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通用多篇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通用多篇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通用多篇

完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篇一

音乐教学已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正逐渐被淘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正发生着改变。

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1.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在新课改之后,我校的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而学生们则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了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在艺术殿堂里尽情畅游。“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扭转。

2.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2.1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2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2.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完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篇二

我对《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这本书的基本理念这部分着重学习了一下,现在谈一下今天学习的心得: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共有十点,每点都是精华,如果仔细品味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的情感体验,根据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要素在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上课时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的感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去享受,参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实践

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将学生走进音乐获得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创造

中小学课程,目的在于通过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7、提倡学科综合

教学的综合包括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舞蹈、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以及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0、完善评价机制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建立综合机制。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总之, 在以前的音乐课中我对弘扬民族音乐、提倡学科整合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课堂上应注重这方面对学生的培养。

完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篇三

通过学习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我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对《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冲击,也真正体验到了有滋有味的音乐课堂。 解读了《音乐课程标准》我认识到改革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要教好学就必须在教学中用科学、灵活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重点怎么突破,教学难点怎么解决都需要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一节课中怎样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怎样把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怎样让学生享受情感审美,这还得靠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不论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要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但是,专业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达到,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勤奋练习才能在不自觉中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在唱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审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由的感情流露,这是学习唱歌的最基本灵魂!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发展。

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从兴趣入手,保持学生的积极心态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培养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要建立在学生对音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上。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并在学习活动中予以放大,把握好了,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一课的教学,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加入了拍手,吹口哨等有益的方式;《哈里啰》学生边唱边跳,既感受到音乐的活力,又充分的理解了音乐。

二、改变学习方式,增进互动交流

在音乐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教师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欣赏课的教学,改变原来单一欣赏一首曲子的方式,采取对比欣赏,如民乐《丰收锣鼓》与西洋乐《快乐的农夫》,这两首曲子都围绕同一个主题,但是各具特色,放在一起对比欣赏其氛围、节奏、表现方式等,唱一唱主题旋律,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教给学生唱一首歌,欣赏一首乐曲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作品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欣赏中,心灵受到滋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分析它的情感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动作和表情能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准备,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与学生一起通过深挖掘、细处理,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揭示出来,在老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中,在抑扬顿挫的演唱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音像结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电教媒体图文并茂,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给学生提供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合理利用电教媒体就能把音乐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大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高潮,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同学们在中小学时代学习到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又具有多才多艺的高雅素质,我们试想一下,当你看到我们的学生数年后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成绩时,做为他们的老师高兴而愉悦的心情是他人不会理解的。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而正是有挑战才会有提高。

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相信我们会伴随着新课程一同成长,和学生一起感受美丽的音乐人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并充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让新课标成为自己教学的风向标,让自己的音乐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完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篇四

20xx年4月21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通知》。那么义务教育新课标”新“在哪儿?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又应该如何调整教学活动?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教授的“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线上讲座,结合音乐学科的变革学习,有以下心得体会

在这次修订当中,艺术类课程地位有所提升,教育部也在鼓励、支持发展素质教育。规定中提到了一到七年级学生要以音乐、美术学习为主线,并且发展舞蹈、戏剧、影视等专业。八、九年级将进行分项选择开设,在教学期间重视学生的艺术体验,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审美。艺术类课程将在1-9年级之间开设,所有课程时间需要达到总课程比例的9%-11%之间。一到七年级学生要以音乐、美术为主要教学,可以适当融入舞蹈、戏剧、影视。八、九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应试,学生需要在期间任意至少选择2项内容。这使音乐从以前的兴趣,转化为了必修科目。我又研读了《20xx艺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让我更加清晰音乐教育的方向。它是根据三大原则去进行修改1、坚持目标导向2、坚持问题导向3、坚持创新导向。而相对过去新课标主要变化可以分成两个维度1、关于课程方案,里面明确规定;A完善培养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B优化课程设计(音乐融入舞蹈戏曲等)C实施要求(教学改革方面、评价价改革重点)。2、关于课程标准也说明了:A课程育人导向、B优化课程内容、C研制学业质量标准、D增强指导性、E加强学段衔接。其中课程内容具有具体性和可实施性,对于不同学段的孩子有了更明确的目标。而学业质量,更是引导老师把握教学里的深度和广度。课程实施里是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给予了老师们许多教学中好的建议,具体了有效评价。

