吸纳新的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得到丰富、升华。另外,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对教育改革持欢迎、包容的态度,使自己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努力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使之灵活、多样,具人性化,有个性化、创造性。让师生交流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师生关系由对立走向合作互助,从而达到共同发展。

最后,我想引用特级教师胡明道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语:“职业属于你,它需要执着;事业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功利。”让我们这些毕业年级的教师能走出困境,勇敢对自己进行赎救!让我们自己,我们的学生乃至我们的民族有一个光明的、不可估量的未来!

第二篇:教师随感-天使的救赎

有人说,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人是天使,在芸芸众生中,教师正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中学毕业年级的老师承载着将学生送入高一级学府深造的重任,是将学生送往成功和幸福彼岸的“摆渡人”,他们无疑是天使中的一员,然而现在,这群天使急需赎救……

一、收不到祝福的教师节

没收到祝福的教师节,高三年级办公室显得特别的冷清和寂寞,老师们繁忙依旧,笑容依旧,但因这节日气氛的感染而勾起的沮丧、凄凉却如一股暗流涌动在每一位教师的心底,看到非毕业年级老师办公室的贺卡、巧克力和鲜花,几位心存“嫉妒”与“愤怒”的老师向他们要来了几份,借此装点一下冷寂的空间,缓解心中的落寞。渴望,付出爱需要回报的渴望,此时如同炽热的熔岩,烧痛了我们的心。

我知道:对此只能凄然一笑,因为许多事无法强求,对学生回报的奢求,更是有悖师德,难以启齿之事。但是,一个声音从心底升起:我亲爱的学生们,你们为何如此冷漠,这个没有任何祝福的教师节就是你们对老师的一颗颗诚挚爱心的回报?

本站范文网()

毕业年级,特别是高三时的教师办公室的空气是火热的,其间,有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背书,有老师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讲解题目,有同行们为探究学科上的问题各抒己见,还有的老师在跟学生谈心,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个悠闲的身影,瞧不见一个轻松的微笑,你会发现:他们的脚步是匆匆的,他们的脸色是憔悴的,他们的嗓门是沙哑的……然而这一切,并未博取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爱戴,相反,却充斥着误解、冷漠、不屑甚至仇视我不禁要问:同学们,你们怎么了?老师们,你们又是怎么了?

二、学生“不敬”下的“师德审视”

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总会遇到学生对教师“不敬”的事:或当面顶撞老师,或背后谩骂老师,或给老师起绰号,严重者甚至威胁老师与老师动手……湖南某寄宿学校一位高三学生,因怀疑老师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趁老师到寝室“查夜”时,在众目睽睽下,用水果刀杀死了年仅二十九岁的物理老师。当他受到法律制裁时,他仍宣称:“他该死!”这话真叫人不寒而栗,教师,人们曾用“红烛”“春蚕”“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去讴歌颂扬的人,如今却如同罄竹难书、万恶不赦的囚徒被部分学生钉在了接受审判的十字架上,该拿什么去赎救您,我亲爱的老师?

长期以来,教师被认为是社会道德形象和知识的化身,这种过高的社会定位给教师角色蒙上了理想化和神圣化的色彩,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束缚。而在当今的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育行业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学生是上帝”“学生是教师的衣食父母”的观念泛滥,这又将教师置于尴尬的境地,不少家长因出钱送孩子上学而将他们与教师的关系视为雇佣和被雇佣的金钱关系,这种势利庸俗的教育观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社会舆论也在个别老师违反“师德”的事情上大做文章,“师德”一下子成为人们扬清激浊“出语率”颇高的一个词汇。教师们在“传统要求”与“残酷现实”的夹缝中“戴着镣铐跳舞”。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并不看好,怀有“谋生”“混碗饭吃”的想法的大有人在,在这种情势下,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也呈恶性循环的态势发展。

下面,就我的观察和体悟,将毕业年级的教师的师德问题作一番自我审视。

(一)“公平、公正”教育的良辰美景形同虚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都有教育和受教育的权利。”我国法律这样规定;“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无好坏优异之分,只是潜力挖掘有迟早之分。”教育学家如此评说。这要求教师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仍在沿袭传统的挑选人才的模式,“中考”和“高考”就是摆在学生和教师面前的两道坎,“优者胜,劣者汰”,升学竞争场上同样是硝烟弥漫。各政府部门、教育管理部门仍将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定学校管理质量好坏的标准,它不仅关系到整个学校在社会民众中的信誉度,甚至直接关乎学校的生存,关系到每一个教师的切身利益。对于成绩有好坏之别的学生,毕业年级的老师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形势逼迫他们必须对有希望升学的学生加大关注力度,“一分”障目,不见“全人”,老师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对这部分人进行全方位的关怀;而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往往受到冷落,以致内心不平衡感、自卑感增强,“破罐子破摔”,成为影响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稳定的一个隐患。而对于教师来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已成昨日黄花,“公平、公正”教育的良辰美景形同虚设。

