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论文模板 >论文模板精选 >

管理学论文(新版多篇)

管理学论文(新版多篇)

管理学论文(新版多篇)

管理学论文 篇一

摘要:毕业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更注重实践教学,着重培养酒店管理高职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其中毕业实习环节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占的比重最大。随着毕业生在实习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日益增多,各高职院校探索合适的毕业实习方法,本文结合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郑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现状,以探索合适的酒店管理高职生毕业实习方法。

关键词:高职;毕业实习;方法;

1、酒店管理高职生毕业实习现状

1.1实习时间安排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不太相同,如有院校安排学生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进行毕业实习,还有院校安排学生在大二下学期进行。对于各高职院校来说,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没有对错,但对实习方法的选择有很大影响。以郑信近两年实习情况为例进行分析,2013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大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实习方式顺利完成毕业实习;2014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大部分学生选择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单位顺利完成毕业实习。

1.2实习方法选择

酒店管理高职生毕业实习方法比较多样,但大部分院校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实习和学校统一安排两种方法。两种毕业实习方法各有利弊,高职院校在选择合适的实习方法时,除了考虑实习时间这一重要因素,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对实习的认知,以达到“学生快乐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合作共赢的目的。

2、学生自主实习

2.1特点

学生自主实习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毕业实习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自主性。酒店管理高职生按照学校的毕业实习要求,自主安排毕业实习,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学生可选择的范围较大。一方面学生可以选择与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如星级酒店、旅行社、会展等服务行业;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个人的特长与爱好选择实习单位,如郑信14级酒店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因喜欢跳舞选择在舞蹈培训学校完成毕业实习。学生通过自主实习可以自由选择实习单位,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毕业实习环节,顺利完成毕业实习,为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2.2问题与建议

一方面,学生可选择的范围比较大,实习单位数量众多,地域跨度较大,学生能够完成毕业实习不得而知,各院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尽管各院校在实习前强调实习要求,给学生分发《毕业实习手册》和《毕业实习日志》等实习材料,要求学生加盖实习单位公章,但这些制度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管理不便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能力不足或目标模糊,选择实习单位时比较茫然,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

针对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各院校可以成立“实习指导小组”,把参加自主实习的学生分配给实习指导教师,由实习老师联系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达到校企互联、共同管理的目的;针对不能找到合适单位的部分学生,各院校可以积极联系实习单位,协助学生选择校企合作的实习单位,顺利完成毕业实习。

3、学校统一实习

3.1特点

统一实习是另一种常见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方法,其突出的特点是统一性。各院校通过联系多家星级酒店或旅游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有保障的毕业实习,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寻找毕业实习单位的麻烦,而且方便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各院校的管理模式不太相同,有些学校通过自主联系星级酒店或旅游企业进行长期校企合作,学校和酒店统一管理学生。如郑信已经和郑州、北京、杭州等地多家五星级酒店建立校企合作,15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统一到这些星级酒店实习;也有部分学校通过中介公司联系酒店或企业进行合作,由学校、中介公司和实习单位共同管理。

3.2问题与建议

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积极性。毕业实习是各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必须完成的教学安排,占总学时的1/3左右,毕业实习的目的是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从事的酒店行业有很好的认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但部分学生缺乏对毕业实习的正确认知,统一实习让部分学生对毕业实习产生抵触情绪,在实习中缺乏积极性,造成个别学生中途退出,从而让毕业实习失去意义。

另一方面,各院校需投入大量的师资对学生进行管理。实习期间尤其初期,学生会因不适应实习环境出现一些问题,学校需要派出指导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指导和管理,以维护毕业实习的正常进行。各院校的专业老师肩负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学校很难派出专门的指导教师。即使能派出一些专业老师前往实习单位进行指导,对学校来讲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应对。首先,各院校应在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讲解毕业实习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开展实习动员大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其次,各院校应制定严格的毕业实习制度,防止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如郑信15级酒店管理毕业实习之前,管理系先后开展了两次实习动员大会,并且宣读了毕业实习规章制度。针对各院校需投入一部分师资管理学生问题,学校寻找校企合作单位时,应考虑与有责任心的酒店进行合作;此外,在每一个实习单位选出实习班长,让实习班长对学生进行管理,辅导员和实习班长随时联系,动态了解毕业实习情况。如郑信管理系并未专门派出实习指导教师到酒店,通过建立实习微信群,由专业老师随时关注微信群聊,并设置实习班长等措施了解毕业实习情况,整体效果还不错。

4、结语

酒店管理高职生毕业实习是各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各院校在选择毕业实习方法时应慎重对待,学生自主实习和学校统一实习各有利弊,各院校可以配合使用,以统一实习为主,自主实习为辅,让学生顺利完成毕业实习。

参考文献

[1]茅蓉。镇江高星级酒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J]。镇江高专学报,20-17(3):98~104.

[2]何珊。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实习管理机制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32~34.

[3]徐菊。酒店实习生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管理,20-15(10):255~256.

[4]孟昱。高职类学生毕业实习方法探究[J]。科技信息,20-11(4):595.

管理学论文 篇二

成本管理目标的确立取决于 社会 经济 环境的状况、企业 发展 目标的要求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本文从企业目标演化的角度 分析 了与之相适应的三种成本管理目标模式,以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探索成本管理目标,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一、企业成本管理目标分析

成本管理目标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企业组织结构相适应,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确立的。明确清晰的成本管理目标,有助于引导企业成本管理措施的顺利实施,真正发挥成本管理 方法 的作用。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主要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一)以经营效率为目标。这种成本管理目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社会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重 工业 和化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生产规模更大,分工协作更细。为解决传统管理方式粗放经营、资源浪费严重、企业基层生产效率低下与大机器工业矛盾,需要创建一些 科学 的管理方法,加强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为此,美国著明工程师泰罗提出了科学管 理学 说。随后在此基础上,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科学管理方法开始成为成本管理的主要 内容 ,从而突破了企业 会计 单一事后核算的格局,采取对企业生产组织活动实施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的技术方法,更好地促进了经营目标的实现。以经营效率导向的成本管理目标,其基本点是在企业的战略、方向等重大 问题 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的问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的高低,通常可借助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来体现。以经营效率为目标的成本管理把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纳入会计体系,通过严密的事先 计算 与事后分析,促进企业用较少的材料、工时和费用生产出较多的产品。其综合表现就是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生产经济效果,对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以经营效益为目标。从20世纪50年代起,战后西方 现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并大规模 应用 于生产,生产力获得迅速的发展。同时,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企业外部的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强烈要求企业内部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具有灵活反应和高度适应的能力。这个时期,盈亏平衡点分析、变动成本计算法、差额分析法逐步发展起来,为企业进行预测和决策,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提供了重要工具。与此同时,日本特色的目标成本制度在成本管理创新方面表现突出。以经营效益为导向的成本管理目标追求的是企业的经营效益。效率和效益事两个不同的概念: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实现目标要求,通常以企业内部投入产出来表示;而效益一般不能直接在企业内部反映,必须通过企业与外部的联系才能体现,其好坏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效率只有接受市场的检验才能转化为效益,否则企业生产越多损失就越大。以经营效益为导向的成本管理目标,为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实现企业目标要求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三)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将战略和流程的理念导入以经营效益为导向的公司制企业,是美国学者为挽救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表现出的明显颓势,在 学习借鉴日本企业先进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组织创新,其本质就是创造价值。由此兴起了成本管理会计的适应性变革---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有效的成本管理思维,作业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视角。作业管理以持续改善和优化价值链为目标,将企业成本管理分为成本避免和成本控制两个层次,并贯穿于企业整体作业链之中,旨在消除一切不增值作业,使企业总是处于不断改进的环境之中。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成本管理目标,其实质就是要求企业从战略高度考虑成本问题。战略成本管理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进而组织创新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主要包含三个要点:

(1)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2)战略成本管理是全方位的(与各阶段的价值链有关)、多角度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和突破单个企业本身的成本管理;

(3)战略成本管理重在成本避免,立足于预防,从宏观上控制成本。

管理学论文 篇三

一、社会保障中的内容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当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社会保险的概念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专门机构负责实施,运用社会力量,通过立法手段向劳动者及其雇主筹措资金建立专项基金,以保证在劳动者失去劳动收入后获得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社会保险的种类有许多,主要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

2。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社会上低收入者与弱势群体,通过直接给予这部分群体经济上的支持,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社会救助的形式同样都许多:包括住房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贫困救助制度等等。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面向社会全体公民,提供良好的,免费的服务。社会福利从实质上说应该是一种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津贴。

4。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针对的对象比较特殊,对象大多是国家或社会上那些现役军人,残疾军人,退役军人,烈士等。社会抚恤的本身就是一项较为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的对象十分狭隘,享受社会优抚待遇的对象是为整个国家及社会有所付出,牺牲的,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社会优抚的待遇往往是比较高级别的。

5。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更加能体现一座城市在社会保障上的“温度”,因为社会互助是针对那些有生活困难社会成员,并由公民自愿帮扶形成的一项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指的是社会组织和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活动。他是一种自愿的、非营利性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的捐款、自愿捐款,政府救助资金来源是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社会互助的主要形式有: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慈善救济的民间公益组织;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

二、社会保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1。维持社会稳定,为城市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个完整,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维持社会稳定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让居民充分享受更有安全感的城市生活,居民在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满足感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犯罪率。整个城市呈现出安定和谐的局面,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中,将能够更好地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土壤”。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在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让社会能够安定有序。社会保障的最重要的责任是将公平与互济为主题,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随着现代民主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权益,人们内心的自由与平等的意识不断增强,这就对社会公平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仅仅关注公平本身,开始更加关注整个社会公平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正好契合广大群众内心的需求,符合每一个社会人的内心价值取向,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每一个人的生活保证在一个规定好了的标准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存在于整个社会当中的极端情绪,对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能够有效地缓和社会上的矛盾,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的阶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好社会基本结构的稳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价值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可以理解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必须是和生产力同样的以制度为保证的尊重。

2。促进城市居民消费,拉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出口锐减,投资下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剩下消费这一项。因此促进城市居民消费,对拉动内需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在制定经济政策中明确指出将扩大内需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想让社会群众大胆放心地消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解决广大社会群体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享受相对应的有保障服务。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吸引人口定居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为了让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控制在一个设定好的标准之上,在满足了这些群体的生活方面的需求后,整个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将会大大提升,这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打个比方,广大群众更加愿意到大城市去生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社会福利,由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来到这些大城市,这些流动人口的到来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这些人口带来的生产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的整体建设不可能这么快完成的。

4。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

上文论述到,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就是在于给予广大群众最直接的公平与正义,让全体社会群众能够享受到一个规定好了的标准之上的生活。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这些收入差距的存在让整个社会结构十分不稳定,为了避免出现不想出现的局面,必须要有一套完整有效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去缩小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尽管社会保障制度在缩小城市收入差距上的能力与税收相比十分薄弱,但是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在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上为广大社会群众提供一系列的最低保障的生活服务,这是不能通过税收做到的。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1。采取多种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尽力弥补社会保障基金缺乏为了更好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社会保障制度投入的资金足够大,但是如果社会保障需要的资金全部由政府掏腰包,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的压力会十分的大,因此,政府应当广开社会保障资金的财源,大力鼓动社会中的非政府组织,包括企业以及公益组织充分地参与到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活动中来,尽可能地减少财政支出压力,尽可能地弥补社会保障基金的缺乏,尽可能地让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稳定在一个高标准的水平之上。政府部门应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利用社会资本的力量,来填补空洞的社保基金账户,逐步减少社保基金运营的风险。我国商业保险是落后于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因此,未来所有的系统设计应考虑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协调、相互促进,确保商业保险补充社会保险缺乏的社会保障功能。也可以争取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的贷款、援助,建立教育、卫生保健、职业培训等社会保障项目,甚至可以将国际保险基金引入国内市场,通过多渠道融资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实现多层次社会保障,加强社会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必须从多个方面展开。同时社会保障的制度应当讲求高效率,即通过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来实现最大化的社会保障效果。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立必须经过严谨的论证分析,规范的试点调研才能广泛地展开,考虑到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整体社会结构的稳定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严谨、科学。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资源再分配的功能,社会保障提供的福利必须是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够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应根据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社会资源供应能力、政府的财政平衡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

3。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实现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必须依赖于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要保障社会保障资金的稳定投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设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但是由于社会保险基金在投资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稳定投入,这就决定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操作必须是高质量,高标准的,同时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来帮助基金的保值增值,只有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才能确保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区间内社会保障的力度和效果能够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来剪短基金的整体运作,才能全面地控制社会保险资金的流动与运作,也能够从源头上避免出现社会保险基金流失的情况。

管理学论文 篇四

护士承担着医疗提供者和医疗协调者的双重任务,而且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整个诊治过程中,所以,加强对护理工作队伍的建设和提高对于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从现代护理管理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和更高要求两方面进行论述,为临床护理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New Requirements of Modern Nursing Management to the Nurses/WANG Xue-yun, HUANG Xiao-y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0):083-086

【Abstract】 In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hospital nursing management and nurs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eer, and effective nursing management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hospitals in the medical e took the double tasks of medical providers and medical coordinator, and nursing work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so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ursing team and improve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nursing management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modern nursing management of nursing staff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nurs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Nursing management; Nurse; New requirements

First-author’s address: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264th Hospital, Taiyuan 030001, China.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护理管理做了如下定义: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其他有关人员或设备、环境和社会活动的过程[1]。因此,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更好地完成护理管理工作,不但能够促进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而且能够极大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2]。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类健康观念的更新,护理学作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殊领域,在临床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护理学理论和临床护理工作的内容、质量、技术、对象、范围等均发生了质的变化,相应地,护理管理工作也同样更新了观念、拓宽了其内容。为了适应新的医疗体系及新的医学模式的发展和进步,如何做到对每一位护士人尽其用,充分开发和利用护理工作人员的潜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等问题,向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挑战,本文就现代护理管理对护理工作人员的要求进行以下论述。

1 现代护理管理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护理工作人员是医院面向患者或者说面向社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要求其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还应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高度的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心理素质、口头及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一定的外语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具有博大的胸怀和情商,面对工作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解决冲突、与上下级各部门的协作及激励能力;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如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技术操作、配合医疗操作、病情观察判断、急危重患者的急救的能力等[1,3]。

