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论文模板 >毕业论文模板 >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新版多篇)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新版多篇)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新版多篇)

音乐毕业论文 篇一

鲜花常常深感遗憾:我有着多变而娇美的脸庞,可为何总躲不过风雨雷电的打击?为何我的生命如此脆弱?

草儿常常深感遗憾: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有充满希望的翠绿,可为何我是如此矮小?常常被当作花儿的陪衬?

无可厚非,遗憾像一个伴随着人一生成长的影子,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年,遗憾就像串起零散珍珠的绳索,贯穿着喜怒哀乐和生命的始终……

我释怀遗憾,人的生命五彩斑斓,如果仅仅充斥着酸甜苦辣的滋味,那生命就会像一杯乳白色、没放调料的咖啡,尽管颜色纯白,但也不免有些单调。

古往今来,人们似乎力求避免自己的生命中的遗憾,尽力使自己完美。然而古今中外,在历史这条悠久的长河中,每个人却都伴随着遗憾,哪怕是名人:贝多芬这位杰出的音乐家,在他的一生中,创作出了无数著名的协奏曲,但遗憾的是,当这位音乐家的事业达到巅峰时,他却丧失了听力!这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是何等的悲惨的命运?秦始皇统一全国,是何等的伟大,但遗憾的是,由于秦王的残暴统治,最终不免落个惨败的下场……

是的,遗憾就像毒药般令人难受,所以每个人都想避免。但退一步想,遗憾又何尝不会偶尔展开它那双美丽的翅膀?遗憾又何尝不是一种催人上进的药剂?贝多芬并没有因为耳朵失聪而失去对生活的热情,相反,是遗憾鼓舞了他,才使得《命运交响曲》诞生于世;正因为秦王朝的遗憾,才使得后世君王明白“苛政猛于虎也”、应体恤百姓的道理……

不知不觉,时间的潮流将我带进了16岁的殿堂,我遗憾,自己悄然间度过了20xx年;然而我更庆幸,自己拥有在20xx年中所有遗憾交给我的道理……

所有的苦痛都已成为过去,所有的遗憾也无法再挽回,如今该做的只有度过每一个日子,不让曾经的遗憾重演。

遗憾就像是一把双刃剑,聪明的人能正确掌握它,而那些试图躲避它的人,则会带来一种损失……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 篇二

众所周知,音乐表演专业历来都是属于专业音乐学院的“专利”,培养高水平音乐表演人才从来就是专业音乐学院各表演系的职责,属于国家音乐教育金字塔上的塔尖。高师院校开设音乐表演专业,这究竟体现出多元优势还是属于重复办学?

从教育层面来说,创建一个学科,最重要的莫过于学科定位。有了定位,才有可能编订可行的培养目标。而创建一种科学的教学体系或办学模式,就更需要充分的论证,有了论证,才有可能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此外,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因素,它是制约专业发展的抓手。在下文中,笔者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论述。

一、培养目标

作为高师院校开设音乐表演专业这样一门新兴学科,明确它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定位主要是通过教学大纲得到体现。据笔者所知,目前教育部教育司尚未出台高等师范大学或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大纲,由此导致许多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陷入盲目状态。学校只能依照音乐学(音乐教育)的培养方案,或参照专业音乐院校的表演专业培养计划制定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下表中,笔者选取部分师范大学或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例②。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培养目标既相似也有差异,但是,学科定位的混乱是显而易见的。归纳起来,各校音乐表演培养的人才有三类:具有高水平表演能力;可在艺术院校及相关部门教学及研究;能胜任文艺团体等机构的管理。在这三类人才中,第一类人才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似乎还具有说服力,而另两类的说法就令人费解了。因为音乐教师是出自音乐教育专业,音乐研究人才是出于音乐学专业,音乐管理人才是来自艺术管理专业,在音乐表演专业怎么会培养出这几种专门人才呢?

高水平音乐表演人才的产出本是各地高层次的专业音乐学院表演系的目标,在高师院校设置音乐学院表演系或音乐表演专业又如何区别于专业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呢?二者是在不同性质的学校培养同等性质的人才,这样的做法是否在重复办学,浪费人力物力资源,或者说是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呢?这个问题的确很严峻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院校所具有的综合性学科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区别于专业音乐学院的优势而谈及的。因为仅仅注重于音乐表演的技能训练,忽视艺术理论的学习,缺乏音乐文化的积累,只会造就音乐“匠人”③。而综合大学特有的多学科文化氛围,将有助于培养“精而全”的音乐人才。马友友曾经说过:“我到哈佛大学读书,那里各式各样的学生团体开阔了我的眼界。正是在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到,就像音乐本身一样,演奏好一种乐器,也是和哲学、历史、心理学和人类学有着重大关系的。”④可以说,在高师开设音乐表演专业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设想,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可以在综合性大学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很好的熏陶。然而,仔细分析也不免产生如下问题:良好的人文素质固然是优秀音乐表演人才的成功因素之一,但是,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更是优秀音乐表演人才成才的前提,如果没有大师,没有在国际舞台享有知名度的高水准老师的教学,又谈何培养出高精尖人才呢?而这一点又恰恰是高师院校所不具备的。

