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遥忆故人 李白【通用多篇】

遥忆故人 李白【通用多篇】

遥忆故人 李白【通用多篇】

有关清明忆故人的唯美古诗词 篇一

南歌子·丁酉清明

词牌名:南歌子|朝代:宋朝|作者:黄升

天上传新火,人间试袷衣。

定巢新燕觅香泥。不为绣帘朱户、说相思。

侧帽吹飞絮,凭栏送落晖。

粉痕销淡锦书稀。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

赏析/鉴赏

【注释】:

黄昇这首词题为“丁酉清明 ”,“丁酉”指的是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此诗是一首伤春怀人的词作。

“天下传新火,人间试裌衣。”上句指的是清明。

古代四季用不同的木材钻木取火,季节变换时所取之火便叫新火 。按“唐制,清明时赐百官新火。”上句用天上一语,即出此典故。

上句天上,下句人间,意境不凡,实际上与此词所写之怀人高情相为表里。三月清明之时,人间刚穿上裌衣,清明日虽是一平常而新鲜的生活感受,却触动了词人的一番之伤心情感。时序变换漂泊很久,离恨久矣 ,意在言外。“定巢新燕觅香泥。”新燕归来,栖息于旧巢,飞衔香泥,经营家室,真是一片欢忙的景象。这里所说的“新”“香”,层层点衬出春天之美好。此句所描写之景象,反衬人之离别,在家居住的却空守闺阁 ,漂泊的人却有家不得归,皆不言而喻。“不为绣帘朱户说相思 。”歇拍是紧承上句出来,由此而明白此三句都是设想之辞,虚摹居者之情境。燕子合家呢喃言欢,闺阁中人却默默相思。替闺中人设想相思之苦,却出以燕子不为闺中人说相思,境界极美。

过片从对方之虚摹回到自己之现境。“ 侧帽吹飞絮 ,凭栏送落晖。”过片二句是作者自己伤春怀人的真实写照。风吹飘飞的柳絮侧帽独行。凭栏,远眺独送渐落的余晖。这凄凉的意味又于独守闺阁有什么不同呢?写飞絮,则感叹春将暮矣。写落晖,则悲叹太阳云西下矣。有家归不得之悲怆,直透出词面。用侧帽 、落晖等字,不但生动传神,而且淡雅。“粉痕销淡锦书稀 ”,说的是闺中人从前寄来的书信,上有泪痕 ,今已消逝,则是因为藏之已久;更言书信之稀,并且不能再得 。其中久别信断之事,长念不已之情,真实可现。“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结笔承锦书稀写出,仍落笔于现境,全篇使人觉得收得稳重。子规啼叫之声音,古人以为象说“不如归去 ”,声调非常凄切 ,尤其在行人听来,更是叫人感伤。曰山南山北,则暮春无处不闻子规 ,即使不愿听见 ,也不得不听见。无可逃脱的离恨,到曲终时仍绵绵不断。

此词虽小,却意境高远,表现出了深切真挚的怀友之情,写来虚实相映,笔法丰富,曲折多姿。

有关清明忆故人的唯美古诗词 篇二

壬子清明看花有感(有序)

朝代:明朝|作者:杨基

吉祥寺里千堆锦,绿发仙人对花饮。

腰鼓金盘五色蓝,醉归犹带花枝寝。

东风壬子几清明,三百年来寺已倾。

沙河塘上痴儿女,犹诵钱塘太守名。

看花我亦逢壬子,况是清明非偶耳。

莫论南浦与西湖,楚水吴山正相似。

青莲居士识前因,金粟如来见后身。

总不能知尘外劫,也须曾是会中人。

赏析/鉴赏

【注释】:

(熙宁五年壬子清明,眉山苏公看花于钱塘吉祥寺,金盘

彩蓝,献花者五十三人。有诗曰:“吉祥寺里锦千堆,前

年赏花真盛哉。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

凉州花始开。”是其事也。洪武五年,基与员外方君看花

于西江省掖,节值清明,岁亦壬子,去苏公三百年矣。叹

公之不可见,而犹以诵公之诗也。因赋长句,以记岁月,

庶为后三百年张本云。)