2 现代护理管理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更高要求

2.1 理解和掌握护理管理学的特点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护理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就必须理解和掌握护理管理学的特点,从而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为护理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现代护理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包括管理学、护理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等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其宗旨是帮助、指导、照顾人们保持或重新获得身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精力充沛。现代护理工作要求在保证完成基础护理工作以及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还要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充分满足和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环境、用药、营养、膳食、心理干预、康复和检查等各方面的知情需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和解决患者的问题,充分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4]。

护理学的发展变化,要求护理管理工作与之相适应,护理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必须适应护理学专业综合性的特点,所以从事护理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上述有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并将其综合应用于护理管理中。 强化落实基础护理,护士既是护理理论、护理技术的履行者,又是患者、病房、药品和医疗护理器械的管理者。因此,护理工作既是一项技术工作,又是一项管理工作。所以对于护理工作者,不但要熟悉护理诊断、治疗等技术,又要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或者说要将护理管理贯穿于护理技术工作中,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细化基础护理工作为重中之重,护理工作要参考医生接诊的“首诊负责制”,实行“首问负责制”,将传统的被动护理模式转变成主动护理服务,注重力争达到无缝服务,将基础护理内容全面细致地应用到每一名患者身上[5]。

护理管理的实践性即具有可行性,能够将护理管理体系联系临床实际工作并加以应用。护理管理学是以管理学为基础,同时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及研究成果,所以护理工作人员要将护理管理活动应用于护理实践过程中。

由于护理管理的广泛性特点,其涉及学科多、内容广、范围大,是一项复杂的体统工程,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质量管理、病房管理等。护理管理人员不但要协调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医院与社会方面的关系。因此,要求护理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管理学知识和广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

2.2 了解护理管理的发展趋势,紧跟护理管理的时代步伐 在我国,护理管理的科学文化程度会越来越高,随着相关法律及法规的不断完善,护理标准化管理将逐步取代经验管理,护理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成为护理管理的重点,计算机将广泛地运用在护理管理中,以人为本,注重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临床护理支持系统,护士只能专业化,探索中国特色的护理模式将成为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

2.2.1 未来护理管理的基本点将是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的各要素中,人是最重要、最积极的因素。要把对人的管理放在首位,重视人的需求,激励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给予人更好的教育和培训,使人与组织共同发展[6-9]。

在医院的工作人员中,护理人员的比例最高,分布最广,与患者的接触最密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医院的工作质量,积极培养、合理使用、充分挖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将是护理管理者今后的一项长期任务。

一方面,护理管理者要正直忠诚、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另一方面要信任护士,不求全责备;注意使用和培养护士,用人所长,避人所短,使能力与工作匹配。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一个人,哪怕是落后的人,如果科室管理者注意观察了解,发挥他的专长,给他信任感,就能调动他的积极性,不断培养他的情商。关心护士,设身处地为护士着想;处事公正,不厚此薄彼;心胸广阔,勇于承担责任。注重团队精神的领导,必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建立。护理管理者应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团队建设,以提高护理组织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10]。

2.2.2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模式 当前,我国医院管理的发展趋势是规划决策社区化、管理职能分离化、信息管理自动化、管理手段法制化、管理人员职业化,护理管理如何应势而立是摆在我国护理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所以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能够最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效率、高质量的护理模式,将是护理管理今后的重点课题。

2.2.3 建立临床护理支持系统,使护士分工专业化 目前,我国护理人员在履行基本义务外,还要承担大量的非护理、非专业性的工作,这样既降低了护理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又降低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影响了护理专业的社会地位,造成各层次护理人员人才的流失。因此,如何建立护理专业支持系统,保证具有不同经验、能力、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最佳的使用人力资源并促进其发展,将是未来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护士分工专业化[2],将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随着我国专科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护理管理者逐渐对专科护理建设和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越来越重视,专科护理质量的评价作为医院整体质量体系的一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将会极大崔进整个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护理管理者制定的相应的评价指标,对护理质量管理发挥导向作用,对护理行为起监督和指导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整体护理效果[11]。鉴于我国目前专科护理建设相对落后的现状,质量体系上不完善,有待在专科护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12]。

2.2.4 全面普及计算机网络化 计算机的发展规模和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管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计算机网络在护理中应用有很多优势:(1)促进了护理管理手段进一步科学化、最优化,使管理运筹及管理决策更加精确有效;(2)保证了护理管理与医疗、后勤、医技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及护理管理中各项活动的统一协调;(3)计算机管理以控制为中心,通过周密的分析、计划、研究,量化各种指标,提高了管理效益;(4)计算机的应用,节约护理人力,减少了护理人员和护理管理者大量书面重复手工劳动,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提供直接的护理服务,使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及控制工作。因此,护理人员要全面熟悉、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在护理管理的应用,更好的为医院的管理做好配合工作。

2.2.5 护理管理人员要全面掌握现代管理学,并使其成为护理教育、护理培训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医院的现代化发展和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在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增设管理学课程,对在职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护士实施不同层次的管理学继续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群体管理素质的提高[3],已成为现在及将来一段时间内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3 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护理管理对护理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以人为本,熟练掌握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将现有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运用社会人文学科的知识,更好的实现护理目标,进一步完善护理管理的科学性。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各医院护理工作人员相对不足的不良条件情况下,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对日常工作的完成难免有一定的缺陷。这种情况下,虽然有系统的护理管理,护理质量也难免大打折扣,所以,要保证护理管理工作的时效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完善整个护理体系建设[13-15]。

参考文献

[1]张贵敏。护士长如何做好护理管理[J]。中国 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87-88.

[2]董婷婷。我国医院护理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7):478.

[3]杨武,常海玲,辛维青,等。医院护理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的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1):75-78.

[4]张洁,李玲利,钱清华,等。优质护理服务提高骨科患者满意度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48-49.

[5]徐健。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J]。医药产业资讯,2009,2(8):639.

[6]宋菁,花蔚,燕玲,等。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773.

[7]陆小琼,郭亮,谭素贞。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5):73-74.

[8]童晶。浅谈人性化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2013,11(1):424-425.

[9]陈倩冬。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5):146-147.

[10]余蓉。浅析团队精神对护理管理的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7):315-316.

[11]汪欢,喻姣花。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10):3205-3206.

[12]邹萍。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应用进展[J]。天津护理,2006,14(4):246-247.

[13]崔慧敏。“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践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6):337-338.

[14]陈晓云。专科医院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66-67.

[15]何美玲,翁廷松。优质护理服务实践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0):74-76.