另外,在大学阶段,人文素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高水平音乐表演者的造就?又是如何影响的?是否仅仅依赖于在大学阶段选修一些人文课程?为什么培养音乐表演人才的世界顶级学府――茱莉亚音乐学院、伊斯特曼音乐学院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等著名的音乐家摇篮不设立在综合大学中?缺乏深入的研究,很难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有理有力的回答。但是,十几年来高师培养的音乐表演毕业生的情况已经表明,大多数毕业生既没有达到专业的“精”的高度,也没有达到人文知识的“全”的广度,甚至就业都成问题。

二、教学模式

如上所述,由于教育部教育司至今尚未出台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大纲,许多高师院校基本采用音乐教育专业或参照专业音乐院校表演系的教学模式进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与音乐教育专业雷同。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没有开设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多数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分别开设声乐、钢琴、器乐、视唱练耳、乐理、和声、作曲、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中外音乐史、合唱指挥、民族音乐学和音乐美学等课程。一些高师也开设不同专业方向的特色课程,如钢琴专业方向开设钢琴艺术史,声乐方向开设意大利语音等课程。然而,事实上音乐教育专业的主修生也照样可以开设这些音乐表演专业特色课程。

纵观全国高师院校,许多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包括四大板块:大学通修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自主发展课程。其中,学科平台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大学写作、艺术概论、中外艺术史等,这些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主干课程和基础课,比如,基础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等;自主发展课程属于自主选择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显然,这种课程设置强调了综合性大学的人文资源优势,但是,它和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似乎不存在差异,并不具有特色性。另一方面,从音乐表演专业的特点来看,高水平的音乐表演与个体的练习相关。国外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在21岁时,音乐学院表演班上最好的学生大约已经累计练习了10000个小时,而同一学院教育专业学生的练习时间比他们少一半。专业钢琴家与业余钢琴家也出现类似的差异。⑤可见,充足的练习是高水平音乐表演的前提。那么,对于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保证充足的练习时间,又能够顺利修完所有的课程,这其中的可能性值得深思。

艺术实践是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对于音乐表演专业来说,就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了。它将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提供舞台锻炼机会,检验平时的专业学习。同时,它也是考核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表演水平的最佳途径和手段。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实践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具有的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许多高师院校中既没有突出艺术实践课程在音乐表演专业中的地位,也没有明确艺术实践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之间的区别,由此导致高师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舞台经验,名义上是表演人才,实际上还是上不了台。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最终要上讲台,而表演专业培养的学生最终要上舞台。如果上不了台,如何称作表演人才?培养目标无疑将受到质疑。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从总体上说,与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相比,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音乐表演水平还是高于音乐教育学生。据不完全统计,70%的器乐表演专业学生上大学前的音乐训练达到6年以上。由于从小接受音乐技巧训练,与以往的音乐教育学生相比,很多器乐表演学生的演奏水平大幅提高。比如,在十几年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时的钢琴水平一般在车尔尼599水平,最多达到299水平。但是,钢琴表演专业学生的入学水平一般都在车尔尼299之上。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钢琴表演专业考生入学水平都在740以上。

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变化势必对高师教师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音乐表演能力无疑将是高师音乐表演专业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之一。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好的音乐表演教师,对于音乐表演艺术的认识直接影响到自身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音乐表演来说,作为音乐作品的书面文本,乐谱无法详尽记录音乐作品的所有方面。“当作曲家把生动的乐思以乐谱形式记录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抽掉了它的灵魂,所剩下的不过是一个乐音符号序列。”⑥由于乐谱记录无法将所有的信息全部呈现,便会导致对于同一部音乐作品表演的多样性。换句话说,对于一首音乐作品的表达,绝不是唯一的,可以千差万别。事实上,技巧运用的多样性更多取决于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技术等差异,取决于每一次音乐表演上下文的不同。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具备一定表演基础的学生来说,强调“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尤为必要。“授之以渔”意味着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音乐表演的方法,而不是唯一的答案,教师提供的是音乐解释的多种可能性。比如,教师传授学生如何通过分析乐谱挖掘音乐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如何根据自身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训练方法提高技巧;如何根据具体音乐表演的上下文调整不同音乐表达法等等。可以说,对于音乐表演教学来说,教师更多承担音乐表演引导和评判的角色。⑦由此,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客体,也是音乐表演操作活动的主体。可见,传统意义上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时发生了变化,甚至发生了逆转。这种主客体的双向转化体现出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的新理念⑧,同时,也是我们所面临的新的思考。

