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论文模板 >论文模板精选 >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论文(新版多篇)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论文(新版多篇)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论文(新版多篇)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 篇一

“目前,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像中国那样有这么多的创业机会。但是,这些机会却被很多人忽视了。一是中国还缺少与创业相关的法律、金融、风险投资等条件;二是缺少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国际劳工组织KAB创业教育项目全球协调人克劳斯教授强调了创业教育对创业效果的重要性。

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30%,并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极其缺乏。

2010年12月26日,在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直陈一些高校对创业教育理解错误,认为这是创业教育效果差的症结所在。“不少高校将创业教育狭隘地理解成指导大学生‘实际创业’,并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创业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因此没有把创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罗伟其说,甚至有人理解创业教育是“为了让就业难的毕业生去创业”。

“其实,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质,并非鼓励大学生毕业后马上都去创办自己的公司或经营自己的店铺。”他说,世界任何高校都不可能让大部分毕业生都去创业。创业教育的对象本身应细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大众化的,即面向所有在校生,培养每个人的创业意识和素质;另一个层次是个性化的,对部分确有创业愿望并具备相应条件的,给予个别的指导和服务。

从国际上看,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着硅谷奇迹的出现,创业教育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中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时间不长,1997年由清华大学发起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在全国学联、、教育部等机构的支持和配合下,逐渐发展为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商业计划大赛,创业教育也迅速在全国高校中展开。

我国的创业教育才刚刚开始在高校进行试点。很多学校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但还不是一级学科,甚至都不是二级学科,还基本属于“业余教育”。不管是创业大赛,还是创业讲座,大多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

创业可能是“创造性的破坏”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第三本学习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对此,英国人有着独特的认识,他们认为,创业是指在混乱无序、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把握机会,高效地整合与利用资源,明智地决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既指向目标达成,有时也指向“创造性的破坏”。因此,创业首先不能仅仅被当作一种纯粹的、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活动,而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讨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提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它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

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多已贯穿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美国的创业教育体系是相当完善的;此外,德国在1999年提出一个口号:“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英国政府从中学开始就开设创业课程;法国从初中就开始增强创业教育;日本在1998年提出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印度在1996年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鼓励大学生毕业以后自谋出路,他们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

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模式

2010年5月,教育部允许高校毕业生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应届及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贷款规模可适当扩大。

中国正在完善、整合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各地都纷纷出台了优惠政策。比如吉林省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资金,每人申请额度为5万至10万元;上海市从2006年起,连续5年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帮助“书生老板”厉兵秣马,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天使基金”,大学生开办企业可获5万至30万元支持,即使失败也无需赔偿损失,这就使大学生在创业中没有了后顾之忧。

自2000年起,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创业中心,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创业学院、中山大学创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其中,中山大学的创业黄埔班以创业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推动大学生创业行为,其教学目标并非以学历学位教育为主,而是通过学生的创业实践提高其创业素质与技能。此外,中山大学的创业学院还设立了项目孵化基地,接受企业委托专项创业项目,实现“院企共训”的模式,为同学提供实践的平台。

比较成功的案例是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年内创办了69家企业,每家企业均有工商和税务登记并领有营业执照。这些企业的经理和他们的员工全是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对此,专家称其“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模式为国内首创”。

创业型大学衍生新公司和新产业

美国大学经历了一个教学――研究――创业的线性发展过程,即从教学型院校发展到研究型大学再到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意味着一个大学――产业――政府螺旋形创新模式的形成。美国创业型大学在知识经济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衍生新公司和新产业的母体,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高校也要朝创业型大学进发,成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动力。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全球企业实验室”就鲜明体现了创业型大学的特点。这个实验室相当于一个孵化器,上这个课程的学生,学校要求他们自己设计一个项目,同时也要求他们做一个相关的研究。这些项目的人员组成来自多家单位,通常是有学生和著名的企业家再加上教授课程的老师,还加上来自于其他学院的教授,形成研讨团队。整个项目主要由课程、实验以及研讨三个元素组成。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 篇二

