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方案 >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新版多篇】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新版多篇】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新版多篇】

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一

一、教学内容

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教材第19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初步掌握运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角尺、课件。

学生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用“东南西北”和数对的方法确定物体位置。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及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会用圆规按指定的要求画圆。

4、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及半径与直径和关系。

教学难点:圆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

学具:大小不同的圆片各2个,直尺、圆规。

教具:圆形纸片,圆规,实物投影仪,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启发,自选学标(感动是学习的动力)。

利用多媒体展现各种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并提问:

1、找出你认为最与众不同的图形,为什么?你最想学哪种图形?

2、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3、揭示学标:你最想学习圆的什么知识?(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

二、预习思考,实践操作(感觉是学习的入门,知识来源于生活)。

对比思考:我们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是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它和我们以前学的平面图形有不同之处,你们发现了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是由线段围成,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体验圆的形成: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一个圆?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你会画圆吗?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画出来吧!

1、学生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任意一个圆(不限定用圆规)。

(学生画出的可能有些不是圆)

教师设疑问:为什么有些同学画出的是圆,而有些同学画出的不是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好不好?

2、圆规画圆。

教师:请大家拿出手中的圆规,认真观察一下圆规的样子,并用它尝试画一个标准的圆。(学生初次画圆)

教师:请你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工具,是怎么画圆的?

3、讨论:画圆的步骤是分哪几步?

教师在黑板是演示怎用圆规正确地画一个圆,作教学使用。

4、小结:(1)画圆的步骤是:一是定好两脚的距离;二是固定一点;三是旋转一周。

设悬:学会了画圆,你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圆?圆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圆的位置跟什么有关?(为下面学习圆的特征做铺垫。)

三、问题讨论,认识圆心(感知是学习的基础)。

1、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

2、动手操作:(1)你手中的圆片是怎样得来的?

(2)对折打开,连续3次。还可以折下去吗?

3、观察讨论: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4、归纳小结: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把圆中心的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画圆时,圆心在哪里,圆就画在哪里,所以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5、验证内化:在你手中的圆片上标出圆心,并用字母表示。

四、教材分析、探索特征(感悟是学习的升华)。

过渡导入:学习了圆心,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自学其它有关圆的(知识?(小组合作自学)

1、认识圆的半径。

教师:刚才同学们画的圆都比较好,现在大家拿出直尺画出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并量一下它们的距离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多少条出来?(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画不完,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提问:你是怎样观察得出在一个圆内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的?(因为围成圆的曲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有无数条)

教师: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有无数条,这样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半径(齐读: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由于圆周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半径就有无数条。

说明半径的特征并板书:在同一圆内,半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

2、认识圆的直径。

(1)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没有像这样比较特殊的线段能决定圆的大校学生讨论后回答(直径)

教师:请学生同学们动手画一画直径。画得越多越好。画时要注意什么? (过圆心,两端在圆上) 齐读: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圆的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2)让学生观察自己画的直径,找出直径的特征。

(3)直径的特征。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数一数在同一圆内,直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直径能不能画完?为什么?说明理由。(引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动手验证。或直尺量,或用圆纸片对折)

3、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师生讨论:

(1)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老师与同学们?

(2)圆内有多少条半径、直径,所有的半径有什么关系?所有的直径有什么关系?d=2r, r= d。这个关系的前提是什么?(同一圆内)为什么要加这个前提,不要行吗?