(二)教师“霸权”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1)公布学生“隐私”——“霸权”表现之一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三篇:教师角色的自我救赎

教师角色的自我救赎

教育具有阶级和社会性,是社会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发展实践平台。教育具有可选择性和可接受性,对群体具有推广性和普及性,对个体而言具有机会不均等性和深度研修性,同时个体的领悟性也不尽相同,“一日千里”、“一日十年”也并非虚夸!教师作为文化的媒介和传播者,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相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阶层和文化断面,在教育实践中,传播文化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也具有差异性,在言传身教之间传递给学生正面或负面的信息非常重要,也正是师德作用的重要体现。

教师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师德素养,先进行“自我救赎”。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救赎”。需要把负面效应转化为正面效应,需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先要修身然后育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心灵静修为一朵静莲,在凡俗尘世间不要沾染尘埃,更要有免疫性,不要把尘埃传递给学生。教学生以真实,坚持正确的信仰和人世间的真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些都是教育者应做到的。所以教师的责任和道德尤为重要,因为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理念带给学生,可能是对的,亦或存在错的因素,就会害人不浅了!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师德和文化修养,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同时,我们也获得了真正的和学生共同成长。真正做到“救学生于水火”。让智慧和理性兼具品德的光芒普照学生!

教育学习文本具有很大的拓展和延伸性,留给学习者更大的拓展和思考空间,可谓意在言外,留给教育实践者更大的实践空间,代之以深深的思索和更深度和广度的遐想。2、3分钟的阅读材料花了一个多小时研习,体会良多。作为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会心理调节,运用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教师更要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建设和心理健康知识文化的建设,进行自我“心理救赎”。

需要读懂,要结合人生和教育体验;需要彻悟,要有化蛹为蝶的人生经历和体验;需要深思,人生和知识都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天地。我们要进一步去发现和拓展。文接千载,思接千里,文以载道,意犹未尽,意犹未止,意更在言外,山外有青山。只有深入读懂文中之深意,而不是只停留在字面上,方能真正领悟与实践拓展。

人生需要历练,教育也需要历练。在痛苦中历练 ,在痛苦中升华 !把阳光留给孩子, 把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给学生 ,并身体力行 ,积极引导学生超越“猪栏里的理想”。 学习实践怎样才是幸福的生活。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世界观。再把正确的理念教给给学生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在教育学习实践过程中,我们救赎了多少学生,又救赎了多少教师自己?是心灵的救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救赎?还是只

是文章文字表面的“救赎”?都要等到学习实践后再来验证!让我们(所有教师)一起来进行教师角色的“自我救赎”好不好?,尽管世事沧桑,时光流转,但美德

流传,爱心永远!让我们共同见证!

第四篇:生命的救赎

生命的救赎,灵魂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这是看完《肖申克的救赎》后,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它透过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直达我的灵魂深处。震撼之余,又让我对生活充满希望。这部没有动作,没有特技,甚至没有美人的电影,却依然深深打动亿万观众,并且历经十几年而魅力不减。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被判无期徒刑,关在肖申克监狱。很长时间以来,他不和任何人接触,大家抱怨时,他在院子里很悠闲地散步。一个月后(本文 来自本站),安迪请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瑞德帮他搞的第一件东西是一把石锤,想雕刻一些小东西以消磨时光,并说自己想办法逃过狱方的例行检查。之后,安迪又搞了一幅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安迪利用他的专业知识,帮助狱警甚至是外界的球队报税,最后开始为道貌岸然的监狱长诺顿洗黑钱。这么平静的日子过了

差不多20年,直到1965年小伙子汤米因盗窃入狱,并很快成为安迪和瑞德的好朋友。很巧的是,汤米在来肖申克服刑前,在另一个监狱呆过,而且从当时同牢房的一个犯人的口中得知了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兴奋的安迪找到了狱长,希望狱长能帮他翻案。狱长以不可能成功为理由拒绝了安迪,关了安迪一个月的禁闭,并在此期间谋杀了汤米,以阻止安迪获释。

