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论文模板 >论文模板精选 >

精品医学论文(精品多篇)

精品医学论文(精品多篇)

精品医学论文(精品多篇)

关于医学论文 篇一

从医学论文的命题起就一定要符合科学性的原则。取材可靠、客观真实,有计划、有设计、有对照,并通过计算,对象选择、分组处理,评定应是双盲、随机、客观。这样的结果有说服力,科学性强。

科学本身不能想当然,也不能凭主观愿望,更不能臆想或编造。因此,从选题、设计、观察研究到结论,每一步都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设计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随机性,观察研究要真实、准确和全面,强调推理的逻辑性和结论的严谨性。结果应忠于事实和原始资料,讨论的内容不夸张、不失实。即数据准确、引文准确、用词准确,内容观点正确无误。避免概念不清、论据不足、自相矛盾、层次不合理、观点不明确。不任意取舍,不摒弃偶然现象。

医学论文 篇二

1.1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滥用抗生素

养殖者为减轻疫病带来的损失,不得不大量投入抗菌兽药与病原微生物抗衡,有的甚至是陪伴终生,如肉鸡生产。抗生素在使用的时候,因根据家禽的疾病而进行用药,在用药的剂量和疗程的长短上也是有控制的。但是,现在的许多的畜主,由于对这方面的医疗知识不够,所以在使用是、抗生素的时候,盲目的增加药物的剂量,治疗的时间;不管家禽的病是哪方面的,就胡乱用药。从而使家禽的免疫力大大的降低。

1.2为追求经济效益,不顾及休药期

现在很多的畜主由于其专业技术知识不足,滥用、误用兽药的现象时有发生。一味的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不顾及他人的身体健康,用药不规范,或者在休药期间就使用畜产品等。在1997年农业部了《允许作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停药期[2]。但有的养殖户没有一个相应的停药期。由于操作使用不规范,造成他人的身体健康。例如:奶牛在患乳房炎的时候,由于乳房呈现红、肿、热、痛,排乳不畅,乳房里的奶子呈现块状,带浓汁呈黄色等,此时,应该对症治疗,补液、消炎、促进坏死物体的排出;但是在治疗的同时,病奶牛的奶子绝不能使用,因为此时的奶子中不仅含有腐败因子,更有更多的药物残留;即使是过了治疗期,但是还有一段时间的休药期,在这期间,奶牛的代谢能力较弱,排泄相对较慢,所以在这期间,奶牛的体内储存了较多的药物残留。因此不可使用休药期间奶牛奶子。

1.3违禁动物药品的使用及添加剂超标

目前很多兽药、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和经销商,为了抢占市场,违法向饲养户出售违禁药物或合有违禁药物的饲料添加剂,以此追求高额利润,养殖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违禁药品。比如:在水产品中使用的氯霉素、呋喃酮和甲硝唑等;前两种药事广谱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上场被用于防治细菌性传染病,后一种药主要用于治疗几种滴虫感染;但由于氯霉素存在抑制造血功能的毒副作用,呋喃唑酮和甲硝唑存在致癌性和致遗传变异等毒副作用。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也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常有添加剂中毒事件的发生;如:市场常出现的苏丹红、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3]。也有的养殖户为追求高额利润,超标使用饲料添加剂,造成残留。如:微量元素铜的超标使用,适量的铜会促进猪,牛等家禽的生长,但是铜使用过多,致动物蓄积性的中毒;通常表现为过多的铜在肝脏蓄积,导致严重的贫血和黄疸;而且还进一步刺激肾而引起病变;铜还可刺激胃肠道,引起肠炎等。

1.4兽药产品质量差

近年来,伪劣兽药的存在既影响了动物疾病的治疗,又因加大了用药量,使药物残留的机会增多;而且市场上一半的兽药使用商品名,其标签上并未注明药品的化学名称和含量,还有生产单位、经营单位不负责任,产品的宣传和标识存在着违规现象,致使畜主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误用的可能性增大。造成了家禽的代谢紊乱,导致药物残留。

1.5动物性食品质量的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兽医卫生检察和有关行政部门通常只对畜禽产品是否有传染病、寄生虫病、外观是否卫生和是否注水等较为关注[4],而对药物残留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药物残留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价格昂贵,检测成本高,而且药物残留的检测在全国亦属刚刚起步,对饲养、屠宰流通的畜禽产品监测还停留在只检疫不检残留的阶段,对食品质量的监管力度还不够。