管理学论文 篇五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管理学论文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高速发展。各类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等般发展创立起来,中小企业正在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预期创业经济与社会将是21世纪的主要特征,而新创中小型企业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也将会与日俱增。zahra[il提出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它不但能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还能生产商品和促进服务业发展,国家的兴旺发达及国家的竞争力的提升都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关。中国经济结构经历大调整是自xx年jt始,国家规划将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下数据充分说明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主要靠中小企业。据统计,在apec成员体的2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小公司户数占各自国家和地区企业总数97%-99. 7%,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50%。二是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载体。数量多,适应性强是中小企业主要特点,失业冲击和经济波动主要靠中小企业来缓冲,避免硬着陆。截止xx年6月底,国内已有1043万户中小企业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占全国企业总数99. 5%,全国83. 6%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被中小企业吸纳。三是技术与体制创新的有效组织机构是新成立的中小企业。据统计,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是家族企业,私营公司占美国所有公司的90-98%之多,美国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在为私营公司服务,美国每年50%的就业岗位由私营企业提供,私营企业产能占国内生产总值40-60%[2]。有关研究表明,新创企业之所以能在技术革新与机制创新中发挥突出作用主要靠中小企业反应迅速,机制灵活,所谓“船小好调头”。自1900到1979年,中小企业完成了美国一半以上的科技发明。中国改革幵放以来,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新创公司开发了 80%以上的新产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创业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创业现象引起不仅是政府,而且还有企业界及学术界越来越强烈的兴趣与关注。近年来人们幵始普遍关注创业活动,众多学者和创业者也被吸引在这一领域进行不断地探索,经济学与管理学界的研究热点幵始转向创业理论。其中创业者个人素质,创业团队,创业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更是备受瞩目。国内学者目前还主要集中于对创业现象和行为的研究,还热衷于国外创业管理学研究成果的引进,却比较少研究针对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及政策经济体系下的创业理论,这个还需要研究得更深入,特别是几乎很少有对中国创业者个人素质的研究,除了有少量文章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外,对于创业者个人素质与成功之间关联性的实证研究很少。这就给本文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创业者个人素质和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带来很大必要性。

越来越多的资料及事实表明,创业者个人素质和能力在影响新创公司成长的各项因素中占据了极大权重。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在当今世界,公司的兴衰存亡由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决定”。对于这么重要的创业者的素质,风投在做出一项投资决定前,这一步骤显得非常必要,那就是对企业家个人的综合素质做出一个客观判断,先要确定他们目前的个人素质与未来要承担的职责要求之间的差距,才能有理由支持后续的投资决策,由此未来投资失败的概率可以大大降低。

创业者和新创企业不断涌现,但是这些新创的企业真正能存活下来的只有不到50%。新创公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行为,创业者在企业的生存发展中起着领军人物的作用。抛幵创业者所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创业者个人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创业者究竟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为什么有的人选择了去创业,而有的人却没有?为什么有些人创业取得了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却没有呢? [4]这些成功的创业者身上是否具有一些共同的个人素质特征呢?如果这些共同的个人素质确实存在,他们与创业成功的关联性是否密切呢?识别潜在创业者是否可以用这些素质特征衡量?这些素质是否可以通过创业教育来获得?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研究对象是江浙沪范围内的一些高学历创业者及其企业,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和探讨我国创业者要创业成功应该具备哪些个人素质,并找出创业者个人素质与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为识别潜在优秀创业者,发现个体创业潜能,为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为国家的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为风险投资公司理性选择投资者提供参考依据。

管理学论文 篇六

一、社会保障中的内容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当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社会保险的概念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专门机构负责实施,运用社会力量,通过立法手段向劳动者及其雇主筹措资金建立专项基金,以保证在劳动者失去劳动收入后获得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社会保险的种类有许多,主要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

2、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社会上低收入者与弱势群体,通过直接给予这部分群体经济上的支持,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社会救助的形式同样都许多:包括住房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贫困救助制度等等。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面向社会全体公民,提供良好的,免费的服务。社会福利从实质上说应该是一种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津贴。

4、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针对的对象比较特殊,对象大多是国家或社会上那些现役军人,残疾军人,退役军人,烈士等。社会抚恤的本身就是一项较为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的对象十分狭隘,享受社会优抚待遇的对象是为整个国家及社会有所付出,牺牲的,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社会优抚的待遇往往是比较高级别的。

5、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更加能体现一座城市在社会保障上的“温度”,因为社会互助是针对那些有生活困难社会成员,并由公民自愿帮扶形成的一项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指的是社会组织和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活动。他是一种自愿的、非营利性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的捐款、自愿捐款,政府救助资金来源是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社会互助的主要形式有: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慈善救济的民间公益组织;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

二、社会保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1、维持社会稳定,为城市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个完整,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维持社会稳定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让居民充分享受更有安全感的城市生活,居民在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满足感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犯罪率。整个城市呈现出安定和谐的局面,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中,将能够更好地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土壤”。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在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让社会能够安定有序。社会保障的最重要的责任是将公平与互济为主题,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随着现代民主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权益,人们内心的自由与平等的意识不断增强,这就对社会公平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仅仅关注公平本身,开始更加关注整个社会公平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正好契合广大群众内心的需求,符合每一个社会人的内心价值取向,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每一个人的生活保证在一个规定好了的标准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存在于整个社会当中的极端情绪,对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能够有效地缓和社会上的矛盾,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的阶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好社会基本结构的稳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价值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可以理解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必须是和生产力同样的以制度为保证的尊重。

2、促进城市居民消费,拉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出口锐减,投资下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剩下消费这一项。因此促进城市居民消费,对拉动内需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在制定经济政策中明确指出将扩大内需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想让社会群众大胆放心地消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解决广大社会群体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享受相对应的有保障服务。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吸引人口定居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为了让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控制在一个设定好的标准之上,在满足了这些群体的生活方面的需求后,整个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将会大大提升,这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打个比方,广大群众更加愿意到大城市去生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社会福利,由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来到这些大城市,这些流动人口的到来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这些人口带来的生产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的整体建设不可能这么快完成的。

4、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

上文论述到,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就是在于给予广大群众最直接的公平与正义,让全体社会群众能够享受到一个规定好了的标准之上的生活。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这些收入差距的存在让整个社会结构十分不稳定,为了避免出现不想出现的局面,必须要有一套完整有效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去缩小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尽管社会保障制度在缩小城市收入差距上的能力与税收相比十分薄弱,但是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在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上为广大社会群众提供一系列的最低保障的生活服务,这是不能通过税收做到的。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1、采取多种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尽力弥补社会保障基金缺乏为了更好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社会保障制度投入的资金足够大,但是如果社会保障需要的资金全部由政府掏腰包,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的压力会十分的大,因此,政府应当广开社会保障资金的财源,大力鼓动社会中的非政府组织,包括企业以及公益组织充分地参与到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活动中来,尽可能地减少财政支出压力,尽可能地弥补社会保障基金的缺乏,尽可能地让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稳定在一个高标准的水平之上。政府部门应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利用社会资本的力量,来填补空洞的社保基金账户,逐步减少社保基金运营的风险。我国商业保险是落后于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因此,未来所有的系统设计应考虑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协调、相互促进,确保商业保险补充社会保险缺乏的社会保障功能。也可以争取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的贷款、援助,建立教育、卫生保健、职业培训等社会保障项目,甚至可以将国际保险基金引入国内市场,通过多渠道融资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实现多层次社会保障,加强社会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必须从多个方面展开。同时社会保障的制度应当讲求高效率,即通过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来实现最大化的社会保障效果。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立必须经过严谨的论证分析,规范的试点调研才能广泛地展开,考虑到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整体社会结构的稳定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严谨、科学。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资源再分配的功能,社会保障提供的福利必须是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够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应根据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社会资源供应能力、政府的财政平衡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

3、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实现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必须依赖于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要保障社会保障资金的稳定投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设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但是由于社会保险基金在投资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稳定投入,这就决定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操作必须是高质量,高标准的,同时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来帮助基金的保值增值,只有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才能确保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区间内社会保障的力度和效果能够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来剪短基金的整体运作,才能全面地控制社会保险资金的流动与运作,也能够从源头上避免出现社会保险基金流失的情况。

