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个人文档 >社会实践报告 >

经济发展社会实践报告多篇

经济发展社会实践报告多篇

经济发展社会实践报告多篇

【第1篇】社会实践报告:经济发展篇

xx年8月2日,xx大学南门外,搭乘盛京淅淅沥沥的小雨,xx大学硕博足迹社会实践团即将踏上奔赴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xx乡的征程,一个耕生在大山里的黔北小镇。从xx到西南,历白山黑水至云贵高原,六颗赤诚之心让距离成为过眼云烟。雨依旧下,列车鸣笛,梦想启程……

两天两夜的行程过后,我们终于踏上了遵义这片红色的土地,我们沉醉于革命老区的迷人魅力,呼吸着山城清晨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宁谧祥和的气氛。稍作休整,我们与xx的归程乡亲一起,适往xx。

西行的客车上,我们看到崎岖的盘山道,秀色竹林,葳蕤茶田,悠闲的水牛,重叠的青山,还有质朴热情的村民,更有背竹篓的可爱老人。三个小时的行程过后,终点xx,起点亦xx。

次日清早,晨光泛起,民声缭绕,随着集镇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开始了用脚步丈量xx,用镜头勾勒xx,用对话呼吸xx,用心灵感受xx的历程……

我们行在xx的乡间,走遍下辖的九个村落,与喂鸭路上的小女孩对话,与赶赴集市的老人家问候,与打工归来的人父寒暄,与xx的秀美山川同行,与留守儿童游戏,与空巢老人相伴。一年一度的庙会上我们体会着古朴山村的风土人情,下坝村的“阳光课堂”里我们感受着祖国花朵的蓬勃朝气,乡镇府的座谈会上我们聆听着基层园丁的肺腑之言。

继续行走在乡间,我们用心感悟,用心思考,聆听着它的历史,感受着它的美好,探寻着它的故事。我们,将沐浴在这淳朴的民风、起伏的山峦、清透的溪流、纯粹的笑颜中,恪守“足迹访基层,践青春之行;谏言新xx,励青年之志”的实践愿景,与梦想一同,镌刻青春,建功韶华。

青山绿水间,我们展开用脚步丈量xx的行迹……

阳光课堂

第 “根深叶茂”——xx经济发展篇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而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受到各级政府及领导的高度重视。

中共xx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强调“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是中央顺应“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着力于解决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的“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宏伟事业所做出的与时俱进的战略决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xx大学“青春建功走xx”社会实践团队赴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xx乡的实地考察研究,在对xx经济发展现状考察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其当下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实际与自身专业所长,寻找相应应对措施,最终对实践活动进行成果展望,希望更好服务和发展xx的经济建设事业。

一、经济现状

(一)生产规模

xx乡矿产资源有限,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来源以外出打工和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经济来源主要有三大支柱产业:烤烟、茶和特色农业(包括魔芋和何首乌)。其中烤烟种植面积7500亩,每年收购量达150万斤,年产值约1500万,纯收入600~700万元。茶园25000亩,投产5000亩,每亩年产值约8000元。政府对此扶持力度较大,免费提供茶苗和种植技术,建设加工厂房五间。魔芋种植农户有227户,种植面积449亩,每亩产量达10000斤,收购价1.5元/斤,采取订单销售的模式,是未来重点发展的一个方面。何首乌种植面积达3500亩,人均每年纯收入可达3500元。

(二)科技投入

政府与企业对该乡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已初具规模,建有各类农业科技服务站,并定期对农民的种植生产进行指导,还建立了各类试验田。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促进各个时期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国家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推广方式不断创新,重大技术推广成效显著,依法监管能力不断增强,国际交流合作蓬勃发展”等主要成效。但在xx乡走访调研中,发现农技推广也面临着推广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队伍素质、保障条件等多方面的不适应,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二、存在问题

(一)现代农业方面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是比传统农业更为发达的一种农业发展形态。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农业,应当具备传统农业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和优点。如果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现代农业可以理解为“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形态。其中,高产出是目标。产出低的农业,是传统农业,而不是现代农业。高投入是手段,没有高投入,就难以实现高产出。高产出的内涵应当比较丰富广泛,应当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好。也就是说,建设现代农业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

1、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

2、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

3、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4、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现代农业形态的判断,从根本上说,应当是基于这四大目标的实现程度。这四大目标是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至于通过何种途径实现这四大目标,需要哪些条件,则是现代农业的外在特征。

如何衡量以上四大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利用四个方面的指标,即: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与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率。

1、资源产出率

资源产出率包括土地单产、饲料转化率、水资源产出效率等。资源产出率高是现代农业最基本的特征,这意味着使用同样的自然资源投入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使用较少的自然资源投入生产出同样数量的产品。这样,在有限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就可以提供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食品消费需要和工业原料需要。

2、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直接与农民的收入有关。劳动生产率不高,农民的收入就无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必然高,因为人自给自用的数量是有限的,多生产出的东西必然要销售出去。但是,反过来却不能成立。即商品率的高低并不能明显地反映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产品质量与安全性

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直接与产品的可用性和人们的健康有关。质量和数量也有密切的关联性:质量有严重缺陷的产品,至少等于是次品,减少了可用的数量。更严重者还起到反作用。根据具体产品的不同和健康要求的不同,衡量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一定的技术参数。

4、资源利用率

资源利用率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一些本来荒废的资源,例如荒山和水面,利用现代农业措施就可以将其转化为资源,从而提高了资源的数量,减轻了对原有资源的利用压力。或者,一些农产品副产品例如秸秆和牲畜粪便,在没有利用的情况下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但是,如果采取现代农业手段加以转化利用的话,就可能变废为宝。在农业与农村环境形成了优美的景色时,又可以为开发观光旅游农业提供契机,使得原来没有利用或者利用不充分的农业与农村资源产生出价值。反之,那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的生产方式是不能认为是现代农业的。

通过以上四个指标来衡量,可以发现,xx乡的现代农业化程度还比较低,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

1.自然条件恶劣

xx乡地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均可耕地少,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并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差。贵州是我国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多民族山区省份,是我国喀斯特地貌也是世界三大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的几何中心。贵州省喀斯特面积13 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3.8%,全省87个县、市区中有喀斯特地貌分布的县、市区达83个,占全省县、市区的95%;全省91. 7% 的耕地、85. 3%的农业人口、94%的粮食产量、95. 7% 的地区生产总值均来自于喀斯特地区。

xx乡平均每个农户的耕地只有一亩;畜牧业的养殖规模也比较小,传统的家庭小规模养殖仍是畜牧业的主体。这种小规模生产方式,既对农产品产量(土地单产和畜牧生产率)有很大约束,也对农产品质量尤其是质量安全有很大约束。

