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心得体会 >观后感 >

八佰观后感四百字作文精品多篇

八佰观后感四百字作文精品多篇

八佰观后感四百字作文精品多篇

观后感 篇一

八佰是什么,是八佰块钱?是八佰建房屋?然而都不是,是八佰名壮士。这部影片,细致地刻画了战争的独特环境和身处其中的中国军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中国各界的反应和转变。影片以一匹被束缚着象征民主和自由的白马为线索,深刻地暗喻了战争的本质和普通人民对光明的渴望。一条苏州河分隔了仓库与租界,地狱与天堂,南岸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北岸炮火连天尸横遍野,这种直观视觉冲击太过于震撼,也使我们的心情沉重,久久不能自拔。

再绑紧点

随着日军的火力加重,国军越来越抵挡不住了。随着一声巨响,四行仓库被砸出一个大洞。日军马上就要攻进来了。在这关键时刻,一位英雄站了出来,他叫陈树生。他在全身绑了许多炸药,说了一句:娘,孩儿不孝了。便跳了下去。接着,有许多英雄也跳了下去,临走前还不忘说说绑紧点。这一下,使电影院的人热泪盈眶,使我们肃然起敬。我不禁想:如果我在那个年代,我会不会像老算盘一样苟且偷生。会不会从苏州河游到租借。想到这儿,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守护军旗

军旗,代表着尊严,但是,四行仓库,没有军旗。于是,一位伟大的女子,不顾生命危险。毅然决然的带着一面旗帜,顺着苏州河,从租借游到了四行仓库。好比从天堂游到了地狱。她来后,整个四行仓库的官兵敬礼。团长谢晋元把军旗升在四行仓库顶上,日军觉得这是对他们赤裸裸地挑衅,于是,使用飞机,对旗帜进行扫射。一人到了,下个人补上,坚持了很久,旗帜屹然不倒,说明中华民族没有被打倒。

全体冲桥

当上级对谢晋元宣布全体撤退的时候,他懵了。为什么会撤退?其实,这场战争只不过是国军做给国际看到,想让国际上在布鲁塞尔会议上同情中国,以求国际支援,其实,那场会开不开没有什么意义,看似推迟了,其实已经结束了,他们能做的,只是冲桥,用血与泪,唤醒华夏四万万同胞,他们最后死的很壮烈,故事也就结束了。当你问他们为什么拼命守护上海的时候,他们会回答,因为,那是我们的家!

弹指一挥间,中国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华为已成为了中国科技制造业的旗帜。这面旗帜,就是信心,不仅挺起了中国脊梁,鼓舞着无数中国企业与国人,也为中国科技业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就像《八佰》一样。这面旗,就像上海四行仓库楼顶的国旗,纵有千疮百孔,我辈也必须前赴后继,护其迎风飘扬,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

佰观后感 篇二

这样优秀的影片,应该在中国正常公映,而不是因为一些人的主观臆测就失去与广大观众见面的机会

大概五六年前,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几个纪录片界的好友曾经花大力气重走抗战路,其中也包括寻访正面战场的遗迹,而淞沪会战作为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后来正面战场的拍摄计划搁置,但是筹拍中搜集到的那些悲壮故事却深深印刻在好友们的心中,即使是聚会时偶尔谈及,也让闻者泪目,感佩那些曾经付出过巨大牺牲的人们,为我们民族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面战场上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备受激励。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经说过,“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所经历的牺牲已经得到举世公认”。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在二战中的贡献是被低估的。至今,国际公认的二战起始日期还沿用1939年纳粹德国侵略波兰,而不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扩大对华侵略。

所以,从年初听闻管虎执导的电影《八佰》有机会在年内上映起,我和朋友们就一直在密切关注。从片名即能感受到,《八佰》对于为淞沪会战收尾的这场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理性和克制的,它甚至没有采用史学界惯用的“八百壮士”一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管虎用一个“佰”字,克制地体现了中国人都懂的中国军人内涵。

