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心得体会 >读后感 >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观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观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观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1

本书作者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正确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的原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和东欧垮台以后,国际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怀疑,责难、误解、甚至任意对马克思主义加以歪曲、污蔑、恶意诋毁。但是他作为一名生活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能够以明确、冷静、客观、公正而且通俗的语言对马克思的学说做出正本清源的说明,恢复了马克思理论学说的本来面目,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面对当前世界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经济和政治危机的挑战,作者提醒人们用马克思主义,深入了解这场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有十分宝贵的意义。

但是本书作者没有却没有正面回答下面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没有能够在若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反而在经济上不发达,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为什么列宁、斯大林修正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必须同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以后,能够首先在俄国一个国家取得了政权,并建立起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苏联。为什么随后毛泽东在修正了马克思和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又创造了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苏联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厦只存在了70多年就轰然倒塌了,产生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战胜了社会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无法实现的空想?还是像全球范围内一切反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那样,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垮台强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违反人性的邪恶理论,必然面临破产的命运,马克思主义将永远会被历史埋葬?

下面本人尝试回答这两个个问题

第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二十世纪在全世界范围,所以能有如此伟大的震撼力、深刻的感染力和雄辩的说服力,使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在全世界风起云涌,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马克思像达尔文一样,以“科学”论证的形式,描述了人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以“科学”的方法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胜利规律;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科学方式论述了,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的,追求大同世界的梦想:这一梦想与孔子描述的“大同”境界,与____的“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以及一切世俗和宗教对理想社会的梦想,都很容易产生共鸣;此外,“共产主义”也非常容易与中国农民传统的革命要求,“不患寡而患不均”和“杀富济贫”这种平均主义思想相呼应,因为在中文里“共产”二字的含义,也可以理解为“共”(做动词用)他人财“产”的平均主义内涵。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和中国这两个社会矛盾尖锐、平均主义、民粹主义强烈的国家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信仰,并非偶然。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俄国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人只只是突出强调了马克思学说中的暴力革命、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中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成功的条件加以忽视。

二,由英国开始的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除了使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财富空前增加外,也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的贪婪性、侵略性、扩张性和残酷性。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叶,在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这些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国家,资本开始集中,贫富差距拉大,无产阶级相对和绝对贫困化趋势出现,从而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加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马克思的学说在这一社会形势下,应运而生。马克思对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弊端和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科学的分析批判。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必然归宿是共产主义,这一令人向往的美好前景。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述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他并根据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存在了72天的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了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才能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作为最后一个统治阶级来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学说,对一切厌恶资本主义制度,苦苦寻找革命道路的革命家,和广大被压迫、被剥削、被轻视的劳苦大众,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而且推动了他们以自己实际行动,直接来参加革命(造反)运动。在中国则是一场农民革命运动,而在革命成功后,又不顾经济发展水平一中国固有的农民的平均主义和古代的大同思想来冒充马克思主义,从而社会的发展中产生了严重的挫折。

三,虽然二十世纪初的俄国和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经济落后,但两国的革命家和革命知识分子对欧洲资本主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贪婪、掠夺、侵略等丑恶表现感到失望,都在探索如何克服资本主义弊端的社会发展道路,而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必然为共产主义取代的理论,使俄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受到极大的鼓舞,并且坚信,俄国和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不发达,经济上的落后,但这不但不会妨碍本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反而可以更好地动员劳苦大众投入革命(造反)的洪流,通过暴力(武装)革命的手段,取得政权,提前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跨越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直接过渡到理想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社会”,“毕其功于一役”。这样就能加快使全人类得到解放步伐,使劳动人民彻底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解放出来。所以马克思主义就变成了俄国社会民主共党(布尔什维克)和中国共产党最信仰、最崇拜的思想理论并竭尽全力去贯彻实行的马克思所指出的革命路线和政策。

总之,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实劳苦大众获解放的学说极大的鼓舞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尽帝国主义压迫的殖民地会半殖民地的广大人民。因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了20世界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动力。

第二、在马克思所论证的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胜利必要的阶级和政治条件成熟之前,以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所取得的成功(苏联和中国)都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而苏联的垮台,并非来自广大基层群众的革命,而是来自“上层”的革命。(见《来自上层的革命》作者:(美)大卫·科兹 弗雷德·威尔)。

