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二

[案例]《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片断师: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画师给徒弟出了一道什么考题?生:画师给三个徒弟都发一张同样大小的纸,让他们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最多。师:第一小组读第四自然段,看大徒弟是怎么画的?生: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看二徒弟是怎么画的?生: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六自然段。(1)看小徒弟是怎么画的?(2)思考:三个徒弟谁画的骆驼最多?说说理由。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小徒弟 画的骆驼最多 只画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 营造出有数不尽骆驼的情景 有创新能力 想别人没想到的 画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 画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师:你还有没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1)小组间说一说(2)全班交流生1:我想画大沙漠,营造出大沙漠里有数不尽骆驼的情景。生2:我想画大草原,营造出大草原上有数不尽骆驼的情景生3:我想画大平原,营造出大平原上有数不尽骆驼的情景。生4:我想画一列列火车,营造出一列列火车上有数不尽骆驼的情景。生5:我想画一艘艘轮船,营造出一艘艘轮船上有数不尽骆驼的情景。生6:我想画一座座养牲口的房子,房子里有数不尽的牲口圈,营造出牲口圈里有数不尽骆驼的情景。…………………………………………. 师:回忆一下你们学习过的课文,课文中哪些人有创新能力?生1:《曹冲称象》中的曹冲有创新能力。生2:《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有创新能力。生3:《爱迪生救妈妈》中的爱迪生有创新能力。…………………………………………师:你也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吗?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    生1:有一次,我妈妈织毛衣的针掉了一根到墙角边又深又窄的裂缝里,爸爸说再去买,妈妈说太浪费了。我说去捡。爸爸妈妈都愣住了。我马上跑到学校找到教科学的王老师,借了磁铁,一口”最聪明。”这是我爸爸妈妈都没有想到的。生 2:有一次,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玩橡皮泥,做成“小猫”、“大象”、“小猪”、“小狗”放进水里,都往下沉。老师说你们能让橡皮泥浮起来吗?杜飞做成长方体,杜军成做成圆柱体放到水里,都往下沉。我们眼一眨,心一想,马上用橡皮泥,做成“船形”,放到水里,橡皮船浮起来了。生 3:一次美术课,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要我们画《山里藏着一所小学校》。有的同学画了山、树,露出了学校的一角;有的露出了学校升的国旗……老师看了,连连摇头,不满意。我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山,一个小孩系着红领巾,背着书包,向山上的小路走。老师看了,连连点头。老师说:“王梅的画,画出了藏,有创意!”[教学反思]     本案例首先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一系列学习课文实践活动,理解课文内容,模仿三徒弟的画,营造有数不清骆驼的情景,培养创新意识。又回忆所学课文,发现课文中哪些人有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升华到创新能力。学生有效参与,培养创新意识,有分析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达到解决问题有创新的能力。如果此案例只有学生参与,有创新意识,不达到解决问题有创新能力的目标,学生的参与就变得无效。学生的参与是否有效,关键要看是否达到目标,是否有创新能力。当然有效参与就有创新能力,绝不是参与就一定有效。参与是基础,有效是条件,创新是结果。只要有创新,参与就必然有效。反过来,没有创新,参与就无效。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三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要求:

(1)正确: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流利:不唱读、不顿读,不读破句。

2、用直线划出写三个徒弟分别画了什么,又是怎么画的句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重点关注读准“召”、“幅”的读音;复习多音字“只、禁”的读音;正确书写“截”字;理解“召集、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能联系文章内容,理解并用对话形式说清大徒弟、二徒弟“奇怪”和“恍然大悟”的具体内容。

3、能理解小徒弟与其他两个徒弟想法的不同之处,初步感受小徒弟那幅画的独特创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事先板书课题“30、想别人没想到的”)揭示课题,指导读清课题。

2、整体了解文章主要人物。

师:昨天读过课文了,课文里讲到了哪几个人物?

