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论文模板 >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多篇)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多篇)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多篇)

音乐教育学论文 篇一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结构是高校师资调整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统计结果(表1)来看,吉林省高校的音乐教师整体质量较高,但各项指标比例差距明显。7所样本院校中,执教“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女教师居多,占71.42%,男教师占28.57%;教师的年龄分布表现为:以青年教师为主,30-39岁年龄段的教师占71.42%,40-49岁年龄段的教师占28.57%;教师的教龄低段化明显,1-5年教龄的教师占42.86%,6-10年和11-20年教龄的教师均占28.57%;教师的学位多为硕士,占85.7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14.29%;教师的职称层次以讲师为主,占71.42%,助教和副教授分别占14.29%和14.29%;所有教师为专职“音乐教育学”教师,没有兼职教师,但却有50%的教师兼任管弦乐课程,25%的教师兼任教史论,25%的教师兼任教视唱练耳。由此可见,各项指标都有集中点,吉林省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建设应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二、课程设置方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与音乐教育的发展,新音乐课程标准应时而出,对音乐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一直将课程改革作为音乐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从课程名称调查结果可知,吉林省各高校开设的“音乐教育学”类课程不尽相同。但从名称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学”类课程内容多具有理论与实践并存的特点,这也显示出吉林省音乐教育学科发展逐渐趋于理性、成熟。课程数量。在所调查吉林省高校中开设1门“音乐教育学”类课程的院校有3所,占调查总数的42.86%,这类院校多分布在综合类高校或者音乐艺术学院;开设3门课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开设4门课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开设5门及以上课程的院校有2所,占28.57%,分别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省级重点师范。课程学分数量。学分的数量能够反映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必修课《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学分规定为6学分。样本校中只有2所高校的音乐教育学类课程达到或超出6学分,其他高校均不足6学分,最低的高校仅对这门课程分配2学分。由此可见,各高校应切实提高音乐教育学课程学分比例,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素养。实践课程。样本高校对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在所调查的7所高校中,有5所并未开设“微格教学”课程,有4所在教育实践课程中缺少“教育见习”的环节。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高校均要求实习作业反馈,但只有28.57%的高校配有实习教材。有71.43%的学生认为教育见习的课时不足,有60.31%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微格教学”这门课。在音乐教育实践课程中,“教育实习”环节基本能够满足师学生的需求,而“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两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显示薄弱。

三、教材选用方面

教材是教学系统化开展的工具,教材的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导向与社会需求。如今的音乐教育课堂已不拘泥于完全依靠某一本教材传授知识,教师经常参考多本教材,结合自己及他人的教学经验,开发校本教材。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有50.6%的教师使用多本教材作为参考。“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是音乐教育学必修课程,选取尹爱青编著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作为其参考教材的比例最高,为85.71%,这是否有本土化因素影响还不可知。《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和《中学教育实习行动策略》的使用率皆为14.29%,《音乐学科教育学》的使用率为28.57%,《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使用率为42.86,《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二版的使用率为28.57%。此外《音乐教学论》(陈玉丹)、《新版音乐教学论》(吴跃跃)、《音乐教育学导论》([奥]沃尔夫冈•马斯物纲克著;余丹红,张礼引译)等也是在高校“音乐教育学”教师中使用率较高的教材或教参。由上可见,吉林省高校音乐教育学教材的选定还是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相对不变的,但是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文化、社会、时展相适应,以反映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沿。

四、教学方式方面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案例分析”和“音乐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方式。教学案例能很直观地让学生感受真实的音乐课堂,并从优秀教学案例中学习直接经验;音乐活动是最能体现音乐课堂生动性特点的方式,音乐律动、音乐游戏是如今基础音乐教学课堂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这样教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应根据音乐教育内容的不同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五、教学研究方面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学研究的开展。调查统计结果显示,57.14%的教师每年有1-2次参与校级及以上部门组织的音乐教育科研活动。对于音乐教育学教研内容问题,83%的教师对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感兴趣,87%的教师对音乐教育育人感兴趣,90%的教师对国外音乐教育动态感兴趣。对于音乐教育学教研形式问题,教师普遍喜欢以“观摩音乐教学公开课”的方式进行,选择这一项的教师多达85.17%;其次为“Workshop工作坊”、“进修性质的工作研讨”等形式。调查显示,样本校对音乐教育学学科科研的投入较少,多数学校每年投入不足1万元。由此可见,各高校应适时加强对音乐教育学教研内容的引导,加大音乐教育科研投入力度,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音乐教育论文 篇二

一、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科学性

音乐教育专业既有音乐的艺术性又有教育性,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遵循艺术性与教育性,所以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严谨的科学设置。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必修课中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平台必修课和专业模块必修课;选修课中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英语。这些课程的设置表现了综合类大学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重视。专业平台必修课能够突显音乐的教育性,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模块必修的课程包括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基础音乐教学内容还包括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和声学、即兴伴奏等音乐教学教育课程。以上课程皆体现了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科学性。

(二)重要性

专业性是大学的最大特点,一专多能也是一种最普遍的培养模式。音乐教育专业的一专便是教育,多能则是各类音乐学科,在培养了牢固的音乐基础知识后集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技能与理论结合。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现在的用人单位要求全面,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又能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科学严谨的课程设置才有利于培养出与教学培养目标要求一致的人才。

(三)教育性

音乐教育专业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其教育性是其主要内容。综合类大学同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一样,除了教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之外,还有专门属于音乐教学教育的课程如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和实践音乐教育见习、实习等。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又结合综合大学的门类齐全特点,学习的知识相对更加全面,如开设大学语文、时事报告等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理论基础、音乐基础知识、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才能最终体现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性。

二、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总体分为全校公共必修课、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音乐教育专业平台必修课程、音乐教育专业任选课、全校公共选修课和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就是全校公共必修的课程,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语言VB等。这些课程都突出了学校对学生文化素质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可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技能教学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包括艺术概论、乐理基础、和声学、音乐名作欣赏、歌曲写作与创编、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民歌、中国音乐史与外国音乐史。技能教学课程包括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形体与舞蹈、钢琴即兴伴奏、合唱与指挥。音乐教育专业的平台必修课程。其中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法、教师语言艺术与训练、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研究方法、班主任工作方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等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声乐、钢琴、键盘和声和论文写作等音乐专业课程。音乐教育专业任选课程。包括中西乐器演奏基础、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舞蹈编导、歌曲演唱语音、歌剧欣赏、计算机音乐基础、复调、配器、作曲技法、合唱作品排练、声乐艺术指导、钢琴文献选读、外国民族音乐、20世纪西方音乐等。最后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包括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演出、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舞蹈采风、五项全能比赛和音乐教育技能训练。根据上述,可以看出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的结构是比较全面、均衡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中公共必修课38学分,占25.9%;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56学分,占38.1%;专业必修课33学分,占22.4%;公共选修课6学分,占4.1%;专业选修课14学分,占9.5%。从以上可以分析出,学生在一二年级都在学习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包括良好的音乐听觉和试唱能力、基本的音乐技术理论,相当程度的声乐演唱能力、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掌握一件乐器的演奏方法,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中外音乐历史知识和一定数量的优秀中外作曲家与作品;到了三年级便是运用前两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从事音乐课堂教学、解决音乐教学基本问题的能力,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学习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和教研。到了四年级除了继续提高专业学习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不仅可以把所学的技能与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更可以用实践来检验大学课程设置的内容是否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所需。

