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心理学案例分析精品多篇

心理学案例分析精品多篇

心理学案例分析精品多篇

心理学案例分析 篇一

案例1 五年级数学老师吴老师上个周末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个数学家庭作业,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编应用题并解题。星期一上课的时候,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编的题目。她第一个叫小东上讲台说,小东大胆地上讲台介绍自己编的数学题,并向全班同学演示他解题的过程。当小东在台上讲的时候,另一名学生小王一直在和其他同学讲话,破坏班级秩序。吴老师已经警告过他了,这次小王又不听话。吴老师不允许他打扰小东的讲话,让他到楼道里站着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小东介绍完数学题,给其他同学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吴老师问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愿意上台介绍时,很多学生都举手了。

接下来,吴老师让一个擅长数学的学生童童讲自己编的题目,以及解题的过程。童童满脸通红地站起来,当走到讲台边时,全身都在发抖。童童站了好几秒钟才开始说话。但是他太紧张了,根本讲不下去。童童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吴老师知道童童经常在很多人面前不敢张口。但是吴老师想,童童的数学学得不错,他应该能够讲清楚他的题目。但吴老师错了,童童最终还是很窘迫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而且其他同学也变得不敢上前说了。

吴老师决定帮助童童恢复自尊。她让童童在自己的座位上回答问题。她说很多学生都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她开始教书时也感到害怕。后来她问了童童设计的数学题是什么,童童用非常小的声音回答了。吴老师说:“非常好,童童!那你是怎么解这个题的?”童童受到了老师的鼓励,渐渐对自己有了信心,胆子也变大了,接着把自己解题的过程完整地向同学们演示出来了。

童童讲的过程中,吴老师发现站在走道里的小王一直贴着后面的窗户认真听课,就在童童讲完后让他回到了教室。

问题:请使用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等理论分析本案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案例2 考试过后,试卷发下,学生们开始议论各自的成绩。 “你考得怎样,小郭?”小康问道。

“很糟糕,“小郭感到有些难为情,“我不是做这个的料。我从来都不擅长写她所要求写的这种东西。我根本学不好。”

“我这次也没有考好,”小康回应说:“不过我早料到这次会考不好,因为我这段时间学习太不用功了,我就知道我这次会有麻烦了。不过我可不像这样的事情下次再发生。”

“简直难以置信!”小蓉抱怨说:“真见鬼了,我居然只得B。她到底有没有认真读我写的东西啊!” “我才得C,”小冲补充说,“不过我倒不觉得有多糟糕,我从来就没好好学过这门课,让我及格,我已经谢天谢地了。”

问题:请根据归因理论分析案例中四名学生对考试成败的归因特点。如果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如何改变案例中消极归因学生的归因倾向?

案例3 小雨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智力正常,二年时成绩还可以,属中等水平,但三年后成绩开始下滑。四年级更明显。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是应付老师和父母。每次试卷和作业发下来,看都不看就塞进书包。老师批评他,他无所谓。小童爱看电视,爱玩电脑游戏,每天匆匆忙忙做完作业就想看电视,爱玩游戏。父母均为某企业职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对孩子读书期望较高,一直对孩子的成绩不满意。 问题:请根据小雨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具体的激发小雨学习动机的方案

案例4 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生小蓉,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美其名约“自我放松”。她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复习时,她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抓到什么科目就复习什么科目。对于小蓉来说,文科科目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数学、物理就很麻烦了。她觉得自己缺乏学习数学的能力,不愿意在上面花费很多时间,遇到自己不会解的题目,也不好意思去问同学或老师,还怕别人笑话自己的问题太简单。最后,小蓉其中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尤其是数学。得知成绩后,她对自己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

问题:请利用学习动机、知识分类及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分析小蓉的学习行为。她对文理科知识的类型有和看法?对数学能力的看法又是怎样的?这些看法对她的学习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她的学习行为在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归因)、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教育心理学案例

案例1 小华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学习不太自觉,也不刻苦,常说“考前三名太累,后三名太丑,就在班上中游,蛮好!“父母用金钱刺激他读书,考100给100元,90给90元,80分以下则要挨打。

请用学习动机变化的规律分析这一现象。 案例2 学生林某,上课经常打瞌睡,但下课时精神十足,喜欢打篮球,作业经常没有完成,极少预习、复习。基础较差,成绩不佳。

案例3 学生陈某,学科基础较好,但自从迷上电脑以后,成绩一落千丈,发展到上课无心听讲,喜欢搞一些滑稽动作或一些好笑的话引发全班同学大笑,破坏课堂纪律。

案例4 项某,18岁,男,武汉市某高级职业中学中专二年级的学生,大约半年前由该校高中部转入中专部,从此他变得更为消沉,对学习毫无兴趣,并表现出很不满意现状的情绪,在班上小打小闹不断,经常被老师批评。这个学期以来,状况更为不佳,近来,据说项某与班上一女生王某(17岁)恋爱,两人经常晚自习逃课,被学校值班老师记录有6次之多,引起政教处及班主任的注意。另外,据了解,项某自小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同住,虽然他们对项某关怀备至,但毕竟年事已高,对项某的管教无法面面俱到

分析角度: 1 成就动机 2 环境转换 该年龄期的身心特点 4 家庭教育 5 老师教育管理 案例5 王某,男,17岁,湖北某重点中学一年级学生。赶进入高中时,满怀激情,希望三年后考入自己梦想的大学。几个月后,他发现高中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美好。他变得伤感、消沉,表现出很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原来,他在初中时是普通中学,成绩名列前茅,同学羡慕,老师器重,他有“众星捧月”的优越感。到了重点高中,同学都是佼佼者,他的比较优势就不在了,因此感到很不自在,尤其是入学后的几次考试,他的成绩只排在全班的中等水平,这就彻底打破了他入学时的美好幻想,情绪也一落千丈。他努力学习,成绩还是没有明显提高,他感到力不从心,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他开始上课迟到,有时旷课,最后他要求退学。

分析角度: 1 环境改变 2 归因 3 学习动机 案例6 王某,男,就读于武汉市某中学,初一时学习成绩中等,进入初二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常常在最后几十名徘徊,物理成绩尤其差。性格有点内向,容易冲动、反叛。常常与同年级其他不爱学习的学生一起玩,与班上同学一般。家庭比较宽裕,父母文化程度一般,高中毕业。父亲个体经商,母亲在一事业单位上班。与父母沟通一般,喜欢在中午放学后去游戏机室、网吧等地方玩耍,下午上课常常迟到,还编出各种理由搪塞老师,上课总是睡觉,不完成作业。

