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文言文《公输》译文及注释【精品多篇】

文言文《公输》译文及注释【精品多篇】

文言文《公输》译文及注释【精品多篇】

公输译文 篇一

要做好这类试题,避免无谓的失分,读懂文言文的文本内容是关键。笔者结合多年来的阅卷实践,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如何读懂文本及解答此类题目的技巧,以帮助考生提升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能力。

一、积累文言词汇

病症举例:[江苏泰州](第12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微使君之赐()

有位考生写的答案是:细微。正确答案是:非,(如果)没有。

病因分析:这位考生答错的原因,是因为平时不善于积累文言词汇,导致头脑“仓库”中的文言词汇积累匮乏。

对症下药:要解答好对文言字词的解释的试题,平时要注重文言词汇的积累:①常见通假字。如《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的“强”通“僵”,是僵硬之意;②古汉语常用字词。掌握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如实词诚、或、书、闻、遗、坐等的意思,虚词之、而、乎等的意思;③词类活用字。词类活用就是词语的词性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发生转变的语法现象,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④古今异义词。如《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中的“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儿女,而现在的意思是男子的配偶。

二、熟悉文言句式

病症举例:[江苏淮安](第20题)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有位考生是这样翻译的:忠心的属性,可以来打一仗。

病因分析:这位考生对常见的文言句式不熟悉,“……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可以一战”是“可以(之)一战”的省略,正确的翻译是: (这才是)尽了职责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对症下药:要弄懂这类句式的意思,我们一定要熟悉常见的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判断句式。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见的表判断的词语有者、也、乃、则、即、皆、悉等,如《出师表》中“此悉忠良死节之臣”;②疑问句式。一般用疑问代词(谁、何、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耶、欤等)提出问题,如《公输》中“胡不见我于王?”;③省略句式。文言文中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况下,某些句子成分往往省略,从而使语言更加简练。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括号中的谓语省略;④倒装句式。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是“有何陋?”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正常语序是“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如“细若蚊足”(《核舟记》),正常的语序是“若蚊足细”。

三、掌握翻译方法

病症举例:[江苏泰州](第13题)翻译下列句子。

(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译文:

有位考生翻译的答案是:像水一样单独怀疑它,留下它在监狱里,几天也没有处决。

病因分析:这位考生翻译出错的原因,一是平时没有很好地积累文言词汇,“狱”在这里的意思是案件;二是没有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若水”是一个人的名字,只要把它留下来就行了。正确的翻译是:只有若水怀疑这个案子,留下了案件,好几天都没有决断。

对症下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翻译同样如此,我们要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主要有:①扩充法。即在翻译文言文时,把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扩充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也叫前缀、后缀),或加一个同义词、近义词;②替换法。是扩充法的补充办法。用现代汉语中的同义或近义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③保留法。文言里有两类词语,一类是古今通用的词语,如“天、地、山、水”等,一类是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在翻译的时候要原封不动照搬过来,若强译硬译,非但译不好,反而画蛇添足;④删略法。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有大量的虚词,它们有时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删去不译;⑤增补法。省略的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等。译成现代汉语时,要让译句完整通顺,就应将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⑥调整法。主要针对文言文里大量存在的倒装句。从现代汉语的语法角度看,这类句式内部的顺序有一些“颠倒”,翻译时应按现代人表述的习惯,对原文的顺序进行调整。

四、把握人物形象

病症举例:[广东梅州](第9题)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正面表现了将士们的,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将军的。

有位考生的答案是:严肃;善战。

病因分析:这位考生对人物的分析不够全面,只是片面地答题,正确的答案是严阵以待(士气高昂;戒备森严);治军严明(带兵有方)。

公输译文 篇二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对策

一、中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阅读文言文时缺乏语感

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训练培养而来的。学生朗读文言文时缺乏语感,主要原因是其内心惧怕文言文。正是因为他们带着这N心理,所以难以把文言文读好。

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朗读《三峡》一文,学生连句子都读不通顺,听起来感觉很生涩,究其原因是学生摆脱不了对文言文的惧怕感,一听到“文言文”就认为那是难以理解的文章,所以不愿去读,久而久之,就对文言文产生了一种隔阂,难以融入语境,自然就读不好,语感更谈不上。

2.不能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停顿

要把文章读通顺,把握句子的停顿非常重要。如学生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常常错误地读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乍一听,感觉非常别扭,把句子读破了就不能准确理解其意思,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停顿的方法,亦可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知识的指导。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反思,发现缺点及时改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榜样示范下才会越做越好。如果学生学会了把握句子停顿的方法,就能把文言句子读通顺,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为深入探究文言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3.文言词语句积累太少