安迪离开禁闭室后,给瑞德留下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话,便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成功越狱,离开了肖申克,并利用之前帮助诺顿洗钱时创造出的假名,取走了监狱长的钱,同时揭发了监狱长。瑞德后来也获得了假释,他对安迪的承诺使其放弃了自杀,去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东西,并最终和安迪在墨西哥再次拥抱在一起。

“希望”是影片的的主题。安迪因为被冤枉而入狱,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希望。一把小石锤,20年,这就是他的希望,这就是他拥有的为了达到希望所有的资源。影片中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次查房中,监狱长拿过了安迪的圣经,却没有翻开便递还给他,并告诉他“救赎之道,就在其中”,可是典狱长没想到,所谓“救赎之道”——石锤,真的就在其中。而这本圣经,最后也被安迪偷偷地和监狱长的账本调换了一下,才揭发了监狱长,使得监狱长畏罪自杀——这,或许也是另一条“救赎之道”。

影片的“希望”,不仅仅是安迪自己的希望,也是所有囚徒们的希望。安迪通过六年不停的写信,终于为监狱的图书馆换来了

扩张的机会,使得囚徒们能够获取知识,心灵得到洗涤,出去后也能融入社会。尽管监狱长是个平时道貌岸然,对圣经倒背如流,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的混蛋,但他演讲时所说的“这不是放任的方式,而是一种真正的进步”却一点也没有说错。安迪救赎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灵魂,也尽一切努力拯救囚犯们的灵魂。影片的主题并非安迪越狱,以至于安迪越狱那一幕的出现是那么的突兀,影片对于安迪的逃生情节可以说是惜墨如金。安迪在挖好隧道后也并没有立刻逃走,他最终离开是因为汤米的死让他看清了诺顿的残忍无情,看清了自己并没有能力救赎其他的囚犯。虽然安迪有拥抱自由的极切渴望——在他逃出鲨堡之后站在小河里拥抱风雨的那个俯视镜头相信观众都会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肖申克帮助那些“无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这方面进行描写,我想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赎》的原因。

影片的开始使用交叉剪辑的画面传递出:汽车中的醉酒的男人、法庭审问、男女合欢、醉酒男子装子弹、审问、做爱高潮和提枪下车等几帧影信息。通过可能性的整合,观众便有了一团疑云,随后律师的雄辩轻松的帮助观众找到了“事实”:那个银行家,因老婆与人私通,便在酒后干掉了他俩。而重要的是这一切,是观众方面的虚拟的,也可说成是导演帮助观众作了一次思维热身运动,但影片并未将此“事实”的过程回证式的复演。在接下来的“监狱风云”中不时挑逗起观众 对“事实”的疑虑。当阿瑞问安迪为什么会入狱时,他说:“我是无罪的。”一方面诱导观众怀疑甚

至重建假设,一方面继续“来这里的,都是无罪的”的主题性悖论的凸现。阿瑞听了后应到: “来这里的都是无罪的。”于是乎,主题性悖论在不经意间被揭示出来,此时观众并未注意。影片的高明便是倒置了因果关系,将结论首先提了出来,而后慢慢交待前提,使观众随着影片向纵深发展不断体验到光亮,这股光亮最终清晰的回照出主题的伟大预言性,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但极大地拓展了影片的鉴赏空间。不过,观众此刻的重建假设便搁浅在了“不是安迪,谁是凶手”的问题上。汤米的出现带来了安迪清白的“公诸于世”,从而有了“无罪的人有罪”这一悖论;影片开始也描绘了狱警长极富有冲击 快感的结束了刚入狱的小胖的狱中生活,此时,汤米也因对神的诚实而倒在典狱长踏灭的烟头旁,自然形成了“有罪的人无罪”这又一悖论,同时这一点更通过本该 绝对高义的司狱者却干着无耻的勾当,以及已经手持着文凭走向美与善的未来道路的汤米的死来强化。

安迪把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正是这一张巨大的海华丝电影招贴画,挡住了铁监深处大墙上的黑窟隆,那是安迪出逃牢狱的唯一洞口。也是无辜囚者面向希望和光明的通道。由于监牢特处地域,逃跑的洞口只能用一张美女招贴侥幸遮挡。这样一来,艳丽的海华丝的女性艺术形象便在整部电影当中,拥有了她自己更加耀眼的新解释。单凭此一看点,我认为,这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俨然不同于《基督山伯爵》的那一式黑牢越狱。《肖申克的救赎》显得更具有人情味道。

