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公文范文 >公文范文精选 >

贵州省荔波县扶贫开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

贵州省荔波县扶贫开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

贵州省***扶贫开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

贵州省荔波县扶贫开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

目     录<?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地貌

(三)气候资源

(四)土地资源

(五)水利资源

(六)生物资源

(七)旅游资源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三)生态建设及人居环境状况

(四)三次产业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节  扶贫开发成效、现状及贫困原因分析

(一)扶贫开发成效

(二)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

(三)主要存在困难和问题

第四节  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和发展潜力分析

(一)有利条件

(二)不利因素

(三)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

第二章  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第一节  总体思路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开发扶贫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相衔接原则

(二)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讲求实效”原则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四)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原则

(五)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原则

(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第四节  工作重点

(一)重点群体

(二)重点区域

1、重点贫困乡(村)

2、少数民族聚居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3、石漠化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4、易地搬迁扶贫地区

(三)重点产业

1、区域性主导产业及拳头产品

2、地方性特色支柱产业及主打产品

3、主要辅助性产业及品种

第三章  重点项目建设内容、投资概算及效益概算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

(一)小集镇规划及建设

(二)乡村道路建设

(三)土地整治及基本农田建设

(四)水利设施建设

(五)电力保障及农村能源建设

(六)农村危房改造

(七)农村集贸市场建设

(八)易地搬迁扶贫

第二节  社会事业

(一)教育发展

(二)科技进步

(三)文化建设

(四)卫生事业

(五)计划生育

(六)社会保障

(一)种植业

(二)养殖业

(三)乡村旅游业

(四)加工业

(五)市场物流业

(六)劳务经济

第四节  环境整治及生态建设

(一)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二)污染治理

(三)石漠化治理

(四)环境绿化美化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第二节  资金保障

第三节  技术保障

第四节  制度保障

第五节  机制创新

附件:

(一)行政区域及重点贫困乡(村)分布图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

(三)主要自然资源分布图

(四)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图

(五)主要产业建设布局图

(六)重点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表

(七)乡(村)贫困人口减贫进度安排表

(八)2010年各乡(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汇总表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一)地理位置

***地处贵州高原南部边陲,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理座标东经107度37`--108度18`,北纬25度07`--25度39`之间。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榕江县接壤,东南与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南丹县毗邻,西与独山县相连,北抵三都水族自治县;全县辖17个乡镇,168个行政村(合并后为98个村居),总人口17.2万人。

(二)地质地貌

***境处于贵州高原南部斜坡向广西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以中低山为主,地形平缓,最高处东北月亮山顶峰海拔高程<?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1490m,最低处捞村河口海拔高程300m,全县平均海拔高程758.8m。根据海拔高程,剥蚀、侵蚀程度以及地貌形态,可将县境内地貌划分为山地、丘陵、坝子三个一级地貌类型,其中山地占71.63%,丘陵占16.2%,坝子占10.17%。全县碳酸盐类岩石广泛分布,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5%,岩溶发育,形成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区内有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溶洞等多种形态。地形受地质构造控制明显,向斜成谷,背斜成山,山地与谷地由西向东相间排列,山脉与河流谷地成北偏东向呈长带状相嵌分。

(三)气候资源

荔波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春夏半湿润型,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阴雨日多,湿度大,日照少,光、热、水基本同期是本地区的气候特点。据荔波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8.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8℃。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为38.4℃-5.8℃。多年相对湿度79%,年平均日照1154h,无霜期260~328d,平均272d。雨季开始最早为3月30日,最晚为5月25日,平均为4月14日。多年平均降水量1268.8mm,最多年降水量1698.3mm,最少年降水量793.5mm(**年),大小倍比2.14:1。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5~9月为主汛期,该时段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9.3%,实测最大暴雨量190.9mm1985年6月20日)。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15m/s。

(四)土地资源

***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431.8km2,全县耕地面积18.36万亩,可开发非耕地面积250万亩,牧草地面积38775.6公顷,占总面积的15.94%。

全县各类土地面积237636.34公顷,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1。

表1.1土地利用现状

类型

面积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比例‰

耕地

20746.2

8.53

12112.6

8633.6

(>25º坡耕地)

2662.6

林地

135251.6

55.62

有林地

865511.9

经济果木林

3309.5

灌木林

42297.9

蔬林

3132.3

草地

62435.2

25.67

水域

1787.8

0.73

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

2018.2

0.83

交通用地

352.6

0.14

荒山荒坡

15596.7

6.41

难利用地

4991.8

2.05

 

(五)水利资源

全县属珠江流域龙江水系,较大河流有樟江、方村河、三岔河、甲料河。樟江是境内最大河流,主河道长100.6km,流域面积1489.5km2,荔波水文站控制集水面积1213km2,占80.95%。

1、地表水。全县年平均水量1300毫米,年降水量18.07亿立方米。县内有打狗河水系、三岔河水系和甲料河水系。全县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或河道长于10公里的河流共30条,打狗河水系县内径河量12.39亿立方米,三岔河水系县内径流量4.7亿立方米,甲料河水系县内径流量为0.98亿立方米。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34.9万千瓦,可开发电量24.42万千瓦,规划开发8.25万千瓦。

2、地下水。全县年平均地下水总储量为2.63亿立方米。

(六)生物资源

1、动、植物资源。荔波生物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20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二级保护植物109种,茂兰特有2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32种,茂兰特有种38种。

2、农作物和畜禽资源。***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兼有玉米、水麦、甘薯、豆类。经济作物以药材、烟、油、经济果林为主。蔬菜主要有白菜、萝卜、菠菜、西红柿、瓜豆类、葱蒜、辣椒、韭菜等。畜禽有猪、牛、马、羊、鸡、鸭、鹅等。

