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论文模板 >

学前教育论文(新版多篇)

学前教育论文(新版多篇)

学前教育论文(新版多篇)

学前教育论文 篇一

(一)在课程中关键经验具有鲜明的目标性

凡是介绍高瞻课程的文本,文本的起始必呈现关键经验类目条款。当解释关键经验在课程中的地位时,《活动中的幼儿》一书指出:关键经验能够用来作为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中的计划制定和评价的指标。《理想的教学点子1》一书指出:关键经验是教师及保育人员用以了解幼儿发展、为幼儿安排活动、观察幼儿如何与材料和他人互动以及与家长讨论幼儿进展的指针,并且强调教师是以关键经验为中心设计日常计划,认为日常生活中“制定计划———行动———复习”这系列活动是课程中幼儿的中心,而关键经验则是课程中教师的中心。冯晓霞(20xx)在《幼儿园课程》一书中也认为关键经验是“二级目标”。勿庸置疑,关键经验具有教育目标属性,处于课程目标的基础地位。但是,高瞻课程人员对关键经验是课程或学习目标的说法是相当谨慎的。对此,《活动中的幼儿》提到:每一条关键经验应该反复出现,因为它们并非是要达到的“目标”,它们更像维生素和其他的营养,它们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对于良好的“智力营养”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幼儿》提出:关键经验不是一套专门的观点和学习目标,相反,它们是幼儿在其日常生活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经验。同时,这些关键经验使幼儿在与各种人、材料、事件和观点互动时获得知识的明确化。冯晓霞(20xx)也认为,关键经验不是特定教学活动的“菜单”,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营养”。这些谨慎的表述不是在否定关键经验的课程目标属性,而是在否定学前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把目标和指标当作直接制定教学内容路径”这一简单、粗暴的做法。

(二)关键经验承载所有经验的特性

完整性、连续性与交互性关键经验是促进儿童发展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一些经验,它隶属经验范畴,所以包含经验具有的所有特性:完整性、连续性与交互性。

1.完整性

真正称之为经验的东西都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它与我们平时所指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不一样的,日常生活经验常常是零碎、不完整的。在生活之流中,各种各样的零碎经验在错综复杂地相互杂糅,我们的注意力被不同的事件所吸引,我们的某一项具体的活动不断受到其他活动的干扰,这样的一些零碎经验是初步的,事物只是被注意到但还没有构成一种完整结构。促进幼儿发展的是具有完整结构的经验,这种经验由情感、实践、理智三种成分构成,但是在这一结构中三种成分都不会抽象地单独存在,而是互为依存地存在着。情感主要是指动机、本能、自发等成分,它是经验获得的前提,但不是全部;实践主要指操作、探究、游戏等成分,它是经验获得的必要过程,但也不是经验的全部;理智主要指活动的意义、结论等,经验的结论是具有理智成分的,但需要在情感与实践支撑下才能获得,世界上没有人只是奔着理智成分而勤勉工作与学习的,更不要说幼儿的学习。为了避免经验的零碎与不完整,《活动中的幼儿》告诫人们:“关键经验并非创造一种围绕某种特定的概念来组织的零碎的学习和教学情境,而是用来帮助教师了解人类基本的智力过程和内容。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添加任何活动和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范围,从而组成促进儿童发展的课程结构。”

2.连续性

经验是在系列性的活动中完善的,每一次活动都为经验带来吸取和保留的意义。关于经验连续性,高瞻课程有非常细致的描述,它强调关键经验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按经验层次由低到高并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获得。例如,在积木区,一开始,幼儿先前经验很少,他们喜欢把积木从架子上拿下,堆成堆,排成行,可能只把积木块当成游戏材料,可以获得用积木和其他材料造型的关键经验;幼儿有一定经验后,开始建构游戏,用积木来体验平衡、围合、对称等,可以获得空间问题解决的关键经验;再后来,幼儿开始将用积木搭建的各类作品进行假装游戏,可以获得假装和角色游戏、模仿、分类、比较以及语言交流的关键经验。这样,幼儿在积木区长期的游戏过程中,经历了“关键经验”的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经验的连续性并不只是强调经验获得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系列活动的这一要点,更是强调系列活动安排时快与慢的关系要点。一方面,当活动安排进行得太快时,经验会变得混乱、单薄和模糊;另一方面,当活动安排得磨蹭、太久时,经验就会空虚衰亡。所以,处于经验节奏中的系列性活动,被赋予了多样性和运动特征,需要免除单调和无意义的重复。

