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先进事迹材料 >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多篇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多篇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多篇

时代楷模南仁东事迹介绍 篇一

他将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在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应该记住曾经的领路人。

最懂“天眼”的人,走了。

20xx年9月25日,是“天眼”落成启用一周年。可在这10天前,南仁东却永远地离开了。北京时间9月15日23点23分,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又称中国“天眼”,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绿水村然路组的大窝凼(dàng),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可以帮助人类获得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捕捉外星生命的信号,还将为世界天文学新发现提供重要机遇。

“天眼”的背后,是南仁东24载、8000多个日夜的“张罗”。

“咱们也建一个吧”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会上,科学家提出希望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几个重大的全球望远镜计划都不带中国人参与。所以,关于这个提议,没有多少人看好。

建在哪儿?怎么建?能不能建?都是未知数。

南仁东骨子里不服输。中国为什么不能?

此后的24年,南仁东心无旁骛: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主编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模型试验……

“这20多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

贵州喀斯特地貌中的坑洼,是FAST天然的选址候选目标。为给FAST选个好台址,南仁东拿上行李便跳上了从北京到贵州的火车。1994年到20xx年的10多年间,这位“勘探者”走过了贵州的一座又一座大山。他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奔走在荒山野岭、大山深处,踏勘上百个窝凼,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天文局局长张智勇在1994年工程选址时结识了南仁东。据他回忆,现场考察时,在没有路的地方,南仁东就拄着拐杖跟大家一起爬,“一身简朴的工作服,没有一点架子。”

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之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

工程立项之前,南仁东经常需要在短时间内撰写几千字的项目介绍。在办公室工作到凌晨是经常的事,因为每一句他都要与同事细细斟酌。他怕,怕有任何疏漏,因为一旦疏漏就可能会对FAST立项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南仁东的助理姜鹏说:“自从认识他以来,没见过他为任何事情低过头。但他却说,他低过头,就是为了FAST立项”。

20xx年,立项建议书最终提交。通过最后的国际评审时,专家委员会主席冲上前紧紧握住南仁东的手:“You did it(你做成了)!”

20xx年,FAST正式立项,成为中国“十一五”重大科学工程。

“多”有研究

FAST是一个涉及领域极其宽泛的大科学工程,从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结构工程,到电子学、测量与控制、岩土……

在FAST项目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学,有人不懂无线电,但姜鹏说:“偏偏南老师几乎都懂。”

南仁东曾在吉林通化无线电厂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候,他学会了冲压、钣金、热处理、电镀、土建、水利等技术与知识,甚至还带领工厂的技术员与吉林大学合作,生产出了中国第一代电子计算器。

很多人说他是“天才”。但在一次跟FAST工程副经理张蜀新的聊天中,他说:“你以为我是天生什么都懂吗?其实我每天都在学。”

审核危岩和崩塌体治理、支护方案时,南仁东还不懂岩土工程,他用了1个月时间认真学习与研究相关知识,之后对每一张图纸都仔细审核、反复计算。20xx年12月,他拿着样冲、锤子,讲解提高预埋螺栓定位精度、准确标记预埋螺栓端面中心的方法,他的钳工操作动作被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评价为“规范而专业”。

南仁东学识渊博是出了名的。他曾经标出了水窖设计图纸上的错误,并打回了施工方的方案,让施工方惊讶: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他还曾在一次人才招聘中,先后用俄语与日语提问,让对方目瞪口呆。熟悉南仁东的人都知道,他对绘画诗书、服饰美学等都颇有研究。张蜀新说:“老爷子的审美很好,你看FAST多漂亮。”

学生岳友岭曾见过南仁东50×60厘米的设计图,“能看出来是专业水准”。“南老师在美学层面造诣比较深,我们FAST的徽标,是南老师自己设计的,南老师的幻灯片配色,也都是自己调出来的。”岳友岭说。

壮年干到暮年 青丝熬成白发

将FAST扛到肩膀上后,南仁东变得越发忙碌,而且一忙就是20多年。

他说话越来越开门见山—他要为建设FAST积攒时间。平时没事找他“唠嗑”,恕他不奉陪。这一切的一切,源自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人员严谨的态度和对于祖国的热爱。“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中国没有,我挺想试一试。”南仁东生前接受采访时说。