总之,苏联的垮台并不能证明马克思理论的错误,只能看作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而当今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我们重新认识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坚持为广大人民的福祉为目的,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清我国历史的发展正确方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2

一、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的复活

1999年的秋天,英国广播公司通过国际互联网开展了评选“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活动。卡尔·马克思位居第一,被评选为即将过去的一千年里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千年伟人”。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康德、尼采等人紧随其后。有的投票者写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模式作出了最好的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极具重要意义。”英国《观察家》杂志曾发表评论感慨地说:“自从20世纪柏林墙倒塌起,很多资产阶级学者就不断宣称马克思已完全与时代无关了,可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危机的不断爆发却又把马克思带回历史舞台。”(转引自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174页)

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中,开展了一项题为《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的得票数远远超过休谟、康德、柏拉图等人,荣登榜首。栏目主持人布拉格宣布说:马克思当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

2005年8月22日,《明镜》周刊刊登题为《多数德国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仍有现实意义》的封面文章,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该周刊记者问不来梅大学劳动和经济研究所所长鲁道夫·希克尔和柏林自由大学历史学家保罗.诺尔特:为什么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现在还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希克尔的回答是:作为社会理论家,马克思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以及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模式,并勾画出一个现代社会发展的远景。这些在过去都非常吸引人,现在仍令人神往。这两位学者都认为:马克思改变了世界

2008年12月10日,在马克思纪念图书馆成立75周年的纪念活动上,英国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政治学教授戴维·麦克莱伦致辞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人们对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随之更为客观。大家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作出了最为有力和深刻的分析。

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时,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受到了广泛的质疑,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热销了。在德国,专门出版学术著作的卡尔一迪茨出版社经理称,2008年10月的头3个星期,《资本论》售出417本,1—10月售出1500套,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是1990年销量的100倍。购买者以20—25岁的年轻人为主。在德国,《资本论》成了2008年圣诞节最佳的礼物。因为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的时任德国财政部长的施泰因布吕克,开始阅读《资本论》,他在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说,“通常情况下,大家都承认马克思理论的相当一部分是不错的。”德国马克思故居展览馆馆长比特里克斯则说:“我记不清听到人们这样讲了多少次:‘这个人是对的’。”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在读完《资本论》之后发表评价说,长久以前,马克思就窥探到了资本主义的运转之道。

路透社专栏作者贝恩德在《卡尔·马克思和世界金融危机》的文章中指出,我们熟悉的资本主义正在死亡,现在有一种共识正在达成,即资本主义需要在21世纪得到全面修正以拯救自身,马克思对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的批判正在得到确证。美国《每月评论》杂志编辑埃伦·克米辛斯·伍德,在他的《回到马克思》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时刻是回到马克思最佳、最合适的时期。”他认为,今天全球化或普遍化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资本逻辑发展的结果,这个逻辑就是积累、商品化、利润最大化和竞争的逻辑,而且它们几乎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和自然本身的所有方面。所以,伍德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比以往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因为马克思比任何人都更有效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律。无独有偶,在伍德之后,美国《纽约时报》也发表了名为《回到马克思》的长文,该文引用了美国某证券交易所领导人的一段话:“我长期待在华尔街,我越来越相信马克思是正确的。现在我绝对相信,马克思的方法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出色方法。”

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值得一读

就在这种背景下,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教授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问世了,再一次地表明了在西方力挺马克思主义的力量还存在着,并且还很活跃。《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的中译本由国内的新星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作者特里·伊格尔顿1943年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一个爱尔兰工人移民家庭,后任曼彻斯特大学文学理论教授、兰开斯特大学教授,2009年在美国圣母大学担任一个五年的客座教授。特里·伊格尔顿在西方理论界影响极大,“以至于有人把他和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三巨头。”(薛稷《伊格尔顿: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文化政治批判》,载乔瑞金等著《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93页)伊格尔顿在他的著作中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一种解释工具,而应当是批判和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指南。”(同上)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包括英文版前言、正文10章、结论三大部分。

作者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文版的出版前言中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与政治家、科学家、军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恰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建立在笛卡尔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图思想武装起来的游击队,或者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指导的工会组织。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这连马克思主义最激烈的批评者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就连反社会主义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也认为,社会主义是‘有史以来影响最深远的社会改革运动;也是第一个不限于某个特定群体,而受到不分种族、国别、宗教和文明的所有人支持的思想潮流’”。(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第2页)