6月初,我有幸参加了《八佰》的一场内部交流观影。16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置身于82年前那个特殊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繁华的英美租界,一边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奋战的四行仓库。管虎不愧是老辣的导演,用最简洁的空间重建,即实现了对整场战役的全方位还原,解决了战争片最困难的微观战场与宏大叙事之间的矛盾。这样举重若轻的结构,甚至连《敦刻尔克》也无法做到。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确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的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比如说,影片一开始就是从逃兵的视角进入的。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场。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影片的这个设置看起来像是常规的戏剧性设置,小人物逆袭成为英雄,但是如果查阅史实就会发现,这个设置其实包含当时非常真实的背景。第一营本来的确有800个经过德式训练的士兵,但是经过淞沪会战的消耗,人数已经大量消减,而且经过多次兵员补充,士兵多为周围省份的驻军,到四行仓库保卫战前,被送到上海的很多都是在7月7日战争爆发后招募的尚未完成训练的新兵。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湖北方面不愿意将他们原用于同共产党作战的训练最好的军队送到上海。也就是说,这个看似黄埔嫡系的加强营,实际上更像是一个中国草根百姓组成的义勇军。从这个视角进入,四行仓库就更像是一个中国抗战的缩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蒙昧初醒的国人,在租界-苏州河-四行仓库构成的这样一个微型国际化空间中,被迫直面大敌压境、列强环伺,不得不为尊严而战、为家园而战,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因为逃兵这个比较低的进入视角,围绕这场战役的众多幽微面貌也得以充分展现,并潜伏了巨大的提升空间。

比如说苏州河对岸租界的中国看客们。最初他们只是有幸身处一个特殊领地而得到庇护的幸运儿们,对于战争,由于之前的节节惨败,绝大部分人已经几乎失去了信念,他们能做的顶多就是围殴落单的假想敌,喊一喊民粹的口号。但是,当他们从对岸的四行仓库看到了这个民族真正的尊严和希望,便会毫不吝惜地拿出身上的金银、掏出家中暗藏的武器,甚至为支持对岸的兄弟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再比如租界里的各国观察家们,他们原本置身事外,以为这是一场没有什么悬念的战役,人们唯一的兴趣似乎是下注预测多少小时结束战斗。“八佰”终将让他们肃然起敬,并作出合乎人道的反应。

而这部讴歌“壮士”的影片中,女性们的表现也不输男儿。杨惠敏这个送旗女英雄大家比较熟悉就不用说了,姚晨扮演的何香凝这个角色虽然出镜不多其实更有说头。作为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遗孀,何香凝本可以在国外安度余生,但1931年九一八之后,何香凝便回到中国,致力于促成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先于宋美龄组织了中国最早、最大的妇女抗敌后援会。片中上海女性捐献金银首饰等种种支援行动,背后都有何香凝的影子。

关于杨惠敏送出的这面引人注目的青天白日旗,无论在史实还是在电影中,都没有过多的党派含义。由于当时中国整编部队没有准备中国国旗和军旗的惯例,在史料中,杨惠敏所送的当时的国旗,是上海商会集体准备的,在电影中,刘晓庆饰演的一位普通国军军官的遗孀承担了备旗的任务,虽然缺乏明确的史料支持,但是有其合理性。在这里,这面旗帜通过充分的铺垫,幻化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并成功激励了所有目睹这一刻的国人,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勇气。

在我看来,管虎导演的这部《八佰》最厉害之处也在于此,他根本就没打算给战争的领袖们任何出镜解释战略的机会,却非常高超地诠释了这场战役的价值。电影独辟蹊径地将焦点落在普通人身上,细致地刻画了这场战役的独特环境和身处其中的中国军人的成长以及中国各界的反应和转变。这样诠释的史实基础在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甚至远远超出了国军首脑蒋介石的预期,以至于最终不得不派出特派员来劝退这些战士们。也正因此,在电影的最后,“八佰”壮烈之后的悲情穿透银幕,让82年之后的观影者感同身受。当然,蒋的抗战表演思维也埋下了其最终失败的草灰蛇线。

