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教学实录如何写 教学实录怎么做【多篇】

教学实录如何写 教学实录怎么做【多篇】

教学实录如何写 教学实录怎么做【多篇】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篇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

2、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新设计】

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体味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反省意识与担当精神。

【学情分析】

本文为必修三课文,初中也编入教材,学生对老王人物形象的把握较容易,但对于杨绛的人品与文风的掌握还不清晰,缺乏阅读生活体验,与_时代的社会状况也比较隔阂,所以在这方面要有更多的深入探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体会老王的“苦”与“善”;

2、品味杨绛语言风格,体悟杨绛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反省意识与担当精神。

教学难点:

品味杨绛含泪微笑式的语言风格,体悟杨绛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反省意识与担当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如果你有一个柔软的心肠,如果你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你一定不会忘记初中时候我们就读过的一篇散文《老王》,今天老师带大家来重温经典,首先我想问大家,当你看到老王这个标题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他们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隔壁老王、一个平凡的人物、身边熟悉亲切的一个老人。

是的,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平凡、普普通通的很容易被忘却的老王,却让杨绛女士在73岁的年纪写下这篇文章来追忆当年的交往琐事,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读出老王的与众不同,更要从这个平凡无奇的老王身上读出杨绛女士的不平凡。

【讲授】整体感知,以情入文

我们都知道,叙事散文看似描述生活中的人与事,最终都指向了作者的生活情感与人生体悟。请同学们浏览全文,思考一下,作者回忆老王的过程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哪一句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生:愧疚,内疚的情绪,从文中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来。

师:那我们来齐读一下,是哪一句。

生朗读“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强调:愧怍,指惭愧;羞愧,心中不安。幸运的人指的是——杨绛,不幸者指的是——老王。

为什么作者在多年后回忆老王时,会产生“愧怍”的情绪?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你的阅读感受吗?

总结:老王对我很好,很善良,我却对老王不(够)好,关心不够。

板书:幸运的人愧怍不幸者

我老王

【活动】研读文本,梳理关系资料链接

杨绛说:“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可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一)同学们说老王对我很好,你从文中哪些细节可以看出老王对我的好,找出特别能打动你的词句,说说老王的好为什么显得如此珍贵?

1、老王作为一个三轮车夫,确实对我这个主顾特别好

带送冰快,车费减半愿意、清晨,代我们放入冰箱最老实的从没看透

忠厚老实,不贪钱

载“我”丈夫看病,坚决不要钱,拿钱后还不大放心低声问我有没钱看病善良淳朴

欣然在三轮车上给改装三轮装护栏,为客着想

心地善良,一心为人着想

临死给我送来香油、大鸡蛋,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给我一样

直僵僵、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临死前的身体状况(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老王的艰难于世)

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知恩图报

2、老王本身就很不幸,生活艰苦、精神凄苦,他对我的那些好显得特别难得,当时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可老王却信任我,老王没有家人,甚至把我当家人一样对待。

以蹬三轮车为活命手段,说明谋生手段艰苦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身体残疾,影响生意。

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说明居住条件恶劣

姓名:老王(没名):地位低微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煌恐说明是个单干户,脱离组织。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说明经常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_时期,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缺乏温暖)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说明没有家,孤独终老

3、联系当时的年代和杨绛一家的特殊身份,待人好、心地善良在现在来说也许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我们要看到,杨绛先生为何能一直记得老王的好,他的善良为何显得如此可贵,这跟当时那个年代的特殊情况,跟当时杨绛一家身份的敏感性是息息相关的。

资料链接——“_时期的人与人”

_期间,杨绛夫妇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文人”,遭到了非人的待遇,生活中充斥着人们的打击和嘲讽,折磨与纠缠。他们似乎已经被“群众”隔离了,没有人愿意与他们成为朋友,因为这很有可能会被无端扣上“_”的帽子,继而被拉去批斗。当时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关系冷漠,气氛紧张,没有人愿意讲自己的真正想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确实,同学们都是善良的有心人,我们在读到这些语言的时候,不仅为老王的不幸同情,更为老王的善良动情,而所有的事情,杨绛在描述时都用了一些特别平淡节制的语句,似乎她把老王的不幸与善良写的越平淡,我们读得越动心。

补充资料:

林筱芳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杨绛先生……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二)好,我们再回到刚刚那个问题,愧怍是因为老王对我实在是好,而我却对他不够好,同学们,我想问,杨绛对老王真的不好吗?——好,从哪里读出?

别人不愿坐他的车,我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富有同情心

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证,便送他大瓶鱼肝油“我”女儿关心他

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

当得知三轮车被取缔时,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我”关心老王

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

【活动】解读杨绛、品读文风

(一)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关爱。”

作者如此善待老王,可杨先生在几年后回忆老王时,心中久久不能释怀的还是愧怍的情绪。如果是你,你会愧怍吗?

小组合作讨论,说说你觉得杨绛该不该愧怍?如果该,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如果不该,你觉得谁该愧怍?

生:

1、作者为自己在老王生前不曾真正了解他那颗金子般的心,没能尽自己力量帮助他改善处境,改变不幸而惭愧不安。(对他不够好,不够关心)

2、杨绛对老王的好不是老王预期和期待的情感,他们之间情感不对等。老王把自己当亲人,可是我却没有完全放下架子。仍然有知识分子的姿态去俯视,比如用钱去打发等,造成要撇清关系,钱货两讫的感觉。侮辱了老王。(一直用钱去交流给予,没有用感情,不对等。)

3、疯狂年代里这种熠熠闪光的人性更凸显出人间情谊的美好温馨。当时那个年代让杨绛觉得老王这样的人太难得了,产生崇敬之心,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被老王的品质折服)

4、那个年代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杨绛对老王的好是隔阂的好,老王却是真心对杨绛。(这种好总是隔阂的——害怕、有防备心理、戒备心理等)

不该

5、一般人应该不会愧怍,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对自我道德的一种反思、内省,其实杨绛在那个年代对老王的关爱已经够多了。

6、是时代的问题,杨绛已经做得够好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很紧张的。

杨绛却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难能可贵的知识分子的担当。

(二)通过品味这种“愧怍”,我们读出了这是一个有悲悯情怀、反省意识、有时代担当的知识分子,她在面对老王时,称自己什么——幸运的人,她真的幸运吗?