三、对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

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依据三峡大学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制定的,这样的课程设置首先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综合类大学这座多学科性的大学里,学生们想要多学习一门知识是非常简单的。首先,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多到包括旅游、烹饪、图书管理、美术欣赏等在内的,涉及到全校各个专业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条件下,学生可以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多能”提供了有力的课程条件。其次,是在前面分析的课程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大一大二两年里,专业课占了最大的比重,并循序渐进地加入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在大三大四时教育教学类的学科与专业课结合,同时与实践实习课程并重,这样教育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并在实习中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当然,我们也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学习的知识与以后工作用到的知识有一定的矛盾。在大学四年里学习最多的便是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声乐、钢琴、视唱练耳等,但是这些课程学生学出来之后也许是眼高手低会弹不会教。我们学习的是音乐教育专业,未来是要做一名音乐教育者的,一味的专业学习不能满足于教育,这样很难教育出符合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音乐教育教学课程过少,音乐教育课程本来应该是突出师范性、解决未来音乐教师怎样教学的课程,但往往在实践教学中很难胜任教学工作,这就是教育学科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比例失调的结果。第一课时过少,我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只在大三一年开设,课时仅占理论教学的9.5%;第二课程单一,这些教育课程包括所有师范性专业的必修课程心理学、教育学,并没有为音乐教育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鉴于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建议综合类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更加明确培养和教育目标,从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课程,加大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比重,在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基础上,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校应多增设一些音乐教育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的课时。其次多开展理论、实践课程。如说课、音乐教学法等,让学生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教学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渐学会传授知识,更熟练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注重学与用相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是最丰富的,涉及到吹拉弹唱跳。但是学生往往做不到把所学的知识合理运用到教学和表演上面,例如合唱的指挥、舞蹈的编排都缺乏实战的能力,因此多开设音乐教学类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读,加上对自身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的了解,分析了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利与弊,并提出了自己不尽完善的建议。深知在素质教育这个大环境下,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的“专通结合”音乐教育人才,必将成为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的重任。

作者:周箐 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第二篇:大学音乐教育人文素养探析

一、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人文素质是新时期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必然要求

大学专业音乐教育最大的目标就是培养出更多的音乐教育人才和表演人才,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也要重视音乐存在的人文素养。但是纵观现在大部分大学,对专业学生的音乐培养道路上存在着严重的偏颇,重视知识而忽视人文,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演无法真正的打动人心,充满苍白无力感。并且一些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更是专业知识自身不够,教学方式也比较死板,缺乏新鲜感,没有相应的音乐文化内涵在其中。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推进全面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切入点

之所以要加强音乐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提高专业音乐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身体素质。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将该目标和特殊性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针对一般的大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时候也要涉及到文化素养方面;第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文化素养方面要有特殊性要求。但是在重视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的时候也不能忽视音乐专业资深的特殊性,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本末倒置的,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平衡。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

(一)加强音乐文化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们具有创新能力,而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以教学管理和实践为主要线路,以教学计划、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为培养方式,这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且不可忽略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有众多环节,而每一个环节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提高对音乐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相互互补和结合的重视程度,在新改革的教学中显著体现,将原本缺少的人文素养与内容充实起来。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实际性,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的课堂活跃性更佳,让音乐艺术的感染与生动性感染大家。有机地将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融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促进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而又整体的提高与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不管是学生还是音乐老师,对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素养都要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思想观念,集大家之所长,融合各种有关知识在其中。在融合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首先要有让人信服的专业水准,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音乐老师文化素质的高度与学生学习音乐以及人文素养具有巨大联系,优秀的老师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感染学生。

(三)改变观念,发掘教学中的人文要素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要将价值观和成才观正确合理建立,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老师改变原本的学生观以及教学观,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个人特点发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令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获得提高,在渲染过程中领会音乐中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从而获得启发,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对人文的兴趣,同时音乐教学观念的改变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认知,提高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四)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

进入21世纪后新技术不断出现也推动了音乐教育的腾飞,让音乐教育获得更多种类的教学手段,能够结合新技术和教育方式完善与充实音乐教学内容,让音乐教学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时时在身边。

三、结论

人文素养和音乐教育的结合十分有利于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也有利于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乐的人文魅力来吸引学生,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音乐是一门艺术,因此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更需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育。

作者:吕梦岚

第三篇: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讨

一、前言

由西方教育视角来讲,西方认为现代大学起源自欧洲,而这其中发展最早的为巴黎大学等,全球著名的剑桥、牛津大学便沿用了法国模式。即最初三年时间用于学习掌握修辞技巧、语法知识,使得拉丁文的语言基础更加夯实。而后经过四年的时间完成算术、音乐、天文以及几何等学科的学习。在此之上如果想成为博士还需要学习神学、医学或是法学等知识。由此不难看出,西方教育体系之中,音乐早已成为逻辑推理思维训练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思维的视角来讲,人们的思维包括逻辑以及形象思维,两环节密切相关,倘若仅重视一种思维的训练,则人的思维便会有所欠缺、不够全面,将无法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而形象思维与科学成就紧密相关,是一项关键因素。由于知识的有限性,因此想象力将更加重要,其囊括了世间万物,促进了人们的进步,因此成为知识更新发展的真正源泉。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作为训练形象思维的音乐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大学音乐教育融合专业教育重要性

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经济全球化格局的逐步建立,各行业之间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则对各类人才教育培养单位提出了全新的标准要求。即更加需要具备创新实力的综合素质人才。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讲,为适应各行业人才需要,便应积极更新传统教育模式,改变过于注重知识化管理、培养科学化人才的方法,促进科学以及人文的平衡性发展。由素质教育角度来说,现代大学教育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应全面落实通识教育的理念。即学生在学习理解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更加广泛的涉猎其他课程知识内容,尤其是艺术领域的知识,例如音乐知识。众所周知,艺术以及科学起初便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渗透与融合。而音乐的内在魅力决定,其可良好的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此,大学音乐教育应积极同专业教育不断的融合与良好的拓展,该过程之中将形成共赢发展的效果,使两环节教育水平全面提升,进而培养建设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人格更加健全,并具备更高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促进大学音乐教育通专业教育的全面融合

如前文所述,恰恰是音乐本身具备的特征,令大学音乐教育在启迪学生心智、开发学生脑力、启发他们创新思维、形成发散思维能力等层面体现了其他学科无可匹敌的优势。因此,新时期,各类高校应全面提升创新发展意识,促进大学音乐教育同专业教育的延伸融合。首先,大学音乐教育更新发展同专业教育的不断扩充融合,均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更新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思维。即各类高校应全面意识到大学音乐教育并非单纯的开设一门音乐课程,而应科学的意识到音乐在育人管理层面的重要功能。另外,各类高校不应过分的采取专业教育教学的眼光来要求音乐教学,这样将令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再者,大学音乐教育应全面纳入学生专业要求至教学系统之中,符合他们的专业诉求,进而更好的发挥面向专业教育进行服务的良好功能。伴随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步伐的持续深入,更多高校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现实必要性,因此设置了一些同艺术关联性较高的课程内容,使得各个学校音乐课程的课时比例不断提升。同时更多的大学音乐兴趣组、社团、各类刑事的音乐比赛不断涌现出来。这些对开创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学习氛围极为有利,然而仍旧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例如课时比例上仍旧欠缺合理性。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课时量大约为总课时的百分之三十,而这之中的必修课以及文化技能课程是总课时量的百分之八十六,选修艺术课课时为通识课程的百分之十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进一步提升音乐课程课时比例,确保专业教育以及音乐教育学时的平衡合理性,推动大学音乐教育的良好发展,由根本层面全面提升学生音乐能力水平。基于各类主观、客观因素的作用影响,较多学校对艺术选修课均设置了一定的标准要求,也就是他们仅能在跳舞、音乐、绘画等艺术课程中选择其中一门。一些学生发掘自己具备绘画特长,同时爱好音乐,却仅能按照自身特长选择其一。为此,应注重创建多样化的音乐教学课程系统,唯有如此方能进一步优化整体学科,使学生们不断开阔视野,提升审美能力。另外,高等学校应更新以往单纯的讲授乐理知识、音乐理论的陈旧模式,避免脱离生活现实,应积极将音乐教育融合到学生日常学习以及生活的不同环节之中,进而同专业教育缩短距离,全面融合。

