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解读宋江:宋江的性格特点,分析他的双重性格多篇

解读宋江:宋江的性格特点,分析他的双重性格多篇

解读宋江:宋江的性格特点,分析他的双重性格多篇

宋江 篇一

宋江

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字公明,绰号呼保义。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事发,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五十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却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坐了副头领。后在攻打曾头市时,晁盖眼中毒箭而亡,遂坐上头把交椅。日后,宋江率众为朝廷招安。在历次讨伐其他起义军的过程中,梁山好汉死伤甚众,宋江本人也被所赐御酒毒死。宋江在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一,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

晁盖

山东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喜欢刺枪使棒,身强力壮,不取妻室,终日打熬筋骨。传说邻村西溪村闹鬼,村人凿了一个青石宝塔镇在溪边,鬼就被赶到了东溪村。晁盖大怒,就去西溪村独自将青石宝塔夺了过来在东溪边放下。因此人称“托塔天王”。

吴用

字学究,山东济州郓城县东溪村人。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善使两条铜链。与晁盖自幼结交。

与托塔天王晁盖等,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为山寨的掌管机密军师。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的。受招安后,佐宋江、卢俊义征伐辽国、田虎、王庆和方腊等,功绩卓著。授武节将军,武胜军承宣使。后因见宋江被害,深感朝廷奸佞当道,恐刑戮及身,遂与花荣一同自缢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侧。

卢俊义

绰号“玉麒麟”,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双。原为一员外大户,浪子燕青是其家仆,如书中所言“卢某生于北京,长在豪富之家;祖宗无犯法之男,亲族无再婚之女;更兼俊义作事谨慎,非理不为,非财不取”,其人家世清白,为人谨慎,世居大名府。宋江慕其名,为壮大梁山声势,欲将其诓上山。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须斩逆臣头。”的藏头反诗。卢俊义中计,欲前往泰安州避祸。途经梁山时中埋伏,与梁山英雄大战,卢俊义不敌,乘船逃走时被浪里白条张顺活捉。卢不愿在梁山落草为寇,宋江也未强迫,将其放回。待其回到家中,其妻贾氏已与管家李固做了夫妻,诬陷其勾结叛匪,卢屈打成招,下了死牢。幸得燕青、石秀以及其他梁山众好汉等先后搭救,方免遭毒手。上得梁山后,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忠义堂前亦竖起了“山东呼保义,河北玉麒麟”的大旗。招安之后,卢俊义被封为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参与指挥了征辽、讨方腊等战。后被高俅毒酒所伤,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

李逵

是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沂水县百丈树人,因打死人而流亡江州,做了个小牢头。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人称黑旋风。

燕青

是三十六天罡星最后一名。原为北京人氏,自幼父母双亡,在卢俊义家中长大,吹箫唱曲样样能行,射箭发镖百步穿杨,人称“浪子燕青”。卢俊义被吴用诓走之后,管家李固与卢俊义之妻贾氏勾搭成奸,霸占了卢的家财,又将燕青赶走。卢俊义被判死刑之后,燕青又与杨雄上山报信,引来宋江大队人马,在法场救下卢俊义,一同投靠了梁山。宋江元宵节上东京面圣受招安,暗通名妓李师师。燕青吹得一口好箫,和李师师拜为姐弟,面见宋徽宗,传递梁山消息,为宋江受招安立了大功。招安后,燕青预感长此不会有好结果,便独自离去,功成身退。武松

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之一,座次排名第十四位,为三十六天罡星之中的天伤星 公孙胜

《水浒》中的公孙胜是个牛鼻子老道,他通晓阴阳八卦、识五行运转、观天象、降妖邪。他的师父罗真人是位神通三界、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的世外高人。公孙胜抱负远大、志在千里。他学到一身本领后,不甘心在深山古刹中埋没此生,想在尘世中建功立业,因此伙同晁天王等七人智取生辰纲。此人尊师孝母,家有老母无人照顾,而师父又布满玄机的阻止他介入俗世,使他迟迟没有上山入伙。后来戴宗智取公孙胜,公孙胜本就是天罡星下凡,上梁山入伙顺应天意。最后他看破世事,功成身退,蓟州出家。林冲

林冲性格的整体特征:绵里藏针。一个人虽然外表上显得柔弱,但是内心里却隐伏着刚强。我们说林冲性格的整体特征是绵里藏针,也就是说他的性格柔弱中隐藏着刚强。“人的性格在社会活动中才有最丰富的表现”林冲的绵里藏针的性格特征,便是从他在社会活动中的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柔弱与刚强,本来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但这一矛盾的概念的性格特征却融合在林冲的整体性格中,使林冲在社会活动中处理具体的人和事时,时而表现出柔弱,时而表现出刚强。《水浒传》里最能表现林冲的绵里藏针的整体性格特征的事例是三个公案,这三个公案是误入白虎堂公案、大闹野猪林公案和火烧草料场公案。鲁智深

鲁智深:性格: 且此人好打抱不平,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而且粗中有细,是个直爽的热心人,曾经为了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郑屠,最后征方腊后坐化于杭州六和寺。

主要事迹: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野猪林救林冲,生擒方腊 主要事迹摘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花荣

花荣是梁山的气质型英雄,充满个性色彩和气质魅力。和武松相比,花荣则显文秀。一个英气逼人,一个帅气十足,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气质美。花荣出场也是和宋江相见。当两人说到清风寨,花荣便说:“若还是小弟独自在这里守把时,远近强人,怎敢把青州搅得粉碎!”可见他外表虽然儒雅,骨子里却有几分傲气,和武松相近。不同的是,武松的傲是特有的心高气傲,世所罕见,花荣的傲只是自信,带几分文气,这又与两人的外貌天然相合,一样可爱。花荣的性格魅力则体现在他一次次的神射中。大家对花荣的经典印象莫过于祝家庄那一回,敌兵以灯烛为号,宋江道:“怎地奈何的他那碗灯?”花荣道:“有何难哉!”然后一箭射去,不偏不正,正中红灯,稳住了局势。多么的帅气!一句“有何难哉”更流露出绝对的自信。再如后来一箭分开郭盛、吕方两张画戟,又一箭射中梁山泊雁行中第三只,技法都是一样的高超,神情都是一样的自信,真不愧为“神臂将军 ”!潘金莲 潘金莲:首先她贪财渴望富足的生活,她好色,身体上的渴望没有办法满足的时候,就想近任何的办法去满足自己。最终西门庆死在她的色上,导致了西门的悲剧也导致了她自己的悲剧。她工于心计,并且心狠手辣

时迁:爱耍点小无赖,聪明机智。社会经验丰富

善于乔装打扮,给梁山送信。

史进龙 性格:心高气傲,爽快憨直,做事没有主见

朱武 性格:足智多谋 讲义气 谨慎 识英雄重英雄 识时务

陈达 性格:比较莽撞而且不自量力

鲁智深性格: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有时粗中有细,豁达明理

李忠性格:做事悭吝小气 不慷慨,虽是打虎将却怕惹事非

周通性格: 鲁莽,粗暴,不仗义

林冲性格:由逆来顺受转化为奋起反抗

柴进性格:热情好客,仗义疏财,广交天下英雄好汉,好逸恶劳,花天酒地

朱贵性格:性格直率

宋万性格:属于很低调的人,没身么鲜明的个性

杨志性格: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索超性格:为人性急,凡事只肯争先,不让他人,故称急先锋,马上使一柄醮金

朱仝性格:仗义疏财,义字当头,刘唐性格:尔则赤发,见蓝面则杀。勇猛莽撞

吴用性格:沉着冷静,足智多谋,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

阮小七性格: 直爽、义气、水上功夫了得 性格顽皮,人称活阎罗

公孙胜性格:淡泊名利,从来不要任何功名

白胜性格:仗义,坚定

曹正性格:平时像个孩子,性格天真活泼。但战斗时,不顾一切战斗

宋江性格: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宋清性格:为人诚恳,热情好客,虽然武艺一般但仍被委以重任,是梁山设宴的头,总的来说是一个比较忠厚的老实人

武松性格: 侠义心肠,粗中有细,并非一介武夫。

张青性格:为人比较宽厚,性格比较内向,也很憨厚老实。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但却有着英雄般的豪侠之气!