资料链接——“杨绛一家的_遭遇”

“_”爆发后,杨绛一家受尽了屈辱和蹂躏,夫妇先是_去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后来女婿德一含冤_,全家_离家逃走……杨绛在批斗中还被剃成了“阴阳头”,耻辱啮咬着杨先生的心,她整夜不睡,做了一顶假发,不顾酷暑,热汗淋漓地戴上。

“_”期间,杨先生主要任务就是清扫厕所,严谨的她连水箱的拉链都要仔细擦干净。这个女厕也就成了她的“避难所”。红卫兵一来,她就躲入女厕。国际友人惊呼,让沈从文和杨绛去清扫厕所,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即便遭受了如此的不幸,杨绛在回忆那段苦难岁月的时候总是用一些节制而包容的语言去写。文章当中其实还有很多类似风格的语句,你们来谈谈,这样的语言为何如此有表现力,在这样的语言背后,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杨绛呢?

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2、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3、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4、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5、“早埋了。”

明确:戏谑、调侃、包容、恬淡、夸张的手法,突出社会的冷漠,杨绛的节制,包容。

【讲授】总结杨绛的幽默没有停留在引人发笑的层面,她关注的是透过笑声,使人看到隐藏的悲哀。

柯灵说:“杨绛的笑是用泪水洗过的,所以笑得明净,笑得蕴藉,笑得有橄榄式的回甘”

有人说:杨绛的幽默没有停留在引人发笑的层面,她关注的是透过笑声,使人看到隐藏的悲哀。

她的语言如此节制、包容,所以有人说,杨绛的这种文风实际上是一种含泪的微笑。

她的微笑是经历过苦难之后真正的从容,是可以化解悲哀的纯真,越是在苦难中,越是在人性稀缺中,越要看到人性的美好和珍贵!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本色。

板书

幸运的人———(愧怍?关爱)———不幸者

(含泪微笑)我老王(命苦心善)

王崧舟精彩的教学实录 篇二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起过重大作用,是哪四大发明啊?

生:是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

师:对。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证明了我国人民从来就是有着高度智慧和才干的人民。此外,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隋朝时修筑的一座大型石拱桥赵州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还完好地横跨在河北赵县的蛟河上,成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大奇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赵州桥》这一课,看看这座作为我国人民聪明才智的又一个象征的古代大桥,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桥。(板书课题)

【点评:授课伊始,有针对性地在“导入”中埋设了本课教学内容的“核心”:《赵州桥》一文的写作目的到底是什么?同时又埋伏下了答案,以供下一步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思考。这是一个从教学目的出发而精心设计的“导入。”】

我们先来读课文内容。

生:(四人,朗读课文的四个自然段)

师:我们已经讲过,说明一个事物,就要……

生:抓住它的特点。

师:那么大家看看,课文主要抓住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来说明介绍的呢?(板书:赵州桥的特点)大家想想。

生:雄伟,美观。

生:是主要抓住坚固和美观来说的。

生:抓住了坚固,还抓住省石料。第三段是抓住美观来说的。

生: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另外,还说明了美观的特点。(学生回答时,教师同时板书:雄伟、美观;坚固、省料、美观;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美观)

【点评:让学生各抒己见,既引导学生思维进入积极活跃状态,同时又使学生亮出不同的观点,成功地构筑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生动教学环境。】

师:大家都投了“美观”的赞成票。第三自然段,确实是抓住了赵州桥的桥栏石雕艺术的美来说明介绍的,老师也投赞成票。但是关于赵州桥的第一个特点、主要特点,却有三种看法。我想问一问,你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xxx,你为什么说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是雄伟呢?

生:因为课文第二段开头一句就说:“赵州桥很雄伟。”

师:噢,你是认为第一句话这么说了,后面的内容也就跟着讲这个意思?

生:嗯,第三段开头一句说赵州桥很美观,后面的内容不就是跟着讲赵州桥怎么美观的吗?

师:在一段的开头,用一句话把这段的意思先集中地讲一下,这叫段首立意。xx同学,为什么你认为“坚固”是赵州桥的主要特点呢?

生:赵州桥是隋朝建的,到今天都一千三百多年了,也没有垮掉,坚固不就是最大特点吗?

师:嗯,也挺有道理的。xx同学,为什么你认为“节省石料”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呢?

生: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桥墩,就很省石料了;两头又都有两个小桥洞,这样,就又少用了许多石料。

师:确实,坚固、节省石料,也都是赵州桥的特点之一。xxx同学,为什么你认为“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这句才是抓住赵州桥的最主要的特点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的大桥,都是有桥墩的,有的还会有好多个桥墩。课文第二段介绍赵州桥,也是一开始就说它是一座雄伟的大桥,但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这不就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了吗?