6月10日~11日,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率南京市党政代表团赴北京,重点考察了清华北大自主创新的成果以及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经验。杨卫泽在考察中指出,当前南京市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上来,把北京“园区先行、制度先试、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四条经验学到手、做到位,以更加开放开明的理念,将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一切创新资源为我所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带好头、转型升级作示范的要求,完成争当全省科学发展第一、改革创新第一、和谐稳定第一的目标,真正成为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而努力奋斗。

【解决新一轮发展的“五个疑问”】北京考察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南京新一轮发展的“五个疑问”。疑问一,大学科研院所有没有东西,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对我们有没有用?疑问二,科技教育人才创新资源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为我所用,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疑问三,如何对待市内市外两种科教人才创新资源,要不要并如何把内外两种都利用起来?疑问四,把科教人才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要不要有所作为,如何有所作为?疑问五,如何看待GDP总量速度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如何看待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关系?例如,清华北大科技创新的成果有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一旦转化,就是能够爆发式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极大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南京自身有丰富的科技教育人才创新资源,但不能因此走封闭的道路,要有开放开明的理念,让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所有创新资源充分为我所用。再如,中关村国际孵化园和清华科技园的成功经验表明,绝大部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转化的通道、环境、导向和氛围,要为充分利用科教人才创新资源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必须履行职责有所作为,要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通过政策推进、制度创新、环境文化氛围营造,为市场“无形的手”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奠定基础。

【坚定新一轮发展的“三个信念”】这次北京考察让我们坚定了“三个信念”,即:坚定不移只有聚焦“四个一”才能实现争“三个第一”目标的信念;坚定不移以推进自主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的信念;坚定不移学习首都北京“园区先行、制度先试、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先进经验的信念。因此,南京要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创新优势,大力引进发展充分需要科技教育人才创新作为支撑的产业;通过转化、孵化、育成转化,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关键是要把北京的经验学到手、做到位,为科技创业企业孵化为高新技术企业、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发展空间和卓越的服务。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 篇三

【关键词】 创新创业;消费主义;浮躁之风;积极心理学;思政工作;耦合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已经是不可忽略的时代要求。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由破竹之势席卷而来,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不断创新的时代,也给教育者们提出了一个个创新培育的新课题。

一、消费主义速食文化风行引发的浮躁之风

“浮躁”一词已经变为了繁华社会心态的典型词汇,人们用以描绘社会状态、反映社会问题、表达公众情绪、解释社会运行机制等等。而这不只是发生在社会表征化的反映中,同样也潜伏在大学生群体中。

大学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共同体”,原本孕育“知识共同体”的象牙塔内,学生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来一场思维意识的争辩,亦或是一场价值共同体的头脑风暴都是彰显智慧火花碰撞的沟通方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浮躁,作为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中的社会心理状态推进者表现出近乎普遍而又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正在逐渐深入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及学业中。

1、症状一:浮躁之风导致对立竿见影效果的过度追捧

2012年曾经有一则“我为自己代言”系列广告大片引起了“80后”、“90后”强烈的共鸣,青年企业家―陈欧,[1]在年轻一代人心中树立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形象。作为“80后”成功新贵,聚美优品创始人确实给不少想要创新创业的青年群体们树立了高大坚挺的榜样,然而却在聚美3周年的时候,遭遇了“301事件”。之后,在《老友记》中其与眼光锐利的投资教父―徐小平在讨论“301乱局”时,[2]陈欧本人也在反省,是由于当时自己决策的浮躁度而导致想要一种跃进式的发展,才最终衍生了这场不可收拾的残局。

眼下而言,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很热的话题,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开展的《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及实践情况调查》结果显示,77.2%的大学生表示对创新创业有兴趣,很有兴趣的占31.0%;有创业实践的占13.4%,有创业计划的占60.2%。大学生创业热的背后,虚火很旺。其中不免有些大学生创业教育脱离实际,不少大学生急功近利,有些将创业想得过于简单,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能筹到钱就算创业成功。在徐小平与陈欧的谈话中有聊到说,有的创业者连“APP”都不知道是什么,就直接跪在天使投资人的面前,要求其为其投资放款开公司。如此急功近利的做项目,自然会被直接拒之门外。当我们看到,成功者一个接一个的跻身成功新贵,做人生的赢家时,不乏很多一腔热血,头脑发热的积极种子选手,破茧而出。但其中大多数往往都心比天高,渴望立竿见影的成就和效果时却缺少脚踏实地的韧性。

