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九年级语文《武陵春》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武陵春》说课稿

第1篇:九年级语文《武陵春》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武陵春》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武陵春》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语文《武陵春》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词《武陵春》是选自xxxx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当中的第四首。代表了南宋时期的其中流派之一——婉约派。《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水平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主,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呈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另外,这个单元还将五首词统一编排。单元中五首词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词的能力,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语言感受”“欣赏能力”对聋生来说难度偏高。针对本班聋生的语言基础薄弱、知识面相对窄的学情,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定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a、了解女词人李清照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b、初步学会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a、引导聋生反复诵读学会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b、充分发挥聋生想象在阅读词时的作用。

c、指导聋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d、鼓励聋生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体会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b、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c、在感悟中使聋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前两个目标侧重能力目标,后一个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词中蕴含的情感、了解李清照词的风格,领略婉约词风是本单元的重点,因而定为本节教学重点;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词的.感悟、赏析能力。对聋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依文学语”是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以语学文”是学习语文的普遍规律。故在教学中,我采用将口语、手语、书面语等多种语言形式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来适应聋生以目代耳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主要使用诵读法、问题讨论法和描述法等来为教学服务的。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口语、手语)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细读—品读——悟读;从方式上看,师范读,引导聋生跟读细读个读自由读,帮助聋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聋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问题讨论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聋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我注重小组互相研讨,探究合作的学习形式。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且提问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及延伸的问题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聋生对整首词的理解,达到发展聋生形象思维,增强思辩能力的目的。这几个问题是:

1、女人都喜欢打扮,可是李清照却“日晚倦梳头”,为什么?

2、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3、李清照愁从何来?

4、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5、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6、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7、你认为怎样学习词比较好?谈谈你从本节课中你学到的方法。

8、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描述法引导聋生合理想象,将词作转化为画面,让聋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语言体会词作的内涵。这样做既对聋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又培养了聋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

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聋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聋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节奏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聋生学习词的基本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聋生积极参与的探究活动。为此,安排大量的聋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聋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聋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聋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出示两书《诗经》《宋词今译》。这样导入从视觉上吸引聋生,营造气氛,唤醒聋生对词的喜爱之情。板书课题。

第二步、资料助读。让聋生简介词人生平、展示词人的个性名片,了解历史背景,师作补充,有助于聋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聋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做好学习的准备;教师对准备内容作方向性引导。本环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与历史课的联系。培养聋生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通过制作人物名片,培养聋生概括能力及动手能力。由于语言障碍,聋生面对众多的资料往往无从下手,缺乏甄别能力和概括能力,所以我特地安排了这个环节。

第三步、师生共同赏读。分四个小环节来实施。

(一)初读———找愁

1、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注意读出停顿、节奏与语气。)

2、聋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字词意,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3、聋生概述了解整首词的大意,教师指正。

(二)细读———读愁、析愁(课件)

1、师生共同逐句学习词的上下片。(结合词的背景知识理解词义)

2、引导聋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意,再现画面。

为消除聋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先作个示例,借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学习中,老师要激活聋生自主、合作、讨论,通过同伴间的对话与交流,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聋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品读———品愁

赏读词作,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1、女人都喜欢打扮,可是李清照却“日晚倦梳头”,为什么?

2、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聋生体验,老师点拨。聋生在读的基础上,感受词作者描绘的情境与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体验,老师对体验的重要部分作启发式点拨。

(四)感悟———议愁

1、李清照愁从何来?(边小结边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聋生准备、教师引导。聋生品味、教师点拨。聋生对词的语言及表达进行赏析,着眼于名句、关键词,教师从文学欣赏的角度予以适当的指点。

第四步、拓展延伸

1、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2、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聋生讨论、教师主持。在体验与品味的基础上,让聋生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表达出来,以讨论争鸣的形式,使聋生间不同思想与理解互相碰撞,闪现聋生学习的灵感,开阔聋生学习的视野。教师在其中作为一个组织者,起一个承接作用。

