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论文模板 >教学论文模板 >

浅谈如何提高家长对课余体育训练的支持力度

浅谈如何提高家长对课余体育训练的支持力度

[摘要]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强国建设、体育精神的传承、群众体育的开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家长对课余体育训练的态度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开展,因此,做好家长工作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尤为重要。

浅谈如何提高家长对课余体育训练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家长;课余体育训练;支持力度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使他们的运动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的的一个专门化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普及与提高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习总书记也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足以看出体育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对于“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以及《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推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就如何提高家长对课余体育训练支持力度进行研究。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价值

(一)增强体质健康,提高学生身体发育水平

发展体力、增强体质是体育最本质的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导致一系列现代文明病的产生。长期的保持坐姿工作、学习会影响腰椎、颈椎的健康;发达的交通使得人们出行、交流比以往更加便捷;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提高人们办事效率和开阔人们视野的同时影响着人们视力。此时,体育锻炼的作用尤为重要。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身体、学会科学运动方法和掌握正确运动技术的条件,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形成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二)磨炼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往往是一些竞技体育项目,而竞技体育的特质就是敢于超越自我,不畏强手,不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这种竞技体育精神在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敢于挑战,改善性格弱点上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而在与同伴们共同训练、流汗、比赛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三)传播核心价值,促进社会发展

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在学校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学生能在遵守比赛规则,感受体育精神的过程中领悟到平等、公正、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元素,从而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的公民。而拥有优秀的年轻一代公民对于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四)培养体育人才,贯彻体育方针

我国竞技体育采用的举国体制,很多在国际、国内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体育。开展学校体育训练,对于培养各项运动的优秀后备人才,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以及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家长对课余体育训练态度的现状

作为一名体育新教师,我从小学开始接受课余体育训练,没有小学时田径教练对我的体育启蒙,

没有中学时对乒乓球、足球、篮球的接触和对各种比赛的参与,我不会在体育上取得那么多的成绩,也不会走上体考这条路,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的各种知识,最终成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深知体育对于我自己身心的积极影响有多大,但是当我作为一名资质尚浅的新教师面对学生家长时,则需要充足的理由来让他们支持孩子参加课余体育训练。

在我刚接手学校女子排球队时,我照着现有的女排社团名单一个班一个班的去动员,让她们回家后问问父母的态度后再决定要不要参加排球队训练,希望第二天她们能给我答复。第二天,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家长支持她们参加排球训练,但仍有1/4的学生表示其父母或父母一方不支持她参加体育训练,尽管她自己挺喜欢排球的。在我师傅带的田径队中也有很多队员因家长不支持退队或者市运会选材时遇到家长不同意其子女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情况。

虽然我国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社会对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认知程度较以前有所提高,但是家长的反对仍是阻碍学生参与课外训练的重要原因。

三、家长排斥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因

(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1.传统文化中的“重文轻武”观念

中国传统思想中,大多主张“重文轻武”,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们认为,只有寒窗苦读才能有出息,而习武之人很难有好的出路。这种观点虽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冲击,但仍然在很多现代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表现在部分家长不认为孩子能通过课余体育训练来得到自己谋生和发展的能力。练体育的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观点,仍根植于很多家长的心中。

2.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观念

中国的传统思想中,讲究修身养性,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体育被认为是追求名利。很多家长认为,参与竞技体育比赛就是为了奖牌、奖状、奖金,而忽视了竞技体育中的伦理道德。

3.传统观念中的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中庸之道讲究宽以待人,和谐相处,不喜争强好胜。而竞技体育具有对抗性,参赛者对胜利有着强烈的愿望。很多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好胜心太强,希望他们能谦逊文雅,这也是家长排斥子女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因。

(二)缺乏对体育积极作用的认知

一般来说,家长对于体育训练积极作用的认知只停留在强身健体上,而不太了解体育训练对孩子其他方面的积极影响。其实,体育除了具有强身健体、健康心理、人际交往、休闲娱乐和生命美学的个体功能外,还具有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社会功能。体育的各种价值之间是相互依存,并不相悖的,一些价值是体育所具有而不刻意追求的。但由于社会和学校对于这些体育积极作用的宣传不够等原因,家长们并不了解体育训练的价值多元性,导致他们支持子女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动机不够。

