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七夕是“乞巧节”还是“情人节”(精品多篇)

七夕是“乞巧节”还是“情人节”(精品多篇)

七夕是“乞巧节”还是“情人节”(精品多篇)

商业化捏造出情人节 篇一

七夕,从“乞巧节”演变为“中国情人节”,大约是本世纪以来发生的事情。本土已有的节日体系中本无情人节,而西方传入的圣瓦伦丁节填补了这一空白,其玫瑰花、巧克力、烛光晚餐的过节方式浪漫气息十足,受到了追求时尚的城市年轻人的喜爱,并逐渐风行。

而与之相应,出于民族的自尊与文化的自觉,本土似乎也需要一个情人节,于是传统节日七夕的情爱要素被发现和发掘,已经在西方情人节中尝到了利益甜头的商家也大力推动之,就这样,七月初七的七夕就发展演变为了与“2·14”相抗衡的“中国情人节”。在这个过程中,被迫分离却始终相望相守的牛郎织女故事得到反复讲述,他们成为了忠贞爱情的代表;白居易的《长恨歌》、秦观的《鹊桥仙》得到反复吟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为了七夕节深情而隽永的告白。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了商家运用西方情人节过节模式和中国七夕节文化元素,推出的各种针对“有情人”的商品和服务,参加相亲交友等以爱情为主题的活动也俨然成为了七夕节的“新民俗”。

自然而然地,“中国情人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从乞巧主题到爱情主题,这是消费时代对一个古老节日的意义添加与再造,正如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指出的那样:传统,是可以被发明的。

节日活动核心为乞巧 篇二

七夕节是女子们的节日,其节俗活动有个关键词,就是“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的记载,也就是七夕月下比赛用丝线穿针,这“开襟楼”是专门为七夕拜仙、乞巧搭建的楼台,装饰五彩。用七孔针是为了穿针的难度,后世又发展为难度更甚的九尾针。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喜蛛应巧”之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南朝时的做法如《荆楚岁时记》中所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此处的“喜子”为小蜘蛛。唐代时,皇宫中也十分盛行这种习俗,做法略有不同,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当时的七夕夜,宫女们要“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还有“投针验巧”。明《帝京景物略》中载有“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的做法:七月七日正午,女孩将一碗水放在太阳下暴晒,过一会儿,水面生膜,将绣花针轻投水中,针会浮着,此时就看水底的针影像什么。如果针影像云朵、花卉、鸟兽,就说明女孩“得巧”;如果针影粗如棒槌或细得像丝,就说明女孩“得拙”了。有趣的是,也有一些地方,投的不是针,而是自制的豆芽,当然,这用来验智巧的“豆芽”,要叫做“巧芽”了。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

有些七夕习俗在“乞巧”之上还有“乞美”的内容。我国多地旧俗在七夕用凤仙花捣成汁染红指甲。染指甲这个习俗,除了“乞手巧”的含义,当然还是为了美丽。同样,七夕日用槿树液洗头发以及用脸盆接七夕夜露水抹在眼上和手上的`风俗,也寓意着“巧上加美”的祈愿。而姑娘们说七夕夜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则更是充满了对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温柔想象:女儿家的心事,柔软又美丽。

盛行于宋元时期的七夕节玩“磨喝乐”的习俗则是关于“乞子”的。磨喝乐,又称魔合罗、摩呵罗等,音译自佛经中的梵语神名,是民间七夕节的玩物,即小泥偶,多是嗔眉笑眼、手持莲叶莲花的男童形象。磨喝乐被视为“巧儿”,供儿童把玩游戏;也可以在七夕时供奉起来,传达妇女们“宜男”的心愿。“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正是关于七夕节玩磨喝乐的写照。

至于吃什么的问题,对节日来说似乎总是要紧事一桩。巧果是七夕的应节食品,比较常见的是用糯米粉或面粉加糖,揉剪成长条小薄片,入油锅炸制而成,入口松脆,还有撒在上面的芝麻香味。这种巧果是弯扭的形状,以“七曲八弯”来寓“巧”之意。而除了这种类型以外,巧果的其他形状也很丰富,手巧的女子,自己制作巧果时,会捏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或寄托了自己美好心愿的花样。

其实,不管是“乞巧”,还是“乞美”,抑或“乞子”,都是为了婚姻家庭生活的如意美满。正如《乞巧歌》中所唱:“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传统社会中属于妇女的天地并不大,要在有限的空间里经营出自己的幸福,也许真要像巧果所象征的那样,有一颗七曲八弯的玲珑心。

日本七夕节 篇三

据说七夕是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提到七夕,人们即会联想是牛郎织女见面的那一天。这个牛郎织女美好的传说在日本也广为人知。

与中国不一样的是,日本自江户时代在七夕这一天开始了一种特殊活动。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带一根线的纸签上,然后把写好的这张纸签系在竹枝上,这样自己则会如愿以偿了。

