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方案 >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精品多篇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精品多篇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精品多篇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篇一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及其实质、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禅让制──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基础、确立、实质、神秘色彩

3.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建立

2.主要内容、特点

3.影响、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2.含义

3.特点

4.实质与作用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及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夏商周时期正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过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阅读课本标题下小字,并阅读下面两幅图,然后回答:大禹为什么能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禹治水成功,舜传位与他;部落争斗中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从而享有极高威望。

指导读图:《戴冠冕的夏禹》、《大禹治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启

阅读教材“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一目,回答下列问题: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的基础是什么?禹的威望;启的实力。

王位世袭制的实质是什么?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王位世袭制具有怎样的神秘色彩?为什么?天的意志,占卜;提供统治的理论依据。

指导读图《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理解其神秘性。

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

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3.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1)阅读教材,画出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示意图。

(2)阅读教材,填写下表中商朝主要官员的职责:官员相、卿士地方侯、伯职责或义务参与商王决策纳贡,奉命征伐

(3)阅读第5页学思之窗回答思考题:从这段记载,你能可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指导读图,明确西周的都城、基本疆域。

2.阅读教材正文和课本第5页两幅图,并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1)西周建立后,什么人建立和实行分封制度?建立和继续实行:武王、周公旦。

(2)依据材料一回答,分封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

(3)依据材料二回答周初分封的诸侯有何特点?主要是同姓子弟。

3.阅读课本第二目“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归纳分封制的内容、特点。

内容:周王:把王畿外的土地、人民分封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其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指导读《西周分封形势图》,突破知识难点王畿。)

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力:再分封。

特点:层层分封,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作用

阅读教材并读上图,回答:分封制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疆域;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强国;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5.西周后期分封制为什么会遭到破坏?发展演变如何?

破坏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西周后期王室衰弱。

发展演变: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

1.读以上两图,回答:两图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一个什么现象?它源于中国古代什么制度?

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源于分封制。

2.阅读课本第三目“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宗法制?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与分封制的政治制度。

(2)结合下图回答,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

基本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维系;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基本规则:

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关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二者互为表里。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实质: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作用:保证贵族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教学指导: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关系示意图》讲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

关于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可留课下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自己获取和了解。

3.讨论题

阅读下列材料和课本第6页历史纵横。

材料一《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大思想家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曰仁”,而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设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习“礼”。由此可见“礼”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材料二右图所示是晋侯苏编钟(西周)。

回答:

(1)什么是礼?

(2)你怎样看待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曰仁”?

(3)中国的先人为什么发明了编钟?是为了丰富人民的生活、娱悦人们的精神吗?

4.思考国家一词与宗法制的关系。

【本课小结】

夏商的政治制度:

中央:王位世袭制形成、相卿等设立;

地方:封侯、伯。

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内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作用: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破坏:诸侯强大,王权衰弱

宗法制: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和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史实及更替的顺序。

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通过小组合作与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习。

在教师的帮助下查阅资料,编演历史剧或制作简单的,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夏朝知识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的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合作、讨论、归纳的方法,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1、学情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具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

2、查阅相关书籍、报刊、网站,收集与这一历史时期有关的资料。

学生活动

由科代表组织,划分夏、商、西周三个小组。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选择适合本小组的表现方式,整理有关信息。

教学方法

采用活动法教学,将常规课活动化。

板书设计

时间:公元前2070年

时间:公元前1600年

时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禹

建立者:汤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阳城

都城:亳殷

都城:镐京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历史,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的远古人类,他们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他们的印象。

(学生可根据他们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谈谈对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炎帝、黄帝、尧、舜、禹等的体貌特征、生活劳作的认识)

师:很好!这些传说时代人类的艰辛劳动,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在公元前2070年,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奴隶社会历时近1600年,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今天,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学习新课

师:夏、商、西周距离我们今天实在是太遥远了,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渠道去了解它们呢?在课前,我们全班同学在科代表的带领下,建立了一条时间隧道。现在,就让科代表充当一次导游,让他带着我们穿过时间隧道去夏、商、西周三个朝代参观。有请科代表。

(课代表在上课过程中将代替教师把整节课的内容串连起来,主要是把夏、商、西周三部分内容进行衔接,并引导学生对各组小导游的讲解提出问题)

(各组同学己经做好了准备,他们派出代表先后出场为同学们做介绍)