《忆故人》题解 篇三

《忆故人》题解

《忆故人》题解

《忆故人》题解

《忆故人》又名《山中思友人》,《神奇秘谱》:臞仙曰,是曲者,与秋月照茅亭一人之所作也。盖曲之趣也,我有好怀,无所控诉;或感时,或怀古,或伤悼,而无所发越者、非知音何以与焉?故思我昔日可人,而欲为之诉,莫可得也;乃作是曲。故前圣之所谓道之不行,乃思圣人。故曰,“我思美人天一方,欲往从之不能忘。”是其言也。《浙音释字琴谱》:与前谱同,下多“噫!离合无凭焉”。《重修真传》:是曲也,蔡邕所作。曲之趣者,为思念故人,别殊难会;而思慕於心,时无不想言,而我有好怀,无所控诉,思我美人,天各一方;欲往从之,不能附翼;与谁言欤?噫!离合无凭焉。《琴苑心传全编》:是曲也,我有好怀,或感时,或怀古,或伤今,而无所发越,非知心者,何以与焉?故思我友人,而欲为之诉,莫可得也。乃为此曲,以写之。《山中思友人》(忆故人)后记《今虞琴刊》:忆故人,亦名山中思故人,或云空山忆故人,传为蔡中郎作,……卢陵彭庆寿识。此曲彭祉卿先生童时受自趋庭,研精三十年,未尝间断,故造诣独深,含光隐耀,不滥传人,自前岁漫游江浙,偶一抚弄,听者神移,争请留谱,於是大江南北流传渐广,惟辗转抄习,浸失其真,或竟自是其是,先生辄引为憾,将复秘之。余既於去秋与先生订交,琴尊酬唱,辄相追陪;一年来欲就学而未敢以请,盖有以知乎先生之志也;今幸得而承教矣,且尽得先生之奥矣,而於先生之志,恶可以不书。虽然抱璞守真,责原在我,循规絜矩,还冀后人,乙亥冬十月真州张子谦识。《山中思友人》(忆故人)小标题《浙音释字琴谱》:

一、感怀

二、忆旧

三、知我《重修真传》:同前谱。《山中思友人》(忆故人)歌词《浙音释字琴谱》:一段 感怀茅斋满屋烟霞,兴何赊,老梅看尽花开谢,山中空自惜韶华。月明那良夜,遥忆故人何处也。二段 忆旧青山不减,白发无端,月缺花残。可人梦寐相关,忆交欢会合何难。叠嶂层峦,虎隐龙蟠,不堪回首长安。路漫漫,云树杳,地天宽。三段 知我慨叹参商,地连千里,天各一方,空自热衷肠。无情鱼雁,有留韶光,流水咽斜阳。

有关清明忆故人的唯美古诗词 篇四

今春苦雨初有春半曾无十日晴之句去立夏无几·今年草草过清明

朝代:元朝|作者:方回

今年草草过清明,春莫曾无十日晴。

担上牡丹犹许见,城中浑不识莺声。

赏析/鉴赏

【原题】:

今春苦雨初有春半曾无十日晴之句去立夏无几日愈雨足成五诗

《忆故人》阅读题及答案 篇五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忆故人①无名氏别君彼此两平安,别后恓惶凡几般。虽然更寄新书去,忆时捻取旧诗看。一更独坐泪成河,半夜想思愁转多。左右不闻君语笑,纵横只见唱戎②歌。[注]①选自《全唐诗补编·敦煌遗诗》,作者不详。②戎:旧时中原人对西部民族的泛称。

(1)“恓惶”主要意思有:①匆忙烦恼的样子;②陕甘方言,思念,想念;③可怜,穷困。你认为“恓惶”应作何解释?请说明理由。(4分)

(2)第三、四联运用哪些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

14、(1)“恓惶”应为“思念、想念”意。(1分)从诗歌出处、注解看,“恓惶”应为陕甘方言。(1分)从题目看,“思念、想念”与“忆故人”照应。(1分)从内容看,与思念故人的“几般”情形相吻合。(1分)