3、森林资源。全县林地中有林地86511.9公顷,疏林地3132.3公顷,灌木要地42297.9公顷,林木总蓄积量4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6.1%。

4、水产资源。鱼类有鲤、青、草、鲫、鲑等30多种,还有鳖、蟹、虾等。

(七)旅游资源

县境内有国家国家级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区内有闻名遐迩的小七孔风景区、水春河漂流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国家级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全县已开发旅游景点77处,其中一级景点17处,二级景点25处,三级景点35处。全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直接收入646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120万元。2007年11月7日,全省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荔波召开,推动***向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发展。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积极抢抓国家公路交通网建设机遇,加快构建荔波对内对外公路交通网,并通过承办全省旅发大会,使全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前了5年以上,建成了一批重要旅游公路,实现乡乡通油路,公路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至2010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278.53公里,其中省道两条,总里程114.5公里,县道123.7公里;开工建设架欧—独山下司高速公路;樟江河、方村河两大河流和大七孔孟塘河、小七孔鸳鸯湖等水域实现了通航,通航水域长达6公里,漂流航道长13公里,建成11道乡镇渡口,7个景区旅游码头;荔波机场现已开通了贵阳-荔波的航班。基本形成了“三纵两横”公路为主骨架、以铁路、水路和空运为支撑的“陆空互动、内优外快”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5-2010年我县投资水利建设资金累计达8358.47万元,完成水利基础设施项目1113处,解决了6.74万人和4.7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难问题,完成灌溉面积4.9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5平方公里;建成水电站6座,总装机8.092万千瓦,年发电量43280万千瓦小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有线和无线通讯网基本覆盖全县,全面实现县城电视传输数字化转换,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6%。

(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在国家及省州的大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间我县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和广播电视、邮政、电信等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力度,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农村学校、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加快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同时,着力推进监察、审计、统计、气象、物价、档案、文联、残联、国防教育、法制建设、民族宗教等各项事业协调进展。建成县计生服务站和乡镇计生服务站,新建96个乡村卫生院;建成了一批农民健身场和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2010年,全县“普九”人口覆盖率继续保持在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引进了一批重点人才,培训各类职业技术人才2万人次以上;建成了县图书馆,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6%以上;城乡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三)生态建设及人居环境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配套荒山造林3.2万亩,世行贷款造林项目9.32万亩,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荒山造林3.14万亩、封山育林7.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造林3.9万亩,配套荒山造林和人工促进封山育林14.3万亩,九万大山绿化工程2.7万亩,绿色通道和樟江河岸绿化工程0.8万亩。2010年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6.1%。同时,重点实施了一批城镇垃圾污水处理、工业污染治理、水源区保护、河流综合整治和小流域治理等环境保护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对煤炭行业污染治理,并完成了一批煤矿的达标治理工程,加大了煤矿废水治理力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落实煤炭资源整合政策,取缔所有小煤窑、关闭部分污染严重,规模较小,无力治理的煤炭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2010年,我县空气质量优良达100%;城镇空气优良率达350天以上,NH4-N(氨氮)、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均能按照功能区达国家排放标准,达标率100%。

(四)三次产业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

(1)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特色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县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中低田土改造工程”、“沃土工程”、基本口粮田和“185”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重点生态养畜牧殖业重点乡镇、精品水果种植示范乡镇、桑、蔗、蔬菜、茶叶重点种植乡镇,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特色种养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了以生态畜牧、桑、蔗、蔬菜、精品水果、茶叶和家禽等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2010年,全县农业完成增加值33538万元,占全县地方生产总值的18.96%;粮食总产量达到6.35万吨,比2005年的增加0.77万吨;生猪年出栏8.43万头、大牲畜出栏1.29万头,肉类总产量0.9万吨;商品蔬菜产业基地完成种植4.2万亩,桑树园8525亩,糖蔗种植面积2.8万亩,辣椒生产基地1.1万亩,优质水果产业基地7300亩,茶园基地达5400亩。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28元,人均占有粮465公斤。二是特色优势工业的地位进一步增强。依托优势资源开发和对外招商引资,重点推进了以煤炭、水能、建材、特色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加工制造等为支撑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煤炭、水电、建材、特色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为重点特色优势工业体系。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业值达到21.31亿元,是2005年的10.62亿元的1.01倍。2010年,全县煤炭产量达到105.8万吨,发电量达到3.35亿度,水泥产量8.36万吨,砖1.88亿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4.41亿元。三是旅游业的支柱性地位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围绕构建国际旅游城市,我县紧紧抓住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举办全省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新机遇,高起点谋划旅游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完善景区道路,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强化对外宣传,使旅游业基本成为我县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至2010年,全县旅游共接待人数49.12万人,是2005年22.03万人的2.2倍,年均增长2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3亿元,是2005年0.84亿元的7.14倍,年均增长63.68%;旅游直接收入1990万元,是2005年557.8万元的3.57倍,年均增长37.43%。与此同时,围绕旅游资源开发和城乡生产发展和生活服务,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住宿、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发展,形成了一批服务业发展的增长点。

(2)城镇化发展不断推进,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了城东新区开发建设和县城南区旧城改造,建成或改扩建了县城至城东新区迎宾大道等一批城镇道路,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市政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全面推进新区水电、通讯网络、廉租房、五星级酒店及商住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驾欧、朝阳、王蒙、茂兰、立化、水利、水尧、甲良、佳荣、播尧等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电网建设。有效地增强县城及重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落后乡镇和民族乡镇发展步伐加快。到2010年底,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玉屏)为核心,以驾欧、朝阳、王蒙、茂兰、立化、水利、水尧、甲良、佳荣、播尧等重点小城镇为支撑,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总格局。全县城镇化水平达33.2%。其中:转移农村人口达2.5万人,城镇就业人口达1.5万人,比2005年的23.4%提高了9.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96个百分点。

