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论文模板 >

素质教育论文【精品多篇】

素质教育论文【精品多篇】

素质教育论文【精品多篇】

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篇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道德素养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急需大量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人才。这给学校教育就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语文教师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这也是由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具有先天优势所决定的。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经常结合课本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探究社会道德现象,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素养。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经验,下面就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浅析。

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语文学科教学和学生德育教育的关系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永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内容,尤其重视弘扬人类传统美德的教育,有着浓郁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文体。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往往充满着正能量的故事内容和情节,一个个生动形象、闪现着光辉人格的人物角色,还有对社会现实入木三分的客观反映,以及作者鲜明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都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深刻体悟,他们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和道德修养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熏陶感染。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德才兼备的人。

三、深挖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道德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精选了很多经典文章,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子。有的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变革,有很强的对现实启迪价值;有的文章红色文化色彩浓厚,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有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古今中外的伟人和英雄,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给后人树立了仰望的丰碑……这些充满正能量的因素,给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开展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大餐。这种课堂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兼顾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使得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的培养保持了高度一致,增强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熏陶。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教育。在高中语文课本里,有很多弘扬爱国精神的文本,如《沁园春·雪》《纪念刘和珍君》《苏武传》等。本人在教学《苏武传》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认识到苏武一生挚爱自己的祖国至死不渝,在国家和民族大义面前牺牲小我,也要捍卫祖国的荣誉和尊严。接着继续让学生思考、讨论:当时苏武在困境中是怎样想的?我们现在谈爱国是不是已经过时?作为中学生怎样做才能爱国?教师把学生的情感不仅带入苏武所处的那个时代,也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所处的当下,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地触动,真切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四、高中语文教学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除了挖掘课本内容之外,还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育学生善于区分是非黑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中,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直观性。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升华情感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师课前扎实备课,不仅要将课本中德育教学的有效因素提炼出来,而且使这些德育因素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充分地结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启发感染学生,这样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更加容易,自觉地提高思想道德觉悟。现在部分高中学生缺乏是非观念、缺乏民族自信,在看问题的时候,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事物的本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文时,课前做了扎实的准备,课堂上利用教材文本内容以及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建筑的艺术之美,油然而生对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的赞美之情。同时,结合这次横行肆虐的“非冠”疫情,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抗疫不力,甚至甩锅中国,但中国依然做好自己,仅用短短两三个月控制住了疫情。更令人鼓舞的是,国庆长假空前的旅游盛况,人们尽情领略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了西方反华势力当头一棒。这些鲜活生动的时代画面,让学生一下子也提升了自己民族自信心,情绪为之振奋,爱国之心也因此牢牢扎根。更可喜的是,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学生能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五、开展课外阅读,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高中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的课外阅读活动,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语文学科教学的需求,为学生选择、推荐适合的课外阅读读物。然后,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必要的引导,给学生预设阅读的问题,提出阅读的方向,指点阅读的方法。例如,针对班上部分学生整日沉迷自我,一味地怨天尤人,不思进取这些状况,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主席的诗词和鲁迅先生的小说,从他们的作品中学习伟人们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感受他们忧国忧民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在班上演讲交流,不断反思对照自己,进一步拓宽德育教育的外延,树立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另外,通过课外阅读,积累和领会大量的闪烁着古今中外人类智慧光芒的名言警句,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方法。让学生把这些名言警句运用到生活,运用到写作,更能对学生的人生起到深刻的启迪作用。例如,在课外阅读《孟子》一书时,其中的很多经典传诵名句让学生受益匪浅。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孟子身上的那种高贵的人格力量,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修德修身、心怀家国的高尚情怀。正是这些中国的脊梁,才使中华文明傲立于世界而长盛不衰。这些千古传诵的佳句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思想,也极大地增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的目的。