3.交互性

经验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这是杜威对经验特性进行描述后人们给予经验的定义,因此交互性是经验的根本特性。基于对经验交互性的深刻理解,高瞻课程的课程内容就是以关键经验为中心而提供的各类交互性活动,强调关键经验的获得发生于幼儿在活动区与他人、环境、材料的互动过程之中,关键经验的获得和发展有赖于幼儿与环境中的人或物的互动。鉴于此,高瞻课程实施者非常重视材料的挑选以及物理环境的布置,强调环境及材料必须能引发有发展价值、指向关键经验的多种学习活动;强调材料必须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探索和活动过程,而不应过于追求方便以获得“结果”;强调材料的摆放应有秩序,方便幼儿拿取、操作和放回。

(三)在幼儿发展中关键经验具有必须性

在《教育幼儿》一书中,关于关键经验的必须性是这样阐述的:“学前关键经验是一系列对2-5岁幼儿在社会、认知和身体方面发展状况的描述。每一个观点都强调一种主动学习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对那些发生在童年早期的基本能力的发展是必须的。”叶平枝(20xx)认为,关键经验最初的含义就是指幼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验,并就此转述道:通过对幼儿的长期观察和互动,高瞻课程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发现,关键经验是幼儿发展必不可少的。鉴于此,她认为关键经验是幼儿发展必须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幼儿的经验系统或经验结构中起节点和支撑作用,有利于经验的建构、迁移以及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于冬青(20xx)也认为,关键经验是对学前儿童社会的、认知的、身体的和情感的发展状况的描述,是儿童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学前教育论文 篇二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影响学生的规格和质量。为了了解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通过访谈等方法对G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专业课程结构不均衡、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教育实践类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增进专业技能类课程比重、重合专业理论课内容和拓展教育实践课程的方式等措施加以改进。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因此,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一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1 专业课程结构不均衡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1]什么是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均衡,存在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较多,专业技能类课程的课时偏少的问题。高师院校学生来自于高中毕业生,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开始学习技能,学习专业技能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技能类课程课时少,导致练习技能的时间少,专业技能不够扎实。在访谈中,学生关注比较多的就是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之间如何设置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要求,多数学生希望专业理论课程、技能类课程的课时分配能够更加合理,希望增加技能类课程的课时。

在就业时,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技能不扎实,在面试应聘的时候没有竞争优势。针对调查对象的访谈也说明了学校目前的专业课程结构分配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开技能课,有利于就业”是很多学生的共识。如一位大四学生说:“在招聘面试时,人家会问,你有哪些特长,很尴尬,不想过分夸大自己,但确实也没有特长。课程安排是泛而不精,没有拿手的技能。

学校比较重视理论课程,但这些都是隐性的东西,在就业时很难衡量,而很显然,舞蹈、绘画、钢琴属于显性特长,你是否擅长一眼就很明了,并且幼儿园的面试往往也很注重这些,所以个人觉得学校应增加专业技能类课程的课时比例,让我们可以多练习。”

2 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较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专业理论课程讲授中,都会联系幼儿园实际,但存在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的情况。由于专业理论知识不能与幼儿园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已毕业的一位学生说:“大学时虽学习了有关五大领域教育的课程,但是结合在幼儿园工作一年的`经验发现,很多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在上课中虽然提及,但没有结合实例来说明,印象并不深,直至工作后才会发现问题,再返回书中去深层次理解。”另一位已毕业的学生说:“有一次我上公开课,进行反思和评课时,一位老师对我的课堂设计提出质疑,我说我是按照所学的理论来做的,但那位老师指出在校所学的理论和教学实际不符合。”

3 教育实践类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

作为师范生,教育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进入工作单位后无法立即胜任教育教学的话,对求职者来说是很明显的短板,面试单位更青睐于有幼儿教育实践经验的求职者。教育实践类课程一般指见习和实习,在见习和实习中,学生可以把所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能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见习和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G师范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育见习和实习必须有18周时间。

G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见习和实习一般是在幼儿园,见习和实习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有时效果不理想。虽然从大一就开始每学期一周的见习,但是见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大一学生去幼儿园见习,积极性挺高,感觉后面的见习跟前面差别不很大,积极性不高。在进行访谈时,一位大三学生认为:“之前的见习活动并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去见习大多是为了拿到学分,应付报告之类的,当成是考核,而实际上我们如果能够增加见习机会的话,对见习效果的体验应该会更好。

比如说可以每周都固定去实习基地,与幼儿园老师充分地沟通交流,而不只是看到一些很流于表面的东西,这样对于我们日后的工作会更有帮助。”也有学生建议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一位大四学生建议:“大学课程应有更多的实践调研学习,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可爱又天真的孩子,有时孩子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们要去读懂他们的肢体语言,要了解他们的想法,多实践会更了解孩子,从而帮助他们成长。”