 

第三节  扶贫开发成效、现状及贫困原因分析

(一)扶贫开发成效

1、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经过各级各有关部门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贫困标准,到2010年年末,全县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7.3万人减少到3.5万人。

2、加大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力度,改善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全面实施新阶级扶贫开发以来,加大对一类贫困乡村的扶持力度,整合财政扶贫、信贷扶贫、以工代赈、东西扶贫协作、定点帮扶等各类资金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适当集中,捆绑使用。几年来,共投入资金19344.1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4620.62万元,地方财政配套37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3832.3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926.6万元;东西扶贫协作资金803万元;定点帮扶资金1777万元;利用外资196.1万元,并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扶持。一是发展种养业,扶持农户实施经果林3万多亩、茶叶种植近万亩、脱毒马铃薯、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早熟蔬菜种植,发展养牛、养猪、养鸡等畜牧养殖项目,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增加收入。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及生存环境。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265公里,建“三小”工程3016口,沼气池5200口,坡改梯4万亩,农田基本建设3.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易地移民969户4074人。三是加强技能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1058期,培训25.2万人次,推广农业新技术165项,有1.8万多人掌握一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8000多人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加强产业化扶贫。投入150万元实施翁昂乡产业化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建7个养殖小区,累计产羔1230只;投入150万元完成甲良镇2000亩茶叶种植;投入150万元实施佳荣镇高里村2000亩茶叶种植。在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同时,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项目和资金扶持,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公路,93%的村通电话,92%的村通广播电视,50%的村有卫生室。累计解决4.12万人饮水困难,解决6.1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8.4万低收入人口实现增收。

3、小额到户贷款贴息,加大扶贫到户力度

五年来在全县17个乡镇发放小额贴息贷款3460万元,贴息资金173万元。其中:种植业贷款1680万元,养殖业贷款1543万元,其它行业贷款237万元,获贷农户1730户。

4、整合资金,实施整村推进

“十一五”期间,每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万元,整合其他资金平均达50万元,实施52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围绕群众生产生活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筛选上报项目。协调农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部门资金,集中投向重点村,合力开发,整体推进。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

由于历史、自然、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原因,我县的贫困面仍然很广,贫困程度仍然很深,特别是瑶山地区和地处边远偏僻的部分乡镇,贫困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按照人均纯收入1500元标准全县15.5万农村人口中还有71170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45.92%,多数农民虽然越线解决温饱,但收入很低。全县17个乡镇中目前还有10个属贫困乡(镇),170个行政村中目前还有94个贫困村,贫困乡村比例分别为58.8%和55.29%,全县至今还有8个村未通广播电视,全县尚有2.33万人、1.75万头(匹)大牲畜饮水困难,上述这些是我们在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三)主要存在困难和问题

我县“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贫困人口的基数还较大,贫困程度较深。全县有10个贫困乡镇,94个贫困村,多数贫困农户虽然越线解决温饱,但收入很低,因病因灾容易返贫。目前我县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958元,人均占有粮不足325公斤的贫困人口还有4.75万人。2010年国家贫困标准调整至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标准提高,基数加大,贫困面更大,需要扶助的贫困群众多达7万余人。

2、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目前全县虽然实现公路村村通,但大多是泥结石路面,路况极差。在现有水利设施中,小型山塘、骨干性蓄水工程少,抗旱能力较差,加上部分水利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缺乏必要资金进行维修加固,至今仍有8.78万人面临饮水困难。

3、缺乏足够的资金和项目支撑。进入扶贫开发新阶段以来,国家虽然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大力扶持,但整村推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仅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在几年时间内很难有很大改变。

4、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村地处边远山区,人均基本农田0.31亩,部份地区人畜饮水困难;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大部份道路晴通雨不通。

 

第四节  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和发展潜力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趋好。“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十二五”世界发展的基本主题,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复苏进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出现大调整的迹象,全球经济进入复苏期,主要经济体出现了好转迹象,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缓解。中国有条件继续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国家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向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来了良好机遇。

(2)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国家将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政策支持及资金投入,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内需,给***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3)国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将是国家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重要时期,国家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等。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落后地区加快追赶全国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国家将大力推动社会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为***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供了机遇,也为进一步拉动荔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

(4)我省重大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十二五”时期,我省将进一步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平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未来5到10年内,我省将加快建成覆盖全省各个市区县的高速公路网,建成贵广快速铁路、黔渝快速铁路、成都至贵阳快速铁路和长沙经贵阳至昆明的客运专线,黔桂铁路二线也将开工建设,贵州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将明显提升。在建成荔波驾欧至独山麻尾的高速公路同时,将开工建设驾欧至荔波至榕江高速公路,力争改扩建荔波机场,将显著改善荔波的交通基础条件,荔波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将会有力促进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也将解决荔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问题。为荔波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5)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新机遇。“十二五”期间,贵州将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城镇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荔波发展条件优越,比较全省其他市县,***人口相对较少,地域面积较大,发展空间更大一些,机会也更多一些,将在全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受益。

(6)***自身发展基础和条件的不断改善。***地处黔桂交界处,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极佳的旅游品牌,为荔波发展旅游带来极大方便。荔波特色旅游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迅速崛起,特色农业具有一定的影响,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另外,由于荔波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条件,在我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将会得到国家及省更大力度,更大强度支持和帮助,这为荔波有效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十分优越的环境与条件。

(二)不利因素

(1)经济总量小,综合经济实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2)城乡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差,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然是制约荔波发展的首要矛盾;

(3)旅游业的支柱性地位不强,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任务重,完善基础设施难度大,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化;