管理学论文 篇七

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和功能的辐射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是基础性、战略性、关联性和源头性的无形资源,不断创新城市管理的理念、体制、机制、模式与手段,就能弥补城市有形空间、有形资源的不足,就能提高有形空间和有形资源的配置效能,降低有形空间和有形资源的配置成本。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城市管理,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就是政府最大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2005年9月13日,总理考察深圳,要求深圳把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作为今后着力抓好的七个重点工作之一。李鸿忠要求深圳的城市管理瞄准欧美、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的经验。市长对深圳的城市管理提出了“科学、严格、精细、长效”八字方针。建设效益深圳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建设国际化城市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拓展城市功能空间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开发无形资源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

要重新认识城市管理的对象目的重点

现代城市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所组成的大型复合系统,经济密集、产业密集、基础设施密集、人口密集、环境密集,人流、物流活跃,为了保持城市正常运作和可持续发展,三个子系统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环境再生产。经济再生产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人口再生产的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环境再生产的生态性基础设施就是城市管理的对象。通过对三类基础设施的前置性、综合性管理与服务,为城市创造稳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它们之间协调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这就是现代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现代城市管理内容复杂,从静态讲,包括生产、生活、环境各类基础设施,从动态讲,它涉及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和功能管理,规划管理是龙头,建设管理是基础,功能管理是保障。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重点,高速城市化阶段,规划管理和建设管理是重点,再城市化和深度城市化阶段,功能管理、环境管理和社会管理是重点。

创新城市管理要认真研究国内外城市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外城市管理主要有政府包揽型、政府公共管理型、政府分级管理型和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管理型四种模式。

1、政府包揽模式。这种模式的体制基础是计划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供给实行政府独家垄断,公用企业事业化,公用产品计划化,公用服务福利化,公用资源配置行政化,公共品严重短缺,职工躺在事业怀抱,企业躺在财政怀抱,市政设施效率低下,市政建设长期欠账,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仅能满足市民最低生活需求,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条块分割,行业垄断,机构重叠,政出多门,分散管理,这种模式盛行于前苏东国家和中国的计划经济年代。

2、政府公共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体制基础是市场经济,非竞争性、排他性的市政设施和服务由政府供给和管理,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准公用设施和服务由社会投资、市场化运作、行业化管理,政府在公共品供给和管理上,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法定,管理边界清晰,以法律管理和标准管理为主,管理成本低、效益高,属长效型管理。

3、政府分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体制基础是联邦制分级分权架构,对大型公用设施实施“条条”管理,如联邦政府管理州际公用设施,州政府管理市际公用设施,市政府管理区际公用设施,层层监控、专业化管理。对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品与服务由“块块”负责,综合执法、属地管理。这种模式有利于减轻政府管理负担,使政府从琐碎的微观管理中解脱,集中精力抓好城市管理的法规、标准的制定和管理效果的监督,有利于调动市、区、街道、居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公众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4、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体制基础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市场和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在政府调控范围内,政府通过利率、价格、税收、特许经营权拍卖等方式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发展方向,社会化供给方式包括公办民营、公商合营、私营、专营、BOT等方式,公共品实行政府指导价和价格听证制度,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品市场,城市政府以有限财力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市政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

创新城市管理要找准城市管理的“病灶”

目前,制约我国城市管理效能的“病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城市管理观念落后。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城市建设轻环境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利益主导轻生态主导,缺乏规划意识与规划缺乏严肃性、权威性并存,城市管理容易受利益驱使,规划向开发让路,环境向建设低头。由于城市管理观念落后,导致“拉链工程”、违法建筑、乱摆卖、乱张贴、乱停乱靠现象不断产生。

2、城市管理体制落后。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分散在城管、交通、环保、建设、国土、水务、消防等部门,管理机构重叠,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责权不明,职能交叉,关系不顺,造成重复管理、无人管理、交叉管理综合症。财权在“条条”,事权在“块块”,“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了一顶破草帽”,建、管、养一体,等、靠、要并存,僵化落后的城市管理体制严重制约城市功能的发挥。

3、城市管理机制落后。行业垄断、政企不分、政府保护,培养了公用事业单位的优越感和依赖感,市政单位事业性质所形成的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使公用企事业单位丧失了激励约束机制,人浮于事,因人设岗,管理不善靠财政补贴,经营不善靠涨价,人头费挤占养护费,以罚代管,罚而不管,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等现象兼而有之。

4、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手段简单,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忽视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管理方式停留在经验式管理、问题式管理、运动式管理、突击式管理、粗放式管理上,缺乏系统管理、目标管理、网络管理、标准管理、前置管理等现代管理手段,城市管理的指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保障系统、监督系统、评价系统不健全或功能难以发挥。

5、城市管理评价标准落后。没有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城市管理评价指标和专业化评价机构,自上而下的检查评比,由于缺少群众广泛参与,使检查评比运动化、形式化,使中心区与边缘区、重点部位与非重点部位、主要路段与非主要路段、节假日与非节假日、检查前与检查后,在城市管理效果上形成强烈反差。

创新城市管理要树立五种新理念

1、树立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过去总有人把抓城市管理和抓生产力对立起来,认为抓城市管理是花钱,影响生产,只有抓生产力才是挣钱。其实,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基础设施营运效率,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降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生产力。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充分体现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的理念,重大市政建设方案要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城市管理要主动接受市民参与和监督,市政公用设施设计上要为民,效果上要便民,要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每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3、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城市是一块特殊的大型国有资产,要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和世界城市管理经验,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与运营市场,建立城市公用服务市场体系,大力推进城市公用设施管养和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进程,实现城市这块特殊的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4、树立系统管理的理念。城市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有宏观管理系统、中观管理系统和微观管理系统,宏观管理系统负责城市未来发展战略,中观管理系统负责城市功能的完善与拓展,微观管理系统负责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要树立系统管理意识,处理好城市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关系,做到宏观管理超前,中观管理规范,微观管理精细。

5、树立管治的理念。管治理念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后工业化,主张在城市管理中,寻找计划与市场、集权与分权、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国家与社会的最佳合作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参与城市管理,消除城市管理上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双陷阱,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各类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中国原有单一的、纵向的城市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树立多元、分散、网状的城市管治理念,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加快城市管理的国际化进程都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创新城市管理要实现三个结合

1、运营主体多元化与管理标准一元化相结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放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市场,产品型、服务型基础设施直接进入市场,载体型基础设施部分进入市场,不能进入市场的载体型基础设施,其保养和维修作业可先剥离后再进入市场,通过特许专营权招标、委托、承包、出让、股权置换、股票上市等形式将竞争性非排他性公用设施的管理与养护推向社会,对经营不善的公用设施,鼓励社会收购兼并。建立政府主导,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城市管理与维护模式,政府扮演标准制定者、监督者和评判者角色,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扮演市政公用设施管理者和维护者角色,管理和维护作业的主体多元化,管理和维护的标准一元化,综合运用城市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城市管理服务,充分发挥“看不见之手”和“看得见之手”的综合作用,防止城市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双陷阱。

2、生活性基础设施综合化管理与载体性基础设施专业化管理相结合。对占道经营、乱摆卖、乱停车、乱张贴、乱砍伐等涉及市民生活的基础设施管理,实行综合执法,集中管理。对一些大型载体性基础设施,如桥梁、隧道、河道、道路、公园等,通过招标,选择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组织实行专业化管理。同时在行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公用企业事业化、政企不分、垄断经营的模式,实行公用事业企业化,将一批公用设施养护和管理权向社会招标,实行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减轻财政负担。