分析角度: 1 该生性格特点 2 家庭原因 3 同辈群体影响 4 社会风气影响 5 学校老师管理 案例7 五年级数学老师吴老师上个周末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个数学家庭作业,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编应用题并解题。星期一上课的时候,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编的题目。她第一个叫小东上讲台说,小东大胆地上讲台介绍自己编的数学题,并向全班同学演示他解题的过程。当小东在台上讲的时候,另一名学生小王一直在和其他同学讲话,破坏班级秩序。吴老师已经警告过他了,这次小王又不听话。吴老师不允许他打扰小东的讲话,让他到楼道里站着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小东介绍完数学题,给其他同学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吴老师问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愿意上台介绍时,很多学生都举手了。

接下来,吴老师让一个擅长数学的学生童童讲自己编的题目,以及解题的过程。童童满脸通红地站起来,当走到讲台边时,全身都在发抖。童童站了好几秒钟才开始说话。但是他太紧张了,根本讲不下去。童童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吴老师知道童童经常在很多人面前不敢张口。但是吴老师想,童童的数学学得不错,他应该能够讲清楚他的题目。但吴老师错了,童童最终还是很窘迫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而且其他同学也变得不敢上前说了。

吴老师决定帮助童童恢复自尊。她让童童在自己的座位上回答问题。她说很多学生都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她开始教书时也感到害怕。后来她问了童童设计的数学题是什么,童童用非常小的声音回答了。吴老师说:“非常好,童童!那你是怎么解这个题的?”童童受到了老师的鼓励,渐渐对自己有了信心,胆子也变大了,接着把自己解题的过程完整地向同学们演示出来了。

童童讲的过程中,吴老师发现站在走道里的小王一直贴着后面的窗户认真听课,就在童童讲完后让他回到了教室。

问题:请使用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等理论分析本案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案例8 小雨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智力正常,二年时成绩还可以,属中等水平,但三年后成绩开始下滑。四年级更明显。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是应付老师和父母。每次试卷和作业发下来,看都不看就塞进书包。老师批评他,他无所谓。小童爱看电视,爱玩电脑游戏,每天匆匆忙忙做完作业就想看电视,爱玩游戏。父母均为某企业职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对孩子读书期望较高,一直对孩子的成绩不满意。

问题:请根据小雨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具体的激发小雨学习动机的方案。 案例9 在某班的一次英语课上,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老师正在教“cock”(公鸡)这个单词,突然有个学生坐在位子上,用广东土话怪强怪调的问:“英语里有没有鸡姆(即母鸡)?”顿时,班上哄堂大笑,正常的课堂纪律给搅乱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动声色,仍然用平静的声调说:“有,而且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他把这两个单词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读。于是,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的被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那个发出怪声的同学看到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也开始感到不好意思起来,然后,这位老师又把话题一转:“**同学不错,不但想学“公鸡”这个词,还想知道“母鸡”这个词,现在全班同学都要多学两个单词,但是,你刚才提问的语调不好”。接着他又讲了英语中的语调问题。

请问这位老师的课堂处理是否得当?为什么?

联系教育教学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机智? 案例10 4岁神童看课外书遭老师批评后跳池塘自杀(图) 点击查看

2008-03-20 09:59:36 来源: 长江商报网友评论 3465 条的一名志愿者。长江商报3月20日报道 她2岁上学,14岁上高二,因看课外书被老师批评,留下遗书校内池塘自杀;她14岁时就成为一名高二学生,并有望在15岁时成为一名大学生;她最大的梦想是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然而,就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召开还有短短的5 个月的时候,她的梦想在这个春天戛然而止。她死在校内一个约3 米深的池塘里,留下一封遗书,留下她的老师、同学,留下以泪洗面的双亲。在枝江市,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神童。

事发

看杂志被抓,老师要见家长

覃瑶,女,1994 年8 月28 日出生于枝江市百里洲镇,毕业于刘巷中学。2006 年9 月,她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被保送进入枝江一中,任数学科代表。

今年3月6日上午第二节课,约9时30分,覃瑶所在的高二(1)班班主任李开松随机到教室外查看纪律,发现覃瑶在英语课堂阅读课外书籍——《格言》杂志。

“我清楚地记得,我就覃瑶的问题只讲了三句话”,李开松回忆,英语课上完后,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李开松走上讲台强调纪律。这是李开松第三次看到覃瑶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了,“覃瑶这个星期不能‘创星’(一种激励措施,表现好的可以获得一颗星)”;要“找覃瑶的家长交流交流。”

覃瑶的父亲覃世雄是枝江五中的数学教师,与李开松彼此认识。覃世雄曾经叮嘱李开松:覃瑶年纪小,爱玩,“对她要管得严一点儿”。

“花逝”

留遗书,校内池塘自杀

上午接下来是体育等课程,覃瑶与平时一样上完了课,并无任何异样。唯一的异常就是中午吃饭时,她没有去食堂吃饭,而是叫一名要好的女同学帮她“带一包方便面上来”。

下午五六点时,李开松上完课后,发现覃瑶不在教室,从其座位上找到了写在笔记本上的绝笔信,他立即将这一情况向年级组报告,同时通知家长

由于该校学生出校门必须由班主任老师开具假条,因此,保安非常肯定地说:“孩子肯定没出校门!”当天,高二(1)班全体同学未上晚自习及第二天上午半天课,全力在校园内寻找。师生找遍了所有想得到的地方,但大家都一无所获。把学校能找的地方都找了,唯独学校的两个池塘没有找。3 月7 日,靠近校门的池塘安装好抽水机开始抽水,抽水到半夜12 点左右,抽水机吃不到水了,大家决定次日再继续抽水。

3月8日上午10时30分许,在靠近校门的池塘内发现了覃瑶的遗体。“孩子的尸体已经在池塘里找到了,身体陷在淤泥里,头发在水里漂”。

成名

连跳数级,12岁保送重点高中

“覃瑶从小就十分聪明,称神童并不为过”,说起覃瑶,母亲谢凤娥一脸的骄傲。

2006 年11 月8 日,宜昌三峡商报曾以《12 岁枝江女孩的高中生活》为题报道了覃瑶,文中称覃瑶为“小神童”。该报道称:在今年(2006 年)秋季枝江市一中(当地最好的中学,编者注)保送录取的128 名学生中,有位名叫覃瑶的女孩年仅12 岁,身高1.45 米。初来乍到,一些师生和送饭菜的学生家长见到她后都以为她是一名小学生。