2.农技推广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是,农业科技的推广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由于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推广的手段过于单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我国农业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过程中,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反映出制约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1)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与市场运行机制不相适应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及运行机制,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是政府支持农业的依靠力量。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这是计划经济条件所决定的,这种农技推广模式,目前已明显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当前,随着粮食购销价格的放开,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明显加快,科技农业已经显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种植什么产品,需要什么技术,基本上都由生产者自己确定,如果再采用原有的推广方式,就无疑等于剥夺了生产者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另一方面,农技推广体系内部也存在着运行机制不活的状况,从而影响和制约着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在基层农技推广单位,普遍存在着经营性职能和公益性职能不分现象,为了多创收、多受益,农技推广部门不愿花大力气去搞公益推广事业。

(2)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农技推广的力度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政府部门要注入一定的示范启动资金。

据了解,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 6% ~1%,发展中国家也在0. 5%,而我国不足0. 2%,人均经费更少。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农技推广单位是国家全民事业单位,财政部门要保证其工资及正常推广事业费。但是,由于乡镇财政困难,加上乡农技推广站人员多,负担相当繁重,很多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得不到保障。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卸包袱”现象,为了生存,把农技推广部门推向市场,去从事一些非农技推广工作,不少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忙于经营种子、化肥、农药、兽药等,通过实体创收,以解决职工生活待遇问题,从而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农技推广部门被拍卖或撤销,造成人员离岗和流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3)农业科技成果现状与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人多地少,长期以来,粮食一直短缺,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主要是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全国农业科技成果总量虽然不少,但是存在增产性技术多,质量效益性技术少;粮食作物方面技术多,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方面技术少; 产中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丰年有余,这样就出现了农业结构性矛盾。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实施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这样农民就迫切需要蔬菜、花卉、畜牧、水产、农产品加工、优质农作物和畜禽的良种繁育等方面的技术,而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却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4)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转化质量

农技推广队伍的总体素质偏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现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长期从事传统农产品的技术推广工作,技术单一,同时又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的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据统计,xx乡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有80%是从事传统农产品的技术推广工作的。

②由于农技推广工作环境不佳,待遇不高,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高学历的人才,推广工作有“后继乏人之忧”。加上过去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机构专业分工过细,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益农业多样化发展,对农民缺乏足够的权威感。

③重科研、轻推广的问题仍很突出。科技人员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的多,下到第一线推广技术的少。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与研究经费之比约为1:2,而国外的经验是推广经费应高于研究经费。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素质的提高。

(5)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表现为:一是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与推广部门联系松散,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申请立项、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不多,造成大量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技进展的新情况,所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解决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针对性不强,供求不对应。二是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3.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生活条件差,该地区长期交通闭塞,境内公路网不发达,局主要城市较远。边远村寨多为羊肠小径,运输靠人背马驮,对外交流十分困难。经过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和新阶段扶贫开发,贵州xx乡地区交通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xx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贵州贫困地区实施重点扶持政策,通过实施以村级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使xx乡的公路建设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由于喀斯特环境恶劣和历史遗留问题,xx乡的村际公路大多数仍然是简易的泥石道路,路面凹凸不平,交通条件差。

长期以来,xx乡地区的水利设施非常落后。没有大、中型水利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很少,严格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中低产田面积大,抗灾能力弱等,人们还处于靠天吃饭的格局。

4.文化素质不高

农民素质较低的情况也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该乡现有农村劳动力中有37%的人文化程度为小学、文盲和半文盲,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3%。这种状况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要求。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

(二)特色农业方面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及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和常规农业相比,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资源优势、市场经济竞争优势和技术优势,是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并主导一定区域内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是建立于特有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的,资源优势是特色农业的优势,所以特色农业就是资源优势农业,没有资源优势就没有特色优势,更没有经济竞争优势。

xx乡已经把魔芋和何首乌的种植作为该乡的特色农业来发展,并决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天然的弱质性以及xx乡的特色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1.规模经营尚未形成

特色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生产,不是普通的农业生产,它的运行和发展依赖于市场需求,受市场竞争规律的制约,这就决定了特色农业是商品经济,而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因此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一定的规模是很难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和竞争优势。目前xx乡的特色农业生产大部分仍然是分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单独生产模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仍未形成,这不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特色农业抵御市场风险。

2.生产效率亟待提高

特色农业缺乏产业化生产的社会分工和协作。如上所述,xx乡的特色农业生产仍然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还未形成,产业化的分工协作模式十分缺乏。社会化的分工协作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产出的重要途径,分工促进了产出增加和经济增长,这早已为斯密的分工理论所证明,因而缺乏分工协作将会降低特色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得建立于产业化生产基础上的先进适用技术很难推广和应用。这将极大地阻碍特色农业的效率提高。

3.龙头企业未成气候

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发挥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有限。如xx乡虽然已把魔芋和何首乌作为特色农业来发展,但是还未发展期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小规模企业多处于成长初期,数量少、规模小,,对市场经营的拉动作用不足,对于其它农户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有限,对特色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协调力、凝聚力较弱。因此要加快xx乡的特色农业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

4.自然灾害影响巨大

特色农业生产受自然风险的影响较大。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灾害(主要指气候因素)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和其它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较大,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xx乡地处云贵高原,气候环境恶劣,因而气候变化对xx乡特色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大。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特有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自然风险的存在使得特色农业生产的产出和收益十分不确定。因此自然风险的存在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5.特色农业认识不足

对于特色农业的正确认识不足。由于特色农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因而在一些地方对其的正确认识不足。如认为特色越多越好,因此在发展中就出现了不顾实际和自身能力的“遍地开花”式的所谓特色农业,最终导致了各地的产业结构趋同、产品结构趋同,造成产品竞争力下降,反而失去了特色。又如认为发展特色农业就是变卖资源、发展规模越大越好等错误认识。这些错误认识的存在将导致特色农业发展偏离正确方向,甚至于误入歧途,因此必须予以纠正和澄清。

6.种植技术参差不齐

农户种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大力发展。据调查了解,村民反映自己所种植的魔芋和何首乌多是模仿他人的种植方式进行种植,所受到的农技培训也是小规模定期的培训,而且次数较少。同时,虽然农户接受了培训,各群众的接受程度不同,种植、管理水平有高有低。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大力发展。

(三)产业化进程方面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农工贸、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所能带来的效益是极其叫观的。农产品的供应链,是指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xx乡农产品供应链现状的主要特征为:

1.核心企业弱小

核心企业弱小,供应链组织困难。拿茶业来说,与邻近的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相比,这一问题尤为明显。田坝村初具规模的茶庄有十余家,其中也不乏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所在地区茶业发展的产业化,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休闲旅游业等。

2.市场主体分散

市场主体过度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农业产业链中的市场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淡薄,总体索质较低,即使是合作社,规模也较小。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

3.加工环节薄弱

加工环节薄弱,对消费者的需求考虑甚少。农产品的深加工问题虽然受到各层而的关注,但最终消费者的需求与价格接受能力信息传递不畅,占据这部分价值空间的推动力依赖于组织和分工,规模效应也必须有组织才能实现。

