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论文模板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新版多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新版多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新版多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一

关键词: 小学生;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青少年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和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显示,近三十年来,总体上,中国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常见病患病率持续下降。但是,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肺功能持续降低,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学校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健康观念,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获得比较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并为终身享有健康奠定基础。小学阶段是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求知欲高、可塑性强,对于健康教育的内容易于接受。只有采取适当的教育模式才能把学校健康教育全面完成并落到实处,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常规模式

贯彻落实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将学校健康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的管理范畴,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开设健康教育课,每周在科技文体活动课中安排0.5课时,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纳入课堂教学,排入课表,保证课时。学校应逐步配齐专职健康教育教师,暂时不能配齐的小学由班主任兼任。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因地制宜地开设健康教育课。开拓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教育领域。

二、构建“三个结合”教学模式

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采用“三个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将学校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行为养成教育,通过学生生活技能训练,锻炼青少年的自主、自立意识;通过讲文明、讲礼貌、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争当文明小公民和开设道德银行活动,鼓励学生多做好人好事,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第二,将学校健康教育与学校卫生知识宣传相结合,学校利用学校宣传橱窗、教室后面的黑板每月出一次卫生知识宣传板报、墙报、手抄报,形成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第三,将学校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和学生机能、技能训练,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下雨天上室内课时,安排体育活动卫生知识课,进行体育活动卫生安全知识教育,防止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探索学校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只有采取多种形式的授课方法,才能使小学生接受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为今后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健康教育内容覆盖面广,应多科学、多专业、多行业合作;注重现代化教学和多种教学手段配合,在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时密切联系学生的身心情况,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积极参与分析和讨论;适时运用图片、视频,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应重视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将课堂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采用亲手操作、互相包扎、团队演练、视频直观等手段,在实践中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根据现场急救操作性强的特点,结合心肺复苏假人模型、三角巾、毛巾、绷带和骨折固定夹板、担架等器械,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心理健康教育以知识传授、演示实践和分享体验同时进行,将有关知识内容进行形式多样的心理训练,针对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多发病案例进行教学,结合校园内近期热点事件,以科学的视角、人文的情怀讨论心理事件的内在动因和社会背景,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感性认识,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抓好学校健康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关建。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抓好学校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基础工程,确立学校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切合实际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加大学校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二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还不具备一定的情绪管控能力,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形成叛逆心理,亟需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改进对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观念模糊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认识较为模糊,容易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混淆,在教育观念上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部分教师甚至认为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就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必要单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育人”,但二者却存在本质区别。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发展问题,是以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而德育更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一种手段,更关注小学生的社会性问题。

(二)教师队伍不专业

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很多都不是心理健康专业出来的,缺乏相应的从业资格,专业水平往往难以满足现实教育需求。一些学校虽然配备了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但数量有限,难以有效开展教学工作。这都影响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致使教育工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教学难见成效。

(三)课堂教学乏味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难以走出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弊端,教师常常主导课堂,进行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学习,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这种单一化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觉课堂枯燥乏味,知识深奥难懂,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忽视家校合作

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且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和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但当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未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致使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家长较少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难以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学生的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家长的帮助解决,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

要想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小学教育管理者需组织教师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从而提升教育工作质量。具体而言,学校可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或学者来校指导教研,或开办教学讲座,与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共同探讨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教学案例相结合,深化教师对于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此外,学校也可根据自身师资力量建立教研小组或教研室,加大对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完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师资队伍不专业的情况,学校可从以下方面来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严格教师选聘,可采取对外招聘的方式选拔人才,将专业的心理教育人才引入学校,以增强师资队伍的力量,以专业化的教师来带动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发展,促进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制定严格的教师培养计划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以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能力。当然,在培训中要注意结合分析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使教师对教育对象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用来指导实践。

(三)开展多样化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教学实效,教师需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而言,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如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可开展“说说我的优势”的谈话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针对胆小、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可开展游戏化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并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表现;等等。如此,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升教学效果。

(四)建立家校合作教育模式

小学生需在家庭的呵护下才能健康成长,因此,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决不可忽视家庭的参与作用。学校可与家庭建立合作教育模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各种渠道对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家长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可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最新心理情况,研究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结语

总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教师加强理论研究,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工作,助力学生的健康成L。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 新课改;心理健康教育;机遇;挑战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深入实施,这次课程改革与已经广泛开展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改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课程改革实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同样是面向所有的学生,不能顾此失彼。不论是新课改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要解决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是针对个别人或者是个别现象。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传统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以往的课堂基本上是教师居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主动参与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为学校发展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可能性。

新课改强调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活动课程,增设综合课程和选修课程,拓宽教育的内容。新课改要求改变过去繁难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僵化的教学模式,多开展让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需要打破单纯的教师授课,学生死记心理学知识的做法,让学生真正能够随时反省自己的心理状态,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新课改注重学生基本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的掌握,能够为将来学习新知识,面对新环境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要培养学生应对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以健康成熟的心态迎接可能出现的问题。