覃瑶出生后一直跟着当教师的妈妈谢凤娥在当时的凤良小学。覃瑶两岁那年,谢凤娥把她送进了本校的学前班。在两年的学前班里,覃瑶表现出了聪慧的天赋,她对拼音、识字、唱歌、数字等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识别生字能过目不忘,对数学百位内的加减能轻而易举地得出结果。于是,覃瑶的父母决定让她提前入学读书。“由于年龄偏小,当时她没有学籍,直到初中才补办学籍”。覃瑶上小学一年级时,年仅4岁。从上一年级开始,覃瑶一直保持超前的学习态势,她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就预习了四年级的全部课程。参加四年级考试时,“考了个四年级第一名”,顺理成章地跳入了五年级。在五年级上半学期时,她又预习完五年级全部课程,在五年级下学期时进入了六年级。小学阶段的6 年学习时间,覃瑶只用了4 年。

2003 年,因妈妈工作调动,刚满9 岁的覃瑶到百里洲刘巷中学读书。刘巷中学校长吴朝元回忆:覃瑶是一名既注重发展、又极富个性的孩子,她除学习成绩优异外,还能歌善舞、弹琴,爱好体育和电脑。因此,该校对她综合素质评定为5A,完全符合保送重点高中的条件。时去北京当志愿者。”,谢凤娥不无惋惜地说,现在,覃瑶走了,还谈什么梦想?! “之所以连连跳级,是缘于覃瑶的一个梦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 班主任

“她是十分开朗的小孩”

“意外!”、“震惊!”、“真是没想到!”覃瑶自杀后,认识覃瑶的老师、同学都觉得十分意外。“覃瑶是个性格外向,十分开朗的小孩!”李开松昨日说,覃瑶既是他的学生,同时又是他所任数学课的课代表,由此可见对这个孩子的偏爱程度。他声音嘶哑地说:覃瑶平时十分活泼,蹦蹦跳跳十分讨人喜欢! 坐在覃瑶后一排的刘雯和姚国胜说:覃瑶年纪虽小,但学习成绩还可以,在班上有三四名很要好的同学。覃瑶所在的高二(1)班班长陶明轩也认为:以覃瑶的脾气,竟然会自杀,非常让人意外。

“我曾与覃瑶交流过三次,她很开朗活泼,但也许她的内心是孤独的。教育孩子循序渐进,尊重教育规律很重要”,昨日,枝江一中的校长董云意味深长地说。

父母

“我们没有拔苗助长”

“我认为孩子愿意跟我交流,主要是她觉得我懂她。我的女儿曾说:只要有妈在,天都不会塌!”昨日,覃世雄、谢凤娥说:孩子出事后,他们面对了来自各界的太多指责,但这并不是事实。

覃瑶死后,社会上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的人说:“这个神童是被逼出来的,学习成绩下滑,她妈妈也打,而且比一般人打得凶”。

谢凤娥昨日对这些说法十分愤怒和无奈。她说,自己作为老师,在教育孩子上,注重言传身教,以及尊重孩子,他们很少打孩子。初中以前可能打过,但上高中之后就没有打骂过孩子,这些说法纯属误传 “女儿都悄悄问我,将来她生小孩,希望是个男孩还是个女孩呢?”谢凤娥昨日愤怒地说,覃瑶连这么隐私的问题都和母亲交流,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母女感情之深吗? 据谢凤娥介绍,覃瑶也有好玩的天性,每年假期的作业,她都是先玩后做。覃瑶还有另一种“玩”法,就是坚持读课外书籍,至今她除通读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外,还阅读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

“在整个枝江毕竟12 岁能保送上一中的只有覃瑶一个!”昨日,谢凤娥掩饰不住对女儿的思念。记者了解到,覃瑶的遗体于3月9 日上午7 点火化,随后就运往百里洲下葬。

接下来,覃瑶家属经过与校方的协商,达成了补偿协议,目前,校方已先行支付了8 万元补偿金。枝江一中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覃瑶的绝笔信 爸妈:

请原谅我做出这不孝的决定。

我知道你们会很伤心。但是,请不要为我而损害你们的健康。否则,我会心(此处有一个心形图案)疼的。

我记得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有一个跳楼自杀的(同学)。当时,您还问我会不会自杀,我还笑着说不会。但我现在真的觉得很累、很累,我要好好的休息一下了。

我知道,我一直是我们(笔误,应为你们)这一辈子唯一的女孩子。哥哥(指覃瑶的姨爹黄小华的儿子),弟弟,这也许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这么叫点儿(覃瑶的舅舅的儿子唐点)了,还有王宜都是男孩子。你们对我都有着很高的期望,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

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受着巨大的压力,老师特别是李开松一直都对我看得很紧。他说不能看课外书籍, uawen.c n 但你们都知道,我不看书是不可能的。于是,在第三次被他看到之后,我做出了这个决定。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你们。

爸、妈,我不知道我还能说什么,但请暂时不要告诉唐点,好吗? 女儿

2008.3.6绝笔

附:请代我把那本《欧也妮·葛朗台》》交给王念(覃瑶的好朋友),多谢了!作者:刘渐飞) (本文来源:长江商报

请分析此案例中的“神童”的特点以及她的压力和苦恼? 家庭和学校应该如何对超常儿童进行教育? 过早开发对儿童发展有哪些消极影响?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怎样才能使儿童像儿童? 怎样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

心理学案例分析 篇二

心理学

一、案例分析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张某工作很忙,特地给3岁儿子买了一件玩具让他自己玩。张某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洗澡水,叫儿子洗澡。连喊几遍,孩子说: “爸爸,我不洗澡,我没空。”爸爸给他讲道理,他却说: “不,我偏不。”张某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按人浴池。可是,趁张某拿浴皂的时候,孩子跑走了。张某气不过,抓住孩子狠揍了两下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孩子大哭大闹…… 分析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个案例说明了这个孩子什么年龄特点? (2)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3)这位“爸爸”的做法对吗?这种做法对孩子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一、案例分析(答案)

分析这一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2)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反抗的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观,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不对,容易使孩子要么养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性格。

二、案例分析

1.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2.最近,空前的恐惧击碎了小李夫妇俩对孩子的甜蜜梦幻。孩子已将近3岁了,自从5个月时左眼眶磕伤被包扎后,就发现孩子表现不正常,但并没引起夫妇俩太多注意,可最近,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一下子感到事态的严重:他的左眼视力非常差,总是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并在拿东西时,触摸目标特别困难,甚至不能判断自身位置……夫妇俩深感事态严重,询问街坊邻居,都说不出所以然,于是……

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小孩可能患了什么眼疾? (2)导致小孩疾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说,这种病产生还有哪些原因? (3)如何矫治,最佳年龄是什么?