4.物流发展滞后

物流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长期以来重农轻商的观念使得很多人认为经商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农村把从事运销的人称为贩子,多少有些贬义。农村道路、通讯条件差,包装、运输、存储业的落后加剧了物流的不畅。

5.产业联系不紧

农业与非农产业联系不紧。产业联系是伴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和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必须形成广泛的产业关联,以向社会提供商品为基本目标的,并通过一定契约关系、利益关系直至是组织关系建立起稳固的业务关系。当前,一些地方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是在农业的圈子打转转,就是考虑如何从农产品在流通领域打开销路,最多是追求农副产品的加工。没有把向社会提供商品作为最终目标,也没能考虑如何使农业与非农之间去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契约关系和组织关系,形成直接和稳固的业务联系。

三、建言献策

(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政府和农业生产者的共同努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任何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最终都需要通过他们的努力来实现。但是,政府职能的发挥对于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三个一号文件,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与此同时,建设现代农业获得了高度的重视,被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加以强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关键是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各项投入,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全面提高政府的公益服务水平。

1.加强农技推广能力

xx乡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作用尤其重要。近年来,我国超级稻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较大面积的试验田单产水平已经达到了每亩800公斤以上,但是xx乡稻米单产水平近xx年来却没有显著提高,产量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力应是原因之一。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提高xx乡的农业科技推广能力:

(1)重点加强政府科技推广部门的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科技服务站的作用,使之切实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村级农民技术员(村干部)等的纽带。在税费改革等一系列农村改革之后,村干部的管理性职能将弱化,可强化村干部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信息员职能。

(2)建立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结合当地的主要产业,每个行政村确立一名农民技术员,可以从村干部或者示范农户中产生。主要职能是联系上级技术推广部门,对当地农民实行现场指导。农民技术员属于兼职的,政府可每年给予适当补助。其特点是既节省经费,安心工作,又贴近生产第一线和农民。实际上,一些地方的村干部或者示范农户已经在发挥着这样的作用,给予他们一定的名义和补助,将会更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更好地发挥作用。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在走访中得知,很多农户感觉种植水稻的收入还是比较客观的,但由于该地区地表水系缺乏,地下水资源未进行开发,又缺乏相应的农田水利设施,制约了水稻的种植,只好改种其它低产值的农作物。因而,各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以及山区的梯田修建等都将成为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它们对提高单产起到重要作用。

3.完善产品补贴制度

现在已经实行的粮食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对于促进农产品生产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应当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除了粮食之外,针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应完善对其它支柱产业的补贴制度。

4、加大公益服务投入

政府对农业的公益性服务,除了科技创新与推广之外,还包括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与标准、食品安全管理、农民教育与职业培训、农民合作社服务与培训、法律法规服务、资源保护等。政府在上述领域的公益服务,对促进农业生产重要具有重要作用。

(二)着力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的发展,会很容易产生品牌效应,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主要有:

1.加强技术培训

农业技术部门要加强种植基地的技术培训力度,增强农户的科技意识,提高农户的科技水平,不断创新和发展特色品牌,力求持续壮大发展。要切实根据魔芋和何首乌产业的发展情况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带动xx乡特色农业产业更科学的发展。

2.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特色农业的投资力度,制定可行的发展思路,用于种植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发展特色农业。

3.引导产业转移

引导产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转移,带动农户多方面发展特色农业,延伸相关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质量,继而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4.推广特色农业

加大力度推广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引导规模效应,使先富带动后富,扩大魔芋和何首乌的种植规模。

(三)努力完善农业产业链

1.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链是根本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的优势,规避和减少其不利因素,需要有效实施对农业产业链进行管理,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链。

(1)尽可能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

延伸和拉长农产品链的关键是拓展农产品加工业。xx乡现有的农产品加工能力十分薄弱,技术水平差,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低,加工企业规模小,附加值较低。只有延伸农产品链条,才能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有利于减缓农业的弱质性。

(2)突出整链意识

只有整链协作互动,每个环节的作用才能发挥。只有最终产品被市场接纳,各环节的价值才得以实现。因此,要强化整链运作意识,产业链的各行为主体就应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确保产业链的整体利益大于各个参与者的局部利益,使上下游各环节利益与整个产业链的利益紧密联结起来。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来整合和引导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3)强化协调机制

理顺和协调农业产业链,目的是使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顺畅,降低交易费用,获得整链效益。目前,关键是要减少流通环节,流通环节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产业链的延长,相反容易使信息失真、资源浪费、效益下降。要积极推行定单农业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人为割断产业链,将农产品生产流通纳入正规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同时,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农业产业链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创立适宜的渠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确保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输。

(4)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稳定衔接

在依靠科技进步拓展产业链条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产业链的技术一致性和稳定性,不仅要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进步,而且要力求上下环节之间技术衔接合理,产品性能协调。要根据下游产业或最终市场的要求,在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2.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着力点

供应链的核心是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会提高产业的附加值,还会创造就业机会,并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发展龙头企业的主要措施包括:

(1)以优惠的政策导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涉农产业。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受自然条件限制,风险较大,而与广大农户的生产、生存息息相关,社会影响面大,售价千元的劣质种子就能导致几万元的损失,消费者需求变化大、要求高,只有解决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与利益关系问题,才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涉入。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现有企业能在更广大的空间寻求优惠,快速发展,使部分地区率先取得突破;

(3)解决好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资金支持问题。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受季节影响,资金占用量很大,在国家粮食体制改革和现行农发行政策规定条件下,混合所有制及外资企业很难取得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大量资金支持,成为龙头企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4)对土地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的约束要探索解决办法,土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能够给农民带来更好的收益,如何组织,使龙头企业能按照企业和市场需求安排生产非常重要。

3.组织农户参与农产品供应链是关键

对农户放开产业链的其它环节,让农民(不仅仅是农产品)进入产业链的各环节,才能使农民从农产品深加工和贸易(甚至涉外贸易)中分得利益。初级农产品被加工流通企业一次性买断的做法,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实施产业化经营,让农民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农民不仅仅经营自产初级产品,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产品深加工和大流通的要求,真正进入市场。

目前,xx乡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专业合作社,部分能人跑市场,搞销售,各家各户按统一的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包装,但由于存在一些问题,发展并不好;二是“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搞订单农业,农民承担较小的市场风险,但受到龙头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整体效益并不稳定。

依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市场不稳定,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不对等,为了维护农户的利益,最直接有效地办法还是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但要进一步解决现有的问题。

合作社的特点在于,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充当中介,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龙头企业提供收购、粗加工等服务,降低了农户、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使双方之间的联结程度更为紧密,利益分配更趋合理。在这种组织形式下,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通过合同等方式联结。龙头企业委托合作社组织收购农产品,并支付给其一定佣金,或根据合同,合作社负责收购农产品,龙头企业按其收购数量,给予一定的提成。