作者着重从十个方面(共十章),也就是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的十个观点入手,逐一进行了剖析。作者在第一章有句话很有哲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只有在资本主义结束之后,马克思主义才会退出历史舞台。”

本书的《结论》虽然文字很短,但内涵很丰富。作者在《结论》里,提示的观点很精准、很辨证,这些观点对于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年轻时就做过理论工作的人极有启迪意义,消除了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比如作者写到:“他(指马克思,下同)把社会主义视为民主的深入,而不是民主的敌人”,显然马克思并不认为实行民主仅是资本主义的特权,而我们过去对民主怀有疑虑,甚至恐惧;“他认为有些革命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取得胜利,也丝毫不反对社会革命”,显然我们过去误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理解为暴力革命,把阶级斗争推崇到了极致,而把改良斥为“阶级立场不坚定”,这是一种偏见;“他的理想在于休闲而不是劳动”,“他慷慨地赞美中产阶级,并将社会主义视为自由、人权和物质繁荣伟大遗产的继承者”,显然马克思对普世价值、普世思想是完全认同的,对发展中产阶级是赞同的。作者在《结论》部分的观点,对当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参考价值。

作者在分析了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生态的一系列论述后,指出“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家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惊人地预言了现代环保主义”,(第224页)认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人类的贡献鲜少有人比拟。

三、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质疑

西方拒斥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未断过,“过时论”也一直存在,今后还会存在,我们要正视并力求回答这种论点。笔者的看法是:

第一,反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反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人,主要是这是这些人的阶级立场和阶级意识所决定的。因此,今后仍然会有反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对此我们不必大惊小怪。

第二,“过时论”是一种机械的、僵化的看待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理由是说马克思的学说,特别是《资本论》回答或者解释不了今天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新成果。马克思没有看到电子计算机技术、宇航技术、3D打印机技术等,也没有见过WTO,那决不是马克思主义错了,而是我们自己太教条主义了。持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马克思主义自身具有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的理论本性,反而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了千古不变的“教义”和固化的原理、现成的历史药方。任何思想智慧,一旦成为僵化的教条,特别是政治的符咒,就会丧失生命力,甚至成为思想的束缚、进步的障碍。在当今中国,尤其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自有的逻辑关系和科学方法论的力量,并活用到社会现实之中,这样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尊重。

第三,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优秀思想和文化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独立的思想体系,因此它是一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绝不会有人诋毁而失去历史价值、思想光辉。资产阶级的政客和学者诋毁、嘲讽马克思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既有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对学术经典的无知与偏见。他们在抹黑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的同时,也一定要攻击作为思想家、批评家的马克思及其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思想和学术的流派,其理论魅力、思想力量和社会实践价值都不是一般的学术流派可以相比的。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学术或思想的流派至今仍在西方思想界有众多的信奉者,当然其中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也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这个角度上看,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和思想的流派,就根本不存在“过时与不过时”的问题。如果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为什么总在社会、经济或文化出现重大变化或现象时,会有一些人提及马克思主义呢?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学说的生命力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有所升温,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存的就是合理的”,因此我们得不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第四,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之准则,这是政党的权利,任何国家、任何政党是没有理由对此说三道四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但不能因此在学术的思想流派方面,成为只允许一家独尊的理由。著名学者余英时是个非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也承认“马克思在西方史学影响很大,但只是千百家之一,并未定于一尊”。(《余英时探访录》,访谈者陈致,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2页)如果承认马克思主义也是一门学术,那么,学术民主、学术平等的规则也对马克思主义适用的: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论点、结论是可以探讨和争鸣的;对马克思主义解读、引申的文字也是可以不问其地位而进行平等讨论的。因为这是弄懂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之必然的要求,否则人们仅靠被动“灌输”,岂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本文结束前,我想引用三位学者的话:一位是20世纪中叶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顽固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反对者约瑟夫·熊彼特;第二位是当代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法国人汤姆·洛克曼;第三位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海尔布隆纳。

熊彼特在感叹于马克思经济学的“伟大”时曾说:

大多数智力或想象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短的不过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世代,就完全湮没无闻了。有些却不。它们遭受了晦蚀,但是又复活了,不是作为文化遗产中不可辨认的成分而复活,而是穿着自己的服装,带着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瘢痕而复活了。这些创作,很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创作——我们的定义把伟大和生命力联结在一起,是没有弊病的。按这个意义来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的道理。(〔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页)

汤姆·洛克曼说:

马克思是现代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思的理论和其他所有理论一样,都是可以讨论和批判的。马克思深刻关注其所处的历史时刻,他活动于十九世纪下半叶,那个时代的世界同今天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正如人们所理解的那样,马克思的理论是建立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基础之上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倘若马克思今天仍然活着,他一定会修正自己的论点以反映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变化。这种想法不仅是合理的,也是符合马克思本人的信念的。尽管马克思的理论应该得到修正,但是简单认为它们已经过时或者应该摈弃的想法是荒谬的。恰恰相反,只要经济因素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主角,马克思的理论就仍然非常重要。(〔法〕汤姆·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中译本前言”第1—2页)

海尔布隆纳说:

我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是什么的分析所持的态度要更肯定得多,不管这种分析在说明资本主义将变成什么方面有什么问题。这个从简单商品开始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分析,我认为是我们所曾见过的最值得注意和最发人深省的敏锐思维之一,我常把它同柏拉图和弗洛伊德的学说相比,它是完全当之无愧的。这种分析的洞察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的,也许是最突出和最不朽的成就。(〔美〕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第62页,中国社会科学情报研究所,1982年)

海尔布隆纳还指出:

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着,我就不相信我们还能在任何时候宣布他关于资本主义内在本性的分析有任何错误。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3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这都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一个生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人——特里.伊格尔顿于2011年4月在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专著回答了这个问题,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也是当前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为什么能风靡世界,深受中国读者所喜爱?主要是因为他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对否定和反对马克思的错误观点进行了驳斥,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历史考验和实践检验的与时俱进的真理。

特里.伊格尔顿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先后担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教授。在本书中,他对于当前西方社会十个典型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文字酣畅浅白,易于理解,深入浅出,为读者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特里.伊格尔顿认为本书所提出的十个观点之所以是错的,一是既经不起历史考验,也经不起实践检验,有悖历史,不合事实。二是这些观点,或是出自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而别有用心地曲解马克思,或是由于无知和肤浅误解了马克思,都有失公允,远离真理。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受到广泛质疑,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曾经在西方遭遇冷落的马克思主义重新被人提起。社会主义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力量,在金融海啸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正是基于多年对马克思主义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认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

反对和否定马克思的观点为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作者以申辩式的写作手法提醒了人们,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驳斥,马克思以科学、辩证的方法诠释历史,但着眼点仍是人类的未来,马克思所要颠覆的正是资本主义带来的人与物质异化的事实——而这正是资本主义越成功、道德就越败坏的原因。本书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其对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彻底的揭露,还在于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当今社会同样适用。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从正面论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体系,是对人类社会以及自然和思维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是科学真理,因而是对的。

二、马克思主义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和实践检验。自马克思诞生100多年以来,无论是资本主义在危机中发展的历史与实践,还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与实践,都已无可辩驳地证明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是对的。

三、马克思主义经得起西方世界的围攻和诋毁的考验。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不仅遭到了资产阶级学者前所未有的攻击和诋毁,而且遭到了资产阶级政府无所不用极其的禁锢和围剿。令西方世界不可思议的是,在对马克思的围攻和诋毁的意识形态战争中,资产阶级学说虽然像走马灯一样层出不穷,但都不敌马克思主义,一个个败下阵来。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通读下来,总结出几点感受:

文风犀利,旁征博引。本书中对那些攻击、讽刺和谩骂,作者以牙还牙、借力打力,批判见招拆招,揭露入木三分。全书文风犀利,既有文学色彩,又有批判精神,读起来既痛快又过瘾。书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跨科学、跨时空的典故、名著、寓言、案例、数据随手拈来,用起来游刃有余、恰到好处,不仅可读,而且可信。