夏朝

负责夏朝这个小组的同学将派出三名代表,分别以禹、启、夏朝奴隶的身份出现。

“禹”除了介绍他治水的功绩外,重点说明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一一夏朝的建立者。

“启”主要介绍: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经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或鼓励学生提问,理解“家天下”的含义,是帝王把天下当做自己一家的私有财产,进行统治,世代相传。

(2)讲解奴隶制国家机器的构成和作用。

(3)讲解夏朝的疆域。注意运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性。“启”的介绍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夏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夏朝奴隶”主要讲解夏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运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如石铲、石斧、《桀驾人车》图等,力图使学生对夏朝的社会状况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夏朝社会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加深对夏朝的了解。

在学生介绍完之后,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夏朝奴隶制初步形成的表现。

商朝

商朝这一小组的同学可分别以商汤以及平民的身份出现,介绍商朝的基本情况。

“商汤”主要负责介绍商朝建立的经过。教师也可配合他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各组同学讨论“商汤灭夏的原因”。根据学生的讨论,可出示一些历史图片说明夏桀的残暴,通过夏桀与商汤的对比,帮助学生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同时,“商汤”还应简单地介绍商朝前期社会政局的特点,如盘庚迁都、商朝的疆域、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等等,使学生对商朝的政治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位“商朝的平民”主要介绍商朝的农业生产情况。他可提供一个考古信息:在一个商王宫殿遗址里,曾一次出土上千把石镰。工具的集中保存说明什么?(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说明农业劳动是集体进行的)出示图片资料(“商朝的石刀、石镰”),说明当时奴隶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提问:“为什么当时奴隶使用的工具主要还是笨重的石器和木器?”(学生讨论,从中初步认识奴隶的生活状况)在总结商朝农业生产成就的基础上介绍畜牧业发展的情况。

另一位“商朝的平民”介绍手工业发展的情况。通过展示商朝精美的手工业作品,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说明商朝手工业中最突出的是青铜的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业的发展,它是商朝文明的标志。以司母戊鼎为例介绍青铜器的制造过程,司母戊鼎发现和保存的经过,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三位“平民”介绍甲骨文的形成及特点。(由于这一内容在第九课将详细学习,这里只做简单的介绍)

最后一位“平民”介绍商朝残酷的奴隶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说明,奴隶的辛勤劳动为奴隶主贵族创造了大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他们却一贫如洗,甚至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奴隶主不但强迫奴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繁重的劳动,还把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屠杀,从而归纳出商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

教师帮助学生在听讲解的基础上认识:

(1)商朝奴隶制在夏朝的基础上有了迸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2)商朝文明在古代世界地位突出,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周

西周这一小组的同学以周武王的身份首先讲述“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说明周武王能火商的一个原因是他能求贤若渴,拢络民心。其次介绍牧野之战,讲清西周建立的时间、开国君主和都城。最后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说明奴隶制的强盛。在政治方面强调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经济上可出示图片资料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说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学生表演小品《烽火戏诸侯》,科代表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从中找到西周灭亡的原因。

提问:“从刚才表演的小品中同学们能找到西周灭亡的原因吗?”(学生活动)

教师简单介绍东周建立的情况。

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夏、商、西周的灭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学生活动)

提问:“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教训?”(学生活动)

总结

师:在同学们的带领下,我们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旅行生活。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夏代的同学讲述得很有条理,商代的同学解说得非常形象,而西周同学的表演则惟妙惟肖,同学们的表现都相当出色,谢谢同学们的辛勤劳动。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通过这次旅行,你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学生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与学生共同画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板书)

提问:大家看黑板,你们发现这节课所列出的时间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这节课出现了具体的历史年代)

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同学们知道怎样用公元来纪年吗?请同学们课后看“每课一得”,并完成自我测评。

最后,老师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奴隶制度是一个非常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在社会上没有任何的权力和自由。请同学们思考,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略)

师: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都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这个问题我们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虑,恩格斯说:“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你的意见如何?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按照课前准备夏、商、西周材料的方法去寻找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写成一篇小论文,贴在历史留言板上,以此锻炼我们查找资料、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夏商时期我国历法的形成。夏朝时我国最早记录了流星雨和日食。商周时我国已有了医学分科。甲骨文和金文。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特点及在中外文化史上的地位。夏、商、周时期我国音乐、舞蹈的发展。

思想认识:

1.通过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我国的青铜艺术,在我国和世界艺术史上历史悠久,占有重要地位。

能力培养:

