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论文模板 >开题报告 >

心理学毕业开题报告多篇

心理学毕业开题报告多篇

心理学毕业开题报告多篇

【第1篇】大学生心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大学生心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紧张、繁忙、竞争的气氛也同样笼罩中小学校园。 家长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和青春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悠闲的双休日, 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 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 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 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 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教师,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我们肩负的任务重如泰山。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 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 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 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 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对小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细致、合理、有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家长的教育方法更得当,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四、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树立系统观、整体现,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生理 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透过各种 错综复杂的现象从中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 从而作出更有效的决策。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 极进取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动态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 力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学生出现厌学情况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症结, 不能静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现象或行为表现,应由果溯因,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心理机制的运行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 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分析与研究中, 既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发现厌学的根源,采用有效的措施。

5、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要组织力量予以纠正。

【第2篇】心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示例

心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示例

心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样本

安徽中医学院医药经济管理学院

论文题目: 韩剧对高校女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探究 学生学号:学生姓名: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

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学院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在上交论文时一并将其电子版报送院部。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xx年6月26日”或“20xx-06-26”。

【第3篇】大学生心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一、课题的提出

紧张、繁忙、竞争的气氛也同样笼罩中小学校园。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和青春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悠闲的双休日,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教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我们肩负的任务重如泰山。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对小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细致、合理、有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家长的教育方法更得当,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 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四、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树立系统观、整体现,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透过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从中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从而作出更有效的决策。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动态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力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学生出现厌学情况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症结,不能静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现象或行为表现,应由果溯因,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心理机制的运行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分析与研究中,既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发现厌学的根源,采用有效的措施。

5、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要组织力量(或家长或老师或其他重要人物)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6、异同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中,既要注意掌握对象的一般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知识水平差异,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家庭环境差异等影响,努力做到共性、个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7、保密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谈话内容结果予以保密,强调对研究对象的人格与利益的关系,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

8、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尊重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和积极性。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谈话与问卷)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厌学现象及厌学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2、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3、个案法

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4、资料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5、经验总结法

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难点

受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拼命灌输,课外则布置大量的作业,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应付考试;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大,教育不得法。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家长不同意。为了“提高”自己孩子的水平,许多家长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还要布置额外的作业让孩子做。

七、预期的目标和结果以及创新之处

1、加强家校联系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做到联手共管,使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同时端正家长对子女读书的看法,使其与校方达成共识。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能够并乐于努力去达到目标。另外,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少批评。还有,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

2、加强师生联系

有人说“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家长”。可见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以信心与关爱,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能够与学生交朋友的教师是出色的教师。教师绝对不能歧视学生,而应该正确引导学生。

3、上好学习心理课

厌学学生大多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学习上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上好学习心理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指导课余生活

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禁止学生上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可以召开“我的课余生活”、“做文明的网络使者”等主题队会,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八、课题研究任务分工

九、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论证阶段(9月~10月)

1、确立研究方案;

2、开题论证;

3、进行学生学习能力分项调查(问卷法、谈话法)。

阶段成果:调查报告、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11月~2月)

1、进行实验,个案研究;

2、适时反馈,调整研究策略;

3、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论证,并设计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阶段成果:创造性学习个案及教学实践阶段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3月~5月)

1、整理相关资料。总结得失,继续深入研究。

2、收集小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实验论文及研究报告。

3、展示课题成果。论文、案例、随笔等。

4、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结题论证。

第四阶段:反思提高

最终成果形式:实验报告、经验论文和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开放性学习案例。

十、参考文献

1、杨心德:《学生的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教育研究》

2、黄荣光:代写论文 《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4篇】本科心理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小学生快乐感调查研究

1.1 国外的研究综述

1.1.1 由边沁开始的快乐与功利研究

英国伦理学家洛克和边沁是其中坚代表。由于伦理学的学科使命与问题意识,使得伦理学家把快乐与行为的道德准则、价值判断相联系。伦理学的这一道德追问与价值联系,使得哲学中的快乐演绎成为伦理学中的“功利”。功利是有利于快乐的事情。“凡是有利于快乐的事情就是好的”,这就是功利主义的行事原则。