出示:四幅人物图片

3、故事导入,理解“召集”,了解起因。

(1)故事导入,理解“召集”。   出示:召集、画一幅画

(2)读准“召”、“幅”的读音。

(3)听录音,了解画师提出的作画要求。

师:关于画这一幅画,师傅可是有要求的,仔细听,看谁能听清有什么要求?

(4)学生复述作画要求。

(画师要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最多。)

板书上贴出:一张纸    板书:最多

(5)齐读第2节,了解事情起因。

出示:文章第2小节

(二)借助课题,了解故事主要人物。

师:昨天读过课文了,你一定知道课题中的别人指的是谁和谁,那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是谁想到了谁和谁没想到的。

出示词卡:大徒弟、二徒弟、小徒弟

二、反馈预习,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师过渡:看来大家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要知道小徒弟到底想到了前两个人没想到的什么呢?我们就一定先得来了解一下,他们三个人各自画了什么?

(一)反馈预习情况,了解三个徒弟所画的内容。

1、交流,逐步出示句子: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2、朗读三句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句子。

(2)指名朗读句子,正确朗读长句,读准多音字“只”的读音。

(二)了解三幅画的内容,指导“截”字的书写,理解“连绵起伏”的意思。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们知道这三个徒弟分别画的是什么?

1、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贴出图片:骆驼、骆驼头、

2、请学生在黑板上的一张纸上画山,理解“连绵不断”的意思。

3、指导“截”字的书写。

三、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并说清两个徒弟“奇怪”的内容,初步了解第4、5节写法上的不同。

师过渡:三个徒弟画了什么,我们都了解了。他们画的骆驼多不多?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抓住其中的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一)了解大徒弟、二徒弟是怎么作画的,初步感受4、5小节写法上的变化。

1、学生交流“大徒弟是如何作画的”。

出示词卡: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板书:满

2、师引读句子,了解大徒弟是怎么作画的。

3、生继续交流,板书:许许多多

4、初步感受4、5两节写法上的变化。

(1)联系上下文,用一句话说清二徒弟是怎样作画的。

(2)出示:第4、5两节,初步感受写法上的变化。

(3)师引读4、5两节。

(二)理解并说清两个徒弟“奇怪”的内容。

师过渡:两个徒弟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在同样大小的纸上都画了很多很多。可画师看了并不满意。但当他看到小徒弟的这幅画时却禁不止点头称赞。

1、借助黑板上的画,说清小徒弟画的那幅画的内容。

2、创设情境,用对话形式说清大徒弟、二徒弟“奇怪”的内容,理解他们的疑惑。

小结:从刚才你们的问话中我听出了你们的想法,你们都以为自己已经想尽办法在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得很多很多了,(板书:多)而你们的小师弟仅仅画了两只,这么少,(板书 :少)似乎离这个要求还远得很呢,怎么师傅还要表扬他呢?

四、创设情境,以大徒弟、二徒弟的口吻说清“恍然大悟”的内容。

(一)读懂第7小节,初步感受小徒弟的独特创意。

1、出示:图片  师讲述画师的一番话。

2、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   出示词卡:恍然大悟

3、出示句子:

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4、读准并理解词语“若隐若现”。 媒体泛红:若隐若现

5、联系“连绵起伏”,理解“若隐若现”的原因,初步感受小徒弟的独特创意。

(1)出示:连绵起伏(2)引读句子:看来谁也说不清——?这——?

