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看了一定会哭催泪的故事_超级感人催泪的故事【多篇】

看了一定会哭催泪的故事_超级感人催泪的故事【多篇】

看了一定会哭催泪的故事_超级感人催泪的故事【多篇】

看了一定会哭催泪的故事5:捡垃圾的老太太 篇一

今天,我又遇到小区那个捡垃圾的老太太了,在大街公交汽车站边,她依旧弯着再也不能弯的腰,拉着她那辆沉重的架子车,不时停下来翻看垃圾筒,寻找着那些可以回收的垃圾,一头短白发零乱地在风中飘动着,显得更加沧桑与悲凉……

已经有好几天不见老太太了,我还纳闷着:她会不会生病了,或者去了女儿家,或者……但她终于出现了,依旧是那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我的心里坦然多了……

老太太七十岁左右,看上去更像八十多了,腰弯得不能再弯了,头发白的不能再白了。她是省军区一个职工的老伴,在青海生活了一辈子。她不是青海人,但一脸的高原红。因为不喜欢探听别人的秘密,我不知道她更多的信息,甚至于她的名字,但我知道她一直在做一样工作——捡垃圾。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开始捡的,但许多人都说她一直在捡。作为一个普通职工家属,她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正式工作,但还得操持家务,还得照顾孩子,于是她必须找些事做。做什么事都很难,惟有捡垃圾不难,这不需要多高的文凭,也不需要多么聪明的头脑,只要你不怕丢人,只要你不怕辛苦,只要你不怕脏,就完全可以胜任。那怕是在庄人眼里,这也是最脏最下贱的活,与乞丐是没有两样的。因此,虽说捡垃圾很赚钱,但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但是她做了,一做就是几十年,她用捡垃圾的钱购买了住房,她用捡垃圾的钱供女儿考上大学、读完研究生。如今她老了,却依旧干这着这项让她得以维生的工作。

我没见过老太太的照片,更没见过她年轻时的样子,但我想年轻时的她肯定光彩照人,因为我见过她的女儿。

在部队我负责管理小区物业,物业管理与捡垃圾必定会有一些冲突。不为别的,只为安全卫生。老太太住在多层,分了一间地下室,捡了垃圾无法当天处理,就只能堆积在地下室,地下室满了就堆过道中,她不停地重复着这项工作,每天把垃圾摆运进去,弄得整个一层地下室到处是垃圾,到处是刺鼻的臭味。住户反映了一遍又一遍,小区物业也劝告了一次又一次,但她依然我行我素。

我不能因为照顾她的生意而让小区物业管理失控,于是我下达了一个无情的命令:让清洁工把所有垃圾全部扔出来清理掉。老太太肯定对我的做法极度不满意,但老太太属于那种很老实的人,没有出来争执,甚至于连面也没有见。或许她知道后在家里关着门偷偷地哭泣,或许她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大声地诅咒着我。但我顾不了太多,每个人都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其位谋其职,我也必须要要维护我的利益,对她的无情就是对大多住户的有情!但她的女儿恰巧回家了,闻知此事后不干了,找到物业办大吵大闹,态度很强横。物业办没有办法,我只能亲自出面解决问题。

大冬天,太阳很温和,没有多少寒意。在小区院子里,我见到了她女儿,一个打扮比较洋气也很有气质的漂亮女孩,一见面就带着十分的愤怒,质问我为什么要欺负她母亲?我知道她是高级知识分子,我也没想着要和她吵架,只是微笑着问了几个问题:你知道你的母亲多大了?你知道你的母亲身体状态如何,能否还能继续这样奔波?你既然已经工作了,有能力养活自己的母亲了,为什么还要让老人受这罪?既然你爱你的母亲,为什么还要让操劳一生的母亲受人冷嘲热讽,老年也得不到安宁?她的女儿没有了初时的强横,或许是觉得自己理亏,或许是良心上的内疚。她说其实自己也不想让母亲去捡垃圾,也劝过好多次母亲,但母亲就是不听,可能是已经养成了习惯,想改也改不掉了。我很无语,这的确是一个不容质疑的理由,如同我那一生节俭的老父亲,任你购买的新衣服成堆,他依旧喜欢穿着破旧的衣服行走在大街上,毫不感到任何羞愧一样。