2、症状二:浮躁心理质疑谁偷了我的奶酪的恐慌

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迎来了新一轮的热情高涨。但是这显然是一场新式的竞争模式。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人生如同赛跑,全速前进,否则就会被践踏,于是喊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带下一代卷入了成绩追逐大战中。进入大学发现身边都是一些头脑聪明的人,而且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并不能显示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什么地方,于是,那些跑在自己前方的“战友们”,在自己眼中就蜕变成“非合作方”,于是,被泛化式的敌意就质变成带有攻击性质的“恐慌”。

毫无疑问,“95后”大学生群体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总是假设自己基本上信心满满,相信拥有足够以及独当一面的能力。在进入大学生活的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渴望得到尊重与爱,也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认同感,归属感,对于小事情基本上会呈现较敏感的心理表象。所以在有一些创新思维、创业想法的小部分群体中,他们会尝试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有创新意义的做法,但是,在遇到挫折或是失败的情况发生时,他们往往会逃避现实,将失败的后遗症泛化到各个角落里,质疑自己的创造能力,质疑他人的决策和判断,甚至有些一蹶不振,从此逃避到网络世界中不可自拔。这些也表现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如功利心较强、抗压抗挫能力差、网络依赖程度高等等,而且这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群体在创新创业过程呈现出的显性表象。

这种转变是与合作双方的话语需求相关的,又与双方的利益供需相关。在有利资源的相互竞争上,当竞争的烟火席卷每一片通往光明的道路后,合作以及平和的心态不能不受到巨大的挑战,所以礼让三先的优雅失去了于现实之间的联系,竞争在合作的背后形成了大峡谷,仿佛在一瞬间双方变成了对立者。而没有经历过竞争失败的大学生们,有一部分便会一蹶不振,甚至逃避现实,对创新创业的挑战再没法正面直视。

3、症状三:弱势心态蔓延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在他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完成工作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信念,是人们对自身是否能完成某一行为的自信程度。[3]

“95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认同自我,并渴望在自己所属的小圈子里获得他人认同,以使得自己的“认同感”有可控性。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化的建构,导致社会曾经约定俗成的文化地图呈现逐渐模糊的状态。独生子女在角色扮演方面亦呈现单一、简单的经验累积。外界的多元化,不需要面对面,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同样可以了解,他们在SNS,QQ,微信的朋友圈各自找到了与自我有共同话语的“同类”,“宅”成了他们“共同价值观”交流的载体。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创业的确是需要真刀真枪地闯出一片天地,大多都是充满艰辛的,创业甚至和艰苦是一对孪生兄弟,并非在虚拟世界中提升自己的归属感便能将创意和设想变成现实,而是需要在现实中不断积累、研判、经历、总结的经验过程。由于在创业过程中总是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在其中隐藏,且预见性又并非呈现显性表象。所以,失败和挫折就会不间断地袭来,如此也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屡败屡战的过程中,呈现由于可控性弱而导致的自我效能感低下,慢慢也就失去了对创新创业的激情和自信,沉浸在不可控因素的鞭笞中,无法摆脱。

二、积极心理学与思政工作的耦合分析

1、主流意识形态干预下,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

有时候浮躁是一种情绪性、盲目性、冲动性相互交织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有很多时候会找不到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得人们从众不择,随波逐流。表现在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路途上所遇到的各种阻碍及困难时的纠结不堪。而这种随波逐流带着浮躁自身的喧嚣和混乱裹挟着时间的风雨一路向前,给容易冲动又不太懂得如何控制自我的大学生们提供了上演多重主题的剧情。如此,便为大学生们价值取向增添了多种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为他们在决策选择和价值取向方面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表现在,对于自己在学校生活中满意感和幸福感的不满足,在看书以及学习和与人沟通方面呈现更多的急性子、没有耐心、推动急躁而恶化的泛化式的敌意,而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激情的欲望之舟不断超载,又常常对自己充满着不停的要做很多宏大叙事的事情,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对自己充满不太切合实际的高期望,并对自己要求严苛,其背后是大学生个体所隐现出的社会认同感的危机和内在自尊的缺失,大学生群体中呈现越来越慌乱越不自信的气氛。