这种利益分配机制有助于减少企业与单个农户之间进行协商、签订经济合同的交易费用,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经济利益通过组织章程及合同联结起来,合作社不以盈利为目的,其收入在扣除自身组织的积累以外,还按成员的交易额,返回给成员一定利润,或按合作社成员入社的股金,进行“分红”。

这种利益分配机制还有助于保护农户的利益,使广大农户组织起来,进行规模生产达到规模效益。成立合作社的一个直接作用是促进了农民的自由联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了加工企业直接面对众多农户难以有效运作的状况。企业与合作社签订供销合同,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按合同运作,克服了各企业争原料“大战”,使当地农产品市场规范有序。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交易中显示了合作经济组织保护农民利益的特有优势,已经或正在成为农村中一支重要经济力量,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合作经济组织很可能成长为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主要组织形式,因为合作社毕竟是分散的、弱势的农民自助性联合组织,惟它能更直接代表农民社员的合法权益。

四、成果展望

(一)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机制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农户等各方面的努力,因而,建立以政府政策为主导、龙头企业创新为着力点、示范农户科技推广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机制,能够很好的维持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活力和普及推广的效力。xx乡应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借助公益科技服务机构,努力培育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并在基层农户中选取文化素质高、农业生产有带动性的农户作为示范户,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二)创建“文化中国茶城”的品牌效应

茶叶的种植一直是xx乡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茶业的产业链并不完备,缺乏从种植、加工、销售为一条龙的产业体系,也没有充分挖掘茶的文化内涵。为了创建品牌效应,借助湄潭县翠芽茶的知名度,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xx乡已把创建“文化中国茶城”为发展目标。在进行村落面貌改造,创建文化氛围的同时,健全茶业产业链,培育产业龙头企业,扩大影响力,并发展相关的“消费-休闲-服务”体系,有望打造名副其实的“文化茶城”。

(三)打造别具一格的特色农业示范基地

魔芋和何首乌是xx乡的特色农业,也是xx乡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由于种植规模有限,难以发挥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xx乡应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适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特色农业的种植规模。并要加大经济投入力度,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扩大下游产品,提高利润空间。在此基础上,仿照茶业产业链,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第2篇】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办事处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办事处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办事处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办事处位于####市西北53公里处,北靠好仁办事处,西与大石寨镇接壤,南与归流河镇毗邻,东与察尔森镇隔河相望。##办事处所辖8个嘎查、6个直属和条管单位1个国营林场,20个自然屯、30个艾里、总户数为2508户、其中农业人口2206户、总人口1.02万人口、有汉、蒙古族、达斡尔、朝鲜、鄂伦春、等民族,其中蒙古族占94%,现有耕地7.64万亩,其中水田1.2万亩,林地23万亩,大小畜4.6万头只,年积温2200度——2400度,无霜期110天——120天(其中光荣嘎查110以内),年降雨量240——300毫米。

按照科右前旗《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方案》通知要求,办事处按照通知精神认真开展了活动,对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两级干部思想、更新观念、推进办事处经济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特别是10月25日,办事处党工委班子成员一行6人对两级干部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办事处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集成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办事处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能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开放关系到办事处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方向,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显得极其重要。

二、当前办事处两级干部科学发展程度的具体表现。

(一)科学发展方面普遍存在一个“慢”。

经过调研发现,办事处一些同志发展眼光狭窄,对新形势下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开放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认识不够,科学发展节拍总是慢些,而“慢”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差”,就是落后。这就启示我们,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就能实现“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就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破除“慢”字,要正确把握兴安盟、科右前旗经济发展宏观形势。要清醒地认识比别人慢一步,就落后了一个时代。我们尤其要以积极作为的心态,把该做可做的事全力做好,不该做不能做的事坚决不做,原来该做而没有精力顾及好的,现在有条件了要抓紧做,有些将来才能做的事,现在也可以提前准备。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抢机遇促发展。

【第3篇】暑假实践关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省沿江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发展的南延东进,尤其是产业布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逐步深化,区已经成为我市沿江大开发的主要战场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区正面临着实现经济发展提档升级、二次腾飞的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强力推进作为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外向型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近期我们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从具体因素分析:我们采取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抽样调查的方法,先后召开两场座谈会(外向型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和从事招商引资工作街道分管领导座谈会),向比较有规模的驻区三资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走访了部分三资企业。从企业发展状况、投资环境、政策环境、产业环境、竞争环境、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对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外向型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调查发现,约70%以上的外向型企业都处于盈利状态,但也有个别企业因产品营销或内部管理等问题,出现了亏损,有的甚至已经停业。对于是否在区追加投资,占54.5%的企业表示还没有确定,只有27.3%的企业明确表示要追加投资。多数企业盈利而又对未来追加投资持观望态度,说明既看好中国的市场前景,坚持做好在中国的投资布局,又采取了小心谨慎的应对措施。因此,我区外向型企业发展状况总体良好,但喜中有忧。

2、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分析。

调查显示,69.7%的外商对政府办事效率、政府官员及公众对外资的态度、执法机关依法行政、廉洁自律和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较为满意;65.5%的外商认为在我区投资的一般管理成本、劳动力成本、当地员工素质、短期资金的可获得性和基础设施属中等水平;对于中方履行合同的状况,90.9%的外商还是比较认可的。这说明,政府对外商服务的水平还应进一步提高,在提高当地员工素质和短期融资、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上还应进一步挖掘潜力。对于在华投资动因,74.2%的外商认为是利用母公司的特有优势和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与高成长性,并且预期有好的投资回报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很重要;66.7%的外商认为这是其母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要为已在华的其他子公司供货、服务和建立海外市场出口基地;75%的外商把投资的低成本、分散风险、克服贸易壁垒和母国政府的促进政策作为一般重要的因素来考虑。这说明对外商来说,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开拓中国巨大的市场,并从中获得很好的投资回报是最重要的。因此,吸引外商过来投资的招商工作固然重要,而为引进来的企业提供后续服务也不容忽视。对于投资所在地的选择,88.5%的外商对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员工来源、低运作费用和便于开拓市场等五个因素看得较为重要,而对合作者的要求、外籍人员子女的安排等属于次要考虑因素。这说明招商引资与促进经济发展是一个互动过程。招商地区既要做好硬件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又要做好软件工作,如对当地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机关运行效能等。

3、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4、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产业环境分析。

5、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竞争环境分析。

对于在华竞争优势,93.8%的企业对公司产品系列、制造技术、资金实力、员工培训、母公司品牌、协作企业等六个方面相当有信心。对于今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与困难,主要是担心法律环境不完善、不能及时收回货款和政策不连续、不一致等,其次则为走私与假冒产品、地方市场保护主义、当地员工协调、文化适应等方面的因素。这说明我们要学习并适应在wto的游戏规则下开展经济活动,要提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连续性、公平性,要倡导诚信守法,努力打造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从而让外商放手投资、安心经营。

