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工作总结 >调查报告 >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要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不断促进乡风文明的彻底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先进文化注入。目前,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深入推进,总体形势很好,但我们应当看到,在一些地方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未把乡风文明建设摆上应有位置,致使农村思想混乱、道德滑坡、正气不彰、行为无序,不和谐、不文明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它所倡导的是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的美丽乡村,乡风文明是题中之意,思想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当前,深入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支撑,农村面貌的改变也为乡风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但需要的是真抓实干、虚功实做,那种认为“农村经济实力增强了,物质条件改善了,乡风文明自然而然地就搞上去了”的思想认识是不正确的。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乡村经济实力增强了,但秩序很乱、风气很糟、矛盾重重,对此应吸取教训、引以为戒。相反,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新的起点,在抓经济建设、改善村庄面貌的同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的贯彻落实,让乡风文明站位于美丽乡建设,积极主动地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思想、养成文明习惯、崇尚道德风尚、追求健康生活,这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乡风文明承担着在农村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任务,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其主要内容,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我们积极推进文化惠民、文化育民工程,重塑乡村的核心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先进文化内涵和精神动力,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文化条件。

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和农民的特点,以乡土为根基,以传统为依托,以时代为基调,大力挖掘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时代特色文化,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变为农民易于接受、乐于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笔者认为,应积极在农村倡导“五种文化”,组织引导农民创建和谐乡风,营造精神家园。

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文化。“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恪守的传统美德,特别在农村,尽孝道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尽管由于现代家庭的分化,使孝悌观念受到利益的冲击,但总体上这种文化的根基还在,需要将其与法律提倡的赡养义务有机结合,在农村大力营造尽孝守德、厚养薄葬的新观念。这在社会保障较为薄弱的农村十分重要,即便是农村社会保障完全建立起来,它仍将是农村社会和谐、人文关怀的重要特征。

以“亲情”为核心的民俗文化。“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国民间本土的民俗文化活动大都带有亲情、团圆、和睦的特征,都内含着祥和的节日心理,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就农村而言,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大流动,我们弘扬和发展这种民俗文化更为必要。

以“公益”为核心的功德文化。“人过留名、燕过留声”是一句俗语,但它道出了“功德”、“向善”之心人皆有之,是人们奉献爱心、乐善好施的心理表达,绝不能简单归结到迷信、功名之列。在广大农村,农民更多怀有这种朴素的“面子”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乏打工农民为家乡捐资助学、打井修路等善举,更不乏富裕起来的农民回报乡亲、赞助集体、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典范。在农村倡导社会公德,应大力营造功德文化氛围,引导更多的农民爱家乡、建设家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道德实践中提高素质、提升境界。

以“尊重”为核心的礼仪文化。中华民族素来是礼仪之邦,农村人更是以纯朴、热情、厚道而著称,这为我们弘扬和发展礼仪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今天要倡导的礼仪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接人待物要讲究文明礼貌,包括文明用语、衣着打扮等,我们不妨把它称为“形式礼仪”;二是对待社会和他人应存感 恩之心,姑且将其称为“行为礼仪”。其实,这两个方面都是以“尊重”为核心的。我们要在农村大力倡导尊重人、尊重人的劳动的风尚,要使农民明白社会分工不同,正是每个人都在为“我”提供着不同的“服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才有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应善待社会、善待他人,消除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动辄“仇官”、“仇富”的极端心态。

以“宜居”为核心的环境文化。现在很多农村硬件水平提高了,但缺乏设计和规划,一味地向城镇看齐,并排盖楼房、外墙帖瓷砖、水泥漫地面等,失去了乡村本来的韵味和特色,没有一点美感。倒是一些古村落,留给人们无尽的文化享受。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乡村文化符号的保留。更要适应市民休闲生活的需要,注重文化形象的设计,深刻挖掘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宜居”、“宜业”的核心价值取向,加强人文精神的塑造,建设民居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宜人、村与自然和谐、绿化美化景观化特点凸显的新农村,这样,既可以以环境育人,又可以借文化兴业。

培育乡村文化发展的土壤。一、建立有利于农村文化 稳定发展的制度保障。就行政村而言,每个村都是一个自治组织,有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小气候”,所谓“十里不同俗”就是这个道理。应将村民应尽义务文明行为要求写进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中,经村民充分讨论后实施,形成了规范性制度,久而久之就形成村民自觉践行的文化风尚。

二、采取有利于农村文化健康成长的激励办法。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村文化建设应以鼓励为主,激励调动多数人参与的热情。农村多数群众都有抑恶扬善、张扬正气、崇尚文明的良好愿望,关键是村组织能否顺应群众意愿、针对群众“随众”心理,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些激励办法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营造有利于农村文化不断提升的活动氛围。农村是熟人社会,需要建立文化活动平台,满足群众沟通、交流、参与的要求,为农村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按照中央文明委的要求,乡村应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注重挖掘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族优秀文化,引导村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纪念或节庆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彰显民俗文化特色,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四、实施有利于乡村文化脱颖而出的政策措施。本着“宜居”、“宜业”的村落文化建设要求,应积极扶持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开展特色文化乡村建设,同时提供有力的宣传支持。特别要针对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手工艺特长突出的乡村,鼓励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加强古村落、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依托生态、农业等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名镇、名村。

总之,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推陈出新;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特色。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文化建设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在改善农村物质条件的同时,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

标签: 农村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gzzj/diaocha/pz6nwg.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