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绝句》(新版多篇)

《绝句》(新版多篇)

《绝句》(新版多篇)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 篇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翻译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注释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鸟:指江鸥。

花欲燃:花红似火。

赏析

其一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其二

这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

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乌的羽毛更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第二小句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

后两句笔意一转,抒发感情,第三小句写春景物虽好,但已匆匆飞逝,触景生情。并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归年”。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分愁,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言已尽而意无穷,使人置念不已。

本诗的艺术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长。其次是以叙景寄乡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言婉意深,独具风致。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篇二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在盛唐时代广泛流传。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王维的五言或七言绝句,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王维最著名的七绝)

名家点评: 篇三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马》

《绝句》古诗词鉴赏 篇四

杜牧 〔唐代〕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注释:

⑴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⑵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⑶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⑷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⑸知是:一作“知道”。

⑹新丰:唐设新丰县,在陕西临潼县东北,离华清宫不远。黄埃:马队奔驰踏起的尘土。

⑺渔阳探使:《全唐诗》此句下注:“帝使中使辅璆琳探禄山反否,璆琳受禄山金,言禄山不反。”

⑻霓(ní)裳(cháng):指《霓裳羽衣曲》。当时的宫廷舞曲,是唐玄宗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舞曲十二遍亲自改编而成的。千峰:指骊山的众多山峰。

⑼舞破中原:指唐玄宗耽于享乐而误国,导致安史之乱。

⑽万国:指全国。

⑾倚天:形容骊山宫殿的雄伟壮观。

⑿“云中”句:《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但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旁边的宫人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节拍都乱了。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杜牧拼音解读

guò huá qīng gōng jué jù sān shǒu

dù mù 〔táng dài 〕

zhǎng ān huí wàng xiù chéng duī ,shān dǐng qiān mén cì dì kāi 。

yī qí hóng chén fēi zǐ xiào ,wú rén zhī shì lì zhī lái 。

xīn fēng lǜ shù qǐ huáng āi ,shù qí yú yáng tàn shǐ huí 。

ní shang yī qǔ qiān fēng shàng ,wǔ pò zhōng yuán shǐ xià lái 。

wàn guó shēng gē zuì tài píng ,yǐ tiān lóu diàn yuè fèn míng 。

yún zhōng luàn pāi lù shān wǔ ,fēng guò zhòng luán xià xiào shēng 。

相关翻译

其一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其二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其三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骊山上宫殿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安禄山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引发了杨贵妃的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山峰。

相关赏析

这三首咏史绝句,合起来是一组诗。开元、天宝年间,李唐王朝经历了一个“仿佛从天上掉到地下”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转折点便是安史之乱。杜牧的这三首绝句,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抒发了他对这个转折点的慨叹和极其深刻的见解。

要用十二句诗,抒写这么重大而复杂的题材,这当然是对诗人才力的一个考验。但是,困难还不止于此,安史之乱,从唐王朝方面来讲,第一个应负责任的当然是那位“半明半昏”,也可以说是前明后昏的唐玄宗李隆基。诗人对此当然也是明确的,这组诗也可以说正是为此而发的。不过作为晚唐的一位封建知识分子又不可能超越时代和阶级所允许的界限,去直批本朝的天子,虽然如此,但又要人能悟出问题之所在,这恐怕是创作上的又一个难题。

华清宫,在骊山上,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寻欢作乐的地方。所以诗题点明华清宫就不仅为全诗选择了一个恰当的背景,而且也会立即引起读者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联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杜牧写骊山,就不是站在骊山上。而是由远而近地写,体现了诗题中的“过”字。先是“长安回望”,从遥远的地方看上去,那骊山美得犹如团团锦绣;再走到近处,便可见到层层叠叠的富丽堂皇的建筑。第二句中的“开”字很有讲究“开”就意味着有人,有活动,“千门”,大开,何等气派,若是千门紧闭,那就显出一片寂寞冷落的气氛。锦绣骊山万木葱茏,殿阁楼台千门洞开,李(隆基)杨(贵妃)就是在这么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中,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诗的一二句虽然是对环境气氛的描写但对人物活动也起了渲染烘托的作用。下面诗人就撷取其荒淫享乐的一例,以见其余。杨贵妃爱吃鲜荔枝,玄宗为了讨其欢心,奸臣为了迎合旨意,从蜀地“十里一置,五里一堠”,飞马送上“风枝露叶如新采”的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写的就是这件事。而这一笑,就不知多少人“奔腾死亡,罹猛兽青虫之害”,诚所谓“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苏轼《荔枝叹》)。可见“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委婉而又蕴意极深的。“无人知”是说这种特殊的罕见的享乐,对广大人民来讲是无法想象的,不可思议的。但是,反过来如果知道了,那将会怎样呢?“笑"吗?还是恨?