二、案例分析(答案)

案例1.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本例中教师利用了活动玩具“猫”和“鱼”)、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另外,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正如本案例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再者,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这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

最后,这位教师实际上做到了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 案例2.根据所给材料分析: (1)小孩可能患的眼疾是弱视。 (2)婴幼儿期遮盖眼睛,致使外界光刺激不能到达眼内和大脑,导致视觉发育停顿而引起;先天遗传,高度远视、近视、散光或两眼曲光度不等,斜视。

(3)最佳期在3~5岁。将健康的一只眼遮盖住,强迫弱视眼注视物体(除正常活动外,让孩子多做一些如描绘图案、剪纸等精巧细致的活动,以促进弱视眼视力提高),如健康眼有下降情况,可将该眼的遮盖物拿开24~48小时,即会恢复。

三、案例分析

某幼儿园大班在室内组织语言教育活动,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时,外面出来一群别的班的孩子在玩耍,喧闹的声音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吸引了过去,大家开始相互交谈,老师大声提醒保持安静,也没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这时老师突然停了说话,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试分析这次活动中幼儿教育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三、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从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来论述。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幼儿的注意主要还是无意注意,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许多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成人对幼儿注意的组织常是通过言语指示来实现的,通过言语指示,可以提醒幼儿必须完成的动作、应注意的情况。老师突然停止说话,孩子们安静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这是老师通过言语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控制幼儿的注意活动。

四、案例分析

幼儿在想像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一成分,例如,画一个小孩放风筝,往往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甚至超出身体的长度。幼儿说话也喜欢夸张,例如: “我家的花开得可大了,像桌子一样大。”结合以上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幼儿想像夸张的原因。

四、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幼儿想像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夸张。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认知水平的限制。例如:幼儿在画一个小孩放风筝时,由于记忆中的形象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即用手放风筝,因此手就画得很长。(2)情绪对想像的影响。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3)想像表现能力的局限。放风筝的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原因也可能是受表现力的局限使画面与事实不符。

五、案例分析

幼儿在想像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一成分,例如,画一个小孩放风筝,往往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甚至超出身体的长度。幼儿说话也喜欢夸张,例如: “我家的花开得可大了,像桌子一样大。”结合以上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幼儿想像夸张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幼儿想像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夸张。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认知水平的限制。例如:幼儿在画一个小孩放风筝时,由于记忆中的形象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即用手放风筝,因此手就画得很长。(2)情绪对想像的影响。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3)想像表现能力的局限。放风筝的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原因也可能是受表现力的局限使画面与事实不符。

六、案例分析

有一名实习生在幼儿园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幼儿X X水平测验”,他设计了两个题目:I.设AB,BC,请小朋友说说A和C哪一个大?Ⅱ.小王同学比小李同学高,小李同学比小张同学高,请问小王和小张两位同学谁高?他选用“随机取样”方式在大班选用了题目I,在中班使用了题目Ⅱ。可出乎意料,他发现中班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高于大班。他满意地把这个新发现告诉老师,老师说他可能弄错了。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习生测验的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哪个方面? (2)老师为什么说他可能弄错了,请你给他指出来。

六、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1)该实习生测验的是幼儿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水平的比较、判断的发展水平)。

(2)实习生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具体特点,如儿童对概念的掌握、思维的直观形象性、生活经验等因素对测验题目设置的影响。儿童对抽象的符号A、B、C较具体的人和事生疏,理解能力差,影响了比较、判断、推理能力的发挥。

七、案例分析

1.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2.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心急如焚地来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招呼她坐下,她急不可待地对医生说: “医生,我的孩子4岁半了,近来表现一反常态。前几天,有位同学来到我家,问他:“爸爸喜欢你还是妈妈喜欢你?”他说:“爸爸喜欢你”弄得这位尚未结婚的朋友(女)满脸尴尬。”

“昨天在公园玩滑梯,我让他回家,他却说„让我替小狗玩一次‟……唉!这孩子这么小就……真急死人啦!”

心理医生说: “不用急,不是小孩有问题,而是大人有问题,这是正常现象……” 这位年轻妈妈听后,顿时开朗了许多。 根据上面的案例,回答下面问题: (1)年轻妈妈从紧张到开朗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中反映的情况说明了孩子的什么? (3)你认为医生应对这位妈妈说些什么?

七、案例分析

案例1.(答案要点) 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仅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案例2.对案例的分析如下: (答案要点) (1)听了生理医生的话, “年轻妈妈”从紧张到开朗说明:①幼儿期心理变化迅速;②心理学常识急需普及。

(2)让女士尴尬说明:孩子在言语发展过程中尚不能把人称代词区分开; “替小狗玩一次”说明孩子在模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

心理学案例分析整理 篇三

一、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二、通过平时的课堂活动和作业反馈,老教师王老师发现,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的品质特点;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用心理学原理分析甲乙两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着七种基本智力,只不过,不同个体的优势智力是存在差别的。 赵元任是新中国成立前清华大学的国学大师之一,他精通多种国内方言和八九种外语。在巴黎和柏林的街头,他能够分别用地道的法语和德语与当地老百姓拉家常,使别人误以为他是本地的常住居民。在国内,每到一个地方,赵元任甚至可以用当地方言与人们随意交谈。周舟是湖北武汉的一个弱智少年,在大多数人面前,他都显得说话木讷、反应迟钝、表情呆滞。在父母老师的倾心教育、培养和影响下,周舟在乐团指挥方面显示出了自己的才能,多次在盛大的场合指挥交响乐团完成表演,其指挥才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科技大学就在全国招收少年大学生,这些少年大学生都是数理化等理科学生,大多获得过全国奥赛的最高奖励,或者在理科的学习中拥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天赋。湖南省的谢彦波同学,在80年代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大的少年班。

鲁冠(化名)目前已经成为拥有数亿资产的著名商人。小时候的他并不聪明,学习成绩较差,小学毕业后就走入了社会。除了勤劳和精明之外,鲁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组织和管理,善于观察和了解周围人的性格、爱好、行为方式等,善于调动企业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他的团队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他所管理的企业和公司很快取得了成功,他本人也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浙商。 1.填空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来分析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国学大师赵元任的优势智力是__________;周舟的优势智力是__________;谢彦波之所以能够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主要取决于他的优势智力,即_____;鲁冠的成功主要源于他的优势智力,即__________。此外,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的优势智力多表现为__________。

2、结合教师的实际工作,谈谈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借鉴作用。

四、在语文课堂上,老教师王老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而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心理学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五、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末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却不然。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上面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受到哪些启发?