(4)特色优势产业总体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开发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5)城镇规模小,综合承载能力不足,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6)农村贫困面大、城乡收入差距大,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矛盾还比较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难度较大;

(7)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滞后,人口素质不高,科技人才不足,公共服务亟待提高,远远不能适应国际旅游城市发展需要。这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

(8)、人均耕地少。境内山多田少,且多系陡坡高山,田多系贫瘠的干旱田、冷浸田,贫困村地处边远山区,人均基本农田0.31亩。

(9)、区位条件差。交通滞后,境内无一条高速公路,现有公路承载力较差,交通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难,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

(10)、人口素质低。文化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较差,农民普遍缺乏市场经济观念,难以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缺乏科学的经营方法,生产方式陈旧,生产效益低下。

(三)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

1、特色种养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生态畜牧、桑、蔗、蔬菜、精品水果、茶叶和家禽等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现有商品蔬菜产业基地4.2万亩,桑树园8525亩,糖蔗种植面积2.8万亩,辣椒生产基地1.1万亩,优质水果产业基地7300亩,茶园基地5400亩。现有生产基地周边群众已基本掌握相应的生产技术,且这些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深受欢迎,群众种养积极性高,易于推广发展。依托现有优势,通过争取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加大扶持力度,扩大种养规模,使之逐步形成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实现规范化种养,强化品牌意识,使荔波特色农产品形成较为稳定市场品质和品牌。

2、***具有极佳的旅游品牌,荔波特色旅游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迅速崛起。围绕构建国际旅游城市,高起点谋划旅游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选择一些交通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民族特性强的村庄进行重点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业,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强化对外宣传,使旅游业基本成为我县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

3、***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条件,县境内可开发非耕地250万亩,天然草场130万亩,发展“绿色工程”和畜牧业潜力巨大。我县非耕地可以种植多种名贵中药材,种草养畜等,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中药材生产企业、畜牧养殖企业等到我县建设种养殖示范基地,引导和带动周边群众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种植中药材、种草养畜等,现实增收致富。

 

第二章          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第一节  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的战略机遇,围绕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缓解发展差距、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工作方针,以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主线,以专项扶贫为主导,以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攻方向,以10个一、二、三类贫困乡镇为优先区域,以一、二、三类贫困村为工作重点,以增强贫困乡村、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和能力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少生优生快富工程”、“扶贫脱贫攻坚工程”、“阳光雨露工程”、“三个一细胞工程”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工程”为重要内容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开发扶贫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两轮驱动”。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制定具体的扶贫开发措施、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探索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两项制度的作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提高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

(二)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讲求实效”。针对不同类型贫困人员以及到不同致贫原因,量身定做具体的帮扶措施,对不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人口应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畴,以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农户为重点,根据其具体的致贫因素实施具体的帮扶计划。选择适宜本县的产业,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整合资源、连片开发、整体推进。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政府主管部门在了解市场、咨询专家后,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充分掌握贫困地区的资源及发展潜力后,鼓励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到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中来,包括扶贫项目设计、决策、实施、管理、监督、评估等全过程,动员群众酝酿讨论,组织贫困群众参与规划的编制、组织实施、评估验收和后续管理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利用集团帮扶项目资金、整乡推进项目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同时,整合行业部门的投入,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帮扶、金融支持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产业为核心,大力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实现各种资源和各类资金的整合利用,对贫困乡村的水、电、路、气、房和科、教、文、卫、保等综合治理,努力实现全县贫困乡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五)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原则。以一、二、三类贫困村为基本工作单元,结合我县的实际,以整乡(村)推进为基础,整乡(村)数乡(村)连片开发为机制,把发展乡村地方特色产业作为瞄准贫困农户的重要举措,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计,实施“惠民扶贫细胞工程”,力争做到“三个一”,即1户转移1名劳动力,户均1亩经济林(园),1户有1名掌握1-2门实用技术,确保扶贫开发一人不漏。

(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原则。财政扶贫、社会帮扶等资金都是补助性投入,而贫困农户才是扶贫开发的主体,要从以往那种“要我发展”的思维模式转变到“我要发展”上来,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积极投工投劳投物投资等努力实现家乡的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第三节  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5年(2011-2015年)的努力,使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有明显改善;特色增收产业基本形成;农民健康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贫困乡村人均收入增幅超过全县的平均水平,达到15%以上,到2015年,按照国家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比2010年减少一半以上,即要解决3.6万以上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为确保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建设社会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

--按照国家扶贫标准,到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比2010年减少一半以上,即要解决3.6万以上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贫困乡村人均收入增幅超过全县的平均水平,达到15%以上,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28元,力争到2015年要达到5682元。

--培训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4910人次、其中:转移就业人数4110人。

--解决8.7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力争到2015年,全部解决全县城乡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农村公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县计划修建通乡公路111公里,通村油(水泥)路308公里,村内道路405.5公里。力争到2015年,全县76%以上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60%以上的村组通公路;

--易地搬迁4423人;

--农村危房改造3634户;

--农村集贸市场建设8.84万平方米;

--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

--重点建设2万亩早熟蔬菜、1万亩茶叶、3千亩山野菜、1万亩优质辣椒、10万亩优质水果、2万亩桑蚕、4万亩糖蔗、1万亩脱毒马铃薯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建设1万亩金银花、2万亩板蓝根中药材种植基地;重点扶持优质肉牛、优质肉猪、优质肉羊和瑶山鸡养殖基地建设,建设万头猪场3个、千头场 4个、百头场10个,力争到2015年,全县生猪出栏达到12万头、大牲畜出栏1.5万头、商品羊出栏1.5万只、家禽出栏150万羽以上。

 