视野广阔,焦点明确,笔墨飞动,委婉深远,是这三首绝句的共同特色。我们就拿这第一首来看,这里有京城长安,有秀丽的骊山,有堂皇的建筑,有尘土飞扬的驿道,有奔驰的骏马,有鲜美的荔枝,不过,诗人要突出的还是那个骄纵一世的杨贵妃。这个形象一出现,便会引导人去思索:是谁使她过着如此荒淫享乐的生话?这样的昏君能治理国家吗?这样的国家能长治久安吗?诗人就是采取这种旁敲侧击的手法使诗的主题深化,同时也为下一首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第一首诗是封建统治者荒淫生活的一个缩影,是对致乱因素的典型概括。那么,这还只是序幕。第二首就写安史之乱,那才是高潮。妙在诗人不去正面地写它,而是先来一段插曲,“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谋反的一切准备都做好了,但是玄宗对安禄山还是深信不疑,只是在别人一再进谏下,才勉强派中使辅璆琳以给安禄山送礼为名,去察看情况。狡猾的安禄山反以厚赂收买了廖琳,于是这个坏蛋回来之后便盛称安禄山无二心,而昏聩透顶的玄宗也就信其“必无异志”,照样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不过,在实际上或者说在别人的眼里,那“霓裳一曲千峰上”已经置于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了,下边是岩浆翻滚,上边是大跳死亡之舞。“一场欢喜忽悲辛”,755年11月安禄山公然反叛了。河北州县望风瓦解。玄宗这才带着贵妃匆匆下山。白居易的两句诗:“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就是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这件事,不过有点儿就事论事。“舞破中原始下来”,就较为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是李、杨一伙把中原“舞破”了,是他们的昏庸骄侈弄得山河破碎,人民遭殃。而他们自己也只有到了这种身家不保的时刻“始下来”,这是历史的裁判,也是历史的规律。

玄宗和贵妃已经结束了“霓裳一曲”,下了骊山,诗似乎也可以不写了。但是,痛定思痛,诗人又回过头去咀嚼这一段历史,写了第三首,再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这一历史事件的根源。安史之乱的祸首当然是安禄山,但是,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在此时此刻出现却不是偶然的。开元、天宝期间是唐王朝的盛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但是统冶阶级内部的腐朽势力,在这个盛世之中也一刻没有停止它的发展。以李、杨为首的统治集团沉迷在昇平景象之中,利用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纵情享乐、夜以继日、骄侈无度,这就是诗的前两句所写的“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这样骄纵淫逸的结果,必然是愈加昏聩和专制,必然是黑白不分,于是昏君奸臣沆瀣一气。所以玄宗身边也不只是一个安禄山,那个贪赃枉法,助纣为虐的辅璆琳不就是一个类型的代表吗?还有那个口密腹剑的李林甫不又是一个类型的代表吗?……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实。“云中乱拍禄山舞”,看似一场滑稽戏,然其深刻的含意却不可忽视。据云安禄山“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屑月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旧唐书·安禄山传》)。虽然胖得不能走路,但是为了博得李、杨的欢心,这个外若痴直,内实狡黠的无赖居然“翩翩起舜”,那边上趋炎附势的男女也以“乱拍”助兴。然而正是这种令人作呕的丑态,不堪入目的闹剧,才能刺激那种腐朽空虚的病态心理,赢得“风过重峦下笑声”。这“笑声"就意味着安禄山的无赖狡诈,和李、杨的昏庸腐败是十分“合拍”的;这“笑声”就向人们解释了阴谋家、野心家安禄山所以能步步高升、飞黄腾达的原因。当然,这种把饿虎当作娇儿抱在怀里喂养、取乐,其后果是不难想见的,诗也就这么颇有余味地结束了。假如我们一定要将这“余味”道尽,那大概也就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这一类的话吧?如果我们猜得不错,那么生活在晚唐的杜牧写这三首绝句,就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更重要的是有感于现实的了。

作者介绍

杜牧杜牧〈803—852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別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 篇五

原文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绝句漫兴九首其六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绝句漫兴九首其八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古诗简介

《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翻译/译文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古代女子十五岁正当青春,体态最为婀娜多姿,妩媚而动人。是谁说她早晨的时候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呢?原来是被狂风折断了枝条。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二月已经过去三月来到,渐渐老去的人遇到春天还能有几次?不要想身外无数的事情,先饮尽眼前的不多的杯中物。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注释

(1)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2)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3)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赏析/鉴赏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此诗上两句是在写杨柳之美,下两句是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自己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啊。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组诗第一首总述客愁恼春,这第二首便承接第一首而来,借埋怨春风欺花来发牢骚。前两句说桃李有主,而且是在自家的花园之中,“非”、“还”二字加强语气,强调感情色彩。后两句说,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恰似”即“正是”。“得”,是唐人口语,语助词。诗人寓情于景,造成情与景的对立气氛。在诗人眼中,春风折花,便是有意欺主。在诗人笔下,春风与桃李都人格化了。明明是诗人恼春,却写成春风欺人。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这首诗的主旨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放荡不羁。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枫桥夜泊》·张继 篇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名扬海内外)

翻译 篇七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

标签: 绝句 多篇 新版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x5j1j0.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