我和她女儿没有吵起来,我只从保护老人的角度让她去劝自己的母亲,不要再干这捡垃圾的事了。但若真不捡了,老太太又会怎样呢?如同酒鬼闻到酒味心中发痒一样,一个劳作惯了的老人一旦无活可干,放下了原来的活,或许只有成天趴在窗户上望着窗外一片一片的树叶,或许只有在小院中转来转去,无聊地打发残留的生命。但她会安心地转吗?或许脚还没迈开,眼睛就盯上了那些饮料瓶、纸盒子等等。

事实也如此,和她女儿谈完后老太太确实安静了几天。但很快又看到她伛偻的身影了,看到她熟悉的架子车了。无可奈何,我只有给老太太立下一条规矩:放在地下通道的垃圾必须摆放整齐,不得存放有异味的垃圾,而且要对垃圾及时进行清理。老太太答应了,我们除了安排人不时去检查安全隐患,防止发生火灾外,也不再干强制清理的事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看佛面看情面,一个可怜兮兮的老太太,我不能凭着强权去砸她的饭碗,虽然她已经不需要用这个饭碗来维系生活的。但我深知,这是她精神的饭碗,一旦强行打碎,她的精神世界就会崩溃,那腰可能会弯得更低。

于是,老太太终于放大胆子继续捡她的垃圾了。她捡垃圾不局限于兰青小区,别的小区和外面街道的垃圾筒也都是她的目标。每天天刚蒙蒙亮,老太太迎着晨寒拉着架子车出发了。如今捡垃圾也是一项好生意,不仅有外面捡垃圾人员,小区内一些从农村来的、过惯了紧日子的家属们,还有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偶尔也会干干这营生。但他们都会偷偷摸摸地去翻一下垃圾筒,有值钱的东西迅速放进手提袋中,不敢以此为营生,生怕别人见了会笑话自己,生怕丢了亲人的面子。那怕是她的老伴,也只会偶尔帮老太太整理一下垃圾,更多时候只有老太太一个人,颤颤微微地推着架子车,从这个垃圾筒走到那个垃圾筒,从这个角落走到那个角落,伸着布满老茧的手,捡起一片片纸张、一个个饮料瓶子,扔进纤维袋中,放在车上,满意地离去……

有爱才有牵挂,有牵挂才有动力。人生总是充满无奈,放不下的事情太多了,谁曾不想潇潇洒洒地为自己活一生,可到头来却因为太多的爱、太多的牵挂让自己一生重负在肩。老太太也一样,为了她挚爱的家,为了她可爱的女儿,为了她心爱的孙子,为了……一切的一切,成为她永远的牵挂,成为她梦中的梦,或许她已不再需要这样辛苦,但她始终有一个信念: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们,能奉献多少就奉献多少吧!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夜深人静,抚窗而坐,我想那个执著的老太太睡得很香!因为爱,她很坦然;因为爱,她很充实;因为爱,她也很累……

明天,她依旧会弯着腰,拉着沉重的架子车,走向一个又一个垃圾箱,重复她熟悉的动作。如同我那辛苦一生的父亲,依旧穿着他破烂的衣服,拿着铁锹走向田野,那怕已经是冬天……

猜你喜欢:

看了一定会哭催泪的故事1:残疾村医的坚守 篇二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吾元镇岭村的乡村医生李拴州,38年来拄着拐杖、开着三轮为村民看病,坐上公交到县城给村民报销、进药,被村民称为“岭上的阳光,乡亲的知己”。

腿病引发立志从医念头

李拴州在家拄着铁拐洗手、切割玻璃针瓶、配药、挂吊瓶、找脉插针,忙而不乱。

岭村不大,假若没有李拴州和他的村诊所,这些人就要跑到5公里山路外的吾元镇,或者更远的屯留县城。40年前的李拴州显然没有这样的幸运,甚至因此失去了左腿,那是他命运转折的关口,也是立志从医的开始。

