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

X区乡村振兴文明实践工作调研报告

X区乡村振兴文明实践工作调研报告

X区乡村振兴文明实践工作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乡村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战略之举。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既能发挥汇聚民心、振兴文化、树立形象的作用,也能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本文从考察XX市XX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现状入手,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思路,为其他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建设现状

XX区按照“阵地共建、资源共享、队伍共用”的总体建设原则,以“传播新思想、构筑新生活、引领新风尚”为工作目标,把试点工作与乡村振兴、公园城市建设、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等中心任务紧密结合,着力打造机制活、服务好、效率高的文明实践环境。截至2020年底,XX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9个、实践站180个,实现了全域覆盖。在2020年全市创建的100个市级示范点位中,XX区1中心4所5站共10个点位成功创建市级示范点,创建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截至目前,XX区已迎接省内外参观学习团体70余批1300余人次。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文明实践品牌建设

第一,打造理论宣讲品牌。组建“新·声”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由驻区高校专家学者、机关干部、党校教师、最美人物等组成,分赴村社院落、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等地开展走访调研、分类备课、集中宣讲。建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宣讲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农家大院、田间地头,讲“大白话”“农家话”,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二,打造示范引领品牌。持续开展“最美XX人”评选活动,按照每月一类别、每月一评选方式进行,营造“学习先进、敬重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二)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的实践阵地

第一,构建线上实践平台,实现渠道补充。构建“文明实践+融媒体”双中心互动平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建立微信群矩阵,以“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工作架构,有力推动文明实践工作时时在线、天天在岗,24小时不打烊。第二,开展线下实践活动,实现双向互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基地,开展丰富的宣讲、教育、医疗、体育、便民等服务项目,回应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第三,开辟网络文明阵地。联合区融媒体中心打造首个成都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端服务站”。“云端服务站”与“文明兴蓉”平台互联互通,实时呈现全区最新的志愿数据、志愿活动、实践阵地以及云课堂等信息,为群众提供更加新颖高效的服务体验。

(三)整合不同类型资源

第一,整合不同阵地资源,搭建运营平台。盘点全区闲置资源,鼓励各镇(街道)、村(社区)把闲置厂房、学校、宿舍等改造升级为集政策宣讲、文化服务、法律援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平台,积极构建“党建引领+文明实践+乡村振兴”新格局,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在全区伸展。第二,整合各级部门和不同单位资源,通过行政力量汇聚人力、物力和财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搭建三级工作组织体系,层层传导压力,确保研究谋划站位高,各项措施落实处。区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由区委书记担任总队长,围绕“1+14+9+N”构架,设置全区志愿服务队伍体系。总队配置了“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14类特色志愿服务队,9个镇(街道)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队。各村(社区)、区级各部门、行业则分别成立“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香因堂”“香城救援”等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第三,汇聚不同社会群体力量,共同推进社会文明进步。通过汇聚合力,不断撬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明实践基地建设及文明实践活动。例如,联合四川科伦药业、建华食品有限公司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开展特色科普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三、存在问题

(一)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第一,缺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的专业管理人员。XX区按照要求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但却没有增加相应的编制,工作人员大都由所在机关、社区人员兼任,或由其他单位借调,导致管理人员不足。调研结果显示,大约有45%的村级实践站工作人员不足3人。此外,由于是兼任或是借调的工作人员,其本身承担着较重的工作事务,又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他们对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是心不够而力也不足。第二,志愿者不足,缺少必要的培训。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志愿者。由于农村青年人的大量流出,导致在农村生活的人较少。调研结果显示,有将近20%的村(社区)的志愿者不足10人,超过50%的村(社区)对志愿者的培训一年只有1~3次。第三,缺少专业的志愿者和技艺能人。从志愿者队伍的构成来看,人员类型比较单一,缺少专业性的文化人才和文艺工作者。而对于各种传统文化技艺,也缺少传承者。

(二)工作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第一,公共文化空间狭窄。虽然不少村(社区)已经建有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但并未实现全覆盖。此外,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比如,农家书屋开放度不够,很多村民没有参加过相关的文化活动。第二,经费保障不足。充足的资金是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常运转、开展活动的必要因素之一。当前,由于农村经济较为落后,村集体收入少,其正常运转基本靠财政拨款,然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具有刚性支出特征,在统筹城乡发展时,农村地区难以获得资金支持。相对于发展经济,文化建设被不少领导忽视。因此,投在农村文化建设的支出可谓少之又少。XX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建设,财政拨款很少,基本上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发放给各站、所,而受到奖励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导致各站、所收到的资金很少。调研结果显示,有65%的村民认为,不少活动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导致活动不能有序开展,影响最终效果。第三,管理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调研发现,XX区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并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考核机制和标准,只是提出了数量上的要求,而对于活动内容和效果关注不够。当前,对各实践站、所评价考核的主管单位是宣传部,而作为实践活动受众的村民,却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宣传活动的实际效果。此外,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主体的志愿者的奖励激励措施也存在不足,少有对优秀志愿者的宣传报道,影响了志愿者开展活动的积极性。