四、结语

音乐教育学论文 篇三

回顾2013年的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笔者以为可以从学术活动、理论建设和教学成果三个方面着眼。

一、学术活动:学术会议向务实方向迈进

2013年,音乐教育的学术活动多以会议的形式呈现,且大都集中在由教育部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中国音乐史学会、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以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的主持下召开的。据笔者统计,近3年音乐学科以全国(或国际)名义举办的学术会议在数量上呈递增趋势:2011年13次,2012年16次,2013年17次。各高校愈来愈认识到,学术会议或学术活动的举办,是一个学科、一所高校、一个专业及其团队学术活力及学术影响的标志性体现。因此,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有了快速提升,所取得的学术成绩,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以突出学科与学位建设为主题的会议有:

4月2日,教育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艺术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编写工作会。根据学位办【2013】7号文件要求,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接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的委托,开始启动编写《艺术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的工作。

5月6日,由上海音乐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同发起,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参加的“音乐与舞蹈学”博士点单位的“6+1”学位建设会议在福建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会议就学位点建设以及在大行政区发挥作用和高层次课程资源共享等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

5月13日,“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北川论坛”在北川中学举行。此次活动由首都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绵阳市教科所、北川中学联合举办。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刘培俊、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雪和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及60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了开幕式。此次论坛为期两天,围绕“在操作中学习、在表现中体验、在实践中审美”的理念指导下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展示,通过专题演讲、专家与中小学一线音乐教师和学生亲密接触、恳谈互动,探讨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5月17日,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香港教育学院音乐系、澳门理工学院音乐学院和台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论坛”在澳门理工学院举办。论坛主题是“媒体时代的学校音乐教育”。

9月26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共同协办的“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音乐与舞蹈类、戏剧与影视类、艺术学类、设计学类和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此次会议以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层次看,是近年来堪称在规格上最高的一次盛会。

10月23日,在西南大学召开了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音乐与舞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会议就音乐表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会议还听取了各办学单位的经验汇报与交流。

——以加强学术组织建设为主题的会议有:

6月8日,由中国歌剧研究会、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2013中国歌剧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本届歌剧论坛主题为“攻坚克难,开创中国歌剧创作新局面”。这是自“2008中国歌剧论坛”及“2011福州首届中国歌剧节暨歌剧节研讨会”以后,我国歌剧界的又一盛事。

6月25日,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第六届全体代表大会”。大会选举杨瑞敏任名誉理事长、吴斌任理事长、尹爱青等10人任副理事长、莫蕴慧副理事长兼任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共有理事104人,常务理事37人。

9月23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音乐教育学学术委员会组织的“全国高校音乐教育学研究生论文评比”活动在上海音乐学院进行。活动收到近千篇论文。经过21名来自全国各有代表性院校的教授、专家审阅,评选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的优秀研究生论文。

11月7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合唱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教师教育)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分会合唱学术委员会主办,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会议邀请指挥家严良堃主持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院合唱与指挥研究生专业展示交流活动。此外,还分别邀请指挥家杨鸿年教授、吴灵芬教授及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副院长、指挥家詹德洛夫就合唱指挥中的合唱排练的技术和音乐风格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同时,参会者还就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的经验进行交流。

11月13日,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与中国音乐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区域音乐文化研讨会”在广州大学音乐学院举办,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与会代表就跨学科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各抒己见。将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方法论引入传统音乐的学术研究,是此次会议继2012年5月在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召开的“区域音乐文化”研讨会的一次深入和推进。

11月16日,在六朝古都南京,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共同举办的“音乐美学笔会”如期举行。来自全国近36所高校的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和音乐哲学界的学者就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等问题展开讨论。

——以突出学术研究为主题的专题会议有:

5月2日,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召开了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教育学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组的开题。来自全国六大行政区的17位相关专家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开题仪式。项目主持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主持了会议,国家社科基金委教育学规划办负责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要负责人莅临开题现场,并作辅导。此举意味着国家社科基金委对音乐学人主持教育学类重点项目寄予希望。

6月12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了“第三届音乐分析国际研讨会”。来自全国各专业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作曲系的30余位高端作曲界人士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美国和德国作曲家莅临会议,并做主旨演讲。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以国际视野,面向未来”。

11月4日,在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的子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民族音乐”开题会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课题组专家、相关领导和四川省23所承担子课题研究学校的代表参加。此次会议举办,必将进一步推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的传承和保护。

12月19日,在北国冰城哈尔滨,由国家民委民族教育司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主持召开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传承”学术会议在黑龙江民族艺术职业学院召开。国家民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全国35所民族学院100余位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学者参加会议并做学术交流。

12月21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召开“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来自全国近40所高校音乐教育学专家齐聚京城,就基础教育新音乐课程标准修订以来,高等音乐教育的应对策略等问题,与会专家进行了充分而广泛的研讨。

上述学术会议与学术活动的举办,从多个角度来看不难发现:一是会议的主办和承办方多是国内较有影响且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二是会议主题多是以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三是各学会在会议前的策划与会议中的意见实施起着主导作用;四是参加会议的专家不再是单一的院校教师,而在不少的大型会议中,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政策起草人、专业新闻媒体人都频现会议;五是所有会议均以论文遴选形式作为参会资格。因此,有了会议内容制定上的指向性强、会议的发展走向上的实效性强、会议诉求上的期待性强、会议承接上的针对性强的四个特点。

二、理论建设(一):学术论文由趋同化向个性化、热点化转移

音乐教育论文代表着音乐教育学术研究的成果。盘点学术研究的前沿信息,学报是不可以忽略的。为此,笔者将视角集中在全国有代表性的9所音乐学院和7所艺术学院的学报以及人民音乐、中国音乐教育、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艺术版、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共计20本学术期刊的统计(不含各地方音乐类或艺术类期刊)。2013年,关于艺术学的学术论文共有2113篇文章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刊载,其中包括音乐学类(教育教学类、表演与音乐分析类、音乐学理论类)、歌剧与戏曲类、文化传承类、电影类、舞蹈类、艺术评论类。在所有的艺术类论文中,关于音乐教育类的文章为211余篇,约占整个艺术学论文总数的10%。从数量上看,虽然较为乐观,但与全国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数量比较起来,仅从数量上看也还是落后于音乐学(理论)论文数量的。这一点是值得从事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深省的。