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面对否定马克思的错误观点,字里行间明明白白、准确无误地表明:马克思是对的,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更没有终结。而该书对否定马克思的错误观点的批判,没有含糊,没有遮掩,始终旗帜鲜明。面对西方世界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否定,作者没有退却、毫不妥协,表明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立场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一边,旗帜鲜明地坚持、捍卫和维护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4

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如果上微博,很可能会加入“辟谣联盟”。这位被查尔斯王子称作“可怕的伊格尔顿”的大学者当然不会在意诸如“北京地铁迷药案”之类狗血流言,他毕生针对的都是文化领域里那些关于马克思理论的流言和偏见。新书《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几乎就是辟谣体——归纳出十条当代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流行偏见,然后逐一驳斥。每条偏见两百字左右,最短一条(译成中文)一百六十五字,稍稍缩减就是一条微博: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马克思相信存在某种任何凡人都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封建主义注定将孕育出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总有一天也必将为社会主义让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论不过是世俗版的天命论。它和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统治的国家一样,都是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冒犯。

其他九条归纳一下,大约两条微博也能装下:社会主义是一种乌托邦理想,马克思完全忽视了人性天生自私好斗。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违背多元主义。唯物论者轻视精神、道德、宗教,更是崇尚暴力革命,崇尚国家,反对市场,消灭个人自由。马克思理论一旦付诸实践就会带来恐怖、独裁和暴政。工厂林立的时代过去了,社会流动性增强了,阶级消亡了。新的政治激进主义诸如女权主义、环保主义等等都已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传统,总之,马克思过时了。

是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处境。马克思曾经宣称共产主义的幽灵已经降临欧洲,如今马克思主义自己变成了幽灵。国际共运惨败,逢凶化吉的资本主义可以狠狠嘲笑失败者,何况有人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犯罪。马克思主义的丰富被遗忘,马克思主义的力量被封印。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在1960年代曾经满怀痛苦地为马克思鸣不平:“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忘恩负义史。后生者只是一味地捞取和享用好处,至于为好处所付出的代价连想也没去想……”如果没有马克思和工人运动,也许工人们到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女店员也不会享有能够自由自在喝咖啡的礼拜天,但是女店员宁可在床头挂满各种明星相片而对马克思不屑一顾。

伯尔的观点在伊格尔顿的新书里获得了形象的比喻:马克思主义者就像拿着手术刀的医生,只有有病的人才想找医生,病好了就赶紧摆脱。医生深知这一点,但还是尽心竭力救治病人。资本主义的病情不会被永远治愈,伊格尔顿说,新的全球政治经济危机又开始召唤马克思大夫的幽灵了。

看得出来,伊格尔顿是在对善良的常人说话:你们只是好了伤忘了痛,错误不在于你们,而在于那些别有用心的偏见。所以伊格尔顿开始釜底抽薪、厚积薄发,逐条收拾这些偏见。就像微博上一样,谣言的转发率总是十倍于辟谣,而辟谣的功夫必须要百倍于谣言才行。伊格尔顿功力深厚,洋洋洒洒写了十多万字,好在体贴易读,其中不乏许多长度在一百四十字之内的精辟之言,很适合“转发”几条:

如果真是宿命论,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还要为政治斗争而大声疾呼呢?如果社会主义真的是无论如何都会来的,我们只需坐等社会主义到来就好了。

任何事情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是不同于宿命论的。就连自由主义者也相信死亡的必然性。

伊格尔顿没有点任何人的名字,但是我们很容易想到卡尔·波普尔。他在具有当代自由主义圣经地位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开篇,即通过对黑格尔的曲解来认定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宿命论或者目的论。对黑格尔的如此曲解同样出现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里,罗素嘲笑道:仿佛宇宙在渐渐学习黑格尔的理论从而不断进化为绝对精神。二位流行思想家的信徒也就跟着相信:一代宗师黑格尔真会笨到看不出来精神根本不会自动发展。

意志当然不会自动上升到能够代表进步的“绝对精神”,必须努力去争取。这就好比不是每个人都能自动升入名牌大学,你必须积极努力才有可能。黑格尔实际上在提倡“杰出”意志。伊格尔顿则说:“如果社会生活中不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或者大体上可以预判的趋势,所谓‘有的放矢’就根本无从谈起。这并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选择题。除了不变的铁律与纯粹的混乱之外,我们还有很多选择。”“马克思是个人自由的明确拥护者,并且一直热衷于讨论人如何超越历史的局限,选择不同的道路。”