(三)活动内容与群众需求匹配度不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人口流失很大。此外,由于村民受教育程度不同,他们的精神需求也各有不同,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人员缺少和他们的沟通、交流,造成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调研结果显示,村民最喜欢的活动是送文艺下乡,而各个实践站、所提供最多的活动是政策解读宣讲类活动。从实践中心所设计的实践活动和内容来看,其创新性也不足,无法满足广大村民的真实需求,针对性、便利性不强。比如,一些实践站、所的政策宣讲,讲解过于抽象,未能充分考虑村民的接受能力。或是过于理论化,和村民实际生活关联不大,难以引起村民的兴趣。由于缺乏吸引力,村民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影响活动效果。

(四)对本土文化资源挖掘不够

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的载体不在城市,而在乡村。乡村是中华文明之载体、文化之根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华文明是乡村社会主导的文明。农村地区有不少富有特色和极具传承价值的文化故事和资源。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如何挖掘和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显得十分重要。城市化虽然是时代发展潮流,但是也必须给负载中华文明的乡村足够的空间。从当前政府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来看,显然是做得不够的。

四、对策建议

(一)整合人才资源,培育壮大人才队伍

第一,建设强有力的村干部队伍,尤其要注重对村书记的选育。村书记是乡村发展的领头人,其个人素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本村事业的发展。而“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村民的精神状态。因此,要选育一个党性强、作风好的干部成为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的带头人,以展现良好的政治风貌、树立奋斗进取的榜样。第二,打造乡贤队伍。乡村振兴不仅要靠村干部带头,也需要乡贤的助力。乡贤作为乡村的精英群体,不仅对本地区较为熟悉,也对家乡事业的发展比较关心。要重视“五老”人员、道德模范、退伍军人、技艺能人等乡贤的影响力,其不仅能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也能凝聚乡村文化力,引领乡村文化发展。第三,树立乡村文化典型。乡村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这不仅意味着村民之间比较熟悉,而且群体之间的示范作用也较强。选树一批乡村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不仅能带动其他村民向其学习,还可以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弘扬乡村文化正能量。第四,建设一支专业的文艺队伍。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文艺队伍的建设。可充分利用本区域内的文艺资源,比如,可以与艺术类高校或是团体协会合作,开展培训交流活动,培育一些乡村文艺骨干,也可以推动高雅艺术进乡村,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二)健全工作保障机制第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可通过社会捐赠、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国人普遍有反哺家乡、回馈桑梓的情感。可以通过举办活动吸引从本地走出的名人、优秀企业家等捐赠,助力乡村地区的文化建设。第二,要加强对公共文化空间的管理保障工作。为乡村地区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活服务保障,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指数。既要保障有充足的文化活动场地,也要保障场地能对村民免费开放,并能充分利用起来。加强对乡村地区文化设施运营的巡检,建立村民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问责机制,实现闭环运营管理。同时,可以将乡村地区的文化场所和设施交由本村志愿者或村民管理,方便村民使用,为村民文化活动提供场所。

(三)创新活动内容,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要

第一,要畅通村民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反映的渠道。活动前收集群众需要,让群众可以按需点单;活动后收集意见建议,以期下次活动可以办得更好。第二,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村民是农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还要让村民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举办乡村歌舞、草根艺术节等活动,激发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表演的舞台和机会。

(四)深挖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盘活乡村文化

第一,要保护、留存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乡村物质文化遗产。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和文化资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中华文明。加大对古村落、古建筑、文物遗迹、宗族宗祠、革命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能留住乡愁。如XX区的土城村,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其民族风格的建筑和风俗,就需要加以保护。第二,要让民间技艺代代相传。中国传统民间技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将保护与开发利用民间技艺结合起来,展示其独特的地方民族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通过市场化渠道,以商业化模式促进保护,让民间技艺焕发活力。如XX区的棕编是颇具XX特色的一种技艺,应充分保护并开发利用起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培训学习班,加大对棕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第三,要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故事。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某些方面反映了本地方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蕴含着当地居民的伦理价值观念,是乡村家庭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挖掘宣传本土优秀的民间故事,可以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本地的优秀历史人物,通过树立榜样,引领村民崇德向善。第四,让乡村文化“走出去”。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由乡进城,城市里繁重的工作和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让越来越多的人对乡村地区充满了向往和期待。而互联网的发展,给乡村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和方式。有序建立本地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互联网络平台,利用官方媒体的优势扩大知名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宣传、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gzzj/diaoyan/5lygp6.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