【点评:教师通过提问式的亲切交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自己的理解作进一步阐述;而学生理解不一,阐述各异,又更进一步地形成了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教学氛围。】

师:以上几位同学所说的,确实都是赵州桥的特点。应当说,他们是从不同的方面说出了赵州桥的非同一般之处。赵州桥,一座中国古代的石拱桥,竟集中着这么多的优点,也难怪它世界闻名呢。它的确可算是我们中华民族高度聪明才智的又一个证明。这倒使我对我国的这座古代大桥和它的设计建造者们,越加心怀崇敬了,也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感到无比的自豪。

【点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与孩子们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同时又把对学生不同意见的归纳不事声张地引向课文的立意所在,呼应“导入”中对课文立意的暗示,为求异思维铺设了思维桥梁】

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雄伟”是第一位的特点,连我们原来的中师教学参考书上也是这样说的。这本参考书第120页上说:“赵州桥的特点,一是雄伟,二是美观。”还有同学认为坚固和节省石料,都是赵州桥最重要的特点,听上去,也是挺能言之成理的。小学教参上就说,赵州桥最大的特点,就是坚固而节省石料。以上两种意见同两本教学参考书不谋而合,看上去还蛮有一点权威性的哩。

【点评:教师似在为学生的见解提供更为“雄辩”的支撑,但实为欲扬先抑,意在为后面的阐明蓄势。】

但这两种意见各执一见,并不一致,不可能同时都对,可能是一对一错,当然,也可能两个都不对。xxx同学认为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才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这个意见我在教学参考书上没有看到,那是不是言之无据呀?看上去她的看法来自生活,也来自课文,听上去像是更能言之成理的哩。

【点评:在最后提及的位置上着意突出了学生与参考意见相异的这一种理解,隐含对这一见解的肯定态度,是对多数学生求异思维的暗示。同时又鲜明地表明了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的赞扬】

以上不同的几种意见,各有各的根据,那么到底哪个特点是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呢?

【点评:以上全部教学,归结到一点,就是循序渐进地激发、引导并逐步加强学生求异的思维意志和思维动态,把学生的思维导向对创见的追求——这是引导学生对已有的见解、主张产生否定性怀疑,使思维向着相反的方向拓展。这是求异思维的常规类型:反向思维。】

师:下面,让我们就来细细地咀嚼赵州桥的第一大特点,也就是第二自然段。首先看第一、二句的关系。第一句,说桥雄伟;第二句,具体地说怎样雄伟,使读者对桥的“大”、“雄伟”有个具体的了解。

生;赵州桥是一座很大的桥。

师:对。我们再看第三句与头两句的关系:“这么长的桥”把头两句的意思浓缩成五个字而组织到第三句中来了,使头两句与第三句的内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构成对比,形成衬托,从而突出了赵州桥没有桥墩的非同寻常。如果不对桥的雄伟先作明确说明,那么没有桥墩的桥就不会引起读者惊叹了,因为没有桥墩的桥多得很。而像现在这样,先说了桥的雄伟,再说它没有桥墩,这就足以令人惊叹了:啊?!我国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能造出这么大的没有桥墩的桥了呀?!这样,没有桥墩的特点就被鲜明地衬托出来了,突出来了。所以,对桥的“雄伟”的说明,实际上是对桥没有桥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开始部分,一个铺垫,一个衬托,而不是为了孤立地说桥的外貌如何,不是为了说雄伟而说雄伟。这是在说明过程中,一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板书:说明方法<衬托>)

师: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从内容来分析。这四句都是围绕桥的设计来说的,但是,没有桥墩的这种设计是放在首要的突出位置上来说的`,证明这一特点是首要说明的对象,是说明的侧重点。说桥梁设计的这四个句子中,就有三个句子是围绕没有桥墩来说的,从说明分量来看,它显然是说明的重点。再者,第三句说的是桥身主体的特点,既然是桥身主体的特点,当然也是整个桥梁的主要特点了。所以,无论是从说明位置的安排、说明分量的分配以及桥身主体的设计特点在整个桥梁设计中的重要性来看,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都是这一段的说明重点,都是这一段所说明的赵州桥的最大特点。(板书:说明重点<没有桥墩>)【

点评:以上,教师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来分析、证明赵州桥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桥墩。这是在上一步教学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思维态势以后,开始更进一步,授之以“求异”的具体途径。此其“授人以渔”之一。】

师:另外,“全部用石头砌成”既是对用料的说明,更是对“没有桥墩”这一特点的衬托。赵州桥的整<>个桥面全部是用石头一块块拼砌起来的,这是在大体水平方向上的拼接,而不是像墙壁那样在竖直方向上砌起来,但却不垮,又没有桥墩。这样,没有桥墩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没有桥墩”还不是最大的特点吗?

【点评:从建筑方法的角度授以“求异”的具体途径。此其“授人以渔”之二。】

生:真的是奇迹!

师:我们还可以从抠重点词语的含义来分析。你们看,有哪个词语也包含着赵州桥没有桥墩这个特点的?

生:“创举”。

师:为什么是“创举”这个词语呢?

生:“创举”的意思是说,在赵州桥以前,只要是大桥,都是有桥墩的;到了赵州桥,才第一次没有桥墩。

师:对!所以“创举”这个词,恰好肯定并且突出了赵州桥主要的特点,或者叫做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点评:此其“授人以渔”之三。以上三点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赵州桥最大特点的思索,这是求异思维中与反向思维相对的另一种思维方式:正向思维。】

师:赵州桥的最大特点到底是不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啊?让我们把这段课文集体朗读一遍,在朗读中再体会体会它的这个特点。

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赵州桥》摘写于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你们将来在初中会读到这篇文章。《中国石拱桥》文中说,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也就是说,赵州桥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生: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桥墩。

师:读了茅以升的这一说明,可以确信,我们刚才对课文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

【点评:点明课文出处,以确证本节课求异思维的正确无误。这是最终对学生求异思维的确认,更是对学生的鼓舞。这种做法引导学生明确了赵州桥的最大特点到底是什么。这是运用求异思维的第三种方式:侧向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第三种求异思维方式的能力训练。】