通过启发学生回答“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青铜制品的图画,总结“商周的青铜艺术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第6课课文提示,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流星雨和日食的最早记录

无边的天际,浩渺的星空,变化多端,神秘莫测,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常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然而我国古代人民对天象的认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遐想之中,从很早的时候起,人们就开始注意观察天象以寻找其变化的规律了。传说在尧舜时代就有了观象的专职人员,人们不仅注意观象,而且注重记录。我国的古书上有一段记载说,夏桀统治时期的一个午夜“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古书当中还记录过我国最早的观测到的一次日食,它不仅记录了日食发生的过程,而且还描述了当日食发生时,人们惊恐万状的情态。(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5页第二段文字)这是世界天文史上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

商朝的文字中,保存了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到周朝,天象观测更为精细,《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一次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的日食记录。

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2.历法:夏历和殷历

历法:简单说起来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计算年、月、日、节、候的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恐怕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到历法,一天过去你家的台历会被翻过一页,你们在翻过日历的时候是否注意过:一般的日历上在公历时间下面还注有农历的时日,你们知不知道“农历”还叫什么?(夏历)所以这样叫的原因是因为它源于夏朝的历法,提问:夏朝距我们现在有多少年了呢?(4000多年)那么也就是说我国历法发展的历史已很久远了。

夏朝的历法是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根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的规律,确定一件为12个月,我们现在只能从后世的一些历书寻找夏代历法的痕迹了,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夏历是中国历法之源。

如果说夏朝是中国历法初创时期的话,那么商朝应该是我国历法走向较为完备的时期了。商朝历法也叫“殷历”,商代人以月亮圆缺一次为1个月,以太阳的温凉寒暑的演变一次为1年,1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用设置闰月的办法调整阴阳之差,即3年设一闰月,凡有闰月的年份就叫闰年。

商朝人对年月旬日的概念,已经分得很清楚。商代历法中还有农事安排,告诉人们何时下种,何时收获,等等。由此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医学:医学的分科

我国人民很早就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商朝的文字中记载了16种疾病,并对某些疾病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类。商朝人还能做简单的外科手术,用汤药治病的方法也是由商朝人首创的。到了周朝,医学有了较大发展,那时在周王室和政府中已设有专门的医疗机构,已经分科治病,有内科、外科、营养保健和兽医等科。

甲骨文和金文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文字出现很早,还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陶器上已经有了刻划符号,我们在一些夏朝的遗址中也发现过不少刻划符号(引导学生看书第35页: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其中有些符号看起来已经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文字。到商朝时,我国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文字,这种文字叫甲骨文。

1.商朝的甲骨文

商朝的文字因其刻在龟甲、兽骨上,所以得名甲骨文。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方案,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后人是如何发现这些文字的?商代的人在龟甲、兽骨上究竟写了一些什么呢?

商灭亡以后,商朝的历史文物就随着岁月的推移淹没于地下,默默无闻了,久而久之对于商朝,人们了解知道的越来越少,以至于对于古代文献中的一些简单记述也众说纷纭,无物可证。这种状况经历了几千年,直到19世纪末,问题才得到解决。

提问:商王盘庚迁都到什么地方?(殷)殷是现在什么地方呢?(河南省安阳)殷商灭亡之后,这里渐渐成了废墟,后代称之为“殷墟”。19世纪末,人们正是在殷墟发现了甲骨文。

起初是安阳一带地区的农民们在种地时经常挖到一些“龙骨”,这实际是一些古代动物内骼化石。农民们当时一般都将这些“龙骨”拿到城里违卖给药铺。时间一长,“龙骨”上的刻划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就是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文字。于是开始进一步的搜集和研究。最后,他们确定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就是商代的文字。(引导学生看彩色图画5《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

甲骨文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划符号的基础上,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萌生和发展,到商代形成的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已具备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传说造字方法。从19世纪末到今天,商朝的甲骨文已发现了15万片左右,共计有单字4600多个,可见其文字已较丰富,为现在人所识别的已有1000多字。

甲骨上的文字主要记述的是商朝人占卜的事情和结果(占卜: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6页注脚)由于当时的人很迷信,占卜的事很多,如年成好坏、战争胜负、风雨大小等事都要占卜,这就使我们得以从卜辞当中了解商朝社会的许多情况包括生产状况、阶级关系等,这就极大丰富了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

甲骨文是商代人留给我们的实物,使用这种文字的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已有3000年左右。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提问: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2.商和西周的金文