如果说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一场智慧与热血并重的战役,《八佰》就是一部智慧与热血并重的电影。看完这样难得的现实主义巨作,有种马上写观后的冲动,可惜因为事先收到观影提示希望公映后再评价,只得按下冲动,静待电影公映。

在观影后数日,看到那篇由公众号“红星干部培训”发布的公号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应当拿出什么样的献礼片?——电影创作倾向问题学术研讨会纪要》。文中称一个名为“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的机构在京举办了一场“电影创作倾向问题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说是电影创作学术研讨会,却似乎重点针对了《八佰》。而奇怪的是,尽管所有与会人士都在发表对《八佰》的意见,对我这个看过《八佰》的人而言,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却是,他们并没有看过这部影片,甚至连这部电影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档期之类(七·七纪念日前夕而非国庆档)都没有搞清楚,就主观臆断《八佰》有偏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倾向。这样的批判本身似乎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沼。

研讨会认为“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在表现400壮士誓死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的同时,揭示400壮士悲剧的动因,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总结历史、开辟未来,无疑是很有好处的”。因为没有看片,他们不了解的是,《八佰》对于400壮士悲剧的动因揭示甚至超过了对于誓死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的表现。

而研讨会“从剧组和相关人员透露的信息来看”,得出结论“用历史碎片掩盖历史的本质真实,对于国民党的抗战做了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美化。这种偏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倾向,是不应当受到鼓励的”。看过电影的人才能明白,《八佰》关注的恰恰不仅仅是那些闪光的历史碎片,而是致力于挖掘历史的本质真实,关注身处这场战役的各个层面的中国草民与中国士兵,让这场战役的壮烈与悲情同时力透银幕。如果说《八佰》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我真的无法想象,还有什么样的创作,能够如此客观地表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与必然。

必须对邀请我看片的人说一声抱歉,忍不住提前发表这篇观后感。我的出发点非常简单,这样优秀的影片,应该在中国正常的公映,而不是因为一些人的主观臆测就失去与广大观众见面的机会。

我十分赞赏一位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的评价,“在抗战中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不同政党、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为战胜法西斯而奋斗,这对当今世界仍有借鉴意义”。我想,这样的统一战线精神,历久弥新。

佰观后感 篇三

今天,我们全体人员观看了一部振奋人心,令人动容历史题材电影《八佰》。

我们生活在如此繁华昌盛今天,是多少革命人士不惧危险,不怕牺牲为我们后辈打下江山。在观看电影中,给我带来震撼感想不是一点点,在电影中虽然刻画每个人性格不同,但是都是有血有肉,铁骨铮铮硬汉形象,为了保卫祖国最后一道防线,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电影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有许多情节让人泪目。

在观影中,让我印象最深是河对岸爱国民众不畏惧生命危险,趁着夜色游过河对岸将国旗带到四行仓库,交到壮士们手中,在危险面前,在正义面前,团长选择升旗,他希望这样选择能够燃气中华人民斗志激情,也让中国人民燃气希望,不要隔江犹唱后庭花。为了鲜红旗帜能在四行仓库平台上升旗,战士们奋力抵抗,以血肉之躯,前仆后继。守住了战士们用生命献血凝固而成国旗,让它屹立不倒。战士们用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不会倒下,中国不会亡。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之际,我们会前仆后继去战斗,维护国家民族尊严屹立不倒。

河对岸有爱国人士,也有麻木不仁一群人,随着镜头在浴血奋战坐以待毙间来回切换,让我感觉到民族悲剧,八佰壮士是个孤独存在,即使绝望死亡感,无力感,却丝毫为动摇战士们爱国之心,他们愿意舍生取义,唤醒对岸掩耳盗铃式自欺欺人。

当然,整部电影下来,那些用生命用血肉来守护国家战士们,是真正英雄,是名族之魂。明知仓库是坟墓,甘愿舍命守护,明知前面是刀山火海,拼命也要遵守军令。

致敬那些舍生取义民族英雄,八佰壮士誓死不退血性中国人宁死不屈民族气节,这些都应该被平年代我们铭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们应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xdth/guanhougan/wq483q.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