16岁那年,李拴州的膝盖莫名地疼了起来,起初他以为是腿上生疮了,拖了几天痛得实在不行了,去县里医院一检查,被确诊为骨肉瘤。紧急的截肢手术后,他失去了左腿。“哪是生疮啊,连骨头都烂了。医生说,再不及时连命都没了。”回忆起这段往事,李拴州一脸无奈。

正是寻梦的年龄,却遭受沉重打击,李拴州备感消沉、绝望。可有一天,他忽然想到,自己因为耽误了病情而落下残疾,而村里又没有一名医生,乡亲们会不会重蹈覆辙呢?他感到了后怕。思前想后,李拴州决定当一名救死扶伤的乡村医生。只有这样才能使乡亲们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有病才能够及时诊治,才不会耽误病情。

于是,伤好之后,他便拄着拐杖去了村卫生所帮忙,这年,李拴州17岁。从此,他从最开始帮医生取药、抓药的学徒工做起,取药、抓药、注射、输液。赤脚医生啥也懂点,但啥也不精。为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初中文化的李拴州买了大量常见病的医学书籍,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向人请教。最终获得了乡村医生相关资格,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乡村医生。

李拴州的村医一干就是一辈子。由于村子离县城远,村民又以老人居多。38年间,他靠一条腿和一根拐杖走村串户,为10多个自然村的村民看病,淋雨、摔倒是家常便饭。头发花白却满脸微笑,步履蹒跚却医道精良,李拴州成了岭上众口称赞人人感激的好人,他却说这是平常的分内事。

电驴替代拐杖助力巡诊

岭村有瘫痪在床的有两人,再加上50多个慢性病患者,每个月每个人需要随访。李拴州每天的任务就是先给需要急诊的病人看病,然后再定期给这些老病号做检查。天天如此,他坚持了38年。

岭村只有400余口人,却分散在十几个自然村里,有的位于山谷处,有的则坐落在山梁上,相隔最远的村子有10多公里路。但无论多远,只要村民有需求,李拴州随叫随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拴州出诊全凭一条腿,同时还要备下三根木拐杖。由于木材不结实,之后不停地更换。因为担心拐杖在出诊途中折断,李拴州每次出门都会拄上两根,还要在家里再备上一根,以防一根坏了后能及时顶上,不耽误出诊。

长年奔波,李拴州究竟换过多少根木拐杖,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后来索性做了一根铁拐杖,虽然沉重,也不如木头的顺手,但是结实耐用,李拴州说铁的更适合他。1996年,李拴州买了第一辆摩托三轮车,平时村民们有什么需要,李拴州把药箱和拐杖往三轮车里一放,就开着三轮车过去了……十几年下来,车也用坏了3辆。

去年9月,李拴州冒着倾盆大雨,在十几里的山路上摸爬滚打,为了一个患病的妇女;2012年除夕,张秀萍的儿媳小腿骨折,为尽可能减少病人移动,李拴州在十几厘米厚的积雪里走了半个多小时……他曾跑丢鞋,就为抢救一位呼吸困难的肺气肿患者,也曾丢了拐杖跳着出现在危重病人面前。出诊路上的一次事故,让他仅存的右腿也摔断了,直到现在还打着钢板。山里面手机信号不好,生活拮据的他特意办了两个手机号,分属不同的通信公司,为的就是让村民更好更及时地联系到自己。

近40年里,他记不清自己出诊了多少次和救治了多少病人,但被他救治的每一位病人都记住了他,十里八乡跋涉的6万多公里行医路记住了他,400多名乡里乡亲记住了他,记住了用一根铁拐撑起咱们村里的“120”。