除甲骨文以外,商和西周的一些青铜器上也铸刻有文字,叫作“金文”。(当时的“金”是指铜)和甲骨文相比,金文进一步稳定、规范、简化。(引导学生看书第36页:西周铜器上的金文)

关于金文,课本第37页还有一段小字,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注意:

金文还叫什么?它和甲骨文的区别在哪儿?“大篆”这种文字样式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请同学们看书上的小字内容。

继续讲述: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记载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史料。

青铜艺术

首先让我们了解商、周青铜艺术的特点。

1.特点:

提问前面(第4课)我们已经学过什么是青铜,青铜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当时我们还讲到过商代有一件十分著名的青铜器,它叫什么?(司母戊鼎)

请学生把书翻到24页,看司母戊鼎图。

指出:今天我们要从另外一人角度看一看司母戊鼎,看一看它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启发学生从鼎形的匀称和器表装饰花纹的精美两个方面回答。

引导学生看彩图4《商代的四羊方尊》,并简单介绍四羊方尊:在尊的四角,附着四支向外半伸的羊头和前肢,羊角蜷曲。器物四壁也有花纹作为装饰。启发学生找出其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造型雄奇、工艺高超,独具匠心。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7页《商朝的家尊、犀尊》图,启发学生找出其艺术特色:以动物、怪兽为造型,形态生动逼真。

提问:商周的青铜艺术有什么特点?锻炼学生归纳的能力,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由教师作条理化的总结。并进一步指出:商代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这一时期青铜艺术的精品、代表作。

2.历史地位: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夏朝时人们就已经制造了青铜器,不过那时的青铜器显得较为古朴和简陋。商朝时,青铜艺术达到了高峰,和夏朝比,这一埋藏的青铜器式样美观多了。造型逼真,花纹、浮雕的水平很高,出现了不少精品,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商代的青铜艺术,青铜器的种类比商代多,器表的花纹也有所变化,逐渐趋向简朴。这样看来,夏商周以来青铜器的制造始终没有停止过。青铜器作为日常用具,作为祭祀时的礼器在当时有其实用价值。然而,它们更有艺术上的价值。它的设计、造型,反映了夏商周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谈夏商周文化,不能不谈青铜艺术,青铜艺术是这一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在世界上,我国的青铜艺术也是闻名于世的。中国的青铜艺术以其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附带提出:除青铜器之外,商朝的玉器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8页,看《商代玉象》图。

音乐和舞蹈:

我国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考古工作者在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许多遗址当中发现了陶埙,这时一种简单的吹奏乐器。原始社会的舞蹈比较简单,大多摹拟动物的动作。青海大通出土的一件彩陶盆上绘有15个人舞蹈的情景,给人以翩翩起舞的动感。

1.夏朝的“韶乐”

夏朝的时候,音乐舞蹈水平提高。传说夏王启创制了乐舞《九韶》,这是一种既歌唱同时又有伴舞的音乐。据说启即位第10年的时候,曾在大穆之野举行盛大的乐舞会,演奏《九韶》等音乐。后代史书中描述这次乐舞会时有“万舞翼翼,章闻于天”的赞誉之词,可见在当时这是一次规模很大,景象相当壮观的盛会。

现在看起来,“韶乐”在夏朝是最盛行的一种音乐。由于距离我们现在太远,我们已不能知道它的音调,但我们可以在史书中经常看到后人对它的赞美之辞,比如:春秋时候,孔子听到了韶乐以后,“三月不知肉味”,一直沉浸在优美乐声的回味中,而且他逢人就说:“想不到音乐能吸引我到这种程度!”由这个小故事,我们不是可以体味到韶乐之美妙的程度吗?

2.商代的乐器

商朝的时候,手工工匠已经能用金、石、竹、木、丝、陶等材料制成多种乐器,乐器种类增多以后,能产生更好的音响效果,也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商代的乐器中有打击乐器。如:磬,是由石或玉制成的;还有钟、鼓等。(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8页《商代的石磬》图画)这样一些打击乐器的使用,增强了商代音乐的节奏感,并能烘托出音乐的气势。商代还出现了能发出各不相同乐音的编钟。

西周时,我国的乐舞有了明显的发展,周朝举行各种礼仪式必配有音乐,故常以“礼乐”并称。西周时,有了各种成套的乐器,那时候的歌舞,有很多表现历史事件的,表现大禹治水和武王伐纣的歌舞就都是在那时形成的。

