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60部文学作品(精品多篇)

60部文学作品(精品多篇)

60部文学作品(精品多篇)

文学作品 篇一

一、小说部分

罗广斌《红岩》

杨沫《青春之歌》

孙犁《风云初记》、《铁木前传》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茹志娟《百合花》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青春万岁》、《春之声》、《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谌容《减去十岁》、《人到中年》

铁凝《哦,香雪》、《玫瑰门》、《大浴女》、《笨花》

王安忆《小鲍庄》、《长恨歌》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无字》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

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绿化树》

贾平凹《浮躁》、《秦腔》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

韩少功《爸爸爸》《马桥词典》

徐怀中《西线轶事》

莫言《红高粱》、《蛙》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残雪《山上的小屋》

余华 《现实一种》、《活着》、《兄弟》

苏童《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红粉》

池莉《烦恼人生》、《太阳出世》

方方《风景》、《落日》、《祖父在父亲心中》

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故乡天下黄花》、《温故一九四二》

叶兆言《挽歌》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陈忠实《四妹子》、《白鹿原》

迟子建《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

姜戎《狼图腾》

都梁《亮剑》

麦家《暗算》

周大新《安魂》

史铁生《务虚笔记》

宗璞《红豆》、《东藏记》

刘庆邦《鞋》、《神木》

王小波《黄金时代》

阿来《尘埃落定》、《空山》

毕飞宇《青衣》、《玉米》、《推拿》

白先勇《台北人》、《纽约客》、《孽子》

陈映真《将军族》、《夜行货车》

金庸《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

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二、诗歌部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望星空》、《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

贺敬之《雷锋之歌》、《回延安》、《桂林山水歌》

闻捷《吐鲁番情歌》

流沙河《草木篇》

艾青《礁石》、《鱼化石》、《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光的赞歌》

曾卓《悬崖边的树》、《有赠》

绿原《重读<圣经>》

牛汉《华南虎》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舒婷《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杨牧《我是青年》

骆耕野《不满》

北岛《回答》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顾城《一代人》、《远与近》

杨炼《诺日朗》

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亚洲铜》

《天安门诗抄》

余光中《乡愁》、《白玉苦瓜》

三、散文部分

杨朔《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

秦牧《土地》、《花城》、《社稷坛抒情》

刘白羽《长江三日》、《日出》

冰心《樱花赞》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傅雷《傅雷家书》

邓拓《燕山夜话》

巴金《随想录》、《怀念萧珊》

杨绛《干校六记》

史铁生《我与地坛》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唐敏《女孩子的花》

苏叶《总是难忘》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

刘郎《苏园六纪》

董桥《董桥散文》

张晓风《张晓风散文》

琦君《琦君散文》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

四、戏剧部分

老舍《茶馆 》

郭沫若《蔡文姬》

田汉的《关汉卿》

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

刘锦云《狗儿爷涅槃》

杨健《桑树坪纪事》

孟京辉《思凡》、《恋爱的犀牛》

赖声川《暗恋桃花源》

名著读后感 篇二

《朝花夕拾》读后感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

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本站 *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

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

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

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

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

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

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

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

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

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

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

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

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

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

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

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

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

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

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

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

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

这是“不乖”的表现。

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

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

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

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

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

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

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

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

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

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文学作品 篇三

有些书是经典的,你可以不看,但你绝不能一无所知

抛掉19世纪那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例如托尔斯泰、福楼拜、狄更斯等老大师。即便是《尤利西斯》、《喧哗与骚动》等艰深的意识流小说,相信多半读者除了偶尔翻翻,是很难真正接近的。

另一种现象是纷繁众多的外国流行小说起到了鱼目混珠的坏作用,让一般读者无法辨别优劣。泥沙俱下,我们有责任让经典作品在当代尽早焕发青春,而非束之高阁,或者一味地拜倒在古典作家的脚下,只有远眺,没有近瞻。

那么,当务之急是给读者开列一张书单,理清头绪。此书单只是为了读者按图索骥,而不是纯正的文学标准。考虑到当代外国小说的整体面貌在一般文学爱好者的知识版图上只有一些模糊的轮廓,因此,我的评选划定遵循了以下几条原则。

一、“当代”的概念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现代和古典,因此,有必要设立一道分界线,1945年作为二战的结束,到2008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将1945年以后发表的小说视为当代文学作品,大致不会差太多。这样划分的遗憾是错失了鲁迅、康拉德、托马斯·曼、乌纳穆诺、黑塞等各大语种的文学巨擘,他们因为生平卒年和主要作品的问世稍微早了几十年,而和这份经典清单擦肩而过。

二、奉行“好作品主义”和“一本书入选”的办法,那些声名显赫的作家如果在1945年之后没有更杰作的小说发表,那么只好弃之不取,宁缺勿滥。每个优秀作家只选取其一本书存照,实在是为了公平起见而作出的牺牲割爱,这样确保了这份经典清单的覆盖面。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梅勒的《刽子手之歌》和罗伯·格里耶的《窥视者》都是没有上榜的经典之作,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几位作家的翘楚地位。