第四节  工作重点

(一)重点群体。认真抓好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建立扶贫开发瞄准机制和进退机制,分类扶持,有的放矢。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及五保贫困人口,与民政部门配合,真正做到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人口,与发改部门配合,做到逐步实施异地搬迁扶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和主攻对象,制定各年的减贫计划,做到工作到村、扶持到户,通过产业化扶贫和能力建设转移就业创业发展劳务经济,实现最大的覆盖和最大的增收,在抓贫困地区的民生建设工程上取得重大突破。

(二)重点区域。以一二类贫困乡镇为开发重点,选择贫困乡镇的一、二、三类贫困村重点区域,特别是集中连片的贫困村,在94个贫困村中选择其中63个贫困发生率较高的贫困村作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通过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力增在提升重点贫困区域综合经济发展实力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重点产业。

1、区域性主导产业及拳头产品。

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原则,根据“资源禀赋条件,发展潜力、区位特点、群众基础、种植习惯”等规划创建五个种植业“区域农业基地”。1、甲良镇、玉屏镇、朝阳镇、播尧乡、水尧乡、方村乡、瑶山乡、捞村乡等公路沿线创建“特色经果林基地”,规模为10万亩左右;2、茂兰镇、玉屏镇、甲良镇、朝阳镇、播尧乡、方村乡及瑶山乡等一带创建“精品蔬菜种植基地”,规模为2万亩左右;3、播尧乡、驾欧乡、水利乡、永康乡、翁昴乡、水尧乡、洞塘乡、瑶山乡及佳荣镇等一带创建“中药村种植基地”,规模为3万亩左右;4、洞塘乡、立化镇、捞村乡、瑶麓乡、佳荣镇、播尧乡、水尧乡等一带创建“种桑养蚕及糖蔗种植基地”,种桑养蚕规模为2万左右亩、糖蔗种植规模为4万亩左右;5、以甲良镇、方村乡、水利乡、玉屏镇、水尧乡、茂兰镇、佳荣镇等一带创建“油茶种植基地”,规模为1万亩左右。

按照以短养长的方式,规划六个畜禽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其中:1、布局是以佳荣、瑶麓、茂兰、立化等乡镇为重点的肉牛产业基地;2、以翁昂、捞村、瑶山、驾欧、朝阳为重点的优质肉羊产业基地;3、以甲良、播尧、方村、水利、永康、水尧、洞塘为重点的优质肉猪产业基地;4、以甲良、播尧、方村、水利、玉屏、朝阳、瑶山、瑶麓、茂兰、永康、翁昂、驾欧为重点的优质禽(鸡、鸭、鹅)产业基地;5、以玉屏、朝阳、佳荣、茂兰、驾欧为重点的特色养殖(兔、竹鼠、七彩山鸡、鸽、野猪等)产业基地;6、以玉屏、朝阳、瑶山、捞村、驾欧为重点的水产养殖基地建设。

2、地方性特色支柱产业及主打产品。一是根据《***10万亩特色水果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樟江沿岸经果林建设的意见》(荔委[2009]号),结合荔波实际,选择特色水果作为支柱产业,品种选择樟江密柚、荔波枇杷、荔波血桃、荔波血橙、火龙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作为主打产品;二是林下养鸡、种草养鹅、种草养羊作为养殖业支柱;三是按照省办关于“东油西果、南药北茶、中蔬菜、面上牛羊”的产业化扶贫总体布局,选择金银花、板蓝根、铁(紫)皮石斛种植等作为中药材种植支柱;四是选择种桑养蚕、糖蔗种植作为群众增收产业继续培育。

3、另外选择山野菜、脱毒马铃薯、野生菌以及干果种植、特种珍禽养殖作为主要辅助性产业发展。

 

第三章  重点项目建设内容、投资概算及效益概算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

(一)小集镇规划及建设:小集镇建设计划0.58万户,总投资11600万元(行业部门投入11000万元、群众自筹600万元)(2万元/户)。项目覆盖5800户、23786人。

(二)乡村道路建设:计划修建通乡公路95公里,总投资3800万元(行业部门投入3500万元、其他资金投入300万元)(40万元/公里)。通村油(水泥)路549.5公里,总投资8242.5万元(行业部门投入8000万元、群众自筹242.5万元)(15万元/公里),村内道路1024.6公里,总投资10246万元(行业部门投入10000万元、群众自筹246万元)(10万元/公里)。项目覆盖8530户、33267人。

(三)土地整治及基本农田建设。力争到2015年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9亩,建成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计划建设2.11万亩基本农田,总投资6330万元(行业部门投入6330万元)(3000元/亩)。项目覆盖21300户、83070人。

(四)水利设施建设。⑴修建排灌渠道等水利设施310.17km,总投资3722.04万元(行业部门投入31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200万元、群众自筹422.04万元)(12万元/公里)。项目覆盖33500户、130650人。⑵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建模为15万亩,总投资30000万元,项目覆盖全县17个乡镇。项目覆盖12232户、50836人。

(五)电力保障及农村能源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用能结构,力争新建6850口农村户用沼气池和一批大中型沼气池、联户沼气池,积极推广省柴节煤灶和使用太阳能。建设农村沼气6850户,总投资1370万元(行业部门投入1370万元)(2000元/口),项目覆盖6850户、26715人。电力保障5.17万户,总投资1551万元(行业部门投入1000万元、群众自筹551万元)(300元/户)。项目覆盖51700户、170954人。

(六)农村危房改造3634户,总投资18170万元(行业部门投入7268万元、地方财政投入700万元、群众自筹10202万元)(5万元/户),项目覆盖3634户、15262人。

(七)农村集贸市场建设8.84万平方米,总投资884万元(对口扶持单位投入4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50万元、社会融资434万元)(1000元/平方米),项目覆盖5800户、23786人。项目覆盖25600户、99840人。

