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论文模板 >

小班礼仪教育中,提升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的实践研究

小班礼仪教育中,提升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小班礼仪教育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如何?如何提升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根据观察法与实践法的特点设计了提升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的具体方案,在我小班级组三个班级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管是从教师评价还是家长评价的角度,还是从幼儿自身的能力测验来看,实验班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小班礼仪教育中,提升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礼仪教育;交往;提升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一、 研究的背景

(一) 指导思想

陈鹤琴先生曾说,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交往中学到,礼仪的养成,没有再比交往这个方式来得快、来得切实。可见对幼儿进行交往礼仪教育十分必要,在社会交往中,交往礼仪不仅体现一个人良好的教养,也可直接影响交往的效果。俗话说的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品质的关键期。如何来进行幼儿交往礼仪的培养呢?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让幼儿知礼仪、学礼仪、做礼仪这三步进行了尝试。

(二)开展本项目研究的基础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幼儿的社会交往对幼儿个性,情绪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而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健康的社会情感需要从小培养。幼儿刚进园,未尝试过集体生活,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不会表达个人意愿,在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常发生打架、咬人、抢玩具等冲突,这就要求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去解决冲突,冲突的解决还涉及冲突双方的相互妥协、让步及分享与合作等,这既加深了他们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又提高了他们解决社会问题、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习运用礼仪规范,而且有助于提高个体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确实,假如孩子在生活中真的一点冲突也没有,这对他们的发展未必是好事。但如果处于太多的冲突之中,又会导致幼儿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如何通过家园共育,在分享活动中解决幼儿交往冲突,充分利用礼仪教育提升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

2012年9月,我们根据我园课题研究的重点方向,申报了桂城街道小课题《小班礼仪教育中,提升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的行动研究》。

二、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与前面“研究的背景”大致相同,在此省略。)

(二)本研究主要内容及目的

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随着情绪的稳定和依恋的转移,他们对同伴的需要越发明显,由于孩子们的性格、兴趣取向、现有能力、心理需求等差异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交友模式。归纳一下大致分为四类:专一型、受欢迎型、攻击型、忽略型。专一型儿童比较依恋固定的玩伴,兴趣取向、认识判断等行为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受欢迎型儿童往往乐于接受同伴的请求或共同游戏的邀请,这一型的孩子很少带有攻击性行为,在同伴间的人气很旺。攻击型儿童性格暴躁,爱打人、骂人,破坏别人的活动;忽略型儿童胆小、怯懦,不愿加小朋友的活动,也不去攻击别人,但小朋友往往会忽略他们的存在。后两种交往类型的孩子就是不善于交往、交往手段不恰当的孩子。了解他们的交往类型,就能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获得更多同伴的喜爱,培养孩子们的交往技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及途径: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了解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做出比较客观的、科学的分析。

2、行动研究法:充分发挥班级与班级之间,班级与家庭、社区之际的联动机制,保持家园的一致性。

3、观察记录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同伴间的交往情况,并进行记录、跟踪、分析。

4、个案研究法:针对个别在交往过程中常出现打架、抢夺等现象的幼儿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与手段进行个案研究。

5、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学习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教育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学习先进的成功经验,交流学习心得,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以验。

(四)基本步骤

本课题研究为期12个月,从2012年9月——2013年9月,各阶段计划安排如下:

〈一〉、开展礼仪教育,教育幼儿要“语言美”,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我不仅利用故事、儿歌、游戏。如:《鲁鲁上幼儿园》、《借玩具》、《做客》、《好朋友》、《买桃子》、《请》、《宝宝有礼貌》等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还自己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影响幼儿。让幼儿了解礼貌文明重要性,感受礼貌用语的“美”。每天早上,教师们在教室门口迎接幼儿的到来,亲切和蔼主动与幼儿打招呼“早上好”让孩子在和老师阿姨们“早上好”后进入教室;在上课或活动中,与幼儿平等交往,注意使用“请”“谢谢”等礼貌语言,如每次让幼儿为我拿东西我都会说“请帮我那这个”孩子帮过我后我又说“谢谢”,在玩玩具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对幼儿讲,大家要一起玩,学会合作去玩。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有意识用礼貌用语来交往,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创设活动主题,让幼儿感受交往的乐趣。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幼儿刚来园时还不会关心同伴,看到同伴不小心摔倒、鞋子穿反还要讥笑他,造成一些幼儿产生心理压力。我们通过开展《我的朋友》主题,让幼儿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了解同伴的喜好、兴趣,怎样处理与同伴发生的争执,怎样与同伴分享快乐等;最后,开展“关心帮助他人”的活动,如:班上小朋友生病时,教师组织幼儿打电话或集体慰问,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我们还开展“大带小”活动,由大班的哥哥、姐姐带小班的弟弟、妹妹,帮助他们穿衣服,解决困难等。大班的幼儿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对小班的幼儿关怀备至,耐心十足,有的幼儿尽量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真正做到以大带小,以小促大,效果良好。此外,我们还鼓励幼儿在教师节、母亲节,给教师、母亲送礼物,通过各种亲子活动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如在庆祝“六一”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发展交往能力,我们精心设计了 “亲子运动会“、“自助餐厅”活动,使幼儿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与不同的交往对象进行交往能力的发展。每个幼儿都得到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从中发现交往的乐趣。