孙二娘:性情暴躁,举止粗鲁;但粗中有细,施恩性格:快活林,复霸业,能交人于缧绁

孔明性格:为人行侠仗义 武艺平平忠肝义胆 识英雄重英雄

燕顺性格:武功虽不高,却还有情有义,重英雄 冲动 鲁莽

王英性格:身材矮小,又好色,脾气暴躁,但对宋江忠心耿耿。

白面郎君 郑天寿(清风山三寨主)性格:鲁莽,但是比较重义气

小李广 花荣(清风寨知寨)性格:武艺非凡尤其射箭百步穿杨 也愚忠宋江,不值

镇三山 黄信(青州府都监,秦明徒弟)性格:粗中有细,性格直爽

霹雳火 秦明(青州指挥司总管兵马统制)的性格:火爆脾气,为人直爽,又有勇无谋,人称霹雳火。使一把狼牙棍,力大无穷,武艺高强

小温侯 吕方(对影山寨主,方天画戟)性格:为人忠义 武功高强 识英雄 不服输

赛仁贵 郭盛(方天戟)性格:有勇无谋,义气为重

石将军 石勇 大名府人氏,开赌馆为生,江湖人称“石将军”。

催命判官 李立(揭阳岭黑店主)江州揭阳岭人,酒店店主,靠私商为生

混江龙 李俊(扬子江梢公)浔阳江上的渔户,不通文墨,识见却是暗合 出洞蛟 童威 私盐贩子

翻江蜃 童猛 私盐贩子,童威之弟

病大虫 薛永,河南洛阳人,靠卖药使枪棒度日,江湖人称“病大虫”。

宋清性格:为人诚恳,热情好客,虽然武艺一般但仍被委以重任,是梁山设宴的头,总的来说是一个比较忠厚的老实人

武松性格: 侠义心肠,粗中有细,并非一介武夫。

张青性格:为人比较宽厚,性格比较内向,也很憨厚老实。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但却有着英雄般的豪侠之气!

孙二娘:性情暴躁,举止粗鲁;但粗中有细,施恩性格:快活林,复霸业,能交人于缧绁

孔明性格:为人行侠仗义 武艺平平忠肝义胆 识英雄重英雄

燕顺性格:武功虽不高,却还有情有义,重英雄 冲动 鲁莽

王英性格:身材矮小,又好色,脾气暴躁,但对宋江忠心耿耿。

白面郎君 郑天寿(清风山三寨主)性格:鲁莽,但是比较重义气

小李广 花荣(清风寨知寨)性格:武艺非凡尤其射箭百步穿杨 也愚忠宋江,不值

镇三山 黄信(青州府都监,秦明徒弟)性格:粗中有细,性格直爽

霹雳火 秦明(青州指挥司总管兵马统制)的性格:火爆脾气,为人直爽,又有勇无谋,人称霹雳火。使一把狼牙棍,力大无穷,武艺高强

小温侯 吕方(对影山寨主,方天画戟)性格:为人忠义 武功高强 识英雄 不服输

赛仁贵 郭盛(方天戟)性格:有勇无谋,义气为重

石将军 石勇 大名府人氏,开赌馆为生,江湖人称“石将军”。

催命判官 李立(揭阳岭黑店主)江州揭阳岭人,酒店店主,靠私商为生

混江龙 李俊(扬子江梢公)浔阳江上的渔户,不通文墨,识见却是暗合 翻江蜃 童猛 私盐贩子,童威之弟

病大虫 薛永,河南洛阳人,靠卖药使枪棒度日,江湖人称“病大虫”。

朝花夕拾---狗猫鼠读后感 最近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名著《朝花夕拾》,它的作者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的文章都是艰深的,多读风遍,就会有了一些感悟。正如《朝花夕拾》的第一篇——《狗·猫·鼠》。就是这部散文集里的一篇佳作。

《狗·猫·鼠》这篇文章通过对猫和鼠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常引用寓言说明狗猫结仇的来源,其实是在嘲讽社会上那些无中生有的结论。文中:

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放走,又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这段话作者用隐喻的手法写出了反动文人的残忍和媚态,不禁人拍案叫绝,使我感受到作者对猫以及和猫有着同样品质的人的烦感。鲁迅先生富有讽刺性的文章也反映了爱憎分明的胸怀。: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集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文章层层深入,把“推广”手法活化,语言十分巧妙。“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样一个感想,但和猫的感情却终于没有融合,到了北京,还因为她们伤害了兔的儿女们,便旧隙夹新嫌,使出更辣的辣手,“仇猫”的话柄,也从此传扬开来。这几句话用词准确,让读者也一目了然。

这篇文章,以议论为中心,中间穿插描述童年时代的生活,脉络也十清晰,鲁迅巧妙的运用了往事挟击了那些侵略我们国家的人们,他也用不同的方法,做了自己力所能及,为国家的士气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骆驼祥子---虎妞

在大多数人眼中,虎妞是一个相貌丑陋、品行不端、对祥子的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人物。就连作者自己也把她作为一个负面人物而存在的。但是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虎妞在祥子的悲剧中不应该承担太多的责任,因为在事实上她也是一个受害者,一个旧时代的牺牲品。并且她还是有一些好的品质的:她胆大、直率、又精明能干。本来虎妞的出现到底也是给祥子带来希望的,虽然这场婚姻并不是如祥子所愿,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但虎妞终究是爱祥子的。即便对他在爱的方式上有些特别,有些强迫,有些自私甚至粗野。“她的话,所有都留给祥子听”“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他争辩”,从这些描述来看,我们或许也可以在虎妞那又老又丑的外表下感受到她对爱情的无限向往和期待。还有她对祥子独有的客气,爱护与关怀。祥子卖了骆驼回到城里,刘家父女又接纳了他。“祥子!你让狼叼了去,还是到非洲挖金矿去了!”虎妞对祥子的骂骂咧咧的背后存在着掩饰不住地盼望与喜悦。这种粗鲁却慈善的思念的表达方式是虎妞特有的。为了能和祥子在一起,她不惜欺骗她的父亲甚至和父亲反目成仇。这个强悍而精明的女人,即使真的骗了祥子,也没有让人觉得那么面目可憎,因为她是那样执着与自己的爱情。爱情来了,她就紧紧地抓住。即使父女反目也在所不惜。

虎妞是能干的,虎妞的父亲刘四爷是一个车厂主,拥有六十多辆车。他们从往外租车中获得收入。由于家产比较大,虎妞便一直帮衬的父亲。做生意时,她经常和男人打交道。在男人堆里摸爬滚打惯了的虎妞,“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样花样。”正因为这样,她才能“吓住男人,帮助父亲办事。”“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俩把人和厂子治理得铁桶一般”。所以,当父亲丢下她卷财而逃时,她才会哭得那样伤心。她也是很有自己的主见的一个人,虽然虎妞身上遗传了刘四爷的“虎相”长得虎头虎脑,一堆突兀的虎牙更是让人避而远之。她行为粗俗,没有花容月貌的虎妞知道自己已经过

了女人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候。因此,当她在遇到祥子之后,她终于决定要把自己嫁出去。于是她想尽一切办法去追,去引诱祥子。先骗祥子和她发生关系,又欺骗祥子自己已经怀孕,让祥子娶她。全然不顾世俗的眼光。当父亲公开的反对他们时,她又那么决绝的坚持,嫁得那么义无反顾。最终他的目的也达到了,她得到了祥子,也拥有了平常女人应该拥有的丈夫和家庭。

但同时,她也是可怜的。这个出生于旧时代的女人,婚前她是父亲赚钱的工具,虽然吃喝无忧,但在精神方面确是空白一片。在她小的时候她的母亲便死了,父亲为了赚钱不让她嫁人。她和刘四爷之间说白了就是赤条条的金钱关系。小时候她没有得到父母兄长的爱,嫁给了祥子以后,她同样也没有得到丈夫的爱。爱上祥子也许对她来说是不幸的,因为祥子只是一个有一身蛮力,没有钱也没有经济头脑的老实人,他每天都把心思花在买车、拉车上。安于现状,安于贫穷,而虎妞在管理车厂方面拥有一定的经验,又有很好的人脉关系。她想用自己的钱,买几辆车,由别人来租,慢慢的发家,也可以向父亲一样拥有一个车厂。于是她想说服祥子,来改变他只靠体力吃饭的思想,两个人一起努力过上好的生活。哪知道她却并没有把固执的祥子给说服,而虎妞的控制欲却激怒了祥子。虎妞出于对他的爱,最终还是妥协了。

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想,如果不是嫁给了祥子,她的结果也许不会那么悲惨,她最起码还能活着。但她偏偏喜欢上了祥子。一个注定不能给她幸福的男人。因为祥子不爱她。因为不爱所以不惜。这也预示了她最终的悲剧。

这个可怜的女人,有时又可爱的让人很心疼。在父亲的寿宴上,为了逼迫让父亲答应她和祥子在一起,她当着父老乡亲,和所有在场的人的面公开承认自己已经怀孕,全然不顾世俗的目光。在那样的一个旧时代,在那样的一个场合,一个女人能公然承认自己未婚先孕,这不能不说是对封建礼教思想的绝妙讽刺。虎妞的这一举动甚至令现在的我们也不禁为之汗颜。毫不夸张地说,她的勇气不必我们现代的人少一分一毫。她那豪爽的个性常常让我们笑中带泪。只是我一直不能明白,为了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她这么做值得吗?看到了幸福就努力抓住,也许答案就这么简单而已吧。

昨天还和小福子有说有笑得,今天看到小福子帮祥子擦车,陪祥子聊天,她就怒火中烧,破口大骂又泼小福子脏水。晚上看到小福子带着兄妹哭的泣不成声的时候,她又那么真诚的道歉,并把祥子新买的米送给小福子应急,这个简单又大大咧咧的女人就是这样直来直去。