(八)易地搬迁扶贫1104户、4423人,总投资2211.5万元(行业部门投入20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00万元、群众自筹111.5万元)(5000元/人),项目覆盖1104户、4836人。

 

第二节  社会事业

(一)教育发展。学校及幼儿园建设维修41所、义务教育23227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0%以上;普通高中教育8050人、职业教育3465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以上;实用技术培训18000人、示范户培育2520户、劳动力转移培训4910人次,其中:转移就业人数4110人。总投资29500万元 (行业部门投入23500万元、群众自筹4800万元、其他资金1200万元),受益3.1万户,覆盖12.87万人。

(二)科技进步。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搞好科技培训,抓好示范推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文化教育活动,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引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实施普及良种良法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健全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农技服务网络,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努力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建设农技综合服务室53间23850平方米,总投资1669.5万元(行业部门投入1669.5万元),项目覆盖2.1万户、受益9.03万人。其中:播尧乡3间,朝阳镇4间,洞塘乡2间,方村乡3间,佳荣镇6间,甲良镇7间,驾欧乡2间,立化镇2间,茂兰镇6间,水利乡2间,水尧乡3间,瑶麓乡1间,永康乡3间,玉屏镇8间,捞村乡1间。

(三)文化建设。按照加快国际旅游城市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文化网络建设,重点新建宣传文化广电传媒服务大楼和综合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集文化宣传、群文活动、遗产展示、图书阅览等功能为一体的县级文化服务设施,继续争取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项目建成,努力建成县、乡(镇)、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城乡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改扩建一批图书馆,建成一批综合性阅览室,完成一批集文化馆、老年活动、青少年活动的文化活动中心,改善一批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行政村文化室,提高城乡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依托我县的文化旅游品牌优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与旅游部门的相互合作,积极推进“樟江民族文化产业走廊”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参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文化旅游产品;要加快创作队伍的建设,创新引进优秀人才机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创作1-3个思想艺术性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精品。

(四)卫生事业。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建设目标,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十二五”期间,重点完善和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导、乡镇卫生院防保组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镇)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形成由县医院为龙头,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加快规范性中医院建设,加快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和卫生监督执法大楼建设,新改扩建甲良、瑶山、播尧、茂兰、佳荣五乡镇中心卫生院,配置完善16个乡镇卫生院设施和设备。力争到2012年实现村村有新农合定点服务机构,每个村卫生室安装疫情直报网络系统。到2015年力争建设村级卫生室22个,其中:朝阳镇6个,洞塘乡6个,甲良镇5个,驾欧乡5个。围绕实施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战略,按照国际旅游城市的卫生标准要求,高标准建设荔波城市卫生医疗体系,大幅度提高城市卫生环境质量,制定相应的宾馆、饭店卫生标准。重点建设县医院和县中医院,力争到2015年县医院达二级甲等医院,县中医院达二级乙等医院,甲良镇卫生院、佳荣镇卫生院达一级甲等卫生院。加强卫生人员培训,力争五年内所有乡村医生都取得中专以上学历。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医、药分离改革,开展规定药品零差价服务,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重点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力争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0%,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确保全民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加强公共卫生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抓好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化妆品卫生执法监督管理工作。总投资8762万元(行业部门投入7462万元、其他资金1300),可覆盖全县5.1万户,使17.2万人受益。

(五)计划生育。要结合我县的实际,进一步加大统筹解决城乡人口问题的力度,大力提高出生素质和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力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进一步完善人口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加快乡镇计生妇幼中心站建设,重点建成以县站为龙头、乡镇中心站为枢纽、村级计生服务室为基础的计生服务网络。建立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县级计生奖励扶助制度。实施农村独生子女户“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积极实施农村计生“两户”家庭免缴纳农村合作医疗款,提高补助比例。实行二女户家庭落实计划生育手术给予奖励政策。加强计生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新建25个村级计生服务室和5个中心乡镇早期教育活动中心;扩建甲良镇中心服务站、茂兰镇中心服务站;增添县、乡计生妇幼服务站技术设备,不断提高计生服务水平。到2015年,人口总量控制在20.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比降低1.5‰左右。总投资1875万元(行业部门投1875万元),覆盖2.3万户,8.74万人受益。

(六)社会保障。到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数15.3万人左右,参合率达98%左右;农村低保覆盖人数3.9543万人;农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1.23万人;农村财产保险覆盖人数0.712万人。总投资21300万元(行业部门投入17321万元、群众自筹3979万元)。

 

第三节  产业发展

(一)种植业。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实施“185”和“六个百万”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辐射带动农产品生产“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发展。加快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基地建设,以甲良镇、玉屏镇、朝阳镇、播尧乡、水尧乡、方村乡、瑶山乡、捞村乡等公路沿线一带为重点创建“特色经果林基地”,规模为10万亩左右;以茂兰镇、玉屏镇、甲良镇、朝阳镇、播尧乡、方村乡及瑶山乡等一带为重点创建“精品蔬菜种植基地”,规模为3万亩左右;以播尧乡、驾欧乡、水利乡、永康乡、翁昴乡、水尧乡、洞塘乡、瑶山乡及佳荣镇等一带为重点创建金银花、板蓝根、铁(紫)皮石斛等“中药村种植基地”,规模为3万亩左右;以洞塘乡、立化镇、捞村乡、瑶麓乡、佳荣镇、播尧乡、水尧乡等一带为重点创建“种桑养蚕及糖蔗种植基地”,种桑养蚕规模为2万左右亩、糖蔗种植规模为4万亩左右;5、以甲良镇、方村乡、水利乡、玉屏镇、水尧乡、茂兰镇、佳荣镇等一带创建“油茶种植基地”,规模为1万亩左右。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形成一批优质农业产业示范带。