然而,纵观目前全国高师院校,绝大多数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师资几乎与音乐教育专业师资相似或者完全相同。换句话说,原来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新上了表演专业后,也承担着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师音乐学院75%以上的音乐表演师资都是毕业于高师院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毕业于高师的教师就完全不具备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能力。一些高师教师的音乐表演水平不亚于专业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高师毕业的教师所具有的音乐表演水平并不理想。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原有音乐表演水平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表演水平是否持续提高以及他们的音乐表演观念是否得到更新,这两个因素似乎更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不注重提高自身音乐表演水平的音乐表演专业教师如何指导一个具备一定音乐表演能力的专业学生。同样,一个对于当今的音乐表演理论以及不断变化的音乐诠释观念一无所知的音乐表演教师如何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音乐表达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和选择。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开设音乐表演专业的确存在一些局限。也许正因为这些原因,目前许多具有较高音乐表演水平的考生往往只选择报考专业音乐学院表演系,或仅把报考高师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作为备用选项之一。尽管在高师院校设置音乐表演专业的初衷是为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实现高师办学的多元化思路,达到音乐表演人才的多渠道培养,然而,目前的事实表明,高师设置音乐表演专业已经构成一种重复办学的教育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并不旨在完全否定高师开设音乐表演专业已取得的一定成绩,而是试图揭示目前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存在的弊端或者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探索一个独特的、科学的、可行的高师音乐表演学科定位,真正发挥高师院校办学的多元优势,这应是广大音乐教育者和管理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①由于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不同,今后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将越来越难获得教师资格证,因为以往教师资格证的考核对所有人都一样,只考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今后教师资格证的考核将会细分,比如,音乐教师证考核项目将包含几大板块:除了一些音乐基础理论、教育基础理论以外,还要考核音乐教师必备技能,如,弹唱、即兴伴奏、指挥等,而这些技能正是大多数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现在有些省份在招聘教师时甚至规定:即使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考到教师证也不能予以录用。

②以下培养目标部分引自全刊杂志赏析网http?押-e15b-4b20-a46f-f99b5d4faf74.htm,2010-8-28。

③于润洋《对高等专业音乐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1期,第5页。

④张世祥《访问当代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音乐艺术》1985年1期,第58页。

⑤迈克尔・J・A・豪、简・W・戴维森、约翰・A・斯洛博达《天生的才能:现实还是神话》?穴下?雪,蒋存梅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2期,第79页。

⑥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⑦Susan Hallam. “Instrumental teaching?押 A practical guide to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Oxford?押 Heinemann Educational Press?熏 1998?熏 261―263。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 篇三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创建于2001年,下设音乐系、美术系、设计系,及公共艺术教育与研究中心。学院发展的目标是提升艺术学院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国际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形成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依托我校学科资源,为艺术学科发展提供丰富的学科理论支撑,加强学院教学、科研能力,使学科水平整体提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院文化艺术的辐射力,大力开展和推动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国家新增艺术学门类,我院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科专业中,音乐与舞蹈学类有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三个专业;美术学类设有绘画专业,其中包括油画、国画、水彩、版画四个方向;设计学类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三个专业。公共艺术教育与研究中心现面向全校本科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学院一直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先后在国内外引进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建设成一支素质精良、造诣高深的教师队伍。目前,我院现有教职工97名,专职教师80名,其中教授19名,副教授24名,讲师33名,助教4名,共有硕士生导师41人。学院还聘请部分国内知名艺术家、学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来院讲学和学术交流。为了及时掌握当前艺术领域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以及不同艺术流派的新动态,学院同德国、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多个国家的艺术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并且聘请了美国、俄罗斯等国的艺术家来学院讲学。

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院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办学实力不断加强。部分教学成果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美术系、设计系连续举办各类美术作品展、毕业创作展和设计展,音乐系连续举办各类主题音乐会、毕业音乐会。近年来在各类学术期刊上322篇,其中在CSSCI期刊30余篇。出版专著41部,教材51部。近四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4项,国家863项目1项,各类省级科研项目9项、横向课题17项。可支配研究经费155万余元。

学院未来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践行尊重艺术个性,完善社会人格的教育观念,立足学校多学科的优势,在技能型与研究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下,以科研深化教学、以展演促进教学、以实践检验教学,努力打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业平台。

艺术学院发展前景广阔,在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下,教学、科研、管理将上新的台阶,使学院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传承文化的基础、艺术创新的源泉、引导审美的窗口,在学校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上作出新的贡献。