那么,刚才有同学认为雄伟、坚固、省料等等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存在哪些不足呢?先说“雄伟”吧,刚才我们已经明白:这一段课文第一句以后的内容并不是围绕“雄伟”来说的,这与第三段说“美观”的写法不同。根据第一句的意思去断定整个这一段的意思,显然不行;没有掌握整个一段的内容。而且从写作意图来说,它是要让读者了解、认识赵州桥在桥梁设计上的科学价值,而不是为了向读者说它的外观如何如何。总之,问题有两个:一是未全面掌握课文内容,二是未彻底领会写作意图。(板书:未全面把握内容、未领会写作意图)

【点评:具体分析歧解这一“歧”在何处,同时也就明确了进行求异思维时容易发生思维歧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再说“坚固”和“节省石料”,坚固的确是一个特点,但不是本文所要说明的主要特点,所以只在第三自然段第一句中用“坚固”一词顺便提到,而且并没有具体解说的内容。认为“坚固”是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这一看法没有紧扣课文。至于“节省石料”,这是设计的副产品,不是设计的出发点。不造桥墩首先是为了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确保桥身安全,同时又能有利于行洪。所以“节省石料”也不是赵州桥的最大特点。以上毛病,仍是由于没有全面掌握课文内容,也未领会课文的写作意图。下面,请谁来小结一下上面几种看法的共同毛病?

生:共同的毛病,都是没有全面掌握课文内容,没有很好地领会课文的写作意图。

【点评;让学生自己通过总结而达到确认,这将是更直接地帮助学生积淀克服思维歧路现象的经验】

师: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课文,一方面,需要有活跃的思维,刚开始分析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最终我们必须辨别出有缺陷的甚至是有错误的理解,从不同的理解中得到最正确理解。而基本的方法,就是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看清课文的写作意图。

【点评:对培养求异思维能力以达到正确地阅读理解作品,作出总的归纳。应可视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原则途径。】

师:下面概括段落大意。既然钻研课文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内容,而概括段意是对全段内容的浓缩,自然也要求必须全面、准确地表达内容。

生:(概括段意——略)

师:(最后将学生概括的段意组织成句,略)请注意:最后一段是与上文相同的说明,还是对上文内容画龙点睛的总结呢?xx同学,你归纳。

生:说明赵州桥的价值和意义。

师:对了!这样归纳,就看清了作者写这一段的意思,看清了这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是对写作意图的点明。这一段的内容,又恰好证明课文第二段对赵州桥的科学设计进行说明介绍,是通过赵州桥来证明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点评:呼应“导入”中对课文主旨的暗示,点明课文思想内容的“核心”,最终推出本节课教学求异思维之“果”,结束本课教学内容。】

推荐教学实录如何写 篇三

一、开展的活动

1、雷打不动听评课

我校每周的公开课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和系列化。一学年内每人都要上一节公开课。每周二上午二、三节课准时进行,第二节年轻教师先上,第三节同年级同科的中老年教师上,青蓝赛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年轻教师传授给老教师课件制作、多媒体使用等经验,老教师传授给年轻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第四节课评课。校长主任全程听评。基础常抓就卓越,通过持之以恒地听评课,对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助推”作用。

2、教师:每周一美篇与每周一美文

学年开学伊始,经学校领导和校教研团队共同研究决定,我校45周以下老师每周制一美篇,45周以上教师、职工每周写一美文;并定时分享到学校教科研群。题材要紧密围绕教育教学,记录我校的各项教育教研活动,如:教师公开课、听评课活动、外出学习汇报总结、班级读书活动、心得体会教学随笔、教学总结与反思、特色校本课程……年终考试和升级考试后,本年级的任课教师和学生一同写考试作文,并发到微信群中。通过这项活动,老师们养成了及时总结反思,随时整理记录的习惯,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不断提高。这一常态化教研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科研及教学工作的开展。

3、学生分层递进、广读精诵多写

教学质量永远是一所学校的强校之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抓学科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就我校的学科而言,数学、英语是优势学科,而语文学科则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着力点。为适应中高考“语文为王时代”的到来,为提升我校学生的语文水平,我们的主要作法是:学生分层递进,广读——精诵——多写。

首先,广读。跟教师同步,一二年级寒暑假亲子共读(一年级童话,二年级寓言),一二年级在各班家长群中要有亲自共读的照片。三四年级学生除了读市教研室公布的书目外,还要寒假读一部,暑假读两部。并在本班家长群中定时公布读书进度,。

其次,精诵。精诵,两层含义,一是精典诵读,二是背诵、背熟。我校一个毕业的学生能背过多少诗文呢?课本以外的有300首古诗和100篇文章。小学240首是市教研室要求的,幼儿三年60首,共300首。我校每年暑假前都升级分班。这些都是利用暑假的时间提前背诵。从二到六年级,每学期还要背诵10篇课外的优美文章,共100篇。有各自的校本教材,篇目成型略有微调。

最后,多写。无论上课还是假期,三至六学生每周必写一篇周记(每两周一篇大作文除外)。寒假读书征文活动常态化。每次每班先选出10篇优秀征文,三至六共选出180篇,全体教师当评委评选出60篇优秀征文,和教师的40篇优秀征文结集成书。

4、创新管理模式、倒逼教师成长

我校的管理方面的特色是“数字管理”。大到评优晋职,小到班主任和毕业班老师的选聘,都是“数字”说了算。每学年四次考试,六年级语文、数学和英语各科总成绩倒一名,任课教师调离毕业班,五年级语、数、英各科第一名升任毕业班教学。哪个毕业班一学年四次总成绩最好,所有的荣誉都给这个班。有市模评选那年,近三年12次考试总成绩第一名的毕业班的班主任,自然当选德州市优秀教师,让全体老师心服口服。通过实施数字管理,大大激发了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对学校的发展和教师本人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取得的成绩