(3)板书:数不尽、数不清

(二)以大徒弟、二徒弟的口吻说清“恍然大悟”的内容。

师:读到这里,你们一定知道他们明白了什么?能不能用“我们只想到——没想到——”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师总结。

板书:

想别人没想到的                       (创意)

最多

大徒弟                          满      图(骆驼)

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多   数得清

二徒弟                       许许多多   图(骆驼头)

三徒弟                            图                 “少” 数不尽

【作业设计】

1、抄写板书,借助板书,把故事说给父母听。

2、用两种对话形式把大徒弟、二徒弟“恍然大悟”的内容写下来。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别人没有想到了,以少胜多的道理。

2:学会默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部分词语:连绵不断、恍然大悟

教学重点:读好三个徒弟画骆驼的句子,理解为什么第三个徒弟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教学难点:懂得想别人没有想到的道理,平时要多动脑,多思考。别出心裁。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数学题目,13、53,今天我们学习的语文也用上了大于号和小于号,只是与数学中是相反的,今天老师要天上少大于多。学了这篇课文你就明白了。

一:读导读部分

问:文章要求我们怎么去读这篇课文呢?

二: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语,认为好的词语做上记号

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反馈

(1)词语反馈

(2)学生用完整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起因——经过——结果

(3)问题着手: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呢?

四: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要想知道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我们还得去看看三个徒弟都是怎么画的。

(1)边读边划三个徒弟画骆驼的句子

(2)反馈交流

三徒弟句子出示,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少,师板书:只、一只、另一只

再交流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句子,体会多。

为什么画那么多,结果却还是小徒弟赢了呢?

(3)理解连绵不断

五:读画师的句子,理解词语若隐若现,理解文章内涵

六、总结: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大徒弟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

二徒弟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

你明白了什么?

回到开始的少大于多的意思。告诉孩子,有时候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你一个人,可能就胜过很多人。希望大家多动脑筋,多思考,别出心裁。

七、练习

抄写好词好句

改写句子: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该陈述句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五

[情景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教育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文中的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只露出一个脑袋,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文章采用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教学时主要采用默读思考的办法,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从而真正理解老师所说的话,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从前有人给画师出了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煞费苦心,精心绘制,有的画出群山绵延,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画了山上茂盛的古木中露出古寺的塔尖;有一位画师也画了山,画了树,却不见古寺,只画了弯弯曲曲的山道和一位在山下小溪旁提水的老和尚。你们觉得哪位画师的作品最切“深山藏古寺” 的题意呢?

2.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甲:第三个好,因为有和尚,那山上肯定有寺院。

学生乙:第三个只有深山,没有古寺,不合题意。

学生丁:我认为乙说的不对,第三个画师的“古寺”才是真正的藏起来了,前两个都能看到寺角或塔尖,那怎么算藏呢?难道你玩捉迷藏的时候还把头露出来吗?

(众学生:哈哈哈……)

师:说的太好了,虽然不见寺,但老和尚与古寺紧密相联啊,他下山取水,寺必在山中,真可谓“深山藏古寺”呢!同学们肯动脑筋,勇于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板题)

二、学生默读思考,分析讨论:

1.师:请大家默读全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写了一位画师的三个徒弟比赛,看谁画的骆驼多的事。

2.分组讨论:你觉得哪个画得最棒,为什么?

3.生自由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生甲:我认为小徒弟最棒,他最聪明,没费多大力气就画出了数不清的骆驼,那两个徒弟忙了半天累死了,可是画得再多也还是可以数得清啊。

生乙:我觉得小徒弟好狡猾!(生笑)

生丙:小徒弟的画既简单,又有新意,他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

4.教师小结:

刚才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说得也有各自的道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画师想的是不是和大家一样。

5.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画师说的话读一读,读出画师对这位小徒弟由衷的称赞来。

三、思维拓展:

1.师:小徒弟的确是爱动脑筋,想出了别人没想到的好办法,聪明的同学们,你们也是一个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呢?

2.生甲:我画一片大沙漠,一条小河,一只骆驼妈妈正在高兴地向她的孩子们招手呢!因为她找到水喝了!

(师给予热情鼓励)

四、学生质疑文中不解的词、句:

1.师:学完了全文,大家还有什么不解之处吗?