音乐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并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备音乐学科知识基础,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具备音乐学科综合能力的专门人才。

专业内容(特色):以音乐理论知识为基础,突出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音乐理论研究能力、音乐理论的编辑、评论、管理能力。

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及论文指导;音乐学理论;中外音乐史及欣赏;中华民族民间说唱、戏曲、器乐音乐概论;世界民族音乐;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钢琴或其它乐器演奏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专业、普通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研究机构、文化科研部门、文艺院团、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音乐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并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备音乐学科知识基础,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具备音乐学科综合能力的专门人才。根据专业方向培养音乐表演方面的能力,能在专业文艺院团、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艺术研究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内容(特色):音乐表演专业以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突出对器乐演奏、声乐演唱技巧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器乐演奏、声乐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

专业方向:声乐演唱,钢琴、民族器乐、管弦乐器演奏

专业课、基础课:表演(器乐演奏、声乐演唱);音乐表演技术理论;中外音乐史及欣赏;中华民族民间说唱、戏曲、器乐艺术概论;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美学;钢琴艺术史、教学论;重奏(唱)合奏(唱)室内乐合奏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学生在毕业后可在专业或普通高等艺术院校、文艺院团、艺术研究机构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

绘画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特艺术视角及鲜明的艺术语言。对造型艺术具备基础素描以及国画、水彩、油画、版画的材料进行造型的能力,能够继承国画、水彩、油画、版画艺术传统并将之发扬,能够从事国画、油画、水彩、版画艺术创作、教学以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内容:学习美术理论知识,研究绘画造型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美术史、绘画基础、绘画创作与实践。

专业方向:油画、国画、水彩、版画。

专业课、基础课:解剖与透视;素描基础训练;色彩基础训练;油画人体;综合材料;色彩分析;油画造型语言;中西方美术史;风景写生;素描人体;线描人体写生;工笔人体写生;工笔人物写生;花鸟画写生;水墨人物写生;油画人体;色彩分析;油画造型语言;水彩人体;坦培拉绘画研究;水彩造型语言;丙烯绘画;毕业考察、创作;黑白木刻、凸版版画、凹版版画、版画史、凸版技法应用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学生毕业后,适合到文化艺术创作单位、设计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从事创作、研究和教学工作,到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实际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运用创新型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整体素质提高,强调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塑造,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于一身、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高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意人才。

专业内容:学习和研究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设计史论、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及专业设计与实践。

专业课、基础课:设计艺术史、设计学、构成、装饰与图案、文字与版式、图形创意、品牌形象策划、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平面设计与印刷制作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学生毕业后,可在平面设计企业、出版社、电视台、广告创意公司、展览机构、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等从事CI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编排设计、网页设计、插画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多方面的专业设计、管理、科研及教学工作。

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室内外环境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环境设计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室内外环境设计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环境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专业内容:学习和研究环境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设计史论、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及专业设计与实践。

专业课、基础课:设计艺术史、设计学、构成、环境设计原理、室内环境设计方法、环境设计基础训练、环境效果图表现技法、数字化环境设计、CAD建筑制图、室内空间设计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室内外装饰设计与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公司、环境建筑展览机构、国家机关、高校等从事建筑室内外设计、家具设计、灯具设计、景观设计等多方面的专业设计、管理、科研及教学工作。

产品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德、智、体、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以及开阔的视野和较为丰富的跨学科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专业内容:学习和研究产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设计史论、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及专业设计与实践。

专业课、基础课:设计艺术史、设计学、构成、工业设的时代性、数字化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色彩与纹饰、产品效果图表现技法、CAD机械制图、模型制作与工艺、产品设计调研、设计报告书与产品评价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学生毕业后,可在艺术设计、汽车设计、日用品设计、展览展示机构、大小企业、国家机关、高校等从事工业产品造型等多方面的专业设计、策划管理、科研及教学工作。

新闻与传播学院简介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14年3月22日正式成立,是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要求,以及“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与吉林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的规定成立的全国首批十个部校共建试点学院之一。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文学院原有的新闻学系、传播学系和广播电视艺术系的师生为主体,包含4个本科生专业: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硕士研究生专业包括3个学术型硕士点:新闻学、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专业型硕士点,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艺术; 1个博士研究生专业:文学传播与媒介文化,同时学院设有1个教育部新闻传播类文科实验教育基地。新闻传播及相关学科现有专职教师43人,其中教授10人(含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23人,学历层次基本实现了博士化。在籍全日制学生1213人(其中本科生956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93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52人、博士研究生6人,留学生6人)。