自20__年起,县一中初中部开始招生。前三年每年都吸引了公、民办学校近20__名优秀学生参加考试,我校年年有40余名学生进入全县前200名。20__年全县语文、数学、英语总成绩前200名中我校占43名,总成绩前四名中我校占第一、二、四名;数学成绩更为突出,全县前二十名我校占十二名,前十名我校占七名。20__年,我校四个毕业班220名毕业生中,有44名学生被一中初中部录取,平均每五名毕业生中就有一名被录取。

三、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近两年,我校没有进老师,而班数每年要增两个。今年新一年级分课时,就有些捉襟见肘。两名老师是退休返聘,两名老师是幼师考过了小学教师资格证后升格为小学老师,还有两个班要等着德州学院的支教老师来任课。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校发展后劲不足。

2、教师素质亟待提升:鉴于教师尤其是优秀师资数量不足,教师素质亟待提升;对新老师的培训工作任务很重。

四、新学年计划

新学年我校教学工作的整体思路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大力实施四大工程为契机,继续推进“数字化管理”和“教师创新管理”,进一步唱响“全面发展有特长”和“师生分层递进、广读精诵多写”两大学校品牌,凝神聚力,真抓实干,为将我校办成“教学一流、管理一流”的全县“双一流”名校而努力!

新学年,我校将继续将教学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继续将每周二的听评课常抓不懈,并将校长推门听课和家长开放日常态化。继续办好“每周一美篇”和“每周一美文”两个学校工作群,并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继续强化“大语文观”,强化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我校的手工剪纸(一二年级)和腰鼓表演(三四年级)两大特色项目的优势。

五、对全县建议

1、我校近几年每年要扩两个班,每年都有退休老师,但未进新老师。现在校聘老师超过20人,希多分一些新老师。

2、加大对新近几年参加工作的青年老师的培训力度。

3、加大对中年老师的重视程度。

王崧舟精彩的教学实录 篇四

师:到这儿上过课吗?看看媒体教室与我们的教室有什么不同,说得越多越好。要东张西望、七嘴八舌地大声说,可以站起来说,可以指指划划,但嘴不能停。

(生同桌互说)

师:要抓住各种机会练习自己的说话能力,说得越多,越经常,就会说得越好。

一、定向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西门豹》。西门是两个字的姓,是复姓。先想想应该怎么学习一篇新课文?

生:根据预习和课后的问题来反复学习课文。

师:对,有目的的学习,才能有高效率。等会儿要先看清预习要求和课后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2、师:老师整理出两个问题,请快速阅读课文,解决这两个问题。

(出示小黑板)

⑴ 用──划出西门豹说的话,用( )标出本课的重点词句。

⑵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说清起因、经过、结果。

3、指名:

小结:

概括主要内容,我们通常运用这三种方法:

⑴ 可以根据课题扩句成为主要内容。

⑵ 写人的文章,把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说清楚了,也是主要内容。

⑶ 抓住课文主要句子,说通顺,也是主要内容。

二、理解重点词,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读一篇课文,迅速找到主要内容,胸有全局,你就会学得更快。

文中有重点句,句中有重点词,找到了重点句重点词,你就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1、师:这些是本课的重点词,快速记忆这些词,看看规定时间内,你能记下多少个?

出示:

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都是给闹的

投进漳河 提心吊胆 磕头求饶

明白内幕 开凿渠道 灌溉庄稼

(指名)

2、师:根据课文内容,把每一行的三个词连成一两句话,记得就更快了。自己试着说几遍。

(指名)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闹:每闹一次年年闹旱灾各是什么意思?

生:闹──造成;每闹一次──娶一次;年年闹旱灾──产生,发生。

师: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懂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的意思。有时用换近义词的方法,有时另外换个词,如果意思不变也可以,还可以理解。

(生叙述过程中,师提示用上主要人物叙述)

在每一行词后相应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师:这是经过,课文写得最详细,把什么人说什么话怎样做,周围人如何都细致描写出来,平时写作文也要这样;

小结:

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了,自己试着再说几遍,一直到说通顺为止。像这样,抓住重点词连词成句,也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写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他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课文中的人物语言写得很生动。把自己当作是西门豹,把刚才画出的句子说一说,多练几遍,看看自己说得好不好?

1、生自由看书读。

2、出示小黑板:

西门豹: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我也去送送新娘。

对巫婆:不行,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

对官绅头子: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对众官绅: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好吧,再等一会儿。

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巧妙惩治。

3、读,读中感悟:

第一句读出若有所思、恍然大悟、痛恨、讽刺四种不同的语气。

第二句读出十分客气但态度坚决,男生读后齐读。

后几句生自由感悟练读。

4、生合作读:

师根据小黑板的词语说提示语生读西门豹说的话,提示如下:

西门豹通过仔细调查,了解到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因为河伯娶媳妇闹的,他决定将计就计,揭穿骗局,让老百姓明白真相,于是他说──

在河伯娶媳妇那天,西门豹看到满脸泪水的新娘,他假装客气,不动声色地说

惩治了巫婆之后,他继续假戏真做,假装着急地对官绅头子说

处罚了两个首恶之后,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让官绅们胆战心惊,也让老百姓有充分的时间看清骗局。他继续客气地对──

从官绅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在老百姓了解了真相之后,西门豹不露声色地

在破除迷信之后,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

5、同桌合作,一个介绍西门豹在什么情况说这话,一个读西门豹说的话。

6、根据小黑板的提示,自己当老师,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各位老师,开讲。

7、师:自己会说这个故事了,再来感觉一下课文怎么写的,你一定会有新发现。

导读课文中所描述的这样。无论说长说短,都要注意突出主要内容。

四、小练笔

1、师:战国时期的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临漳县北部。西门豹为官一任,破除迷信,发展农业,造福一方。临漳县要为西门豹立传,请大家帮忙。要求:写出这个人物做过的最为主要的事,并对这个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不超过三句话。注意用上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巧妙惩治这些语。