〈三〉、从游戏中培养幼儿主动交往意识和交往技能。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上课、休息、饮食、睡眠等日常活动外,游戏占据他们大部分时间。游戏也具有兴趣性、社会性等特点。这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幼儿内部需要,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特别是社会交往提供条件。对刚入园的孩子,“家”是孩子所熟悉的场所。三个班级班上都设置“娃娃家”,让孩子在“家”中模仿角色,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乐趣,找到生活的开心点。有些幼儿霸占心理很重,什么东西都爱自己前面放,不会谦让。我们就教幼儿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如轮流、互相交换、妥协、分享、谦让、助人、抚慰等,通过鼓励幼儿之间找朋友,辅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增加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在孩子活动中,我们常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去,当孩子发生争执时,尽量不充当“裁决者”,而是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商量协调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如:通过角色游戏可以使幼儿学会不同的交往方式;“娃娃家”中长辈与娃娃、商店的营业员与顾客、医院的医生与病人……角色游戏形同一个小社会,幼儿在交往中必须要敢讲话、爱讲话,消除羞涩、胆小的心理,克服任性、霸道的个性。有时候我请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主动邀请胆小的幼儿参加游戏,有时候我带着胆小的孩子到同伴中去,慢慢地幼儿的胆子大了起来,不再害怕交往了。在幼儿游戏时,我们有意识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培养幼儿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在活动游戏设置上,设置“找朋友”“拔萝卜”等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相互交谈、对话,充分调动幼儿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相互认识,培养幼儿友好情感和共同活动的兴趣。让幼儿感觉到在幼儿园有这么多好朋友,大家在一起很开心,逐渐培养幼儿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老师们协调一致,还从每个游戏活动中要求幼儿摆放整理玩具,活动规范礼仪始终如一,现在我们班幼儿在收拾整理玩具方面做得较好。

〈四〉、家园共育,帮助幼儿与同伴交往迈上成功的阶梯。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今天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有一项关于儿童交往心理的调查表明,有近65%的儿童渴望交往,这说明独生子女,亲和需要强烈。但调查同时显示,仅有25%的家长注重与幼儿进行交流或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使大部分幼儿缺乏交往经验,不懂交往,在交往中事事以自己为中心或采用蛮横态度对待他人,甚至在交往中有攻击性行为,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和制约幼儿的交往行为,导致幼儿交往失败,影响幼儿的和谐发展。重视家园同步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重要影响。要充分利用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如“大拜年”,老师主动打电话给孩子先拜年,孩子欣喜万分,一下子觉得自己了不起,在这种兴奋的情绪感染下往往会迫不及待地想与他人打电话,交往即在其中。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能较好地与同伴交往的幼儿,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用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激发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教师们之间应建立真诚、友好、平等、互助等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幼儿在观看、模仿成人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在家园栏中定期向家长介绍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和方法,向家长宣传幼儿近期阶段目标发展情况,指导家长在家或平时社会交往的技能。在平时家长接送幼儿间隙,与家长交流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协调教育统一要求。我们还开放了“周五玩具分享日”,逢周五请孩子们从家中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回来和伙伴一起分享,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随交往、分享、合作。在活动中,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同时通过家园爱心桥宣传栏文章和家长分享,父母不能摆出“长辈尊严”的面孔训斥孩子。在教育中要使用礼貌用语,和孩子像朋友一样对待,家庭中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他的意见,不要一味地父母说了算。

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天交往的学步,正是明天迈向成功的基础。

五、总结成果

(1)收集教师撰写的有关经验论文、教案、心得、随笔及相关工作资料。

(2)总结课题研究实施中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思考下一步研究方向,撰写研究报告。

(五)课题组成员分工

第一主持人:林玉婷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开展实施。

主要成员:潘春燕、刘艳芬,在主持人的领导下,负责课题研究的开展的实施。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为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引导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我们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主持人林玉婷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开展实施,主要成员潘春燕、刘艳芬老师在主持人的领导下,负责课题研究的开展和实施,我们还吸纳了同级各配班老师吴玉桦、劳玉英、钱碧君老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协助主要成员推进课题研究的开展。

(一)采用行动研究法,发挥幼儿园与家庭的联动机制。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家长与幼儿,教师必须与家长密切联系,共同开展教育活动,才能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初期,就努力争取家长的理解、关注、支持、参与

为了让加家长对幼儿在公共场所、幼儿园的交往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向家长派发了家庭调查问卷,还召开了家长会,重点向家长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即将开展的活动,需要家长配合的要点,使家长对此项课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二)运用课堂观察法,提高幼儿对创编故事和自制绘本的兴趣及能力。