新课标呈现出来的核心理念是以育人为本,我们教育学生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综合性人才。新课标在强调育人功能的同时,还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以此告诉我们,要培养的人的全面发展。而强调音乐素养的同时,还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理念。新版课标将音乐学科素养凝练为五个方面:以音乐宙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估计音乐创作、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把之前的学科本位转化为了学生本位,因为所有的学习只有真正在学生身上起作用才算有效。我们之前关注的是老师教什么,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以后我们要关注让学生如何学,怎么学会主动学习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改革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要教好学就必须在教学中用科学、灵活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重点怎么突破,教学难点怎么解决都需要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新课标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音乐教学内容涵盖乐谱识读、器乐演奏、聆听欣赏、演唱表演等,不再是以歌唱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形式多元化,有利于提升整体音乐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证明,课程标准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广活的空间,按新的理念和标准进行教学,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必须适应形势,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人格素质。

完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篇五

在万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学习中我了解了音乐课程的定位、核心素养、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中很明确的分阶段阐述了七个年级音乐教学中的教学目标。

根据阶段目标细化,列出音乐学习的四个主题——感知、表现(唱歌、奏乐、舞蹈)、鉴赏、创造的内容与要求,分1—2年级、3—5年级、6—7年级三个阶段,按照在基础型、拓展型两类课程表述,提出相应的活动建议。同时,提供探究型课程的设计指导思想和内容示例。

通过学习课标我了解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音乐体验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不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的同时还要培养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让他们学会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有: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知识与技能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音乐与相关文化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身为低年级的音乐教师,我第一次接触到唱游课。一、二年的音乐课都叫唱游课,为什么叫唱游课呢?我不是很了解,抱着求知的心态,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是因为新的教学大纲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学生可接受性及音乐教学的规律,把游唱教学作为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必要形式。唱游是指在“玩”中学习音乐。“玩”是手段,学才是目的,唱游包括了律动、音乐游戏、歌表演和集体舞等。低年级唱游课它注重的不是掌握技巧的精湛和高明,主要在于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使他们能够通过音乐来体验生活的美妙,体验人间的至善,体验人生的快乐。

心理学家曾告诉我们: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而学习能否具有实际的成效不是靠强制的灌输、重复的练习、机械的训练去获得的,而是靠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必要的智力基础而获得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富于美感的音乐艺术作品、组织富于趣味性的音乐艺术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发现、探究、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是时刻牢记这一点。例如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会设计一些简单的律动动作,让学生来体会二拍子、三拍子的韵律。运用聆听记忆、动作模仿等方式拍击节奏,开展简单节奏的表演。运用模仿、律动、小乐器演奏等方法对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做出演示。例如,在一年级欣赏《风和雨》的教学中,让学生感知音的长短,我指导学生在音乐音响中联想生活情景,分辨“风和雨”声音的长短,随着音乐发出长短不同的声音模拟风声或者雨声。利用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感知乐器声音的长短,并选择合适的乐器伴奏(模拟风和雨)。

我发现一、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我就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选择短小有趣,形象鲜明的,这样容易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让学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学生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我通过学习课标对一、二年级的教学目标分析出以下一点:

1、能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学会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2、在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的时候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器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还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

3、学会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能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会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4、学会使用常见的小乐器,如三角铁、铃鼓、双响筒、串铃、响板、沙锤等小乐器为歌曲伴奏;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学会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进行合作。5、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能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和字母注音谱。

通过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重视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深化音乐学科科学研究,加强音乐教学模式研究,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更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构建平台,突出音乐学科特征;整合资源,促进音乐教学最优化。

通过学习实践,我发现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很多。如开展《小小音乐会》、自制打击乐器等等,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只要教师做到以趣为翅,学生定能在音乐的海洋里,感受到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所以我会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的。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29nqlz.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