2、生写。

3、反馈:

生: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在任邺县(现河北临漳县北)县令期间,曾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巧妙破除了当地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并开凿十二条引漳水灌溉改良土壤、发展农业生产。

课堂实录 篇五

师:同学们好!今天很有幸和大家一起学习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莱特》。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哈姆莱特》创作的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一个门槛,是一道界限,是中古走向近代的标志。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其实它所反映的不光是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只要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生活在那样一个令人窒息的备受压迫的时代,都渴望着变革。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文艺复兴运动即是其一。同学们知道其他两个是什么吗?

生: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

师:文艺复兴的核心精神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文艺复兴不仅仅属于欧洲,它也应当属于全人类。

师:恩格斯曾经说过,“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无疑就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我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莎士比亚。

生:西方有一种说法,在西方人的床头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的戏剧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师:非常好。在17世纪,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也同时是执剧坛牛耳的本琼生称誉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英国古典主义者德莱登认为“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还有吗?比如,谁能介绍一下莎士比亚的作品?

生:莎士比亚创作有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最著名的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什么是悲剧?什么是喜剧?

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师:你能进一步阐释这句话吗?(生语塞,师进一步启发)悲剧为什么要“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生:(很迟疑)嗯……我觉得……比如说,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友情、真诚等许多美好的品性,把这些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那为什么要毁灭给人看?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让我们看到人间那么多美好的东西都毁灭了,产生绝望的感觉,不想活下去了,好悲惨呀!我们现在不是讲正能量吗?怎么会把那些好东西都毁灭了?

(生答不出来)

师:请坐。可能是我的问题让你紧张了。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要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生:让人珍惜。

师:你能答到“珍惜”这一点就很不错了。如果我们用一个戏剧的术语来说就是“净化”,悲剧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那么,“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用两个字概括的话,是哪两个字?

生:讽刺。

师:对,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讽喻。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概述一下《哈姆莱特》的情节梗概。请一位女同学吧。

生:丹麦老王被他兄弟害死,他的鬼魂出现在城堡。哈姆莱特觉得父亲死得蹊跷,又痛恨母亲很快嫁给了他的叔父,因此,他想查清真相,就请来一个戏班子。戏班子演了一出与他的叔父杀死他父亲相仿的戏,让他确定了他的叔父正是杀死父亲的凶手,于是他决定复仇。他的叔父也不放心他,就派他去英国,想借英王之手除掉他,结果,哈姆莱特识破了诡计,反杀了两个使者。然后,他的叔父又设下了计谋,让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决斗,并在雷欧提斯的剑上抹了剧毒,还准备了毒酒。最后在决斗中,所有的人都死了。

师:你的语言能力真棒,干净利落,概括得也很到位。还有人能补充一下吗?

生:哈姆莱特爱上了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莉娅,他为了麻痹敌人,故意装疯,让毫不知情的奥菲莉娅很伤心,后来,他又误杀了波洛涅斯,奥菲莉娅精神失常,落水而死,她的哥哥雷欧提斯才决定复仇,要和哈姆莱特决斗。

师:好,这样一补充就说全了,也引到咱们这堂课上了。这篇课文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所有的矛盾必须在这一场暴露并解决。现在请同学们读课文,说一说,这一场戏里都有哪些冲突?

生: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冲突,一个要复仇,另一个反过来要谋杀他。

生: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的冲突。

生:我还想到了一个,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的冲突。因为奥斯里克接受国王的命令,要挑拨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想激起哈姆莱特的好胜之心。

师:他们两个显然有冲突,因为他们一见面,哈姆莱特就对奥斯里克冷嘲热讽,甚至表现得比较尖刻。那么,他和奥斯里克是什么冲突?

生:哈姆莱特的品格比较高尚,奥斯里克是个小人,喜欢恭维别人。哈姆莱特看不起奥斯里克。

师:他们之间是性格差别还是因为别的什么?是性格冲突还是思想冲突?

生:思想冲突。

师:因为一个是为王权服务的弄臣,如同仆妾,而另一个有着平等思想,他看不起这样的人。

师:哈姆莱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性格看上去比较复杂。西方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哈姆莱特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我认为他是比较冷静的。

生:我从课文中找到了两处能体现他的性格特点的文字。一处是在第27页,“如果我不去剪除这一个戕害天性的蟊贼,让他继续为非作恶,岂不是该受天谴吗?”由此我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当看到一些不公正的事情时,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匡扶正义,主持公道,所以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还有一处是在第30页,他向雷欧提斯道歉时说,“当着在座众人之前,我承认我隔屋放箭误伤了我的兄弟;我现在要向他请求大度包涵,宽恕我的不是出于故意的罪恶”。从中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敢做敢当的人。哈姆莱特误杀了雷欧提斯的父亲后,他并没有逃避,而是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且请求对方原谅。

师:这也是一种勇敢。(生:对。)非常好,请坐。大家就要以这样的姿态来回答问题。

生:我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能坦然面对事情的人。我找到了第29页的下面,“不,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

师:你发现的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你概括为坦然,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宿命论。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师:我也有一点发现,我觉得他在和奥斯里克对话的那一节,表现得有点尖刻,对奥斯里克那样的人,其实没必要那么刻薄。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我有一个发现,哈姆莱特说他自己是鲁莽的,但我认为他是果断的。

师:你这个看法不一般,有人说哈姆莱特的性格犹豫迟疑,尤其他的复仇,特别拖延,但是你却发现了他的果断。怎么讲?