有那么几年,为FAST筹集项目经费,南仁东见缝插针地“推销”自己的FAST项目。“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他曾这样自我调侃。

大窝凼附近所有的山头,都留下过南仁东的足迹。以前哪里有水井、哪里种着什么树,凼底住着哪几户人家,他都清楚地记得。他带着印有自己名字的蓝色头盔穿梭于项目工地,周围的村民都认识他。

“FAST立项后,南仁东多次和我提到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说不敢有半点疏忽。”南仁东的老同学、FAST工程顾问、高级工程师斯可克回忆道。所以,即使到了古稀之年,南仁东依然会为了一个地铆项目的误差,放下筷子就往工地跑,生怕技术人员的测量出现问题。

虽然身为项目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但是在施工现场,南仁东经常亲力亲为,能上钢架去拧螺丝,能拿扁铲去削平钢材,能在高空梁上打孔套丝,也能看示波器调整设备。南仁东说:“我不是一个战略大师,我是一个战术型的老工人。”

20xx年9月,“天眼”竣工。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回顾了“天眼”的从无到有,也见证了南仁东的青丝熬成白发。学生岳友岭在视频中看到了南仁东20多年前的照片,他感慨道:“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天眼’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两年前,南仁东因肺癌动了第一次手术。之后,他住到郊外静养身体。他的学生、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苏彦前来探望时,对老师说,他终于可以过几天清闲日子了。南仁东没有接话。过了好一会,他说:“像坐牢一样。”

南仁东总是说,人是要做一点事情的。但他不是院士,也没获过大奖。他淡泊名利,因为他的梦想并不是自己的功成名就,而是,FAST。 ?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 篇二

2017年9月15日,中国天眼震撼世界时,后方却传来了噩耗,南仁东先生与世长辞!22年的信念和热情,您让中国睁开了天文学界的“天眼”,而您却永远的闭上了双眼。南仁东先生的不幸逝世是中国天文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南仁东先生!

仰望星空·追悼楷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国之栋梁,我辈楷模

魂归天际,纵在宇宙尽头,也要继续探索前进

。.。

“没有南仁东,就没有中国天眼”

“天眼之父”南仁东 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FAST选址、立项、工程建设、落成启用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诸多难题,为“中国天眼”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身体力行,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技工作第一线。与团队一起通过不懈努力,克服重重难关,建成了世界第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比美国“阿雷西博”305米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民族精神、理想、信仰,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中,就拥有着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蜡炬成灰22载,成就国之骄傲

“ 夜晚繁星闪烁,仿佛觉得外星文明在通过天眼和人类交流”一名访客激动的表述着天眼之旅内心真实写照。 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启用。这是南仁东用生命最后22年的全部智慧、精力与热情,所追求的一个梦想。 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在考察洼地时,他差点被山洪冲下山,又跌下悬崖,幸亏被小树挡住了身体。这样的艰险,12年来选址时刻伴随着南仁东。当身边人都听得目瞪口呆、吓出一身冷汗时,南仁东却对这些艰难一笑而过。 南仁东带领团队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FAST所克服的索网疲劳关键技术,成就了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还成功应用到港珠澳大桥和平塘特大桥等重大工程之中。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真诚质朴,精益求精

南仁东先生说过:“人类之所以脱颖而出,就是因为有一种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他矢志不渝筑造大国重器,克服重重困难,其中的艰辛岂是三言两语描述得出来。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 篇三

南仁东,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科学技术工作,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2017年 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7年 9月 15日,“天眼”落成启用一年,他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2018年 12月 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改革先锋称号,并颁发改革先锋奖章,同时获评“‘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

祖国让他割舍不下

在科幻巨著《三体》中,地球人叶文洁接收到了来自宇宙深处的电波,并做出回答,由此引发了惊心动魄的星际冲突……

现实生活中,南仁东的故事可谓是“《三体》前传”—— 他耗费24年、带领团队完成的“中国天眼”,就是帮助人类从宇宙杂乱的信息中分辨出有意义的声音。它看似一口大锅,却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来自广漠宇宙深处的电磁信号。他将其比喻为“从雷声中听见蝉鸣”。一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1945年,南仁东出生在吉林辽源龙山区。南仁东自幼勤学好问,是个妥妥的“学霸”,上初中时曾连续三年六学期荣获全校唯一的“学习标兵”奖状。 1963年,南仁东以平均 98.6分的优异成绩摘得“吉林省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成为辽源地区 10年间唯一考入清华的少年才子。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招生。年过而立的南仁东捡拾书本再次加入了“高考大军”。这一次,他同样令人震惊,跨专业考入中国科学院天文学研究生。毕业后,南仁东被派去荷兰做访问学者,后被日本国立天文台聘为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这期间,他参与了 10个国家的大型射电望远镜计划,以多项优秀成果赢得了国际天文学界的赞誉。