答案

一、[答案要点]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二、[答案要点] ①甲属胆汁质,乙属抑郁质。②对甲在方法上,严厉批评,触动其思想,又不激怒他们,以防骄傲反应。表扬时应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以防骄傲。教师自己不要急躁,也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任性。③对乙方法上要突出关怀体贴,柔和细致,具体帮助。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其点滴成绩和进步。不要公开批评、指责,以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疑虑,鼓舞勇气。

三、1.【答案】言语智力 音乐智力 数理逻辑智力 人际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2.【答案要点】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也为我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对当前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多元智力理论表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教师应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而不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②科学的智力观。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③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④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四、【答案要点】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五、【答案要点】“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只要对学生充满信心与深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抱有极大的期望去教育学生,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并转化成一定动力,那么学生在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一定会取得迅速发展。

心理学案例分析 篇四

案例

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位生物老师。和往常一样,她穿着漂亮艳丽的衣服,显得格外精神,自信。她带来了教学仪器,小心地端放在讲台上。一切准备就绪,开始上课了。她先宣布了上次考试的成绩,勉励大家继续努力,争取期末取得好成绩。她讲课镇定,自若,言语平静流畅,讲到重点地方,她会提醒学生注意,因而不再重复,以提高授课效率。突然发现有个学生开小差,便立即点名批评,制止了这种不良行为。下课铃响了,赵老师立即下课,她的风格是讲到那里就那,从不喜欢拖堂影响学生的休息。请你评判一下赵老师的课是否符合注意规律?并说明理由。

答:赵老师这个案例中有值得学习的部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1、“和往常一样,她穿着漂亮艳丽的衣服”这个不符合注意功能中的选择功能。还不符合注意发生的心理机制中的容量分配模型。因为同学们听课时需要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而老师的艳丽衣服会引起同学们的无意注意。

2、赵老师课前准备的仪器放在讲台上是不对的。新异的教具便会成为干扰刺激,应设法做必要的掩饰,待讲拿出来,

3、我以为老师一开始就宣布上次考试成绩是不妥当的。因为一开始宣布成绩会影响

同学心情,成绩有良有差,一开始宣布成绩同学们会沉浸在成绩的喜怒哀乐之中,不容易疤痕足以立转移到讲课内容里去。

4、赵老师突出重点方面我觉得有些不足。对重点内容要在音量,与点上予以突出,并且给予必要的重复。对于重点内容的重复不是简单地再讲一遍,而是最好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同一内容,而且讲课时应伴以适当的手势,表情,避免单调枯燥的讲述。

5、对开小差生立即点名批评是不对的。作为老师要关注学生注意集中状况,一旦发现精神走神,应及时给予信号制止:目光凝视,摇头示意,提问或干脆突然停止讲课等,以变化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切不可当场训斥,以免干扰集体的注意力。

6、赵老师不影响学生的休息是很好的,但是讲到哪里就听到那里我觉得应该加以修正。因为知识讲到一半中断下次讲课之前学生会忘得比较多。一个完整的新内容可能会更容易记住掌握。所以老师应该讲课之前做好课前准备,计算好时间,争取一节课讲好一个完整关联的内容。

心理学案例分析 篇五

1、做一个小实验:举起你的双手,手指伸直,让十指交叉。请注意看,是你的左拇指在上呢,还是右拇指在上?如果左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艺术型”的人;如果右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思想型”的人。请分析说明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不同,左半球主要机能是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机能是具体形象思维;又由于大脑两半球对肢体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左手属右半球支配,右手属左半球支配。所以,右拇指在上就可能是“思想型”的人,左拇指在上就可能是“艺术型”的人。

2、有一位学生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突然看见一条蛇,这是什么心理过程?看到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又是什么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答:这位学生在行走中看见蛇,这是认识过程。看见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是情感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着,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识,反过来又影响认识,积极的情感推动认识,消极的情感阻碍认识。

3、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一些,胡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实物等。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了桌上,有的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请运用注意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

答: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老师进教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上或挂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意听讲。等到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已经失去了刺激的新异性,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师讲课,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板书时要用彩色粉笔标示重点;教科书的某些地方用黑体字排印或加重点号。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程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准确、更清晰地选择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5、在一次识记效果的考查试验中,对甲、乙两组被试分别呈现下列两行数字,然后让他们进行书面再现。甲组:7142856112224;乙组:7,14,28,56,112,224。试验结果表明乙组被试对材料记得又快又准。请用识记原理分析其原因。

答:因为甲组呈现的一组数字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被试只好采用机械识记;乙组呈现的一组数字中包含着明显的倍数关系,容易为被试所理解而进行意义识记。识记原理表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因而,乙组对材料记得又快又准。 6、1922年党派萧楚女同志去四川开展工作,他应邀担任了《新蜀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他文笔潇洒,很快名声大振,后来竟有不少男青年写来求爱信寄至编辑部。请你试分析造成这种误会的原因。

答:这是由再造想象所引起的错觉造成的误会。萧楚女同志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语言的描述,“楚女”人们很可能理解为“楚楚动人之女子”,在头脑中产生“楚女”的再造想象。所以,有些男青年就写来求爱信。

7、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先点名,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另一种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你认为哪一种做法比较好?为什么?