说到道路,伊格尔顿说革命当然不是唯一道路,但革命往往是被既得利益集团逼出来的。“时下,无疑多数西方人声称自己的立场是反对革命的。这其实意味着他们反对某些形式的革命,却偏爱另一些形式的革命……这些人大都会无条件赞成美国独立战争。”他认为泛泛地反对一切革命、暴力和权力也是不负责任的。这一点中国读者想必深有体会,如今许多爱心人士阻止不了凶手的暴力,就转而阻止法律对凶手行使暴力。伊格尔顿说,“和众多自由主义者不同,马克思并不反感权力。为了安慰弱者,告诉他们‘权力是个坏东西’的说法是不可取的,尤其是那些手握强权的人更不应如此。”弱者反对一切权力的结果是:权力不会消失,只会更容易被不反对的人得到。这就是清高的恶果。

伊格尔顿狠狠批评了假清高的知识分子——“由于知识分子不需要像砌砖工那样劳作,他们就可以认为他们自身以及他们的思想是独立于社会其他部分而存在的,而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话的意思是,那些宣称自己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往往就是意识形态分子。在一个几乎人人都自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时代,这样的话该多么逆耳。如果说马克思是医生,那么伊格尔顿就是药。伊格尔顿完全支持对自由的追求,但是他要提醒:思想与实践都不可脱离现实基础,轻浮任性的自由不值得追求。

伊格尔顿把“经济决定论”这项指责还给了对手——“在经济上奉行还原论的,恰恰是资本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资本家唯利是图,根据经济利益衡量一切,他们的理论家更是热衷于用“经济理性人”这个概念解释一切人类行为,但他们却责怪马克思主义是简单的经济决定论!当然,有钱又有闲的人可以去学学插花、瑜伽、古琴,念念国学念念佛,显得自己很多元,很丰富。可是伊格尔顿对此不依不饶:“富有者往往把精神问题视为高高在上地俯视日常生活的独立领域,因为他们需要一个远离自身的粗鄙物质主义的藏身之处。这样看来,麦当娜这样的拜金女郎会被犹太教的神秘哲学所吸引,也在情理之中。”“马克思认为快乐是一种实践活动,而非心理状态。”看到这样的话,那些扎堆念经或者参加各种心理修炼班的高级白领、富二代们会不会败兴?会不会不爽?

先别不爽,听出来了吗,不爽的是伊格尔顿自己。眼见那么多似是而非的谬论横行,大学者不吐槽都不行了。不过既然选择了进入吐槽世界,就要能忍受别人的吐槽。吐槽的逻辑是,你吐你的,我吐我的,管你吐啥。自由主义者当然率先吐了,Libertarian Papers上有位美国的文学研究生批评伊格尔顿随机杜撰了十条偏见,却对经济学一窍不通。这位美国青年大约相当于我们的豆瓣青年——立刻祭出米塞斯与哈耶克,把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老话再讲一遍,宣布马克思主义已死(马克思主义被宣布已死很多次了)。这位青年还举了例子:工会运动要求增加工资,而增发纸面工资的结果是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工资下降,所以工人抗争结果反而对自己不利,不如做顺民接受低工资,这样资本就愿意雇用更多工人,增加生产,造福大家。看,多么有条理的歪理,但这只能证明他对马克思一窍不通。混淆纸面工资与实际工资这档子事是蒲鲁东干的,马克思早在《哲学的贫困》里就嘲笑了蒲鲁东要用“劳动券”代替货币的想法。马克思明白工人要的不是废纸,而是真正分享剩余价值和政治权力。

美国《国家评论》的副主编威廉森写了篇《伊格尔顿为什么是错的》,干脆宣称气得读不下去伊的书。我觉得生气是好事,因为一生气就会“妙”语迭出。他宣称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恰恰就是之前美国政府在房产方面采纳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央计划经济政策。如此混淆资本帝国的国家政策与社会主义经济构想不要紧,只可怜美国被他说成了苏联第二!伊格尔顿确实没有仔细谈论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只是马克思本人也没有明确提出“计划经济”这个词,他更多谈论由生产者代替资本家来掌控生产。有人说计划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结果,但是辩证法从来不单独肯定或者否定某件事物,而是看到其中的矛盾因素与积极因素。马克思对市场经济评价不低,伊格尔顿则认为马克思主义蕴藏了丰富的可能,并提到包括市场社会主义在内的多种有待完善的资本主义替代方案,只有心死的人才拒绝去发掘。