“老布到此一游” ——这是监狱图书馆原管理者老布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这位在监狱里面待了几十年的老人,一旦离开肖申克监狱这个笼子,没有半分的欣喜,而是选择了死亡。自由,现实的社会,对他而言,竟然似没有围墙的监狱,比有围墙的监狱还要可怕。半夜惊醒,因为恐惧而睡不着,无法适应这陌生的世界。在超市里蹒跚地为货物装袋,满脸的每一条皱纹都带着惶恐,都在绝望地下沉。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孤独胜过肖申克监狱里的小格子。唯一的愿望,是那有了自由的鸟儿会回来看自己一眼。影片中这段忧伤而孤独的话:“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恐怕便是最好的解释。

片中我们看到监狱中一样可以建立美好的友谊。只是一句狱中的普通对话,竟成了永远的誓言。安迪和瑞德两个人的友谊不仅是明星的大幅剧照,更是表示心意的可贵的书、籍、石头,口琴。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让我们领略到在非凡艰苦的监狱生活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和互相鼓励的友情。虽然这看上去不算什么,但因为环境的特殊,就更让人体会到它的弥足珍贵。影片结尾处,当两个朋友重相聚首,两人畅快的笑容真是让人无比羡慕。因为那笑容充满了天地之间,充满人们内心的无限希冀,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力量。

安迪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路,我们也会找到自己的救赎之路。以生命的名义起誓,为了生存,为了希望。

第五篇:职场救赎

职场救赎——写给迷茫中的草根族

职业生涯:你正在犯的10个致命错

这篇文章不是量化的调查报告,而是本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过程中与客户一对一深入接触之后总结出来的、较为真实地反应了职场人士的内心想法,属于较为全面的质化总结。文中所列出的错误,可能超过90%的人正在面临。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问题看起来已经司空见惯、稀松平常,为大多数人所忽略。然而,经过大量职场真实案例的证实,我们发现,正是这些稀松平常的错误,日后极有可能成为影响你职业生涯发展、甚至改变你一生命运的致命错误。

错误一:现在不着急,以后遇到问题再说吧

很多人刚刚步入社会,没有真正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或者现在的工作相对稳定,虽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至少目前的工作能够养家糊口,至少可以保证生存没有问题。他们不知道五年后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也不会深入去想,因为这样很累。至少现在的工作能够让自己这一年过得很安稳,至于下一年怎么样,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他们总觉得年轻应该是享受的时光,这样才不会辜负大好年华。即使现在遇到问题,他们总是说:现在不着急,以后遇到问题再说吧。

我曾经遇到这样过一个案例:一个已经35岁的男人,工作12年,有老婆,有孩子,唯一没有的,就是稳定的工作。12年来,平均不到一年就换一份工作。现在年龄大了,家庭的责任也大了,想找份工作长期稳定下来,但发现很难。我问他,为什么不早点儿考虑这个问题?他说,那时候年轻,不懂事,现在意识到了,却发现困难重重,并深深后悔以前没有早点儿做打算。

你现在遇到问题了吗?你是否在困惑、迷茫中消耗自己的青春?相比一年前,你的这一年是进步了,还是在重复劳动?你现在的工作到底是否适合你?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职业成长路径?你是否有一个至少可以为之奋斗5年的目标?你是否知道一年以后自己成长为什么样子,五年以后又成长为什么样子?你是否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更致命的是,你是否还抱着“以后再说”的心态?看完这段文字,你是反应是立即行动,还是重复现在的状态?

如果所有的问题都等“以后再说”,那么,我敢肯定,最多5年以内,你会遇到再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想解决,你必须要付出成几何级倍增的代价!