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的培育主体方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组成的,所以,在消费主义风行、浮躁心气儿蔓延的社会情景中,课堂上思政工作者需要做到占领思想高地领域,用隐性课程教育配合德育教育先行的做法,来消除大学生的自我服务偏差。而在班级里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从而找到其价值取向的维度,引导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小事。

2、改善网络“失范”行为,合理调配“互依性”心理

社会心态,一般将其视为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群中的宏观社会心理状态,它包括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我国现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崭新出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社会心态,突出了相关的矛盾和问题。

而不确定的社会心态以及不确定的社会变动发展,为不可控的焦虑心态提供了产生和传播的温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带来了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深深感受,人人都不是万能的,我们生活在变换莫测的社会情境中,总有一些是我们不熟悉的事件,加之我们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不一定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也不可能作出十分肯定的选择,所以混沌和浮躁之心就顺势而生,而由此产生的负面“互依性”心里也欲盖弥彰的忽隐忽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

大学生面临着创新创业的大趋势所提供的各种富有挑战而有未尝可知的信息源,所有这些都无疑暴露于网络生态之中,其中的不确定性造就了不定向的社会心态,所以在这种不定向的社会心态下可能会产生“网络失范”行为,而在这样的“失范”行为中,学校作为思政教育,影响学生价值观的间接主体方而言,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且争取学校所提供的一些社会实践机会,包括“参与式”管理的直接锻炼机遇,适当调节人际交往的社交圈,能够体验不同方式的工作和生活乐趣从而调配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心,进而对合作双方的“互依性”心理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得大学生能够合理的调节相应的人际交往,塑造包容、理解、信任等等一系列的积极心理。

3、凸显正能量宣传,“经营”思政教育的“朋友圈”

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各自吐槽的对象,以期能在空间与时间的交互碰撞中寻觅到从众的牵引,从而建构一个“价值共同体”,则这种具有信息传播、思想宣传、联觉感染力的“价值共同体”便为共同精神神游世界的受众群体建立了一个通识的小圈子,即所谓的―“朋友圈”便浮现出来。

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相互碰撞的当今社会,互联网中彰显着开放性、共享性的“朋友圈”正在捆绑着一个个的“价值共同体”。所以,建设具有正能量的“朋友圈”显得尤为必要。而学生也更喜爱在网络形成的“后台”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所以,充分布局和占据新媒体平台,整合以及优化各种教育资源配置,协同各方的力量,共筑思政教育价值共同体,让思政教育工作在互联时挥更大的作用。让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政教育的“朋友圈”,便是一种很好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

也许无论作为社会一份子,还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年青一代都应该有一份难得的清醒。也是在泥沙俱下,物欲横流的社会洪潮中,能够从容些,静穆些,务实些,“心要比天高,脚要踏实地”看清自己所需,倾听内心的呼唤,戒躁戒躁,“蹄疾而步稳”,则创新创业之花方能盛开得自信且壮丽。

【注 释】

[1] 百度百科:陈欧,16岁留学新加坡就读南洋理工大学,大学期间曾成功创办在线游戏平台GG-Game。26岁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MBA学位,2009年回国创业,迅速成为中国80后青年的创业榜样。

[2] 百度百科:徐小平,曾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是新东方留学、签证、出国咨询事业的创始人和过来人独立董事。

[3] 班杜拉,缪小春。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5-230.

【参考文献】

[1] 管健。社会表征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对莫斯科维奇《社会表征:社会心理学探索》的解读[J].社会学研究,2009.

[2] 茄学萍。群体认同与集群行为的关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

[3] 谢宇,韩庆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Meta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3.

[4] 周文霞。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5] 连榕,杨丽娴。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

[6] 卢钢。对创业能力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现代商业,2016,03.

[7] 杨红俊。高校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6,03.