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道德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高中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尽可能利用当地各种社会资源开展丰富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常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生活中那些鲜活生动的事例和场景比教材更加直接,更加有感染力。例如,定西当地有一位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叫许?,他为人清廉,为民请命,触怒上司而被革职,客死定西。乡人感其德才,立许公祠。学校会经常组织学生游吊许公祠,瞻仰后人为许公撰写的碑文,追思许公的事迹,学习许公爱民如子的品质。再看看山下高楼林立、人民安居乐业的一派盛世景象,一股浩然正气油然而生,不由得产生对先烈们的敬意和对党的感激之情。当然,还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去,为老人们洗洗衣,扫扫地,收拾收拾房间;给他们唱唱歌,跳跳舞,愉悦老人心情,学生也从活动中也会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找到做人的价值。社会是一本最大、最好的教科书,学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其功不可没。

七、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对于人生成长重要时期的中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其意义非常重大。这就要求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有利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把语文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一代人才而发挥重要的作用。只要潜下心努力去做,相信:润物无声花尤妍,桃李满园自成蹊。

参考文献:

[1]雷坤.浅谈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策略[J].新作文教研,2013(6).

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篇二

作为从幼儿教育到中学教育的过渡阶段,小学教育具有衔接性、综合性、养成性等特点。因此,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关爱生命是其最重要的品质。而从个体职业发展的整个轨迹来看,职业思想是推动个体获取职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原动力。可见,在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构成中,教师伦理道德处于核心位置(见上图)。作为伦理的下位概念,道德更注重主体德行,教师道德既包括职业本身赋予的教育信念、专业品质,又涵盖教师作为独立的社会人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而“师德为先”恰恰说明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转向,即对教师精神价值的重视。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维度方面,原有的以学科教学法为核心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小学教育的需要,日趋明显的资源整合趋势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上,更需要教师具备整合的教育思想,并将专业技能与教育理念融为一体,恰当地应用于教育实践之中,这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培养环节中最为外显的内容。作为完整的人,教师的成长中不仅包含专业成长,更包括众多的“非专业”因素的影响,比如:世界观、个人修养、沟通技巧、反思能力等,诸如此类的“非专业”因素共同构成了教师个体的综合发展潜能,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小学教师综合素养以教师伦理道德为核心,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发展潜能围绕这个核心,构成同心圆,教师伦理道德自内向外辐射其影响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最为持久的精神动力。从小学教师综合素养模型的建构中不难看出,现代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也体现出对教师作为“整个人”的关照,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依据。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途径

综合素养结构模型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在学生发展中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不仅体现在各维度内容之间的“拼图式”关系,更体现在各维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融合。从纵向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从横向来看,渗透在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学习活动与生活之中。

1.加强教师伦理道德教育

对于最初接触教师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教师伦理道德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专业词汇,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积累了若干相关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中既有与主流价值观相符的个人体验,又包含与教师伦理道德相悖的情感体验。而教师伦理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强化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正确认知,改变错误的认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在个体的众多认知因素中,有些是协调的,有些是不协调的,有些是不相干的,认知失调是个体认知系统的正常状态,个体通过改变行为态度、引入新的认知元素等方式,达到认知协调。因此,要想改变学生错误的认知,就要在伦理道德教育中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发个体认知失调,再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达到认知平衡,最终形成正确的专业态度。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师道德伦理教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在校大学生的专业道德伦理意识和判断能力,但是从属精神范畴的价值观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这就要求伦理道德教育应贯穿学生学业始终,所以在其他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也应适时渗透教师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个体态度形成或改变需要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而课堂中多数的伦理道德教育最多只能帮助学生达到认同阶段,发生质变的内化阶段需要学生接触教育实践,并在不断的体验与反思中形成专业价值观。这里的教育实践不仅是学生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教育见习、实习,还包括常被忽略的隐性教育资源———教师的榜样示范。从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中不难看出,说服者的特质会影响到学习者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一个对某问题享有声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伦理道德教育中,说服者就是学生接触到的每一位教师,教师的声誉则更多地来源于师生接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换言之,教师能否以身作则,践行正确的专业价值理念,树立教师伦理道德的榜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说服信息的内化进程。