答:第二种做法比较好。这是因为:(1)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面向全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能使学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被提问的可能,从而能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2)面向全班先提问后点名,有利于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对思维活动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8、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公式:感情表达 = 7 % 的言词 + 38 % 的声音 + 55 % 的面部表情。你认为这个公式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这个公式说明了人的情感具有信号交际功能,信号交际功能主要是通过人的表情实现的,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肢体表情,其中面部表情占的比例最大。

9、革命烈士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地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请通过这一实例说明什么是意志,并分析说明江姐的意志品质。 答:江姐为了革命的利益,面对敌人的严刑折磨,坚贞不屈,自觉地忍耐着严刑拷打的痛苦,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这个事例说明,意志是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江姐在狱中同敌人斗争的事例,表现出江姐的意志品质有:(1)自觉性;(2)果断性;(3)自制性;(4)坚持性。

10、王胜川老师被誉为工读教育专家。有一次,两个学生打架,大的一下把小的推倒在地,两个扭结着来见王老师评理。王老师非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起来了:“看到你们的进步,我真高兴。打架是你们多年的恶习,可你只推了他再没有打下去;而你呢,也没有还手。要是过去,非打个你死我活不成。是不是?”一席话,像春风化雨,说得两个学生都露出了感激的笑容。原来他们都进步了,老师不说自己还真不知道呢!请分析说明王胜川老师采用的这种方法运用的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答:运用的是保护自尊心,激发上进心的原理。王老师善于在学生身上发现被淹没在错误、缺点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激发起上进的信心和勇气。

11、在小学低年级儿童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同学之间因小事争吵不休,互不谦让,然后到老师那里去“告状”。请分析说明低年级儿童为什么喜欢“告状”?

答:低年级儿童喜欢告状,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道德评价能力的启蒙期,对于是非好坏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肤浅的特点,加之儿童年龄小,情感易外露,所以往往因一点小事就引起矛盾,而解决矛盾只好找自己最信任的老师。这是儿童喜欢“告状”的主要原因。其次,低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他们常常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善于分析自己的行为。所以争吵时都以为自己有理,谁也不认输,那就只好找老师评判。再次,儿童找老师“告状”,也说明他们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在儿童的心目中,老师最公正,所以找老师“告状”。而老师处理“告状”的过程,就成了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过程。

12、有这样一个实验:把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呈示给两组学生(被试)看,在看之先,主试告诉甲组说:“这是一名罪犯的照片”;而告诉乙组说:“这是一名科学家的照片”。看过之后,两组学生分别描述照片上的这个人的形象如下: 甲组:(罪犯的形象)深陷的双眼隐藏着凶光,一副外翘的下巴显示着他干罪恶勾当时的“死不回头”。

乙组:(科学家的形象)深陷的双眼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流露出睿智的目光;一副外翘的下巴显示着他克服困难的毅力。

请分析说明这个实验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什么。

答:这个实验说明了“先入为主”的成见效应的作用。认知者对被认知者事先有一种“成见”,会妨碍认知者看到被认知者的真正特点。这种“成见效应”对形成一个人的初步印象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倾向,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心理。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人际交往也会产生这样的“成见效应”。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预防和纠正这种“成见效应”。

13、东汉名将马援,小时候并不怎么样聪明。有一次,他见到同学朱勃,朱勃年方十二,能口诵《诗》、《书》,举止娴雅,学识渊博。马援见了又羡慕又惭愧。他哥哥安慰说:“朱勃是小器,早成;你是大器,晚成。”马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努力,更加刻苦,后来很有作为,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牛顿出生的时候是个奄奄一息的病婴,体重只有三磅,素质很差。稍大一些也看不出有什么惊人的智慧。可后来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成了伟大的物理学家。试从这两例来说明人的智慧才能存在着什么差异,教师在培养人才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答:人的智慧才能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表现早晚的差异。这两例都是非早慧者“大器晚成”的典型。人的资质才能确实存在着高低不同和表现早晚的差异,既有“早慧”,也有“大器晚成”。马援和牛顿都属于“大器晚成”。教师的职责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我们一方面应该及早地发现超常儿童,对他们加以精心培养;另一方面也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启发教育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都能得到发展,不能只抓“尖子”而忽视了那些学习成绩平平、能力表现一般的学生。

14、儒林小学六年级有这样几名学生:

张勇强,男,热情,直率,做事果敢但有点急躁,容易发怒,常与同学吵嘴打架。

杨敏丽,女,活泼爱笑,情绪多变,动作敏捷,说话快,写字慌,上课不专心。 王拴成,男,沉着耐心,说话迟缓,对人冷漠,不好交往,学习特别认真踏实,但脾气有点执拗。

刘玉兰,女,柔弱易倦,富于自我体验,爱写日记,胆子小,做事格外细心。 请分析说明这四名学生各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 答:张勇强,属胆汁质;杨敏丽,属多血质;王拴成,属粘液质;刘玉兰,属抑郁质。张勇强一类胆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尽量避免心理冲突,千万不要激怒他们,要耐心启发和协助其养成自制的好品质。李敏丽一类多血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应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使其不感到无事可做,让其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养成扎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王拴成一类粘液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注意以情动情,不能以冷对冷,也不能求之过急,要允许其有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刘玉兰一类抑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切忌公开批评指责,要加倍关怀体贴她们,可根据这些学生的能力、体力状况适当降低或调整要求,鼓励她们积极进取,勇敢前进。

15、做一个小实验:把小学五年级学生分为甲、乙两组做数学练习,这两组学生的演算能力基本相同,练习内容也相同,不同的是练习方法。甲组由老师改正练习作业,乙组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改正,并将每天练习的正确与错误答案列成表,使学生了解自己进步的情况。一学期后,乙组学生成绩提高比较快。请分析说明乙组学生进步比较快的原因。

答:这是乙组学生做练习时,在老师指导下自己检查练习结果,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及时加以改正,这样做比起甲组来,乙组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练习成绩,知道自己的演算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同时,由于乙组学生了解自己每天进步的情况,增强了自信心和进取心,因而,乙组学生的练习成绩进步比较快。

16、我国许多优秀教师在面临学习、纪律都差但爱好体育活动的班级时,常常先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或提出在运动会上争优胜的目标,待经过全体努力取得成绩和名次后再让大家谈感受,总结经验,引导班集体向“四好”奋进。结果全班学习进步很快。请分析说明这种教育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答:利用的是动机迁移的心理学原理。由于学生在参加体育竞赛的强烈动机的支配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条件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取得了只要下决心齐心奋斗就能为集体争得荣誉的经验,他们就有可能把这种劲头与经验迁移到学习、纪律上来,成为推动学习的力量,使班级面貌大为改观。

17、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后,把建文帝2岁多的小儿子朱文圭监禁起来,下令禁护人员除按时给他吃饭、按季给他穿衣之外,不许任何人与他讲话,就这样把朱文圭从2 岁一直关到 55 岁。朱文圭虽然血统很“高贵”,曾经是“皇太子”,但等到他被放出来时,却成了一个“初见牛马,亦不能识”的大白痴。请分析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此例说明了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纵然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心理也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这一实例也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18、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 25%左右,而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 15 %左右;若把视听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就能记住 65%左右。这个实验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何启示?