在音乐教育类论文中,关于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代表性论文有:《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文化经济时代深圳高等职业音乐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圣玛利亚女校与‘女基督徒’音乐教育——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音乐教育研究》《试评埃利奥特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知识论的新视角》《俄罗斯音乐学院声乐课程体系研究》《传承·变革·创新——沈阳音乐学院琵琶教学体系形成过程的探究》《美国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现状研究——以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乔治梅森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艺术学上升为门类后高等艺术院校发展建设思考》《关于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的思考》《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中的声乐艺术教育改革》《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理念与课程设置的反思》等。关于音乐教育学科技能技巧提高的代表性论文有:《视唱训练新方法——读谱预备训练》《钢琴技巧训练中手部的技能损伤的避免》《合唱指挥的素质要求及教学技巧初探》《高师钢琴教学中非‘童子功’学生有效的训练方法——落臂与放松》《构唱训练在现代音乐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拓展》《灵活多变的启发式声乐教学》《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等。关于音乐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有:《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的实验报告》《论音乐治疗的基本方法及其操作》《音乐训练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聚合思维在钢琴教学中诠释作品的运用》《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等。这些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多数来自各专业艺术院校的学报,其作者也大都是一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撰稿人。从署名上看,一方面,他们已经取得学位或在读学位;另一方面,这些作者多为副高级职称。这就不难看出一些实质性的需求所在。不论其目的与功利取向如何,这类文章是很具有可读性、学术性和批判性的。

诚然,音乐教育类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着2013年音乐教育的成长与进步,通过以上论文的综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聚焦点多集中在建立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的思考、探索、引进、批评。因此,回顾、借鉴、创新、发展成为2013音乐教育的主题。但在音乐教育学科技能技巧的提高,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使受教者快速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以及音乐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性文章始终少见于诸学术期刊。但与之近3年的音乐教育类论文选题比较,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即:以往较少见的教育理念、课程评价、培养规格等探讨性的选题明显增多,而趋同性的教学法和作品分析类文章…本站 …则明显减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方面,各学刊采选论题导向在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作者科研的学术视野正趋于个性化和热点化研究。

三、理论建设(二):科研选题在不同层次项目申报中中标率大幅提升

2013年的音乐教育类科研选题中标率,比之近5年以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首先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在仅有的艺术学分类基础上,又增设了教育学类的选题;其次是在艺术学类分组中,第一次出现了教育传承类的项目获准通过;再次是教育学类分组中,音乐教育的项目有了一席位置。还有在教育部的人文与社科研究项目中也吸纳了音乐教育类项目的申报。这一改变,不仅大大增强了高校教师科研的兴趣与积极性,也极大地引导了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领域中的教学和科研取向,提升了研究层次,促进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在过去的一年里,2013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教育学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艺术学、教育学项目的申报,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类这一最高级别项目申报中,音乐教育类项目的申报与2012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而在教育学类申报中是持平的。具体情况如下:

如果我们稍加分析,与2012年做一下比较,就不难看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012年度获准立项的总数为117项,其中音乐教育类选题仅有13项,仅占总数的11.1%;2013年在145项中音乐教育项目有23项,占总数的15.86%,同比增长了10.10%。在教育部人文社科艺术学项目中,2012年立项为173项,其中音乐教育类有23项,占总数的13.3% ;2013年在198项中,音乐教育类项目有39项,占总数的19.69%,同比增加6.39%。由此,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项目管理部门和专家们对音乐教育已经给予一定的重视;另一方面,从事音乐教育的执业者在申报能力方面也有了较大提高。

通过上述数据统计也不难看出,无论是在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艺术学、教育学)项目还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教育学)项目中,音乐教育类课题数占总课题数的比重还是偏低,教育学项目中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申报方的选题不当;另一方面,可能是申报方对选题论证未达到立项标准。是否其他因素笔者不敢妄加分析,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申报单位和项目承担人绝大多数是高校和高校教师,所以在教育学的两个(国家基金和教育部项目)层面上,音乐教育工作者还是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四、教学成果(一):坚持讲台与舞台实践的双重评价标准

2013年,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关于音乐教育的各种比赛也在常态化进行中。举办各种比赛的目的就是要加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研究,重视实践能力,同时为广大师生搭建一个展示演唱、演奏水平、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以引导学生在注重讲台的同时,也同样不能忽略舞台实践。

7月14日—19日,由香港童声合唱协会主办,国际合唱联盟、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协办的“2013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比赛”在香港举行。活动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好评,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40多支合唱团云集香江进行音乐文化交流,同时为中国内地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参与国际高水平的合唱节的机会。

9月15日—22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宜昌市政府主办,中国音协大型活动办公室、中国音协高校音乐联盟、柏斯音乐集团承办的“中国音乐‘小金钟’奖——长江钢琴第一届全国钢琴比赛”在湖北宜昌开赛。

10月20日—25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珠江钢琴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大学共同协办的“珠江凯撒堡钢琴”第三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比赛在云南昆明大学开赛。此次比赛有来自全国两百余所高校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717名声乐选手参赛,仅担任伴奏人员就有164人,观摩人数580人,总计参加此次活动人员达1461人。可谓盛况空前。

10月25日—2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师范大学协办的“海伦钢琴”第四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演奏比赛在上海师范大学开赛。此次比赛有来自全国近200所高校音乐院系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和学生参赛。

11月19—26日,由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广州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广州拉开帷幕。本届金钟奖共有367名选手参加声乐(美声、民族)、钢琴、钢琴与弦乐重奏四项比赛。6位选手获得金奖(包括钢琴与弦乐重奏金奖组合3位成员)、12位获银奖(包括钢琴与弦乐重奏两队获银奖组合共6位成员)、19位获铜奖(包括钢琴与弦乐重奏三队获铜奖组合共10位成员)。同时,本届金钟奖还评出了胡松华、于润洋、冯文慈、何占豪、李重光、谭冰若6位音乐家的“终身成就奖”。

五、教学成果(二):坚持高校服务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办学宗旨

2013年夏冬两季,正值暑、寒两假。根据教育部“十一五”期间制定的“国培计划”任务要求,本年度全国有50余所高师院校的音乐学科承担了“国培计划”的培训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除港、澳、台外的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约有6000余名中小学第一线音乐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30余名“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奔赴全国巡回授课。承担此次培训任务的主要教师一部分是来自经教育部遴选的“国培计划”专家库的首批专家,另一部分,即绝大部分教师是来自承担培训任务所在院校的具有较高教育理论修养和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这项活动的实施,不仅使从事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更新,也不同程度地充实了学科前沿信息,并享用了来自全国或本地区最为优质的音乐教育资源。此类报道已见诸新闻媒体。

回首2013年,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盛事连连,欣喜中增添了一种强烈的自信。铿锵有力的步伐,展示了坚韧与豪迈,不仅增强了我们继续前行的信心,还将唤起我们创造辉煌的自觉,更让我们对2014年充满了绚丽的期待。

音乐教育论文 篇四

一、引言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让他们产生追求善与美的心理,同时它还能够加速学生们各个方面的发展,提升他们自身的素养。但是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却存在着例如教师的素质不高,课堂的氛围较为枯燥且单调,相关的教学改革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对小学生们学习音乐兴趣的培养,同时这些问题也使得音乐教育无法发挥出其应该具有的作用。因此当前我们应该做的是,提高教师们的艺术以及音乐素养,更新相关教学理念,积极推动小学音乐教育方面的改革。