2.建设“整合编码”课程

英国教育家伯恩斯坦曾对学校系统中的教育模式作了一种区分———集合编码和整合编码。集合编码强调各学科相互独立、教学时间相对固定、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不发生联系,且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的教育内容,评价方式主要依赖学科测验。与集合编码相比,整合编码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即主题学习;教师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更加灵活,每位教师都会努力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以达到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局限于单纯的学科测验,而是加入了一般才能的发展评估,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即将面对的是一个个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这也决定了课程整合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将不同学科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形成重点突出又不重复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整合则体现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方面,即以启发为主线,将多种信息呈现方式整合到不同需求的课堂教学当中,实现学生学习的高效性。

3.开发潜在教育资源

素质教育论文 篇三

学前阶段素质教育离不开国学经典启蒙教育。因为国学启蒙教育能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从学前阶段开始推行国学启蒙教育,帮助幼儿从小感受古人情怀,从而培植其爱国情操,也有助于幼儿继承优良传统、提高文化素养。中国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是我们祖先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活化石。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经典。无论通过口耳传诵抑或是其他方式,国学经典都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而学前阶段是接触国学经典的最早阶段,是引导幼儿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时期。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很多幼儿园早就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们开展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让国学经典进校园,用祖国优秀的国学经典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将国学启蒙教育与学前阶段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收效显著。

二、如何在学前阶段实施国学启蒙教育

1.在诵读游戏中领悟国学经典内涵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专项活动包括诵读,诵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范读、领读、幼儿跟读、齐读、个别读、分组竞赛读或者以朗诵形式呈现。但在诵读过程中需注意时长。游戏因其有很强的趣味性得到很多幼儿的喜爱,它的形式和过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能激起幼儿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从来达到规范自己行为的目的,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组织幼儿诵读经典,更重要的是设计合理的游戏,让幼儿自主教育。如可以根据《弟子规》的内容,设计《起床了》、《出门了》、《回家了》等游戏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领悟《弟子规》中“出必告、返必面”的优良传统美德。

2.利用环境创设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每天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主要的生长环境之一,他们不断地与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那么我们可以在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如闽南的提线木偶、花灯等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学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泉州市区很多的幼儿园中,我们都可以在醒目的位置看到这种国学艺术,以便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都能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将国学经典和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于细处着眼。例如:班牌、家园共育、走廊、楼梯、盥洗室等等。如主题墙上“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3.利用家园共育扩展国学启蒙教育

在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时,以讲座的形式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开设国学课程的目的、计划和方法,让家长从心里理解与支持国学教育活动,幼儿园也对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幼儿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很多家长支持孩子学习国学经典,并能有效指导孩子的国学诵读。伴随着家长与幼儿的共同成长,可以开展“我与父母每月共读一本好书”“我的故事讲你听”活动,有效提高家长们参与经典礼仪活动的积极性,并提高素养。总之,把国学启蒙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必须讲求方法。最终能培养幼儿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给幼儿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幼儿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素质教育论文 篇四