她也有过幸福的时候。她怀孕了。祥子那么全心全意地对待她,给她买补品,带玩具。.。她就像个小女人那样享受着怀孕带给她的一切。在某一点上,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虎妞看人的眼光,她看上了祥子,祥子便果然没全让她失望,虽然祥子并不爱她,但是祥子也绝不会背叛她,祥子是可以让她依靠一生的,我知道没有如果,但是我又那么自私的想:如果虎妞没有死,哪怕没有那个孩子,凭着祥子的吃苦耐劳的劲儿,再加上虎妞的精明头脑和人脉关系,或许他们真的有能力过上幸福的日子。但悲剧就是悲在这里,旧社会就是这样,它把你所有美好的愿望和想法都给你打破,然后展示残酷给你看,在那个冷漠的年代里,是容不得穷人活在世上的,虎妞虽然算不上是穷人,但她却嫁给了一无所有的祥子,祥子救不了她。她的父亲能在金钱上救她,但她的父亲的心却和那个社会一样的冷漠,他无视他自己女儿的死亡。

虎妞就这样死了,死在她一直憧憬的幸福里,死在那个冷漠的时代里。她在那个封闭的、僵化的、以及那个封建专制权力者的畸形生存空间里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那个阶级的牺牲品。虎妞的悲剧也是那个年代中普通人的悲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在布尔会维克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壮丽诗篇。

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他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努力,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表现了甘愿为革命事业献身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岁月中,他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虽然他曾经金戈铁马,血染疆场,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没有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党叫他修铁路,他去了;党调他当团干部,他去了,而且都是豁出命来干。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牺牲爱情。他爱丽达,但受“牛虻”的影响,要“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来了个不告而别。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正像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更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贞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保尔又是一个于平凡见伟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他总是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面对疾病的沉重打击,他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而且就是在他与病魔抗争的英雄主义激情中,他包含有“左派”幼稚病的危险。保尔后来也终于认识到他不爱惜身体的行为不能称之为英雄行为,而是一种任性和不负责任。因此,保尔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渐历炼成熟起来的钢铁战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让人感到亲切的榜样式人物。保尔性格:他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保尔又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典型形象,作家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真情实感为基础来描写保尔的。因此,保尔的动人事迹不是艺术上的虚构,而基本上是真人真事,惟其真实,所以更加感人。但作者又反对把这部小说完全看成作家的自传,因为“这是小说,而不是传记”。他在保尔身上集中了他同时代许许多多同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他说:“在这本书中,我写的不是保尔。柯察金一个人,而写的是千百万柯察金,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而奋身投入战斗的千百万男女!”保尔的形象既是自传性的,更是梗概性的,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

第一篇 爱的教育》把爱比喻成很多东西,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界限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帮助希望工程……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爱的教育》读后感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 唐艳《爱的教育》是流传世界各国的一本儿童名著,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于1886年,书的原名是《Hou re》,翻译是“心”。它的英译本是《Hea r t》,译意也是“心”。儿童文学翻译家叶君健在《爱的教育》代序中说:“心”这个字又可以作“感情”解释,在中外文都是如此。夏尊先生说原来就想译成《感情教育》。序言中他还说,在1920年,他得到这本书的日译本后,一边读一边流泪。他许愿要译成中文,不光是给孩子们读,让父母和教师都跟他一样,流一些感动的眼泪、惭愧的眼泪。夏先生终于在1923年将书译成中文,并首先在当时一本有影响的成人综合月刊《东方杂志》上连载。后由开明书店作为《世界少年文学丛刊》出版单行本。五四期间,《爱的教育》就被匡互生、朱光潜、丰子恺、陈望道、黎锦熙、茅盾、夏衍等知名学者作为当时“立达学园”学生们的重点读物,几乎人手一册。当时不少学校教师,也把这本书定为中小学生的必读课外书。那是2001年,为了教育孩子们念书,我在书店买了一本《爱的教育》。没想到,读着读着,我也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了。这才明白,这本17万多字的书,不仅是给孩子读的,也是写给父母的啊!《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爱的教育》书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卖炭人、父亲的老师、我的老师、铁匠的儿子、盲童等等,依然浮现在我眼前。《爱的教育》是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扫烟囱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等,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从《爱的教育》中,我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第二篇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这里有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爱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的伟大小说。作者于1846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古利亚地区一个名叫奥奈季亚的小村镇。他自幼酷爱学习和写作,1868年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并由此出名。1886年,《爱的教育》出版,使他的创作生涯达到顶峰。

浅谈宋江双重性格与其命运的关系 篇二

浅谈宋江双重性格与其命运的关系

摘要:

《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一群英雄好汉聚义梁山泊发起的农民起义作品,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宋江是梁山的核心人物,也是作为文学形象最饱满、最立体、最有艺术魅力的一个人,其形象和性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研究和分析宋江这个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复杂性与其命运间的关系,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探索《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宋江性格的双重性为论点,围绕他上梁山之前的曲折历程、上梁山后的革命生活以及后来率领梁山众兄弟接受朝廷招安的事件来说明宋江这个人物各个阶段的命运与他性格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宋江;双重性格;成因;命运

一、正面性格,聚拢梁山好汉的重要法宝

《水浒传》是以宣扬“忠孝仁义”闻名,宋江则是作者竭力塑造的“忠孝义”的样板。第十八回对刚出场对宋江有如下介绍:“那人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端的是挥金似士,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急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宋江一人拥有四个绰号,“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等称呼实际上是对宋江思想品格的一个概括、褒奖,从宋江的三个绰号中就可以看出宋江的“忠孝义”的性格,他这一性格不但影响着自己也影响着梁山泊各英雄人物上梁山之前的曲折历程、上梁山后的革命生活以及后来接受朝廷招安的命运。〈一〉 “义”字当先,广结天下仁义豪杰 “义”是宋江身上最具活性的性格要素,聚义水泊梁山的108单将大部是受宋江义气所感而在走投无路时义无反顾投奔梁山,到了梁山之后大伙也是凭着一股兄弟义气齐聚“宋公明哥哥”帐下而举旗起事,梁山泊初有成就,威慑朝廷靠的就是甘愿为“义”赴汤蹈火的做好这一群好汉。

1、仗义疏财解人于危难

仗义疏财是宋江义士形象的重要基础。宋江仗义疏财救助弱者的个人行为较多,这里暂不说他仗义疏财的“财”如何而来,光说他这一扶危救济的行为就是光明磊落,值得称赞的。在文本中宋江仗义疏财替人解困的行为有20余次,而且都是出于自愿,后也没有要求回报。

在第二十三回武松景阳冈武松打虎中,在武松没有回家盘缠的时候,宋江作为一个流放的囚犯,都能给他钱让他回家,由此足可见宋江的道义。宋江还出钱救助阎婆惜,帮其买棺葬父、帮扶“卖汤药”的王公和给宋老儿银子等。

2、宁愿冒犯王法也不违背道义

宋江最大的一次义举是私放了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之后,事情败露,败露以后,首先宋江知道。宋江见到官府防范梁山晁盖贼寇文公,有一段心理描写:“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涛观察;又损害了许多官军人马;又把黄安活捉上山;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是非得已,於法度却饶不得,倘有疏失,如之奈何!”这段心理活动中传递出两个信息:第一,宋江作为一个朝廷懂法的人,知道晁盖所犯的一串串事件,每一件事情都是灭九族的罪,虽然前面是事非得已,可是到了现在已经是不能够回头了;第二,宋江担心晁盖等人,怕他们出闪失,心中有种隐隐的操心。这是一对矛盾。从理上讲,晁盖等人于法度上饶不得;从情上讲,却不愿他们出现闪失,这是宋江很真实的心理。他明明知道晁盖窃了生辰纲犯了弥天大罪,又因为晁盖是他的心腹兄弟,虽然法度上不可能饶恕,但是他要放走晁盖。这时,宋江是知法犯法。能够做到这样,在别人可能容易,可是在宋江就很难。这件事证实他是一个仗义的英雄。虽然他出于“义”救了晁盖他们,但是从内心里又觉得他们犯下了弥天大罪,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可见,其所行之“义”,是以不触及封建专制统治为前提的义。

其实对于这件事,按照常理来说呢,他可以有几种选择,一个向上面汇报。

说晁盖窃了生辰纲,现在事情败露了要把他抓住,这种做法会给他立功的机会,但是同样会损坏他在江湖和民间的声誉;第二种选择他可以听之任之,不向上面汇报,也不采取别的行动,无论是对官府来说还是对晁盖来说,这种中庸的处理都能够说得过去,不告诉官府是因为仗义,不告诉晁盖是因为公务;第三种选择就是通风报信,把晁盖给放走,可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他明明知道晁盖窃了生辰纲以后,犯了弥天大罪,因为晁盖是他的心腹兄弟,虽然法度上不可能饶恕,但是他要放走晁盖。这时,宋江是知法犯法,能够做到这样在别人可能容易,可是在宋江就很难,这件事证实他是一个仗义的英雄。为什么这样说?这需要从他的实际情况来说。他是农民出身,这样的家境出身,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对他的性格都这样那样的影响。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因为他不是大官,他只一是个小吏,所以他对百姓的一些疾苦有一些体验,这给了他仗义疏财的基础,也有一定的有别于统治者的正义感;因为他在衙门里边管案牍文书,所以也培养了他遵守法度的习惯,这和他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系。基于他的职业特点,他能够做出私放晁盖的事情来极为不易。这个选择很重要,也很能够说明问题,为了义气他主动承担了这些风险。这个选择用事实强有力的说明了他三个绰号所代表的他的为人和性格,私放晁盖的举动无疑让宋江仗义形象更加高大的立在人们的面前。