3、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相结合。将分散在国土、规划、建设、住宅、水务、环保、人防、公安、运输、交管等部门的市政公用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权统一划归城市管理机构,统一领导,纵向分权到底,横向分工到边,克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弊端,变为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多元领导为统一领导。在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处理好集权与分权、条条与块块的关系,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来协调条块关系。管理重心下移,费随事转,市、区、街道、社区分级负责,用“四级网络”调动各级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破建、管、养一体化模式,实行建、管、养分离,推进基础设施管养的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创新城市管理要完成三个转变

一是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现代城市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管理目标、管理标准、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监控手段、效果评判、危机处理等方面有一套严格、规范、科学、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分科学管理与经验管理的标准就是看它有没有一套科学的、可行的量化指标体系,指标是任务的具体化,是检查的依据,是监控的手段,是研究的资料。科学的城市管理必须有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指挥系统、应急处理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咨询系统,单凭经验是难以管理好一座现代化大城市。

二是从运动式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等系统的高度集成,城市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和系统管理,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需要处理许许多多网状关系。城市管理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制度性潜移默化过程,而不是暴风骤雨似的革命,仅靠一场或几场运动式整治或检查是难以达到治本的长效目的。运动式管理只能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技能,只能使城市陷入运动管理的被动依赖综合症。

三是从问题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转变。问题式管理是一种后果导向型管理,它把问题的事后处理作为管理的中心工作,管理机构坐等问题产生、媒体曝光、群众投诉、领导批示来安排工作,是典型的应付式短效管理。预防式管理是一种原因导向型管理,它不是把问题的善后处理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把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控制类似问题再度产生的措施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它是一种治本型的长效管理方式。

创新城市管理要建立六种机制

1、建立城市目标管理责任制。城市目标管理责任制是一种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一个管理环节和每一个管理者,市、区、街道、社区层层签订责任制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责任制可以把城市纵向管理链和横向管理链用责任状连结起来,综合运用GIS、遥感、仿真等现代网络和数字技术,构造一张可测量、可控制、可监督的城市管理网,消除城市管理上的职责不清、相互扯皮、交叉管理和管理黑洞,实现城市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长效化。

2、建立城市管理社会参与机制。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建立政府主导,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机制,实行城市管理市民听证制度,让市民从决策、执法、监督全过程参与城市管理。建立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组成的城市管理咨询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意见,择优配置社会民意和社会智力,实现城市管理的社会化。

3、建立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欧美城市管理界流行以“企业家政府”和“虚拟政府”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克林顿执政时曾把它视为治国良策。我国的城市管理可以借鉴这种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顾客至上意识,通过委托、招标、租赁、承包等形式,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企业、社区和私人机构,政府只负责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管理标准的制定、价格的监督和服务质量的监督。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实行企业化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承担市政设施的招标、监理、鉴定等专业性工作,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城市管理企业化运作。

4、建立城市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城市管理的效率指标、效益指标和百姓满意度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管理发展年度指数和年度白皮书,科学管理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执政理念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活学活用。

5、建立全方位的城市管理监督机制。建立行政监督机制,把城市管理绩效作为考评各级政府和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建立司法监督机制,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法律监督;建立群众监督机制,通过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和群众接待日,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广泛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6、建立360°和360天的城市管理作业机制。建立360°的全方位城市管理作业机制,在城市管理上没有重要路段与非重要路段、重要街道与非重要街道、重要地区与非重要地区之分,城市管理必须全覆盖,不留死角。建立360天全日制城市管理作业机制,在城市管理上没有白天与夜晚、上班时段与休息时段、节假日与非节假日之分。(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管理学论文 篇八

1、试析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2、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3、基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审美教育研究

4、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策研究

5、中国石油管道局职业教育培训发展规划研究

6、国际教育与国际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7、深入发展时期教育技术理论演变的研究

8、大学生绿色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9、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

10、法制教育的功能探究

11、运用教育技术实现有效教学

12、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

1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探索

14、关于分层作业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探索

15、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

16、关于浅探学生的主体性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发挥

17、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浅析及班主任疏导作用

18、核心知识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筛漏的原因浅析

19、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20、关于高中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的见解

21、荔波煤矿瓦斯突出事故幸存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及预后

22、高职《材料分析与检测》课程中理论与实验的整合

23、关于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词义推断热点考点揭秘

24、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

25、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

26、论合作学习教学法在体育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7、我国北方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

28、初中学生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9、我国教育中介组织失灵与治理之研究

30、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31、新世纪我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问题研究

32、我国教育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33、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

34、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35、远程教育中情感信息的建模与处理方法研究

36、GDP危险期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7、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改革问题研究

38、当代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39、浅议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40、浅议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1、对于实验班化学教学的思索

42、高校贫困生档案管理工作浅析

43、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论创新问题

44、关于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教学

45、关于探索新课程下体育教学中角色转变

46、论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优化

47、关于中职语文服务功能刍议

48、谈现代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上应具备的能力

49、浅谈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

50、浅议善用有效教学策略规范语文综合学习

51、试论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52、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5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54、电邮模式在成人教育解剖学教学的应用研讨

55、浅议初中数学的复习策略

56、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57、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58、关于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的尝试

59、关于护士的职业承诺及情感承诺的初探

60、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军事医学院校学员管理工作

61、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实践浅析

62、初中英语教学的情趣初探

63、关于课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64、关于就业导向的远程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

65、论析中职会计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

66、小学语文写作训练初探

67、水利工程施工教学艺术探析

68、关于小组合作学习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69、关于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70、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及有效实施

71、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

72、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73、浅谈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

74、英语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75、试论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思考

76、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77、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简析

78、关于在数学教学中引入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79、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立统一

80、“学历型--学习型”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

81、浅议当前体育社会学分析的问题与成因

82、浅谈高校网络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8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

84、关于教师要做“生成性资源”的重组者

85、浅析视频教学法在食品营养学中的应用

86、对于合校后吉林大学主要办学指标及评估排名变化分析

87、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88、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监督与评价研究

89、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

90、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研究

91、关于让童言生辉--谈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92、浅谈小学英语课外作业布置的技巧

93、人本意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素质

94、关于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95、高中生数学焦虑心理成因及消除策略研究

96、浅谈东北三省普通高校冬季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

97、试析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知识观的重建

98、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考制度改革

99、试析怎样在高职院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00、浅谈探索成人教育的创新模式

管理学论文 篇九

一、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困境

1、教师层面。

(1)教学理念把握不准。由于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盲从,以案例教学贯穿整个“管理学”的授课过程。这些教师完全颠倒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主次地位,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不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2)案例选择不当。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所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它既是案例分析的出发点,又是案例分析的归宿。如果案例选择得不恰当,相关因素处理得不好,就会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授课教师应结合课程所讲授内容及学生受众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应用与掌握,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3)教师素养欠缺。案例教学是管理学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对授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实践经验。但部分教师因为受传统“师道尊严”的思想的影响,害怕授课过程中出错,从思想上不乐于接受案例教学方法。另外,案例教学法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我国时间尚短,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足。再加上目前高校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多为经济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从学校毕业即到学校工作。他们虽拥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从事过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普遍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难以采用创造性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