生:哈姆莱特在处置吉尔登斯吞他们时非常果断。相比他的果断,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隐忍。他要复仇,也找到了证据,但他等到雷欧提斯亲口说出一切坏事都是国王干的之后,才拔剑杀了国王。

师:非常好,很有眼力,这种发现是很理性的。后世关于哈姆莱特的评价非常多,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对他的对手——大反派角色国王克劳狄斯,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个人物。在戏剧的一开始,哈姆莱特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克劳狄斯一脸忧郁,满脸悲伤的神色,他和哈姆莱特的妈妈刚结婚,作为继父,他需要哈姆莱特快乐起来,但哈姆莱特不快乐。于是他就说了这样一段话:“哈姆莱特,你这样孝思不匮,原是你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可是你要知道,你的父亲也曾失去过一个父亲,那失去的父亲自己也失去过父亲;那后死的儿子为了尽他的孝道,必须有一个时期服丧守制,然而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它表现出一个不肯安于天命的意志,一个经不起艰难痛苦的心,一个缺少忍耐的头脑和一个简单愚昧的理性。既然我们知道那是无可避免的事,无论谁都要遭遇到同样的经验,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固执地把它介介于怀呢?嘿!那是对上天的罪戾,对死者的罪戾,也是违反人情的罪戾;在理智上它是完全荒谬的,因为从第一个死了的父亲起,直到今天死去的最后一个父亲为止,理智永远在呼喊,‘这是无可避免的。’我请你抛弃了这种无益的悲伤,把我当作你的父亲;因为我要让全世界知道,你是王位的直接的继承者,我要给你的尊荣和恩宠,不亚于一个最慈爱的父亲之于他的儿子。至于你要回到威登堡去继续求学的意思,那是完全违反我们的愿望的;请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离开这里,在朝廷上领袖群臣,做我们最亲近的国亲和王子,使我们因为每天能看见你而感到欢欣。”这是他作为继父说的一段非常感人的、温暖的话,但在这一节选的课文中,哈姆莱特却斥他是“戕害天性的蟊贼”,是“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克劳狄斯到底是好还是坏?你怎么看?

生:克劳狄斯对哈姆莱特的好是有条件的。他刚登上王位的时候,哈姆莱特并没有对他造成威胁,后来他发现这个王子并不完全服从他的意志,开始威胁他的王位,他就要除掉他了。

师:从我们刚才读的那一段充满温情的`文字里,我们能不能发现一点什么更深的意味呢?

生:他说你失去了父亲,你的父亲也曾失去过一个父亲,暗示他把这一切忘了。又要哈姆莱特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就可以了,他是希望哈姆莱特忘了这件事情,因为克劳狄斯非常清楚老国王是怎么死的。

师:我们在他后半截的话里能不能看出一点他隐秘的想法?

生:他不想让哈姆莱特去求学,想让他一直待在他们身边,无论他做什么事情他都可以看着,这对他来说相对安全一点。

生:我来补充一点。我觉得国王是一个控制欲比较强的人,让哈姆莱特留在身边,就可以一直监控他,如果他做出对自己利益有损害的事,国王对他的处理会更加快速。

师:几位同学回答得特别好。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构成冲突?克劳狄斯杀了他的父亲,他去报仇,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复仇的故事而已,如何与人文理想、人文主义挂上钩了?为何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品了?这个故事在复仇的元素背后,一定有超越复仇的东西,那是什么?

生:克劳狄斯有专制的思想,哈姆莱特去外面求学,有新思想。因此,他们两人之间的冲突代表新旧势力的冲突。

生:我有另一种看法。哈姆莱特是王子,他有新的思想,他如果自己推翻国王,有点不对劲,那就让一个大恶人去杀了他的继父。杀父之仇只是象喻,象征着新势力把旧的王朝推翻了。

师:这倒是一个很新的解释,让我耳目一新。也有人谈过隐喻之说,比如弗洛伊德,他引用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提出“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来解释哈姆莱特的复仇,也有一定的道理。

师:读文学作品不能只看情节,而是要进行深入的思考,思考这些严肃的问题。考验你的智慧的时候到了,还有哪位同学要发言?好,最后一排的男生。

生:克劳狄斯是为自己的私欲,而哈姆莱特是为了国家和大众,这是很不同的。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首先要考虑克劳狄斯获取权力的动机,是为了一己私欲还为了完成政治理想。比如李世民就是用非法的手段获取权力,但他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玄武门之变”并没有给他的声誉带来多坏的影响,后世依然称颂他是一代明君,因为他创造了“贞观之治”。克劳狄斯呢,整部戏剧中我们有没有看到他的政治理想?(生:没有。)我们看到的是彻夜狂欢和饮酒纵欲,从反面我们也看到了人民的反对。另外就是他获取权力的方式,是不是合法的?(生:不合法。)对,他是用残害亲人的手段获得的。他是嗜杀的,这是一切专制暴君的共性。

师:由于时间的缘故,我们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早在20世纪初,鲁迅就提出了关于“群体性”与“个性”的两个概念:“沙聚之邦”与“人国”。“沙聚之邦”里的众人是未经个性解放与个性建设的“愚民”,是各安其“位”、尊卑有“序”的一群奴隶,有如一盘没有任何主体性的散沙,看似庞然大物,其实不堪一击。所谓“人国”,也就是“现代民主国家”。“人国”中的人是一个个健康独立的个体(个性),是自由平等的公民。结合这段话,我们用新的眼光、新的视角来看《哈姆莱特》这部戏剧。

生:我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沙聚之邦”与“人国”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个人有没有意识到他本人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每个人能意识到个体生命对于社会的发展前进是有机结合的过程,每个人要意识到“各安其位”的“位”和“尊卑有序”的“序”是自己该有的,而不是别人规定的。“位”和“序”应当遵从人性,而不是人性遵从它们。

师:你说的这些与《哈姆莱特》有什么关系?