2.生快速浏览全文,自由质疑。

(容易的问题可即兴采取生生互动解答,对于有共性的疑问可展开集体讨论后,教师再给予适当点拨)

五、总结全文: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勇于创新,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聪明的曹冲巧称大象、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还有多少的发明家也正是从平时别人所想不到的事物中创造出奇迹的,只要我们肯想、敢想,就会有所发现。老师准备在教室后面的墙上开辟一个专栏,名叫“金点子”,同学们,快告诉你身边的小伙伴,你平时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好点子吗?谁的点子最多、最妙,他就是我们班当之无愧的“点子大王”。

六、课外作业:

1.把你的好点子在专栏中展示出来。

2.评一评谁是你心中的“点子大王”。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整个课堂异常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有时候各说自己的观点,争得不可开交,但却有滋有味。部分学生思考的已经是别人没想到的了,再加上激烈的讨论交流,学生对画师的话这一难点理解可谓透彻。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场“金点子”交流,可谓又把教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而“金点子”专栏的开辟和“金点子大王”评选的举措更是让“大胆动脑、勇于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核心理念扎根到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也许会让孩子们在不断地创新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专家点评]

虽然是一篇阅读课文,老师却上得很有新意,以读代讲,课内外结合,很好地用了教材,更可喜的是不断拓展了教材,挖掘出学生身边多彩的鲜活教材,通过思维拓展活动以及开辟“金点子”专栏、评选“金点子大王”,让“敢于动脑、勇于创新”这一核心理念得到升华。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篇六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和领导的点评,我有几点体会:

新课程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文之前,我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吸引学生,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中来。听完故事,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幅画的时候又连声叫好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是啊,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所以取得了成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可以留着今后解决。正是由于这一思想指引,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主要是想让学生把前面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为了节省时间,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但可能是因为每人手中都有一个表格,大家没有讨论而是各自完成后才交流的。如果再上我会给每小组发一张表格,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拓展环节,我把教学创新点放在以教材为基点,向生活、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开阅学生的朗读视野。

然而,这是一节语文课,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也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品味语言,加强语感,加深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同样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指导学生读好三位徒弟的画和画师的称赞。可是,我却把这种读设计、实践为学生的默读全全代替了,使课堂上没有听见一次完整的或个人的或集体的朗读声。今后不管再上任何语文课,我都不会忘了朗读在语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按课型的特点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今天这节课上回答的几个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语言都不是十分简练,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给他们一个思路,一条线索,让他们准确地说出文章的大意。

孩子们学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纷纷表示明白了学习、生活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而我讲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则更加明白教学中更要有所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篇七

导入新课时,我就以故事开头,说一位师父给了三个徒弟同样大的一张纸,让三个徒弟比赛谁画的骆驼多。接着课件出示了大徒弟画的密密麻麻的,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许许多多的骆驼头;三徒弟画的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这三张画时,我问:“你们说说谁画得多?”

生1:二徒弟画得最多。(出乎意料,原以为学生一看就明白。)

生2:我同意,我也认为二徒弟画得多些。(没想到还不只一个学生这样认为。)

师:再看看究竟是谁画得多?

生4:二徒弟画得多,他画的都是骆驼头,占的地方小些,所以画得多些。(还说得有条有理呢!)

师:你们都同意吗?

生5:大徒弟画得多。(看见老师这样问,想必不对吧,换个答案。)

许多学生叫起来:不对,二徒弟画得多。(总算没糊涂到家。)

师:那么,师父夸奖了谁?(只有引导了。)

生7:夸奖了三徒弟。(是呀,想出原因了吗?)

师:想想,师父为什么夸奖三徒弟?

生8:我知道,哪些大山里面还有许多骆驼。(这才对呀!)

生9:对,那些山挡住了,我知道骆驼一般是一个队一起行动。走出一只,还会走出一只。(有帮腔的了。)

师:知道会走出多少只吗?

生10:不知道。老师不知道多少,就是最多的。(聪明的登台了。)

师:谁最聪明?为什么?(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反思】

1、为什么学生看图不能准确地找到答案?