(3)学习了这些特征,你知道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了吗?(前后呼应)

小结:在同圆或等圆里,[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4、操作内化:把刚才学到的知识在圆片上表示出来。

五、课堂练习,学以致用(感恩是学习的境界,知识又服务于生活)

多媒体展示:

1、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 )

(2)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

(3)直径和半径都是直线。 ( )

(4)用两脚之间的距离是2厘米的圆规画出的圆,它半径是2厘米。( )

2、选择正确的半径、直径: b ad

3、讨论操作: c e

(1):画几个圆心在同一点而半径不相等的圆;画几个圆心不在同一点而半径相等的圆。

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感知4以内的数量。

2、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春天背景图一张,1个春姑娘,2朵花,3只小鸟,4只小白兔,1―4的数卡,三只礼品盒(内有二个娃娃,三本图书,四只乒乓球);幼儿人手一份1―4的点卡。

活动过程

1、看一看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来了(出示背景图),我们来看一看有几个春姑娘(1个),一个春姑娘的好朋友是数字1(师出示数字1)。花儿也开了,(师出示花)我们来数数有几朵花,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2朵),2朵花的好朋友是数字2,(师出示数字2),小鸟也飞来了,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只小鸟,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3只),3只小鸟的好朋友是数字3。(师出示数字3),小白兔也到草地上来做游戏了,数数有几只小白兔(4只),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4只),4只小白兔的好朋友是数字4。(师出示数字4)

2、摸一摸

师出示三只礼品盒:“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三只礼品盒,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盒子里是什么?”。“来;自。屈;老师;教。案;请个别幼儿上来触摸感知,其余幼儿一起验证。

3、动一动

游戏:听音找点卡。

师:老师为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份点子卡片,请小朋友竖起耳朵听仔细,老师拍了几下铃鼓,你们就找出几的点子卡片。

4、结束活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师:当听到‘天黑了’,√本站★√请小朋友看清老师手里的数字,就找几个好朋友变成石头,这样老狼就不会抓到了。

活动延伸

继续探索教室内、家中4以内的物品,巩固按物数数的方法,并说出总数。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能感知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我注重从感知入手,结合生活经验,感知4以内的数量,通过游戏使幼儿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和按数量匹配相应的实物。

初中数学公开课评议 篇四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公开课活动。几位数学老师精心准备并展示的优质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老师们的课堂授课水平之高,对教材内容挖掘之深,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之精彩,让我对自己所教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初中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老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参加这次展示课的老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 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老师们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有的以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入手,有的以温故知新等活动导入新课。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教师评价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老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勇敢”“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5、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随着多媒体走进课堂,板书已经置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悄然隐退了。殊不知,课件是不能完全代替板书的,课件的呈现具有瞬时性,况且课件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怎么能替代一目了然、提纲挈领的板书设计呢?板书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侧面反映。这次优质课,每一位老师都在板书的设计上下了工夫,有的老师书写工整,排列有序,一笔清秀的板书跃然而上,为课堂增色添彩。

6、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上一节好课不容易,做一名好老师更不容易。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五

问题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的,随便那个年级。2000字。案例和反思

1个回答 分类:数学 2014-11-3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2.3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 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

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

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同位角

∠1

∠5

角的度数

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

结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 因为a‖b

所以∠1=∠2 所以∠1=∠2

又 ∠1=∠3 又 ∠1+∠4=180°

所以∠2=∠3 所以∠2+∠4=180°

语言叙述:

性质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

(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①若∠1 = 110°,则∠2 = °。理由:。

②若∠1 = 110°,则∠3 = °。理由:。

③若∠1 = 110°,则∠4 = °。理由:。

(2)如图,由AB‖CD,可得( )

(A)∠1=∠2 (B)∠2=∠3

(C)∠1=∠4 (D)∠3=∠4

(3)如图,AB‖CD‖EF,

那么∠BAC+∠ACE+∠CEF=( )

(A) 180°(B)270° (C)360° (D)540°

(4)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

如:∠1=54°时,∠2= 。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

2、(讨论解答)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概括存储(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 第69页 2、4、7.

八、教学反思: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六

【 新知识点】

众数

统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

【 教学要求】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 教学建议】

1 .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和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同学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同学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2 .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防止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教学中应防止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同学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只要让同学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

3 .注重对同学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让同学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发明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同学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老师要鼓励同学积极投人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考虑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xzy/jiaoyufangan/2vxylg.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