2应对措施

2.1加强兽药的立法和执法

畜禽肉产品中药物残留与使用药物的种类、剂量、时间及动物品种、生长期有关。为了保证畜牧业的正常发展及畜产品品质,发达国家规定了用于饲料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休药期。我国农业部也已相继颁布了兽药、饲料添加剂等一系列法规,公布了一部分药物在畜禽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及休药期,同时也明文规定了禁止使用如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类做饲料添加剂。此外,对不规范用药的单位及个人施以重罚,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残留,使兽药残留量控制在不影响人体健康的限量内。通过加强兽药的立法和执行,严格规范兽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2.2加强对药物生产和使用的管理

对兽药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制订药物(包括药物添加剂)管理条例,确实做好兽药的具体管理工作。规定兽药、饲料添加剂、农药等化学物质均需检验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而且必须在取得食品动物组织中药物残留方面的有关资料后,再考虑批准生产。生产实践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控制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甚为重要,所以应该限制常用医用抗菌药物或容易产生耐药菌株的抗生素在畜牧业生产上的使用范围,不能任意将这些药物用作饲料药物添加剂。提倡一些畜禽用的抗生素,如:弗吉尼亚霉素、越霉素A、潮霉素B、莫能菌素、盐霉素、拉沙里菌素、马杜霉素、伊维菌素B、黄霉素等。这些不作医用的抗生素除具特有的抗菌和抗寄生虫作用外,对动物有刺激生长的作用,而且药物不易吸收,因而不易在动物的肉、蛋和乳中残留。

2.3淘汰不安全的兽药品种,严格限制饲料药物添加剂品种

淘汰经实践证明不安全的兽药品种,并设计高效安全的化学药品取代之,这是防止药物对动物产生直接危害,并控制兽药和其他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在畜禽体内残留,通过动物性食品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以及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2.4加强动物食品中化学物质的检测

我国从农业部到各省市均已设立了动物食品中化学物质检测、监察机构,除检测动物食品中药物残留量外,同时还要对源头饲料生产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不允许投放不该使用的药品,不允许随意提高药物浓度。凡违规或超标的,可终止其生产,停止其市场销售。

2.5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宣传

依靠备级政府机构开展广泛的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通过广播、电视、书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多方面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性,自觉遵守“兽药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同时让消费者对动物性食品安全性的要求成为自发行为。还应加大推广合理使用兽药配套技术的力度,提高兽医临床诊断技术和用药水平,加强饲料厂及养殖场(户)对药物和其它添加物的使用管理培训,严格规定必须遵守兽药的使用对象、使用期限、使用剂量及休药期,禁止使用违禁药物和未被批准的药物,限制或禁止使用人畜共用的抗菌药物。

2.6建立和完善兽药残留监控体系

兽药残留的监控,对保证畜产品质量、维护人体健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兽药残留监测工作滞后于生产的发展,上市产品仍没有开展药物残留监控,发达国家将有可能拒绝进口我国畜禽等农副产品,这将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应加大兽药残留监控投入,尽快建立和完善兽药残留监控体系。加快部级、部级及省地兽药残留机构的建立和建设,形成中央至地方完整的兽药残留检测网络,以便于开展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的常规检测。组织兽药安全评价,及时淘汰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的产品,完善禁用兽药清单。大力推行兽药GMP(《药品生产质量规范》),加快残留检测和限量标准制订工作。统一国家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同时,应广泛开展兽药残留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兽药残留研究与监控的整体水平[5]。

2.7大力发展集约化畜牧业

积极推进集约化畜牧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建设。在企业内部建立生产质量检测中心,从源头上根本解决粗放型畜牧业存在的滥用、误用和恶意使用兽药的不良行为;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如动物疫病检疫制度、药物使用登录制度、药物使用检查制度、停药期制度、屠宰加工药检制度、动物粪便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大力推广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建立畜禽产品绿色生产基地,组织实施无规定疫病区县的建设工程,减少特定疫病和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兽药的使用。