二、加快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今年是全面实施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经济新一轮腾飞的加速之年。我们建议:

1、要注重对产业规划的后续研究,以科学的产业规划引导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的产业规划,明确的功能定位,是发展好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前提,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根本指南。没有科学的产业规划作指导,经济发展就没有重心,招商引资就没有方向。实际上,我区已经尝到了注重产业规划的甜头。这几年来,区委、区政府根据全市总体规划和地域及经济发展潜力,特别是结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产业规划,提出了构建一带两区三大板块生产力布局和三集中的规划思路,以此引导全区的经济工作,突出强化配套功能,抢抓大道、疏港大道、仙新大道建成通车有利契机,高品位搞配套园区规划,严格按照配套功能化布局,编制控制性详规。仅年-年,我区先后累计拨出1000多万元,用于对接开发区产业规划,编制了全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和产业园区的规划,并重点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攻点,搞好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产业与环境相映衬,人与自然相交融的生态园区,从而做出了配套经济的特色。在编制全区规划的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又立足全市、全省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专门编制了《区开放型经济专项规划》,针对期间产业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期间面临的重大机遇,对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发展措施、产业布局和行业选择等进一步明确,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符合区情,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我们今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根本指南。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个规划的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多选符合产业规划、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后劲足的项目落户,不选低技术、没潜力、没后劲的项目。多选具有产业集聚效应、龙头潜力的项目落户,不选产业关联度差、没有带动效应的项目。多选土地集约、生态友好的项目,不选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项目。同时,我们还必须加强对详细产业规划的后续研究,根据全市、全省、经济发展态势和产业规划的推进情况,及时对有关指标进行修正和调整,使产业规划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2、要善于引势、借势和造势,为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拓展更大空间。如果单从我区自有的发展资源来看,似乎空间越来越小,优势越来越差,发展壮大经济越来越困难。但区域内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蓬勃发展的仙林大学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强大的产业集群,形成的四大支柱产业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特别是平板显示器的集群,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显示器产业基地;仙林大学城则具有丰富的人才技术资源。如果能很好地从他们那里引势、借势,经济的发展必将是附之青牛,一跃千里。区委、区政府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整合三区优势资源、实现三区共同发展方面大胆创新,尤其是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间,还以此为专题,在三区干部群众中进行了一次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大讨论活动。经济部门也积极探索,定时定期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沟通联系,互通信息资源。在每季度的招商会上,还专门邀请经济技术开发区分管招商的领导和具体招商人员以及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老总座谈,互相交流,并将的投资环境和区内资源进行介绍,重点推出与之相配套项目。在招商策略上,也紧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特色,利用其已有的产业集聚效应,从适应其发展趋势和延伸产业链上进行招商,从而引进了相当一批配套项目。在项目选择上,主攻其工业项目引进同时,加大配套项目和服务项目的引进,努力营造研发在总部、组装在开发区、生产配套服务在这样一个工业经济联动发展格局。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今后,我们还应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与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林大学城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搞好服务和对接,明确定位、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实现政策上互动、优势上互补、发展上互促。我们还要善于造势,根据规划,将加快建设5个中心,即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东部城市绿化中心,这5个中心都和我区有极大的关系。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中,把能源产业主要布局在区,沿江规划了5个电厂。这些,都是我们营造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因素,必须认真进行研究,科学加以利用。

3、要创新体制、统筹协调,提高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整体效能。招商引资工作必须全区上下一盘棋,整合资源,统筹发展。我区现行的招商体制,在一定时期成效是非常好的,调动了全区上下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积极性,但其弊端已经逐渐显现。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在提高全区招商工作的整体效能方面大胆创新。一是招商政策要一致,避免无序竞争。要研究制定一套符合实际、具有特色、全区协调统一的招商政策,在土地出让金、税收减免等方面都一致起来。不能再单纯地强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街一策、一企一策、一时一策。二是招商信息要互通,避免资源浪费。要建立招商信息通报、协调机制,可以区招商部门为中枢,以各街道、部门为节点,建立招商信息的交流系统。三是发展利益要共享,避免利益失衡。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要从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高度,制定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使提供招商资源的各方,都能合理地分享项目落户发展带来的收益。四是招商形式要创新,避免守株待兔。要积极探索网上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招商活动。要加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等方面的合作,组团出击,壮大声势,联合招商。五是招商队伍要专业,避免才疏心浮。招商引资工作涉及项目论证、营销策划、金融贸易、商务谈判以及注册登记等广泛知识,要求招商人员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力度,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经济、法律、金融、外语等专业知识,也有广泛的公关、谈判等技能的高素质的专业招商队伍。要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招商人员的积极性。

4、要优化硬环境,进一步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工业向园区集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近年来,我区主要围绕服务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好配角,大力实施专业化协作配套工程,以园区为载体,突出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以工业为核心的配套产业。到年底,全区投入工业园区的资金就达2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8亿元,重点建设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配套企业相对集中的配套园区,并实施市场运作,按照五通一平标准要求建设园区。今后要进一步加快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为全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和自身发展、项目承载能力等方面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我区更快、更好、更有效地承接经济技术开发区辐射奠定坚实的基础。

5、要完善软环境,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一要完善一条龙服务流程。对企业来讲,时间就是效益、就是金钱。周到高效的服务,可以减少企业运行成本,增加企业竞争活力。我们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大胆借鉴外地好的做法,从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工商税务注册到各项检查验收,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使招商项目尽可能快地落成投产。二要建设一站式服务窗口。目前我区机关部门相对比较分散,企业人员办事很不方便,有时难免跑冤枉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关工作整体效率。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政务大厅的建设,使所有涉及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的部门集中办公,并按照工作规律,合理安排部门顺序,科学设计工作流程,使企业人员不出政务大厅就能方便快捷地办好所有事情。三要切实保证有关政策落实。充分用好用足用活省、市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各项政策,让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政策利好的实惠。四要努力维护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要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对企业的监督和检查,公正执法,公平执法,杜绝滥用权力的行为。要加快征信体制建设,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要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五要加强与企业的跟踪联系,搞好延续服务。我们不仅要在引的过程中热情周到,也要在进以后热情不减,使企业感到我们始终在关注着他们,为他们服务。要与进区企业保持经常性的密切的联系,掌握企业运行情况,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4篇】暑假实践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现况调研报告范文

去年,区政协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就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开展重点调研,经过走访辖区范围内的近10家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召开了各类民营企业家参加的座谈会和政情通报交流会,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有四个特点:

3、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贡献份额幅度增加。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二。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高力集团的落户,科技、制药的崛起,铅锌银矿、金陵石化化工二厂等一批大中型国有集体改制企业的加入,我区建设、房地产、方圆置业、苏星汽车修理厂的成功改制都进一步增强了我区民营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全区民营企业在扩大劳动就业上贡献突出,几年来共吸纳5400余人就业,成为吸纳征地拆迁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重要渠道。