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文化产品要有文化和有灵魂。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但发展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文化创意发展无底线。2010年,山东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展开了西门庆故里之争。产业发展,经济繁荣,忽视了道德文化,文化中的低俗的、被批判的内容当做宣传发展的内容。影视粗制滥造,匪夷所思。抗日剧层出不穷,因拍抗日剧之多,横店一度被坊间戏称为“抗日根据地”。故事情节不断超出想象,被戏称雷人剧。文化创意发展超出基本的事实,脱离了生活,无法被大众所接受,注定产品没有市场。作品的“山寨”。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缺乏和层次不高,创造不出高品味的文化产品,当一个好的文化形式出现后,纷纷模仿。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的《201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指出艺术创作的雷同问题在某些领域引人担忧。文化元素使用乱点鸳鸯谱。2015年8月,在上海举行的环球小姐中国区总决赛内衣时装时,糖葫芦、青花瓷、戏曲脸谱等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背景衬托众佳丽。内衣秀和传统文化的关联点在哪里,为什么要如此的牵强附会,传统与现代结合就是简单的拼凑吗?“文化接受”还是昨日黄花。奔驰的列车、拥挤的高速公路、宏伟天安门的广场、莫斯科红场、纽约布鲁克林的日落公园、巴黎的卢浮宫对于中国的大妈们来说不过是很好的跳广场舞的地方。文化创作者的文化根基浅薄,创作不出能被大众所接纳的文化产品,宣传不了优秀的文化,文化受众的文化无法提高,就接受不了高雅的文化,就不愿意接受或者接受不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与文化产品的内涵、文化产品受市场欢迎度不是协调共进,侧面反映文化产业人才的创意能力和素养。高素质文化创意者只有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市场需求,结合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进行精深思考、艺术创新,制作出优秀的作品,因此,必须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文化培养。

二、高等院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校的职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外又增加了文化传承这一职能。高校的文化传承职能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所需求的核心。但中国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上也是在举步维艰。

(一)高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生源质量不高

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截至2014年,中国高校录取698万人,录取率为74.3%。各地方政府以教育拉动经济内需,整合资源,筹建地方高等院校;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由1999年的1020所增加到2014年的1802所,增加近一倍的数量。扩招计划使中国精英式的普通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在客观上造成了高校的生源质量下降,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最初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行业人才多是民办院校培养的。1998年,国家允许创立民办高校;2002年,对民办高校政策进一步放开,允许民办高校有招生自主权;截至2015年,中国正规具有颁发高等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普通高校从2001年的58已增加到722所。作为公办高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审批,需要政府财政投入,师资力量的引入行政化审批,因此,公办高校的一个新专业的筹建、审批、建设发展周期比较长。而民办院校专业设置和招生比较自主,能够很快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文化创意产业刚刚兴起,所以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行业人才的培养是民办院校。但在扩招的大背景下,多数学生因中学阶段基础薄弱而无法进入公办高等院校,而被迫进入民办高校,因此,民办生源质量比较差。民办高校又因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无法满足,对学生的文化基础培养不够重视,所培养的人才在进入行业后,无法满足高质量的有内涵文化产品的创意。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学习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喜欢这一行业,而是因为在中学阶段学习能力不够,而中途被迫学习相关艺术类专业基础课,进而进入创意设计、表演类等专业,他们的先天文化基础并不厚重,决定了他们的后天的文化创意不足。