总的来看,侠义英雄时期的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是一个心怀忠义、品格完美的英雄人物。表现在他身上的“义”,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群众向往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互相扶助的一种道德追求。〈二〉 “孝”活跃在聚义每一阶段

宋江一出场就对他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丧蚤。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事亲行孝敬,待土有声名。”

宋江号“孝义黑三郎”,即乃孝义双全也。“孝” 活跃在聚义每一阶段。他的一些孝行可以从下分析得出:第二十回中宋江因广结天下英雄,恐祸及老父,便事先请宋太公到县衙状告自己忤逆不孝,从而脱离父子关系。后宋江杀阎婆惜,曾潜逃家中躲藏,公差搜捕时,宋太公便出示脱离关系的文帜,搪塞过去。第四

十二回中,话说当下宋江在筵上对众好汉道:“小可宋江自蒙救护上山,到此连日饮宴,甚是快乐,不知老父在家,正是何如。即目江州申奏京师,必然行移济州,着落郓城县追捉家属,比捕正犯,恐老父存亡不保。宋江想念,欲往家中搬取老父上山,以绝挂念,不知众弟兄还肯容否?”宋江道:“仁兄,再过几日不妨,只恐江州行文到济州追捉家属,以此事不宜迟。今也不须点多人去,只宋江潜地自去,和兄弟宋清搬取老父连夜上山来,那时乡中神不知,鬼不觉。若还多带了人伴去,必然惊吓乡里,反招不便。”晁盖道:“贤弟路中倘有疏失,无人可救。”宋江道:“若为父亲,死而无怨。”当日苦留不住,宋江坚执要行,便取毡笠带了,提条短棒,腰带利刃,便下山去。

在这些事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宋江说的那句“若为父亲,死而无怨”。宋江杀婆惜而逃亡,浔阳楼题反诗而获斩,几经生死,刚上梁山,可谓九死一生。可在当天就因为心系老父安危,拒绝众人劝阻,独自一人下山到了郓城县。可见,宋江的所作所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孝,这就是他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三〉 “替天行道”扬起“忠”的大旗 宋江性格很多,但忠义是宋江的主体性格。

1、离奇的忠君之路

被逼上梁山,竖起“替天行道”大旗这并非就意味着宋江从此举起了造反的大旗,只是因为他是被逼无奈而不是自觉上梁山的。因而他的人虽然上了梁山,而他的心并未完全上山。就尽忠朝廷以建功立业、显身扬名这一凌云之志而言,同上山前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实现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即争取招安。所以就招安而言造反是手段,而就其一生为之奋斗不息的政治理想而言,则招安也是手段,而且是在被迫上山后宋江所能采取的唯一一种手段,即一种“曲线尽忠”的特殊手段。

2、因忠而各散天涯

“忠”是宋江的人格魅力,同时也是导致宋江成为一个悲剧人物的重要原因。宋江成就了梁山事业,他又毁掉了梁山事业。梁山悲剧看起来是从招安开始的,但实际上,当宋江带着他全部复杂矛盾的性格上了梁山时,这种悲剧的因素就潜伏着了,而且不可避免。

宋江性格中有光明的一面,又有阴暗的一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有反抗封建统治的侠义的一面,又有服从和忠于封建朝廷的一面。每当忠孝思想在头脑里占上风时,他的行为便表现得不可思议,甚至愚不可及,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更觉得他荒唐不堪,这也是现在的青年人普遍难以接受宋江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作品形成的时代和宋江这一形象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出发,便会觉得宋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是有生活的真实性和必然性的。对宋江来说,为了朋友,可以舍弃生命,以博得一个舍生取义的美名——这是封建时代侠义之士的人生价值;而落草为寇,则只能落得个不忠不孝的罪名,是辱没祖宗的,死后连祖坟都不能入的———这是一道严酷的精神枷索。忠与义的矛盾就像“两个宋江”在打架,随着形势的变化,二者此起彼落。决不能两全完美,更不能统一,这正是宋江及梁山的悲剧所在。

忠与义看似完全对立,水火不容,但又矛盾地统一在宋江的性格里。宋江的儒家之心、侠义之骨正是这种情形。他思想中的义不仅包容在忠里,而且是为忠服务的。这正是宋江性格的辩证法,也正是他始而造反、终而招安的根本原因。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宋江是贯穿《水浒传》始终的主要人物。宋江形象的成功塑造,是《水浒传》成为中国古典名著的重要基石。宋江既是促成梁山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导致梁山事业招安失败的重要因素,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却在宋江的性格上得到了统一,这就构成了宋江性格的两重性:反抗性和妥协性。这种反抗性与妥协性的矛盾,使宋江时而自尊,时而自卑;时而崇高,时而卑下;时而像个领袖,时而像个奴才;时而感觉良好,时而自惭形愧。宋江的性格核心用现代语言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缺乏自信,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尽管宋江有才能、善谋略、好周济、声望高,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宋江只能成为一个悲剧人物。宋江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梁山起义军的悲剧。

二、反面性格,走向悲剧命运的潜藏因素

宋江身上充满矛盾,主要是因为他的性格发展经历了伪善、懦弱、功利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里,他的思想和言行都充满着尖锐、复杂的斗争,而这些斗争又集中地表现在剧烈冲突,诚然与他的出身和封建道德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分不开的。

(一)“伪善”假情假意的一面

宋江其实是个扮猪吃老虎的人,他很能揣测人心,会急人之难,所以被称作及时雨,他总能在最需要时伸出援手,让人记住恩惠。上梁山之前,宋江是山东郓城县的押司,一个封建政权中的刀笔小吏。他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自幼学儒,曾攻经史”,脑子里有不少“忠君孝亲,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剥削阶级思想。他幻想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本领,能够步步高升,跻身仕途,从而达到扬名显姓的目的,“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但由于当时官场黑暗,当权者“非亲不用”,虽然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可是长期处于皂隶行伍之间,“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于是他开始结识江湖好友,图谋寻求另外一条出路。当晁盖等人物取“生辰纲”的事被侦破,官府派人前去捕捉的时候,宋江江湖义气,“担着血海也似干系”,稳住何涛,飞速前去通风报信,私自放走了晁盖等人。这使他和革命者发生了初步的关系,也初步显示了他的虚善。

(二)“懦弱”的性格葬送了自己和梁山泊的前途

1、逃亡过程中畏畏缩缩

文本中的宋江一直很难看到他高大威武,刚毅不阿的形象,特别是在逃亡时更是表现出一幅懦弱不堪畏畏缩缩的逃犯样子,即使到了梁山做了头领后还是没有一点王者风范。宋江在一路上逃难时,只有被人敲诈宰割的份,他从未见做过有效的反抗和抱负,一路只是逃窜,或者用金钱打发。如此看来他既不懂什么江湖规矩,又不会防范别人的暗算,动辄被麻翻、上剥人凳,或是吃混沌、吃板刀面,或是被剖腹剜心。还有在江州,为了逃避惩罚,他不是积极想办法,也没有想过逃跑,只会装疯卖傻,丑态百出。

虽然书中开头对他的描述说“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但从后文的情况来看,事实与开头描写却有些差异,全书中基本没有一处直接对宋江和他人比武的描述,只是宋江自己讲述说“因他两个好习枪棒,却是我点拨他些个,以此叫我做师父„„”后文又写到他的两个徒儿叫孔明、孔亮,其中那孔亮和武松打过一

次,和武松过招简直似以卵击石,被打得落花流水。书中如此描写“武行者抢入去,接住那汉手,那大汉却待用力跌武松,怎禁得他千百斤神力,就手一扯,扯入怀中,只一拨,拨将去,恰似放翻小孩子的一般,那里做得半分手脚„„“武行者踏住那大汉,提起拳头来只打实落处,打了二三十拳,就地下提起来,望门外溪里只一丢„„”

后文还写到戴宗道:“却才知府唤我当厅发落,叫多带从人捉浔阳楼上题反诗的犯人郓城宋江正身赴官。兄弟吃了一惊,先去稳住众做公的在城隍庙等候;如今我特先报你知。哥哥!却是怎地好?如何解救?”宋江听罢,搔首不知痒处,只叫得苦,“我今番必是死也!”„„”宋江道:“感谢贤弟指教,万望维持则个!”„„只见宋江披散头发,倒在尿屎坑里滚,见了戴宗和做公的人来,便说道:“你们是甚么鸟人!”戴宗假意大喝一声:”捉拿这厮!”宋江白着眼,却乱打将来;口里乱道:“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丈人教我领十万天兵来杀你江州人。阎罗大王做先锋!五道将军做合后!与我一颗金印,重八百余斤,杀你这般鸟!” 在面对稍有难度的问题是宋江就全然不知所措,之会搔首不知痒处,这样的表现真难见他的英勇和足智多谋。这就是宋江,这就是江湖好汉都敬仰的及时雨宋公明,一听说要犯事就吓得“搔首不知痒处”、“我今番必是死也”的胆小鬼!这和鲁智深、武松敢于反抗,不甘坐以待毙的积极态度相比,真是懦弱了!

