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送春》阅读答案(精品多篇)

《送春》阅读答案(精品多篇)

《送春》阅读答案(精品多篇)

送春阅读答案 篇一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2)“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表现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3分)

(1)[答案] 拟人(1分)。 将垂杨和春人格化,(1分)表现了垂柳对春的依恋不舍。(1分)

[解析] 本词上阕描绘的是: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忱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候吧!”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这“春”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分析和答出修辞的效果、表达的情感。

(2)[答案] “春不语”写出词人的寂寞孤独;(1分)而这时已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雨”,更衬托出词人悲凉、忧伤的心情。(2分)[解析] 答题时注意抓住“春不语”“黄昏”“潇潇雨”这些表情词语。

赏析

宋代有不少“惜春”词。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不过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之作中,显出它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后人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读者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述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自己的美感经验。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著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

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唐末诗人韩偓《春尽日》诗有“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之句。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这首词同黄庭坚的《清平乐》都将春拟人,抒惜春情怀,但写法上各有千秋。黄词从追访消逝的春光着笔,朱词从借垂柳系春、飞絮随春到主人公送春,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相比之下,黄词更加空灵、爽丽,朱词则较多寄情于残春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关。

时间已是暮春时节,心中不免有一丝丝惜春的感叹,思绪中默念着朱淑真的这首蝶恋花,寻寻觅觅到了一篇比较心仪的注解。收入到第一篇笔记中。

补充资料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读朱淑真的诗词,爱情的痕迹或深或浅又确乎驱之不尽、挥之不去,它似一缕暗丝,在人与物、情与景间纠结出难以言说的意蕴,外化出一个旖旎的意象空间,让人无限的想象。朱淑真是宋代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今天欣赏的是她一首特典型的“惜春”词。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偶觉得大多宋词描写此类景色不外乎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也不过是些惋惜之情。然而在这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很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词作中,艺术特色显得格外独特。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牵引出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想。“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定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 “著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 “ 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本站★√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送春阅读答案 篇二

(1)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2)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3)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个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

(4)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5)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画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6)“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7)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8)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色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9)我知道,春归去了。

(10)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风僽,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靡花事了”,我是总不知荼靡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

(11)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文章一开头便写道:“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

(1)为什么说“声势最为浩大”?(3分)

(2)用“声势浩大”来描写二月兰,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2、第四段开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 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指什么而言?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3、“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请分析这一句话的表达特色。(4分)

4、文章的标题是“送春”,但前半部分却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开得好放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案:

1、(1)二月兰“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3分)

(2)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感和不可阻挡的力量。(3分)

2、本义是轻率、毫无顾忌,含有贬义。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表达出作者欣赏和赞美的感情。(6分)

3、(1)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二月兰开得美丽,开得“放肆”,使人印象深刻;

(2)从动静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富有情趣。(一点2分,共4分)

4、为二月兰后来蓦然消失,伴春而去作铺垫,更显它的忠心、执著品质。(6分)

送春阅读答案 篇三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送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1.从动静的角度,分析两首诗的描写手法有何不同。(4分)

答:第一首诗的描写是静态的,诗人选取了桃杏、竹篱、人家等,描写了一幅优美的静态的春景图;《送春》的描写偏于动态,诗人以“落更开”写出了花谢了又开的过程,化静为动,又以“燕飞来”写出了燕子翻飞的景象,写出了春光未逝的景状。(每点2分)

解析:题干中明确点出是从动静的角度分析两首诗中描写手法的不同,需要点出不同之处,分析时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譬如“落更开”“燕飞来”等。

12.两首诗都写到了春风,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王禹偁诗写春风本应滋养万物,却摧残了花枝,容不得桃杏,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与孤寂。王令诗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春风的心情,又显示了一种执着的追求。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具体分析诗句。“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写的是春风对花的摧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则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极度珍惜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送春阅读答案 篇四

《送春》阅读答案参考

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边,都让它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的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至,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小块颜色很浅,近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小亮点儿;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联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每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画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做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色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我知道,春归去了。

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风僽,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靡花事了”,我是总不知荼靡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僝僝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1.文章第一小节哪些语句描写了二月兰开花是“声势浩大”? 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12.第五段开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写出了二月兰怎样的特征?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3.本文作者不仅描摹了二月兰的形状,更感悟了它的精神,请概括作者感悟到二月兰的精神。

1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宗璞《紫藤萝瀑布》

(乙)紫藤萝开得恣肆风流,辉煌灿烂,但又端庄雅淑,耐得寂寞。不管是宏观的飞动闪光的瀑布,或是一朵张帆航行的船舱,都在读者心中造成充满生命的张力。

—— 陈素琰《〈宗璞散文选集〉序》

(1)具体分析甲文与《送春》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

(2)仿照乙文,为《送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1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用拟人的手法把花儿给写活了,也写出了二月兰张扬的个性,也写出了人与花的情感沟通。

B、“人们不在意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表现了一般人的偏见和二月兰对此的不在意。

C、作者否定一位年轻画徒对二月兰的刻画,在文章中起到反衬作用,更突出了二月兰“高扬着活力”的形象。

D、二月兰是作者的所咏之物。咏物之作不仅在于描摹事物的性状,更在于感悟物的精神,寄托作者的理想。本文正是这样的一篇佳作。

《送春》阅读答案:

11、(1)“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 “房前屋后,路边沟边,都让它占据了,熏染了” 。

(2)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态和不可阻拦的力量。

12、本意是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含有贬义。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表达出作者欣赏和赞美的感情。

13、普通平凡,忠心执著。

14、(1)写法上都运用了借物寓理的写法。甲文通过紫藤萝寄寓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送春》通过对二月兰的描绘,感悟它平凡、忠心、执著的精神,寄托作者的理想。

(2)二月兰虽是一种普通的野花,却开得声势浩大,又坚守自己的岗位,伴春而来,送春而去,所有读她的人都会敬佩她的忠心和执著。

15、B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366nl2.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