错误二:有些事情总要亲自经历了才会知道

有些人会虚心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生怕自己走错了路;而有些人则说要亲自犯一些错误,亲自遭遇一些挫折,才会清醒。这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愿意在困难中磨炼自己,成长自己,但其实他们却是潜意识里刻意回避自己正在经历和正在犯的错误,并且从骨子里不愿意承认和改变目前的现实。这种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往往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栽很多跟头。

的确,经历困难和挫折,会让一个人得到成长。但并不是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你都要经历。能够提前合理规避的,你为什么又一定要亲自去尝试呢?不见棺材不掉泪。而当你见了棺材的时候,掉再多的泪恐怕也无济于事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试错”其实是最愚蠢的方法,即使你觉得你还年轻,你还有机会,但实际上时间并不是你想像得那么多。以在北京工作为例。假如你大学毕业23岁,打算30岁买房结婚。房子不要太好的,但

在北京,起码也要100万。在房价疯涨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最保守的估计。首付20万,装修2万,家电2万,结婚3万,其他备用资金3万,这总计就得需要30万。假如你年薪10万,除去房租、生活费、电话费、应酬等等支出,一年存款7万,那么,你至少要需要4年的时间。但是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没有3年的经验积累,不可能拿到10万的月薪。这样算下来,就算你不走弯路,从毕业到结婚,你要像上紧了的发条一样高速运转,根本不允许你有时间去无所事事或者走弯路。而一旦不慎稍有偏差,走上1、2年的弯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那么对你来说,一旦买房,就会陷入破产的边缘。如果你还想着去尝试和经历一些本来应该可以规避的错误,那么,你的职业生涯定会付出更多的成本。

错误三:当我遇到问题时,做个职业规划就行了

很多人都是在实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才会想到做职业规划。就像在上文第一个错误中所列举的那个例子。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职业规划并不是你走投无路时的救命稻草!

因为成功的职业规划,其核心是要帮助你找到你的职业方向定位,并围绕这个方向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你能够在这个方向上顺利成长。这两点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找一个方向,而没有考虑到该方向在现实工作中实现的可能性,那么,这样的规划没有任何意义。而要想保证职业方向实现的可能性,就必须要考虑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的压力、年龄的差距、因工作不顺而造成的心态的失衡……等等,都会影响到职业规划的最佳实施效果。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如果你已经病入膏肓,那么,再高明的医生恐怕也无回天之力了。

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大三之前确立方向,然后利用剩余的时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毕业后完全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在工作三年之内确立自己的方向,虽然要付出损失和代价,但仍然有转向成功的可能。如果三年之内甚至更长的时间工作不稳定的话,这个时候,职业规划的难度就大得多,不仅仅是因为你要承担更大的损失,付出更高的机会成本,同时,因工作不稳定而带来的严重心态失衡,才是你职业成长的最大障碍。以平均走两年弯路为例,两年之后转行,和别人在一个起跑线上,这就意味着你以前的工作基本上是浪费了。假如你月薪2500,你两年的直接物质损失就是6万,这个损失,至少是你职业规划投入的60-120倍(如果提早做职业规划,投入最多也就是你1-2个星期的工资)。你同时损失的,还有两年的成长机会,这个时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同时,你的心态也会变得很消极,无法积极去面对新的工作,这个损失也是无法估算的。更重要的是,一旦你习惯了迷茫,或者习惯了跳槽,那么,这个损失就会扩大到职业规划投入的200倍以上!

很多工作多年但仍然没有方向的人来找我们做咨询,在对他们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之后,假如我觉得实在无能为力,给予不了他们应有的帮助,我就会对他们说“很抱歉,我们解决不了你的问题”。虽然这样的棘手的问题不多,但大家最好还是引以为戒,一定要及早打算,千万不要等走投无路的时候再解决问题。那时候,你可能就真的是走投无路了。

错误四:把性格测评当成职业规划

有一次和一位大学生朋友聊天,我问他有没有做职业规划,他说做了。我又问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怎么实现这个目标,他说不知道。我就很纳闷,我说你不是已经做了职业规划了吗?怎么这些问题你都不知道呢?接着他就发给我一堆资料,我一看,全是各种各样的测评报告。我问他这些报告在哪里做的,他说在学校的网站上。我说这些报告结果你能看得懂吗?他说看不懂。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地出现,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每当遇到这种

情况,我的心里就很纠结。他们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测评的层面上,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测评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测评指导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有一次在北京某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上担任评委,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们也知道根据测评结果把自己分析一遍,但到最后规划的职业方向,大多数依据的标准是“专业对口”,而与测评结果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虽然高校已经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据本人所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却是:这些课程平时几乎没有人去认真听,只是考试的时候突击一下,拿学分而已。我就问他们,这些课程对你们以后的就业和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什么不去认真听呢?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上这门课的老师完全是照本宣科,根本就不了解真实的职场是什么样子的,更别提把书中的理论在现实的职场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操作,这门课也完全成了摆设。于是,该困惑的依然困惑,该迷茫的依然迷茫。