(二)高等院校忽视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人才文化素养的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是立足创意,而创意的基础则是对各种已有文化的创意加工,而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内容为王,”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界早已达成的共识。所说的内容即产品所包含或体现的文化价值,文化创意产业所产出的产品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并且被大众所接受和消费,这个产品才是合格的。文化产品形式各异、内涵多样,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创意者所具有的文化基础以及对文化精神内涵理解,这个文化基础价值是直接体现创意者的文化价值观、大众文化价值观、社会文化价值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综合融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创意、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而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文化。文化创意者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了解不同文化,彼此进行借鉴吸收,才能创意出被相应的地域或民族文化的消费者所接受。有识之士在总结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必备的素质中第一个就是具备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没有了文化根基的创意是空中楼阁。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力,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是文化,需要创意产业者对相应的民族、民俗、社会、历史、文字、宗教、文学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在“专业”化的形势下,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则应放眼大视野,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印下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记忆,结合世界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现代人的思维,培养高素质的创意产业精英。邓小平同志在期间被下放到江西“改造”期间,在精神上靠的是文学来充实自己的内心。在最艰苦的时候,他坚持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哲学、中外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这些书籍,陪伴邓小平度过了在江西的艰难岁月。改革开放的创意必须具备改革开放的高的追求与基本的基础,没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基础,如何创意出高品味的文化创意产品。近几年,我国的文化市场上低俗、怪乱的产品不少,各种另类的炒作现象不断,超乎大众想象的雷人影视层出不穷,其根源在于当前的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文化素养不够,文化根基薄弱。在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使用了《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一古典名句。不仅是这次,据统计,在各类讲话中300余次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言。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怎么写出震撼人心的讲话稿。目前,尽管国家一再强调大学生要重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并没有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没有重视传统文化基础的构筑。在高校扩招后,生源素质下降,但高校的教学改革并没有加大师资的投入,而是纷纷降低学生在校学习的学分。一些专业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降低或压缩学生学科基础课程,导致一些专业不得不放弃学生的文化素养课。北京联合大学2015版培养方案设定学生毕业学分为160学分,该校作为北京市属应用型二本院校,该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并没有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学习的必修课安排,只在选修课里安排了计32学时2学分的内容不定的课程;与之相同学校的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2014级培养方案均开设有3学分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接受学科基础和3学分的艺术哲学;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学专业普通班2015版培养方案涉及学生文化素养课有5门,总计10学分,另有文化沟通类的选修课。学生没有系统的文化知识,没有专业的文化熏陶,只能依靠初高中阶段文化进入社会,所创意的产品也就停留在学生时代的认知水平。2015年,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轰动业界,被当代中国动漫分水岭之作。但这恰恰反映了当代中国动画的衰退。当代中国动画不仅严重缺乏艺术性,而且故事低级。网络戏评中国动漫只有狼、羊、熊。人们怀念的仍旧是《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黑猫警长》、《阿凡提》、《葫芦兄弟》等传统动画,似乎在这些传统的动画片里找到乐趣,找到他们熟悉的童年。因为这些动画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国服饰、音乐、造型、故事情节等都带有浓重的民族风格特色。广电总局的统计显示,“包括孙悟空、阿凡提、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在内的11个国产怀旧卡通形象,如今的市场估值高达17亿元。”(2015年6月3日文汇报)但是对这些卡通形象的产品的开发在市场上却是寥寥,不能不反映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马福平2013年7月在《中国文化月报》发表《看了又看》一文,对国产电视剧发出无奈的感慨,新的剧作要忍受穿越时空的武器、神一样的抗日英雄和猪一样的日本鬼子;剧作人物早于历史时间出生;只好每年暑假都是选择四大名著等传统经典。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十六个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尽的宝藏,正如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所说:“民族文化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沃土。”但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怎么能开发这个资源宝库;如果没有正确的文化观,还是会出现争夺“西门庆的故里,潘金莲的家乡”的奇怪事件。

三、总结

素质教育论文 篇五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蛮为先导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以上只是简单地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才能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还应由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创造性地探索与开发。

素质教育论文 篇六

我国的学校体育通过十五年来的改革,已经走出了传统的教学体制,正走向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教学体制,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改进了学校体育的方法,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开辟了新的天地,使我国学校体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向开放的新体制过渡,新的过渡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正在实施之中。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出现的学生爱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要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其中设立了三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课程目标,其中第二点指出:“要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二是领域目标,其中运动参与目标的第一点指出:“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对体育要有一定的爱好和兴趣;三是水平目标,它指出“学生要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习兴趣”。可见本次体育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还没有实际的、可供大家操作的东西。为此,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就非常值得研究了。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通过阅读文献,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问题,获得了如下的观点:⑴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⑵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对于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十分重要;⑶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应把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⑷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是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是终生体育的基础;⑸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我们必须从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入手;

2.2实验法

以体育课为重点,从教材、组织教法、学习目标、课堂氛围等方面入手进行对照实验。(实验中每课时时间均为45分钟)

2.2.1同一教材,不同钻研深度的实验;(教师不同,时间相同:上午第三节课)

实验教材:急行跳远,5课时教学(每课时教学一个动作环节,第五课时复习四个动作环节;);

实验对象:初二两个班男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每次课都按第一次课的分组进行教学);

实验组:教学中,教师以远度点评技术,逐步完成四个基本动作环节的教学;复习课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点评最差的动作环节让学生提高;