西周的乐舞又分文舞和武舞两种,文舞执羽,武舞执干。(即古代武器:盾牌)均有多种乐器伴奏。请同学们想象,执羽的文舞必是轻盈柔美,执干的武舞,必是以粗犷、豪放为其特色了。

关于西周的乐舞还有一些内容,课上不讲,如果同学们想知道更多的话,请你们课下阅读课文第38页小字。

3.归纳小结

纵观一节课所讲内容,我们了解到,我国早在奴隶制时代,就在科学、文化和艺术方面做出过突出的成就:商代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商周的青铜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历法已有4000多的历史,古代关于流星雨和日食的记载均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中华文化真是源远流长,这一切是足以引起每个中国人自豪的。

讲到第6课,我国奴隶制时代的历史就基本介绍完了。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形象地把历史比拟为一个人,他说“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艺术是历史的灵魂”,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全貌,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完整。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奴隶制时代的政治、经济,今天我们又了解了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同学们,在你们的头脑中,关于我国奴隶制时代历史的影象应该是比以前更加清晰、更加完整了吧。

4.作业:

根据课文提供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以起到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

(三)教法建议

以讲述教法为主,配合以启发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我国制时代文化的概貌,并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锻炼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学习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教学难点]:

西周分封制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采用活动法教学,将常规课活动化;通过小组合作、年代尺、历史短剧、辩论等形式,激发兴趣,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新课:

观看flash动画──“大禹治水”导入:

师: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二、学习新课

1.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节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

(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

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

(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

老师总结: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

(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加深印象。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三、课堂小结

利用歌谣来小结:

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殷到殷商。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

夏朝经历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

四、课堂练习: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

A.禹

B.启

C.桀

D.周武王

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

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幽王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5.辩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奴隶制度是一个非常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在社会上没有任何的权力和自由。而恩格斯却说:“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你的意见如何?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

(正方:进步;反方:退步)

(学生思考辩论略。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兴趣陡然上升,并且引导学生知道虽然奴隶制很残酷,但是采用奴隶制,生产力提高了,是社会的进步。)

6.课外活动:假期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假如你是河南省历史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当参观者向你询问有关夏、商、西周兴亡史时,你将怎样向他们介绍?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夏商两个奴隶制王朝兴衰的简单过程,掌握夏朝的建立、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域、青铜器、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等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在思想上认识: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2.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夏商时期广大奴隶的悲惨生活说明了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

3.由于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创造了文化,推动了奴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证明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4.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

要求学生培养下列能力:

1.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退步?”“商汤为什么能够灭夏?”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析商朝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生活悬殊的情况及产生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阶级观点和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我国原始社会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经过哪两个阶段?(检查学生能否从宏观上掌握原始社会的发展线索,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我国原始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瓦解的?瓦解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要求学生从产品的剩余,交换的发展和私有财产出现分析瓦解的原因,从贫富的分化、阶级的产生分析瓦解的表现)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新课。

2.导入新课

原始社会瓦解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我国的奴隶社会从形成到瓦解,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约一千五、六百年。这节课,我们就讲“夏商奴隶制王朝”。(板书标题)

3.讲授新课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板书)

(1)禹传子,家天下(板书)

本来,禹的继承人是伯益,他是禹治水的重要助手,受到大家拥护。但是,禹在位时不给他实权,使他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禹把实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启,并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不及启,启在禹死后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禹的位置。伯益曾率东夷军队打败启的军队,并将启俘获,囚禁起来。不久启又逃出,重新组织队伍,向伯益反攻,最后把伯益捉住杀掉,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启开始了“家天下”,即王位世袭制。经过一年战争,启打败对此不服的有扈氏,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用武力夺得天下。这场流血斗争实质上是部落联盟中各个贵族集团之间争夺王位世袭权的斗争。同学们还记得禅让制吗?(可请一位学生回答)世袭制是指贵族家庭世世代代相沿做贵族、君王或皇帝的制度。禹以前“选贤与能”,是“天下为公”的时代,禹死“传子”,进入“天下为家”的时代,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原有的氏族部落联盟机关,也就转化为奴隶主贵族压迫和剥削奴隶和平民的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夏朝建立的主要标志,也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主要标志。漫长的原始社会终于走到了尽头。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制度是极其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没有任何政治权力和人身自由。请同学们思考:奴隶社会取代无阶级、无剥削的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答问的基础上,指出这种取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私有制的出现,政治上也必然进入“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这是进步的历史现象。并归纳说明:在奴隶社会内,战俘作为奴隶保存下来,不再被轻易杀掉,从而保存了生产力的基本因素劳动力;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奴隶,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的劳动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工程,金属工具较为广泛的应用,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了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这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恩格斯语)当然,这种进步是建筑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是一种“野蛮的进步”。