答:这一实验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课堂学习中要想使学生记住学习的材料,(1)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种形式地呈示学习的材料;(2)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眼看、耳听、口念、心想、手做,多渠道地感知和处理信息,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19、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有一个学生朗读得结结巴巴,很不流利,自己也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脸。此时,老师的做法有三种:其一是对学生说:“你读得不好,回去先坐下,好好听别人读!”其二是只说“回到自己座位上去吧!”其三是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学生说:“你能认真地读,比上次有进步,这很好!但有些地方读得还是不理想,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以上三种做法,你认为哪种比较好一些?为什么?

答:第三种做法比较好一些。因为这样做能给学生一个情感回旋的余地,不致于在同学面前出丑。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自尊心很强,如果老师当众批评或讥讽,可能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引起逆反心理。第三种做法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所以比较好。 20、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老师为了让班上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在班上组织开展了评选“全班之最”活动。这一评,什么样的“最”都有了,有人字写得最好,有人歌唱得最好,有人学习最勤奋努力,有人最关心集体┈ 当评判一个名叫方强的小男孩时,谁也想不出他有什么最好。但任小艾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就鼓励小方强自荐优点。在老师的鼓励下,小方强说:“我养鹦鹉最好!”有人不服,第二天他带来了一对鹦鹉,漂亮极了,大家刮目相看,就评他“养鹦鹉最好”。请分析说明任小艾老师是根据什么心理学原理开展教育工作的?

答:任小艾老师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才能特长,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方法,对有自卑感的学生,通过启发、暗示、表扬鼓励等方式,使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扬起前进的风帆。任小艾老师的班级工作很出色,依靠的就是心理学这把金钥匙。

21、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把相似的数字和相似的文字相混淆,如把 6 看成 9 ,把“折”写成“析”,出现“b”和“d”不分,“己”和“已”不分等等。请解释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并提出避免这种现象的方法。

答:这主要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觉事物不精确所致。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较笼统,不精确,分析和综合能力水平低的特点,在教学相似的数字与文字时,应该间隔一段时间,以避免彼此相互干扰。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辨别出相似的数字与文字的异同,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提高感知的效果。

22、一位年轻教师喜欢穿款式新颖、颜色鲜艳的服装,而且变换得很频繁。请分析说明这样的服装对课堂教学有什么消极影响。

答:根据新异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规律,上面这位教师的服装在课堂教学中会引起学生的分心,成为教学活动的干扰因素。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老师的服装上,而没有在教学内容上。这样教学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23、郝老师上课时,对于迟到的学生总是边讲课边招手让学生进来,而马老师上课时则要盘问学生为什么迟到后再日昂学生进教室。两位老师的做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答:郝老师的做法比较好。因为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迟到的学生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老师用招手示意让其进教室,不中断讲课,可以保持听课学生的有意注意。

24、音乐教师王爱琴发现上小学的儿子王乐群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当即批评儿子说:“一心不能二用,你这样做,啥事都干不好!”王乐群不服气地说:“你也不是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吗,怎么就不能一心二用呢?”究竟能不能一心二用,请结合此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分配的情况。小学生注意分配的能力还比较差,常常顾此失彼,所以王乐群还不能做到一心二用。注意分配的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余都是熟练的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王乐群看书和听音乐都是生疏的,很难实现注意的分配。而王爱琴是音乐老师,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符合注意分配的条件,可以做到“一心二用”。

25、小学低年级学生看一部电影,听一个故事,往往表现聚精会神,对其内容也容易记住。但是对于书本上的概念、法则、公式、道理等在学习时常常精神不集中,即使老师再三强调,反复讲解,也不容易记住。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概念记忆能力还比较差的缘故。电影、故事中的内容情节一般比较形象生动,学生容易记住;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则比较抽象,学生难于记住。教师在教学中应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利用儿童的记忆特点来提高教学效果。

26、华明在中考前把功课复习得透熟,可是一进考场,就把原来记的东西忘了,出了考场以后却又想起来了。请分析说明这是为什么,怎样才能防止和克服这种现象?

答:华明进考场,由于情绪过分紧张,对原来熟记的知识起了抑制和干扰作用,发生了暂时性的遗忘。出了考场,华明的紧张情绪消失了,就对考试内容又回想起来了。要防止这种暂时性的遗忘,一是放松情绪,排除紧张情绪的干扰;二是使注意转移一下,先选容易的会做的题答,等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被暂时遗忘的知识也就能够回忆起来了。

27、考生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做选择题比做填空题较容易一些。请分析说明其中的心理学道理。

答:考试答题需要回想所学过的知识,这个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方式,再认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接触时能识别出它,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当前而能在头脑中呈现出它的映象。选择题属于再认性的,填空题属于回忆性的,由于再认较回忆容易些,所以,做选择题较填空题容易些。

28、熟记一篇文章,往往是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难于记住。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原因。

答:(1)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是影响记忆效果的客观因素之一。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的材料数量少于中间部分,数量少,记忆就容易些,中间部分材料数量多,记忆就较难些。(2)由信息干扰产生的抑制现象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主观原因之一。记忆一篇文章时,先学习的开头部分的材料信息会干扰后学习的中间部分而产生前摄抑制,而后学习的结尾部分的材料信息也会干扰先学习的中间部分而产生倒摄抑制。由于记忆中间材料受到来自开头和结尾两方面的信息干扰,既产生前摄抑制,又产生倒摄抑制,所以中间部分较难记住。

29、一位教师给学生教了“果实”这个概念之后,学生只知道果实是树上结出来的,并认为果实都是可以吃的。请用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学原理来分析说明这位教师教学的缺陷。

答:这位教师在教学中的缺陷主要有二:一是没有充分运用“变式”,致使学生误认为只有树上结果实,缩小了“果实”这一概念的外延;二是对“果实”这一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使学生误认为果实都是能吃的,把非本质属性当成了本质属性。

30、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总是习惯于把底边画在下部的水平方向上。请分析说明这样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什么不良影响。

答:这位教师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没有充分利用变式进行教学,以突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特征。这样做会造成学生对底边不在下部水平方向的等腰三角形的误解,认为不是等腰三角形,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概念的正确理解。

31、白云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林云在参加郊游时,想象到将来能在天上去旅游,自己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自由地在空中飞来飞去。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里面。老师看了以后在旁边批道:“这真是异想天开,太天真了!”请分析说明老师这样的批语合适吗?为什么? 答:老师这样的批语不合适。学生幻想将来能遨游天空,虽然脱离现实有些天真,但这是学生可贵的品质,应该加以保护和支持。小学生富于幻想,什么鸟兽虫鱼、山川河流,都可能是他们幻想的对象。教师对学生的幻想应该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引导,不能指责、讽刺。

32、当你让某个学生去倒

垃圾时,你依据什么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乐意参加义务劳动?