由于在大学里大家所接触的职业规划只是各种各样的测评工具,于是也就想当然地把职业规划与性格测评等同起来。而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许多人由于职场经验、社会阅历、思维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对于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人来说,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加明显),根本就看不懂测评结果。同时,这种测评式的规划也是理论化比较严重的,测评结果完全由电脑自动生成,所提供的结果都是某一类性格所具备的“共性”的东西,完全不知道如何结合职场真实情况对每个人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所以,这样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规划,实战性比较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性格测评≠职业规划。很多人认为自己做了性格测评就等于做了职业规划,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认识误区。性格测评只是我们了解个人性格的一个手段。涉及到具体的规划时,还要根据个人事业愿景、优势特长、专业技能、成长经历、职业价值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各种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才能得出具体的结论。这需要咨询师深入了解你的情况之后才能做出判断,而不是单纯依赖测评工具所得出的结果。以第一职场网的教练式职业规划为例,除了基本的测评以外,仅咨询访谈这一项就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最长的曾经达到6个小时,目的就是对咨询者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测评结果进行验证,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咨询者的真实情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咨询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错误五:只定方向,不知道实施路径

既然上文已经明确了性格测评并不等于职业规划,那么,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以本人在第一职场网进行的教练式职业规划为例,职业规划的完整内容应该是“1+2+1”模式,即一项核心内容,两项补充内容,一项强化内容。一项核心内容,指的是根据其自身综合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量身定制,确立最适合其发展的职业方向定位。两项补充内容,一是对其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为其制定职业成长路径,并进行相应的知识体系构建;二是针对其性格中的弱点和以往的工作经历中所存在的思想、行动等方面的错误进行纠正,避免其重蹈覆辙,从最大程度上规避因自身不足而带来的潜在职业风险。一项强化内容,指的是以职场晋升为导向的软实力系列培训(以第一职场网独家开发的ccs10职场竞争10力模型为基础),通过具有实战性的技巧和方法的培训,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竞争力,以更快的速度,获得职业发展的飞跃,拉开与普通人的距离。

很多人不乏明确的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而最终影响到职业目标的实施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只确定职业生涯方向定位,而不知道具体的实施路径,尤其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哪些问题需要直接面对,哪些问题需要绕道,同样会影响到你的职业发展。

确立目标,只是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即“一项核心内容”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目标到底能否实现,

就要看实施和执行的效果,这也是“两项补充内容”和“一项强化内容”的意义所在。如果只是确立了目标,而没有确定相应的实施路径,那么,这样的规划只是成功了50%。尤其是强化部分的内容,也是考验一个咨询师水平的地方。光懂理论而无实战经验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错误六:没有主见,严重依赖周围人的看法

你为什么想考研?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考研。你为什么想进国企?因为大家都说国企稳定待遇好。你为什么不愿意改变自己?因为周围的人和你一样,同样处于这种状态!

很多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但一旦自己的想法得到周围人的反对或质疑时,他的这种想法就会迅速打消。有一次有一个客户来问我,他说他家里人想让他当老师,但他问了身边的人,有的人说当老师好,而有的人则说当老师没有前途,不如进企业。他自己也困惑了,不知道到底是否当老师。

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因此,当你征求别人的意见时,他们只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去思考问题,并不是站在你的立场上。因此,别人的意见到底是否适合你,还取决于你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样是这个例子,喜欢安稳的人肯定会说当老师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喜欢挑战的人则肯定会说当老师没有前途。每个人都有250位朋友,他们分别出现在两种场合,

本部分设定了隐藏,您已回复过了,以下是隐藏的内容

一个是你的婚礼,一个是丧礼,

而这些朋友有80%是对你毫无帮助,他们通常不会给你正面、积极的影响,当你渴望有任何作为的时候,他们通常会浇你冷水,告诉你种种的坏处和各种失败的可能。有20% 的朋友,他们是属于较积极的,会给你正面的影响,而其中又只有5%的朋友则会帮助你,重大改变你的一生!所以,你对朋友们不该一视同仁,你应该花80%的时间跟那些会重大影响你一生的那5%的朋友在一起。

你的路到底怎么走,只有你自己负责。那些曾经给予你建议的人,即使若干年后证明他们的建议是错的,他们也不必为当初的建议负任何责任。你一定要明白,你的路只在你自己手中!