[8] 黄健。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 篇四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级 课外科技创新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

引言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它的主要职责是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环境工程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急需大批能力强、素质高、知识面宽、有创新意识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1.应用型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培育大学生课外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1.1培养大学生课外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解决现实问题的创造性能力。鼓励和提倡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好地激发科研热情,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和知识面,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工程的学生将来走上岗位之后大部分从事生产一线操作和技术研发工作,所以培养大学生课外创新意识,能使其今后有效走上岗位。

1.2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促进优良学风形成,提升学生竞争力的有效抓手。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开展,将引导同学们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时间,积极投入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在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的同时,他们的自由时间就会因为充实的学习和科研活动而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同时,积极从事科技活动的同学一般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成绩,使自己在今后的就业中有较强的竞争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应用型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参加课外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

2.1通过举办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对环境专业的认同感,提高其学习兴趣,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举办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其学习兴趣。将第一、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将书本学习与动手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培养专业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2.2整合、优化、建设实验室,加强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硬件支持。

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首先,改革实验教学传统模式,实行少台套大循环。教学经费对于一般高校来说都不宽裕,尤其对于地方性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更是捉襟见肘。为此应尝试少台套大循环的实验模式,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大大降低实验室的投入。其次,开放实验室。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延长开放时间,对一些利用率较高的实验室要求每天开放12个小时以上,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做实验。

2.3积极鼓励教师接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或课题组参加科学研究活动。

为了实现实验课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更高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为重点,每学期安排一定学时,由专门的实验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拓展训练,另外,有科研经费和项目的教师、项目组、教研室和实验室接收优秀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项目,这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

3.应用型高校开展学生课外创新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3.1要健全开展课外创新活动的合作机制。

在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要对各类科技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形成学生科技工作合力。注重发挥各自专业的优势和长处,共同合作,力求实效。如在竞赛中,既要发挥环境工程学科的优势,加强相关业务的指导,又要发挥各级组织的组织优势、活动优势,形成互补,更好地促进活动的开展,合力打造能在校外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科技活动和项目,通过健全课外科技活动合作机制,促进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为应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3.2开展学生课外创新活动要注意“点”、“面”结合。

在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要盯住几个“点”,给他们进行精英化教育,力求使他们能在科技活动中有所创造和发现,同时也要注意,以点带面,做好示范,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活动中,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受益。

3.3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大力发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是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一个方面,不能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狭隘地等同于全面素质的培养。在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积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训,如社会道德、社会责任感、良好心理品格的培训和意志、品质的历练,这既是学生全面素质的内在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和促进。

结语

应用型高校的环境专业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一课堂离不开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必须以第一课堂为载体,二者缺一不可,方可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 篇五

关键词:双创时代 互联网+ 教师

中图分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77-02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播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创造知识、创造科技,以自己的基础和敏感,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断向社会输送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与此同时,互联网飞速发展,相对于产业界对互联网+响应速度之快、之深、之广,教育界对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培养可以说尚在起步阶段,目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急需转型。

针对双创时代职业院校如何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展开,包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综合职业素养如何提升。互联网+背景下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如何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如何改革创新?如何进一步提高新时代下职业院校师资的水平与能力?个人觉得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理念更新与能力提升应兼顾,在学生培养方法方面突出模拟体验与实战演练,人才培养过程中主抓理念、创新、创业、素养4个方面。

1 双创时代,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1)应意识到双创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急需转型,应不断思考双创时代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如何开展。

(2)应思考如何通过模拟体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

(3)应思考如何通过创业项目实战演练,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新意识。

(4)应思考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进行专业调整、课程建设,树立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课堂的思想。

(5)应思考双创时代下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训练项目如何开发,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提升职业素养引导能力。

2 双创时代,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提升培养建议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可以使每位教师“回归课堂”,融入教学培训中,切身感受新型的课堂形式,调动每位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了解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

(1)理念引导。通过培训等形式传授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开放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构建、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2)实例解析。双创时代,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进行专业建设转型与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物流管理为范例,帮助教师树立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课堂的思想。

(3)模拟体验。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模拟体验项目,感受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过程,提升教师的创新引导能力。

(4)实战演练。通过移动电子商务创业项目的实战演练,感受学生创业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提升教师的创业引导能力。