生:《哈姆莱特》象征的是一种“解放”的思想,象征着我们要打破已有的陈规和旧的秩序,冲击它们的束缚。哈姆莱特本人没有遵从克劳狄斯的安排。(师:如果都是像奥斯里克这样的人,是不是就遵从了国王的安排,各其“位”和“序”了?)对,是这样,哈姆莱特把对人性的追求放在了第一位,这才是这部戏剧最重要的地方。

师:你的这一番言论是可以赢得掌声的!(大家鼓掌)就这个问题,最后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哈姆莱特与国王的冲突就是“人国”与“沙聚之邦”的冲突。国王巴不得所有的臣民都是“各安其位”“尊卑有序”的愚民,以维持他的残暴的统治;而哈姆莱特代表的是新的力量,他要剪除蟊贼,为民除害。他们之间一定会展开斗争,这个斗争就以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

师:非常好,你总结得很到位。《哈姆莱特》这部戏剧对当今中国的意义就在于,中国经过两千年残酷的封建专制统治,今天成为一个现代的民主国家,我们每一个人正在经历个性解放和个性建设。当今的中国不再是“沙聚之邦”,但我们的启蒙还要继续,关于现代的“人”的建设是不能停止的,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所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莎士比亚,为什么还要读《哈姆莱特》,是要引发我们对民族未来的更深入的思考。

师:《哈姆莱特》中还有许多金句,大家课后自己整理一下,会对你有很多启发。最后送大家别林斯基的一句话:“啊,去吧,去看戏吧,如果可能的话,就在剧院里生,就在剧院里死!”戏剧是一个民族完成个性建设最好的武器,所以我主张每一所学校都应该广泛开展戏剧教育,积极开展戏剧活动,这样才有助于国民的“个性建设”。这堂课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课堂实录 篇六

师: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

生(齐声):能!

生: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

生: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

师:感受真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请速读课文后说说。

(两分钟后)

生:春天是新生的娃娃。

生: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

生: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师: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

生:娃娃。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师: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哪个同学能具体说说“新”在哪里?

生: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生: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生: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都是新的。

生: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师:都说得挺好。由是,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是让人——

生: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

生: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师:意蕴很深刻。那有没有喜欢春姑娘的?

生:有,我喜欢,喜欢春姑娘的美。

师:春姑娘确实很美,花枝招展的,能否通过阅读,发挥想象,在叙述她的美中渗透进自己的感受?

生: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生: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生: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繁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人一种愉悦的美。

生: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生: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师:感受很深,想像力也很强,真佩服你们。读书啊,写作啊,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

师:春姑娘这么美,能不引发你们去——

生:去追逐。

师:能否说得更准确些?

生:去追求。

师:对!人生,就是要大胆追求。不懈追求,只要敢于追求,人生的春天就一定是属于你们的。

师: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娃娃,比喻成小姑娘,还比喻成——

生(齐):健壮的青年。

师:这个健壮的青年谁喜欢?

生(齐):都喜欢!

师: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你的感受和领悟,说说喜欢的原因。

生: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生: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生: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竞相绽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郡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生: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像,万般喜悦。

师:说得太好了。这感觉、这想像、这喜悦,全出自于“抚摸”,“抚摸”传递着柔和、芳香和喜悦,这是多么的惬意和舒畅啊,令人情不自禁地对生活、对未来充满美好、强烈的畅想。

生(齐):正是这样。

师:请细读六、七段,再深刻体味、联想和想像。

(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津津有味)

生: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

生: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

师: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

生:撑伞的、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

生: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

生: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

师: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

生:去憧憬美好的生活。

生:去实现美好的希望。

生:去建设美好的未来。

生: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师: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更美好,未来才更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师:这篇散文写得很美。请欣赏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思考,然后,抓住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等,写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好在哪里,二百字左右。

(六分钟后,相继有三位学生读他们各自的习作。)

附习作原文:

习作1:读这篇文章,仿佛进入一个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美丽境界。你看,作者先写了地上小草的生长状况和活力: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再写树上花朵竞相绽放的形象:赶趟儿似的,像火、像霞、像雪。花间蝴蝶飞舞的“闹”状:嗡嗡地,飞来飞去地。后写天空中密密斜织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细雨,又写天上渐渐多了的风筝等等。这样,“地上一树上一天上”的顺序层次,使意境显得相当高远和开园,令人心旷神怡,生发出无尽的遐想。

习作2:这篇文章语言构思精妙,出神人化。文中一系列拟人化词语的贴切运用,无不表现出作者选词用字的深厚功力。如:“钻”字,生动地表现出春草的活力;“让”字,逼真地表现出春花竞放的情状,“闹”字,真实地再现了春天百花盛开,蜂蝶飞舞的景象;“抚摸”,形象地表达出春风的温暖和柔情等等。使人在惊异于作者遣词用字功力之深厚的同时,获得语言美的熏陶。

习作3:在这篇文章里,朱自清先生描述春天的景物,突出地抓住春天景象万千的特点,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追求、去体味、去感受“万千”的景物。如:从视觉人手,在看到草绿草满的同时又产生“软绵绵”的感觉,看到花多花艳的同时又听到蜂蝶的闹声,闻到花艳的香甜;再从触觉人手,在感受春天的温暖和柔情的同时,又闻到泥土、花草的芳香,听到鸟儿卖弄的啼唱、牧童嘹亮的笛音等等。无不让人心灵受到熏染和震撼:春天是美丽的。要把握春天,建设春天!

标签: 实录 教学 多篇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qwlvgn.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