(2)第三、四联运用夸张、对比手法表达思念故人之情。(2分)颈联“泪成河”运用夸张手法,强化了思念之深。(1分)尾联将满耳皆是“戎歌”与再也听不到故人“语笑”对比,突出了别后的孤独与思念。(1分)

有关清明忆故人的唯美古诗词 篇六

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词牌名:海棠春|朝代:宋朝|作者:吴潜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

赏析/鉴赏

鉴赏

这首词借写海棠,抒发自己心忧国事的悲慨和壮心不已的豪情。作者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已是六十五岁了,之前曾几度官居台辅,又几度削职,经历了宦海几多沉浮,意气未免有些消沉了。但他在庆元任内仍克尽职守,并写有诗词作品三百余首,佳作亦有多篇,读此词可见其心迹之一斑。

“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红颜皓首,两相对待,在这“无语”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

下片由眼前的海棠而联想四川的战况。“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率十万军队自六盘山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虑退兵。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词人以跳跃式思维写此事,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这两句的意思就是:锦江头(以代蜀)的海棠,还是那般艳丽!这里又用“濯锦”二字,海棠花就显得更美了,真是锦上添花。“江头”前又着一“古”字,似乎表示:我华夏古来繁华之地,岂容狐兔闯来!

这首词写词人在衰暮之年观赏海棠,联想“海棠国”的战局,表现了烈士暮年心忧国事的忠忱。

遥忆少时元宵夜传统散文 篇七

不知从何时起,元宵节的夜晚竟然变得如此地冷清。

我不禁想起了少时的元宵夜,那时的元宵夜,可绝不是这样。

记得那时,吃完晚饭,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百病”,所谓的走百病,就是在外面溜达,但需要走出家门,超过一百步才行。于是,父母亲领着我们五个孩子,一边走着,一边观赏着周围的景致,在街上走走停停,很是壮观。有时候,我因为懒怠,吃完晚饭,想先在家里呆一会儿,可母亲总是会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催促我,说:“别懒了,快出去走走,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饭后走百步,驱病除灾,这是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的。于是,我懒洋洋地起来,和家人们出了门。可这一出门,往往会玩很长时间,家人们都已经回家了,可我仍在外面玩。这何止走了百步啊!几千步,几万步都有了。

入夜时分,天幕低垂,往往有一轮明月斜挂在天空中,皎洁地照耀着整个大地。可它并不孤单,那家家悬挂在门前的红灯笼与它遥相呼应,跳跃着火焰,向它问好。这些红灯笼,可不像现在商店里卖的红绸面的灯笼那样的高档。这些灯笼,都是当时的乡亲们就地取材,用高粱秸秆和红纸做成的。制作粗糙的红灯笼,只不过是用秸秆扎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用红纸围绕在四周,套在一个有铁丝固定的木板上,在木板的中间点上一根蜡烛就可以了。制作精细的灯笼,工序可要繁琐多了,可灯笼也是漂亮极了。这样的灯笼,需把高粱秸秆从中间剖开,然后,再用薄薄的刀片把高粱篾子取下,按照喜好,编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当被牢牢地固定住后,再把裁剪好的红纸用浆糊粘在灯笼的骨架上,一件精美的灯笼工艺品就出现了。可在当时,拥有这样灯笼的人家并不多,记得每年挂这样灯笼的,不是村长家,就是当时的开砖厂的厂长家。看着村长、厂长家的孩子把灯笼挂出来,我们这些贫家子弟羡慕得不得了,可我们只有欣赏的份,而却没有触摸的份。而就这样远远地看着,我们就很欢喜了。

我们也有自己的灯笼玩具。找到一个罐头瓶子,然后在瓶子的底部中间位置滴上几滴蜡油,再把蜡烛粘在上面,点亮后,在罐头瓶子的四周均匀地拴上绳子,保持平衡后,用一根木棍拴上,灯笼就做成了。有时,父亲看我拎的灯笼太可怜了,就在百忙之中,用高粱秸秆给我扎上一个小型的红灯笼,拎着这样的灯笼,当时的我,高兴极了!

