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论文模板 >论文模板精选 >

新闻学论文3000字【新版多篇】

新闻学论文3000字【新版多篇】

新闻学论文3000字【新版多篇】

新闻学论文范文字 篇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

2、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3、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5、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7、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8、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9、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

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新闻学专业论文 篇二

[关键词]研究生 论文选题 问题 策略

“题好一半文”讲的就是选择一个好的论文题目,论文就成功了一半。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论文质量优劣。

那么,新闻学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中通常存在哪些问题?

一,选题范围偏“大”,顾此失彼。

学位论文题目过“大”,这是当前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中多数人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大”的选题才能够体现出选题的理论性与学术性,才能够证明自己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毋庸置疑,“大”的选题能使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也更能把问题的相关方面都表述清楚,一般来讲,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正常在校学习时间是3年,前二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上课和校外实践,真正能用于撰写论文的时间大概也就只有1年。可见,新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作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这一难题。多数人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常毕业,往往不能对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而只是粗略地带过 一些人虽然能把相关的问题介绍清楚,但是这一过程已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同时这些问题的论述也占了他们所写论文的大部分篇幅,而自己真正应该研究的内容反而论述得很少,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重点不突出的感觉。

二,选题内容多流于老生常谈,少有突破。

爱因斯坦在评价伽利略提出的测定光速问题时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问题 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①如今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事事都在求创新,新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也不例外。学位论文的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选题的质量直接会影响到学位论文的质量。即使选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新闻学研究生也要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找到新的突破口。如果选题没有新意,那么论文写作内容也只是在重复前人的工作。譬如:新闻自由、党报的党性原则等等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并不是说老话题一概不能成为选题,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一定要以能突出新意为前提。诚然,我们所说的创新不仅包括内容上的“新”,还包括方法上的“新”,而且侧重指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创新。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时间还是相对较短的,要想从学科内容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那是非常困难的。纵览每年的优秀硕士论文,它们多数是通过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进而获得内容上的突破,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但是,目前不少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却为了创新而盲目求“新”,把不同学科或者不同领域的内容或方法简单地嫁接或是拼凑,这样的研究违背学科规律,其研究结论也必然是不科学的。

三,选题的价值不大。

“选题不仅仅是确定了文章的题目和论述的范围,而且更重要的是选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它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评估、预测的过程。”②抓准抓好学位论文选题是完成一篇高水平学位论文的首要和关键环节。选题的灵魂在于具有有效的研究价值,必须具有有效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位论文的整体水平。从政治、现实、学术等方面分析,选题要具有一定的意义。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是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是推动科学研究的重要源泉。目前,许多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并不是来源于现实的生产和实践,很多是在看了几篇文章之后,在并没有充分思考和调查的情况下,就匆匆确定了论文的选题,造成选题没有现实意义或应用价值。

基于上述选题问题,要做好新闻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工作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学位论文选题要有价值。

1.选题要有意义。

首先,选择客观上有意义的课题。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或理论价值,体现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的原则,对学科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与社会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这类选题主要体现在国家、省级或部级的科研立项中,往往从宏观上反映出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对相关领域或国家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是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国家的“863计划”、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和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等高水平的纵向研究课题。但选择这类项目耗时长、投资大,不太适合于单个研究者。另外,自主确立但对本学科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项目。这需要研发者个人具备深厚的专业技能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对科研发展动向有准确的把握,该研究一旦成功,便能促进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协同发展,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应用前景。尤其立足于交叉学科的技术研发课题,这类课题易于跳出传统视域的障碍,从新的角度取得突破,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再有,选择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这类课题的可行性往往经过专家学者的严格论证,是其智慧学识的凝结,参与此类项目,一方面培养锻炼自己更直接深入地接触学科前沿,同时又能产生一定的科研成果。最后,紧跟国际步伐,消化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准确及时地给出自己的观点,使学术研究走向并引领学科前沿。

其次,选择主观上可行的选题。从研究者个人角度出发,看其是否有兴趣、有能力完成该论文。在导师与研究生讨论选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此类难题。导师根据个人资历和学识,可能推荐出众多有研究价值的选题,而研究生本人受理论素养、个人爱好、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或许觉得皆不可取,或者勉强接受下来最终却半途放弃。反之,由于研究生涉足较浅,头脑灵活,有时能够提出更为实际的问题,但个人的见解往往又眼高手低、有失偏颇或流于肤浅,完全遵照研究生个人的意愿也并非恰当。通常情况下,导师对本专业的学术动态了解得更深入更开阔些,更能提出建设性的选题,因此在选题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导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估研究生对选题的把握程度,这是学位论文写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2.选题大小要适度。