这种做法只有日本存在,在别的国家是没有的。可见日本人对他国文化不是照搬而是按照自己民族的习俗去吸收,并且将他国的文化融入自己民族生活之中。

在日本的仙台、平冢、一宫地方七夕这一天祭典活动很轰动,还有相模原市、安城市、高岗市等多处都大规模的举行七夕活动

东京地区虽然没有什么大的祭典活动,但是在七夕这一天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把写着自己愿望的纸签,吊在竹枝上的情景。在田町车站,这一天竹枝把站内中心的大柱子装饰,上面挂满了港区各个幼儿园小朋友们写的志愿和希望。

根据各地不同的习惯,庆祝七夕祭的形式也各不一样,现在一般流行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短册,,即写诗作画用的长方形的纸上,并把它挂在竹枝上,以祈求心愿成真,据说室町时代室町将军家每年的七夕,由将军亲自在七张树叶上题上诗,然后把它和挂面等祭供品一起绑在竹枝上扔向屋顶,以求诗意通达到了江户末期,德川将军家则以在竹枝上挂短册的形式来庆祝了,那时的江户,正好开始普及读书习字,所以民间就流行起把彩纸,诗签、笔、墨、彩线、布条等挂在竹枝上,以祈望书法,珠算,缝纫等的技艺长进。

到了现代,七夕的祝愿已不再局限于此。人们把各种各样的祝愿都写在短册上,还因为这个习俗也来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如果要祈愿恋爱成功的话,更富于罗曼蒂克的情调。从前,挂有短册的竹枝一般在7月6日晚上竖起,7日就得把挂满祝愿的竹枝放进海里或河里,任其漂走,这叫送七夕就像日本很多行事中的做法一样,都含有希望水流带走灾难,带来好运的意思。现在,附近没有海和河流的地方,或者即使有也因为环境污染的关系, 送七夕的行事往往不能实现。在很多幼儿园、小学校,行事完毕后,把短册等付之一炬,以代替送七夕的行事。

猜你喜欢:

七夕最初是女子节日 篇四

毫无疑问,七夕节是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关联的,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是这个节日的价值所在之一。但七夕的本源并非“爱情”。

七夕节所在的农历七月,《夏小正》中说“初昏,织女正东向”,这个时候的黄昏,抬头可以望见夜空中银河贯穿南北,织女星散发着美丽的光辉,朝向银河东岸的牵牛星——这是天上。而在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已末,秋将至,女子们要开始摇动纺车,织布制衣了。就这样,天上的星星被遥想成了人间女子的保护神和寄托心愿的所在。织女的意象在这个迎向秋天的时间段凝固了下来,关于她的想象,她的那些巧慧特质,以及与牛郎相互牵绊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对织女的崇拜最终落在了七月初七,这个时间对于古时的女性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孔雀东南飞》中云:“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是妇女们相聚嬉戏的日子。

而按照阴阳术数之说,单数属阳,七月初七这样的阳月阳日相重的日子被古人认为是阳气大盛的,需要有阴气来调和补充,这便给了妇女们在七月初七参与游乐、祭祀、社交等各种社会活动的契机。

于是,一个属于女性的特殊时间点,与寄托着女性“巧智”之思的织女意象相结合,七夕节的风俗活动由此衍生发展。

七夕夜祭拜织女的习俗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这是一个类似今日“姐妹淘”的小型聚会,参加者是少妇少女们,并无男性参加。她们在月下焚香礼拜被称为“七姐”的织女,许下心愿,然后吃吃瓜果、聊聊私房话。

在七夕节的节俗活动中,织女是核心形象;而短暂脱离出日常生活、享受着同性小团体私密空间的女子们,是节日的绝对主角。所以,把七夕称为“女儿节”,是毫不过分的。

有趣的七夕情人节创意礼物 篇五

1、枫木情书,美洲天然枫木,高精度激光雕刻技术,精致仿红木包装盒,可以自由设计文字版面哦!是不是还记得第一次写情书的时候?是否还记得那个特别容易脸红的青涩爱情时代?为你最爱的她,写下最唯美的情书吧!超适合表白哦。

2、定制刻字纯银饰品,可以是项链,手链或者戒指,纯银饰品采用国库925纯银材质,都是纯手工精心打造。定制纯银刻字饰品采用德国细微抛光技术,令佩戴更舒适。

3、照片书画册,将以前堆放在电脑硬盘角落里的照片释放出来,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排列成一本照片书画册,还可以加上自己想说的话,不仅可以做为情人节礼物,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哦。

4、个性成对对照片抱枕,将你们的甜蜜照片印制在抱枕上,让美好的回忆时刻伴随,更能体现你的用心,还可以让那美丽的、可爱的,精彩的瞬间做成照片抱枕装扮你的小窝。

5、情侣恤衫,定制独一无二的个性恤,在这个七夕情人节,将你们的甜蜜爱情宣言出来吧。非常适合约会、写真拍照、新婚蜜月、户外出游哦。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vm0qgm.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