拎上灯笼,邀上几个小伙伴,我们就从家里出发,从前村走到后村,再从后村走到前村。微弱的烛光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我们就这样打打闹闹着玩了很久,正月的寒冷被我们炙热的身体阻挡在身体之外,肆虐的北风也无法把我们驱赶回家中。因为,外面引起我们的兴致的东西太多了。

最能够引起我们兴致的,是那时时燃放的烟花。伴随着鞭炮声,那一束束烟花从地面直冲云霄,像彗星的尾巴,扫出一道道光线,随后,在天空中迸溅开来,开放出美丽而多姿的花朵。当一处归为寂静后,很快,在另一处又会形成姹紫嫣红的景象。那时的人,虽然生活清贫,可是,在买烟花上他们是毫不吝惜的,“钻天猴”“魔术弹”……一个个地买回家里,要的就是一种节日的喜庆,要的就是一年的好兆头。元宵节的夜里,弥散着一股股硫磺的味道,可这味道,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是那么的沁人,那么地让人迷醉。

在行走中,会看到每一户人家的门前都燃着火道,那是人们用锯末子拌上柴油,一堆堆地堆放在门前。初燃的时候,火苗很足,蜿蜒地伸向远方,一家挨着一家。还有的人家,甚至会劈开一些木头柈子堆放在门前,燃烧起剧烈的火焰,往往能够引来许多人的围观。人们围着火堆,一边看着璀璨的夜景,一边唠着家常。

孩子的兴致总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的,我们于是再往远走,来到村头的一处池塘。冬季的池塘冰冻三尺,有时会凸起一个高高的冰包。我们就把灯笼放在池塘边,然后,一个个地,开始一点点地,小心翼翼地向冰包顶端走去。走到顶端,呐喊着,喧闹着,然后,坐在冰上,再快速地滑下来。那时的冰,真的很滑,不像现在的冰面,柔柔的,黏黏的,打个出溜滑也不尽兴。记得有一年,我们在元宵夜来到冰面玩耍时,一个小伙伴点燃了一个废旧的轮胎,当轮胎燃烧起来后,往冰面上一滚,轮胎就开始转动起来,像一个火轮一样。我还由于躲闪不及,被火燎到了头发,样子很是狼狈,却招来伙伴们的一阵笑声。

每一年的元宵夜,少时的我,都会玩得很晚。回到家里,母亲总是会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放到我的面前。那时的汤圆很是金贵,我家五个孩子,也只能买两袋,多了,父母亲是要斟酌一番的,毕竟,那时候的家境不容许买更多的汤圆。于是,每个孩子分到碗里的,只是几块,我舍不得吃,总是慢慢地咀嚼着,当里面的甜汁和我的舌头相遇的时候,回旋在味蕾间的,是无限的甜蜜。可我更愿意吃元宵,母亲炸出来的元宵,外皮脆脆的,里面糯糯的,甜甜的,总是会勾起我的食欲。

要睡觉了,家里也是灯火通明的,在仓房的窗台上,摆放着油灯;在居室的门口处,也摆放着蜡烛。父亲本来是想把居室中的电灯也开一宿的,可母亲舍不得,就关了。

年龄渐长,逐渐成熟的时候,是否也在把一些快乐带走?

考上大学后,每年的元宵节,我已经习惯了窝在家里看电视,母亲还是督促我出去“走百病”,我总是应付着转悠一圈,就回到家中。天太冷了,我已经不习惯在元宵夜出门了,可和家人一起看电视,感觉也很好。

工作后,成家前,仍是每年都在家居住。元宵节的夜晚,最大的活动就是家人聚在一起,打麻将。母亲打麻将很好,每次她总是赢得很多。现在,我多想看到母亲坐在麻将桌前,玩着麻将时那张慈祥而又幸福的笑脸啊!