4、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去年,区政府按照省、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发展,做好服务,狠抓规范,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来抓,着力引导民营经济走规模发展的道路,走现代企业的发展道路,走改制发展的道路,不断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层次,增强民营经济的发展后劲,推动了民营经济增长速度的再加快,总量规模的再扩大,发展层次的再提升,使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在走访、座谈、调查中,听到了民营企业家对政府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二、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区民营经济在发展规模、质量、环境等方面较之过去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省、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造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的最佳环境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1、旧的思维定势依然存在计划经济时代民营经济就是私人经济、甚至个体经济的习惯思维普遍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私人经营者自己的事。虽然民营经济逐步上升为区位经济的主体地位,但过去有些管理部门职能没有及时转变,观念没有调整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指导作用。区由于历史的原因由农业区转变而来,基础条件薄弱,传统的民营企业规模小、技术差、资金少,客观上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当前政府部门往往重视大型的、高利税的民营企业,忽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行为,不利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致使我区民营企业处于低层次的发展状态。

2、产业规划滞后缺乏对民营经济总体长远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配套。目前,政府已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究竟如何推进全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如何设计民营企业的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从哪里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如何抓落实、抓实效、抓成果,还没有可以遵循的长远规划和配套政策作支持。

3、管理阙失在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中,甚至存在与公有制企业不同的双重标准,还不能做到主动地关心他们、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不合理的收费和不应该甚至非法的乱摊派时有发生。职能部门之间的规范相互冲突,市、区的同性质部门重复收费、国有企业享有的有关国家政策优惠,民营企业不能平等地获得,政策的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使民营企业处在一种不公平的政策环境之中。

4、培训短腿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采用传统的家长式或家族式管理模式,现代管理知识匮乏和管理手段落后。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家迫切需要提高经营水平、管理创新水平,需要熟悉国际规范的知识和与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一些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劳资关系处理不好,容易滋生社会矛盾;有的经营者同时也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企业科学管理重视不够,企业经营状况起伏波动较大。

企业的员工培训问题也比较严重,引进人才难或引进人才留不住,用人只能降低标准。在民营企业经营者的队伍中,不乏低学历者,企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没有部门来管、来抓。因此,导致民营企业短期行为和缺乏发展的长远眼光。

对劳动力的培训还没有有效的措施,没有能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合适合用的劳动力,大量的失地农民没有现代工业的劳动技能,就连基本的工作规范、法律常识、安全要求、企业制度都不了解,影响传统民资企业与现代工业的接轨。

5、服务不到位对引导懂管理、精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从事民营企业,缺乏独立运行的政策措施和优惠待遇,有一些优惠政策受到部分执行部门拖延、推诿不能落实而流于形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突出。我区工业园、创业园、科技园还很少有能真正让科技人员动心并去创业的优厚条件,与杭州、苏州等科技园相比,我区民营科技园对高科技项目在资金、地方性收费、土地出让或批租、人才使用等方面力度不够,在政策扶持上还缺少吸引力。其结果,使我区的民营经济多数处在附加值较低的传统产业之中,民营企业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些部门重结果、轻过程,重口号、轻落实,重形式、轻扶植的官僚主义作风。另外,在公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的进程中,政府部门如何引导,使这些企业规范化,理顺原有劳资、债务、产权等关系,缺乏一个公正的中介组织(不是政府所属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帮助促进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来规范运作。

6、没有特色产业群区一直没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象以纺织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以五金为代表的家庭作坊--家族企业发展模式,广东(东莞)以外来加工业为代表的产业群。目前全区以整机装配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农字号的奶业、花业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以汽车建材为龙头的商业、服务业起步晚,规模效益尚未体现,没有成为产业链。

上述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区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实现,阻碍了利用民营企业优势来嫁接公有企业作用的发挥。因此,从我区整个经济发展的高度重新对民营企业进行定位,不断改善民营经济的经营环境和政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三、关于扶植、促进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要确保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步入健康的快车道,首先必须解决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引导更多有知识、善经营的高级人才加入民营经济的行业。同时,从地方政策上完善有关法规,确保民营企业的利益不受侵害。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规划要先行在我区发展规划中,将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个专题加以研究,请专家论证,通过人大作出决议,纳入我区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之中。还必须明确规定优先扶植的产业领域或高科技领域,作为镇街发展民营经济的依据。

第二,政策多扶持其一,加强民营经济的政策制定工作,将民营经济的发展纳入地方法规的保护之下,使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放心,让计划从事民营经济的人才放心。同时规范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将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有关民营企业的有关规定、优惠待遇和优惠政策以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便于执行。打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界限,在科技项目申报、政府资金利用等方面应享受同等待遇。其二,对民营高科技企业,建议设立区长专项资金,同时配套专项政策和使用办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吸引高级人才加入到民营经济的创业中来,以此带动我区民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三,建立我区鼓励高级人才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工作的特殊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在市人才政策的框架内,建立人才储备制度,人事部门对民营科技园从事创业或工作的高级人才管理要提前介入。其四,鼓励有条件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对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的关注是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招商局要引进投资少、技术要求不太高的小项目,或者主动的牵线搭桥,围绕大企业设置一些加工点,组织联营性质的合作社,给与小额的贷款,廉租用地等,帮助他们创业,带动就业,维护稳定。其五,加大宣传与指导的力度,做到政策透明,执行规范,改变政府与企业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建议政府拿出专项资金,支持简报、电视台、广播电台辟专栏用于政策宣传、信息发布,节约民营企业管理、经营、交通的费用。

第三、管理更规范规范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一是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对我区的民营企业实行挂牌管理。即对民营企业的收费标准、税收标准、检查标准、由谁负责检查实施等,由区政府统一制定。检查人员凭区政府统一印发的证件从事对民营企业的检查管理行为,凡是超过规定的任何内容,企业有权拒绝执行。对于与市政府有关部门相抵触的标准,重复的收费要主动地协调,甚至干预。二是对民营企业实施素质创新计划。参照国家经贸委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的做法,对我区民营企业经营者坚持制度化培训,有效地提高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三是关注改制以后的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去年以来,全区改制工作进展顺利,改制以后的企业情况复杂,区政府应当主动介入,帮助理顺产权、劳资关系,健全基本的组织、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跟踪政策与法规的服务,减少社会矛盾。四是城市化发展中的原工商户的安置问题。大拆迁以后,本区的常住人口相对集中,在规划上要考虑划出一定的区域和空间,作为个体工商户、小型的民营企业的安置,不能一拆了之,不能一方面鼓励新人办企业,一方面又挫伤老业主的积极性,配合城市化的进程,设计功能区,科学指导安置,避免无序的竞争。