随着国际化的大趋势和学科专业的不断拓展,学院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美国肯塔基大学、罗格斯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日本西南学院大学、佛教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建国大学,乌克兰基辅大学、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等20余所国外高校相关学院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学院还与台湾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台湾淡江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台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师生访问学习活动。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所含相关专业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已遍布海内外,其中不少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知名记者、编辑、广告人和播音与主持艺术及广播影视界精英。近十年来,200余人次荣获全国文科计算机广告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一等奖等竞赛奖近百项,1名同学获得“佳洁士杯”全国主持人大赛新闻类第一名,1名同学获得全国城市电视台主持人大赛上镜奖,10人获得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周冠军、1人获“挑战主持人”新闻类年度总冠军、3名同学获得全国校园金话筒主持人一等奖。同时,毕业生中1人获2007“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电视主持人金奖,1人获2008年度“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中约有25%的学生被免试推荐或考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吉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以及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高校相关专业深造。其他同学分别被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阳光卫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音视频部、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知名媒体聘用。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中约有35%以上的学生被免试推荐或考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相关专业深造。其他毕业生分别被新华社、湖南卫视、辽宁电视台、吉林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等媒体聘用,并显示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中外文化知识、播音专业理论,掌握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新闻传媒编辑制作等基本技能,具备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能力。

该专业拥有吉林省一个高校文科教学示范中心——吉林大学新闻传播与广电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同时承担着吉林大学电视台六个栏目的采、编、播工作。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它传媒机构,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编辑制作工作。

专业前景:适应信息传播和电子媒体的急速发展,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优势并依托文学院相关专业资源,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以播为主、采编播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本专业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电影学、电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中外文化知识、掌握广播影视专业的基本技能,具备广播影视编辑制作的基本能力。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 篇四

关键词:地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对策

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断深入的音乐基础教育改革,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来深化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以及如何拓宽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 、高师音乐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扩招与就业,供大于求

随着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全国各师范院校乘着扩招的春风,趁着倡导素质教育的热潮,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成立了音乐学院并设置了音乐专业。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如此大规模而迅速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人们的艺术文化修养,还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人们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尤其是部分经济、文化欠发达的省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然而,随着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逐年递增,导致了音乐人才市场的需求从过去的“供不应求”发展到了现在的“供过于求”,且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只要取得音乐学的教师资格证,也可以加入到音乐教师的行列,因而显得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而激烈。

(二)毕业生就业期望高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在急剧增长,目前,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的就业市场已基本饱和,愿意接收毕业生的只有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大部分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理想的就业范围依然锁定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虽然国家已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很多毕业生宁可在家呆着也不愿到偏远的地区就业。再者,大部分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定位大多是公办学校或效益较好的事业或国有企业单位,而对于私立或民办学校,不到迫不得已时是不会考虑的。如此“高不成低不就”导致了很多毕业生“有业不就”。

(四)高师音乐专业办学体制存在的弊端

毕业生作为一个“产品”在高校中被制造出来的,其就业能力的高低主要与高校的教育相关联。目前,很多高校的音乐专业由于持续扩招导致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跟不上,普遍存在着教学体制陈旧、课程设置单一等现象。

1、师资力量薄弱

据了解,许多学校是近几年才成立了音乐学院并设置了音乐专业,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教师队伍呈现为年龄小、学历低、职称低等现象,且许多教师从非师范院校毕业,教学实践能力不足。

2、毕业生自身“硬件”不硬

毕业生自身的“硬件”不硬,是就业难的根本所在。就毕业生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其自身的“硬件”,即掌握的知识、技能等因素。由于大部分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对专业音乐知识接触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之一些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观念不正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欠积极等消极因素,毕业时,他们将不具备一名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从而导致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失去竞争力。

3、教学体制陈旧

虽然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教学体制改革,但仍旧摆脱不了旧的 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培养出了很多钢琴、声乐、器乐、舞蹈和音乐理论“专才”。

4、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划分过细,学科范围狭窄;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应该强调的重点学科反而成为被忽视的学科;强调表演能力,忽视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类的课程几乎没有等弊端。

二、促进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其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其二,毕业生客观的自我评价,是求职择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制定一个适中的就业目标尤为重要。毕业生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才能正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使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其三,要有面向基层就业,树立基层服务意识。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二)深化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音乐人才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滞后的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音乐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师音乐教育必须认清形势、强化教师教育策略,及时调整学科设置,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音乐人才。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结构。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校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熟透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和要求,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等。同时,还可通过多渠道进行教师业务培训, 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

2、提高学生的“硬件”水平

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师音乐专业学习的“硬件”,是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必备的基本能力,包括钢琴基础、声乐、钢琴即兴伴奏、合唱指挥、基础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中外音乐史、和声作品分析,作曲等。因此,学生应明确本专业的前景及教师职业的内涵,正确规划好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继续发扬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端正学习动机和目的,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学识和修养,做一名优秀的音乐师资。

