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呼和浩特政协原主席张彭慧中秋夜割腕自杀【新版多篇】

呼和浩特政协原主席张彭慧中秋夜割腕自杀【新版多篇】

呼和浩特政协原主席张彭慧中秋夜割腕自杀【新版多篇】

呼和浩特政协原主席张彭慧中秋夜割腕自杀 篇一

呼和浩特政协原主席张彭慧中秋夜割腕自杀(图)

2014年09月09日 09:

53来源:新华网 作者:汤计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政协原主席张彭慧中秋节晚上被发现自杀身亡,地点在其位于呼和浩特市党政大楼的办公室内。

张彭慧资料图

原标题:呼和浩特市政协原主席张彭慧自杀

“新华社发布”客户端呼和浩特9月9日专电(记者汤计)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政协原主席张彭慧中秋节晚上被发现自杀身亡,地点在其位于呼和浩特市党政大楼的办公室内。9月8日晚10时许,呼和浩特市警方接到报警称,张彭慧在其办公室内割腕自杀,警方赶到时,张已身亡。

张彭慧1954年8月出生,曾任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委书记,赤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呼和浩特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2008年至2013年间,任呼和浩特市政协主席。

简历:

张彭慧,男,汉族,1954年8月出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硕士学位,1971年11月参加工作,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至2013年间,任呼和浩特市政协主席。

1971.11—1978.02内蒙古赤峰市衡器厂职工;

1978.03—1982.01辽宁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2.01—1983.08内蒙古昭乌达盟人事局科员;

1983.08—1985.04内蒙古赤峰市市委办公室秘书;

1985.04—1988.08内蒙古赤峰市市委办公室综合科科长;

1988.08—1995.05内蒙古赤峰市市委副秘书长;

1995.05—1998.04内蒙古林西县代县长、县长;

1998.04—2000.03内蒙古林西县县委书记;

2000.03—2000.09内蒙古赤峰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00.09—2003.11呼和浩特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03.11—2004.04呼和浩特市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兼市委党校第一校长;

2004.04—2008.01呼和浩特市市委副书记兼任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学会副会长、市委党校第一校长;

2008.01—2013 任呼和浩特市政协主席。

资料

呼和浩特近年被查官员:

呼和浩特原市长汤爱军卸任4年后被查

2014年9月4日,内蒙古纪检监察网发布消息,日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决定,依法对呼和浩特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汤爱军涉嫌受贿罪立案侦查。侦查工作正在进行。

资料显示,汤爱军,汉族,1950年出生,内蒙古突泉县人,1970年参加工作,大学普通班文化程度。先后任突泉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内蒙古兴安盟行政公署副盟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内蒙古自治区经贸委副主任、党组成员,自治区国防科工办主任。2003年3月至2005年1月,任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等职。

2005年1月,汤爱军任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同年4月起,担任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职务。2010年4月,呼和浩特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接受汤爱军请求辞去市长职务的决定。

呼和浩特原副市长薄连根受贿近4000万

2013年6月7日,呼和浩特原副市长薄连根因涉嫌玩忽职守罪、受贿罪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决定逮捕。薄连根原系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曾任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市委常委、副书记、副市长;呼和浩特市市委常委、副市长。

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薄连根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人民币3897.4031万元、美元9万元、欧元0.5万元,数额巨大,情节严重。

2014年8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薄连根涉嫌玩忽职守罪、受贿罪进行一审公开宣判,判处薄连根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美国高校科研竞争中“马太效应”现象研究张慧玲 篇二

[摘要]美国高等教育堪称世界最成功的高等教育之一,推动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的竞争性。这种竞争性表现在诸多方面,最明显的是各大高校在科研方面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出现了鲜明的马太效应,打破了平衡,促进了科研质量的提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美国联邦政府的措施为我国高教领域的相似问题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美国高等学校科研竞争马太效应

美国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主要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基金会和企业等资助。由于美国高校数量众多,而且科研经费的多寡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科研项目采取自由竞争而非指定分配的方式,所以各高校对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竞争异常激烈。有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于是就出现了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及其在科研竞争中的表现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说,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十锭。”于是国王奖励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五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五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越是富有的越容易得到,越是贫穷的越容易失去。这也是经济社会客观存在的“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现象。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下面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或不重视他们的成绩。”推而广之就是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了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优势积累,从而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马太效应”(注:NeckC.P.,or,sellWhiteIII,andtheMatthewEffectTherestofthestory[J]。JournalofManagementHistory,1996(2):20"25)。