2、设施层面。

(1)案例资源有限。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依赖于丰富的案例资源。目前管理学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于部分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编写的相关案例教材。案例内容涉及国内外企业,国外企业主要是美国、加拿大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内企业主要是一些知名的大企业。虽然利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管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但国外企业文化背景与中国差异较大,不利于学生的案例讨论。而国内企业案例又主要是国内知名的大企业比如海尔、华为等,普遍缺少中小型企业的案例。总之,国内现有的管理学案例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2)教学设施落后。一般而言,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专用的案例教学场所、幻灯片演示设施、电视录像演示设施和多媒体演示设施等;软件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数据库、定量分析软件等。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扩招后,因建设新校区等原因,导致“负债”运营。因而在各方面都投入不足,教学设施的落后,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开展和最终的教学效果。(3)激励制度不全。有效的激励,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激励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制定相关制度以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教师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从目前许多高校的现状看,这两方面的制度都很不健全。最终导致教师不愿意主动进行案例教学,即使进行了案例教学,积极性也不高。

二、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困境突破

1、建立健全案例教学相关制度。

(1)激励制度。激励机制是否合理,直接会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案例教学需要授课老师比理论讲授投入更多的精力,编写或选择案例、备课、组织开展案例教学等。因此学校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以体现对教师劳动的尊重,从而激发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教学评价制度。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因而从评价体系上应区别于理论教学。因此,从学校层面上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相应制度。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可以在该制度的引导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3)考核与考试制度。案例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主要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完全依赖于最终的考试成绩,而更多地应关注和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的参与主动性、发言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性等方面。因此,应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考核与考试制度,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加大考核成绩在最终考试成绩中的比重等措施,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加大投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1)软硬件设施。软硬件设施是教学的媒介,直接关系到教学的顺利开展与效果。目前,大多数高校软硬件设施比较薄弱,因此应该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完善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有条件的高校应建立专用的案例教学场所,比如“管理学案例教学实验室“”管理学模拟实验室”或“管理仿真模拟室”等,同时完善和更新多媒体演示设备、录像演示设备、幻灯片演示设备和案例教学用具等。软件方面购买或鼓励教师编制多媒体授课软件,购买管理定量分析软件、企业管理相关数据库等。有了良好的软硬件设施的支持,就能使学生不出学校,模拟仿真企业的运营过程,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案例教学的效果。(2)教学案例库。案例是实现案例教学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直接效果。因此,鼓励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构建教学案例库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工作。案例库可以是电子形式,也可以编写案例教材。目前寻找的案例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种从国外引进管理案例,第二种是近年来国内编写的案例教材,第三种是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摘录改写的实例。这三种案例,各自有优缺点。国外案例比较成熟、比较经典,但有文化环境不同的缺点;国内案例大多来自于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中心和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三大中国案例研究中心,但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缺点;第三类案例在兼具紧跟时代,把握管理学实践与理论前沿的优点的同时,也具有因时间紧、编撰不全面的缺点。因此,教师在构建案例库选择案例时要考虑案例的本土性、时效性、典型性、针对性、实用性、适应性、理论性和启发性等特点,以使所选择的案例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

3、加强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案例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成败。但高校绝大多数教师都是走出校园就走上讲台,成了授课教师。学历虽然很高,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且许多讲授管理学的教师大多数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毕业,不同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接受过教学法等方面的培训,在授课经验方面也比较欠缺。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多途径培训教师,以提高其教学水平。可以组织进行教学观摩活动,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可以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进行短期的培训学习;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还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4、创造条件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阅历,导致对案例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努力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首先,学工办和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多参与各种校园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合作精神;其次,利用寒暑假期,鼓励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再次,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途径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虽然目前本科生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诸多困境,相信通过学校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力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等措施,一定能突破目前的教学困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管理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管理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取得较大的成效。

管理学论文 篇十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十二五”、“十八大”提出的艰巨任务,而转型升级困难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由来已久的难题。

本文简要分析了造成当前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各种因素,指出在当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并对于造成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缓慢、转型升级困难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同时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困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升级。

自2011年以来,由于无法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温州发生了一系列企业家逃跑的事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轰动,一时间,关于金融改革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成为学术界热点。

中小企业作为吸收就业、带动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推进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发生的经营困难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绝不仅是一场给当地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的借贷**。

事实上,困扰中小企业的绝不仅仅是流动性困难,收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种困局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集中爆发,它反映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弊端及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一、中小企业经营困境分析。

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既有其经营模式弊端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不利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原因。

首先,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低附加值、资源依赖型企业或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型小企业。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服务业受冲击不大,而制造类企业受影响大,主要原因是技术层次低,设备落后,规模经济不明显,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低成本劳动力。

而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是中小企业转型的直接原因,也使其转型日益紧迫。

当前中小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主要来自如下五个方面的压力。

(一)受金融危机及欧债影响,外部需求严重萎缩。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其消费能力大幅下降,虽然各国政府出台了各式各样的施救政策,但迄今为止收效不大,失业率仍然高企,与此同时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的前景并不明朗,“二次探底”的可能仍然很高。

而我国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依靠加工贸易出口生存,对国外需求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国外市场的需求萎缩直接对我国的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

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提高就业率,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振兴制造业的主张,不少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解决就业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再次开始盛行。

而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往往被认为是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典型,本就十分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对象,再加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中的博弈缺乏经验,往往在贸易谈判中吃亏,因此大量针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贸易摩擦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更加困难。

(三)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

虽然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这一优势,但作为正处于高速成长状态的新兴经济体,长期的经济增长终究会使得这个优势无法继续保持,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终会改变,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经济增长至某一阶段开始上升是必然的。

近些年来国内的“用工荒”由季节性变为长期性、普遍性说明,剩余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发生了逆转,这些事实实际上暗示刘易斯拐点很可能已经到来或即将到来,廉价劳动力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此外,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公平意识也在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约束在不断强化,这也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四)美元通胀,人民币升值。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低迷,美联储在2008年11月、2010年11月、2012年11月先后推出了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从事后的效果来看,量化宽松没有给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多少正面的效果,但却导致了流动性泛滥,再加上中国在以往的对外贸易中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不论从哪方面看,人民币在一段时期内适度升值都是不可避免的,而汇率的变化进一步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

此外,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投机炒作还造成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同样增加了中小企业的困难。

(五)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

直接对中小企业当前经营困难造成影响的还有国内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

为了消除始自2008年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投资计划带来的通胀压力,央行在2010~2011年间不断采取措施收回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频频上调,同时对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也作出了严格限制。

紧缩措施对本就十分依赖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造成了很大困扰,这间接导致了后来的企业家无法偿还民间借贷而“跑路”。

客观来说,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与国际经济大环境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但不论是成本上升、外部需求锐减,还是流动性问题,种种外部环境的变动暴露的实际上是中小企业现行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

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长期以来采取简单的加工贸易与低端价值链环节为主的发展模式。

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发展模式相当落后,存在诸多弊端。

首先,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员工专业化程度、技能水平低,员工流动性高,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企业运营中的问题不易被发现;其次,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过分依赖低价格优势,对品牌、技术重视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的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而利润微薄;最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规模小,既无专业的企业管理人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与精力解决管理、技术上的难题,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较低层次。

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过分依赖于落后的传统商业模式,使得它们抗风险能力弱、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对于敏感,以至于对外部环境的变动几乎没有适应能力。

而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的困境可以说是一直存在着,由于缺乏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环境,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十分缓慢。

温州金融**实际上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在历经外部环境的种种变化之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

