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个人总结 >学生工作总结 >

小学生单元总结多篇

小学生单元总结多篇

小学生单元总结多篇

【第1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第2篇】小学生寒假单元作文:总结寒假

时间飞逝啊,转眼一个月的寒假就结束了,总结这个寒假我真的学到了不少东西。

在寒假期间,我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来充实自己,通过看书,看杂志,上网等多种途径来度过自己的寒假生活。当然最有意义的事情还是去了解中国的年文化。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之国,历史悠久,以前过年从没想过要去深入的了解它。

在我们那边以往只是在走亲访友中度过了,但是今年的形式却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不只是呆在家里,而是邀上几个好友外出游玩。说起这个来我印象特别深,因为今年我也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出去游玩了一番,那感觉真的是很舒服,比起以前一过年就走亲访友的好多了,而且这样也很简单,方便。

总之一句话,这个寒假我的收获真的很多。大家有没有总结下自己的寒假,有没有学到什么呢?

【第3篇】沪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范例

1、单词:runfastjumphighjumpfarridefast

2、句型:canyou…?

yesican./noican't.

module7travelandmodule8sportsday

句型:

1)---whatareyougoingtodo?

---iamgoingto….

2)---she/he'sgoingto….

---they/we'regoingto….

【第4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1、加法:

(1)能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3)能熟练完成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4)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逐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

2、减法:

(1)能从实际的情境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能根据信息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算的过程,并逐步学会合理、恰当的估算,能用估算的结果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4)能熟练完成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加减法的验算: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验算方法的数学依据和意义,并熟练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计算进行验算的好习惯。

【第5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一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一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为了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我们必须准确地掌握各种知识点,在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1-2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第1---3页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第4---5页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6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范例

(一)比的基本概念

1.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 比值通常用分数、小数和整数表示。

3. 比的后项不能为0。

4.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5.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6.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求比值

1、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三)化简比

1、化简比: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求出分数的比值后,在把分数比值改成比。

(四)比的应用

1、比的第一种应用:已知两个或几个数量的和,这两个或几个数量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60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5:7,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60人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60÷(5+7)=5人

第二步求男女生:男生:5×5=25人 女生:5×7=35人。

2、比的第二种应用: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另外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男生25人,男女生的比是5:7,求女生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男生25人”就是其中的一个数量。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25÷5=5人

第二步求女生: 女生:5×7=35人。 全班:25+35=60人

3、比的第三种应用:已知两个数量的差,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的男生比女生多20人(或女生比男生少20人),男女生的比是7: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第7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小学数学工作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小学数学工作总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2.教材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长度和质量观念是合理估测的前提。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1毫米、1分米、1千米及1吨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比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1千米。”以及安排“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10个100米就是1千米。”等等。这些内容的安排为解决诸如“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等问题奠定了基础。练习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该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4.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这部分内容一方面操作性很强,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所以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安排动静的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要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安排的教学活动要给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5.本单元内容可以用7课时进行教学。

【第8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知识点总结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知识点总结

1、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2、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3、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4、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5、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6、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 边 )。 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

7、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两边叉开的大小,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8、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9、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10、对顶角相等。

11、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和是360度。

12、直角等于90度,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

13、1平角=2直角。1周角 = 2平角 = 4直角。

14、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

15、锐角 直角 钝角平角 周角1小时,

16、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360

【第9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小数乘整数(p2、3):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 表示 1.5 的 3 倍是多少或 3 个 1.5 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 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p4、5):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 就是求 1.5 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 就是求 1.5 的 1.8 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 0 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 0 占位。

3、规律(1)(p9):一个数(0 除外)乘大于 1 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 除外)乘小于 1 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p10)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p11)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 a-b-c=a-(b+c)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 abc=a(bc)

【第10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测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测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表内乘法

1、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2、“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11篇】小学生六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小学生六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5表示求5个的和是多少?

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表示求的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三)、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画线段图:

(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或“占”、“是”、“比”的后面

3、求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

4、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相当于“×”“占”、“是”、“比”相当于“=”

(2)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单位“1”的量×(1分率)=分率对应量

三、倒数

1、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强调:互为倒数,即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倒数不能单独存在。

(要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2、求倒数的方法:

(1)、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求整数的倒数:把整数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3)、求带分数的倒数: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求倒数。

(4)、求小数的倒数:把小数化为分数,再求倒数。

3、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因为1×1=1;0乘任何数都得0,(分母不能为0)

4、对于任意数,它的倒数为;非零整数的倒数为;分数的倒数是;

5、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第12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小学生学习数学时需要多做题,练习时一定要亲自动手演算。以下是小学频道为大家提供的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复习时使用!

一、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1、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

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二、镜面对称

如湖面的倒影、照镜子都是镜面对称现象。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三、补充对称图形

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可以先在格子中找到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对称点,然后用直线连接。在对称轴上的点,其对称点还是这个点。对称轴是竖直方向的,图形左右对称;对称轴是水平方向的,图形上下对称。

【第13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知识点总结

一、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

乘法: 因数 × 因数 = 积 除法: 积 ÷ 一个因数 = 另一个因数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规律(分数除法比较大小时):

(1)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2)当除数小于1(不等于0),商大于被除数;

(3)当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 ]”叫做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 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 )

1、数量关系式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的关系式相同:

(1)分率前是“的”: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2)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分率)=分率对应量

2、解法:(建议:最好用方程解答)

(1)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

(2)算术(用除法): 分率对应量÷对应分率 = 单位“1”的量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 一个数÷另一个数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 两个数的'相差量÷单位“1”的量 或:

① 求多几分之几:大数÷小数 – 1

② 求少几分之几: 1 - 小数÷大数

三、比和比的应用

(一)、比的意义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例: 路程÷速度=时间。

4、区分比和比值

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6、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7、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7、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根据比、除法、分数的关系: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0除外),分数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比:

(2)用求比值的方法。注意: 最后结果要写成比的形式。

如: 15∶10 = 15÷10 = 3/2 = 3∶2

5.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如: 已知两个量之比为,则设这两个量分别为。

路程一定,速度比和时间比成反比。(如:路程相同,速度比是4:5,时间比则为5:4)

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

(如:工作总量相同,工作时间比是3:2,工作效率比则是2:3)

【第14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一、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

乘法: 因数 × 因数 = 积 除法: 积 ÷ 一个因数 = 另一个因数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规律(分数除法比较大小时):

(1)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2)当除数小于1(不等于0),商大于被除数;

(3)当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叫做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 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 )

1、数量关系式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的关系式相同:

(1)分率前是“的”: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2)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分率)=分率对应量

2、解法:(建议:最好用方程解答)

(1)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

(2)算术(用除法): 分率对应量÷对应分率 = 单位“1”的量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 一个数÷另一个数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 两个数的相差量÷单位“1”的量 或:

① 求多几分之几:大数÷小数 – 1

② 求少几分之几: 1 – 小数÷大数

三、比和比的应用

(一)、比的意义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例如 15 :10 = 15÷10=3/2(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 ∶ ∶ ∶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3、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例: 路程÷速度=时间。

4、区分比和比值

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7、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8、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根据比、除法、分数的关系: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0除外),分数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第15篇】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1.熟练在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计算。

2.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3.一道除法算式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例:183

(1)18除以3除以的前面是被除数、除以的后面是除数

(2)3除18除的前面是除数,除的后面是被除数

(3)18被3除

辨别:30除一个数,商和余数都是2,求这个数?

(求被除数)

30除以一个数,商和余数都是2,求这个数?

(求除数)

4.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因此一道乘法算式能写两道除法算式

例:907=6306307=906309=70

反之,乘法并不是除法的逆运算。

二、两位数或三位数被一位数除p34-42

1.横式p34、39:

两位数分拆方法:1、我们把被除数分拆成能够被除数除尽的最大整十数。

2、把剩下的整十数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被除数去除。

因此,分拆时一般先看除数,

除数是2被除数一般可分出20、40、60、80

除数是3被除数一般可分出30、60、90

除数是4被除数一般可分出40、80

当无法分出整十数时,可按乘法口决表进行分拆,便于口算。

三位数分拆方法:先分整百的,再分整十的,最后分单个的;整百的不够分,和整十的合起来再分,整十的不够分,和单个的合起来继续分。分的时候还要考虑是否方便口算。

(注意:与两位数乘一位数横式不同的地方在于没有列出加法算式)

2.竖式:

方法:(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

(2)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就看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3)当十位或个位不够商1时,要用0来占位。(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4)余数要比除数小

(注意部分步骤可以省略)

例:p37p41例3

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五落

验算方法:通过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来验证被除数与原题中的是否一致。验算时用竖式。

分析:第一题:商中间为0

第二题:被除数末尾是0,前面能被除尽,0应写在8的下方。

第三题:1,被除数末尾0除以任何一个数=0,个位商0

2,被除数末尾0前面能被除尽,0应写在4的下方。

第四题:少了落的步骤。

p41/例3/38072被除数中间为0,被除数最高位能被除尽,中间的0不需要落下。

3.估商是几位数:

主要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和除数的关系:

如果被除数最高位除数或者=除数,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是几位数

如果被除数最高位除数,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比它小一位数

例:735□,要使商是两位数,除数可以填;要使商是三位数,除数可以填。

4.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关系

(1)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例:◎□=95,□里最小填;

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是8,商是25,那么被除数最大是。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例:28□=□3,□=

5.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例:3□26,要使商的末尾是0,□里可以填。

分析:商的末尾是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

因此,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必须除尽,没有余数。

想:3□6没有余数

例:□214,当□里填时,商末尾有0。

分析:商的末尾是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

因此,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必须除尽,没有余数

想:□24没有余数分两种情况:最高位比除数小时:□填1、3

最高位比除数大时:□填:5、7、9

例:6□43,要使商的中间是0,□里可以填。

分析:商中间是0,则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

因此,除到被除数的百位必须除尽,63=2

例:□214,当□里填时,商中间有0。

分析:商中间是0,则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比除数数小,不够商1

因此,除到被除数的百位必须除尽想:□4没有余数□可以填4或8

5.p43除法的估算

例:1386商在20到30之间

步骤;1,根据除数找小于被除数却能被除数除尽的最大数因此138估成1201206=20

2,另一个商比估算出的第一个商大十因此20+10=30

(也可以根据除数找大于被除数却能被除数除尽的最小数1806=30)

常见错误:例5255=105估算:商在104到114之间

分析:根据精确计算的结果写出的估算答数

改正:商在100到110之间。

6.除法的应用p44

做题时需要注意问题,一般情况下,余数要占一份的就加1,如讲到坐船、坐车的题目。余数不够一份的,就去尾。如讲到做裤子、扎花等问题。

辨析:8个篮球装一箱,767个篮球至少可以装几箱?

分析:7678=95箱7个

题中的至少说明余数也需要占一份7个也需要一个箱子装,因此需要加1,共有96箱。

8个篮球装一箱,767个篮球最多可以装几箱?

分析:题中的最多说明余数不需要占一份。7个没有装满一箱,因此最多可以装95箱。

7.单价、数量、总价p45、46

(1)能从题目中分析出单价、数量及总价

(2)能够根据问题,灵活应用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3)拓展:能用小数表示元、角分

例:3元:3.00元小数点左边为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为角

第二位为分

1元5角:1.50元10元5分:10.05元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grzj/xueshengzongjie/4zj69p.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