(三)我国现有体制对体育人才的培养率较低

我国竞技体育采用的是举国体制,这种体制是宝塔状的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运动员才能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型比赛,而绝大部分运动员都没有机会在国际大型赛事上获奖。这种现状使得家长对于孩子练体育成才不抱有很大的期望,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孩子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支持力度。

(四)教育内容选择的片面性

计划生育实施后,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使得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于独生子女的思想、文化教育格外重视,但是并不认为体育能使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随着二孩、二胎政策的推行,陆陆续续的,多孩家庭多起来了,但是物质条件丰富的今天,就算不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也不希望自己孩子去吃体育这个“苦”。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家长们总是更愿意选择让孩子抓好文化课成绩。

(五)担心孩子受运动损伤

竞技体育大多为比较剧烈的运动,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因一些主、客观原因,难免可能会产生一些运动伤害,这是家长十分害怕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事,使得家长索性不让孩子参加课余体育训练。

四、提高家长对课余训练支持力度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转变家长观念

做学生家长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要转变家长轻视体育的观念。在国家层面,国家体育总局和政府相关机构应落实好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广和实施工作,让全社会形成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齐头并进的局面,形成爱运动、爱健康的良好社会风气。在电视和网络上多转播国内外体育赛事,宣扬包括“女排精神”在内的体育精神,让家长们体会到体育也能为国争光。在学校层面,学校应懂得学生既是学校的,也是家长的,要把家长纳入同等的责任主体,引导他们以主人翁意识肩负起培养社会全面发展合格公民的责任。

(二)适当发放津贴和奖励

如果学校能制定详细的体育训练奖励制度,包括入队奖、训练补贴、竞赛补贴、获奖补贴等,不仅能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家长知道学校对体育的重视,认为孩子还能够在文化课之外取得让自己骄傲的成绩,从而提升家长对孩子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支持力度。还可以在学校橱窗张贴体育竞赛表扬榜、在“桐乡教育”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对参加体育比赛和获奖的学生进行感谢和褒奖,让家长体验到孩子参加体育训练给他们带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追踪学生文化成绩,促进全面发展

家长不同意孩子参加体育训练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可能会影响文化课成绩。这就要求教练做好学生的文化成绩追踪工作。我在训练排球队的过程中,有学生会无奈的告诉我妈妈不让她再练体育了,因为期中考试她的成绩下降了。所以,我总是告诉孩子们如果喜欢排球,想继续留在排球队的话,一定要抓好文化课成绩,千万不要退步了才行。教练可以为每一位训练队员做好成绩统计图,把每一次考试成绩记录下来,如果哪一门科目成绩有下降趋势,那就提醒学生在这一门上多花心思,并联合该门科目的老师对他进行适当辅导。如果队员成绩持续下降,则适当暂停他的训练,直到成绩回升再恢复训练。

(四)做好运动防护措施,保护学生训练安全

为了减少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学校应该建立完整的安全防护机制。学校必须有一个医疗物品齐全的医务室,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训练队的教练应该具备专业的急救知识,懂得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方法。在体育课、班队课、训练时、学校宣传栏,都应该向学生灌输运动安全常识。做到这些,我想就能消除家长对孩子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顾虑。

(五)做好家校互动,做到及时沟通

建好训练队微信群,做好家长联系簿,及时告知家长孩子的训练状况、临时取消训练时接送孩子的时间、体育比赛时的注意事项、比赛的获奖情况等,也可以和家长交流如何同时抓好孩子的体育训练和文化课成绩。让家长也参与到学校训练队的建设中来,有问题及时沟通,及时反馈,让家长知道学校也是为每个孩子着想的,然后安心的把孩子交给教练。

我想,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采取上述措施,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家长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支持力度,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更好的发展。

[1]欧利萍.学校体育训练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1):113+152.

[2]王守钧,刘曙亮.江、浙、沪年轻一代家长对子女从事竞技体育训练的态度[J].浙江体育科学,2005(03):58-60.

[3]杨彩萍.学生家长对子女参加课余训练的态度调查[J].价值工程,2011,30(26):226-227.

[4]曹政.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的时代价值与使命[J].科技资讯,2019,17(30):189-190.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lwmb/jiaoxue/86jj43.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