坐公交为村民进药报销

李拴州每月一次要去县里新农合医疗管理中心,乡村公交车是他出行的唯一方式。为的是全村人能及时看病,及时报销。

技在德,术在仁。这道理在李拴州嘴里成为朴素的“行医就是行善,行善不讲利”。李拴州每月仅有400元的乡村医生公共卫生补贴,以及400余口人每年7.5元的基本药物补贴费用,统计下来年收入只有8000元。但他很知足,卫生所里按规定张贴着当地新农合门诊的收费标准,可他除收取药费外,从不收取村民注射费、换药费、出诊费等费用。

李拴州从不进贵药、不开大处方、不图挣钱。在村卫生所,最贵的药不过十多元,最便宜的只有几分钱。“当医生最重要的是良心,行医就是行善。药卖贵了,老乡们承受不起,耽搁了病,我心更不安。”他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奔波在山路上的李拴州,照顾的不光是乡亲们的身体,还有生活。体弱多病的胡根成老人是村里的五保户,李拴州就成了他的亲人,隔三岔五看望老人,帮他检查身体,很多时候连医药费都不收。还有一次,为帮老人收晒在外头的玉米,他摔进田边的地垄里,头磕在石头上,血流如注。

村里50多人有高血压、4人患糖尿病、4人有精神疾病。400多人的健康档案、过敏史等,李拴州不加思索地如数家珍。但他却忘了老伴患的是癌症,忽略了自己肝脏上的肿瘤,直到无法再拖下去,做了手术。3个月后,李拴州又回到了诊所。

看了一定会哭催泪的故事2:将军 篇三

1940年春

最后几位士兵也阵亡了。那群发狂的野兽纷纷冲上了这个破碎的阵地。炮火侵袭之后,山坡上一片火海!烈焰贪婪地稀释着那些尸体的血气!地上全是灰!地上全是血!地上尽是凌乱的尸体!阵地已面目全非,而他满脸沧桑,唯有血与汗水夹杂着泥沙染红了他的军装。他的一条腿被炮弹给炸伤,左臂还留着一个新的弹孔。

土地里是无尽的血腥,空气里死亡的气息足以使人窒息,在他的头顶是那片消散不去的阴云。

他本不用来的,但他还是来了。

那个士兵最先冲来上,但他却看到的是一个浑身带血的巨人巍巍峨峨地屹立在血泊之中。将军怒视着他,爆红的眼球让对手双腿不禁像触电了一般颤抖。他愣住了,直到枪声响起,子弹划破冰冷的空气击中他的额头,一股热流顺着他的脸廓缓缓滴落,血红的污垢糊住了将军的眼睛,粘在鼻尖。

他还没有阵亡!他的大脑还清醒着!短暂的恐惧过后,士兵仿佛被这一枪声所惊醒,他拼尽全力,用刺刀穿入他的左肋。将军脸上终于露出了痛苦的表情,两眼带着恨,身体微微有些倾斜,直到最后巨人之躯在一瞬间轰然坍塌。

他们都说将军倒下时像一座山。

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五战于枣宜,终换得马革裹尸还!

“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能亡于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决不半点改变。”万丈豪情本着国心葬于英雄,只在坠陨刹那也要熔为灰烬。火芯不熄,炮火连天,天际仿佛传来一阵哀鸣。天地也为他抽涕,就连那位日本士兵也对他表示敬意。当他们踏过他的尸体时,他已没有了呼吸,只是那位士兵取出他衣前沾着血迹的派克钢笔,才知晓他的姓名。

…………

无数春秋过后,一位老人伸出他干枯的手指向这片土地:“就在这里,有一位将军,用自己的性命极力去拯救一个民族的命运!”

看了一定会哭催泪的故事3:不能忘怀 篇四

心灵中,总有一丝牵挂,一丝寄托,一丝惦念,一丝无法理清的萦绕之梦紧紧缠绕。霏霏落雨的天气,总会回想起那位同撑一把伞陪伴自己回家的女孩;艳阳高照的日子里,总会想起一位面容多皱,在太阳伞下售卖冷饮老大娘蹒跚、佝偻的背影;秋风习习中,常会想起母亲在村口大槐树下送我上学离别的情景;皑皑白雪的日子里,眼帘前又会浮现出孩提时期一块和小伙伴们打雪仗的情景。.。.。.日月轮回,时光飞逝,在生命流逝的每一段岁月里,总会回想起什么,也总会怀念起什么。不能忘怀,呵,不能忘怀。.。.。.

