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题破山寺后禅院多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多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多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一

一、主题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阴》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过对闺中环境和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孤独寂寞之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无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首联:直言获罪被贬原因。“朝奏”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迷。“路八千”由贬谪之远,说明获罪之重。颔联:表明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顾惜衰朽残年的勇气,言词之中充满着对因忠而得祸的怨愤之情。颈联: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情悲且壮,进一步抒发非罪远谪的不平。尾联:对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情调凄楚、心绪沉痛,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叙事上,由远及近,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按问“天”一一问“月”一一问“人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词前小序,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全篇。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表达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醉花阴》这首词上片开头写节日的无聊与闲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词基调。后二句写佳节重阳的夜晚。一句“凉初透”,给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写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开头二句似乎写得闲雅洒脱,良辰美景自得其乐,但因酒前花下少了一个人,于是有了下面的凄凉意境。“莫道”是突兀而来,三个句子三个层次,不消魂承上逆转,引出下句“西风”,使重阳佳节带上萧索的凄凉;最后推出“人比黄花瘦”的警句来,是重阳“愁”的归结。“瘦”是全词词眼,主题所在。全词以“愁”字起,以“瘦”字止,寄相思之情,抒离别之苦。

三、参考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的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尔传来钟磐的余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谏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刚呈送到皇宫,傍晚就传来获罪的消息而被贬潮州。既然决心为圣明的君主兴利除弊,又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衰朽残年。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贤任孙从远方来,念你孝心一片,就劳你到那瘴疠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别云间》

抗清斗争已经整整三年了,今日不幸落入敌人的手中。想起河山沦陷,双眼热泪不断,天地辽阔,可何处能诉说心中的悲愤!毁家纾难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只放心不下铁蹄下的父老乡亲。待到魂魄归来故土的那一天,重举抗清的大旗与敌人决一死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何时出现的呢?端起酒杯仰问上苍。(又)不知天上的宫殿楼台,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驾风前去,又怕琼楼玉宇的极高处,(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况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间(痛快)呢!月亮转过朱阁,低照着美丽的窗户,照着不眠的诗人。不应有什么怨恨,(但它)为什么总是赶在(我)离别亲人的时候露着圆脸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难以圆满。只求亲人平安,千万里之外共赏此美月吧。

《醉花阴》

漫长的白天难以挨过,铜香炉里的香料逐渐燃尽。重阳佳节又到了,碧纱橱中夜半时,玉枕冰凉透骨。傍晚在东篱下饮酒赏菊,淡淡的菊香沁人心脾。仍无法排解心中的愁苦,西风吹卷竹帘,赏花人比菊花还显得单薄清瘦。

四、诗词简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悦”,用如动词,使……欢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206页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习并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了解诗歌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分析诗的意蕴。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诗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教学重点:明确朗读诗歌的方法,并根据自己对本诗的感悟来创造性诵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作者常建,导入新课。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之作,欧阳修特别欣赏其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赏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1、学生散读诗歌,圈点评注。

2、学生齐读诗歌。

3、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诗中哪两句诗,并说说理由。(提示学生注意从诗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词、诗句反映的意境、诗句体现的作者的情怀等角度来谈喜欢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在禅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凡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好和希望脱离尘世的心愿。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5、学生再次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背诵诗歌,总结学古诗、读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 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 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 巩固感知

(三)、迁移扩展,学习王维的《过香积寺》。

1、学生散读诗歌,借助所给资料了解诗的含义。

2、谈谈读了诗歌后的体会。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3、这首诗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都是以禅院作为写诗的对象,在写法和立意上有何异同?

(四)课后练习:

1、熟读两诗,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试着将《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成现代诗或现代文。

材料: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王维

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淮海中学提供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歌,完成第8题。(6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1) 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2分)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答: ▲

(3) 请概括说说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2分)

答: ▲

答案:

8.(1)C。(2分)(2)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2分)(3)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答对两点即得2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二、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 :

常建,唐代诗人。

2、鉴赏诗歌

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

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

拓展: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冶心灵意境相同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f

六、小结:

作者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熟读、背诵。

2、完成练习。

八、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五

【自学指导】

1、熟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正确理解诗人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

【正音正字】

籁lài 磬qìng

【朗读课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课文简析】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感受,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景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本诗题咏佛寺禅院,却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悔的情怀。

开头两句,写诗人清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显露对佛宇的礼赞之情。

三四句,写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后院花丛树林深处的唱经禅房。这样幽静美好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景,而在与能够唤起身经其景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五六句,写他举目眺望寺后的青山绿水。只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此时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佛门怡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山光”两句,造语警拔,寓意深长,旨在发人深思。诗人着力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

七八句,写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所有其它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这是律诗,但笔调似古体,格律变通:首联流水对,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首诗表现了常建诗歌的特点: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景,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思维训练】

1、诗中哪些句子描写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山和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点?

突出古寺肃静、幽深、脱俗、纯净的特点。

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之情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

5、《题破山寺后禅院》具有盛唐山水诗的什么情调?

悠闲适意的情调。

6、找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韵脚。

林、深、心、音。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无题》。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wq68l1.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