凡要读懂一篇文言文,文言词句的积累必不可少。如果学生没有一定文言词句的积累,阅读时就会感到很吃力,连词语的意思都没法理解,对于文言句子就更不必说了。

在教学中,学生经常依赖教师的讲解及翻译书的注释,不会主动地去积累相关的重点词句,所以,每次让他们阅读时,总觉得无从入手,不知该从何处读起。有些学生甚至连一些常见的词语,如:乃、遂、辄等及常见的判断句式“……者……也”都不知道。文言词句积累太少,阅读时显得被动,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4.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不求甚解

很多学生由于文言词句积累太少,难以读懂文言文,所以,他们对阅读文言文的态度也不端正,往往望文生义,只求泛泛而解,不作深入研究。其实,这是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通病,亦是阅读难以提高的症结所在。

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评卷时,我发现有部分学生把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文中的“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句翻译成“那岸上有两只狗在打架,不知道为了什么”,当我把这句话的翻译读出来时,在场的老师无不捧腹大笑。若要追溯原因,就是教师平时指导不到位,学生学得也不够细心,如此笑话,希望不要再出现,这是学生的过错,也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二、解决文言文阅读问题的对策

为摆脱中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重困境,让学生能读懂文言文,更好地感悟文言文的魅力,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1.加强朗读训练,培养文言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读得越多,读得越好,就越能体会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当读到滚瓜烂熟的时候,文中的词汇、句式就会被学生消化、吸收,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为此,我认为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朗读。

(1)教师范读

范读是示范性的朗读,教师范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榜样。范读时教师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听范读,让学生反复朗读,就可以提高其朗读水平,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

(2)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就是给作品赋予生命的一种朗读方法。分角色朗读时,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例如,读《公输》一文时,可由学生分角色朗读墨子、公输盘及楚王的话,通过人物的对话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公输盘的一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可知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就选择杀害墨子。幸好,聪明的墨子早已洞悉了公输盘的内心所想,做好了防备工作,最终令楚王放弃攻宋这一计划。学生通过朗读,就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公输盘这人也有阴险的

一面。

(3)梯度式的朗读

语感训练不可能一步到位,朗读训练时必须有步骤、分层次,让学生一步步上台阶。每一步训练都应有明确的目标。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如读欧阳修《卖油翁》一文的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第一次,只要求学生读得流利正确;第二次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后,要求学生读出康肃的盛气凌人;第三次,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的特定语境,感受康肃的心理活动。通过这样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诵读,学生的语感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2.教会学生如何断句,把握句子的停顿

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是不会断句,不知如何停顿,对课文的理解就更谈不上了。如,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学生读“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句,常会错误地读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纠正,正确读法是“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断句的方法:如朗读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按音节分或按意义单位分,如此一点拨,学生掌握了方法就不会读破句,易于把握句子的停顿,读起课文来节奏感增强,朗朗上口,学生自然会爱上朗读文言文,为培养其文言文阅读能力迈出成功的一步。

3.课堂教学注重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子

学生读不懂文言文的重要原因是文言词语积累太少。针对这一情况,我一向的做法是,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文言文专用本子,用来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子。每讲授完一篇文言文时,我就会给学生圈点出本课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然后叫学生把其整理好并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抄到文言文专用本子上,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自由诵读,有目标地进行识记。记住后,找同学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巩固,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效果特别好,学生尝到甜头后,自然就会乐此不疲地去识记文言词语和句子。

其实,要更好地巩固学生对文言字词及句子的识记结果,教师可利用每一节课的课前三分钟对学生的巩固情况进行提问、检查,发现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及时予以纠正、引导,同时还要布置好下节课要提问的内容,让学生目标明确地去巩固相关文言词句,效果会更佳。

4.教给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为理解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翻译文言句子是教学中的难点,亦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若这一环节处理不好,学生就难以走出困境,也会对阅读文言文失去信心。结合九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给学生翻译句子的方法十分重要。翻译句子常用的方法有直译法和意译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比较推崇直译法,因其简单、易于操作。具体使用直译法翻译句子时,还要教会学生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掌握了关键词语,要翻译句子就易如反掌了。

例如,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时,翻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只要把握住其中的“良田”和“属”字分别翻译为“肥沃的土地”和“类”,即可直译出这句的意思“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之类。”

又如,教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时,翻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学生掌握了“意”为“情趣”、“乎”为介词“于”,然后把全句的意思串联起来,翻译为“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而在于水光山色之中。”由此可见,在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字词积累的基础上,采用掌握关键词的直译法,可谓是立竿见影。