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实际上就是从产业链低端走向高端、核心竞争力由低价格走向高技术的过程。

转型升级需要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创新的过程既需要充足、稳定的资金,也需要健全的激励制度和有效的市场环境充当创新的利润保证。

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之难,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和行政体系对市场竞争空间的破坏。

(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资金不足。

1、正常融资渠道难以获得资金内部融资较之外部融资,其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负面效应和节约交易费用,但内部融资一般为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所采用,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所限,一般难以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因此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的是外部渠道。

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本应催生出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资本市场,但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基本上为国有部门所垄断,没有充分竞争的银行体系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无法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满足各种资金需求的。

对国有银行来说,中小企业资信状况较差、缺乏足额的财物抵押,对中小企业放贷的风险往往较大,因此国有银行往往对中小企业惜贷、惧贷;相反地,如与银行体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有企业和一些大型的民营企业则可以较为容易地以正常的利率从银行获得贷款。

金融体系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致使中小企业的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取资金。

2、成本高的民间融资难以支持转型升级。

在内部融资能力弱、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这一渠道来筹集资金。

民间借贷非正规融资方式虽然简便迅速,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但是民间金融组织没有合法身份,因而一来其高昂的运作成本基本上都被转嫁给融资企业,二来民间借贷只能局限于短期市场,故中小企业至多能够依靠民间融资满足一时的流动性紧缺,要指望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做出长期、大量资金投入进行转型升级是不可能的。

(二)缺乏创新支持的环境。

众所周知由于技术创新存在外部性,市场参与者有“搭便车”的可能,这对于技术创新是致命的,因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风险都相当大,如果创新的利润没有有效的制度保证,巨大的成本无法收回,企业不会坚持自主创新;所有的企业宁愿选择通过盗版的方式便捷省钱地获得新技术,而不会选择自己投入大量成本到头来却“为他人做嫁衣裳”,如此一来任何企业都不会有技术创新的尝试了,因此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都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

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可以保护创新的成果,保障公平的竞争规则,进而让创新的好处惠及全社会。

然而在我国,知识产权体系在相当程度上形同虚设,大批企业几乎没有知识产权意识,盗版仿冒现象层出不穷。

这种状况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是矛盾的:一方面,它们也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另一方面,它们在现行的制度背景下又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搭便车”。

这种“囚徒困境”的解决需要第三方即政府部门加强对创新环境的管理。

(三)行政体系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限制。

我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行政权力侵犯市场规则的状况并不少见,而中小企业力量薄弱,更容易受到行政权力的伤害。

首先,中小企业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不公平待遇。

我国的官僚体系对于经济绩效的考察目前主要以GDP增长作为主要目标的考核内容,地方政府往往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速度。

这种唯GDP主义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各级地方政府过分专注于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却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利益。

为了大企业落户,各级地方政府时常会出台措施争相放宽门槛,如提供各式各样的优惠政策,在土地、水电等各类公用设施、各项行政审批、贷款审核等方面大开绿灯等,殊不知这些举措早已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其次,行政垄断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虽然制定并出台了《反垄断法》,但是在我国行政垄断大量存在,仍然有相当多的领域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并不对非国有部门开放,例如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就是主要由银行业的垄断所导致的。

行政垄断是政府庇护和认可的垄断,《反垄断法》对其并不具备效力。

一般而言,上游企业的垄断定价会抬高下游中小制造企业的成本,压缩其利润空间。

更为棘手的是,地方政府不仅充当国有行政垄断的保护者,一些行政行为还直接造成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如给予国有企业以各种优惠待遇、政策上优先照顾国有部门等。

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在现行的体制格局之下实际上是较为弱势的群体,经常遭遇不公平对待,其困难也难以得到重视。

区别对待之下,中小企业利润被侵蚀,发展空间被挤压,其发展潜力大打折扣,中小企业在这样苛刻的环境里进行创新困难重重。

三、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完善竞争机制。

只有严格遵循法律,给予各类企业公平的市场地位,才能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为此有必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制约政府的行政权力对市场规则的侵犯。

首先对于政绩考核体系,需加以整改,不应一味强调经济增长率,而要让政府部门致力于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动机上减少行政干预的可能。

其次,应当加快破除行政垄断的进程,对于非国有经济部门不应过多设限,给予中小企业及其他民营、私营企业充足的发展空间;而国有企业也应当真正自负盈亏,不应当再依靠不公平竞争和行政垄断谋利。

最后,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应得到贯彻,只有当创新环境得到优化,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得到强有力的创新支持体系的激励时,中小企业才会有动力去自主创新。

总的来说,只有在公平的竞争机制得到完善的情况下,市场才能真正做到优胜劣汰,优秀的中小企业才有可能在充足的发展空间下脱颖而出。

(二)试行金融改革和创新,改善投资环境。

在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离不开健全金融与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

只有支持金融及相关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大胆进行金融改革,努力建立多层次、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对于民间借贷,应看到其有利于经济的一面,改变对其一味“堵”、“禁”的解决方式,应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并设法引导其走向规范化,支持民间金融合法有序发展,让民营资本为国民经济服务。

针对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同时要鼓励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配套的社会服务协作体系,如资产及技术评估、担保服务、融资服务、法律服务、产权交易等,以实现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与中小企业的需求的有效对接。

除非建立起健全的金融与社会服务体系,中小企业的融资与转型升级问题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改变企业发展战略和模式。

中小企业当前遭遇的经营困难表明,依靠廉价劳动力、简单的加工贸易的商业模式缺乏核心竞争力,过分依附于国外需求的经营模式需要重新定位。

在这一系列困难面前,中小企业应当化被动调整为主动适应,主动思变求变,在“十二五”号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力求从组织管理、业务经营上实现战略突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国制造”的价值提升。

另外,中小企业不可能单独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壮大,因此在合作模式上,中小企业如果能加强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建立以大企业为中心、中小企业为合作伙伴的产业集群模式,实现不同组织经营模式的优势互补,中小企业必然可以借此走向深度的专业化和合作化。

再如,我国的GDP于2010年超过日本之后,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目前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仍然不够高,国内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此番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不仅成了一次倒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机会,也在同时提醒广大中小企业是时候将战略眼光放在国内消费需求这一广阔的市场上了。

尽管当前的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是由社会服务环境的缺失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失误导致的,但此种状况的改变并不是无从下手的。

通过改革和完善金融与社会服务体系、创新支持体系,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中小企业的优势就会有发挥的空间;当然这也需要广大中小企业自身不断调整战略、追求卓越。

总之,转型升级的问题是制度环境和中小企业自身战略的问题,只有二者紧密结合,转型升级才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田家林,徐立岗,方海燕。中小企业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

[2]彭长青,魏大鹏。可视化管理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应用初探[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8)。

[3]李堂军,张晓蕾。中小企业实施可视化管理的基础与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4]邵志燕。从金融结构缺陷视角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商业时代,2012(28)。

[5]董裕平。金融结构缺陷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武汉金融,2009(04)。

[6]周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建议---从浙江温州金融**看中小企业融资[J]。发展研究,2012(01)。

[7]唐吉荣。从温州民间融资发展看我国金融改革[J]。发展研究,2012(01)。

[8]王汉钰。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中[J]。当代社科视野,2011(12)。

[9]孟丽霞,何宏金。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1(36)。

[10]黄孟复。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lwmb/jingxuan/1412rp.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