3、调整课程设置

(1)课程整合 。综观高师音乐课程体系,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是必然趋势。通过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整合,可以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

(2)增设选修课程 。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有扎实音乐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广博的学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来增进学生对当地民间音乐和地方音乐历史的了解,如:北京的京剧,山西的梆子,内蒙古的长调,天津的时调,东北的二人转,山东的琴书,福州的闽剧,苏州的评弹,浙江的越剧,福建泉州的南音,安徽的凤阳花鼓,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文场,河南的坠子,四川的川剧、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西的秦腔等。

4、加强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综合知识的匮乏,发现学习课内外知识的必要,还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感悟艺术的真谛。如通过专业技能表演、汇报演出、教师技能五项全能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水平。此外,还应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拓展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前所述,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断深入的音乐基础教育改革,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必须不失时机地调整办学的方针政策,确立科学、准确的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课程设置等,以促进高师音乐教育更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建民,赵世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系)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5(6):46-49.

[2] 姚婉清,郑辉赠。地方高师音乐毕业生就业分析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1(6):27-34.

[3]刘伟,武少颖,宁丽瑾。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5):87-88.

音乐毕业论文 篇五

【关键词】音乐毕业生 就业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现状

笔者曾制作了一份针对音乐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湖南师大音乐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因各项因素的干扰,回馈数量并不大,但根据已回收的调查统计可略见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学校毕业走入社会已将近3年,在反馈的数据中有一半的人在做着和自己原本专业不符的工作;对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结合程度一项有一半人数认为基本结合,认为结合很好的仅;而选择结合较差的同学比例达到了。对现任工作的满意程度一项不满意者占到了1/4,其他则为基本满意,在对未来的打算一项中决定做好现任工作的比例为,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占比次之的则为寻找工作机会或更换工作,这部分人的比例为,如果加上决定自主创业的人数,有意或决意更换工作的人数比例则将达到;而在收入水平一项中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分水岭,即月收入为4000~5000元之间的人数甚少,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近总人数的1/4,四千元以下的占比超过了总人数的3/4,而3000元以下收入人群又占到了绝大多数,就连2000元以下的人数也占了相当比重。即便是在如此不利的收入水平或不尽满意的职业岗位上,还是有近3/4的人对现任工作表示基本满意,笔者仅能凭猜测领会这其中的无奈。

二、探因

(一)高校扩招

自1999年国家教育部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来,全国各大高校扩招人数逐年递增,新开设的各类学科专业也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音乐专业这门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了扩大招生力度,吸纳生源,大部分学校同时期开设许多新学科课程,然而这必然增长了学校师资的需求量,加之新成立的学科和学院教学资历尚且年轻,给教学质量造成了实质性的压力。这一方面影响了教师行业的整体水准,另一方面对于学校针对扩招后的课程改革和调整以及人员管理甚至相应教学条件设施的更新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考验。高校扩招不仅仅带来万千学子争相考学的压力,也直接造成庞大毕业生规模的就业压力。

(二)市场需求

湖南作为艺术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艺考生每年络绎不绝。但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不断增长造成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就业环境,尤其高投入的音乐教育培养与相对低回报的就业收入和就业质量,终于冷却了人们的热情,音乐专业并不算宽泛的择业面也为人们所看清。

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虽然具有一定的择业范围,但大多数都是倾向于音乐教师和艺术团体演员这两种职业,这是绝大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认可的就业方向。上文提到的调查问卷中一项“毕业时理想就业单位”选择的统计数据的结果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但随着近几年艺术团体的不断整合、缩编、改制,民间存在的大型艺术团体数量大大缩减,其要求的专业化水平也相应苛刻,这对于比起专业素质更注重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已不存在向艺术团体进发的优势了,加之艺术团体现行的“合同制”不能给予毕业生以“安定感”,进入艺术团体做演员只能成为很多音乐专业毕业生最初的“理想”。而音乐教师的情形也同样不让人乐观,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音乐有一定的特殊性,大部分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岗位都不多,而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又庞大,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需求量早已趋于饱和。湖南省各区每年都要上演省内省外大批应届、往届音乐毕业生为少许几个音乐教师招聘考试职位使出浑身解数备战迎考的激烈场面。如此路不通,很多毕业生便不得不面临“转行”的境遇。