综上所述,要让中学生爱上阅读文言文,就要找出其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找适当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对症下药”,想方设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教会学生如何把握句子的停顿,并教给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翻译句子的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公输译文 篇三

由于我多年带毕业班,九年级第二学期开课往往比较早(农村尤其如此)。学校一般要求学生先借用一下往届学生用过的书过渡一下,而语文下册的学习为了先突破重点、难点,往往先开文言文单元。基于上述情况,为了保证学生能扎实有效地推进学习进度,而不致受学生用过的书的影响,我一般采取学生用大笔记本笔记并辅之以以下步骤:

一、督促学生课下预习,包括试读、查阅有关作品、作者资料

初三后半学期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方法积淀。所以预习应该不是什么难度,这一步为后面的文言文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在“读”上下工夫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三文言文相对于初一、初二来说,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技巧、人物表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而要克服这一难点首要在于读。我一般会单独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读。针对不同课文不同特点选取不同的读法。以《公输》为例,我会先叫学生在课堂试读;然后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同时对文中的疑难字或易误字正音);接着学生练读(分小组进行,可起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作用),要求是表情朗读,读准语气,体会人物内心并且要求力争不增字、不减字、不错字;下一步学生赛读,分几种方式:可以是检验是否读顺,以小组内轮流读,然后在班内组与组之间赛读,看哪个组问题最少;也可以进一步检验学生是否能读懂人物内心,以分角色朗读为主,重点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对话、语气;还可以辅之自读、齐读等等。这样下来,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真正熟读文章,为进一步成诵做了准备。

三、学生边听讲解边笔记

具体操作如下:要求学生在查阅有关作者和作品简介,对作者和相关背景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笔记本上先记下原文,以行为单位,并空出两行(一行写重点、疑难字同注释,一行写原文译文)。教师讲解有的放矢,使学生笔记有章可循,讲解完一段或一个层次后,教师要做相应的小结或提要。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课堂上学得用心,记得认真,重点明了(以往记下注释不笔记去学容易忽略,笔记后,加深了印象)。

四、每课课后进行内容和字词归纳

先引导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对文章思路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以结构图的方式进行归纳,然后对本课重点字词、特殊用法(如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一一进行归纳。归纳时,鉴于初三后半期综合性比较强,对先前学过的用法也适当地点拨或小结。

五、课外拓展

就每课不同特色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拓展延伸。如《公输》是关于战争的,课后可就论述战争的名人名言和学生一起回忆总结,让学生在梳理中明确战争的性质及战略战术。

六、背诵课文

到这一步学生很快地背诵课文,基本上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总之,每一篇文言文经过这样扎实有效的学习后,学生底子清,掌握牢,知识网络架构完整,每学一课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与知识都能得到很好的增进,可谓一举多得。

以上是我的一管之见,恳请得到方家指正。

公输译文 篇四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因此,它分为三种类型: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其基本结构形式是:[不及物动词]+宾=[使]+宾+动。

例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译文:忧愁祸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句子中“生”、“死”都是不及物动词,属使动用法,意即:使……生存发展,使……委靡衰亡。

区别动词的一般用法与使动用法:第一,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通常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第二,如动宾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施行这个动作,这个动词就作使动词用了。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诗文中,形容词常常用作使动。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它的后面带有宾语,则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用法。这时这个形容词不是修饰后面的词语,而是以后面的词语为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形容词]+宾=[使]+宾+形容词。

例二: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译文:饲养它却不能使它充分施展才能。

句子中“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竭尽。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诗文中,名词(包括方位名词)不带宾语,如果宾语前没有别的动词,则这个名词用于动词。名词用于使动的情况十分少见。名词用于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名词]+宾=[使]+宾+动词。

例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二章》)

——译文: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

句子中“域”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定居。

二、意动用法

在古诗文中,动词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的叫做意动用法。这种意动用法一般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形容词]+宾=[以]+宾+[为]+形容词。

例四:邑人奇之。(《伤仲永》)

——译文:同县的人认为他很奇特。

句子中“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即:以之为奇 。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古诗文中名词可以用于意动,以后面的词语为宾语,表示主语在主观上把这个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名词]+宾=[以]+宾+[为]+名词。

例五:义不杀少而杀众。(《公输》)

——译文:您守义不杀人,却要(发动战争)杀众多的人。

句子中“义”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即:以……为义。

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形容词既可以用于“使动”,又可以用于“意动”。一般来说:(1)宾语前的形容词,若不作定语而又无别的动词时,即用于“使动”或“意动”;(2)状语后的形容词,若无别的动词时,也可用于“使动”或“意动”。但是,同一个形容词,究竟是用于“使动”还是“意动”呢?这就必须依据上下文和句意来辨析。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则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使动”侧重于客观行动方面,而“意动”侧重于主观心理方面。