因此,新的课程改革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多共同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新课改的基础性目标之一。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出时代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也开始出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怎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技术性。目前,很多中小学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做思想政治、道德品质问题来处理,在实施中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套用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这反映在当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

2.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先后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促进了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但是,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实际的需求相距甚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师有很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接受过正式培训,有一定的心理健康实际教育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鉴于目前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也愈来愈强烈。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达不到要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片面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生活心理教育。生活心理教育一般包括性格、情绪教育、社交能力培养、耐挫能力培养、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围绕这一内容来进行的,缺乏对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的重视。

三、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我们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投入,吸引更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每年可以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急需解决的理论及实践问题提出系列专题,进行滚动研究,以增强研究的系统性、持续性与实用性,使之能够有效地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研究的着眼点虽是心理健康教育,但不能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加强相关理论和概念的整合,要将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统一起来提出建议,使学校教育中能够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加强师资培养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政策的保障和理论的支撑还远远不够,还必需要有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来从事这项工作。因此,我们应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目前我国中小学应积极开展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继续教育的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3.积极创设心理育人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全校范围内创设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使师生可以从中体验到价值感。学校环境除了在物质环境方面要改善办学物质条件,美化校园外,更重要的是要创设出一种亲和的人文环境。学校的人文环境应该体现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充分维护学生的尊严。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如果一所学校的心理氛围是缺乏友善和关爱的,那么学生就会变得冷漠和压抑,但是如果学校的心理氛围是轻松愉快的,人人都能懂得相互关爱和尊重,学生处处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受到尊重,那么学生就会身心愉悦,不论是学习还是与人相处都会变得轻松和愉快。

4.创新教育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学校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各科教师应有计划、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创新教育模式。学校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班会、少先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在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才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良好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参考文献:

[1]孙永玲。新课改背景下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06).

[2]潘永康。新课改中如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2008,(05) .

[3]朱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09) .

[4]李海艳。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09,(20)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四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7-0004-03

记者:吴教授,您好。您多次提出要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专家库”,请问这个专家库的标准是什么?您强调这支培训专家队伍应该是一支高质量的队伍,如何理解“高质量”?

吴增强: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二十多年,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应强调实务,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这个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专家的标准最好从两个层面来界定:

第一,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专家。这可以从高校的专家学者中来。近十年,一些高校学者加入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来,而且有些高校设置了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专业,还有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硕士专业,从事这些专业培养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和理论,他们的专业性、理论性都很强,这部分专家非常重要。

第二,应该是在一线工作过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实践过程,成长起了一批长期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这一批专家有很多的临床经验,而且长期从事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培训,在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部分专家是必须依靠的专家。

谈到培训专家的“高质量”,我有两点体会:

第一,从理论角度看,专家要对学校心理学中的“学”有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是与国内外研究前沿紧密结合,这就要求专家们不仅要有敏锐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而且还要能深入基层进行实证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培训有一个总体把握。

第二,从实践经验看,专家自己要有丰富的临床个案经验,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研发,或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所以我认为,专家的“高质量”标准应该是既有精深的理论背景,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比较好。

记者:许多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您认为,从全国角度看,课程建设应该分几步走,各阶段重点如何?如何解决省际间关于课程建设的差异问题?

吴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6年,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提出“心育”问题,1989年,林崇德出版《品德发展心理学》,强调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培养结合起来研究;1991年,班华发表了“心育刍议”论文,系统阐述了与心育有关的问题,并于1994年出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著――《心育论》。这些理论论著的发表,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部分学校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现在全国各省市都在编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百花齐放,这个进展是可喜的。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这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有一些偏向,如有些教材单纯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些教材单纯设计一些心理辅导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属性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推广,首先要对课程的属性进行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性是指,它是一门促进个人成长的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的课程,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我认为应该抓住“属性”所涉及的学生本位和心理体验进行探讨。1995年,上海开发了《心理辅导活动指南》,这个课程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课程,基本上是经验型课程。以经验为主,不排斥社会需求的导向,社会本位,即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内容。因此,上海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设计理念是:以经验性的心理体验为主,以学科知识的教学和以社会本位的需要为辅。这个理念是比较合理的。

从全国范围看,我们可以分地区、分阶段地推广。沿海发达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已有多年的丰富经验,在下一步应该是在提高课程质量上下功夫,提高其有效性、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甚至校本课程。我不赞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统编教材,因为这个课程本身是围绕学生成长以及解决成长中的困惑的课程,其特点体现在: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会改变。

第二,不同地区情况会不一样。如果地方课程比较成熟,那么可以形成自己的地方课程,甚至是校本课程,它会有开放的一面,创造的一面。以上是对沿海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较高要求。那么,中西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刚开始发展,他们可以开发自己的课程,也可以先引进别人已经开发的课程,从模仿做起,摸清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理念和工作套路。