三、对策

音乐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依笔者之见,主要是由于学校方面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的需求不尽一致。如上文所述,现今的音乐教师岗位和艺术团体因种种原因趋于饱和,不再适合作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吸纳源。但是市场上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并不少,很多看似与音乐专业毫无关联的企业,其实都因其企业形象的需要或企业文化的培养、宣传都需要音乐专业人才来组织策划,而基层社区也因为日益丰富的文娱活动,如合唱队的排演、文娱歌舞的创编等也都需要音乐人才的组织参与,等等。所以,高校需要做的就是进行适度的课程改革,明确和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市场需要的能组织能策划、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新型音乐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要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引导学生放宽视野,鼓励毕业生“下基层”“进社区”“入企业”等,打开除了中小学和文艺团体之外新的就业环境,以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四、总结

湖南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包含高校扩招导致师资结构不合理、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下滑、音乐专业本身相对较窄的就业面以及传统择业方向上需求量的饱和等因素。究其本源,笔者认为是由于高校培养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传统理念已和现今社会需求、市场走向不相符合,属于供需关系的脱节。解决之法必然是依市场所需,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调整甚至改革,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红,许晖。高校扩招后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9(3).

音乐学毕业论文 篇六

一、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毕业答辩音乐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答辩音乐会有名而无实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生毕业答辩音乐会普遍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音乐表演学科因其专业的限制性、就业范围相对其他文理专业较窄,因此往往在普通高校学科设置中容易忽视,因此所谓的答辩音乐会质量差强人意。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应当呈现出来的是学生演唱的完整性、曲目搭配的科学性以及音乐会本身的高规格(包括舞台形象、舞美设计等),但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过于形式化,并没有达到一场真正的音乐会应有的质量水平和教学目的,比如因师资力量不够,声乐器乐不分考场,作曲作品质量远远不够,部分专业(如流行演唱专业)需要使用电声设备却因硬件限制无法使用,毕业生答辩曲目总量不够、演唱质量不高、曲目搭配不合理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质量,使一场音乐会有名而无实,本身的观赏性和教学价值远远不够。

(二)学生对待毕业答辩音乐会缺乏重视

对于非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学科的学生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的课程学习,自己已经掌握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设计和实施不过是获得学位的一种必然形式,加之大部分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鲜有关注和考察毕业生答辩音乐会的质量问题,学生由此便认为答辩音乐会的好坏与就业关系甚微,也就不愿花更多的精力进行音乐会的筹备事宜;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站在舞台上,按照学位要求演唱(演奏)完相应数量的作品就可以轻松毕业,无形中降低了对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自我要求。

(三)毕业答辩音乐会设计质量不高

众多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学生抑或老师会认为,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设计比音乐会本身容易许多,于是形成了学生和教师在音乐会设计上花费的精力远远少于舞台现场表演的准备工作。毕业答辩音乐会由舞台表演和现场答辩两个部分组成,之前应该有详尽而科学的毕业答辩音乐会设计方案。事实上,一份全面而科学的音乐会设计报告对一场答辩音乐会的质量高低影响重大,它可以指导学生在整个音乐会筹备过程中各环节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是全面、确切、综合检验表演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必要条件。而目前有一些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都对音乐会设计重视度不够,因此在许多细节上出现问题,其中以曲目的选择与搭配不够科学、提问答辩质量不佳等方面尤为突出。

(四)毕业答辩音乐会各项工作疏于管理与规范

由于毕业生答辩音乐会普遍安排在大学第四年的第二学期进行,大部分学生因找工作、实习等情况致使大部分时间无法归校,由此,前期的音乐会设计方案很大程度上需要指导教师加强指导与监督;但确有部分教师因无法或不便与学生取得更多联系,最终导致毕业生音乐会设计的格式、曲目的选择与确定等问题出现差错,从而无法达到教学要求。同时,在答辩过程中,形式化的答辩模式普遍存在,主辩教师在答辩前没有仔细阅读答辩学生的设计方案,答辩提问过于随意,对学生回答不置可否,甚至没有安排答辩环节等现象也层出不穷。在对毕业生答辩成绩评定时过于宽松,使学生对答辩音乐会没有任何压力与危机感,从而无形之中降低了答辩音乐会的总体质量。

二、普通高校音乐表演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教学定位不够科学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实际上是对学生本科四年的教育质量与教学成果的综合性考核,它能以最直观的角度检验学生学位知识是否能够学以致用,技能培养是否能够在舞台实践中高质量体现。因此,要提高本科答辩音乐会的总体质量,就必须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人手,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的教学系统。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普通高校对音乐表演学科的教学定位缺乏科学性,对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教学更为匮乏,大部分学校仍然将其视为一门课程,甚至没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答辩音乐会开设相应课程,比如舞台形象设计与塑造、舞美设计、音乐会设计、答辩音乐会书面设计教学课程等,几乎都没有开设,取而代之的几乎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类的课程。毕业答辩音乐会与毕业论文写作完全属于两个学科,这个理念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和教学管理者不够清楚。