然而,就在南仁东名声大沸之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决定——身为中国人,祖国让他割舍不下。 1990年,他放弃了国外优厚的条件选择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那时,他在国外一天的收入,就抵得上在国内一年的工资。很多人笑他傻,他却淡淡地说道:“在我眼中,知识没有国界,国家要有知识!”这简短的话语,折射出南仁东甘挑中国天文事业担子的信心和勇气。

疯狂畅想:“萌生”大国重器

2006年,在南仁东本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他被国际天文学会射电天文分部选为主席。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否孤独?”这是南仁东生前常常提及的3个问题。这一切还要从1993年说起。那是在日本东京一场聚集了全球顶尖无线电科学家联盟大会上,有人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的今天,人类应该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南仁东坐不住了,他一把推开同事的房门:“中国为什么不能做?我们也建一个吧!”从此,他的生命重心就再也没有远离这一主题。

“天眼”是一个大胆到有些突兀的计划。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还不足30米。南仁东却放出“狂”言:要建造一个口径500米,全球最大的!有人嘲讽他痴人说梦,南仁东说了一个比喻:当年哥伦布建造巨大船队,得到的回报是满船金银香料和新大陆。但哥伦布计划出海的时候,伊莎贝拉女王不知道,哥伦布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现一片新大陆。

这个工程虽不被世人看好,但南仁东就认准了这件事,他迎难而上,从此紧紧咬定这个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不放松,殚精竭虑20余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打造这样一个射电望远镜,选址要求特别严格,需要有一个数百米大的被四面山体围绕的山谷,这个“天然大坑”要能放下超大反射面,而且山体还要能挡住外面*本站 *的电磁波。有人告诉他,在贵州的喀斯特洼地能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天眼”台址。南仁东立即跳上火车,在绿皮火车上坐了近50个小时……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300多个备选点,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有些荒山野岭连条小路都没有,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一步一步往前挪。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当南仁东历尽艰辛深入到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时,看见四周数百米高的叠嶂山峦环抱着中间一个宛若巨碗的大型“天坑”,刚好能够盛装大面积射电望远镜的巨型反射面,而且附近在半径五公里内没有乡镇或人数超过20人的村落,不会产生任何因调频电台、电视、手机以及其他无线电数据的传输造成的电磁环境干扰,一切自然条件和射电望远镜的需求完美匹配。殊不知,此时此刻,时光已经悄然流过了整整12年,已到了2005年了。后来,有媒体记者采访南仁东时问他当时最本真的想法,他说道:“那一刻,我心中升腾起一个最大的梦想,就是尽早把大窝凼变成一个现代机械美感与自然环境完美契合的天文观测站。”

“如果建不好,怎么对得起国家”

2006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各院长会议,听取各个“十一五”大科学工程的立项申请汇报。南仁东在会上为 FAST申请立项得到通过。在最后的国际评审中,他用英文发言,由于提前把整篇稿子背了下来,评审最后,国际专家开玩笑说:“英文不好不坏,别的没说清楚,但要做什么,他说得特别明白。”