二、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

(一)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不足

目前大多的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较为落后,在他们看来小学音乐教育就是简单的对音乐进行欣赏,并没有从全面发展以及素质教育这些方面看待如今的小学音乐教育。这些教师他们的教学创新能力会显得较为不足,无法结合学生们的具体需要开展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对学生们学习音乐兴趣的培养。

(二)小学音乐教学氛围较为单调

如今大多的小学音乐教师不会利用教材中所隐藏的教育元素,不知道如何利用环境中的那些有利因素。这必然会导致课堂的氛围较为单调且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也很难产生沟通,从而会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三)小学音乐教育改革速度较低

社会和教育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在小学教育方面进行一些改革,但是目前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使得小学音乐教育方面的改革出现了行为不科学,认知不清晰的现象,这些直接的会导致小学音乐教育方面改革质量和速度的下降,不利于相关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培养小学生音乐教育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

首先应该让小学音乐的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转变他们原有的对自己工作不正视的这一缺陷。当前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对小学音乐教育方面的管理。指导教师们积极的转变自己的意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对教学的内容以及音乐教学等方面的把握才能。

(二)创设提高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情境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们应该让自己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创设相关情境,要充分的引导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老师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进行剧情表演,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表演的时候,学生们能够享受到音乐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他们爱上音乐的学习。

(三)加速小学音乐教育改革

如今,很多学校他们的相关设备并不完善,应该通过完善物质以及对教育进行改革这两方面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学习效率,这样做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我们也应该把多媒体运用到小学音乐的课堂中去,教育部门应该给予各学校资金方面的支持,从而加大小学音乐教学设备方面的建设。这样做,可以使得学生与教师们能够在一个愉悦的氛围内共同学习享受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以便于他们更好的学习音乐。音乐是一种十分特殊的艺术,让音乐课堂充满趣味可以增添这么艺术的光彩,但是这需要教师们有创造趣味性课堂的智慧以及勇气,只有在这条教学道路上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够发挥出小学音乐教育趣味课堂的真正作用。

四、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从事小学音乐教育的那些工作者们可以从中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深入的探究造成小学生学习音乐兴趣较低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还要全面的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改革,在激发以及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一基础上,要保障能够达成改革小学音乐教育这一目标。

作者:诸葛葛 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广场实验小学

第二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生个性发展研究

一、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拓展小学生的音乐视野

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唱歌功底,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音乐知识以及欣赏鉴别能力,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能够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由于部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强、思想觉悟高,因此,涉及的音乐范围广、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将其唱出来。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使学生感悟其中的意境,这会使欣赏的题材变得更丰富,通过欣赏外国的一些优秀作品,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进而不断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教学的开展,通过听觉与视觉的结合,不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因此,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可以有感而发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音乐的陪伴,每当我们高兴时,就会哼着欢快的小曲,步伐也逐渐变得轻松;每当我们抑郁时,就会听一些悲伤的歌曲,步伐也变得更加沉重。这充分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音乐有关。音乐欣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发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形成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音乐教学奠定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教师应依据龟兔赛跑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扮演兔子的角色,不断向前跑;也可以扮演乌龟的角色,缓慢、稳固的向前爬;其它学生可以扮演各种小动物,为兔子和乌龟呐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主逐渐提升,这时教室的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可以奇思异想

音乐是一门相对抽象的艺术,有很多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创造性特点,音乐可以使学生获得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且能够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大部分人都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美术教师让学生画春天,部分学生都画出了各种颜色的春天,但是有一名学生,他的画里只有一种颜色,小草和柳树都是绿色的,最受人关注的是绿色的太阳,教师问学生:为什么太阳是绿色的,春天的万物大多是绿色的,如果太阳也变绿,就会有更多的小草变绿。这个故事会使人受到很大启发,由于环境、生活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不同,使学生存在不同的差异,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存在的不同差异,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可以评头论足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欣赏音乐之后,教师不予以评论,首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对学生的感受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例如,在欣赏到《鸭子拌嘴》一课,首先,教师让学生对整首乐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设置问题:这首乐曲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音乐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情景。这时学生就会热情十足,部分学生认为乐曲会放松人们的身心,乐曲的曲调由弱到强,暗示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安静的大自然;部分学生认为曲调由四部分组成,即清晨、离开家、打游戏、回家,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游戏,力度较强、速度较快,给人一种强大的震撼力。

五、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音乐欣赏教学课堂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优势,通过放映视频、图片等方式,调整优化以往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介绍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利用播放视频的形式,展示乐器的形状和差异,进而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六、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通过使音乐欣赏基本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例如,在学到《小白船》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一幅幽静的画面,之后教师可以用钢琴演奏《小白船》的旋律,最后,通过录音机播放《小白船》的旋律,这会使视觉和听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歌曲的速度、力度、节奏和情绪的变化,使学生能够完全投入到音乐情境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更好的感受作品的美。

七、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能够看出,音乐欣赏教学对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法,逐渐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课堂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不断培养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作者:卢杭林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王石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音乐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

一、全面了解现代信息技术

由于音乐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对于音乐教师而言,掌握好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如今,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且计算机也在普及和应用,这使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促使小学音乐教学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全面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迅速发展,也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那么教师就必须掌握多媒体技术,使其与教学很好的融合和在一起,让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现今,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有着很好的运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有效的工具,将音乐课讲述的丰富充实,让学生在新奇和快乐中学到大量的音乐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有的小学音乐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为了增加小学生对歌曲的熟悉感和喜爱程度,就会用多媒体设计一些动态的有趣图片或小动画,让学生自己通过试听感受歌曲的艺术美、动态美。因为歌曲被通过多媒体技术加工成形象化、动态化的东西,所以更容易将小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进去,让他们自然的融入到歌曲中。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完美的做到了科技与教育的互相渗透。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改变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以“听”为主,而当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音乐中的时候,就改变了原有的音乐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试听”将音乐中无趣的东西变得有趣。并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三尺讲台上的教师与讲台下面的学生只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因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丧失。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其实就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感知能力,通过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然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都建立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之上,并且都要依赖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使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和主宰者,相反的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种依托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的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制作出声像并茂、动静结合的课件,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记忆。另外,教师在课下的时候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指导他们利用网络技术在网上查阅相关内容,更加全面的进行音乐方面的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对音乐的喜爱。

三、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方便快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查阅到丰富的资源。正是因为如此,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国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感受不一样的音乐风格,体会各国的音乐魅力。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阅大量的音乐资源,选取其中可以利用的资料,将其下载下来放在自己的课件中,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音乐的课本中,一些轻松活泼的儿童歌曲是其主要内容。那么,小学音乐老师就可以在自己所准备的课件中插入相关的有趣视频和动画,让学生们更深刻的去体会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些不仅可以充实小学生的情感世界,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不仅如此,依托网络技术,小学生们还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等。这些都有助于小学生把握所学歌曲的情感基调,全面的学习音乐,以上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丰富。

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进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以前学生学习音乐更为注重学习音乐的旋律或表现方法,现在学生学习音乐更注重对音乐内在情感的把握。因此,音乐学习的重点变成了对音乐感受能力和体验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音乐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模仿教师的情感和唱法来学习音乐,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世界中获取大量的音乐知识和音乐视听享受。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唱歌软件的练唱功能和自动检测功能,自主学习歌曲,这就改变了以往的音乐学习中学生对于教师过度依赖的尴尬局面。还有一点尤其重要,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跨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进行音乐交流。学生还可以通过对音乐资源的学习、分析、研究,然后自己尝试较为简单的音乐创作,这是学生对于音乐学习方式的重要改进。