2、面对强权时低三下四

(三)“功利”

解读宋江:宋江的性格特点,分析他的双重性格 篇三

解读宋江:宋江的性格特点

宋江可谓是《水浒传》中的灵魂人物,历史中的宋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现实中对宋江性格的解读又是什么? 他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他任人为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创造了梁山泊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宋江的性格是矛盾的,忠义是他的本色,报君是他的信念,他把起义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政治手段,将招安视为义军最完满的归宿,其思想直接关系着梁山的成败,他是《水浒》的灵魂,是主题思想的体现者。

宋江年轻时曾任郓县押司,后因杀死阎婆惜刺配江州,被晁盖等人救上梁山,晁盖身亡后任梁山寨主。受招安后,宋江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酒害死。作为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角,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的朝廷忠臣--悲惨的结局几个阶段,宋江的一举一动决定了整个梁山泊的生死存亡。

出身和经历是形成宋江矛盾性格的重要因素。他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深受传统教育,一直希望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走入社会后他在县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笔精通,养成了办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喜欢玩权术的性格;社会地位低微、与江湖好汉的结交使宋江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富有正义感。

宋江具有“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的“义”行。他的地位很低,是山东郓城县掌管文书的下级官吏,之所以驰誉江湖,主要是因为他的“义”。正因为有这种“义”行,所以人们把他称作“及时雨”。他酒后失态,被迫上了梁山。

宋江一直把梁山当成临时栖身之所,作为建功立业的一个跳板,根本不同意终身落草,即他的造反动机不纯。受招安后,他以“忠”灭“义”,性格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梁山好汉们的结局是悲惨的,一心归顺朝廷卖命的宋江也是落个被毒酒赐死的下场。

记住特点:

1、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挥金如土,结交天下英雄豪杰。

2、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求贤若渴,胸怀宽广。

3、造反动机严重不纯,“忠”灭“义”,对梁山义军的失败应负主要责任。

《水浒传》中也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但实际上,宋江在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当一般干部时,便有意放走官府要捉拿的晁盖等人,并继续与那些人保持良好关系,甚至还上过梁山,单纯从这几个方面看,我们可以讲宋江很够“义气”,但讲宋江忠,就有些难为情了。而且,放走晁盖后,宋江似乎不讲忠,也不讲什么“国家法度”,而发配江州时,梁山好汉劫得他,欲放下他的枷锁时,他却说要不得,“此乃国家法度”;江州酒楼的反诗,更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笑黄巢,造反心态跃然纸上,等到上了梁山,他又一心忙于招安,还说“宁可朝庭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庭”。

《水浒传》写宋江“仗义疏财”,很讲义气,但遍览全书,并没有几个穷苦人家得到宋江救济。倒是许多贪官强人,土豪劣绅笑纳过宋江奉上的大绽银两,铁牛初见宋江时,曾受过他几绽银子,但那银子却似乎整整管了铁牛一辈子。宋江好几次讲要取铁牛的头,铁牛却并不跳将下来,两板斧下去,到后来被宋江害死,也心甘情愿。

探讨宋江刘备唐僧性格特点 篇四

探讨宋江、刘备、唐僧三个人性格形成的文化原因

汉语言文学 2009101545 张琼芬

在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虽非一人所作,但我们却可发现其中的一些共同点:一是,作品在人物组合模式上都遵循着“主弱从强”的原则。二是,书中统帅群雄的几位老大,宋江、刘备、唐僧,在历史上,他们都是存在的,是真有其人。三是,在小说里,他们的性格都存在一定的矛盾。四是,他们都是作者极力推崇和褒扬的“道德模范”,“英雄”,“仁者”,但在我们看来却是“无能”,“虚伪”,甚至是“窝囊”之辈,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更没有一丝英雄气度。我觉得这四个相似点,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第四个。归根到底,其实也是前三个的相似点造出了第四个现象的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作品的客观效果怎么会走向作者主观愿望的反面?我个人觉得,这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一定的联系。三部作品的开始,作者都极力的想展示一个完美的形象,而处处避免人物性格不好的一面,将原型人物拔高,而随着人物自身的发展逻辑,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他要塑造的形象之间产生了不可克服的矛盾,作者又始终想维持他们的良好形象,所以处处为他们做下遮掩,这样,就导致了读者的极度反感,所谓的“物极必反”,太过于想维护人物的正面形象,铸造出的就是一个个“不真实”的人物,本来的“仁者”就变成了“伪君子”。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就是宋江、刘备、唐僧三人为什么会引起读者的反感的。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这个方面来探讨:

刘备:“仁君”变“伪君”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和褒扬的封建理想君主,作者就是要塑造一个仁君的形象,这个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很多人看了《三国演义》之后,对他的评价却是,“妇人之仁”,“一介懦夫”,对刘备的帝王之位,也用“哭出来的江山”来概括。《三国演义》中,作者最想表达刘备的性格特点,就是:“仁”。刘备就是“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为了表现刘备的“仁”,刘备的“正统”,作者怎么做?

从《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作者就急切的想告诉我们,刘备是个“不一般”的人物,对刘备大力地进行表扬。首先,作者用“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的一个英雄”引出了刘备,作者形容刘备的第一个词就是“英雄”。张角造反,第一个出现的“英雄”就是刘备,可见,作者对其的定义,给予其的厚望。接着是一段性格外貌的描写,“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这里写出刘备三处性格特点:一是“不甚好读书”;二是“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於色”;三是“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傑”。我们来看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原文,是这样的:“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作者将第一句话截掉了后面一节,只说他不喜欢读书,后面的“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全然不提,为什么不提呢?很浅的道理,一位“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的人该是怎样的?直脱脱就是一个浪荡纨裤形象,一个卖草鞋的,还有这等奢华的爱好,可见这刘玄德也是个腐败种子。而罗贯中心目中的帝王形象,他很难接受一个这样的英雄成为帝王的事实,所以他必须删了后面。“性宽和”,相比较,《三国志》还是直率了一些,说刘备“善下人”。“性宽和”是一个很大的人格魅力,就是对任何人,包括下人,家人,朋友等等,同时也指对物、对事,都有一颗宽容的心,而“善下人”明显表达的意思要少得多。其实,这里已经很明显看出作者在极力美化了。“寡言语”,这个特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有提起,但是,这与《三国演义》的后文是有很大的矛盾,在后文,我们是可以感知到刘备是比较能说会道,而且在宋江、刘备、唐僧,三人中,刘备是最强的,在袁绍面前简直是能把死人都说活。为了表现刘备“素有大志”,作者举了他小时候的一个例子:“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对这棵树,有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而其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 这件事是否存在,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它的存在其实也无法说明什么,如果不是后来真的发迹,这类儿童玩闹其实不值一哂。至于刘备的外貌,作者是描写得比较奇特的,“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耳大,手长,眼利”,作者认为这样的描写很自然地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似“神人”,但在我们看来却只能说是一个“怪人”,进而怀疑他的可信度。接下来,就是正身份了,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罗贯中处于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各方义军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政治腐败,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情此景让罗贯中的内心痛苦万分,不由生出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在《三国演义》中很明显透露出拥刘反曹倾向,几乎处处在提醒着我们,刘备乃“正统人物”。古代什么事情都要讲一个名正言顺,生而姓刘,又当汉末,这是个优势,刘备能够成功,说白了,也就是因为这个身份。“名正言顺再加上品格完美,这种人就当是做君主的料。”这是第一回,作者就想表达的意思。

为营造刘备的性格,罗贯中还特地对于一些史实进行了修改:

1、刘备怒打督邮,这件事最能体现刘备的性格是江湖儿女的性格,与罗贯中所描述的刘备的性格格格不入,于是将此事安在了张飞身上。

2、东吴招亲,面对阴谋,诸葛亮劝刘备勿往,刘备却不在乎,以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件事也体现了刘备作为一个草莽英雄的英雄气概。三国演义中改为诸葛亮劝刘备前往,明显是要将刘备的草莽之气去处。

3、刘备与庞统发生争执,最后刘备将庞统叫回问庞统的话是“向者之论,阿谁为失?”,演义中改为“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本来刘备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误,他与庞统“宴乐如初”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原谅了庞统;演义中却成了刘备认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一改之下,意义完全不同,终于符合了他们眼中的帝王形象。

因此,在作品中,作者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而这样导致的效果就是,在突出其“仁爱”的同时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这也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所说的一句话,“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让我们怀疑,这样一个人是当君主的料吗?