1.1.2 经济学关于快乐与效用的量化研究

在经济学中,把快乐概念引入经济学。快乐——效用度量问题的研究始于杰文斯创立的边际效用论。杰文斯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痛苦换取快乐,人们消费的目的便是追求快乐减免痛苦。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把物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属性界定为效用。杰文斯把劳动定义为心身所受的痛苦即负效用,劳动收益得到的快乐则是正效用。而均衡的劳动时间则由劳动的边际收益(正效用:工资产生的快乐)等于边际成本(即由劳动产生的负效用:痛苦)来决定。[3] 在经济学中,快乐概念转化为“效用”,用以解释人类在约束条件下的化选择行为。从而可见,经济学中效用概念的本质涵义仍然是快乐,快乐即效用。[4]

1.1.3 心理学视角中的快乐指数:主观幸福感测量

从心理学角度看,快乐是个体依据自身标准对生活质量所作的主观性评价与情感性反应,即主观幸福感。[5]由于其注重个体行为心理研究的学科特征,使快乐研究进一步转向主观分析,并突出对快乐的个体心理感受———情感与认知的研究。与之相应,心理学家们更愿意以“幸福”来表征快乐。一些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指人们的良好的生活与行为状态,是人合理地节制感性欲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使人格、理性不断完善的活动。[6]

1.1.4 社会学视角中的快乐指数:生活质量与满意度测量

社会学领域关于快乐与幸福研究的着眼点在于社会群体体验,其目的是找到一种能够用以评价特定社会主观生活质量与满意度的指标体系。社会学视角中的快乐测量主要表现为生活质量主观指标的构建过程。

社会学家意识到,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人得到幸福生活,人人感受快乐。因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人人快乐的状态,可以说是对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社会学家对快乐的研究是以人群对社会状况的“认可”即满意程度为注意点的。[7]

1.2 国内的研究综述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生活质量的研究。1985年林南等首次在天津展开调查他们认为生活质量是对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总结,因此研究以人们的主观态度资料为基础从22个方面测量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1987年,林南等又利用上海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数据从个体生活的13个方面探讨了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这两个研究领域之间的因果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林南所做的这两次研究侧重于生活满意具体领域的分析及与社会指标关系的探讨,为我国社会学领域对人们生活满意度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综观国内外关于快乐指数的研究,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关于快乐的思考从未停止过,说明快乐对人们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性。需要强调的是,快乐是最能够准确表达人类正向情感的概念,幸福、满意、效用、偏好等概念所包含的状况最终都是以主体自身愉悦、快乐的内心体验为根本尺度的。

快乐是人的一种主观的身心体验。事实上,快乐虽然是一种内在的情绪体验,但这种个体体验与感受决不是“主观随意”的。其实,不同的人对外物的刺激回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不同的人,需要不同,因而对快乐的体验不同。本人认为,快乐是人们主客观统一性的产物。快乐是一种通过外物的刺激作用于主体而产生的内在体验,并且通过主题评价,它随主体身心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快乐最终是通过主体感受的,因此快乐指数又称主观快乐感,是以百分数表示的人们的主观快乐满足程度。[8]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忽视外界对主体的作用。

2 选题原因及意义

2.1 选题的原因

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为其继续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学生未来的人格、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思考的是,在素质教育口号下,孩子们是否享受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快乐与否,不仅影响着小学生现在的生活以及学习,甚至伴随着他们一生的成长。作为未来祖国的培养人才,小学生的快乐、快乐感受与快乐指数,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

在东环小学实习期间,班上的敖文清同学是一个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女孩。在她的脸上,我看不到她天真烂漫的笑脸,看不到孩子们童年时代所应有的快乐。她从不按时完成作业,同学经常嘲笑她不写作业的行为。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不按时完成作业呢?”她闷闷不乐地回答:“不想写,我后妈不帮我在作业上签字。”到底是什么因素让这些四年级的孩子多了一份伤感,而少了一份快乐,我想这不仅是家庭、学校的原因,也许还存在其他的因素,那么这些因素是什么呢?这就引起了我思考。