五、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拓宽教学空间

音乐课不同于其它课程,能够通过讲解来表达内容。音乐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先是通过一种听觉,然后达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因为学习音乐这一特殊的过程,便导致音乐不容易教授给感受能力还不是特别成熟的小学生们。同时,这也增加了小学音乐老师的负担。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这一难题正在被解决。小学教师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音乐变得形象,把虚拟的音乐变得直观。小学音乐教学审美的主要途径是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然而,想要进入这一途径,小学生的参与是首要条件。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小学生们自己演唱和表演,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感和节奏,编出相应的简单的舞蹈,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动起来。在小学音乐课上,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进行课堂互动,并且运用多媒体技术,切中小学生的兴奋点,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到大量的知识,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六、总结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现艺术,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小学音乐教育不仅在于教会小学生们唱歌,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使音乐课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莫宇萍 单位:肇庆市龙禧小学

第四篇:高等师范院校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歌曲弹唱教学发展现状

相对人才辈出的钢琴独奏和声乐演唱艺术发展,钢琴伴奏以及歌曲弹唱的发展还比较迟缓。直到21世纪,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基础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共同进步,其中一项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歌曲弹唱。近年来,以培养小学音乐教育者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无论是在音乐教育的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面都积极地加入了《钢琴伴奏》、《钢琴即兴伴奏》、《歌曲弹唱》课程,但有关“儿童歌曲弹唱”探讨、研究和实践相对滞后。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对教学目的总体把握不够准确,教学模式机械,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够灵活,课堂教学内容乏味无趣,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二、提高学生歌曲弹唱能力的意义歌曲弹唱是一种由钢琴与声乐表演共同构成的音乐表现形式,自弹自唱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存在着特殊性,自弹自唱具有自由性、技巧性、理论性、经验性等特征。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当今的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向多元化发展,除了声乐教学以外,还有“聆听”、“表演”、“创编与活动”几个板块,而在这几个板块中,除了多媒体教学,用钢琴进行弹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歌曲弹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歌曲弹唱是音乐教师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歌曲弹唱是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教学能力。研究发现,自弹自唱具有以下特性:第一,自弹自唱的引导性,指将听者引入一定的音乐氛围中,激发听者的音乐情绪。弹唱间倾注自己的热情,感染听者,调动听者的兴趣,引起听者的关注。第二,自弹自唱的示范性,弹唱间运用的声音、情感、表演、咬字、韵味、修养等都直观的表现在听者面前,激发着听者对音乐的学习欲望,此外对学生的错误还可以直接进行纠正示范。第三,歌曲弹唱的形象性,自弹自唱可以形象、直观的用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反映具体而生动的能唤起欣赏者感性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属性。因此,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这一心理特点来看,教师弹唱示范的教学方式是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从自弹自唱的性质和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作用展开来看,自弹自唱是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一种最佳方式。

(二)歌曲弹唱是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综合音乐素养(包括与音乐赏析、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文化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研究发现,对歌曲进行自弹自唱是提高学生综合音乐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歌曲弹唱需要用理论知识作指导,才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相应地,只有在歌曲弹唱的实践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真正的运用。所以,歌曲弹唱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融合、灵活运用相关音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歌曲弹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歌曲弹唱课程要综合运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空间、情感体验、创新思维三方面的能力,学生在歌曲弹唱时除了按照书上所配和旋进行伴奏以外,时常还需要自己编配和旋进行弹唱,特别是需要即兴伴奏进行弹唱时,更要展开想象力,发挥创新思维,对所编写的旋律进行情感体验,以验证所配和旋合适与否。因此,自弹自唱对师范生创新精神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歌曲弹唱培养现状与问题

高等师范专科院校的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近年来,歌曲弹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歌曲弹唱具有较强的号召性和感染力,音乐教师不可避免的会选用歌曲弹唱来进行教学和指导。通过对高等师范专科院校的小学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了“弹唱难”的问题,经常对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儿歌束手无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伴奏织体单一。

学生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好高骛远,喜欢练习难度较大的乐曲或歌曲,对编配好的钢琴作品能够做到熟练的弹奏,而面对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儿歌是却束手无策,只能用单一的和声织体进行编配,音效效果较差,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只弹不唱。

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受声乐、钢琴两门相关技能课程分开教学的影响,学生养成唱歌时不弹琴,弹琴时不唱歌的习惯。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只能给学生弹伴奏,或者清唱示范,无法做到边弹边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弹唱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善。

高等师范专科院校是从2008年前后开始在学生三年级时增加《儿童歌曲弹唱》课程,课程开设时间只有几年的时间,所以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有些缺乏,教师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也不够丰富,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所以,提高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使毕业生能够及时适应当前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社会的需求,为基础音乐教育输送合格教育人才,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育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提高歌曲弹唱能力的策略与途径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自弹自唱能力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本文重新评估和衡量伴奏能力、演唱能力、编配和旋能力等综合能力对自弹自唱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小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以及如何利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学生歌曲弹唱水平等问题出发,对提高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歌曲弹唱水平提出一些策略。希望能有助于推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进程,提高学生歌曲自弹自唱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

(一)重视对学生歌曲弹唱能力培养

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中必须关注当今基础音乐教育的现实,培养适应基础音乐教学改革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小学音乐教师。因此,学校领导要加大对歌曲弹唱学科的重视力度,全力支持歌曲弹唱课程的教学需要,广大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突出其师范性,强调教学目的,避免注重技能、轻学理论,注重单科、忽略综合的倾向,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分管教学部门要加强有关歌曲弹唱能力培养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外实践,提高学生对歌曲弹唱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音乐素养,陶冶高尚情操,才能解决学生“弹唱难”的问题。

(二)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

在师范类高专院校音乐课程的制定与实施中,要将相关课程进行综合,在教学中对音乐专业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进行综合。另外,作为师范类高专院校,主要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因此,音乐课程首先要在关注和研究基础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针对自身问题进行改革。目前师范类专科院校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音乐专业必修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理论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和声、中外音乐史与音乐鉴赏、艺术概论等,技能课程有钢琴、声乐、歌曲弹唱等课程。为了进一步实施新《标准》,笔者认为应建立以提高歌曲弹唱能力为教学主线,专业必修课程为基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培养合格的小学音乐教育者。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贯穿弹唱结合的综合训练

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的音乐教师首先要了解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以全新的视角进行审视,与此同时要在音乐教学中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歌曲弹唱是一门特殊的专业课程,是一种集演唱、弹奏、和声、作曲、音乐素养等为一体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就必须要求音乐学科内部课程的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断的尝试新鲜有力的教学方法,注意将相关课程的内容相互综合。例如:教师在曲式分析课程教学时可直接采用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作为谱例进行分析;在和声学课程教学中可直接用一些简单的少儿歌曲进行和声配置;钢琴伴奏教学中可直接将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作为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才能使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向提高综合音乐能力转化,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

(四)学生应掌握有效的歌曲弹唱学习方法

要想提高歌曲弹唱能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培养弹唱能力应首先从伴奏入手,然后再是自弹自唱。有效的学习要经历三个阶段:模仿探究阶段、编配练习阶段、协调配合阶段,这三个阶段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练习。此外,要提高歌曲弹唱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占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自己的歌曲弹唱能力,要养成多欣赏、多研究、多实践的好习惯。比如平时要多听风格多样的钢琴曲、分析优秀伴奏谱例的和声并加以借鉴、多弹奏伴奏曲谱等等。