错误七:计划赶不上变化,与其如此,不如随遇而安

很多人会说世事变化无常,与其刻意计划,不如随遇而安。貌似说这话的人都很“潇洒”,但一旦问题来到眼前时,恐怕你就“安”不了了。一是你没有“根”,就永远只能四处飘着,永远也无法活得很扎实;第二,正因为你没有“根”,所以无法构建你的成长之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职业永远无法得到成长;第三,正因为你随遇而安,根基不牢,哪怕遇到一点点“风”险,你就会无法立足,因为你没有任何抗击风险的能力!看看那些在金融危机中被裁掉的都是些什么人吧。如果你没有构建任何适应竞争、抗击风险的能力,那么,当下一次危机来临时(这种危机,或许是别人对你的威胁和竞争,或许是组织结构的调整,或许是并购,或许是倒闭,又或许是一次更猛烈的经济危机),你会不堪一击,第一个倒下的就是你!恐怕那个时候的境况,就不会像你今天说话的时候那样“潇洒”了吧?

随遇而安,是因为你的内心在逃避现实;积极行动,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同样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错误八:高学历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

高学历的人就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吗?未必!在我所接触过的所有咨询客户中,最有活力的是本科生群体。而那些研究生则连最基本的竞争意识都没有。很多人属于迷迷糊糊地“被”考研,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考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又有一大批人考不上心仪的专业,被调剂到并不喜欢的方向。真正有明确考研目标的、属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的、并且积极付诸行动的,只占了24%。我最近在咨询的一个客户,如果不考研,他的发展会更好。而读研之后的迷茫,再加上目标不明确所走的两年弯路,其损失已是职业规划投入的180倍!

并不是所有的职位都需要高学历人才。那些所谓的高学历人才,其实能力并没有与学历相匹配。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考虑务实的用人成本的时候,高学历未必会受到重视。

学历并不能保障你的成功,那只是一张纸而已。真正让你成功的,是你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如果没有,对不起,所有的公司都不是慈善机构。

错误九:国家单位比较稳定,发展有保障

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曾经遇到一个客户,xxx(此处省去3个字,不便明说,大家去意会吧)出身,工作十年,好不容易上司高升,遇到一个晋升的机会。凭借自己在单位的能力、表现,他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会得到这个机会,但可惜的是,他被一个能力并不强的人打败了。苦等十年得来的机会,就这样眼睁睁看着溜走,于是一气之下辞职,发誓再也不做xxx。提醒那些想进国家单位的人,在进入这些单位之前,你一定要明白“编制”意味着什么,“体制内”和“体制外”又有什么差别,“李刚”到底有什么不同。如果你贪图稳定,我会告诉你:你肯定会非常稳定,稳定到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待在一个职位上,一个级别上,不会有任何改变。如果你渴望这样所谓的“稳定”,并且没有任何抱怨,那么,我完全支持你的决定。

错误十:这个社会,要想成功太难了

成功很难吗?完全错误!尤其是在当前的环境下,我甚至为之欢欣鼓舞,因为这是最容易成功的一个时代!现实的职场中,工作3年以内遇到职业问题的,占了77%,属于职业规划的“重灾区”。真正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知道如何行动、全面提升和发展自己,没有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困扰的,只占了3%。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了完整的职业规划,并愿意朝着目标积极行动,97%的人都不是你的对手,你完全可以无视他们的存在。剩下的那3%,你也完全不必害怕,因为中国的企业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完全能够让你与这3%的人共容。那么,既然成功这么容易,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人失败呢?因为,最厉害的那个对手,其实就是你自己!如果你没有前瞻意识,只顾眼前,从来不考虑未来;或者只是停留在“想一想”的层面上,而从来没有真正行动过,那么,你将永远打法打败这个对手!你现在的失败状态,仍将持续!成功,将永远会与你无缘!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未来的路如何走?家庭的责任谁来承担?你是想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还是想成为“啃老”或者“蚁族”中的一员?成功与失败,你到底如何抉择?你又凭什么保证成功?你是否做好了积极行动的准备?什么时候行动,是现在,立刻,马上;还是想活着潇洒、安逸一些,等着“以后再说?”

你现在的选择,决定了你未来的成长。如果你现在后悔,那么,你以前的走的路肯定是错的;如果你不想再后悔,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认真走好每一步,不要再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否则,你肯定会成为最失败的那个人!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xzy/jiaoxuexinde/733v0.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