从经验而论,心理教师上心理健康活动课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模仿他人,第二个阶段是自己设计,第三个阶段是发展、创新。由于中西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还处于较低阶段,所以可以先参照其他省份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模式,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框架和理念,做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采取“两步走”方针。在中西部地区,不妨开发一些地区性的、带有指导性的教材,给教师提供一些参照和借鉴。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您认为修订后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修订的专家队伍应如何组成,才能保证修订后的《纲要》能更好地发挥科学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吴增强:《纲要》的修订是非常有价值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发地在开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教育部连续颁发了两个文件,表明政府正式介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指导。应该说《纲要》在当时还是比较全面、比较有弹性的,这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初期是必要的。现在过去了十年。这十年里,社会变化快,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学生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反思《纲要》,进行重新思考,这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中央反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

《纲要》的修订一要体现人文关怀,二要体现可持续发展。从战略构架来说,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即我们不能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教育部门内部的事情。

第一,一定要站在一个社会大背景下来看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站在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未来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我非常赞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政府、社会(包括社区)、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各界包括医学界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所以我说要从整个大的战略角度来考虑。

第二,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定位、内容来考虑,要密切关注社会转型期儿童青少年突出的问题,要关注社会变迁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比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亿万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他们的生存状态怎样,我们是否给予了必要的心理关怀。

第三,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和谐现象,比如突发事件增多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属于自然灾害,大家开始重视危机干预;2010年3月23日发生了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的医生郑民生对小学生的砍杀事件;2010年5月12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圣水镇林场村幼儿园发生凶杀案致9名师生死亡,等等。这种校园危机、校园恐怖事件如何预防等问题凸显出来。《纲要》的修订要体现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的应对策略。

第四,是怎么做的问题。2002年《纲要》中关于“怎么做”这样写道:“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在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以及提高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上有显著提高。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其中“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是很有意义的,但现在看来比较含糊不清,究竟怎样才是有条件,怎样才是无条件?在下一步的《纲要》中都需要作具体的规定。比如,学校是否要建立危机预警及干预系统,大众传媒、社会机构应该如何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这些新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内容应补充、完善到《纲要》中去。再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需要有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的构架还需要重新进行梳理。目前,突出的矛盾是中小学生广大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在上海也很突出,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多,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没有达到,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医学系统的心理干预资源也有限。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需要转介到医院,医院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也是问题。学生转介到医院后,医院怎样跟学校建立连接,这个转介机制也需要解决。媒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为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只顾抢“眼球”新闻,不顾学生“心灵”成长。这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机构、社会心理服务的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打造专家队伍,加速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进程,在《纲要》的修订里应该重点考虑。不是说培训完了就结束了,培训后还需要有继续教育和督导成长的过程,就像教师的继续教育一样,心理辅导教师的继续教育也需要形成制度。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保障问题也应该在下一步政策调整中重点体现出来。现在的情况是,哪个地方校长重视就投点儿钱,不重视就没有钱,哪些地方重视就拔点儿经费,不重视就没有经费,没有形成一种机制和制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政策支持、政府支持,政府在财政上应该给予经费保障。上海市即将出台的《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规定,搭建危机干预快速通道;推动建立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积极搭建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危机干预快速通道。此外,还特别强调从政府的政策、财政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哪些专家参与《纲要》的修订,思路要打开。首先,要有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因为他们最了解现状;此外,还应有方方面面的专家,如社会学专家,教育学专家,从事教育政策研究的专家,法律专家、少年犯管教专家、特殊教育专家等。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孩子,包括工读学校的孩子、智障的孩子等处于边缘地区或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心理服务。专家队伍中,还应包括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官员。因为《纲要》是政府指导的纲领性文件,主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官员、专家队伍、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可以代表方方面面的意见,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和整合。

记者:您刚才提到要关注弱势群体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您认为“我国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与教育研究”课题应该重点研究哪些内容?

吴增强:关于流动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健康调查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多次提到要关注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存状况、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规划不但要从政策导向的角度来思考,还应该从法律的角度来进行。《纲要》修订中还应从法制角度上进行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未成年孩子生存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受保护的权利、参与的权利,让孩子们活得有尊严等,实际上就是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从立法的角度,《纲要》中要作一些指导,修订中可以请一些法律专家参与。

记者:请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提一些期望。

吴增强:贵刊从创办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年,专业性越来越强。我看到,杂志栏目有专访类、学术研究类、咨询辅导类、活动设计类、一线教师经验总结类,还有国外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的介绍,以及国内各地动态的介绍,应该说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广大教师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我希望,贵刊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继续走贴近读者的路子,进一步提高可读性和针对性。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xzy/jiaoyujiaoxue/rzg0vp.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