五、总结

自弹自唱是综合技能的体现,是音乐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对创新精神培养的一种有效方法。各院校必须要重视学生弹唱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找出一条适合时代需求的道路来提高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全面了解学生歌曲弹唱培养现状及学生的弹唱水平,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综合能力,教学适应能力强的新一代小学音乐教师。

作者:韩琨 毛百川 单位:山东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济南职业学院

第五篇:小学音乐教育审美价值体现研究

一、运用情感性教学,体现审美教育价值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都说:“乐由情起”这就说明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感情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是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的关键,也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方式。音乐能够灵动地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观情感的一种审美体验。它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创造、表现、评价、鉴赏等能力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如:在上六年级教材《蓝天向我们招唤》一课时,笔者通过介绍航天员杨立伟叔叔的故事入手,培养学生从喜爱人物到喜爱歌曲的情感,特别是男同学的学习态度上有了明显的改观,体现出激情四射的情感,从歌声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航天员叔叔的热爱以及对航天工作的向往。以情感感人,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尽量把教学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学生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热情高涨地学习态度,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恰当的情感教学,充分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

二、运用感知性教学,体现审美教育价值

感知即“听、感、动”的总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的要点,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如果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与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注意听觉感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完整而充分聆听音乐的习惯,使学生在音乐层层深入与发展过程中收获体验与感受。比如在欣赏音乐剧《东郭先生与狼》时,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创编“音乐剧”中的不同场景的对话、表演,根据剧情设计服装、道具、布景、化妆等,听者会对音乐剧中不同场景的音乐做出角色性的变化,并准确帮助把握不同角色的人物性格。通过音乐、语言及肢体动作等生动的表演,丰富的形象表演产生美的享受,从而使理智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愉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唱歌课《小动物回家》中,也同样诠释了听的艺术魅力,通过不同听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学习音乐新知,1.感知音乐中的旋律美。(旋律花、旋律条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在旋律中蕴含着这么美的东西,有音的高低、音的长短。)2.感知音乐中的节奏美。(通过简单的强弱节奏拍打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3.感知音乐中的姿体美。(在律动中、歌表演中充分让学生感知自己体态美。)4.感知音乐中的力度美。(在演唱歌曲时及表演唱时让学生理解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可以充分体现小动物不同的形象特点。)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情绪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音乐表现把音乐情感和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并能动的表达出来。在课例《美丽的夏牧场》的课堂上,由听的艺术贯穿了全课。由歌曲的初听(闭眼聆听———初步感受音乐)到复听(师表演舞蹈生分辨什么民族———加深音乐印象)到学习歌曲(分歌谱、歌词对比教学———深入感知音乐)再到最后表现歌曲(学生能用舞蹈、器乐等各种手段表现音乐———达到理解音乐),围绕听辨对比创设高效课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音乐审美教学目的。有序的感知教学,充分体现音乐审美价值。

三、运用实践性教学,体现审美教育价值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实践体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特征。通过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等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如:五年级教材《吹起羌笛跳锅庄》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实践体验跳锅庄舞的感觉,学生激动、兴奋的情绪无以言表。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感知音乐所带来的无限魅力。在组织我校校歌《希望之歌》参加全市校歌评选排练演出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男生表现尤其积极,因为大家知道可以穿上美丽的服装,化好妆面对摄相镜头表现自己,充分展现美,让学生们从中感受服装美、音乐美、舞台美、队形美等。六一儿童节的各类才艺表演更是让全校学生热血沸腾、兴奋不已。合理的实践性教学,充分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四、运用创造性教学,体现审美教育价值“劳动创造了美”。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它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音乐学习也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音乐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通过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去创造美。如:演唱中的声情并茂,演奏中的速度、力度、肢体上的创作变化。课堂中让学生创编歌词,都可以说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它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表达着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体现不同形态的美,创造性的再现。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把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与创作的音乐紧密融合,增强美的创造力。有效的创造性教学,充分体现音乐审美价值。

四、总结

音乐教育学论文 篇五

关键词: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特殊音乐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的一门交叉性综合学科,在当代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新兴学科,各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对国外、国内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以促进学界对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的认识。

一、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特殊音乐教育及相关认知和研究起源于欧洲。17世纪,作为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enius,1592-1670)提出了“泛智”思想,他认为所有人,无论智力高低,能力强弱,“受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18世纪,法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在其论文《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又称《论盲人书简》,1749)和《给听说健全者参考的论聋哑人书简》(又称《论聋人书简》,1751)中也曾发表过类似见解,他认为“盲人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其余感觉”。同世纪,法国另一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Rousseou,1712-1778)在其代表作《爱弥尔》(Emile or on Education,Everyman’s)中,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说:“受有训练的触觉既可代替视觉,为何不可在某种程度内代替听觉呢?因为发音体的波动也可以为触觉所感受。你把手放在琴上,勿经看或听,只由琴木的颤动和震动,便可知声音为尖锐或平板,最高或最低。触觉若受有分辨这些差别的训练,我们将无疑地能由手指而知琴所发的全部音调了。”①这段论述表明,卢梭是主张通过触觉来进行音乐教育的。此外,意大利也有关于盲人音乐教育认知的记载。

数百年来,国外对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Bonet,1579-1633)出版了专著——《论声音的实质和教聋人说话的艺术》;随后,瑞士人阿曼(n,1669-1724)出版了《说话的聋哑人或按此法利用口语教会聋哑人说话》,强调口语教学对聋童的重要性和可行性;20世纪初,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创立了体态律动学,并于1906年和1917年发表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方法》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程》等著作,他认为“音乐来源于情感,身体动作是宣泄情感最简便的方式,因此,身体动作也是表现音乐,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感官和教学途径”,他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在当今世界各类艺术学校和普通学校中仍有运用,并成为特殊音乐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1977年,美国人迈克尔·L.马克出版了专著《当代音乐教育》,该书在第三部分“音乐教育关心的问题”中专辟一章写到了“特殊音乐中的教育”,不仅强调了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应该针对特殊儿童的需要提供个别化教学”。1979年,Alley,Jayne M.在论文Music in the IEP: Therapy/Education(Journal of Music Therapy)中探讨了音乐教育和音乐疗法在特殊教育的角色,特别是在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中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殊音乐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呈快速发展态势。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音乐治疗”的出现,推动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应用层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主要著作有Songwriting: Methods,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for Music Therapy Clinicians, Educators and Students(Felicity Baker, Tony Wigram,2005),Music for the Handicapped Child(J Alvin,1965),Teaching Music to the Exceptional Child: A Handbook for Mainstreaming(RM Graham,AS Beer,1980),Exceptional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William Lee Heward,1980),Music in Special Education(Alice-Ann Darrow ,2005),An Attitude And Approach For Teaching Music To Special Learners(Elise S. Sobol,2008),Teaching Music To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 Label-Free Approach(Alice Hammel,Ryan Hourigan,2011)等。同时,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如J Pellitteri的 Music Therapy in the Special Education Setting、MB Zoller的Use of Music Activities in Speech-Language Therapy、Darrow,Alice-Ann的Early Childhood Special Music Education等。这些论著(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将音乐治疗运用于特殊教育的各种方法,为我们开展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经过数百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两大教育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实践层面:一个是美国特殊音乐教育机构体系,另一个是俄罗斯特殊音乐教育机构体系。美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尽量使特殊儿童“回归”到社会“主流”中来,而不是将其与正常群体隔离,局限于特殊群体范围当中。如Keith Bovair在其论著Making the Special Schools Ordinary中,阐述了音乐教育在特殊教育正常化进程中的作用。而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应当针对残障儿童的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学。他们认为残障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会更有效。目前,俄罗斯特殊教育学校的种类已由最初的三类增至八类。与此相对应,世界上逐渐形成了美国和俄罗斯两大典型的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实施地方分权制度,具有完备的法规体系,运行比较规范,注重个别化教育和专家、家长及相关机构共同参与;俄罗斯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教育与卫生、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协作,强调缺陷补偿和劳动教育②。