(二)缺乏毕业答辩音乐会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院系对本科生的答辩音乐会从教学到设计方案审核再到音乐会运行,几乎都按照“毕业论文指导+院(校)级普通音乐会”的模式进行,没有建立完备而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来确保音乐会的质量。具体表现为:首先,缺乏答辩音乐会的针对性教学系统,使老师和学生对答辩音乐会(包括音乐会书面设计方案)概念模糊,甚至有毕业生在毕业前夕仍然不清楚正规的答辩音乐会设计方案应包含哪些内容,一场答辩音乐会的流程到底如何,一线教师也对如何提高答辩音乐会的质量不够全面,仍然停留在基本的技能层面;其次,指导教师在指导答辩音乐会的设计时,缺乏对其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监督,导致答辩音乐会的教学工作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再次,未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毕业答辩音乐会教学的评估与激励机制,使指导教师没有充分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进行毕业音乐会设计指导,学生也普遍认为答辩音乐会只要按时提交音乐会设计方案、表演完作品即可,其质量的好坏并不影响毕业和就业的错误观点,因此在音乐会的整个流程中,学生态度比较“走过场”;最后,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在临近毕业学期找工作采取过于宽容的态度,面对对正常教学秩序冲击的问题,未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也为教师的指导工作增加不少难度。这些均是毕业答辩音乐会质量迟迟无法提高到新台阶的重要因素。

(三)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因其专业考核的制约性,使得在进行招生工作时身不由己,面对不同地区的生源因地方教育政策的制约而无法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双向需求性选择。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进行的深入,普通高校的大学教育在形式上多数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造成教育上不可逆转的局面;尽管教育改革让更多学子进入大学,完成他们的大学梦想,得到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但不同高校的音乐院系受入学标准的制约,使得本应作为技能化、专业化、素质化的音乐教育逐步演变为被入学标准扼住咽喉的学科,一些原本有音乐素养的高考生却因文化几分之差与自己心仪且适合的高校失之交臂,替代他们的是部分音乐能力普通、文化成绩“过关”的学生,这对普通高校音乐院系的本科音乐教育本身增加难度。另也有部分高校因受地方招生制度的限制,面临生源质量较高的地方招考指标不足、生源质量较差的地区指标有余的情况。音乐修养的“先天不足”导致音乐表演本科教学难度增加,其中以技能教学尤为突出,从而影响学生毕业时的技能能力要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整体质量不高,毕业答辩音乐会的现场展示质量自然难上新台阶。

(四)本科毕业生逐年扩张规模,师资力量匮乏

在普通高校,以艺体类院系为主的师资力量匮乏和本科毕业生规模扩张的矛盾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甚至有些院校还有更为严峻的情况。近年来,因国内各高校本科扩招,每年本科毕业生都在大幅增长,使得原本与其他学科相比师资力量较弱,教师队伍规模较小的音乐院校教学压力逐年增加,面对全面扩招,师资力量的补充速度步伐缓慢,意味着音乐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指导教师在毕业指导工作方面工作量增大;与此同时,大多数的指导教师还要肩负教学与科研等教学任务。面对重重压力,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音乐会的指导和审核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压缩,从而直接影响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质量。

面对诸如以上的问题和原因,如何从根源上人手,解决问题和困难,提高普通高校本科音乐表演学科的毕业答辩音乐会整体质量,除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之外,各地高校和教学主管人员也应当对此展开相应的改革性举措。

要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质量,就需要强化其在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其教学与教育的定位。国内的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教师以及音乐会指导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毕业答辩音乐会并非走过场,它是每年一项的教学成果,也是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重要汇报,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后一次在校技能舞台展示的机会。因此,它应该是一场视听饕荔盛宴,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方式,建立年年毕业音乐会,场场高质量演出的理念,针对问题,对症下药。例如,针对音乐会教学系统的匮乏,各级高校音乐院系可以开设独立的音乐表演学科学生毕业音乐会设计和指导的课程,使学生更加明确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意义,规范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流程,提高音乐会质量;针对指导教师师资匮乏的问题,可以在学生大学学习的第四年分批进行答辩音乐会,将学生按能力及学生本人意愿先后分时间段进行答辩,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因寻找就职单位时间段不同而无法保证持续性在校的问题,也能减轻指导教师以及答辩组的工作压力。最后,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应协调和发展对普通高校音乐学科的教学,做好监督工作,指导各个学校建立较完善、针对性强的音乐表演学科毕业指导工作和质量监督细则,从根本上保障和解决目前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答辩音乐会等相关毕业工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同英。改革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3).

[2]张俊霞。重视和抓好毕业音乐会是保证作曲及表演专业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0,(4).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lwmb/biyelwmb/9vnzq8.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