(2)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1世纪(板书)

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为什么叫夏朝?因为夏原为黄河流域一个部落的名称,传说是黄帝的后代,禹和他的父亲鲧都是这个部落的首领。近年来,在河南登封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古城址,用卵石夯成,据考古学家论证,这就是夏初的都城阳城。夏朝至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时间,我国是和埃及、巴比伦(今伊拉克的位置)、印度并列而进入阶级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什么是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列宁指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列宁语)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夏朝已建立了军队,制订了刑法,设置了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在奴隶社会,除奴隶和奴隶主外,还有平民。平民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人身是自由的,但没有多少政治权利。他们往往生活贫困,向富人借债,要付很高的利息,是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一旦犯法或不能偿清债务就要沦为奴隶。

请同学们在《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上找出二里头文化的大致范围。二里头遗址面积3.75平方公里,属今河南西部的偃师县。1959年开始发掘。二里头文化以河南西部为中心,对探索夏朝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宫殿复原图》。宫殿遗址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才达4米多。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和墙基。考古工作者根据基址遗址进行了复原。基址的四周还围绕着一组完整的廊庑式建筑。这是由堂、庑、庭、门等单体建筑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严整,主次分明,极为壮观。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备了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模。根据殿内发现的若干埋有人骨架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的建筑遗存。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这里是王都所在地。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约当夏朝末期。可见在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有如此高超的建筑能力。

(3)夏朝的生产(板书)

除粮食生产外,手工业生产已能制造青铜酒器和乐器。我国以青铜为原料铸造兵器和工具的历史相当早。那时还能制造雕饰美观的玉器和陶器。

(4)夏朝的统治区域(板书)

请同学们看本目图画《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并找出夏的都城阳城。关于夏朝最强盛时的统治范围,史学界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在鲁西、豫东,另一种认为是在豫西、晋东南。后一说文献资料根据充分,近年来更获得不少考古资料的证明,教科书采用此说。

(5)夏桀的暴政(板书)

夏朝共历14代,17个王(有时是兄弟相继)470多年。夏朝第17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为了自己寻欢作乐,不管人民死活。请同学们阅读有关的小字部分,并观察《夏桀把人当作坐骑》图,这幅图选自山东武梁祠12画像石。夏桀是骑在人民身上作威作福的奴隶主统治者。从艺术的角度看,这幅画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夏桀奢侈荒淫,醉生梦死,还恬不知耻地自比为太阳。他倒行逆施,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人民对他恨之入骨,宁愿和他同归于尽。他为自己的垮台创造了条件。

商汤灭夏和盘庚迁殷(板书)

(1)商汤灭夏建国——公元前16世纪(板书)

商是位于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属于东夷的一支。它的祖先契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东部商丘东南),所以称为商。它的首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领,他任用贤人伊尹作助手,谋划灭夏大计,先后灭掉夏的同盟者,并抓住夏桀众叛亲离的机会,立即率军伐桀,商军所到之外,备受欢迎。可见汤伐桀是人心所向。夏商两军会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北),夏桀大败,退守三朘(今山东定陶),汤追击,桀再败,最后死于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夏亡。汤回师亳邑(今河南商丘北),即位为王。请同学们在《商统治区域示意图》上找出亳的位置。商朝从汤开始,传17代,31个王,共600年左右。

商汤是一位能干的君主,对大臣要求严格,并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大臣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小字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人才的重要性。

《商朝宫殿复原图》是近年来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发现的一处商朝宫殿遗址,是当时商朝一个奴隶主贵族的宫殿。这座宫殿构筑在高高的夯土台上,气势雄伟。由此可使学生了解当时的建筑水平,并可推论商朝统治中心的宫殿要比它豪华得多。

(2)盘庚迁殷——公元前14世纪(板书)

商朝前期曾多次迁都,迁都的原因是由于水患。请同学们在《商统治区域示意图》上根据图注找出曾作过商朝都城的地点。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迁都以后,社会比较稳定,商朝进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国力比较强盛,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势力最大的时候,东到大海,西起陕西西部,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要求学生将《商统治区域示意图》与《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对照比较,说明商朝统治范围比夏朝大得多,是当时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商朝统治的稳定和发展(板书)