第五步、反馈小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

你认为怎样学习词比较好?谈谈你从本节课中你学到的方法。

2、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3、再读整首词。

聋生总结,教师归纳。让聋生学习阅读欣赏词的基本方法,了解欣赏词的基本过程。让他们试着提出疑惑,学会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第一二题背诵并默写《武陵春》这首词;请上网搜索有关描写“愁”的诗句”为必做题是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第三四题为任选题,难度较高,要求聋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的画面。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品味写“愁”的技巧。因为聋生常常会说,但怕写,作业中写的任务是为了以读促写,把发展聋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聋

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以简笔画一艘舴艋舟为中心,舟中用红笔写上一个大大的愁字,突出本文的主旨,上面是一个个貌似石头的方框,每一个方框内分别写上国破、家亡、物失、夫逝、……把愁字形象化,概括化,艺术化,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

第2篇:九年级语文《武陵春》说课稿

这个网站九年级语文《武陵春》说课稿范文有很多,送你一篇。

《武陵春》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武陵春》。《武陵春》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理念、说教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主,所选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呈现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而这五首词从另个角度体现当时的各种社会状况和思想,和前四篇文章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武陵春》被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属于史传文学。 《武陵春》是诗词类文学作品,是具有鲜明的婉约词派风格的词作。 《武陵春》是李清照晚年的一首作品。

《武陵春》是一首构思精巧,采用“扫处即生”写法的作品。 《武陵春》是一首写“愁”的绝妙好辞。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古典诗词,对古诗词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再加上他们的思想正从幼稚向成熟阶段过渡,对表达爱恨情愁得文章颇感兴趣。特别是对类似的比较经典、简短的古诗词更是偏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会喜欢这些典雅优美的诗词。

九年级学生对“词”这一体裁有了相当的认知。 九年级学生对李清照有了初步的了解。

九年级学生对词中情景交融的写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 九年级学生比较喜爱诗词类作品,尤其喜爱婉约派作品。

三、学习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科学的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地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词的能力,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2) 品读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表现情感的能力。

诗词类作品的学习区别于其他文体。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分为:立意、内容、结构、语言四部分。而诗词类作品的学习应该首先抓住语言。为此我确定的学习目标为: 1) 朗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感受语言的文字美 2) 赏读:品读其构思,研读其声情,感受语言的情感美 3) 积累:“愁”情表达技巧;布局剪裁技巧。

教学重难点:

为了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的情感,就把学习作品中用“夸张”“比喻”等修辞表达愁绪的方法,作为重点;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则应该是本课的难点。 重点:“愁”的表达 难点:布局剪裁技巧

四、我的教学理念:

1、根据诗歌教学的规律来设计教学。

2、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来设计教学。

3、以情感教学法的理念来设计教学。

4、以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模式来设计教学。

1.我推崇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形式简约,内容突出,层次分明。我采用这一模式作为我课堂教学设计的框架。

2.我服膺洪镇涛老师的“学习语言”的学说。学习语文的唯一抓手是“语言”。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学习语文的“纲”。所谓“纲举目张”是耶。我采用“学习语言”作为课堂上的“抓手”。

五、教学设计:

我的课堂教学设计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板块,四个环节。一个核心:以学习语言为核心;三个板块:朗读——赏读——积累;四个环节:导入——感悟——板书——反思。分为导入设计、板块设计、板书设计和设计后的反思几个方面。根据诗歌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遵循真语文的教育理念,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千古奇女子,她有满腹的才华与柔情,她有满腔的哀怨与感伤,但她也有做人杰鬼杰的壮志豪情。她温婉细腻的文字中总是透着一种摄人心魄的情愫。今天,就让我们去走进这位女子,走近李清照,走近她的《武陵春》。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激趣和酝酿学生的情感,导入的最大目的是让学生迅速进入创设好的一个学习环境中,并且在情感上取的认同感。所以就直接用对李清照的评价来导入,不蔓不枝,直接进入诗词的典雅意境。

(出示一幅李清照肖像图)她出生在齐鲁大地上,却柔肠千绾,婉约的就像是江南的水;

她出生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却颠沛流离,凄苦的像一株飘飞的蓬草。 她有一个琴瑟和谐的知己,却劳燕分飞,忧愁的像一朵经秋的黄花。

她,就是今天要和我们对话的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人说,读一本书就是和一个人对话。那么我们今天就借助于一首《武陵春》词。走近李清照,听她给我们诉说些什么?