(5)素养训练。针对现代学生特点,贴近企业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企业要求,开展多个职业素养训练项目,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能力。

(6)企业讲解。通过企业专家讲解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创意+CtoB实战平台建设、到创业基地现场感受等方式,深化改革创新意识。

3 预期效果分析

通过一系列培养培训活动,可以提升教师能力,教师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方面有所进步;会在研究学生能力、组织教学活动方面有所进步;会在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能力方面有进步;会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方面有所进步。总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具体细化为: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选择、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说课的能力;选择教法和指导学法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检测能力;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文章主要针对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进行研究与讨论,该能力同其他能力的获得一样,是在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创新思想、创业精神在当今社会十分重要,在职业院校中加强“双创”教育势在必行,要从思想认识上、教学实践上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倡创新精神,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 篇六

关键词:创新创业;培训;师资队伍

在此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大规模改革中,创新创业课程成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涉及的学生至少是全校四分之一的学生,能胜任该课程的教师哪里来,高薪聘请企业的知名创业成功人士?还是直接把任务划分给学校现有的在职教师?这就是摆在高校领导面前两个活生生的问题,也是本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过程主要讨论的两点内容。

1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创业成功人士”创业成功人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就这点可以肯定地说,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创业成功人士的参与。创业成功人士的参与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1.1讲座形式学校应该聘请各个行业的创业成功人士来学校给学生们进行交流学习,因为这样的成功人士往往才会被现代学生所信服。讲座交流学习方式不拘泥于课堂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别样的学习形式,现代的学生更喜欢这样的课堂。成功人士给学生往往传导的是他自身创业成功的事迹,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能够弄内心深处去感悟一些东西。1.2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作为该课程的专职教师讲座形式的教学有利也有弊,创业成功人士往往只是在讲述各自的成功经验,并没有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创业,他们是有保留地交流经验。如果学校能够把创业成功人士聘请过来作为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专职教师,那就不一样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将会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们。既然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那么与之对应的教师就应该也因此孕育而生。因为创新创业作为一门课程、一个学科,要找专业教师没有比创业成功人士更加适合的人选了。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本校各种专业的年青教师”敢想是年青人的特质

在没有创新创业课程的专职教师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年青老师让学校领导看到曙光。

2.1一次尴尬的教学经验

一位电子技术专业的年轻老师的创新创业课程第一次课堂教学经验:“他走进教室自我介绍之后得到了学生的鼓励,才敢翻开创新创业导论的教材,第一堂课几乎是按着课程念完一些理论知识,然后跟学生们一起读完了课本上的相关案例,连跟学生们分析案例时自己都好几次词穷。”该教师对自己不自信源于没有创业的经验,可以深刻体会到没有创业经验的老师给学生上创业课程无疑是纸上谈兵。

2.2教师培训

不管什么专业的教师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那么创业创新课程的专业教师肯定也是可以经过学习培养出来的。年青教师具有好学的特质,经过一定的学习培养肯定可以胜任该课程的教学。

2.2.1网络课程培训

网络学习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网络学习关键在于网络资源的建设。缺少创业经验的教师们同样也希望网络学习资源能够有越多的创业案例越好。我们要从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中借鉴教学方法,而不能照搬教授们的教学方法。比如,网络大部分的学习专题都是以本科教学为主,理论研究偏多,但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对理论知识是比较排斥的。若教学过程完全照搬各位专家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效果应该不会很好,甚至反而会越来越差。

2.2.2专家学者面授教学

学校、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多组织安排专家学者来给年青教师或学生进行培训,特别是对教师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专职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比较了解,相信只要经过一定的培训,教学效果就不会很差。成功企业家的教学经验不足,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参与教学工作,所以若由他们来承担创业创新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一定就很好。

2.2.3教师参与创业实践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不耽误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参与创业活动。要想让学生们都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锻炼,教师本身就应该先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想尽各种办法来让负责该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能力的锻炼。

3结束语

面对于创新创业课程,我们希望该课程的建设越来越完善,学生能从课堂中学到实际有用的知识,更希望创新创业的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冯林,张葳。批判与创意思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lwmb/jingxuan/qy3q1n.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