医学论文 篇三

病灶细菌的分离培养一般分为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是预增菌,即对细菌进行数量的扩增。第二步是选择性增菌,目的是提高目标菌的数量。第三步是对平板上肉眼可见的特征性菌落进行确认,并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进行各种生化实验等作出初步地鉴定。不同种类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苷)类的酶,因而对各种糖(醇、苷)类的代谢能力也有所不同,即使能分解某种糖(醇、苷)类,其代谢产物可因菌种而异。检查细菌对培养基中所含糖(醇、苷)降解后产酸或产酸产气的能力,可用以鉴定细菌种类。细菌可产生各种各样的酶,这些酶可以特异性地分解相关底物,使培养基呈现出某种颜色或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因而,我们只需在培养基内加入人工合成底物,根据菌落的颜色和荧光的情况即可知道是何种细菌。一般情况,人工合成底物由显色基团和细菌可代谢物质如糖苷类、氨基酸或肽类两部分组成,通常情况下底物为无色。在特异性酶作用下游离出产色基团并产生荧光或显示一定颜色,用紫外灯观察菌落产生的荧光或直接观察菌落颜色即可对菌种做出鉴定。

二、基于抗原抗体结合的检测

细菌的内部和表面含有大量的抗原决定簇,因此可以利用抗体抗原的结合原理利用抗体标记细菌,然后用标记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与抗体结合,酶催化的呈色反应可以间接反映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目前,很多重要的病原物均有相应的抗体,如抗HCV、抗HAV、梅毒抗体、抗HIV、优生优育TORCH系列等。该法具体程序为采用预先包被了的细菌单克隆抗体的微量塑料板,加入增菌液处理的样品,反应后再加入一定的指示剂,作用完毕后用酶标仪测定OD值来判定结果。因此,要得出可靠的结果,供试样品首先必须进行预增菌、选择性增菌,以便提高检出阳性率。此法除保留抗体、抗原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外,由于标记酶的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使测定的灵敏度更高,检出细菌极限范围在105-106cfu/ml。

三、基于遗传物质的鉴定

1、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英文简称PCR,是近年应用较为广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尤其适用于培养困难或传统的血清学方法不易检测的病原细菌。该法的原理是:地球上每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就是扩增生物中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而对生物进行鉴定的,例如沙门氏菌就有多个特异性基因,陈洪认为,编码细胞膜外膜含铁细胞受体的基因对沙门氏菌诊断有特异性;还有学者认为gyrA基因和rcsC基因之间的插入序列为伤寒沙门菌所特有,对伤寒有诊断意义,可以利用这些特异性的片段制作检测探针,目前,根据上述基因设计引物用于人体或自然界中细菌的检测,并形成了试剂盒作为商品销售。聚合酶链式反应需要的条件有引物、模板和四种脱氧核苷酸,反应过程包括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延伸三个阶段,经25-30个循环,一个DNA分子就可扩增106以上。该技术由于其具备快速、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不用进行细菌的培养等特点。

2、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简称AFLP,是目前广泛应用的DNA指纹技术之一,AFLP通过PCR扩增基因组限制性酶切片段并进行电泳分析。具体步骤是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基因组DNA,接头序列和相邻的限制性位点序列作为引物结合位点,然后将双链接头连接到DN段的末端,进行电泳呈现不同的谱带。由于AFLP可以使某一个体出现特定的DNA谱带,而在另一个体中可能无此谱带产生,因此,得到的DN段多态性可作为一种分子标记指纹,为研究细菌属乃至株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有效手段。AFLP结合了RFLP和PCR技术特点,具有RFLP技术的可靠性和PCR技术的高效性,但该法不但成本较高,而且需要操作者具备较高的检验技术,目前一般医院尚难应用。

四、16sRNA鉴定法

不同原核生物的16srRNA古老且同源,既含有保守序列又有可变序列,保守性反映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为系统发育提供线索;可变性则揭示生物物种的特征核酸序列,是种属鉴定的分子基础,其序列变化与进化距离相对应,在细菌种属分类鉴定中广泛应用。Edman等利用16srRNA技术将孢子病菌与其他38种真菌分子进化树进行比较,证实其为独立的一属。我国学者曾用16srRNA作探针,对来自贵州省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209株伤寒菌进行核糖体分型(RT型)。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分属于26个RT型,以RTl和RT2型为优势,提示贵州地区伤寒存在众多的克隆群,这可能是贵州省伤寒多年来发病率一直居高的原因。核糖体分型技术虽然特异性较强,敏感性也较高,不需要特定的仪器,但操作较繁杂,需要较熟练的技术。

关于医学论文 篇四

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一篇医学论文要有新意,有新内容、新观点、新方法、新经验等等。这样对别人(阅读者)才会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所以要求论著的学术内容有别于过去已发表过的文献,应有所独创、有所发现或发明。例如在基础研究方面,选题新、方法先进,有新发现,新观点;在临床研究方面,病例更多,观察更深,诊断治疗方法有创新,效果更好,提出新见解等等。这样的论著才有刊出的价值。许多文稿投寄期刊后未被来纳,主要就因为它们只是重复了过去的文献或教科书的内容,缺乏新意或创见。