成家后,仍是每年的元宵节都要回家,可渐渐地,家人们玩的兴致淡了。曾经的二哥,在元宵节的夜晚,总是会放很多很多的烟花,燃放烟花的时候,他快乐得就像个孩子一样。而今,现在的他,虽也买烟花,可要比以往少多了。他说,年纪大了,已经没有了那个兴致了。

今年的元宵节,我还是回到了农村的家。当夜色渐浓后,街灯点亮了,照耀着宽敞的马路。可马路上却很是冷清,只是在影影绰绰中,可见三两人在街路上行走。远处的几户人家的门前,红色的灯笼孤独地挂在那里,在微风中摇曳着。燃放烟火的,也不甚多,在天空中短暂地璀璨后,灯火依旧阑珊。

为了应元宵节这个景,我吃了两个汤圆,入口虽然仍是糯糯的,可在味觉上我并没有感受到香甜。难道,现在,连这过年里的最后的狂欢夜,也要变得寡淡无味了吗?

遥忆故人 李白 篇八

导语:李白并没有写下遥忆故人这首诗,但根据思念友人这一主题,《江夏赠韦南陵冰》倒显得贴切。下面是《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文及作品赏析。

《江夏赠韦南陵冰》 李白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色九千里。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

昨日绣衣倾绿尊,病如桃李竟何言。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赖遇南平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在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放还,在江夏(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遇见了长安故人、当时任南陵(今属安徽)县令的韦冰。在唐肃宗和永王李璘的夺权内哄中,李白成了牺牲品,蒙受奇冤大屈。现在刚遇大赦,又骤逢故人,使他惊喜异常,满腔悲愤,不禁迸发,便写成了这首沉痛激烈的政治抒情诗。

诗一开始,便是一段倒叙。这是骤遇后对已往的追忆。安史乱起,你远赴张掖,我避地三巴,地北天南,无缘相见。而当叛乱初平,肃宗返京,我却琅当入狱,披霜带露,长流夜郎,自觉将凄凉了却残生。想起长安旧交,此时必当随驾返朝,东风得意,而自己大约只能在梦中会见他们了。谁料想,我有幸遇赦,竟然又遇见无望相会的长安故人。这实在令人喜出望外,惊讶不已,简直不可思议,茫然如堕烟雾。李白是遇赦的罪人,韦冰显系被贬的官员,在那相逢的宴会上,人众嘈杂,彼此的遭遇怎能说得了、道得清啊!从开头到“苦心”句为一段,在概括追叙骤遇的惊喜之中,诗人寄托着自己和韦冰两人的不幸遭遇和不平情绪;在抒写迷惑不解的思绪之中,蕴含着对肃宗和朝廷的皮里阳秋的讥刺。这恍如梦魂相见的惊喜描述,其实是大梦初醒的痛心自白。爱国的壮志,济世的雄图,竟成为天真的迷梦,真实的悲剧。

诗人由衷感激故人的解慰。昨天的宴会上,衣绣的贵达为自己斟酒,礼遇殊重。但是,他们只是爱慕我的才名,并不真正理解我,而我“病如桃李”,更有什么可讲的呢?当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世人终会理解我的,对于我的今昔荣辱,就得到故人的了解。前些时听到了南平太守李之遥一番坦率的真心话,使人豁开胸襟;今日在这里又得闻你的清正的言论,真好象深山拨开云雾,使人看到晴朗的天空,驱散了心头的苦闷。从“昨日”句到“四望”句这一段,诗人口气虽然比较平缓,然而却使人强烈感受到他内心无从排遣的郁结,有似大雷雨来临之前的沉闷。