充分发挥我县立体气候和农业资源多样化的优势,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市场化、优质化、商品化、标准化发展,着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十二五”期间,结合我县农业特点和不同区域发展条件,重点发展优质水果、优质蔬菜、优质蚕茧、优质糖蔗、优质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培育形成一批农业支柱和后续支柱产业。重点建设:1、10万亩优质水果,总投资10000万元;2、3万亩早熟蔬菜,总投资3000万元;3、2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总投资4000万元;4、2万亩桑蚕,总投资3000万元;5、4万亩糖蔗,总投资2400万元;6、1万亩茶叶,总投资2000万元;7、1万亩油茶种植基地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8、3千亩山野菜,总投资240万元。种植业合计总投资2564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172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000万元、群众自筹12920万元)。项目覆盖5.1668万户、17.2万人受益。

(二)养殖业。重点扶持优质肉牛、优质肉猪、优质肉羊、家禽养殖及特种牧禽养殖基地建设,建设万头猪场3个、千头场 4个、百头场10个,力争到2015年,全县生猪出栏达到12万头、大牲畜出栏1.5万头、商品羊出栏1.5万只、家禽出栏150万羽以上。重点发展布局是以佳荣、瑶麓、茂兰、立化为重点的肉牛产业基地,以翁昂、捞村、瑶山、驾欧、朝阳为重点的优质肉羊产业基地,以甲良、播尧、方村、水利、永康、水尧、洞塘为重点的优质肉猪产业基地,以甲良、播尧、方村、水利、玉屏、朝阳、瑶山、瑶麓、茂兰、永康、翁昂、驾欧为重点的优质家禽(鸡、鸭、鹅)产业基地,以玉屏、朝阳、佳荣、茂兰、驾欧为重点的特色养殖(兔、竹鼠、七彩山鸡、鸽、野猪等)产业基地,以玉屏、朝阳、瑶山、捞村、驾欧为重点的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其中:家禽养殖200万羽,总投资3250万元;种草养羊2万只,总投资3000万元;扶持优质肉牛、商品猪、肉羊养殖基地15个,辐射带动养殖户17860户,总投资3000万元;特种养殖50万只(羽),总投资1000万元;水产养殖规模为年产500吨水产品,总投资200万元。养殖业总投资合计为1045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投入90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500万元、群众自筹950万元),项目覆盖3.45万户、14.19万人受益。

(三)乡村旅游业。加快建设小康乡(镇)小康村的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县级新农村试点村及少数民族旅游村寨,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旅游村寨和民族文化旅游村寨。选择玉屏镇的白岩村、拉鱼村、福利村,洞塘乡的板寨村、木朝村、懂朋村,朝阳镇的花高村、田洞村、八烂村,瑶山乡的高桥村、拉片村,驾欧乡的新街村、六林村、联山村,永康乡尧古村共15个村作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村重点扶持。总投资280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9000万元,群众自筹16000万元),项目覆盖0.9万户、3.87万人受益。

(四)加工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农特产品名优品牌培育。以水果、蔬菜、畜禽、马铃薯、茶叶、辣椒、甘蔗等农产品为重点,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促进产销一体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培育形成一批有竞争实力、有产品品牌的省级、州级龙头企业,力争推荐认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州级重点扶持企业20家,使全县5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精深加工。

(五)市场物流业。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壮大产地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规划在朝阳镇建设***特色水果交易市场,占地200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地面硬化,建冷储库房,产品分级、包装车间2间,大型停车场以及货运平台等,总投资1245万元(申请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200万元,群众自筹45万元),项目的建成不仅可保障全县的水果正常销售。还可以带动周边县市的水果销售和贮藏,有效带动和振兴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和水果产业的发展。

(六)劳务经济。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大力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把增加本地就业和发展劳务输出结合起来,重点加强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群体就业的帮扶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达到3千人以上,累计职业技能培训0.3万人,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0.6万人,劳务输出6万人次以上,基本解决贫困农户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总投资102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020万元),项目覆盖1.6万户、受益人口达6.72万人以上。通过劳动力转移,到2015年力争现实劳务输出总收入30000万元以上。

 

第四节  环境整治及生态建设

(一)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634户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重点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力争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左右,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0%左右。另外选择30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配套实施村内垃圾处理30处、村内污水处理30处。总投资1390.2万元(行业部门投入1000万元、群众自筹390.2万元),项目覆盖0.74万户、受3.11万人。

(二)污染治理。以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大力提高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连片治理的覆盖率,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的创建。

(三)石漠化治理。加强世界遗产地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和周边文化多样性调查与研究,大力实施世界遗产地范围内及周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项目,积极展开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示范工程、核心区及缓冲区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土地整理技术示范工程、核心区及缓冲区喀斯特遗产地旅游模式与技术规程研制示范工程、缓冲区和外围影响区喀斯特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集成示范工程、全面实施遗产地外围生态治理、小流域治理及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遗产地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及功能指标的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示范工程、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3S”监测评价体系构建与示范工程和世界遗产地核心区移民工程、遗产地村寨整治工程,努力建设以珍稀植物园、科研培训实验基地、综合接待中心、自然和文化资源中心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世界遗产自然展示园。

(四)环境绿化美化。继续加大力度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九万大山绿化工程,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治理工程,大力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生物质能源基地,着力加强世界遗产地和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努力建设生态城镇、生态乡村、生态单位,抓好公路等旅游干线和旅游村寨的绿化和美化,不断提高绿化水平,让城乡居民和游客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努力构建“秀美荔波”。

 