新闻学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相吻合,要大小适度。一般来讲,新闻学学位论文的选题宜小不宜大,题目过大,就会把握不住,难以深入细致的研究,容易泛泛而谈。相反,小的题目,范围较小,材料容易搜集且能够翔实论证,便于创作,进而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3.体现新鲜性。

选题中如果遇到老题和新题,应该选题新题,从而体现出学位论文选题的新鲜性。新题目前还没有人探索,因此能够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表现自己的新看法、新见解、新观点。提倡创新,并不是要求“追风”,写自己没有明白或现实不具备研究的问题。并且我们也不主张一概排斥老题,老题目不是不能选,关键是选老题目不能“炒冷饭”,选择旧的、过时的论点要“老题新作,即虽是老题目,但论证的角度新,形成一家之言”③。如:关于新闻自由,新闻自由起源于欧美等国对于出版自由的争取,随着社会的演进,新闻自由理论基础从传统到新颖。如果学位论文选择新闻自由方面的题目,就要做到老题新作。

二、组建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加强学科建设。

新闻学硕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似乎与高水平学科建设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事实上,高水平的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直接影响着新闻学硕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质量。

1.高水平的学科,不仅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活跃在学科前沿,而且学科的学术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也高,在这样高水平的学术环境中,新闻学研究生不仅能够即时地接触到学科研究的前沿,而且能够习染研究的敏感性,这对于新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有着极大的帮助。

2.在高水平的学术氛围中,新闻学研究生不仅能够逐渐掌握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且能够养成科研的习惯和性格,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3.新闻学研究生能够有较多的科研训练机会,融入到课题研究的梯队和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加研究生研究的经历和经验,拓展研究的视野,而且能够逐步增强研究生驾驭课题研究的能力和信心,这对于研究生敢于选择前沿性、开拓性和挑战性的选题,有直接的影响。

4.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是学科发展与建设的必需,这对于新闻学研究生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学科研究的国际态势,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改善新闻学研究生获得科研信息的条件,重视研究生的科研训练。

科研信息的缺乏,已经极大地局限了新闻研究生的科研视野,所以改善新闻学研究生获得科研信息的条件,应该成为提高新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加以思考的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成立信息资料中心,建设和改善学校网络系统,为新闻学研究生提供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二是为新闻学研究生提供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机会,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让研究生体验学术研讨的过程和氛围,学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是加强新闻学研究生科研训练。比如,让新闻学研究生多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经常性地撰写国内外研究综述报告,撰写科研论文等。让研究生熟悉如何申报科研立项、如何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熟悉如何确立论文选题及展开研究的逻辑框架和所选用的技术方法等等。通过这种较为充分和严格的科研训练,为新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以及论文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本文:是广西教育厅研究生创新计划:《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毕业论文系统性选题的创新意义》(20100603R0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版,P66

②张盛彬。文科论文写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56

③叶振东。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P42

新闻学专业论文 篇三

让新闻学的研究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学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新闻研究机构纷纷建立,仅公开出版发行的新闻学术期刊就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家发展到今天的100多家,还有数百家内部发行的新闻学术期刊,每年出版发行的国内外新闻学著作也有好几百种。但是,一些院校和新闻研究机构的人员由于缺乏新闻实践经验,所发表的新闻学术论文和新闻学术著作,要么“前瞻性”太强,不符合中国新闻界的实际;要么堆砌新概念新词语,让人听起来玄玄乎乎却不知所云;要么是胡编乱造不着边际,或者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朱金平的新闻学术研究,既建立在新闻学术前沿阵地上,又紧贴中国新闻界的实际,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进行的研究。

2004年是中国新闻界“抓典型年”,他撰写的《新闻典型论》在2003年底出版了,次年7月被再版。这本书梳理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宣传过的所有重大典型及其特点,总结了典型宣传的基本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受到有关领导的表扬。