宋江:“全忠仗义”变“黑心狠毒”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作者要描写的就是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而宋江就是作者编写这一主旨的主力人物,“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忠义的化身。”但同样的,宋江的形象一直不能讨好众人。《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沙弥怀林述语有“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学真强盗也。”我们大多数人不喜欢宋江,很重要的一点,还是因为他一直是梁山好汉中的主降派,并最终导致了起义军和他自己的悲剧命运。作者一直全力打造“忠义”的旗帜,在描写宋江的每一件事,都想安上“忠义”二字,特别是“忠”,而这样造就的结果,无疑使人物出现性格矛盾,导致众人的不喜欢。作为一个起义军的领导,却在主降,这是何等的矛盾?本来的“忠义之士”却把兄弟们推上死亡,这是什么“忠义”,简直就一个“黑心肝的贼寇”。宋江是《水浒传》里名号最多的一个,一出场就介绍了宋江的三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这三个绰号实际上就是介绍了宋江的几个特点,加上“呼保义”就四个绰号,基本把他的人生轨迹描绘了出来。“黑宋江”是宋江的第一个绰号,因为他长得面黑,身体比较矮,这是就他的形体来讲的,并不是如林冲、关胜等人英武挺拔,也不如吴用、公孙胜等人那样温文尔雅文质彬彬,长得其貌不扬。《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他是世代务农,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此来表明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虽然“黑”,但“人不可貌相”。“孝义黑三郎”是宋江的第二个绰号,讲的是他对待父母,讲究孝道,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宋江,自然是个孝子,作品中有一个例子,宋江因为老父病故的一封家书而甘冒杀头的危险回家去给父亲送终,后来还接父亲兄弟上梁山享福,这些都基于一个“孝”字,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而作者对宋江的“义”的表现,似乎就出现问题了。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虽然是出于义举,但是自私一面也是有的,不然也不会再和阎婆惜协商未过的情况下而动了杀机。而孝义之后依然加了一个黑字,我觉得理解做脸黑,不如说是心黑。“及时雨”是宋江的第三个绰号,书中说他仗义疏财,喜欢扶人之困,喜欢救济别人,所以就好像需要雨的时候,雨就下来了,所以就把他比喻成及时雨。但是仔细看时,却发现,文中说宋江救济别人的事情除了告密和拿银子为兄弟付酒钱之外,几乎没有别的。而他所谓的义字不是体现在给予,而是体现在接受上,武松、花荣等人为了他而受尽了苦累,而他这样一个文不行,武不通的人到头来却弄得兄弟们是死得死伤得伤,难道这就是他所谓的义举吗?呼保义这个词专家们有很多解释,但在我看来这个是作者想通过宋江这个绰号,来告诉我们,要学习宋江的忠义,在大宋王朝对他招安之后作者给的怀柔之名,送他以保国之名而又不失了义气。这样的“保玉”,在我们看来,不就是把兄弟们带上了死路换来的吗?

对宋江的身份,作者用一首童谣来暗示。古代人可是特别的迷信的,一首童谣道出的可是未知的天机。在《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出现了一首童谣:“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童谣所应的就是宋江,“上天叫我作造反头子”,这便有了天然合法性。在宋江刚刚上梁山,就申明了他作为造反头子的“天然资源”。

在历史上,是确有“宋江起义”的,《宋史》中有明确的记载。通过宋《宋史》的记载可知,宋江起义的时间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起义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横行河朔,转略十郡”。起义的首领就是宋江。起义具有流寇性质,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据地。而起义的结局是严重受挫后投降。这与《水浒传》里,一直想受“招安”的宋江是有明显的反差的。为什么作者要将结局改为“招安”呢?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

《水浒传》成书过程中,结合杂剧戏曲的刻划,对其人其事都进行了全面“包装”。《水浒传》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出于对封建正统思想的考虑,作者一方面一厢情愿地安排宋江的出路,以使之合乎忠君爱国的理想,另一方面又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大力鞭挞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使造反起义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造反英雄的歌颂。而作者这种思想上的矛盾毫无保留地体现在宋江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使得宋江成为小说中最让人痛恨的人物。安排招安结局,作者不想让宋江起义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草寇生涯就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招安即投降朝廷才是青史留名的美事。

宋江这个形象的失败,就在于他完全成了作者思想的传声筒,以至于人物性格的发展前后矛盾,破绽百出!可以说,正是由于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导致了宋江性格的分裂,最终使其缺少真实感。唐僧 大慈大悲变成懦弱无能

唐僧是一个虔诚执著的佛教徒,在取经的过程中意志坚定,从不懈怠动摇,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屈服,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终成正果。从个体形象而言,唐僧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僧侣,是中国古代历代取经者的形象代表;从整体意义而言,唐僧是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地位与处境的一种象征。唐僧形象寄寓了作者很深厚的一种宗教情怀。作者就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不甘万死也要前往西天取得真经的虔诚的理想主义者。

但是读过作品的人,却对这个人物多少都有些讨厌。他有着常人难以容忍的许多缺点。作为一个出家人,唐僧的“心地善良”真的是没话说。他一心向佛,擅长念经,但是,在我们看来,除念经之外,没有其他特长,其实就是一介凡人。他的特点是总以慈悲为怀,但是,他的慈悲,看起来似乎不是对那些总是帮助他的徒弟们,而十有八九是对那些想吃他的肉的妖精;简单点说,这么一个“大善人”,在我们眼里,其实就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和尚”,除了念经什么也不会,经常被妖怪捉了去预备做点心,要靠孙悟空来救命。总结他的取经之路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一是胆小懦弱。作品里每逢写到师徒一行走到穷山恶水时,总写会写“那长老大惊失色”或“流下泪来”。连猪八戒都曾说过他是“老大不济事”。二是无情无义,有时甚至显得很自私。孙悟空为了他可谓是舍生忘死,但他对孙悟空却是动不动就念紧箍咒,甚至把头箍得像个葫芦还不肯罢休。

同样的,唐僧取经原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不顾禁令,前去天竺国取经,费时十七年,经历百余国,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取回真经,影响深远,为我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历史上,唐玄奘去天竺取经是非组织行为,在边关九死一生才得以偷渡出国。但到了小说家的笔下,就改变,唐僧做老大,领导了三个法力无边的徒弟了。取经也不是“偷渡”出去的了,而是唐太宗为回报从阴曹地府的还阳,选拔了大德高僧玄奘,得到皇帝的恩准取经,这样唐僧的取经是具备“合法性”的,而且他还可以让观世音帮忙,可以驭使有七十二般变化的孙猴子,这样的处理,使唐僧取经成功后,成为第一大功臣,修成正果,成为旃檀功德佛就理所当然。与宋江、刘备一样的,作者也给了唐僧一个有光彩的身份,为了显示唐僧的显示血统高贵,作者在《西游记》还中将唐僧改成了状元陈光蕊的遗孤。

九死一生才得以偷渡出国的僧人,费时十七年,经历百余国的玄奘,怎么可能是一个胆小懦弱,只会念经的人呢?作者几乎完全改变了原型的模样,一味要把佛家的仁慈表现,却写出一个让人觉得特别“无能”,只会拖后腿的唐僧。作者塑造的唐僧,基本上是依照封建时代上层的形象来刻画的,他的道德资源便是奉旨取经,然后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重修养、轻劳动、斯文等等,而佛家的好心,作者就更是极力的刻画,只可惜这样一个只对妖精慈,有没有半点能力的“瓷和尚”,让人特别反感。

刘备、宋江、唐僧三人,当作者用“仁”、“忠”、“善”的标准去拔高他们的原型的时候,用封建的伦理道德对原型进行规范化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一个可敬而不可爱的人物。当作者企图突出刘备的宽厚的时候,却无意中写出了刘备的虚伪。当作者企图突出宋江的忠义时,却无意中写出了宋江的黑心。当作者企图突出唐僧的宽厚的时候,却无意中写出了唐僧的无能。作品的客观效果都走向作者主观愿望的反面。这种矛盾性格的塑造跟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及创作意图有着莫大的联系,与人物自身的发展逻辑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产生了不可克服的矛盾也有关系。对于人物的刻画,我觉得“真实性”是很重要的,好与坏是相对的,哪来的全是优点,全是缺点的人物。一味的追求“完美”,只会导致最终的“不完美”,引起读者的怀疑和厌恶罢了。

宋江 篇五

《水浒传》的悲剧实质

---------------谈谈对《水浒传》的悲剧思考

江夏区湖泗小学刘卫东

【内容摘要】:《水浒传》是悲剧的,而这种悲剧与故事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作者的观念世界是紧密相联系的,同时作者又是通过宋江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形象为介体,将悲剧的实质得以体现的。

【关 键 词】:《水浒传》

历史背景

宋江

施耐庵

悲剧

《水浒传》是一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兴衰史、悲剧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缺乏社会生活文化知识以及缺乏大众娱乐活动的年代,《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其它通俗小说往往就是通过民间艺人,以戏曲曲艺、说话的形式,成为了普通民众仅有的文化活动。其中虚构的人物或者虚构的故事变成为了老百姓眼中的史实。其中很多故事,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上山、以及招安征方腊等故事情节,历来为男女老少所津津乐道,为人们饭前茶后的话题。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各种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书中人物所体现出的重朋友,轻生死,讲侠义,讲正义的特点,便成为了大众用来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