2007年7月,射电望远镜项目获得国家批复立项,随后开始动工建设。在正式开工那天,南仁东站在大窝凼的正中央,看着工人们砍树除草平地,沉默了许久的他只庄重而严肃说了一句话:“如果建不好,怎么对得起国家?”他心里非常明白这笔账目:国家投入11个亿,FAST寿命若为30年,相当于国家每天投入10万多元资金。如果建设工作没做好导致停工一天,这笔经费就等于白白扔掉了。正是因为这样,南仁东不敢坐在大后方的办公室里做负责统筹协调的总指挥,而是一天到晚泡在大窝凼施工现场,亲自参与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部分,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开工建设伊始,在审核施工方案时,他看不懂岩土作业的一些细则,就找来专业书籍恶补了一个月,掌握了岩土相关知识,得以轻松阅看全部图纸。有一次,要建一个水窖,他扫过设计图纸,随手标出几处错误给退了回去,令施工方负责人大吃一惊: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竟然还懂土建。而在后续施工过程中,他还多次向不同工序的作业工人拜师学艺,先后掌握了多门手艺,上钢架去拧螺丝、用扁铲削钢材、在高空梁山上打孔套丝、看试播器调整设备……久而久之,工地上流传出这样一种说辞:在大窝凼,别想蒙南仁东,天文、无线电、金属工艺、画图、力学,他几乎都懂,颇有些“超人”的味道!

事实上,南仁东的“都懂”,完全是建立在他“每天都在学”的刻苦钻研和勇于尝试上的。

寻找外星生命,在别人眼中“当不得真”,但这位世界知名的天文学家的电脑里却存了好几GB的资料,能把专业人士说得着了迷。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是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来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他也时常告诉学生,“科学探索不能太功利,只要去干,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南仁东的性格里确实有股子“野劲”。 2014年,“天眼”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在正式吊装之前,要先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这个试验,需要用简易装置把人吊起来,送到 6米多高的试验节点盘上,然后在无落脚之地的半空中全程手动操作装试,操作时,如果稍有不慎,人就会摔落地面造成伤残。起初,有好几位年轻工人争抢着要求先上,说下来后会如实汇报结果,但都被南仁东劝阻了,他坚持自己第一个上去。幸好,有惊无险,南仁东完成了各道工序作业后安全落地,并就亲身体验过后总结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点一一作了交代。

有趣的是,在这样的施工现场,南仁东特别会“难中作乐”。

有一阵子,FAST建设进入攻坚期。南仁东紧盯在工地上,常常顾不上按时吃饭,于是他就往口袋里塞了些饼干,饿了吃几口。但有时一忙,就忘记拿出来吃,以至于最后饼干在口袋揉搓成了末儿。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他要扔掉的时候,却见他直接把饼干末儿倒进茶缸里用白开水一冲,再拿树枝搅拌均匀,然后热情地请大家品尝美味的饼干糊糊,偌大的工地,传出了此起彼伏的欢快笑声。

南仁东喜欢冒险。“天眼”现场有六个支撑铁塔,每个建好时,他总是“第一个爬上去的人”。几十米高的圈梁建好了,他也要第一个上去,甚至在圈梁上奔跑,开心得像个孩子。

就这样,在南仁东的亲力亲为下,建设团队克服了深山作业的枯燥乏味和一个又一个看似无解的技术难题,FAST终于在 2016年 9月 25日全部竣工。

这个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或八个鸟巢的“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且最灵敏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开机后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并能接收 1351光年外的电磁信号,未来可用于捕捉外星生命信号。

竣工当天,满脸沧桑的南仁东爬上高高的FAST圈梁,望着“初长成”的射电望远镜,欣慰地说道:“这是一个美丽的风景,科学风景!”艰辛过后,尽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惬意和自豪。

“天眼”就是他留下的遗产

中国天眼完美交工了,作为“中国天眼”之父的南仁东却病重倒下了。

其实,早在2015年,南仁东就因身体不适住院被确诊为肺癌。消息传出后,大家都说是 FAST工程把他累倒了。的确,为了 FAST工程,南仁东常年奔波操劳,长时间扛重负,身体的免疫系统早已紊乱并发生病变。

初次手术后,南仁东住进北京郊区的一个花园小院,静静休养。有一天,有位同事前往探望,宽慰南仁东说:“也是好事,总算可以过几天清闲日子了”谁知,原本谈笑风生的南仁东忽然沉默寡言起来,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摇头说了这样一句:“像坐牢一样。”没过多久,他就偷偷离开那个小院儿,跑回了大窝凼建设现场。

好多人苦劝南仁东回去疗养,可是他却坚决不肯。大家都说他是拿命相搏,南仁东反驳说:FAST不成要命也无用!20多年前,自从“中国天眼”的梦想从心底生发出来,南仁东就决定奉献余生,为梦想而活,以至于到生命尽头亦这般果敢决绝。