最后一段,笔势奔放恣肆,强烈的悲愤,直泻而出,仿佛心头压抑的山洪,暴发了出来,猛烈冲击这现实的一切。人闷,心闷,苦痛,辛酸,接连不断,永远如此。我只有借酒浇愁,痛饮它二千石。汉代韩安国身陷囹圄,自信死灰可以复燃,我为什么不能呢?晋朝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喝得酩酊大醉,“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世说新语。任诞》),别是一番贤主人的风流倜傥之举。而李白喝的是苦闷之酒,孤独一人,自然没有那份闲适之情了,所以酒醉也不能遣闷。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象江夏附近著名古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呢?倒不如乘船飘游,招唤乐妓,鸣笳按鼓,歌舞取乐;把那曾经向往、追求的一切都铲除掉,不留痕迹;把那纷争逞雄的政治现实看作一场梦幻,不足介怀;就让歌舞来宽解离愁吧!诗人排斥了自己以往自适的爱好,并非自暴自弃,而是极度苦闷的暴发,激烈悲愤的反抗。这最后十四句,情调愈转越激烈。矛头针对黑暗的政治,冷酷的现实。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是本篇感情最激烈的诗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黄鹤楼”因神仙骑鹤上天而闻名,“鹦鹉洲”因东汉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一个令人向往神仙,一个触发不遇的感慨,虽然是传说和历史,却寄托了韦冰和李白的情怀遭际。游仙不是志士的理想,而是失志的归宿;不遇本非明时的现象,却是自古而然的常情。李白以知己的情怀,对彼此的遭际表示极大的激愤,因而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不再怀有梦想,不再自寻苦闷。然而黄鹤楼捶不碎,鹦鹉洲倒不了,诗人极大的愤怒中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悲伤。

这诗抒写的是真情实感,然而构思浪漫奇特。诗人抓住在江夏意外遇见韦冰的机缘,敏锐觉察这一意外相遇的喜剧中隐含着悲剧内容,浪漫地夸张地把它构思和表现为如梦觉醒。它从遇赦骤逢的惊喜如梦,写到在冷酷境遇中觉醒,而以觉醒后的悲愤作结。从而使诗人及韦冰的遭遇具有典型意义,真实地反映出造成悲剧的时代特点。诗人是怨屈悲愤的,又是痛心绝望的,他不堪回首而又悲慨激昂,因而感情起伏转换,热烈充沛,使人清楚地看到他那至老未衰的“不干人、不屈己”的性格,“大济苍生”、“四海清一”的抱负。这是诗人暮年作品,较之前期作品,思想更成熟,艺术更老练,而风格依旧,傲岸不羁,风流倜傥,个性突出,笔调豪放,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春日忆李白》赏析 篇九

《春日忆李白》赏析8篇

《春日忆李白》赏析1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的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诗风超群,不同凡俗。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秀飘逸之风。

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喝酒,与你慢慢品论文章呢?

注释

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俊逸:一作“豪迈”。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赏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第一联是说,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的超出一般人。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它的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第二联是说,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的那种俊逸之风。

借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都是对李白的热烈赞美。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的钦仰。这不仅表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诚挚的友谊。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第三联是说,如今我在渭北独自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想思念。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未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有深重的离情。这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的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末联是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再次会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读完全诗后,作者的无限思情仍在心中回荡。

整首诗杜甫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代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的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浓浓的思念之情,为此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46年(唐玄宗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之后他们一起到宋州,在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以北的汶水上,和诗人高适相逢。后来又一起到大梁城。分手后李白赶往江东,杜甫奔赴长安。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春日忆李白》赏析2

《春日忆李白》原文:

春日忆李白

杜甫〔唐代〕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相关翻译

李白的诗作天下无人能敌,高超的才思远远超出一般人。

诗风清新有如北朝的庾信,气度俊逸好似南朝的鲍照。

渭北此刻已经是春树葱郁,身在江东的你正远望那日基薄云。

哪天才能摆上一杯酒,我们再一起细细品论诗歌文章。

相关赏析

杜甫和李白可谓唐代的双子星座,他们因诗文而结识。天宝五载(746),李白因为触犯权贵而被罢官,前往江东一带漫游,杜甫客居长安,怀念这位令他敬重的诗友,写下这首诗。

杜甫本身就是一个大诗人,因此他更能欣赏到李白飘逸不凡、冠绝当代的诗才,故全诗主要从这方面来落笔。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高度评价了李白的诗歌天下无敌,其诗的清新、俊逸有如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鲍照。这样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第三联两句写两人各自所在地的景色,自然见出深重的离情别恨。诗人对李白的人和诗都十分倾慕怀念,故末联为热切的盼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全诗在问句中结束,令人读完后,心中犹自回荡着作者绵绵的思念之情。

