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渔家傲李清照通用多篇

渔家傲李清照通用多篇

渔家傲李清照通用多篇

原文: 篇一

临水纵横回晚鞚。

归来转觉情怀动。

梅笛烟中闻几弄。

秋阴重。

西山雪淡云凝冻。

美酒一杯谁与共。

尊前舞雪狂歌送。

腰跨金鱼旌旆拥。

将何用。

只堪妆点浮生梦。

渔家傲李清照写法 篇二

上阕着重写景,极力表现了边塞风光的奇异独特,渲染了边地的萧条萧杀、荒漠寂寥,从而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烘托。

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表现了词人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阅读答案 篇三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22.请赏析“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的妙处。(4分)

23.作者上片写梅与下片写梅,手法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4分)

22.此句以人喻梅(1分),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洁冰清,明艳出群(1分)。亦花亦人,形神宛肖,浑然一体。(1分)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赞赏之情。(1分)

23.上片主要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用“寒梅点缀”“香脸半开”“玉人浴出”直接描绘寒梅初放的明艳娇媚。下片则转用侧面烘托,则以月色玲珑、金樽绿蚁、群花来衬托梅的雅洁不俗。(手法各1分,分析各1分,共4分。下片答对比可得1分。)

补充资料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易安,每当夜晚来临时,每当思绪万千时,总能想起你,那个淡淡有如轻愁的嫣然女子,那个才华横溢、惊醒古今文坛的旷世才女,总也放不下对你的那份难舍情怀。喜欢你的柔情百转,喜欢你的满腹才华,喜欢陶醉在你的《声声慢》《一剪梅》《武陵春》《醉花阴》里不知归期……

脑海中,总有一轮素月,总有一叶孤舟,衬着一个孤零零的倩影,随着历史的长河漂流。你可是那个惊起一滩鸥鹭的小舟上走来的嫣然女子?或是那个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出生在官宦人家快乐的小女子?你是那个饱览父亲所有藏书,用历史文化风韵将自己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的女子吗?

你一生钟爱梅花。你写梅花的词也最多,时间跨度从少女时代到终老之年,爱梅之情长达一生。对梅花最初的迷恋,似乎是从少女时代这首格调明朗、清新的《渔家傲》开始的。据山西古籍出版社的《李清照集》年谱,此词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那年她十八岁。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圣洁如兰,清纯如雪, 晶莹如冰,梅的影子,横逸在你心的窗棂,雪白了梅,梅香了雪……白雪皑皑,满眼银色世界。就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一树报春的红梅点缀其间,凌寒盛开。你站在这熟悉的'庭院中,似乎也嗅到了一丝春的气息,那些初绽的花蕾,星星点点覆盖着白雪的梅枝犹如天工雕出的琼枝,晶莹剔透,丰润姣美。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那香气馥郁的面庞,半露半隐,柔美而又娇丽。着一身新妆,洗尽铅华,玉洁冰清。那一树的梅花,素洁中带着轻轻的红晕,宛如一抹微笑,在寒风中微微颤动,让人无比疼惜。如此清新娇媚,宛如刚刚出浴的二八佳人,从这冰天雪地中迈着轻盈的步子徐徐走来。

《长恨歌》里说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而这梅花的风华,不正如那绝代芳华的佳人吗?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但梅花无须顾盼,却早早已倾倒了这花旁的你。

何逊《扬州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梅花,她开于冬春之交,最能惊醒人们的时间意识,使人们萌生新的希望。所以,梅被认为是报春之花。因为梅花斗雪迎寒而开,诗人咏梅,又总以冰雪作为空间背景。庾信《咏梅花》诗:“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这里,“琼枝”就指覆雪悬冰的梅枝。半放的寒梅点缀着它,愈显得光明润泽!她含苞欲放,似开未开,“犹抱琵琶半遮面”,有如美人出浴初着新妆,娇美极妍。

有道是:“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梅花在风雪中绽放,最早向世界告知了春天的到来,所以又称“东风第一枝”。而在易安的笔下,凌寒吐艳的梅花又是一个有生命、有呼吸、冰清玉洁、超群绝俗的美人。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洁冰清,明艳出群,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渔家傲》阅读答案 篇四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

张先

巴子(2)城头青草暮,巴山(3)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堂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zhá)(4)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注解:(1)和程公辟赠别:这是张先赠答友人程公辟的一首送别诗,张先与程公辟都是江南人,在四川做官。(2)巴子:巴县,今属重庆市。(3)巴山:泛指巴地一带的山。(4)吴门清霅:吴门,苏州的别称;清霅,霅溪,浙江吴兴的别称。吴门和清霅分别为友人与词人的家乡。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2)请赏析“燕子占巢花脱树”一句的妙处。(3分)

(3)有人说这首离别词情意真挚但不悲切,请结合整首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阅读答案鉴赏

(1)以程公辟的词为依托,词人和答友人:①从饯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象开始。②转而写到饯别宴上举杯痛饮,互道珍重,依依惜别。③最后以词人携带友人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聊以慰藉作结。

(2)①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占”“脱”两字极富情趣,颇具新意。②与前两句相应和,点明饯别时间是在暮春,写出时光如流,人事变迁。③表达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3)①开篇“青草暮”虽叙别离之时,但凝重的暮色,翠绿的青草,透露出了词人深沉但并不悲切的情感,②“燕子”一句突出时光飞逝,相聚匆匆。但用语清新,也不悲切。③词的下片词人将珍视这份友情,并将为友人传载一份思乡之情,但词人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活泼生动,别有一番情趣。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五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翻译