答:主要依据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回答时的声调表情来判断。因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情感是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出来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肢体表情等。

33、小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奖励,往往会使他们学习、工作的劲头更足,这如何解释?

答:这是由于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动具有强化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优异成绩,受到表扬、奖励,这本身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反映,而且是理智感的表现,理智感能够强化人的学习、工作行为,并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4、生物课上,老师正准备做解剖青蛙的实验时,却发现解剖用的小刀不翼而飞了。原来有个调皮的学生悄悄把小刀藏了起来,结果实验无法进行。老师大发脾气,责令谁拿了小刀立即交出来。结果无一人回答,老师很尴尬。请分析说明为什么无一人回答,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一偶发事件?

答:“无一人回答”的原因是教师产生了消极的激情,大发脾气,在老师盛怒之下,学生怕碰钉子挨训,所以不敢交出小刀。处理这一偶发事件,老师应心平气和,问问有哪位同学刚才拾到了一把小刀,交上来先让做解剖青蛙实验。此法若行不通,可暂时放弃解剖实验,坚持把课上下去,课后再设法把藏小刀的学生查出,帮助其认识错误,检讨错误,以达到教育本人、警示众生之目的。

35、爱“意气用事”,遇事不能“三思而后行”的人,往往比较莽撞,常常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后悔事”来。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缘故。

答:这是缺乏自制性的意志品质所造成的。自制性是一种很重要的意志品质,心理学家曾比喻说:“一个人缺乏自制力,犹如一台刹车坏了的机器。”缺乏自制力品质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任性或怯懦的弱点,正因为是其任性,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意气用事”,结果必然导致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后悔事”来。

36、淑玲和淑娟是一对孪生姐妹,一周岁后,姐姐淑玲随奶奶到乡下住,妹妹淑娟随爸爸、妈妈留城生活。六岁时,姐妹二人同在城里一所小学上学。姐姐学习踏实,爱帮爸妈干活,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都攒了起来。妹妹学习浮飘、贪玩,放学回家后有事无事总要围着妈妈闹一阵,要这要那。爸爸、妈妈批评妹妹,要妹妹向姐姐学习,可她总不听。请分析说明两个孩子性格形成的原因。

答:此例中淑玲和淑娟是孪生姐妹,先天条件基本相同,而两人的性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后天生活条件与实践活动对性格的影响的结果。例中的姐妹俩自幼生活条件不同,姐姐在乡下生活,其生活条件比城里艰苦,且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这使姐姐养成了勤劳、踏实、节俭、吃苦耐劳等良好的性格特征;而妹妹一直生活在城里爸爸妈妈身边,若家庭教育跟不上,过分宠爱,就会使孩子养成浮飘、贪玩、任性、娇气等不良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生活环境、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等因素在人的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7、不少独生子女总显出骄横无礼、任性、自私等性格特征,人称这为“四二一综合症”。请以性格形成的理论为依据。分析说明“四二一综合症”产生的原因。

答:人的性格的形成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外界环境是影响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对其性格形成具有更深刻的影响。独生子女养成不良的性格特征,人称“四二一综合症”,其原因主要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祖辈“四”、父辈“二”和独生子女辈“一”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一”被视为家庭中心,“四”和“二”都围绕着独生子女“一”转,孩子的要求无论正确与否一律予以满足,形成众星捧月之势,这是独生子女形成不良性格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如此,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是家庭的“小皇帝”,大人们都得听他的吩咐,从而不断提出过分要求,又不断得到满足,这样,使不良行为不断得到强化,从而逐步养成了不良的性格特征。

38、你在学习中是怎样记忆的?请至少列举5种常用记忆方法。

答:(1)我在学习中是这样记忆的:目标明确地记、注意集中地记、情绪愉快地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多种感官都用上记、利用最佳时间记; (2)常用记忆方法有:反复诵读记忆法、直观形象记忆法、借助特征记忆法、归类比较记忆法、谐音趣味记忆法、韵语歌诀记忆法、自编提纲记忆法、

抓住重点记忆法、笔记卡片记忆法、利用图表记忆法等。

39、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在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其原因如下: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其对协调人机关系、满足成员需要有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消极型等不同类型,本案例不能简单扣“小团体”或“小集体”帽子;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对积极型应支持鼓励,对消极型应引导转化。

40、以企业有两个生产同类产品的车间,A车间的凝聚力明显弱于B车间,但A车间的生产效率又明显高于B车间。

请分析以上现象的成因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高B车间生产效率的对策。 答(1)对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凝聚力的状况对生产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诱导是除凝聚力之外的另一重要变量,两者共同影响生产效率。无论凝聚力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产生效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产生效率更低。在本案例中,A车间虽然凝聚力弱于B车间,但A车间主管采取的是积极的诱导方式;而B车间虽然凝聚力强于A车间,但车间主管采取的是消极的诱导方式,而且正因为其凝聚力强,所以在消极诱导下,其产生了更低的的生产效率。 (2)从管理角度讲,上级主管部门应对B车间主管的思想状况、态度、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劝其纠正自己对车间群体的诱导方式;如拒不纠正,可考虑撤换其职务。

4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一个实验。他给被测试者看了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坚定、热情、勤奋等五种品质的表格,要求被测试者想象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被测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象成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后,他把这个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测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想象出一个合适的人。结果发现,被测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上述实验说明了是问题?如何克服该实验所揭示的效应?

答(1)该实验表明:表格所列的最后那种品质起着晕轮作用,影响了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直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征的知觉,由一点作出这个人整体面貌的判断。

(2)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个体在掌握有关知觉对象信息很少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或是只从自己的偏好出来,带着个人偏见去衡量别人的结果。要克服晕轮效应,必须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坚持认识人与事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客观性。①要在深入了解和全面观察、分析一个人的言行后,才对其作出评论;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事,切忌用静止的眼光和成见去“盖棺定论”;③要以客观的标准评价人,不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65g1w7.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