综观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关于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始于特殊教育启蒙之初,但当时的研究不够深入,相关论著(文)较少。尽管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外特殊音乐教育开始步入发展期,发表了一大批论著和论文,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实践层面,而对于特殊音乐教育的历史梳理略显不够,对特殊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也显得有些薄弱,虽然有一些专题性的研究,但尚不够系统。当然,他们将音乐治疗纳入特殊音乐教育体系等某些颇有成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国内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我国有关残疾人音乐教育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商代。《礼记·明堂位》记载有“瞽宗,殷学也”,《周礼·春宫》疏“释曰:云‘凡乐歌,必使瞽蒙为焉者’此郑玄解作乐使瞽蒙为之也”。《淮南子》卷一九《修务训》中说:“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尝鼓瑟者,虽有离朱之明,攫掇之捷,犹不能屈伸其指。何则?服习积贯之所致。”意思是说,盲人接受教育可以学会弹琴,假如不接受教育,即使视力正常的人也不会弹琴。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能查阅到的最早的有关特殊音乐教学的记载。

虽然现存资料显示我国自奴隶社会起就有残疾人音乐教育事象,但真正对特殊音乐教育活动进行研究是近几十年来才兴起的。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题名”含“特殊音乐教育”的论文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只搜索到1篇硕士毕业论文和1篇报道文章;后对“题名”中含有“特殊音乐教育”的论文进行模糊检索,也只搜索到28篇论文。为更多地掌握资料,笔者先后以“聋音乐”、“盲音乐”、“弱智音乐”、“孤独症音乐”等为“题名”进行模糊检索,分别搜索到论文9篇、10篇、17篇和12篇。随后,笔者又在“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对含有“特殊音乐教育”的图书进行了搜索,没有任何发现。此外,笔者还对含有“特殊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图书进行了搜索,分别搜索到了25本和47本。从查找结果看,目前,我国有关特殊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不多。对上述检索到的论文和论著,笔者通过对标题和内容摘要的阅览,重点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了研读。从研究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特殊音乐教育现状研究

2006年,围绕上海市特殊教育音乐课开设和课本使用情况,张馨、张文禄和徐胤对上海各县(区)21所特殊教育学校相关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表了论文《上海市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现状与调查》,指出了当前课程实施方案单调、特殊音乐教育教材陈旧等问题。2006年至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平平、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程郁、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腾格勒先后撰写了《湖南省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浙江省特殊学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和《呼包鄂三市特殊教育学校视力障碍学生音乐教育的现状与策略》等3篇毕业论文,从整体到局部对某一区域的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2)特殊音乐教育课程论研究

这一类研究主要散见于特殊教育和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中。1993年,曹理主编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其中第九章就专门论述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明确了特殊音乐教育的内容、目的和任务,将特殊音乐教育分为三类,即弱智儿童音乐教育、盲童音乐教育、聋哑儿童音乐教育,并阐述了三类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1994年,赵树铎出版了《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法》一书,详细论述了针对各类特殊儿童所设置的课程与教学法,其中就包括音乐课程设置,该书同时附有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计划,以便对特殊音乐课程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数据比较。2006年,谢嘉幸在其主编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九章专辟一节,集中阐述了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发展概况、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各类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特殊音乐教育等内容。诸如此类的论著还有方俊明编写的《当代特殊教育导论》、张宁生编写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朴永馨主编的《特殊教育概论》等。

(3)特殊音乐教学研究

特殊音乐教学处于特殊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层面,业内对这方面问题比较关注,如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李韦的《音乐在弱智儿童智力启迪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李月如、张玲等的《聋儿音乐欣赏教学探讨》,谢正恭的《从盲童民族音乐教育实验的成果引起的思索》,张红的《如何利用音乐节奏带动小班聋儿发音学语》,曾艺的《音乐与弱智教育》,陈明大的《盲人高等音乐教育研究》,崔苏粤的《多种教具参与下的聋校律动教学》等。这些论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展现了音乐教育在盲、聋、弱智等各类特殊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特殊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治疗研究

此类研究大多是尝试性地将音乐治疗纳入特殊音乐教育之中。论文可见中央音乐学院张鸿懿、周为民的《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艺术系陈莞的《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中实施的探索》、《浅析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地位》,石兰天的《论音乐治疗对音乐教育的辅助作用》等。论著有何化均和卢廷柱的《音乐疗法》、张鸿懿和马廷慧的《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等。

(5)其他类

包括特殊教育史研究、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传教士与特殊教育的研究等,如顾明远、梁忠义主编的《世界教育大系:特殊教育》,张福娟等编写的《特殊教育史》,刘宇晟的论文《中国古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有宝华的《美国早期特殊教育发展综述》,郭大松、曹立前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启喑教育》,缪裴言、缪力、林能杰的《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王伟的《英国特殊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走向》等。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研读,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学者对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课程、教学、音乐治疗均有所涉及,涵盖面较广,这对于本课题研究和特殊音乐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些研究过多地局限于具体问题,论述的内容和深度均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往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的研究比较少。纵观国内有关特殊音乐教育的论著和论文,笔者发现竟然没有一本(篇)是关于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史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研究的时间段也多集中在近十几年,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研究、清末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民国时期特殊音乐教育研究乃至新中国建国初期特殊音乐教育研究几乎是空白,只有极少的相关论述散见于某些论著当中。特殊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历史研究需要广大的专家学者投入更多的关注。

二是对特殊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论文大多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视角比较狭窄,一些作者局限于本职工作,仅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往往局限于具体事象,很少涉及特殊音乐教育的体制性、根本性内容。有关特殊音乐教育的专题研究很少,研究不够深入,理论性、学术性不强。

三是缺少国内外特殊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音乐教育理论和课程体系源自欧洲。进入国门之后,它们与国外特殊音乐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上是否存在差异,国外的特殊音乐教育对我国具有哪些启示作用,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从国内现状来看,教育理论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欠缺,大家对这方面问题显然不够关注,有关中外特殊音乐教育专门性的比较研究尚不够深入。

三、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特殊音乐教育已日益关注,但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总体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据统计,全世界有5亿以上的人由于心智上、身体上或是感官上的缺陷而致残。截止到2007年5月,我国共有特殊人群8296万人③。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不加强特殊音乐教育研究已不能适应日常特殊音乐教育的需要。特殊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专家的共同努力。希望在诸方力量的合作下,特殊音乐教育的春天能早日到来。

①[法]卢梭《爱弥尔》,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第103页。

②王玉琼、王玉娥《我国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第6期,第68-72页。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xzy/jiaoyujiaoxue/5lx61g.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