威廉森接着宣布:“在本质上,社会主义是无知和贪婪的结合体。”“第一次给他们机会就是个致命的错误,因为这个错误给世界带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屠杀和苦难。”就好像当初协约国的干涉和资本国家对工人的镇压还不够残酷似的。“资本主义的恐怖是未能执行资本主义原则造成的人类罪恶,但社会主义的恐怖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直接产物。”这话逻辑完全克隆“独裁者”齐奥塞斯库,后者说过:“罗马尼亚公有制经济出现问题是因为未能彻底贯彻公有化。”我是多么希望这些活着的死了的都能来中国的微博吐槽啊,一定能鸡飞狗跳吵成一锅粥。威廉森虽然控制不住情绪,但至少保持了言辞文明。中国的译者可就毫不伪装了,很开心地把他笔下的no sense译作“屁话”,把fossilized remains译作“残渣余孽”。吐槽,还是中国人强。

中国人更强的是“钓鱼”,微博上有人故意把这本书英文名Why Marx Was Right翻译成“马克思为什么是右派”,立刻被小资们开开心心转发了几百次。我们的时代至少已经进步到这样一种程度:浅薄要以渊博的面目出现,无耻要以良心的面目出现,迷信要以科学的面目出现,专横要以自由的面目出现……相反,严肃深刻则要以媚俗肤浅的面目出现才可能钓到读者。伊格尔顿谆谆教导,循循善诱,面向小资大众说话。但是教育小资可不容易,要会哄才行。

比如,伊格尔顿是否了解中国小资的国情?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被政治思想课所折磨,不知有多少学生考研栽在政治科上。说起来马克思和鲁迅这些伟人也够冤的,中学课本上的也就是一点皮毛,可是年年看月月看,再好的东西也会烦。一大批知识青年常常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讨厌课本还是讨厌马克思,和那位美国研究生一样,常把马克思所批评的东西当作马克思自己的东西加以埋汰。比如某位以讲段子著称的意见领袖就斥责马克思辩证法总是说事情一方面怎样,另一方面又怎样,所以都是废话。天地良心,这是连中学课本都没学好,根本不理解辩证法为何物。难怪纽约大学教授张旭东要称赞美国的思想教育办法——无需专门的政治课和教导员,思想教育就隐藏在日常生活里,隐藏在大片里,润物无声,中毒犹深。所以,在中国说“马克思是对的”阻力会很大,但潜力也会很大,取决于沉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们能否被现实再度唤醒。

相比较伊格尔顿的真诚,科耶夫就圆猾多了。这位法兰西国师级学者1970年代也曾做过“马克思是对的”之演说,但他没心情对小资们说这些,而是对着一群跨国公司老板上课:马克思之所以预言错了,恰恰是因为他的理论对了。他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危机促使资本家们按照他的提醒重建资本主义世界,尤其是重新分配了剩余价值,使得工人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来维持经济运行,从而避免了马克思的预言。但眼下殖民地的贫困就像当初工人的贫困一样威胁法兰西帝国非洲领地的稳定和忠诚,所以各位要继续听马克思的话,向非洲多分配一些剩余价值……

资本家如果听得进去,那么马克思也算是种瓜得豆。世道如此,一门原本是无产者养料的学说反倒成了资产者的健康手册。心眼明白的精英在小心翼翼地吸收马克思,聪明善感的小资却被引导着排斥马克思。越来越多的科耶夫式所谓帝王师只顾对精英说话,越来越多普世的意见领袖只忙着哗众取宠,像伊格尔顿这样愿意费力不讨好的还真稀有。不过,马克思作为幽灵是挥之不去的,只要我们无法完全欺骗自身的正义感、历史感和智力水准,他就会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无论被怎样曲解、贬损、遗忘,他都会不屈不挠地“爱特”我们。当无法掩盖的世界真相不断刺穿我们的感官外壳,我们也会不断地去“爱特”马克思,去探寻和传播现实的真理。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xdth/duhougan/2vq8xz.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