【第5篇】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前,我们事先做好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并请当地学校的同学作为我们的向导帮助我们完成调查。

在当地,我们分别采访了村委会领导和许多当地村民。组员们用自己礼貌的态度和真挚的感情令村民对我们敞开了心扉。但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在采访工作结束后,我们却得到了两种完全不用的信息。一方面,是代表官方的村委会领导发表的说辞,另一方面,是来自广大基层群众反馈的信息。

首先我们前往的是该村的村委会,这栋二层小楼与周边还比较落后的景象相比格外惹眼,宽敞的办公会议室和不斐的红木家具让我们不禁感叹这还只是一个村级政府。接待我们的是一位职务类似助理的工作人员,他向我们介绍到:_____村从20xx年开始经济结构调整。到目前,已经发展成以矿山开采和矿石深加工为支柱产业,农作物种植为第二产业以及少量第三产业为辅的经济结构。_____村背靠塔山,矿石开采以大理石,汉白玉,红砂岩为主,在就地加工后可制成各种石雕,板材,玻璃,胶水等,成品在销往北京市区、河北省等地的同时还出口到中国台湾和日本。农业作为第二产业,种植作物有玉米和小麦两种,并有少量果树。第三产业是一些企业,有月饼厂,箱包厂,福利纸箱厂,为全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有一定创收。

村里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流动人口较少,并且贫富差距不大,人均年收入5600元上下,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谈到_____村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时,村为会领导告诉我们,07年5月市政府出资已经修好了一条贯通全村的水泥路为大家出行提供方便,今后将继续加紧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除旧建新,即以村委会出面的形式,由投资商出资为村民推除旧房每户建起一座二层别墅,将村民住宅集中,空出的宅基地用于建设企业厂房,发展如物业公司的第三产业经济,以解决住房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在村委会采访的近30分钟的时间里,通过领导给我们的信息,最大的感觉就是这里人民的生活正在向小康迈进,这里的未来充满希望。尽管现在并不富足,但是在这样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实现小康只是时间的问题。

走出村委会,我们走进村子先看到的就是刚才提到的水泥路,路旁的砖房还算整齐,我们就选择从这里开始采访村民。

村民对我们很友好,我们在攀谈中提到想核实一下村委会告诉我们的信息是否属实,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给了我们这样的答复:全村几乎所有的经济来源就是农作物种植,品种有玉米和小麦。土地资源匮乏严重,人均不足4分地(4分地约为150平方米)。一年一收,但因村里的灌溉用井被村委会所有,灌溉成本高于农作物实际收益,35元/小时的价格令农民难以接受,所以农田生长只靠自然降水。这样一来每年打下来的粮食仅够自足,基本没有富余的粮食作为商品粮出售来增加收入,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而村领导所说的矿石开采和加工厂到了群众这里则表示前几年这里的矿山和加工厂都已经不属于本村,矿石开采被一个叫天龙集团的公司买走,加工厂也已经卖给了外村。然后我们说到种田没有既然没有农业收入那生活怎么办,一位老人说农闲时村里的轻壮都会出去打工,务工的地点一般也不会太远,基本都在大石窝的石材加工厂里。农忙时回家的人也不多,这样一年下来,人均年收入4000元上下,和村领导给出的信息有一定差距。除此以外,村里的月饼厂以为经营不善已经出售,对面的福利纸箱厂也早已倒闭,所谓的第三产业只不过是两三家条件破败的小商店。其他人还告诉我们,村里的这条水泥路是今年五·一修好的,刚过一个月,路面就出现裂痕和掉渣现象,据说这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政府拨款建设的。而我们看到应该是水泥筑成的路面里却不合比例的混进大量沙子和石头。紧接着。村民看到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子从我们面前路过后马上催促我们赶快离开,这是村委会的人。无奈之下我们继续前进,和不远处的一个的看着摊子的老奶奶了起天来,说明来意后老人家说,现在家里没有任何耕地,5个孩子全部在市区打工,每个月依靠儿女寄回来的一点生活费度日,摆这个摊子卖的都是一些很便宜的糖果,因为村里的小孩子很多,也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玩的东西,也是为了给自己无聊的生活一个精神的寄托。

调查进行了刚刚不足一个小时,我们的心情越发沉重。我们发现,在北京,还有的地方的生活水平和我们有着天壤之别。于是下一步,我们准备前往村民所说的已经被收购的矿山去看一看。

沿土路一直走,会看到地面上很多的还未雕琢的汉白玉原石,继续走,就是一个废弃的汉白玉加工厂,厂房外面有废弃的石坯和吊装设备,这些都紧邻一个沙石厂,但因为工人们似乎并不欢迎我们的到来,所以只好放弃了对这里的采访计划。在靠近山脚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些堆砌的红沙石,原来这是一个开采和初加工一体的厂。就在碎石机前,这里的老板告诉我们:红沙石的主要部分是表面的红沙,可制成胶水,玻璃等,中间白色石 头部分主要用做雕刻。这个的几个工人和老板并不是本地人,靠把原石粉碎后出售红沙的初加工来赚取利润。几年前从村委会手中买来了这里红沙石的开采权,每年只向村里缴纳少量的费用。在正常使用炸药开山炸石的情况下,两台碎石机年产量约为16000吨,可是炸药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限制,并且工人工资,运输费用也不断上涨,进而影响了产量,现在的收入也只能勉强支撑。负责深加工的厂子都设在周遍的村子,在_____目前还没有。

走出采石厂,在来时的路上我们遇到一位放羊的大爷,听口气估计是位老红军。因为没有土地,所以只好以放羊糊口,他向我们感叹:哪个农民不想老老实实种地,但是共产党把我们活命的根子都拿走了,本来就不多的土地都拿去建厂,最后落得工厂没建起来耕地也没了。我的这些羊有二十多只,连填饱肚子还是困难呢,拿什么去提高生活水平。想想毛主席时候的领导们都是怎么为群众服务的,现在的干部,老人也只能摇摇头。再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老人的一句话至今让我记忆深刻:“谁要是占了共产党的便宜,算谁厉害”。从话语中,透出对当前一些领导的强烈的不满。

至此,调查已经基本结束,在返回学校的路上我们的小向导对我说,尽管大家说的都带有一定情绪,有些偏激,但是基本上都是事实。

所以,我们根据一路上看到的,听到的,对该地区的经济情况做一个总结:该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群众住房一砖瓦房土房结合居多;耕地面积少,灌溉困难,农业果实仅够自给自足,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支撑;矿石开采加工作为当地的的优势项目已经被别人占领;第二第三产业几乎崩溃;人均收入约4000元/年。

从整个调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来看,农民的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仔细想来不无道理。政策的扶植是一方面,最主要的一方面,从农民对村委会的不满就可以看出,问题出在领导班子自身,作为人民的公仆,是为自己牟取利益还真正为人民服务,这就需要各位领导扪心自问了。