《水浒传》记录的是一部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的兴衰,成败史,最终却是一场农民运动的悲剧史。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水浒传》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水浒传》中的悲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水浒》之所以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因为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官僚阶级的关系;歌颂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农民革命英雄;暴露了矛盾的次要方面──官僚、恶霸地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滔天,它对一个长时间统治中国的封建制度提出了质疑,这一点是相当了不起的。《水浒传》中,从宋江及一百零八名英雄因为各种原因纷纷被迫上梁山泊开始,又以梁山泊一百零八英雄被招安灭亡而结束。可以说,《水浒传》一书全程充满着不同的悲剧,真是可歌可泣的一暮又一暮。当然,在这些所有的悲剧中,宋江等被宋朝庭招安情节是悲剧的主题,可以说招安导致了一百零八英雄的悲剧性结局的起因。《水浒传》是一部封建农民起义的传记,招安及招安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农民革命的弱点和封建思想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凶残,罪恶的本质。通过《水浒传》的描述,作者阐明了一个封建文人对当时封建社会制度的思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所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官逼民反”,“乱由上作”真实地写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在于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热情洋溢地肯定和歌颂了农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同时也阐明了封建农民起义失败必然性的观点。

下面我从《水浒传》形成的历史背景,宋江的形象及作者的观念世界三个方面来论述《水浒传》的悲剧实质。

一、《水浒传》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水浒传》形成的历史背景

北宋末年我国历史上的一暮暮悲剧中,也确有宋江起义一事。《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正是以北宋末年的历史为背景的发生在宋朝徽宗宣和年间。北宋末年历史上是一个政治日渐腐败的阶段,内忧外患,且奸臣当权,民不潦生,经济一片混乱,农民过着衣不裹腹的生活,统治阶级外不能御敌,内不管民生,人民纷纷起来反抗。以宋徽宗赵佶为例,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先后重用人称“六贼”的蔡京、王蔽、童贯、梁师成、李彦等人,这六人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奸臣,他们卖官鬻爵,贪污受贿,天天是歌舞升平,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把朝廷上下搅得一塌糊涂,宋徽宗在他们的辅佐下,不问朝事,成天花天酒地,贪念美色,还制礼乐、兴土木、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无所不为,弄得民不聊生。宋徽宗宣和年间,宋江在河北起义,声势浩大,义军发展迅速,流动作战,辗转活动于河北、河南、山东一带,被宋朝官吏称为“河北剧贼”。义军横行于两河间,所向披靡,几十万宋军闻风丧胆,都不敢近前。许多奸臣得到了惩罚,朝庭束手无策,1119年,朝廷企图招安宋江而未果,次年宋江率义军进入京东地区,后南下沂州向沂州知州蒋园借道,遭到蒋园突袭。义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不久,宋江再次南下到达淮阴军淮南路,这样义军又被宋朝廷称为“淮南盗”。1121年春,宋江在海州附近中了海州知县张叔夜的埋伏。一场大战,义军受创惨重,终受降于张叔夜。宋江等36人接受宋朝廷颁给的官爵后,立即被派出镇压方腊农民起义。宋江降宋后,史书未见宋江再有起事的记载。南宋初年,宋江的旧部史斌再次起义,一度曾转战于汉中和关中地区,可时间不长就被宋朝军队镇压下去。

北宋各地的农民起义虽然一一被镇压了,但对于北宋政权,却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政权变得更加衰弱,也更加腐败无能,经济变得更加潇条,国无良将,战无良兵,最终落得“靖康之难”的可悲结局。

北宋亡,赵构建立南宋后,谝安江南。宋高宗赵构也是一个腐败无能的政权,他贪生怕死,不问朝政,不但没有抗金决心,反而重用投降派秦桧为相,以“莫须有”罪名谋害抗金战将岳飞,讨好金国,残酷地镇压农民起义。终于1279年被蒙古灭亡而建立了元朝。蒙古的异族统治在中国大地上是更加的黑暗,民族歧视政策更加残酷,元朝残酷地镇压各地汉民族的反抗。而这种统治又于1368年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以农民起义起家统一天下的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彻底背离了当初农民起义的路线,采取大权独揽的中央集权统治,一方面恢复生产,发展农业,缓和阶级矛盾,令民休养生息。一方面又是虐杀功臣,采取“杯酒失兵权”来取得实效,造党狱,抄杀不为君用的封建文人,造成明初极为严峻的政治局面。

《水浒传》就是施耐庵在元末明初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根据民间流传下来的,有关宋江、杨志、关胜等人物故事的戏剧、小说为依椐,加上自己的一些个人观点,经过加工和虚构,演义而成。南宋时期,水浒故事就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开始引起士大夫阶层的关注。由宋入元的宫廷画家龚开曾为宋江等三十六人画像,还写了《宋江三十六人传赞》,他在《序》中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因此在《水浒传》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并不是单一的北宋末年的现实生活,而应是包括从北宋到明朝初年不同时期的广泛的封建社会现实。

(二)有关于《水浒传》所涉及社会历史背景悲剧性的思考

两宋交际时期的农民起义,很大程度上出于求生远害的原始诉求,绍兴元年(1131年),南宋御史韩璜曾上书朝廷说:“... ...自江西至湖南,无问郡县与村落,极目灰烬,所至残破,十室九空。询其所以,皆缘金人未到,而溃散之兵先之;金人既去,而袭逐之师继至。官兵盗贼,劫掠一同;城市乡村,搜索殆遍。盗贼既退,疮痍未苏,官吏不务安集,而更加刻剥;兵将所过纵暴,而唯事诛求。嗷嗷之声,比比皆是;民心散畔,不绝如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湘赣百姓生存的威胁不仅来自金人,同时还来自南宋官军“所过纵暴”,溃散兵卒劫掠骚扰,及地方官吏的诛求刻剥,横行霸道,残酷剥削,人民群众无法生活,完全没有了出路,在此背景下,老百姓要求生存,必须得拿起刀枪,同朝庭作对,才有望苟全性命于乱世之中。这与《水浒传》中“乱由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构思是一致的。

农民耐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首先是粮食,历史上各种强势力集团对农民进行残剥时。首先是掠夺他们的粮食和土地,苛捐杂税,重重剥削,人民整天劳作,朝出暮归,却食不果腹,衣不裹脚,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梁山泊好汉被逼上梁山,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在对阮小七的描写中,更是描写得淋漓尽致。在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人的描写中,就有多次的写到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要吃饭,要生活,这一点正是反映了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乱世民众的本能的需求,同时“人肉馒头”一说也正是饥馑年代生人相食的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曲折反映。

所以祝家庄戒备森严的根本原因是“只恐他日那些贼人来借粮”、“惟恐梁山泊好汉来借粮,因此全村准备下抵敌他”,而宋江等英雄三次攻打祝家庄也是因“若打得此庄,倒有三五年粮食”,还有梁山英雄打破曾头市后,同样也得大量“米麦粮食”。不惜动刀动枪,甚至不惜丧失生命。这一切都可看出粮食在当时的重要性,人民生活之窘迫。

乱世饥馑岁月,粮食意味着生命存活与延续。农民起义求生存的目的,决定其残酷性。打破祝家庄后,宋江除向庄户们各“米一石外”,却将绝大部分粮食装载而去。可以想象,大军去后,祝家庄百姓一石粮食可维持几日饥饱,祝家庄百姓除了“悉转为盗”也到处“借粮”外,还有什么生路可言?

《水浒传》作为一部“农民起义史传”流传既久,的确乎有它的存在根据和深远的社会悲剧意义。通过这一部《水浒传》,我们可以模糊地看到:乱世下民众为了生存的本能,挣扎求生活,求生存的悲惨生存状态,竟然不惜自相残杀。还有人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从人性的立场倒退,为个体(或群体)生存的目的而自相残杀的现状。这是社会的悲剧,是民族的悲剧,更是人类的悲剧。

二、宋江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

宋江,字公明,绰号呼保义,又号及时雨,人称孝义黑三郎,是整部小说《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人物,在水浒传中,宋江首先被朔造的是一个封建的知识分子形象,有着鲜明的封建思想,认为“忠孝、仁义”是当时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在《水浒传》中,宋江上梁山泊之前,是山东郓城县一个押司,一个封建统治政权中的刀笔小吏。身材矮小,面目黝黑,讲究孝道,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扶危济困,好结交朋友,为人和善。在民间宋江是一个喜欢做好事、愿意做好事的热心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人。宋江作为一个封建文人,饱读经书,骨子里深深受着儒家思想的熏陶严重非常。从他的绰号也可以看出,宋江的思想深受封建毒害,必然也有着封建文人共同的愿望:“忠君孝亲”、“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可以说,早期的宋江,内心深处只有对宋朝封建统治者-------皇帝的忠心耿耿,始终坚信“皇帝至圣至明、只被奸臣蒙蔽”、“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忠心报答赵官家”的,是一个“忠孝、仁义”之辈。