在思考的基础上,我编制了《小学生快乐指数问卷》,共20个题目,题目涉及可能影响小学生快乐的9个因素(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压力、学校生活、课余时间、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2 选题的意义

此研究是从实证的角度,通过自编的问卷调查手段来来探究小学生的快乐程度,进而测算出小学生快乐指数。对于当代小学生的快乐指数实证研究的价值,笔者认为:

(1)对小学生“快乐指数”进行探究,是检测小学生精神状态的重要指标。对小学生“快乐指数”进行测量与分析,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善快乐的感受,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有助于小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掌握小学生的快乐状况,能为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3)对孩子进行快乐教育,使其感受到人生的积极意义,对于他们树立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4)进行快乐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们个性的充分发展,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人才,提高民族素质,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3 研究的构想

3.1 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快乐的研究评述。

(2)小学生快乐的研究现状。

(3)对影响小学生快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统计结果。

(4)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小学生快乐的影响因素,探索影响小学生快乐的根源。

(5)根据影响小学生快乐因素以及学生的心里特征,探索和谐、健康、完整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根据研究的结果现实,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小学生的快乐问题,净化小学生生活中的周边环境。

3.2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3.2.1 对象

调查选取玉林市及乡镇两所小学两个班级四年级共110名学生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97份。

3.2.2 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自编《小学生快乐指数问卷》共20个题目分别对玉林市东环小学和桂平市油麻镇中心小学两所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题涉及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压力、学校生活、课余时间、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9个不同情境下的情绪体验。每道题采用李克特氏5点尺度计分的方法,学生从中选择一项符合自己的答案,统计时各项赋分分别为5、4、3、2、1。因此,本问卷关于快乐体验满分为100分,表示很快乐,最低分为20分,表示很郁闷。

(2)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报刊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及相关研究成果。

(3)访谈法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编制访谈提纲,对学生进行访谈。

3.2.3 数据处理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3.2.4 研究假设

(1)父母的不同职业、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式影响学生快乐感的主要因素。

(2)儿童的年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快乐感。

(3)城乡学校学生的快乐感现状不同。

(4)调查问卷中的9个因素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快乐感。

4 研究的创新点

(1)开展本课题研究,是在汲取国内外有关快乐指数、快乐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影响快乐的因素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制而成的《小学生快乐指数问卷》,编制问卷采用了专家评判法,同时征询了小学教师的意见以及吸取同学的意见认为这些题目是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的,保证小学生看得懂,能够测量出小学生的快乐感。

(3)本问卷以玉林市城乡两所小学的四年级两个班级的110位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具有代表性,只代表玉林市。

5 研究的进程

本课题研究分为六个阶段:xx年6月至xx年5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6月至xx年11月)

(1)选择研究课题。

(2)编制调查问卷。

(3)发放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12月至xx年1月)

(1)选择毕业论文导师。

(2)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

(3)完成调查问卷统计。

(4)开题报告会。

(5)上交相关表格。

第三阶段:论文撰写、修改(xx年1月19日至xx年5月14日)

(1)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论文评阅、答辩资格审查(xx年5月17日xx年5月21日)

(1)打印装订,送交指导老师和相关专业评阅人评阅。

(2)提出答辩申请,由系学位委员会对我的毕业论文进行资格审查。

第五阶段:论文答辩(xx年5月24日至xx年5月28日)

(1)参加论文答辩会。

第六阶段:整理毕业论文及相关材料(xx年6月1日xx年6月7日)

(1)整理毕业论文及相关材料,按照要求归档或上交,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陈惠雄,刘国珍.快乐指数研究概述[j].财经论丛, xx, (3):29--36

蒋自强,张旭昆.西方经济学演化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348

[3]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300

[4]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xx:57-66

[5]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j].理论学刊, xx,(05)

[6]陈惠雄.“快乐”的概念演绎与度量理论[j].哲学研究, xx,(09)

[7]林剑.幸福论七题——兼与罗敏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 xx,(04)

[8]徐建华,霍丽敏,赵睿.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的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xx,(06)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lwmb/kaiti/l3pn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