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教学资源 >学校管理公文范文 >

哈科职院红色档案:教育救国 百年情怀

哈科职院红色档案:教育救国 百年情怀

哈科职院前身--阿城师范学校,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一起重温学校从1919年创办到1945年在松江大地上的一段难忘教育救国史,感受那一段学校如火如荼、教育救国、艰难办学的历史。

哈科职院红色档案:教育救国 百年情怀

五四”先锋 反抗暴政 教育救国

1919年在中华大地上爆发的轰轰烈烈的“五四”青年爱国运动,提出了“科学民主、平民政治”的救国思想,在经过了“五四”运动战斗洗礼,接受“五四”新文化新思想,曾留学日本的进步青年王明辰的努力下,经吉林省教育厅的批准,返乡筹建学校,推行平民教育,改变家乡落后贫困之状态,使目不识丁的工农子弟受到教育,体现“五四”精神;用教育救国思想培养爱国青年。于是宾州道立师范学校应运而生。

1922年,第一任校长王明辰在校长室门前挂上了:“破除迷信 改造环境”、“应用科学 教育救国”的对联,充分体现了“五四”精神。

1923年,第二任校长王文选,进一步发扬“五四”精神,成立了学生自治会,组织学运、参与学校管理与建设,倡导“爱国爱校、反抗暴政、济危救困”爱国精神。这一时期积极倡导爱国、救国的先进学生代表有:马文焕、高志、肖世光、张福臣、高金龙、郭九皋。

1928年,教务主任于廷勤作词,音乐教师解景繁谱曲,创作了《校歌》。歌词内容:

泱泱华夏,列强军阀横闯直冲!

国事惆怅,民不聊生,茫茫前途何处是归程,

远瞩高瞻教育需占先,吾学师范责任在肩,

齐心努力着先鞭,睡狮醒来气吞河山……

在百年校庆的升旗仪式上,学子们面对国旗,庄严宣誓:“百年传承,今日到我;激荡未来,壮志在我;青年担当,强国有我!”哈科职院学子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校园,这是伟大信念的凝聚,是青年担当精神的传承。

爱国精神 科学民主 救亡图存

1941年学校经过烽火硝烟的洗礼,“抗日救亡”的坚强品格愈加凸显。学校第三任校长隋凤鸣、教务主任刘景尧先后在1940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的办学理念。学校倡导尊师重教,学生敬慕有才华、有特长的教师成为一种风气。数学课老师赵绍堂毕业于北京大学,因才华出众,深得师生爱戴。赵老师英年早逝,令全校师生悲痛万分,纷纷撰写挽联以示哀悼。

先进的思想理念,严谨的教风学风使得学校迅速成长为享誉松江大地的著名师范学校,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学校的英文教师陈鸿钩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曾受过共产国际的直接影响,1931年,引导学生陈冰岩走上了革命道路。

抗战时期,学校已有一些杰出的学子,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抗日救亡的崇高使命,成为社会之表率。有1925年考入初中五班的学生何延川,是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有1930年考入初中九班的学生陈冰岩,成为我党专门从事科学军事情报和军事技艺的地下党;1930年考入初中九班的于化江,1936年入党,为掩护地下党,被捕入狱,遭严刑拷打致残,日本投降才获自由。

迎接曙光 服务解放 不改情怀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东北解放区急需大量的军政干部来管理部队和处理地方政务,以适应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当时部队的大部分干部都来自于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为提高部队和地方干部的文化水平,学校按照党的指示,积极培养部队和地方土改急需的人才,仅在1945-1948年三年时间,学校更校名三次,服务全国的解放。

1946年秋,更校名为“松江省立第七中学”,副县长陈冰岩(兼本校校长)在全校大会上作报告,题目就是“教育如何为解放战争服务”。1948年春,更校名为“松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并确定为省重点校,主要为哈东诸县培养工作队干部和急需的师资。

新中国成立前后,学校培养的学生积极参加剿匪和土改等运动,迅速成为党的中层骨干力量,也涌现出了许多英模人物。可以说在解放战争初期,学校是松江地区的文化中心,这也是松江近现代历史上师范教育最发达最繁荣的时期。

在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任校长张敦的记忆中:“学校解放前后整个办学过程中,总的指导思想就是,为解放战争和建设新中国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和师资,革命和建设需要土改干部,就培养土改的干部,需要军队的干部,就培养军队的干部”。

学校随着国运沉浮,一路辗转,走过了百年坎坷而辉煌的兴学之路,一路留存厚重的教育实践和优质教育的根基。

一路走来,学校百年办学,教育兴国,历经坎坷,情怀不改。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xzy/xuexiaoguanli/v8gjdm.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