第五节  投资估算

重点项目建设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4个大类,共24个子类。根据单个项目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测算,预计需总投资216936.24万元,分类投资概算为:产业项目类总投资为6635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投入25240万元、行业部门投入90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700万元、信贷资金500万元、群众自筹29915万元);基础设施类项目总投资为86084.54万元(行业部门投入72068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050万元、社会帮扶400万元、群众自筹12132.54万元、其他资金434万元);社会事业类63106.5万元(行业部门投入51827.5万元、群众自筹8779万元、其他资金2500万元);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类1390.2万元(行业部门投入1000万元、群众自筹390.2万元)。资金来源本着多渠道筹集的原则进行筹措。根据现行的扶贫投资标准充分估算,预计需财政扶贫资金25240万元,行业部门整合筹集资金133895.5万元,地方财政资金2750万元,金融信贷资金500万元,筹集社会帮扶资金400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劳折资51216.74万元,其他资金2934万元。(见附表《重点项目建设投资估算汇总表》)。

 

第六节  效益预测

本规划的全部实施,将使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特别是贫困乡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将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根本上巩固温饱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与全县发展的差距,为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条件。

一、综合效益

“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是综合性规划,实施以行政村为基础,以贫困农户为最小单元,涉及贫困农户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规划建设内容庞大,项目体系复杂,涉及全县17个乡镇94个村5.17万户17.2万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规划实施的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基本条件。规划贫困村平均五年的总投资额达2307.8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投入268.51万元)以上,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通过“整合资金、集中投入、连片开发、整体推进”方式,经过五年的努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继续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力争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以上;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态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绿色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绿色工业化较快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显著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和谐荔波建设实现新突破,努力把荔波建设成为以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和贵州南部绿色特色农产品发展示范区。

二、社会效益

规划实施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一、二、三类贫困乡村的2.4564户贫困户7.117万贫困人口摆脱低收入贫困状况,初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将对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几大类项目,投入216936.24万元资金,可以使贫困乡村的贫困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

三、经济效益

通过以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为重点,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加大投入为保障,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到2015年全县高稳产农田(地)达到1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5.74万亩,改灌4.92万亩,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0.9亩。严格保护耕地和加大土地整治力度,继续抓好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增加科技含量,推广良种良法覆盖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单产,稳定农产品总产量。力争到2015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优质粮面积达到7.2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6万吨,特色水果、精品蔬菜、中药材、桑蚕、糖蔗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项目实施后,将实现收入36000万元以上。充分发挥我县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条件,以及可开发非耕地资源和天然草场,发展“绿色工程”和畜牧业,扶持优质肉牛、优质肉猪、优质肉羊、家禽养殖及特种牧禽养殖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县生猪出栏达到12万头、大牲畜出栏1.5万头、商品羊出栏1.5万只、家禽出栏150万羽以上。畜牧业项目的实施,使牲畜良种率比例得到提高,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将实现收入19500万元以上。另外通过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等可实现收入11020万元以上。规划发展的主要产业产值预计达322600万元以上,使贫困村农户户均实现总收入1.5万元以上,人均实现增收2150元。

四、生态效益

本规划以特色经果林、中药材种植、种草养牧(禽)、茶叶和油茶种植等生态项目为主,将直接增加植被20万亩以上,对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有显著效益,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保护,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对促进整个生态环境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配套防渗渠道、节水灌溉等水利设施、河道治理以及村寨环境整治等设施建设,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美化贫困农户居住环境,可促进村容整洁,家园美化。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县设立项目规划和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县长和扶贫办主任担任,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单位和有相关乡镇党政一把手为成员。县扶贫办是本规划项目实施和管理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协调处理项目实施日常事务。

全县10个重点贫困乡镇和94个重点贫困村是本规划实施的基础单位,相关乡镇设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正副组长由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担任,乡镇相关股站和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成员,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分管乡镇长担任,并明确3-5名工作人员具体抓。

县、乡、村各组织机构职责明确,共同协调,配合搞好项目的实施工作。采取政府行为强行推进的钢性措施,将各年度实施的好坏作为检查政绩的主要内容,严明奖惩制度。

 

第二节  资金保障

一是力争国家扶贫资金稳定增加。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国家安排的扶贫资金总量每年保持一定比例的增加。我县是全省50个扶贫开发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要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及时向上报告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特殊情况,求得国家、省、州加大对我县的资金投入。

二是积极调动贫困群众自筹资金。按照参与式扶贫开发的原则和采取“一事一议”等办法,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园、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加扶贫总投入。

三是组织和引进社会扶贫资金。把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落实“三个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政府推动和项目带动,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协调好金融机构,落实好全县各部门和干部扶贫帮困的责任,有效激活社会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是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上级确定的资金投向、使用范围,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使资金真正发挥“启动内力、根治贫困”的基础性作用。按照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度管理办法以及各级部门资金的管理使用要求,以严密、科学、规范的制度强化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职能部门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四道防线”,严防贪污、挤占、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发生,确保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第三节  机制保障

一是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为切实履行好本规划实施,首先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以保障总体规划的落实和实施;其次是将《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逐年推进;其三是通过专项规划,有序落实总体规划中的项目。

二是建立信贷担保机制。为推进产业发展,为企业和基地种植农户提供充裕资金,建立政府、干部及村民互助的贷款担保机制。

三是建立考核机制。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签订责任状,将每个阶段具体工作目标量化,项目按照包保责任“定人、定点、定户”,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人头,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实行奖惩。

 

第四节  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引进、聘请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负责对农业产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二是抓好产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强化培训,使绝大部分劳动力转变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技能型人才。三是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多方面、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实践锻炼,使部门、村干部充分掌握基本技术,为当地发展起到出谋划策、技术指导的作用。四是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敢闯市场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附件:

(一)行政区域及重点贫困乡(村)分布图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

(三)主要自然资源分布图

(四)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图

(五)主要产业建设布局图

(六)重点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表

(七)乡(村)贫困人口减贫进度安排表

(八)2010年各乡(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汇总表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gwfw/gwfwjingxuan/gr2q9.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