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方案 >

《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

《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

一、教材分析

《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

1.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几何事实,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初步感受几何推理

二、学情分析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借助于比身高的情景,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3.借助于实际情境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事实.

四、重点、难点

重点:叠合的方法与步骤

难点:理解线段中点概念

五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说明

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线段长短

活动1:如何比较两名学生的身高?

师:怎样比较班中甲乙两名同学的身高?

生:让甲乙两位同学站在一起就能比出高矮。

师:能让甲乙比出高矮的关键是什么?

生:必须站在同一高度上。

让甲乙两位同学站在前面演示比身高的过程。

师:如果不让甲、乙两人离开座位处,如何比较身高?

生:可以先分别测量出两人的身高,然后再比较两个数值。

活动2:怎样比较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大小?

师:怎样比较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大小?

生1:测量

生2:折纸

突出折纸时端点A是长AD和宽AB的公共点,把AB与AD重合在一起,观察B点落下的位置B′

让学生在本上画出AB、CD两条线段。

师:通过上面讨论,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过程,然后教师边演示边用规范的几何语言描述。

度量法(代数方法):用刻度尺量出线段AB与线段CD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重合法(几何方法):把AB、CD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比较。

按课本P116三种情况讲解。

本课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两个活动,通过学生讨论,得出身高比较及长方形长宽比较的两种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开放性

创设问题情境

2.线段的中点

活动:在半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AB,折纸使A和B重合,将纸展开后,在线段AB上折痕处描点M。

师:线段AM和BM的大小关系是什么?线段AM和AB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如图,点M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此时AM=BM=。

师:(1)有一个绳子,不借助刻度尺,你能找到它的中点吗?

(2)支撑一根质量均匀、水平放置的木棒,如果要使它平衡,支点应选在什么位置?使木棒平衡的支点的位置是木棒的重心。你能找到一枝未使用过且没有橡皮头的铅笔的重心吗?它在铅笔的什么位置?

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展示自己的方法。

例 如图:AB=4厘米

(1)画图,延长AB到C,使BC=3厘米

(2)如果点D是线段AB的中点,点E是线段BC的中点,那么线段DE的长度是多少?

3.线段性质和两点间距离

出示课本P118图片,让学生画出从北京到济南的铁路线、公路线与两个城市的连线,并思考三条线中哪条最短?

师生总结出线段的性质: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要强调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而不是两点间的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是数值。

师:大家谈谈这一结论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通过类比的思想得出线段比较的两种方法,并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线段的中点,同时了解“线段可进行和差运算”这一事实。

最后结合实际情景,观察两点间连线的长短,理解“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评价反思

1、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一是比数量的度量法,二是比图形的重合法。

2、线段的中点。

3、线段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4、两点间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作业

课本P119习题4.21,2,4(1)(3),3题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说明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xzy/jiaoyufangan/5zr2q8.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