本节课,教师设计的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看图比较,希望能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自己通过看图,讨论,明白了为什么三徒弟画的两只骆驼是最多的,对后面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在讨论与辩论中各抒己见,感受到了快乐。而且,当课题出示,学生读题后教师问:“为什么以《想别人没想到的》为题?是谁“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虽然还没读课文,但显得十分活跃,抢着回答。这篇课文上完后,我有出示了这样的“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两个故事。

故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 “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看了题目,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皇帝看着都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故事二,还是宋代,还是以诗句为题作画考试。说的是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考生们绞尽脑汁想起来,想好了,就开始画。有的画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拿着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对于这些画,主考官都不太满意。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没有画花,只是画了几只蝴蝶,在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这画,十分喜欢,连声称妙,并录取了这个人。这两个故事也就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做什么事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课文的导入,学生为什么不能准确的找到答案?我想,一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二是课件的制作还不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如果能将三徒弟的画意用FLcsh动画演示一下,就没有前面的一幕了。

2、是不是没有“拓展”内容的课就不是一节上得很成功的课?

听了许多老师的课,都给学生一个拓展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我的这一节课,虽然给学生增添了两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但没有给学生一个拓展的舞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没有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新课标中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那么我们每一节课是不是都应设计拓展的内容?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篇八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第六册第三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故事,它采用了悬念的手法,文章一开头并不急于告诉我们究竟怎样才能画出最多的骆驼,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个徒弟所画的画,让人迫不急待地往下读,最后才揭开奥秘。基于这点的考虑,我也在教学中力图准确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只做“提纲挈领”的指导,运用课件引导学生围绕“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这一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略读课文不是不咬文嚼字,只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经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自会随机肆应。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课堂上,我也力求能做到“一课一得”,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三个词语理解(换词)的小环节:

1、连绵起伏——连绵不断;

2、禁不住——情不自禁;

3、用一个字夸夸小徒弟。希望学生在学习中也能积累丰富的词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篇九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创新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怎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呢?我觉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我在听了《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的课堂教学后所想到的。

这堂课中,执教老师能十分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力求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无论是课前的导入“脑筋急转弯”后,教师问“你是怎么思考的”,还是教学之重点的突破“画师是怎样评价三个徒弟的画的;为什么小徒弟的画画得最好”?这些问题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也力求“授之以渔”。

但是,我觉得三年级的学生对思维方式的了解还不够,如在课前导入后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脑筋急转弯的答案的?你是怎么思考的?”学生有的说是书上看到过,有的说是瞎猜的,有的说是别人告诉的……这些话都说明学生对思维方式还缺少一些认识,此时,教师可介绍一些方法,如多角度思考(可换位、逆向、侧向思考),不按常规去思考等,真正授之以渔。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去收集一些有关智力开发的故事,想想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评析三个徒弟三副画的时候,可以抓住三个徒弟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而导致不同的结果来展开讨论。教师可问:三个徒弟拿到师傅的考题后,是怎么想的呢?让学生写写说说三个徒弟的想法,体会大徒弟和二徒弟只想到“多”,而小徒弟想到了“数不尽”,别出心裁,想别人没想到的。

课外收集一些思维方式的知识或有关的故事,这体现了学科的整合,促使学生综合性学习,更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即使这些方法对学生来说当时不是很理解,但只要“授之以渔”,总有一天,学生能学会“捕鱼”。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篇十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第12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张淑霞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找出三个徒弟如何画骆驼的语句,看谁的办法好,为什么师傅称赞小徒弟画得好?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都说小徒弟画得好,并且找到画得好的原因。“原来小徒弟只画了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起伏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画师解释说:“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从而引出“这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这就是创新。而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学生说出了许多事例。最后老师又出示了两个关于创新的事例——《创新事例》《踏花归去马蹄香》。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创新的含义。

这堂课教师以“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为线索,通过多种思路让学生独立领悟课文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拓展开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5l3w5n.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