创,多指前人没做过或没发表过的,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凡达到国际水平、国内首创,即符合创造性。新,指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袭。如果是模仿和重复已有的,要仿中有创,推陈出新,即从新的角度阐明新的问题(如老药新用、古方今用)。有水平的医学论文必须是先进的经验或有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投寄后被采用的机会就大的多。

医学生论文 篇五

本文作者:张雯陈文华阚世锋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目前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约8300万,还不包括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急性病恢复期患者,真正得到康复服务的人不足10%。由此可见社会对康复的需求量之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伤员的康复工作突显成效,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暴露出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滞后,与我国经济发展、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明显不匹配。卫生部提出,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康复医学早期介入、扶助临床的作用,为伤病急性期、恢复期存在躯体或内脏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早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2008年3月国家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些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动力,也预示着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康复医学和临床医学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例如心肌梗死、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患者需要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疾病急性期开始的所有医疗内容都含有康复的意义,承担医疗第一线任务的综合医院是康复的最佳场所,以提高人的整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康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现阶段的医疗思想仍以“治病救命”为主,临床医师对康复的观念较为匮乏。

21世纪临床医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应该掌握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与技能。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应用于康复领域,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何结合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针对本学科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培养临床医学生的疾病康复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现阶段康复医学教学对象为临床医学生,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操作技能,致力于使学生能够结合临床知识,充分理解康复医学的重要性,以便在将来的医学实践中综合应用,康复医学是迫切需要整合教学的,但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尚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且根据大纲的要求现有的课时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功能上应该向教会学生学习的方向上转换。在教学中引进PBL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师生间的互动,强调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强调团队工作,以病人为中心,增强同学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新时期素质全面的优秀的临床医学生。

医学类论文 篇六

【关键词】脉经性质医经

《脉经》魏·王叔和撰。就该书的性质而言,日·丹波元胤的《中国医籍考》将其著录于“诊法”类。中医学界多承此说,认为《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之脉学著作。然该书自序曰:“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因此,该书系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经典医籍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是一部汇集魏以前医籍之大成的经典著作。本文拟从七个方面论述《脉经》当属医经类著作的性质。

一、从历史看

1.秦汉为医经与经方分立时期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其“方技略”著录的是与医药卫生相关的书籍,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其中房中、神仙两种,章学诚在《校讐通义·汉志方技》中指出“房中、神仙,则事兼道术,非复方技之正宗矣”。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时医学图籍主要分列为医经、经方。其中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类著作共计七家,二百一十六卷。其小序言:“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指出,医经是记述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类书籍。以《汤液经法》为代表的“经方”类著作共计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其小序言:“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指出经方是记述利用中药组方配伍制成方剂的一类书籍。医经与经方分立,体现了当时学术发展的状况。

2.汉末为医经与经方融合时期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晋·皇甫谧在《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中亦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张仲景参考《素问》六经分类理论,又禀承《汤液经法》之方剂,开创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将理、法、方、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伤寒杂病论》改变了长期以来医学理论与临床技术相对独立的局面,是医经与经方相融合的划时代的经典著作。

3.魏晋为医经、经方与针灸融合时期

《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何谓聚?皇甫谧曰:“事类相从,聚之义也。”因此,叔和“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脉经》一书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经典医籍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是一部汇集魏以前医籍之大成的经典著作。该书首次将医经、经方、针灸有机地融合于一体,使临床治疗从单一的方药,发展到方药与针灸相结合。如《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寸口脉洪大,胸胁满,宜服生姜汤、白薇圆,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管、期门、章门。”从这种意义上分析,将《脉经》定位于脉学专书,实谬矣。

二、从命名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脉,衇,或从肉。”“衇,血理分衺行体中者。”段玉裁注:“理分犹分理……衺行体中,而大候在寸口。人手卻十分动脉为寸口也。会意。”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人相应的观点,体现了中医学的鲜明特色。自然界的水系,对应于人体,则是人体中条条经脉。“脉”指血分理斜行于体中的分支经脉。可以说,《脉经》之“脉”即指人体内的经脉。

叔和认为,脉学理论精深微妙,脉体难以辨别。切脉的错误会直接导致治疗的失误。以此名书,并非只言脉,而只是为了强调经脉的重要性。正如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指出:“详此文,其书虽曰《脉经》,不仅言脉而已。唯因‘脉理难精’,故特以此命名,示持重耳。”