作者介绍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诗人社审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提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式重中任参谋,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题,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展现了唐代由盛而我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讲史”。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邮集》详情

《春日忆李白》赏析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①春天树,江东②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②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

(1)这首诗的首联、颔联对李白的诗进行了热烈的赞美,请说说这两联主要赞美了李白诗的哪些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对颈联借景抒情的手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它“写景而离情自见”,你认为如何?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超凡脱俗;清新俊逸。(3分)

(2)颈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地的景物,看起来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一种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李白也在江东思念着渭北的作者;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树”“日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这两句,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力来传送的名句。由此可见,沈德潜这样称颂它是无可非议的。(5分)

《春日忆李白》赏析4

《春日忆李白》原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鉴赏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春日忆李白》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春日忆李白》赏析5

原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注释

⑴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⑵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⑶俊逸:一作“豪迈”。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⑷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⑸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⑹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赏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春日忆李白》赏析6

春日忆李白

唐代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③,江东日暮云④。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相关介绍: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注释

①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④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⑤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上四称白诗才,下乃春日有怀。才兼庾、鲍,则思不群而当世无敌矣。杯酒论文,望其竿头更进也。公居渭北,白在江东,春树春云,即景寓情,不言怀而怀在其中。王嗣奭《杜臆》曰:公怀太白,欲与论文也。公与白同行同卧,论文旧矣。然于别后另有悟人。因忆向所与言,犹粗而未精,思重与论之。此公之笃于交谊也。)

作品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俗话说的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

作品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1 --4)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5--6)三联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7-8)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人写起,接着论诗,进而思人最后期盼见面,当面以“论文”结,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高考题:

(1)这首是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

从诗坛地位,无人可比;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的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表达双方翘首以望的思念之情:杜甫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他。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思路脉络

立足于诗,怀念李白。首先赞美李白的诗歌,转而对李白的思念,最后表达自己渴望想见,切磋诗艺的愿望。

《春日忆李白》赏析7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

1、飘然,高超之意。思(sì),指才思。不群,不同于一般人。谓白才思超群。二句对仗工巧。“白也”对“飘然”,白是人名,飘是风名,自可对偶。又连用也、然、无、不四个虚词,摇曳生姿,遂使“诗仙”李白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清新,自然新鲜,力避陈腐。俊逸,飘逸洒脱,不同凡俗。庾开府,即庾信,字子山。南朝梁代著名诗人,后入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开府”。鲍参军,即鲍照,字明远。南朝刘宋时著名诗人,曾为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故称“鲍参军”。二句以兼擅庾、鲍之长盛赞李白之诗。

3、渭北,渭水之北,借指长安一带,为杜甫所在地。江东,泛指长江以东地区,即今江苏南部与浙江北部一带,为李白当时所在地。二句互文见义,寓情于景,写二人天各一方,彼此都深相怀念之情。

4、樽,酒器。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有所谓文笔之分,而通谓诗为文。李杜同游齐鲁时,曾互相讨论作诗的甘苦心得,今别后追思,倍加神往。一个“重”字,隐含以前已相与论过;一个“细”字,暗示别后另有所悟,亟思重与论之。

赏析:

天宝四载(745)秋,杜甫与李白相别于山东兖州。不久,李白去江东漫游,杜甫赴长安求仕。这首诗是天宝五载春,杜甫在长安怀念李白而作。上四句,盛赞李白诗才;下四句,抒发对李白的深切怀念。结构谨严,情深意挚,全诗始终贯穿一个“忆”字。把对李白其人的深切怀念与对李白其诗的倾慕赞扬,水乳交融在一起。而对李白其人的怀念,又突出了一个“诗”字。由盛赞其诗始,以渴望“重与细论文”终,承接紧密,前后呼应,转折自然,情景相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春日忆李白》赏析8

[唐]杜甫

原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

【1】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2】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3】俊逸:一作“豪迈”。

【4】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5】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6】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7】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作品赏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确实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07dznw.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