对照组:按照正常的教学顺序(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进行教学;

2.2.2同一教材不同组织教法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耐久跑练习(1课时);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女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对20名学生进行随机排序,在跑进过程中跑成一路,在800米跑进过程中进行轮流排头跑。方法:开始后,最后一名学生加速跑到排头,此时的最后一名学生开始加速到排头,如此轮流进行排头跑;(时间:下午第一节)

对照组:20名学生弧线站立起跑,自然跑完800米;(时间:下午第二节)

2.2.3多层次学习目标与单一学习目标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跨越式跳高练习,3课时(均为复习课);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男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每次课都按第一次课的分组进行教学);

实验组:对20名学生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按能力进行分组,对不同组别采用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练习;(时间:下午第一节)

对照组:对20名学生采用单一的学习目标进行练习;(时间:下午第二节)

2.2.4不同课堂氛围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自由选择项目练习,1课时;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学生共80名,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自由活动中,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一个练习项目,与学生共同练习;

对照组:教师不参与任何活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讨论与分析: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它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养成行为习惯。兴趣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对于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就显得十分重要。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对此项目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在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体育教学还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在严格执行新的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按照课程标准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这一系列的基本组织形式就是体育课。因此我们必须从体育课入手,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体育课是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为上课标准,体育教师要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深入研究课的类型、特点、任务、要求,改进组织教法,并采用同课外体育相配合的手段备好课、上好课,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并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3.2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与分析仅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情况进行)

3.2.1同一教材,不同钻研深度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实验组练习积极,练习次数可达5~6次/课,平均成绩达到3.73米;对照组的练习比较平淡,练习次数可达3~4次/课,平均成绩达到3.46米,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每次课上练习的兴奋性较高,而且每次课都有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兴趣,对动作的掌握较快,平均成绩比对照组高0.27米。

结果分析:以远度点评技术的急行跳远教学是教师深钻教材的结果。教师通过钻研,抓住了教材的娱乐性所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吸引和带动学生积极进行练习,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3.2.2同一教材不同组织教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实验组练习兴奋性较高,能积极参加并坚持到练习结束,练习后恢复较快,平均成绩比对照组高8~20秒;对照组兴奋性不高,思想上有畏惧情绪,有中退者,练习成绩一般;

结果分析:实验组根据练习项目枯燥的特点和学生不愿练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组织教法上大做文章,给练习赋予了一定的情节或象征意义,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对此项目的爱好,因此在取得较好练习效果的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目的。

3.2.3多层次学习目标与单一学习目标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实验组学生练习动机水平较高,积极,有一定的兴趣,练习次数比预计的要多1~2次,成绩比对照组同等素质的学生高6~9厘米;对照组练习积极性不高,只能完成教师固定的练习次数,练习效果不明显;

结果分析:实验组采用多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学,充分发挥了目标的导向与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满怀信心地去努力实现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用单一的学习目标教学,对较好的学生要求太低,难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对较差的学生又太高,容易使他们丧失练习的信心,从而失去对此项目的爱好,它只适于中等学生。

3.2.4不同课堂氛围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实验组的学生在自由选择项目的活动中,凡教师参与练习的项目,学生练习积极性较高,选择此项目的学生也多,坚持练习时间较长;对照组的学生开始练习时,对自己选择的项目有点积极性,但练习几次后,大部分学生都退出了此项目的练习,开始选择别的项目。

结果分析:实验组的学生练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是因为在教师的参与下提高了此项目的教学氛围,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此项目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其次在新的课程标准与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采用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4.2建议

4.2.1教师在备课时要深钻教材,挖掘教材的娱乐性,抓住魅力做文章,用其来吸引和带动学生积极练习,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4.2.2教师要研究组织教法,根据教材特点,研究怎么教学生才爱学、乐学。

4.2.3要采用多层次学习目标教学。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适宜的学习目标。适宜的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xzy/jiaoyujiaoxue/9vr03m.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