盘庚迁殷后,商朝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本目小字部分由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归纳为商王地位、官僚制度、军队三方面内容,提高学生的读书概括能力。图画《商朝的铜钺和面具》中的钺是古代兵器,形似斧而比斧大,用以砍杀,也用于仪仗、警卫和表示权威。军队是国家机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王有强大的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师,一次出兵就有上万人。商王中战功最为显赫的是盘庚的孙子武丁,他3个月内用兵达23000人,他的妻子妇好是当时一名女战将。

这一部分内容讲完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商朝为什么能够灭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说明:夏桀的暴政激起百姓的仇恨和奴隶的反抗,商汤任用伊尹等干才做好灭夏的准备,乘桀失去民心之机,起兵攻夏,终成大业。从而使学生认清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同时认识人才的重要性。

商朝经济的繁荣(板书)

(1)商朝农业的发展(板书)

农业是商朝的主要生产部门。当时大批奴隶在田野上集体耕作,粮食作物有粟、黍、麦和稻等,已比较齐全。图画《商朝的石刀、石镰》说明当时奴隶使用的工具主要还是石器。在一个商王宫殿遗址里,曾一次出土上千把石镰。工具的集中保存说明农业劳动是集体进行的。为什么当时奴隶使用的农具主要还是笨重的石器和木器?(停顿一下,让学生思考)因为奴隶对劳动没有兴趣,经常怠工,破坏工具,奴隶主不可能为奴隶准备轻便而又贵重的工具。商朝奴隶辛勤劳动,整治土地,挖掘沟渠,修成一块块方田,在商朝文字中也有反映,教科书中的图画说明这是一种象形文字。“田”的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字形方方正正,说明当时的农田修整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长期艰苦的农业劳动中,奴隶们培育出多种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产量的增加,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后世的家畜种类当时都已具备。商王祭祀祖先,一次就杀掉成百上千头牲畜作为“牺牲”。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畜牧业的发达。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驾车。

(2)商朝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器(板书)

商朝的手工业已很发达,青铜冶铸、制陶和玉石雕刻业都有很大发展,已有各种行业的作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青铜的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业的发展,它是商朝文明的标志。教材图画也特别多,有《四川出土的商朝青铜人头像》、《商朝的青铜器》(其中有兵器、炊煮用具、酒具三种)、《司母戊鼎》、《商朝冶铸青铜器示意图》。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青铜器的制造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起码有采矿、冶炼、制模、浇铸和修整几道工序。根据商朝青铜器的化学成分分析,当时奴隶工匠把铜和锡、铅等一起放在1000℃左右的高温冶炼青铜时,已能掌握多种金属成分恰当的比例,这种铜合金既易溶解,又有一定硬度,适合于制造各种器具。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获得1000℃左右高温的技术,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着重讲述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1938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挖掘出土的,这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个铭文而得名。鼎腹长方形,四周有盘龙纹,上竖两只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2米,长1.1米,宽80厘米,重875公斤。因为这个鼎大得可以当作马槽,所以当地人民称之为“马槽鼎”。此鼎形状雄伟,花纹秀丽。铸造工艺主要有制范和浇铸两道工序。请同学在看图的基础上,说明此鼎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青铜冶铸工艺的杰作,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当时每个坩埚只能熔炼12.5公斤青铜熔液。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铸出这样大的方鼎?(稍微停顿一下,让学生思考计算)根据每个坩埚的容量计算,至少需要70个坩埚,每个坩埚需三、四人,共需250人左右同时排着队,抬着坩埚依次浇铸。否则铜水一旦冷却,就不能融为一体了。此鼎出土后,日本侵略者屡次要劫这个鼎。当时人民把它埋在地下,才没有被劫去。抗战胜利后,1946年重新挖出,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保护国宝,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可使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爱护文物的观念。

商朝青铜出土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造型之复杂,花纹之精细,都是世界上罕见的。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总之,商朝的劳动人民发展了生产,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残酷的奴隶制度(板书)

(1)奴隶社会是奴隶主的天堂,广大奴隶的地狱(板书)