怀念是对旧日情愫地整理;是对往日心路历程地反思与回味;是情感上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是每个人净化心灵,提高境界的催化剂。

在我的脑海里,有一件事总是萦绕着,常常忆起,谴责着我,令我愧疚,不能忘怀。

那是五年前七月的一天,阳光炙热,酷暑难耐,我去大明宫建材市场跑业务。在市场C区,我碰见一个十岁左右衣衫褴褛的女孩,带着一个六七岁左右穿着同样破烂的男孩捡空饮料瓶。本来,在西安街头,碰见有人捡破烂,本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也许是那两个孩子穿着过于破烂,引起了我的恻隐之心,我竟停下脚步专注打量起他俩。

女孩在前面跑着,见有空饮料瓶就赶紧跑着去捡,男孩在后面拉着多半袋空饮料瓶艰难地走着。

“姐,我渴。”在路过一个冷饮摊点时,男孩望着摊点冰柜上花花绿绿的饮料,停下了脚步,说道。

男孩怔怔地望着冰柜,满眼包含着渴望和期许眼神。女孩飞快地跑到男孩身边,打开编织袋,把自己刚捡到的两只空瓶子放了进去,然后从肩上取下一个随身携带的水壶,打开盖子递给男孩。男孩仰起脖子“咕咕”地喝着,眼睛却死死地盯住那冷饮摊不放。女孩脸红了,她下意识地转过身来用身子堵住了男孩,意图挡住路人的视线,同时用袖子拂拭了一下自己满脸的汗水,紧接着擦了擦男孩沾有污渍和汗水的脸颊。

“姐,我累。”男孩再次说道。

“犊娃,再捡一会咱就回家。”女孩说。

“姐,我实在走不动了。”男孩又说。

“犊娃,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不捡瓶子咱学费从哪里来?不捡瓶子咱爸买药的钱从哪里来?不捡瓶子咱回到家吃啥?”女孩有些愠怒了。

男孩低下了头,两行清泪从他的眼角滚落而下。女孩再次用袖子擦了擦男孩滚落下来的泪水,提起编织袋带着他向市场一角走去。

女孩和男孩是姐弟俩,陕西省山阳县人,母亲去世,父亲患有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每年暑假,姐弟俩都会被在市场做装卸工的舅舅带到西安捡破烂,用一个假期捡破烂所得维持家用。两个孩子现寄居在舅舅的出租屋。在一位熟识的市场管理人员那里,我大概了解到女孩和男孩的一些简单的身世。

望着姐弟俩远去的身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股恻隐之情油然涌上心头:自己出身农村,对贫穷有着过深的理解和彻悟,然而今天我却。.。.。.

市场里车来人往,熙熙攘攘,汽车的鸣笛声、洽谈生意声、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混杂着响彻一片,没有人注意到这两个类似乞丐般孩子的踪影,也无人顾及他俩的身世。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数万人的大市场,全国各地客商蜂拥,人流量极大,两个捡破烂的孩子身居其中只是沧海一粟。

然而这一幕恰被我这个路人看见了,且久久使我难以忘怀。这事相距今天已过去了整五个年头了,当时确令我震撼和感动,也曾使我产生过帮助姐弟俩的念头,虽然当时我并不富有,工作相对也不怎么稳定,但最终我还是没有向那俩姐弟伸出援助之手,这让我五年以来后悔不已,良心上承受着巨大的自责。

五年过去了,想之那个姐姐已有十五岁了,初中毕业了吧!弟弟也有十一二了吧!小学快毕业了。真不知他们此时过得是否可好?真希望再次能见到他俩,同时尽一些微薄之力,好使我不再愧疚,心安理得。

标签: 催泪 感人 多篇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zvmzjq.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