(二)内容设计

我根据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说,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带动整个课堂的节奏。 第一个板块是:初读朗读——找愁

在这个板块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1、听读

2、美读。这两个活动的重点是“读”,字音词义的识记,节奏停顿的把握,都通过一个“读”的方法来完成。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其次,在阅读的基础上,我先用“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为之有境界。”引导学生找出写景句“风住沉香花已尽”。接着我再用“昔人论诗词,有景语和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提出一个问题:你从这句景语中读出了什么情感?引导学生用散文化语言描述这个画面。在学生讨论表述后老师可示例: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有自散发着微微的香气——春色终于了结了! 让学生想象词人如何独守窗前,如何眼看着风雨催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在此基础上找准关键字词:愁。(板书:关键字词) 接着追问:你从哪句话中看到了“愁”字? “载不动许多愁”。此环节让学生对诗词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诗词情感。让全班同学带着愁绪,齐读全词,学生思考:词人的愁体现在那些地方?

(问题设计:1.你能听出来她怀有一种怎样的心绪?2.她是触景生情呢?还是因情而观景?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能很快找到关键词:愁。而且引发学生思考:是环境触发了她的愁,还是一腔愁绪的她就是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也没有丝毫的喜悦?从感知语言到感知作者的转换就完成了。)

第二个板块是赏读——析愁

在这个板块中首先让学生品读上阕,找出词人的愁绪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 由“欲语泪先流” “日晚倦梳头”引出“物是人非事事休”。

这时适时补充李清照生平背景。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曾经的神仙伴侣如今阴阳相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板书:国破、家亡、物失、夫逝)借此告诉学生要想深入理解词人的内心情感,一定离不开“知人论世”。 联系:《如梦令》早期作品的清丽活泼,与晚期的哀婉凄凉形成对比。 学生齐读上阕后抛出问题引出下阕赏析:古代文人墨客往往都喜欢寄情于山水排解自己心中的愁苦,那李清照在如此愁苦的时候是否也想过去寄情山水呢?

让学生凭借“闻说”“也拟”“只恐”感悟词人感情变化过程。此环节培养学生在反复吟咏、联想品味中提高欣赏诗歌能力,感受词人的强烈情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问题设计:1.作品从何时写起?2.改编:将自言自语式改为对话式;增加语气词。设计意图:了解作者构思之巧妙,感悟作者愁情之浓厚。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课堂,创新作品,感受语言之美。) 第三个板块是品读积累——品愁

爱恨情愁原是抽象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让学生列举熟知的有关“愁”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此环节引导学生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和这些诗句比对,体会运用夸张式比喻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仿写出自己的运用夸张式比喻的情感句。 第四个板块是感悟——议愁 小论文:愁的情感表达

问君能有几多愁

——赏析《武陵春》的情感表达

这是作为作业留给学生课下查找资料展开联想像,写出自己对诗词情感表达的分析。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提高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训练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活动设计:专题活动(小课题)问君能有几多愁——赏析《武陵春》的情感表达 1.李清照的“愁”词比较;2.不同词人的“愁词”比较。3.总结写“愁”技巧。 设计意图:通过专题活动,把知识系统化,通过积累,形成知识链。希望能达到余映潮老师提倡的语文课堂要追求最高效:课堂活动充分,学生积累丰富。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以简笔画一艘舴艋舟为中心,舟中用红笔写上一个大大的愁字,突出本文的主旨,上面是一个个貌似石头的方框,每一个方框内分别写上国破、家亡、物失、夫逝、……把愁字形象化,概括化,艺术化,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49p44.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