二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1 增加专业技能类课程比重,体现专业特色

适当减少专业理论课程的比重,增加专业课程中技能类课程的比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技能机会;同时,专业技能类课程要与艺术院系的课程有所区分,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在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访谈时,他们提出学校的专业技能类课程设置可以考虑重点突出学前教育的特色,重点训练学生对学前教育领域相关内容的掌握,一位已毕业的学生说:“现在有艺术类的学生也去幼儿园应聘,他们技能比我们强很多,和他们比舞蹈、画画、钢琴肯定不行,但他们学的偏重于成人,没有针对学前儿童,因此我们的课程设置内容可以偏重幼儿的,突出学前教育的特色。”

针对专业技能类课程设置课时偏少,学生的专业技能底子薄弱的问题,教师可以因材施教,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人需求参照不同的评价标准,而不必整齐划一地要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标准。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有的学生可能擅长音乐,但在舞蹈方面差,这就需要我们对待两门课程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特长。

2 整合专业理论课程内容,改革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但掌握理论知识也是必要的。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应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应整合各类课程内容,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将有关联的课程整合在一起。

另外,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3]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注重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改革。教师可以尝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能力等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单纯的讲授为主;也可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通过小组讨论,以某课题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理论知识;也可以成立固定的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探究,从而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中加强模拟教学、现场教学、说课、评课等实践环节。

3 拓展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方式,重视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见习和实习地点应不局限于幼儿园,应拓展见习和实习的地点,也可以是早教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实践类课程的实践方式也可以是小组汇报、参加社会活动、调研等方式,以便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与机会提高他们各方面的实践能力。

为了使见习和实习获得良好的效果,应对见习和实习进行系统地规划,领导、带队教师和学生等方面也应重视见习和实习。有关领导应加强对见习和实习的检查,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带队教师要与见习和实习单位紧密合作,与见习和实习基地的教师多沟通,也要加强学生对见习和实习的认识,对学生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掌握,并提供及时的帮助;见习和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也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见习和实习的目的以及重要性,认真完成见习和实习的各项任务,并加强对见习和实习的反思,反思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促进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

总之,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课程作为学科发展的支撑,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时代背景下,高师院校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刻分析当前幼儿园对教师素养的需求,改革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4]只有不断改革和完善,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拥有高尚的师德、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能力的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篇三

【摘要】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化手段是顺应时代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信息化手段和对电钢琴主控系统的剖析,对面临新形式、新环境下教师应积极转变心态,调整原有上课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表达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信息化;主控系统;电钢琴实训室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专业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钢琴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的教学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学前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对于钢琴弹奏基本是零基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入校前不会弹奏钢琴或仅受过一些不规范或短期的训练。由于学制所限,钢琴课程仅有两年半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要培养出上岗快、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是我们钢琴教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建设电钢琴实训室的意义

传统的钢琴教学采取“一对一”个别授课的教学方法,但在学前专业近几年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看,如果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首先,钢琴师资严重短缺。其次,钢琴造价高,很多中职学校的条件本身有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所以,建设电钢琴实训室,开展集体课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钢琴信息化教学主要途径就是建设一间先进的实训室,这里拥有主控系统、电脑、电子示教板、投影、音响等设备。常规教学中每个老师每节课要面对20几个学生,在一对一教学环节中其她同学要自由练琴,此时教师很难做到全面兼顾,学生在练琴期间有可能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白白浪费时间,完不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方面同样的知识点至少要重复两次以上,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如果在电钢琴实训室上课以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信息化手段如何应用

(一)授课

系统完全还原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学生琴是否发声。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通过学生控制器呼叫老师进行交流,同时在授课时还可以进行乐曲欣赏和课程录制等内容。学生可通过投影仪看到老师的示范动作。

(二)自习

教师可任意选择某一学生监听他的练习情况,同时可以单独为他辅导,形成一对一教学模式。可以通过选择工具栏上面的录音功能键对学生进行录音,以便课后老师了解学生对课堂的内容理解掌握情况。

(三)监听

教师在授课和练习过程中可以选择某一个或某一组学生进行监听,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同样在监听过程中学生的练习和授课不受干扰。

(四)呼叫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呼叫,教师可以即时解答。

(五)示范

教师可以选择某一个学生或某一组学生作为全班的当前示范对象。当示范学生演奏结束后,全班同学可进行点评。

(六)录音

三、教师应转变传统教法,适应新时代要求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首先要求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设备,做到准确播放视频录像,用耳麦准确倾听学生演奏的不足,及时传达教学资源的传送,其次,集体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就不能是仅仅熟悉乐曲和讲课的内容,同时要周密地安排和设计好整个的教学过程,怎样讲解要点和难点,如何总结,是集体课组织教学的关键。要能把整堂课时间都安排得极为严密,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随着教师的要求而转移。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差异,以保证教学质量。总之,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能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创建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真正将学生引入美妙的音乐殿堂。其次,能提高钢琴教师对于集体课教学的掌控能力,不仅仅从弹奏技术,更是拓展教师从事多媒体教学业务平台,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xzy/jiaoyujiaoxue/367343.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