我们为促使教育科研活动立足园本、植根课堂,开展了系列教师培训活动、教研活动、课例观摩活动,为教师搭建舞台,引导教师深入思考教育问题、探究教育规律、总结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每月开展课题组成员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互相交流研讨的机会,提出问题,共同商讨解决的途径。

2010年9月,我们送教师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早期阅读读本分析》培训活动。10~11月,开展本园教师早期阅读教学观摩活动。11月,我们选派黄玮、朱敏姬等老师赴深圳参加《创意绘本讲学》培训活动, 请来幼儿早期阅读专家入园指导教师们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2011年4月,潘青雨、黄玮、朱敏姬、李翠玲、等老师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早期阅读培训《诗歌教学研讨会》,6月,骨干教师参加了在广西桂林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全语言教学研讨会。

教师们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具体指导幼儿尝试把自己想到的或者观察到的情景、故事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帮助幼儿提高对创编故事和自制绘本的兴趣及能力。

(三)课例研究法,探索开展有效教学的途径和形式。

教师们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幼儿欣赏绘画图书,感受阅读的快乐。李翠玲老师在教学活动《蚯蚓的日记》中,引导幼儿园尝试续写日记,以此为切入点,化难为易,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续写日记的方式学习做绘本图书。

(四)经验总结法,总结指导幼儿与家长共同编制绘本图书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采取边研究,边总结的方法,持续研究与及时反思、调整相结合。课题研究小组经常在一起讨论课题研究情况,互相借鉴经验。主持人及时对各项研究工作开展检查、交流、小结,在专家指导下,对其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调整,形成目标—落实—反思—调整的不断循环的系统,使研究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2010-2011学年度学期末,我们举办“亲子图书制作展”活动,加强交流和互相学习。收集教师、撰写的有关经验论文、教案、心得、随笔及相关工作资料。总结课题研究实施中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思考下一步研究方向。

我们发现,尽管老师们通过课堂教学、家长会等形式指导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绘本图书,也通过“亲子图书制作展”让幼儿和家长分享到别人的创意,对如何创编绘本图书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幼儿和家长的浓厚兴趣,有的幼儿和家长虽然明确要画什么,但却不能很好表现,画面比较凌乱,故事情节表现模糊,图书结构水平不高,制作绘本图书的材料选择也不够丰富,家长和幼儿的创编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我们策划了在家长开放日中邀请家长参加“亲子图书制作”的活动。

2010-2011学年度学期末,我们举办“亲子图书制作展”活动,加强交流和互相学习。收集教师、撰写的有关经验论文、教案、心得、随笔及相关工作资料。总结课题研究实施中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思考下一步研究方向。

教师们精心安排了“亲子制作趣味图书”的环节,通过教师创编的《趣味图书制作步骤》视频及现场指导,为家长和小朋友们创作绘本图书搭建了有效的交流平台,大家更直观更清晰地了解到绘本图书有很多种制作方法,每位家长和小朋友都饶有趣味的在活动中体验创编、创作的乐趣,活动结束后,家长和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创编的几种不同形式的绘本图书模板,准备回家后继续完善,把图书制作得更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利用家长会、作品展等多种家园交流活动的形式,探索指导幼儿及家长共同制作绘本图书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和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绘本图书的能力。一学年来,100%的幼儿与家长都参与课共同制作图书的活动,其中有不少幼儿参与度高、充分体现幼儿童心童真的绘本图书作品,也有家长精心辅导幼儿,构思精巧的图画书。

(二)教师通过外出学习和园本教研,对如何指导幼儿阅读绘本图书、如何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三)在早期阅读教育教学中,幼儿的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图画语言的表达能力显著提高,并能使三方面的语言初步连接。

(四)经过教师的指导,班级全体幼儿家长均与孩子共同创编制作了绘本图书,并开展了“亲子图书制作展”活动,加强了交流和互相学习,使家长和幼儿园对如何创编制作绘本图书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五)通过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教师们对如何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积极意义。教师运用科学的手段,系统规范地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提升。

(六)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也取得喜人成效:张乐骅、倪心月两位小朋友参加南海区教育局举办的幼儿故事、诗歌朗诵比赛,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好成绩。

四、下一步研究方向

我们的课题经过一学期的研究,在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家园共育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进一步促使教育科研活动立足园本、植根课堂。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遇到的问题有: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提升教师指导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绘本图书的能力?

如何使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的绘本图书更多的体现自主创作?

如何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文字、图画表现出来?这些问题将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我们下一步研究计划是:继续探索引导家长与幼儿共同创编制作绘本图书的方法,丰富图画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加大幼儿的参与度,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和语言符号创编图书,并勇敢地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图书。

2011年9月11日

参考文献:

[1]颜棱植.《大班幼儿合作创编图书活动的过程与特点》.《学前教育研究》,2011,(5)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xzy/jiaoyujiaoxue/424d94.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