三、从书目著录看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将《脉经》著录于“明堂经脉类”。《通志·艺文略》则将其著录于“脉经”类,而《通志·艺文略》的“脉经”一类,实际上是继承《汉书·艺文志》中的“医经”类,收录理论性医学著作。《国史·经籍志》则将《脉经》著录于“经论”类目之下。据此可知,早期书目将《脉经》作为医学理论性著作,属“医经”之范畴。

四、从撰写原因看

据《脉经·自序》,王叔和编写《脉经》一书有三个主要原因:其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叔和认为,脉学理论精深微妙,脉体难以辨别。切脉的错误会直接导致治疗的失误。其二,“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叔和认为,医药是性命攸关之事,不能有一毫之疑。其三,“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叔和认为,前代遗留下的医学文献难以利用,且流传不广。“遂令末学,昧于原本,互兹偏见,各逞己能。致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鉴于上述三个原因,王叔和乃“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著成《脉经》一书,庶使末学“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比踪古贤,代无夭横”这一目的,这不是一部诊断学专书可以做到的。

五、从成书基础看

叔和《脉经》,除根据《黄帝内经》及扁鹊、张仲景、华佗诸家所撰医籍外,还广泛参考了多种前代医学著作。今从其具体内容中可见者有。

(1)《素问》、《针经》,见卷三及卷六引经文。

(2)《四时经》,见卷三。

(3)“扁鹊曰”、“岐伯曰”等,见卷四第五。今皆不见于别书,盖当时均有单篇别行之书。

(4)《张仲景论脉》,见卷五第一。

(5)《扁鹊阴阳脉法》、《扁鹊脉法》、《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等,均见卷五。

(6)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条文,则分别见于卷

七、卷

八、卷九中。

(7)医律、热病阴阳交部、热病并阴阳部、少、厥逆部、阴阳竭尽部、重实重虚部、阴阳相附部。以上诸名,见于卷七小字注文,皆不见别书著录。然其内容,大都见于今本《伤寒论》中,亦或仲景弟子所撰《四逆三部厥经》,所收乃师《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条文,今亦别无所据,尚待考。

(8)《仲景评脉论要》,见卷七。详此部分条文,大都不见于别书,疑系张仲景别有论脉之书,亦或系原《伤寒杂病论》中部分内容。

(9)《手检图》,见卷十。

考上述所载之书的性质,大多归属于“医经”类。叔和之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次文献整理工作,即在吸收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验进行的整理工作,就其性质讲,亦当属“医经”类。

六、从编撰体例看

“类书”者,将多种文献分类汇编以供查寻之书。《旧唐书·经籍志》标以“类事”,宋《崇文总目》始名“类书”。类书具有收录内容广博,以杂见称;片断摘取原文,内容不完整;分门别类编排,便于检索等特点。

详王叔和《脉经》,均是以多种别家之书为素材,以分类编排为体例,打破原书编次,重定部居,汇为一书。虽然与唐宋以后之纯工具性标准类书相较,尚不尽合,但此种编辑体例,当是受秦汉三国时期初期类书性图书编辑体例及编纂方法的影响,故亦医学中之早期类书型书籍。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称:“该书收集晋初及晋以前有关文献,‘各以类例相从’之体例,编纂而成,实则亦一类书型医书。”

七、从内容看

《脉经》全书十卷,一百零四篇,亦宋·林亿等校定本。其中卷

一、卷二及卷四论脉;卷三论脏腑;卷五载张仲景、扁鹊、华佗等论脉及察声色;卷六论五脏六腑病证;卷七载张仲景等论伤寒;卷八及卷九载张仲景论杂病;卷十为手检图。

该书述二十四脉之体象、辨三关阴阳、奇经八脉病、三部九候、脏腑病候及察声色等,内容颇详,特别是收载仲景遗论,尤为详尽。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该书“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当属“医经”类著作。宋·林亿盛赞此书曰:“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藏六府、三焦、四时之疴。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为至详悉,咸可按用。其文约、其事详者,独何哉。”

因此,将《脉经》一书定位为一部脉学专书,不能全面揭示其学术价值的所在。《脉经》是一部汇集魏以前医籍之大成的经典著作,当属“医经”类。

【参考文献】

1王叔和。脉经[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3.

2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83.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76.

4张灿玾。针灸甲乙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

5王凤兰。汉末六朝医经和经方的融合[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2):934.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lwmb/jingxuan/5lp3v6.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