这些年我国突发事件频繁,常常形成舆论的焦点。怎样搞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既体现了各级党委机关与政府各部门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也反映了各媒体事件性报道的整体水平。通过对中外突发事件报道规律的深入研究,朱金平在2004年12月推出了《论突发事件报道》一书,对各种突发事件报道的重点、采写的方法及遵循的原则等作了深入的阐述,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学专著,并为一些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考试提供了一个题库。

2003年3月20日爆发的伊拉克战争,让世人前所未有地深刻感受到舆论战在现代战争中非常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为此中央提出要加强舆论战、心理战与法律战的研究。朱金平最早在《军事记者》上发表了《论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舆论霸权》的学术论文,并在全国所有杂志中最先开设了“三战”专栏,后来定位成“舆论战”专栏,先后刊发相关论文200多篇,成为我国舆论战研究的重要阵地。2005年,他撰写出版了《舆论战》一书,对舆论战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从战前、战中、战后和平时4个层面上为我国舆论战的深入研究设立了框架结构,成为一些军事院校与传媒学科的重要辅助教材。总政一位领导看到这本书后给他打电话,称赞他为我国舆论战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2006年他出版的《新闻记者论》,由于紧贴中国新闻界与新闻人的实际,被一些新闻院校指定为学生必读教材。而他将编辑工作与编辑人员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新闻编辑论》出版后,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由报社新闻研究所、长征出版社和人民武警报社联合举办了研讨会,《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报》等都作了报道。

在新闻学术研究的课题上,朱金平总是善于选择那些新闻人关注的新话题。他说,采写新闻需要抓问题,搞新闻研究同样需要抓问题,只是“问题”不同而已。所以,他的学术论文和新闻工作评论,尤其注重实用性。在相对和平时期,有些人对军事新闻不再感兴趣,于是他在《中国记者》杂志上发表了《让军事新闻走进寻常百姓家》;当20世纪90年代初深度报道普遍受到媒体重视时,他发表了《军事深度报道写作探析》与《分析性新闻之分析》的论文。针对有些媒体片面强调“专家办报”理念,忽视读者自然来稿来信的问题,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经验,在《新闻战线》上发表了论文《读者来信,新闻的矿床》。为什么现在的报纸越来越厚而读者越来越少?许多人将其归咎于网络的冲击,而他则认为时下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报纸上的许多稿件质量太差,缺乏新闻性,所以他发表了《伪新闻――报纸的第一公害》和《新媒体时代报纸生存和发展策略》的论文。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引发了人们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思考,他就在《军事记者》杂志当年第11期发表了《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探索》的论文,受到军内外新闻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媒体人将假新闻与失实报道混为一谈,他在新闻界首次提出将这二者区别开来,发表了《假新闻≠失实报道》的论文,认为二者虽然都是新闻的大敌,但表现形式不同、危害程度不同,因而纠正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对有关部门处理一些虚假报道提供了理论依据。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他在2010年第8期的《军事记者》发表了《怎样成为一个全媒体型的新闻人》。2011年他发表的《传媒公信力与受众忠诚度》及《微博时代的典型宣传策略浅谈》等论文,紧贴中国新闻界的实际,受到广泛好评。

近10年来,他发表的论文有20多篇被收入《中国新闻年鉴》与《中国出版年鉴》等各种文集,还有多篇被其他媒体转载。他编发的论文,有10多篇分别获得中国新闻奖和中国人民新闻奖等奖项。

将新闻研究的根基扎在新闻实践的土壤里

为什么我们一些新闻学术期刊发表的许多论文无人问津?为什么一些出版社出版的许多新闻类书籍备受读者冷落?关键是那些理论研究者的高论,与新闻实践相脱离。有些论文与论著的作者没有或严重缺乏新闻从业经历,理论研究空对空,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而朱金平的新闻研究成果,完全建立在新闻实践的基础之上,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都较强。