总之,教师要教好文言文,学生要学好文言文,都不可能绕开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相反,要重视它,研究它,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创出佳绩。

参考文献

[1]郭锡良 等 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3年5月。

公输译文 篇五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请用“/”给选文的第二段文字断句。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子墨子闻之,起于齐( )

(2)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

(3)荆之地,方五千里( )

(4)子墨子九距之( )

(5)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墨子采用了委婉规劝的方式,先______,后推理,目的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模拟攻宋”部分给你哪些启示?请用一二句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子二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亲戚畔之()

(3)攻亲戚之所畔()

2.对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就会很太平。

D.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得道者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对文段意思的理解,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A.本文在分析天时、地利、人和这三项关系时,指明了“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本文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D.本文通过运用对比和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使文章增强了说服力。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此书是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请选择()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7.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这种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二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第三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______________。

10.《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呼尔而与之。( )

(4)万钟于我何加焉!(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由是则生而不用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之:蹴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C.于:所恶有甚于死者

刻唐贤今人诗书于其上。

D.为: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说说文中画线的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 )

(2)公将驰之( )

(3)既克( )

(4)望其旗靡(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限四个字)

4.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战斗的经过(可用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悉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追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赶),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阙(让条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勿追(逼迫)。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兵法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文中找出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本文选自《》,文章题目中“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朝服衣冠()

(3)私我也()

(4)王之蔽甚矣()

3.第一段中,有两个动词活画出了人物自我欣赏的心理,这两个动词是__________。本段中,从正面肯定邹忌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就文中第二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齐王在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之后,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最终取得了什么效果?请结合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习本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三点启示:(1)有自知之明;(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3)批评别人要讲究方法。请你任选一点启示,结合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一、1.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2.(1)这个消息(或这件事)(2)聪明(3)土地方圆(4)通“拒”,抵抗。(5)通“御”,抵挡。

3.(1)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拿去攻打宋国。(2)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的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4.举例(或设喻) 劝说楚王不要攻打宋国

5.要制止侵略,单说理还不够,还得有实力做后盾

二、(一)1.(1)震慑,使……震慑。(2)内外亲属。(3)通“叛”背叛。2.C3.B

(二)1.儒2.(1)任用,选拔。(2)责任,使命。(3)通“增”,增加。(4)通“弼”,辅佐。(5)了解。(6)通“横”,梗塞,不顺。3.D4.(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经受贫困(之苦)。(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3)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才能有所作为。5.人的成才离不开主观的努力。7.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五句,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有气势;且句式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的长句搭配,全段句式富有变化,读来有节奏感。8.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9.治理国家10.从“痛苦和磨炼可以造就人才”这方面来回答。11.要从磨炼意志;知错就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回答。

三、1.(1)祸患,灾难。(2)这,这样。(3)给。(4)增加,益处。

2.(1)“辟”通“避”,躲避。(2)“得”通“德”,恩惠;“与”通“欤”,吗。(3)“乡”通“向”,从前。

3.A

4.(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5.在“生”和“义”二者不可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四、1.(1)乘车。(2)追赶。(3)战胜。(4)倒下。

2.(1)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齐军)。(2)大国是很难估计(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3.俱有伏焉

4.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

5.“一鼓作气”出自《左传》一文,古代作战用击鼓的方式来命令士兵出战。第一次击鼓士气正足,第二、三次击鼓士气较差。“作”是“振作”的意思。使用中用错是不理解成语之意所致。

6.(1)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2)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7.(1)第一次与“锐卒勿攻”相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相吻合。(2)要打败敌人,先保存自己。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9.例(1),有关。由于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给予曹刿施展才能的机会,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例(2),无关。鲁庄公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完全是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胜利。

五、1.《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1)长,指身高。(2)穿戴。(3)偏爱。(4)受蒙蔽。

3.“服”和“窥”。君美甚

4.(1)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2)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害怕齐王;(3)齐国上下的人对齐王有所求。

5.内容上:邹忌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上: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6.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回答。如: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贬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7.措施:下令群臣吏民提出意见,并给予不同的奖赏。效果:纳谏除蔽,内政修明,四国朝齐。

8.门可罗雀《出师表》9.(略)

公输译文 篇六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绅④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选自《宋史》,有改动)

[注]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

B.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之有(《公输》)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________

(2)________

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6分)