奴隶主生活极端奢侈,生前住在高大的宫殿里,并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准备死后继续享受。盘庚迁殷后270年,商都再未迁移。长久建都的地方很容易集中大量文物。商都殷在武王伐纣以后遭到破坏,逐渐成为废墟,故称殷墟。这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一个都城,对研究商朝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历史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把它称为商朝的“历史博物馆”是很有道理的。殷墟从1928年开始发掘到现在,出土文物不计其数,成为国家考古发掘的重点地区,中心在河南安阳西北少屯村一带,面积达24平方公里。内有宫殿区、王室墓地、手工业作坊、平民墓地和奴隶的殉葬坑等遗址。发掘出的11座王陵,规模巨大,有的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1976年挖掘的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就出土了400余件青铜器和玉石器,品种繁多,有许多物品是前所未见的艺术珍品,造型美观、体态生动、文饰精美。图画上的玉龙和象牙杯,集中反映了商朝的工艺水平,玉龙栩栩如生,象牙杯玲珑剔透。墓葬情况既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奢侈生活,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

(2)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板书)

商朝奴隶主贵族奢侈、腐朽的生活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为奴隶主贵族创造了大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他们本身却被剥夺了一切财富和权利,甚至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奴隶主不但强迫奴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繁重的劳动,还把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屠杀。商王和奴隶主在祭祀祖先和神灵时,经常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叫作“人牲”。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作“人殉”,妄想让这些奴隶在“阴间世界”侍候他们,守卫他们。

教材上的图画《商朝带枷的奴隶俑》,是1937年在殷墟出土的。女的双手伽在胸前,南奴双手伽在背后,从中可见奴隶生活之悲惨,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河南安阳武官村商王大墓是万恶的殉葬制的一个罪证。这一带王陵区先后发掘出11座巨大的王陵和1200多座奴隶杀殉坑。这一座墓是其中之一,并不是最大的,其规模之大,于此可见一斑。该墓形状像一个“中”字,墓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深8米多,加上南北两个墓道,南北共长45米,总面积为340平方米,这座大墓里殉葬的有79人之多。另一个大墓,陪葬奴隶多达400人。在安阳,发现了191座祭祀坑,人骨1000多具,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男女。无论是“人牲”,还是“人殉”,根据他们的尸骨情况可以判断,他们死得很惨,有的被砍头,有的被活埋,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有的被推入坑中用锤砸死。请同学们思考:“人牲”和“人殉”这个残酷的事实说明什么?也就是说奴隶主为什么敢于肆无忌惮地屠杀奴隶?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在万恶的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奴隶的全部劳动果实,而且还占有奴隶本身,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和“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有权买卖甚至杀害奴隶。这也正是奴隶社会的反动性所在。

这一段教材讲完后,引导学生回答教科书上的问题——商朝的奴隶主和奴隶的生活有什么差别?教师着重说明两点,一是奴隶主生前生活奢侈,死后葬入陵墓,准备继续享受;二是奴隶经常带着刑具干活和过夜,不少奴隶还要被杀死或活埋,为奴隶主做供品和陪葬,命运极其悲惨。奴隶主和奴隶生活的悬殊反映了奴隶社会剥削和压迫制度的残酷及尖锐的阶级矛盾。

4.小结

这节课讲了夏商两个奴隶制王朝四个问题,同学们要掌握以下几点。

①夏朝建立的标志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建立的时间、人物、国家的阶级实质,公元前16世纪,夏桀的残暴统治导致夏朝灭亡。

②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的统治范围远远超过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奴隶制大国。

③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历史上又把商朝称为殷朝。迁殷后,社会比较稳定,国力日益强盛,奴隶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④商朝主要部门是农业生产,手工业突出表现在冶铜技术和青铜器的创制上,司母戊大方鼎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⑤残酷的奴隶制度表现在奴隶和奴隶主的生活悬殊,奴隶生活极其悲惨。

(三)教法建议

导入新课后,可首先介绍我国奴隶社会的4个历史时期和起建时间,使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历史阶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紧扣教材讲清“国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

讲述商朝经济生产时,突出青铜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师可适当补充些材料,结合《商朝冶铸青铜器示意图》讲清奴隶是怎样制造青铜器的,及青铜器工艺之高超、产品之多,使学生感受奴隶们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重点讲述司母戊鼎,教师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文物的教育。

本课内容图画较多,教师可因势利导,加强形象直观的教学,引导学生看图说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插图的能力。对一些出土文物,可进行一些考古学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对考古知识的兴趣。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xzy/jiaoyufangan/99dx6z.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