这首先得益于他本人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朱金平出生在江苏南通市,家乡的教育、文化与新闻事业一直比较发达。1974年正在上高中二年级的他,就在市广播电台发表了第一篇新闻稿件《这个照顾不能要》。那年,他才16岁。高中一毕业,他就被推荐参加了市里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新闻学习班,由此进一步激发了他新闻写作的热情。1978年他作为特种兵入伍到海军后,在基层部队当了4年业余通讯员,在报纸发表了许多稿件,因此被破格提干。1984年10月,他就被正式调到人民海军报社记者处当记者。1985年10月25日,山西晋城朝阳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22名矿工生死不明,海军北海舰队防救船大队的潜水员奉命前去营救。他得知情况后,迅速前往事发地点采访,采到了15名矿工被困井下11天获救的独家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全国主要媒体都先后刊发了他采写的消息与通讯,国外16家通讯社转发了他采写的稿件,美联社记者追踪他到人民海军报社采访他。他在现场组织拍摄的相关新闻照片,获当年全国摄影界金像奖。后来,他又参与我国第一支海上联合编队首赴太平洋合成训练的采访,采写的消息、通讯和拍摄的图片被多家媒体刊用。

在人民海军报社担任编辑期间,他就先后担任政治工作、军事工作、后勤工作与文化工作等多个部门的编辑。他担任责编的《水兵与法》、《导航鸟》和《大视野》专版,都深受部队官兵喜爱。1995年他调到报社任《读者之友》专版组组长。他在这个专版上编发的稿件,有50多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摘播。他编发的1篇稿件获五四新闻奖一等奖,采写的稿件1篇获五四新闻奖二等奖,1篇获全国省以上党报舆论监督好新闻二等奖。《读者之友》版当时被认为是军报最受欢迎的专版,每个月收到的表扬信就有几百封。1996年初,他从一张通讯员自发寄来的照片说明词中,发现了某部班长彭光荣爱兵带兵的事迹,经过深入采访,挖掘报道出一个全军重大典型,受到上至军委领导、下至普通士兵的热情赞扬,仅表扬信就收到7000多封,为此,授予彭光荣“模范班长”荣誉称号,将其破格提干。1998年长江一线发生特大洪灾,他主动请缨到抗洪一线采访,采写的长篇通讯《独生子女兵抗洪风采录》与《抗洪烈士遗属的高风亮节》受到广泛好评。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他先后发表了2300多篇(幅)消息、通讯、评论及图片。丰富的新闻报道实践经验,为他从事新闻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思考的依据。

2002年初,组织上调他到《军事记者》杂志担任主编。虽然从事新闻业务研究,但他始终没有离开新闻报道的实践岗位,这是他的新闻研究区别于其他一些新闻研究者和新闻学者最重要的方面。无论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还是北京奥运会,无论是2009年的国庆大阅兵还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他都通过各种方式参加文字与图片报道。2008年的年初,他还冒着严寒来到我国最北部的黑龙江省漠河某边防连采访,并在凌晨零下46℃的低温下与执勤战士一道站岗。回报社后,他共发表各类稿件23篇,其中多篇被评为军报当日好稿和全年优质稿件。2009年盛夏,他随报社领导参与了“东北边防记行”系列采访报道。这些新闻实践活动,不断给他的新闻研究提供新鲜素材、注入新的活力。

在他主编的《军事记者》月刊上,每一期都会根据当时新闻界有关情况,精心策划一期“专题研究”,注重实用性与指导性,受到新闻采编人员重视。为此,他先后在全国新闻期刊主编年会和全军社科期刊主编培训班上介绍了经验。实际上,他把刊物每期策划和组织的稿件,都当做学习的过程,并以此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他利用《军事记者》杂志这个平台,借助军报的力量,每年组织一次“军事新闻论坛”,将全军各新闻媒体的老总们集合在一起,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在为杂志获取高质量论文的同时,也启发了读者思维,开阔了读者眼界。

这些年来,他还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及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硕士与博士论文的评阅或答辩工作,并为军地各类新闻学习班及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学子们讲课。同时,他还参加总部机关舆论战和对外军事宣传的实际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参与了我军外宣的第一部教材《军事对外宣传概论》的撰写。这些广泛的涉猎,使得他的实用新闻学研究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全局性问题,又使其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把新闻学术研究的文字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打开一些新闻学专著或翻阅一些新闻学术论文,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其语言的枯燥乏味。要使新闻学术研究的成果受到读者的青睐,体现在文字上就是要尽量通俗一点,做到生动活泼。这一点,朱金平在他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中做得很好。读他的学术著作,就像一位长者在与一位朋友进行亲切的谈话,寓事于理,娓娓道来。无论是各章节小标题的制作,还是段落行文,他的学术论文都能做到通俗易懂,充满新意。