以美国联邦政府对科研经费的拨款为例: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象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那样,以概括的方式明确指出联邦的资助用于普遍加强大学,或者具体用于加强某几所大学。联邦机构向大学分配研究拨款所奉行的总方针一直是“寻求杰出,不管它在何处”(注:sesoftheUniversity[M]。London: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3:51)。一旦国会发起某项计划,联邦政府的官员们即求助于那些最有能力给各项计划提供直接和有效帮助的大学;更确切地说,他们是求助于那些能够给予最迅速和最有效反应的科学家们——这些科学家主要属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学校。所以,联邦政府的科研经费主要用于相对少数几所学校(主要是研究型大学)。这些研究型大学拥有著名的实验室、完备精良的实验设备、在某一领域顶级的科学家,非常容易获得科研项目,从而获得大量的科研经费。

据统计,1962年财政,联邦政府57%的科研经费为6所杰出大学获得,排名在前20名的大学所获得的研究经费占联邦政府投放科研经费总量的79%;1984财政,排名在前100名的大学获得联邦高校科研经费的84%,前20名大学获得了55%的科研经费(注: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16)。大量科研经费的获得进一步提升了这些大学的声誉,良好的声誉又使其能更好地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工资与福利水平,吸引一流学者和学生,为下一次的竞争积累优势条件。这样的循环效应扩大了一流大学与二流大学和三流大学之间的差距。而事实上,由于一流大学想方设法把二、三流大学以及其他一些学院潜在的教师变成自己的研究人员,实际上可能已经损害了这些大学和学院的发展。

二、马太效应的利弊

1、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

第一,马太效应能够增强竞争,扶强抑弱。激烈的竞争能够使高等教育系统保持活力,有利于优势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出现和增强;有利于培养优秀科学家和优秀学生;有利于高校和学院、科学家和学者、各个学科都努力提高自己的质量,展示自己的优势,与同行、对手之间展开竞争。

第二,马太效应有利于提高科研资源分配的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科研创新的效率。科研项目为数不多,属于稀缺资源,所以要尽可能合理分配。激烈的竞争促使实验室和科学家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促使科学家提高创新能力,更具创造性地工作。

第三,马太效应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使科研成果或科学结论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

第四,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荣誉。这能够促使大批科学家和学者为荣誉和名誉一直奋斗,从而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为科学和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2、马太效应的弊端

第一,马太效应容易压制后起之秀。由于政府各机构在科研资助和支持方面更倾向于有名气的大学、实验室和科学家,因此容易忽视一些后来者所拥有的比较好的素质以及他们的成果,从而给他们的成长增添了无形的阻力。对潜在人才的这种忽视一定程度上会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马太效应容易出现不公平现象。“凡是多的,还要给他”使优势机构挤占了大量机会和资源,使另外一些人和机构丧失了某些机会。另外马太效应诱使有些机构在竞争中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容易破坏正常的竞争秩序,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学术腐败。

二、美国联邦政府的措施

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采取措施,改变拨款的方式,把促进新的平衡做为拨款的目标,在“杰出”与“平衡”之间寻求协调。

1、法制保障美国是一个法制化程度非常高的社会,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联邦政府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科学研究的正常运行和公平竞争。在《退伍军人权力法》(1944年)、《科学:无止境的疆界》(1945年)、《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1947年)、《国防教育法》(1958年)、《高等教育法》(1965年)、《更新诺言:研究密集型大学与国家》(1992年)和《在国家利益中:联邦政府和研究密集型大学》(1992年)等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联邦政府对高校研究拨款的规定。

2、鼓励其他机构投资大学科研联邦政府鼓励各州和地方政府、企业、工业界和基金会等向高校科研项目投资,鼓励高校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展科学研究,通过这些途径对联邦政府科研经费资助发挥一定的校正作用。

产业界是美国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产业界既是研究开发活动的最大投入者,也是最重要的承担者和成果占有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界对科研的重要性有增无减,其科研投入和支出占全美总投入和支出的比例均逐年上升。2000年,产业界研发实际投入约为1760亿美元,已经占全美研发实际投入的2/3。同年,产业界的研发使用额占全美研发总支出的比例更高,超过3/4,达到1992亿美元。另外,非营利机构也是资助科研活动的重要主体,主要有各种私人基金会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32v220.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