三、“百部”极言小说经典的数量之多,并非实指,我说的大于100部。这份文学清单依照作品问世的年代先后,分国别而记录,虽有近百位作家赫然在列,却不搞榜眼探花之类的排行座次,仅是顺带标注上了我手头拥有的该小说的中文出版情况。

四、这份清单只考虑中长篇小说入选,并非对一些短篇小说的大师心存偏见,而是觉得经典作品应该厚重。如此一来,我只能对自己喜欢的、博尔赫斯、艾萨克·辛格、约翰·契弗、雷蒙德·卡佛等精准的艺术巧匠说声抱歉了。

此外,我对一些大部头的系列小说的连续性,抱着审慎的态度,因此舍弃了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鲍威尔《伴着时光之曲而舞》(共12部)、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四卷本)等长篇巨制。

五、诺贝尔文学奖、塞万提斯文学奖都是表彰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成就和社会活动贡献,因此,何塞·塞拉、马哈福兹、卡彭铁尔等一批老前辈遭到淘汰;而美国的普利策小说奖、英国的布克奖和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更多是着眼于推荐某一年度产生的最佳作品,具有不可忽略的参照价值。 芥川奖侧重奖掖新人,常有惊喜。

六、本清单的入围作品尚有少数未见中文译本面世,令人稍感遗憾。但是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评选始终把小说本身的质量放在首位,不受其他因素干扰。

这份一个人裁定的文学清单虽然避免了众口扰攘和专家们的合谋行为,却也难以尽善尽美。我的最大心愿就是给那些对当代世界文学感到陌生的读者提供一些必备书目。

日本(8部)

川端康成《雪国》(创作期:1935—1947)谷崎润一郎《细雪》(1948)三岛由纪夫《金阁寺》(1956)安部公房《砂女》(1962)大江健三郎《性的人》(1963)村上龙《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1976)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1987) 村上春树的《舞舞舞》(1996)女作家我也提俩个吧,就是川上弘美的《沉溺》和吉本芭娜娜的《厨房》。

土耳其(1部)

帕穆克《我的名字叫红》

印度(2部)

大胡子拉什迪和妖艳迷人的罗易,他们以魔幻或诗意的描述相继获得英国布克奖,似乎表明了后殖民时期的南亚大陆,是奈保尔和翁达杰等移民小说家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萨尔曼·拉什迪《午夜的孩子》(1981)阿伦德哈蒂·罗易《卑微的神灵》(1997)

以色列(1部)

阿摩司·奥兹《我的米海尔》(1968)

西亚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灵性。奥兹为我们讲述了家庭生活的无所意义和爱情的死亡。

摩洛哥(1部)

塔哈尔·本·杰伦《神圣的夜晚》(1987)

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男装少女的奇遇”,篇幅简洁,获得过法语文学的最高荣誉———龚古尔奖。

南非(1部)

纳丁·戈迪默《我儿子的故事》(1990)

通过“父亲”和白人妇女的婚外情,勇敢地指斥了道德的虚伪和情感的暧昧。

美国(21部)

罗伯特·佩·沃伦《国王的人马》(1946)

桂冠诗人沃伦可能没有伊丽莎白·毕晓普、罗伯特·勃莱等美国诗人那样广为人知,但仅此一部小说,其实还有普利策诗歌奖和小说奖得主的双重头衔,都足以使他不朽。他也是中国作家莫言极其推崇的作家。

诺曼·梅勒《裸者与死者》(1948)

迄今能够见到的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好作品之一。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

一个歪戴着鸭舌帽的坏孩子纯洁的内心,他有一个试图挽救失足儿童的美好愿望。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1952)

不要去寻找什么象征和硬汉精神,好好见识一下海明威大师的精确得像螺丝钉般的疏而不漏的语言。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1957)

写得很粗糙,仿佛是在打字机上跳舞,读这样草率的作品有种一目十行、酣畅淋漓的享受。他的朋友威廉 巴勒斯《裸体午餐》也是了解异类生活的读本。

伯纳德·马拉默德《店员》(1957,又译《伙计》)

生必读的60部名著 篇四

31、卡夫卡《变形记》

32、泰戈尔《吉檀迦利》

33、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34、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35、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36、曹禺《雷雨》

37、亚历山大·小仲马《茶花女》

38、但丁《神曲》

39、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40、川端康成《雪国》

41、沈从文《边城》

42、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43、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44、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45、老舍《四世同堂》

46、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47、钱钟书《围城》

48、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49、王实甫《西厢记》

50、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51、亨利·梭罗《瓦尔登湖》

52、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53、冰心《冰心散文集》

54、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55、李泽厚《美的历程》

56、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57、《伊索寓言》

58、余华《活着》

59、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60、史铁生《我与地坛》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nyglr3.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