“从火山爆发、地震降临、海啸逞威、洪水泛滥、森林大火、热带风暴、瘟疫流行等自然灾害,到飞机坠毁、轮船翻沉、火车出轨、恐怖袭击、种族格斗、逞凶、政治谋杀、矿井透水、瓦斯爆炸、桥梁垮塌等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在为新闻人提供大量新闻报道素材的同时,也使受众从这一篇篇突发事件报道中加深了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认识。”这是朱金平在《论突发事件报道》一书中的一段话,平实而不平庸,既有文采又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像躲藏在茂盛草丛中的狡兔,需要猎鹰睁大锐眼;像徜徉在密林深处的猎物,需要猎豹施展敏捷的身手;像游弋在大洋深处的潜艇,需要声纳不停地搜索;像隐藏在大地深处的矿物,需要勘探者艰苦地探寻。新闻,需要媒体人用全部身心去寻找和发现。”这段话出自朱金平的《新闻发现论》,一组排比句,洋溢着文采,生动形象。

“伪新闻,就像小沈阳扮演的一个娘娘腔十足而嘴里又声称自己是个‘纯爷们儿’的餐馆服务员一样可笑,又像一个旧时街头拉客的风尘女子身上却披挂着‘我是一个处女’的牌子那样滑稽。”这是朱金平在《伪新闻――报纸第一公害》的论文中,对伪新闻做的比喻,非常形象,又轻松幽默,读来如清风拂面。

朱金平无论在新闻学术著作还是在新闻学术论文中,都能做到以事明理,行文流畅,充满文采。这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广博的知识结构。从中学毕业开始,它就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和各种“杂七杂八的书籍”。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朱金平,当战士时就获得了黑龙江大学中文系首届函授大专文凭,提干后又取得海军政治学院政工专业的大专文凭,后来结合工作又获得法学本科文凭,2001年取得海军指挥学院战略学的研究生学历。

这样的学习,铺就了他厚实的知识根底。他从中学时就开始了对口词、三句半、表演唱等文艺演唱材料和小说、诗歌、散文、话剧的创作,至今先后发表了300多万字长、中、短篇报告文学作品。他创作的唯一反映我国申办奥运会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打开奥运之门》获全国畅销书奖,《今生无悔》获全国短篇报告文学一等奖,《一个超极限生命的追问》被报社评为2008年度唯一获一等奖的报告文学。其哲理性摄影散文集《风景中的哲理》,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主席邵华认为是中国摄影界、文学界和哲学界独一无二的作品集,获得全国书评二等奖和全军文艺优秀作品二等奖。他在1993年成为首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来他又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正因为如此,他撰写的新闻学著作和新闻论文,在语言和行文上才如此通俗流畅、形象生动,并令人回味。

新闻论文范文 篇四

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并且是主力军。我们要认真看待新闻娱乐化,遵循新闻规律。

关键词:娱乐新闻娱乐化新闻规律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l娱乐新闻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果简单地描述娱乐新闻的定义,大约可以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l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那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施拉姆说过一句话:“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l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在前两点的论述中,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导。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没见过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诸如两会、入世、领导人讲话等)做成娱乐报道的。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靠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红,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媒体对此次婚礼的关注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时下新闻界流行的娱乐化倾向,尤其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忽视严肃新闻,而乐于以轻松心态阅读娱乐化的新闻,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窥探欲。关注明星,并不关注其演艺成就,而是关注其兴趣爱好、诽闻逸事等私生活。贝克汉姆结婚的新闻中就包涵着诸多娱乐化要素:球星结婚本来就是体育类报纸关注的题材,属于体育赛事报道之为颇有娱乐性的“软新闻”;小贝本人长相俊朗,有明星气质,跟出生名门的也同是明星的辣妹结婚,不免令人感到好奇。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婚礼既是体育新闻,更是娱乐新闻,也很好地说明了新闻娱乐化的大势所趋。

l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是毫无道理的。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

所以,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被遗忘,或被淘汰,很难"东山再起",重振雄风。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尽力放开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闻的规律,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杜荣进等。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1990

刘宏娱乐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中华传媒网2002

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lwmb/jingxuan/0xmn72.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