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心得体会 >读后感 >

浅谈《中庸》之道与中医

浅谈《中庸》之道与中医

《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

浅谈《中庸》之道与中医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庸》之道  

1、中医折射出的《中庸》思想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哲学思想——中庸思想。《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中和”就是说: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庸“中和”思想的烙印。

2、《中庸》语言文字是中医的外壳

《中庸》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体现着恰到好处,这正是每位中医大夫所追求的境地,不论是临床用药,还是化验检查都力求恰到好处,避免过度医疗。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医”字,《说文解字》曰:“医治病工也……从酉”,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于是,便有了《医古文》,而中庸语言文字所代表的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中国古文的精华,以医古文为代表的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坚固外壳。

3、 中国古代医家的行为闪现着《中庸》光芒

中医集中体现的就是“中和”“仁义”“爱心”等。这些都深刻融入了儒家、佛教、道教的思想。在儒释道的影响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医家,为中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医家身上无不闪现着仁爱和孝道。

仁爱: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上天灾,连年瘟疫。不到十年,张仲景的宗族200多人死于疫病者达到三分之二。这激发了他勤求古训、学医救人,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序言道“医虽小道,能救殃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孝道:明代医家汪机因母病而潜心学医,研读诸医家书,著作十分丰富。像他这样因亲人患病而发愤习医者有“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等人。

《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仁者人也”,意思是人所具有的各种美德属于仁,换一句话说,仁所涵盖的美德是仁的外延。反过来说,“人者仁也”,“仁”又是属于“人”的范畴。“仁”与“人”,如影随形,互相依存,“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即仁道,“人”必须有“仁”,“人”若无“仁”,则不成其为人。道不远人,道不离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是从反面界定“仁”这个概念的外延。“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为大”是儒学“爱人”与其他学派“爱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如墨子“兼相亲,交相爱”;圣经的“博爱”;佛教的“爱众生”。其它学派均是爱无等差,儒学的爱有等差,先是爱父母,“亲亲为大”,次是爱兄弟,“友于兄弟”,其次是爱朋友,又其次是“泛爱众”。

《中庸》曰:“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阐述了真正的孝道。

二、中医在当代中国没落下去的思考

1、过早接受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不利于培养中医思维

中医院校在中医西医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西医与中医课时安排的比例由最初的2:8变成了现在的4:6。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在讲授中医基础的同时又讲授西医基础,中医讲人是由气组成的,西医说人是由细胞组成的,中医讲心主神志,西医说心是循环系统的中枢……搞得学生云里雾里。而发展中医就要稿好继承,搞好继承就要学好中医,学好中医就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离不开扎实的古文基础,学不好古文,不去了解传统文化,不去研究中医发展历史,就没有兴趣去学好中医。而我国古代医家对经史子集无有不熟,传统文化功底甚为深厚,也正是他们有了传统文化这一基础,因此对其经验总结便能以歌诀、诗词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让后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明朗易记。如李时珍之《濒湖脉学》、高武之《百症赋》,还有上个世纪广为流传的《汤头歌诀》、《药性赋》等等。

2、传统道德在当今社会显得薄弱

当今社会,诚信已经形成了危机,孝道已经需要社会呼吁,现在的人“经济为上”“利益第一”,追求酷,追求炫,追求享受,追求利益至上,看看今天学医的人,无非就是混一口饭吃。为了理想而学医,为了拯救生命而学医,为了中医药事业的发扬光大而学医,有多少人是这样呢?

三、从医路上我的感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在中医临床岗位工作了近30年的中医大夫,此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医生这个职业,是要甘于奉献、甘于辛苦、甘为人梯的!用真诚和热情、爱心和责任去对待每一位患者,不以功利而生活,不因平凡而郁闷,每天蘸着岁月的汗水,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谱写着属于医生的生活。

在这里,我想告诉刚刚走入医药行业的年轻的医护人员们,不管你做医护是无奈的选择,还是你深心里热爱这一职业,都要接纳医护是平平凡凡、辛辛苦苦的现实,更要知道医护是需要极大爱心和责任心的职业。如果我们无法选择不得不从事医护工作,那么,我们要想每天获得一份快乐和幸福,就必须想患者之所想,思患者之所思,急患者之所急。医者父母心,我们不光要有精湛的技术,更需要有一颗爱人之心,有一种换位思考的态度!孟子曰:“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践行之,社会方能和谐,人间才能处处充满着爱和温情。心中有爱,相信我们的医护事业不再是如履薄冰!

我们没有歌唱家们的耀眼和风光,没有企业家们的独领风骚,没有科学家们的彪炳千秋流芳百世,更没有领导者们的前呼后拥叱咤风云,有的只是琐碎辛劳的生活,有的只是与患者长年累月厮守在一起平凡的日子,这就需要为医者不为功名利禄而丧志,不为平凡庸碌而抱怨。始终在这小小的田地里默默耕耘,勤恳奉献。这平平常常的日子里,孕育着伟大和崇高,包含着幸福和快乐,成就光环和辉煌。关键是我们能否持久地守住这清贫和平凡,用我们的一生恒久地爱着这块土地,不为外面精彩的世界所诱惑,专心于周而复始的、没有波澜壮阔、没有惊心动魄的平庸的医护生活,最后我们一定拥有光彩照人、令人景仰的人生。

习近平主席曾说“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的三个和谐”。我们要实现身与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必须首先实现心与性的和谐。心与性的关系就象人与法律的关系一样,不是折中,不是协商,而是绝对服从,所以要修心养性,“修心”就是修掉后天污染之劣心、之心魂、之凡心、之习性。“养性”就是回归先天之良心、之心灵、之圣心、之本性,让美好的心灵当家,让丑恶的心魂退位,就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就叫心性合一、人心和善。只有人心和善,才能实现身与心和、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只有人心和善,才能实现家庭和睦、人际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人天和美。这便是中医的博大之所在。

标签: 浅谈 中庸 中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xdth/duhougan/gqyvj.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