万千枫林被霜打过焕发鲜亮的红色,红军战士一腔怒火直冲云天。大雾笼罩龙冈深暗的连绵群峰,我军齐声高呼,前线杀敌并活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敌兵又来侵犯,狼烟四起遮掩了半边天。我将唤醒千百万的工农大众,同心协力齐努力,那时不周山下红旗遍插迎风招展。

注释

霜天:这里指冬天。秋冬都有霜,故可统称“霜天”。

烂漫:光彩分布貌。

天兵:指红军。

霄汉:高空。霄,云气;汉,天汉,即天河。云气和天河都是在高空,所以用来表示高旷至极的天际。

龙冈:龙冈头墟的简称,在江西省宁都、吉水、吉安、泰和、永丰诸县之间,地属永丰县。山峦重叠,形式极险。

千嶂:许多高山。

张辉瓒: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兼任江西剿匪总指挥,俘虏后被愤怒的群众斩首,其头装在木笼内扔入赣江。

二十万军重入赣:敌人发动第二次“围剿”时,总兵力20万,何应钦任总司令。

风烟:犹风尘。

天半:半空。

不周山: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创作背景

一九三零年十二月七日,蒋至南昌部署第一次大“围剿”,以十万兵力,进攻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十二月三十日,红军在龙冈伏击张辉瓒并全歼其十八师。第一次大“围剿”就此结束,闻听前方捷报,毛主席喜形于色,遂在马背上吟成。

赏析

此诗作于1931年早春,其时正值冬春交替之节令。毛泽东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呈现出一派万千林木被霜染红,烂漫盛开之景。虽有寒意却处处给人有温暖如春之感,诗人笔下根据地的冬天生机盎然,就在这勃勃向上的画面中,冬日正义的肃杀之气正严阵以待。因为就在此时,在1930年的岁尾,蒋介石调集约十万大军以伪江西省主席、国民党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官,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围剿”。此诗前二行正艺术地集中再现了当时的处境以及士气高昂之情。

红军战士不仅仅是一腔怒火冲云端,而且为保卫家园在伟大舵手的亲自指挥下沉着迎战。在诗中第三、第四、第五句中生动凝炼地再现了战斗场面,虽未正面详细描写激战情况,但诗人凌云健笔先点出龙冈大雾,暗示给读者一种毛主席一贯的“诱敌深入”伏击之的战略战术,然后是战士的欢呼声,最后进抵战局之结果,并干干脆脆地用一个具体细节指明活捉敌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犹如王昌龄的“已报生擒吐谷浑”。而当时的情形也的确如此,毛主席亲自指挥红一方面军的一、三两个军团,共四万人,先是后撤,于12月下旬将敌军先头部队诱至根据地中部,紧接着于1930年最后一天在龙冈作伏击歼敌之战,结果一举击溃敌军并活捉张辉瓒及敌部九千人。新年伊始,再度乘胜攻击,至1931年1月3日,共歼敌军一半以上。迎来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本诗上半阕是诗人喜闻龙冈之战大捷的当晚一气写成的,第三句原为“唤起工农千百万”,而后在次年春,当诗人闻敌人将结集更大兵力作第二次大“围剿”时,心潮起伏,英迈难平,遂一气补写出整首诗的下半阕。完稿后,毛泽东发现上下两阕都有“唤起工农千百万”之句,便将上半阕的第三句改为“雾满龙冈千嶂暗”。

由此可见,此诗上半阕写作战的胜利,下半阕却是再发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战之决心。

序幕一揭,国民党又以双倍兵力卷土重来,滚滚狼烟遮没了半个天空,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面对重兵来犯,如何迎敌,诗人仍然满怀信心,运筹帷幄,最后三句一口气豪迈道出:“唤起千百万劳苦大众齐心协力奋勇向前,那时红旗就会插遍整个中国”,同时也表明作者一贯的思想:放手发动群众,人民战争、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等等。

最后一行,诗人活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在他眼里,共工是胜利者,是敢于革命的英雄,共工以头触山就比喻为红军将士最终将推翻蒋家王朝,毛主席不愧为一位有预见性的诗人,他在最艰苦的岁月已看到遥远的胜利的曙光。犹如一位美国诗人庞德所说,真正的“诗人是一个种族触角。”唯有这样的诗人才有最灵敏的触须,才有预见性,才可能比所有人提前预感到自己民族的欢乐、胜利、痛苦、悲哀、不幸及灾难。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已感觉到了这一切,胜利只是指日可待的事。

此词中出现了两组“红“字词组:”红烂漫“”红旗乱“。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已是一九三一年的元月,此时已进入冬季,是万木萧条的日子,应该不会出现“万木霜天红烂漫”的情景,但在这里毛主席着意讴歌的不是山河形胜而是人和。小试牛刀即以弱胜强,以寡敌众,使他看到了“红色”的希望,他的喜悦之情当难以言表,没有什么再好的词语能够帮助他表述这份成功的快乐,惟有“红烂漫”才足以把他在取得胜利后的欢欣之情浓缩于霜天中的万木。

目睹胜利了的红军将士在龙冈的重山叠岭之下,挥舞红旗,欢庆胜利。毛主席想到了三千年前那位“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的氏族首领共工氏,在他眼中,被唤起的千百万工农群众,每一个人都成了能使得“天柱折,地维绝”的大英雄,这些大英雄们将与他一道砸碎黑色锁链,建立红色政权。如果说这是他人民战争思想的萌芽,那么后来也正是他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日本侵略者打垮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gyrdg7.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