其次,宋江还是一个有着一定“侠义”精神的封建文人。统治阶级当权者的“非亲不用”使宋江“虽有忠心,始终不能得以进步”,处处碰壁,一事无成。无奈之下宋江开始广泛结交江湖好汉,天下豪杰。“重侠义、讲义气”。宋江因此而名声远扬,梁山好汉纷纷都来与之结交,一来二往,“宋哥哥”也因此成了众英雄心目中“重情讲义、赤胆忠心”的好朋友,“好哥哥”。因为侠义,宋江对梁山也是一片忠心,有过很大的贡献。他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给晁盖通风报信,让梁山好汉劫了生辰纲,还让犯下弥天大罪的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兄弟等人能及时逃走。这不能说没有宋江的功劳。晁盖等人都是水浒中最重要的骨干人物,他们上了梁山,拥有了一定的根据地,为今后的梁山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及至于有后来,宋江因杀阎婆惜、浔阳楼酒后题反诗、而亡命不得已逃上梁山,受到晁盖等人的热情接待,为上宾,成为众梁山英雄的“恩主”,晁盖死后,被推举为群雄之首,梁山的“大哥大”。此时的宋江,在梁山上,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有吃有喝,威风无比,事业可谓是一帆风顺,前途一片光明。此时的宋江已经对自己早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一定的怀疑,《水浒传》第三十六回中,宋江对晃盖说:“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此时可见宋江的思想已由当初的积极进取变得妥协了,由对皇帝的“忠”变得对英雄好汉的“义”了。

宋江还是一个有卓越才能的军事家。当宋江被迫逼上梁山,成为众英雄好汉领袖的宋江,在梁山初创时期,力量小,历尽千辛万苦,先采取守势,诱敌深入,利用有利地形,打破了何涛和黄安的进攻,采取避其长而击其短等战术,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站稳了根据地。为了解决梁山好汉的粮食供应,打退朝廷对义军的围攻,宋江带领梁山众英雄三打祝家庄、破高唐、两赢童贯、三败高俅,进行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战役,主动出击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梁山的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浩浩荡荡,几十万大军所向披靡,官兵闻风丧胆。此时的宋江,号令三军,知人善任,军队纪律严明,劫富济贫,扶危救困,深受老百姓的拥戴和,宋江的军事领导才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正因为宋江集以上各种性格于一身,决定了其悲剧结局的不可避免性。当梁山泊事业越来越兴旺发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之时,宋江的思想却越来越陕隘,封建拘限性越来越浓,不但没有随事业的发展向前走,反而回到了上梁山先前的最初阶段。他认为凭借当时梁山的军事实力和浩浩大大的声势,有了向宋朝廷讨价还价的砝码,有了再回到朝廷为官的条件和可能性。于是,宋江便开始积极地寻求招安之路。晃盖一死,宋江掌握了梁山大权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下令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聚义本来是聚众起义,也就是各地英雄好汉,豪杰团结起来共同造封建朝廷的反,推翻黑暗的昏庸宋朝廷,而忠义则是以忠君为核心,让人们做封建统治者皇帝的奴才。

我们再来看看宋江在梁山泊被推为领袖时的就位誓词:“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宋江在他的诗《满江红》中,就明确地提出“中心愿,平虏保国安民”。在柴进庄上,宋江与武松分别时,宋江也这样劝武松;“如得朝廷招安,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去边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留得一个好名”。由此可见宋江始终想的是如何为朝廷效力,为皇帝尽忠。宋江的“忠义”尽现。也可见宋江表现出的忠义思想和投降主义路线,表现出的是一副甘为人臣,甘为奴才嘴脸。

在宋江骨子里面,深刻受着儒家思想的熏陶,皇帝即是自己忠心耿耿报答的对象,“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之人都是皇帝的奴才。在他的意识里,不仅被统治阶级是奴才,统治阶级内部也是以不同的等级被区分开来的。这样,等级低的的是等级高的人的奴才,小官是大官的奴才,大官是皇帝的奴才。石秀曾经这样骂梁中书“你这与奴才作奴才的奴才”,这就深刻而真实地揭示了,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社会“人人都是奴才”的本质。宋江的这种思想是与当时中国农民阶级本身的认识局限分不开的,历史的发展还不能让宋江,以及其他起义者从根本上反对皇权,反对封建统治者,反对封建剥削阶级的社会制度。

在后来的征辽战争中,梁山义军奋勇杀敌,身经百战,拼死立下赫赫战功。但由于太慰蔡京在皇帝面前的谗言,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失望而归。只有宋江、卢俊义两人得到“随班朝贺”。朝贺回来,宋江心中愁闷,面带忧容,吴用问故,宋江叹道,“想我生来八字浅薄,命运骞滞,破辽平寇,东征西讨,受了许多劳苦,今日连累兄弟无功,因此愁闷。”在这里朝廷因为谗言没有垄络众好汉,好好地嘉奖这些有功之臣,反而处处加以焦难,排除异己。我们同时可以看出,宋江虽对朝廷的冷漠感到忧心忡忡,失望非常。但始终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忠君”思想,皇帝在宋江的心目中始终是至圣至明的,自己及众英雄的不顺是自己的原因所致。表现出的始终是逆来顺受,俯首听命。宋江完全没有一丁点的后抗意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江、卢俊义等人虽受朝廷封官,但最终亦未逃脱遭逼迫、陷害致死的悲惨厄运。《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写了宋江、卢俊义被奸臣毒害,宋江即将饮朝廷御赐的毒酒,预感到自己死到临头,心里还恐怕李逵再反叛朝廷,毁了梁山泊义军替天行道的“忠义”清名,坏了他的名声,亦将跟他亲如兄弟的李逵毒死。这不能不说明宋江的忠君思想已经到了愚忠的地步,如此的愚忠,这本身就是一种惨不忍睹的悲剧真实写照。

正因为有了宋江对“赵官家政权”的“愚忠”,才有了宋江率领梁山英雄被朝廷招安、利用、然后致死。“忠”和“义”是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血缘关系结构的观念形态,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一种伦理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的核心内容。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其实就是表现在儒家文化上,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儒家思想长期熏陶,儒家文化的总老大地位几乎使所有文化都向它靠拢。封建文人的儒家思想根深谛固,深受其害。作为封建文人的宋江必然也不会例外。

潇洒、风光一时的宋江的结局是悲惨的,惨不忍睹。一杯毒酒,那是御赐的,深入五腹,攻心而亡。难道就是这杯毒酒毒害了这么个原本还算辉煌的生命?真正给他这杯毒酒的不是皇帝,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的愚忠思想。

人生识字忧患始!奈何? 奈何?

三、作者施耐庵的个人观念

作者的观念世界和小说的观念世界有密切的联系。施耐庵作为一位封建文人,他不可能超越历史,找到解决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施耐庵在他的作品中对封建社会各种现实和制度的深刻不满,这在当时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但施耐庵对这种现实只能是无奈。所以作者选择了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作为故事原型,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封建皇权统治的叛逆,但作者亦是一个封建文人,忠与义亦是他所认同的。何况作者生活于一个充满党狱的朱氏王朝,作者的骨子里不想也不敢推翻皇权。他用宋江被招安的悲惨结局昭示来者:“投降是一条死路,走不得!”,怀着强烈的义愤,揭露和谴责“蒙蔽圣聪”的权奸们的阴险和狠毒。“可怜忠义难容世,鸩酒奸谗竟莫逃”。

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慕名之下,屡次邀施耐庵入伙,屡次遭到拒绝。正因为施耐庵的不反皇帝,故才有了宋江的不反皇帝,由于施耐庵的忠,也才有了宋江的“以报效朝廷为矢志”的招安结局,宋江的悲惨结局。

所以,同是一个年代的事,同是农民起义军,由于施耐庵的这种心态,“不反皇帝”,却又反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对当时社会不满,而选择了写被招安的宋江,却没有选择写反皇帝的方腊的原因。他唯一对宋江不满的是,宋江没有及时的功成身退。“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泛钓船”。

所以在小说的后四十回中,我们没有看到梁山英雄像李逵说的那样,“哥哥休说梁山泊主,便是作了大宋皇帝却不好?”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被作者设计成了一个被招安至最后的结局。

作者没有将《水浒传》设计成以推翻皇权的结局,还有另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宋江是历史上确有其人,也是一个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是最后被朝廷所招安,如果作者将宋江等人设计成“做了大宋的皇帝”,这显然与史实不符,历史上和民间流传都没有这样的结局。第二,设使“梁山”叛逆活动升至最高层次,即以改朝换代作为叛逆的号召和叛逆的最终目的,又假设使“梁山”叛道推翻了旧王朝,建立了新王朝,宋江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也不过是新的封建王朝取代了旧的封建王朝而已。封建剥削依旧,压迫依旧,特权依旧,腐败依旧。从这一意义上看,“梁山”的最终胜利,亦是“梁山”最终消亡。这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运行规律,赋予“梁山”和一切类“梁山”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悲剧内涵。靠农民叛逆登上皇帝宝座的汉刘邦曾经如此,胜了的“梁山”也不可能例外。这一切却是作者所不愿意的。

我们可换了个思路来看待《水浒传》中的招安结局。金圣叹曾对《水浒传》进行了腰斩,却被鲁迅先生评为是“断了尾巴的蜻蜓”。假如宋江没有归顺朝廷被招安的话,或者说宋江归顺朝廷后没有被派出攻打方腊而最后致死,那么水泊梁山的故事还会流传到今天吗?还会走过历史的尘埃,受到不同层次的人们的喜爱吗? 《水浒传》是一部悲剧,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水浒传》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学语文教学》

《鲁讯文献》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ngyl02.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