【第6篇】经济发展实践报告

苏州西山岛是我的家乡,其现在当地经济主要以旅游业发展为主,辅助各种农产品种植销售。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因此消费就不高。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因此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欢迎。

苏州太湖西山农家乐的主要类型:

1.农家园林型。这里位于苏州市“国家旅游度假区”内,是享誉全国的国家森林公园、西山国家地质公园、枇杷、杨梅等果品采摘、假期旅游度假胜地。“苏州西山农家乐”发端于此。它荟萃着川太湖西山农家休闲旅游的主要特色,展现着“苏州西山农家乐”的巨大魅力。

2.花果观赏型。以苏州西山东湾的农家乐为代表。苏州西山枇杷、杨梅和西山碧螺春等优质果品远销全国乃至海外,果品收入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以春季赏太湖西山梅花、夏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使其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卖果不如卖花,让人先饱眼福,后饱口福,它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嬗变。苏州太湖西山山水果在提高其科技含量之后又着力提高其文化含量,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观光农业,开启了适宜林山区发家致富的新思路。

3.景区旅舍型。以西山小樱桃农家乐、石公山、缥缈峰、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中低档次农家旅舍价格合理,价格低廉,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居家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环境,景区“农家乐”因而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

4.花园客栈型。以林屋洞、三山岛、明月湾等地的西山农家乐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使之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向现代化谱写上光彩的一笔。

苏州西山农家乐发展前景与规划

乡村旅游虽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但总体上还是一个尚未规范、管理滞后的市场。应加强进行监管和规范,促进市场的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

1.组织推动。包括景区推动,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带动、辐射和吸收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的接待和服务。

2.政府推动。由政府主导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资金,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收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

3.公司推动。即“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地方风情、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

4.精心规划,强化监管。注重整体性和连续性,充分考虑地方的自然风貌及特点和文化特性。同时监管好每一个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的细枝末节,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和乡村旅游集体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服务素质和水平,提升服务品牌和形象。

5.突出特点和自身优势。比如突出乡村的地域风情、传统文化优势,挖掘古村、古镇、古迹、典故等文化内涵;突出体现地域特点,在建筑、饮食、生活、农耕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地体现出地域风情、风貌、生活习俗等特色。同时,还要着重考虑突出绿色、环保、休闲、娱乐等特点。

相信通这样下去的西山,一定是有潜力的西山。

【第7篇】大学生家乡经济发展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的:通过对朝阳的调查反映近年来的发展面貌,从而体现出朝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生活和经济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为朝阳以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政策和经验。并为将来的朝阳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二、实践过程:

实践安排:①从报纸、新闻、网上查询资料文件;②走访个别乡镇,调查相关部门; 实践时间: xx年寒假。

实践地点:朝阳各乡镇及相关部门

社会实践内容:1、五年来家乡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xx年,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奋进,埋头苦干,圆满完成了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46亿元,增长2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6亿元,增长45.1%;国地税收入完成67.7亿元,增长45.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8亿元,增长60%,实现了“奋战三年、再造朝阳”的首战告捷。回顾过去五年,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常态化的新形势、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新机遇、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各种要素制约的新考验,我们朝阳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实现了“xxx”规划的高起点开局和高质量运行,连续三年在省政府工作指标考评中进入前三名,绘就了朝阳历史崭新的篇章。

2、五年来城乡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

五年来,我们以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突破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全面展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连续两年保持下降态势,空气质量优良率由79%提高到95%。我市还主张还林还草,荒山更是栽上了各种果树,城市的绿化建设更是无以言尽。我市还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等殊荣。

3、五年来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情况:新建和完善了4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改扩建医疗服务用房30万平方米,覆盖全市96%以上的街道。市县乡三级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4、五年来农村合作医疗的进展:新农合人均保障标准提高到100元,以村、家庭人口为单位参合率分别达100%和93.5%。25万城镇居民开始享受全民医保。派驻1337位(次)名医进行下乡义诊,4.6万农民群众享受免费医疗服务。

5、五年来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心城区、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农村非农业人口低保标准分别提高36元、30元和29元。新建农村饮水解困工程436处,彻底结束了重度缺水群众取水远、吃水难的历史。通过项目扶持,有效改善了2万多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社保、扶贫等工作全面完成预定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4.02%。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实现10700元、4940元和370亿元,分别增长18.8%、19.6%和16.8%。

6、五年来家乡的教育取得的成就:七是新建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17所,新增寄宿学生2.55万名。全部免除了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课本费。提高了1.08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贴标准。全市新建普通高中7所,对原有高中和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进行了改扩建,基本实现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城镇化;大力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撤并农村中小学807所,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78所;新组建了朝阳工程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在校生实现倍增;中国民航大学朝阳飞行学院实现招生,朝阳师专迁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教育事业已整体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7、五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改变:生活好了,人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不会再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了。在这样小康生活的基础上,人们也都开始注重起了精神享受,闲暇的时候打打牌,放长假的时候旅旅游,逛逛街等等一系列非物质的享受。热门的思想变了,他们不再只是追求“面包”,而是进入了对快乐生活的追求。

8、家乡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养老的方式: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标准提高97元,10.3万企业退休人员从中受益。农村非企业退休人员也购买养老保险以保险老年的时候能有个生活保障

9、五年来人们居住条件改善情况:城镇楼房建设显著增多,城市人口也都搬进了崭新的居民区。在农村,二层小洋房也越来越多,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质的飞跃。

10、城乡业余文化生活变化情况:在城市内,公共健身设施的安装工作已经完成,大量的健身设施都已投入使用。人民公园已经免费向市民开放,而且有更多的公共场所供市民们活动;在农村个乡镇还举办了秧歌表演队,农民朋友们也可以在闲暇的时候出来放松一下。

三、实践结果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朝阳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国民经济步入快车道,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朝阳这个小小的城市在党领导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困到小康生活,矮平房到高楼大厦,黑白电视变彩电,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除了解决温饱问题,还注重精神生活。

朝阳取得辉煌成就: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3、工业经济迅速崛起,重点产业贡献突出。4、固定资产投资硕果累累,城市面貌焕然一新。5、流通市场繁荣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6、财政实力显著增强,金融信贷日益活跃。此外,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教育事业欣欣向荣,卫生医疗条件显著改善,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我们武平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创出一个美好的新生活。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

作为一名中专生,这是我进入中专后的第一个假期,而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地进入社会,靠自己的力量做一点事;第一次尝试在去有意识的完成一个课题;第一次去做一些调查,第一次去做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情;第一次体会大家一起用心,劲往一处使,努力完成调查,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总之,参加这次社会实践,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体会了很多,深深感受到家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以及人们生活的日益优越,更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惠对家乡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对于自身,不仅丰富了阅历,增加了经验,还有利于我们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信朝阳的美好前途指日可待。

标签: 多篇 实践 报告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grwd/shehui/651w8v.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