2017年 9月 15日晚 11时,就在“中国天眼”即将顺利调试运行一周年前夕,南仁东的生命在病痛中戛然而止,他所期待的“中国天眼”探测宇宙新突破性发现亦无法看到,独留深深遗憾弥漫天地间。

南仁东的一生无疑是光辉灿烂的一生。这个外表潇洒的天文老头,不是院士,也没拿过什么大奖,但他把这一切都看得很淡。“天眼”就是他留下的遗产。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 篇四

1月11日,“中国天眼”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灵敏度达到全球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通过国家验收,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成功的标志,意味着“中国天眼”完成了工程师和科学家之间的交接棒,同时吹响了凝练科学方向、集中科研力量、全天候观测、加快科学研究的集结号。(来源:新华社)

从器不如人到技高一筹,这一变化体现出中国望远镜技术实现了从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

中国人经历过技术落后,受人欺凌的时代,更懂得珍惜每次的技术突破,也更明白每一次的技术进步甚至领先意味着什么。而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技术进步背后,是默默奉献、不为人知的科研人。

南仁东被称为“中国天眼”之父,他是“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人和奠基人,几乎参与了“天眼”建设的全部环节,为工程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从1997年提出FAST工程概念后他力主中国独立建造到20xx年逝世,他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中国射电望远镜的建设上,期间为了寻址,十二年里几乎跑遍了贵州所有洼地,工程建设的`五年半他牢牢扎根在现场,他曾说“(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其中体现出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所有人为他竖起大拇指。“年过古稀未伏枥,尤向苍穹寄深情”,在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中国天眼”的建设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彰显品格之高尚,精神之伟大。截至目前,FAST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时代楷模南仁东事迹介绍 篇五

北京时间20xx年9月15日23点23分,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此前的23年时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这一次,我们走近他执着的一生,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

南仁东的名字,与FAST密不可分。

洪亮的嗓音,如今变得嘶哑,曾跑遍大山的双腿也不再矫健。72岁的南仁东,把仿佛挥洒不完的精力留给了“中国天眼”——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某种程度上,他成就了FAST,FAST也成就了他。

他,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1945年出生的南仁东,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在东北的一个无线电厂一干就是十年。改革开放后,他代表中国天文台的专家曾在国外著名大学当过客座教授,做过访问学者,还参加过十国大射电望远镜计划。

这位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科学家,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睐,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

他,20多年只执着于一件事

“南老师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南仁东的同事和学生们如此评价。

故事要从24年前说起。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施工难度能不能克服?这些都是未知数。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他要寻找当地的窝凼——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

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但访山归来,南仁东心里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但能不能筹到足够资金,南仁东心里没底。

他,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

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他一度这样自嘲。

每一步都关乎项目的成败,他的付出有时甚至让学生们觉得“太过努力了”。连夜要赶项目材料,课题组几个人就挤在南仁东的办公室,逐字逐句推敲,经常干到凌晨。

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

“南老师的执著和直率最让我佩服。担起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各种职责,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

度过了举步维艰的最初10年,FAST项目渐渐有了名气,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术也有了突破进展。20xx年,立项建议书最终提交。通过最后的国际评审时,专家委员会主席冲上前紧紧握住南仁东的手:“You did it(你做成了)!”

FAST项目就像为他而生

在FAST现场,能由衷感受到“宏大”两个字的含义。而在10多年前,这样的图景在南仁东的脑海里已经成型。他要做的,是把脑海里成型的图景化成现实。

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锁网变形,既要受力,又要变形,在工业界没有什么现成技术可以依赖。国家标准是10万次伸缩,而FAST需要200万次的伸缩,南老自己提出的特殊工艺支撑起FAST的外形。

不认识他的人,初见面觉得南仁东像个农民——面容沧桑、皮肤黝黑,夏天穿着T恤、大裤衩骑着自行车。在他的助理姜鹏看来,术业有专攻,在FAST项目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学,有人不懂金属工艺,有人不会画图,有人不懂无线电。“这几样你能懂一两个就算不错了,但偏偏南老师几乎都懂。”

20xx年9月25日,FAST竣工进入试调试阶段。利用这一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人类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等这些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探索宇宙起源。“这个庞杂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项目就像是为他而生。”姜鹏说。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xianjincailiao/4zp2xq.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