公输译文 篇七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②之巧,不以规③矩④,不能成方圆。”

【注释】

①离娄:传说中一个目力非常好的人,能在一百步以外看清楚一根毫毛的末端。 ②公输子: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③规:圆规。 ④矩:折成直角的曲尺。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赏析】

经过历史的冲刷与洗礼,孟子的这句话已经延伸到了生活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了人们工作、学习、为人处事甚至安邦治国的重要准则。

有句话说得好,火车之所以能够奔驰千里,是因为它始终不离开两条铁轨;风筝之所以能高高飞翔,是因为它总是情系那根线绳;宇宙间无数颗恒星亘古不变地灿烂,是因为它们都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

历史上,因遵规守矩而成大事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一次,曹操率兵经过一片麦田。部队里每个人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没有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无不拍手称赞。就在这时,田野里忽然飞起一群鸟儿,惊吓到曹操所骑的马。那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答道:“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没有规矩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说完,曹操抽出腰间的佩剑就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之后,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发替罪。

同学们可能觉得割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在古代人看来,头发是父母给的,随便割掉是不孝的表现。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严于律己,割发代首,实在难能可贵。

规矩,是人类自己制定的信条,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法规、校规、交通规则、文明公约、道德规范、考试规定等。对我们小学生而言,遵规守纪是我们的职责,也是一个优秀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有序学习的需要,更是顺利成长的必然要求。

然而,我们身边不守规矩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有的同学穿奇装异服,留怪异发型,乱丢垃圾,上课吃零食,下课大声喧哗、打闹,自习课说话,迟到、旷课,溜到校外上网……这些违规乱纪的现象轻则让同学们的成绩受到影响,重则会使人误入歧途,后果不堪设想。那么怎样才是守规矩的表现呢?很简单:在课堂上,发言要先举手,征得老师同意后再回答;放学时出校门要有秩序,不拥挤;教室里不能大吵大闹,影响他人;操场上,不要追逐打闹,做危险动作……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马路上的十字路口尽管人多车杂,但只要遵守交通规则,各行其道,道路就会畅通无阻。相反,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人们各不相让,争抢阻挡,车辆、行人挤成一团,谁都不可能顺利通过。

断了线的风筝,不但没得到自由,反而栽得面目全非;脱离铁轨的列车,不但无缘于自由,反而会引起巨大的灾难。

公输译文 篇八

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材料范围大多是名家名篇,考点主要有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重要语句的翻译和对文段的理解、分析。

1.准确认读、理解文中生难字词。所谓生难字词,对初中生来讲,是指流传至今,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的通假字、异读字以及多音多义字。

2.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一般情况下,句首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停顿。

3.理解常见实词的语境义。考查的对象常常是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4.根据语境理解文中某些常见虚词的用法。常用文言虚词有“之”“其”“于”“而”“为”“何”“以”“乃”“乎”“焉”等,对其用法,要结合语境,依据例句,进行归类,日积月累,准确把握。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文章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名句警句、精彩的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以及某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省略句等,是命题考查的重点。对于文言句子的翻译,必须坚持直译和“信、达、雅”的原则。所谓直译,就是根据字面意思,把每个字、词用现代汉语把它的意思表达出来,注意字字落实,对关键词语决不能含糊。所谓信,就是要准确无误;所谓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所谓雅,就是要语言优美。

6.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即考查考生是否从整体上读懂了文章,是否能够在概括语段内容、分析语段结构及其在原文中的地位作用等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准确归纳。

7.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作出评判。即评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悟文中人物及事件的特点、意义,并联系实际谈文章对自己的启发及其现实意义。

8.理解选文的写作特色,进行简单的鉴赏分析。考生必须从选文出发,在理解文意、整体感知、分析内容的基础上,从其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修辞运用、谋篇布局等方面去进行审视,才能作出合理的答案。

【新题预测】

(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B.才美不外见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必先苦其心志(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4.文章在论述“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和“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两个观点时,分别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避免灭亡的关键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碧万顷( )

(2)而或长烟一空( )

(3)或异二者之为( )

(4)不以物喜( )

(5)至若春和景明( )

2.与“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或王命急宣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指出下列句子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3)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5.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

6.在作者看来,“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呢?(用原文回答)请说说你对“古仁人”的胸襟和抱负的看法。

(三)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节选自《公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输盘不说( )

(2)吾义固不杀人( )

(3)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

(4)然,胡不已乎( )

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借子杀之 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B.乃不知有汉 乃可攻也

C.知而不争 人不知而不愠

D.将以攻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将以攻宋( )

(2)宋何罪之有( )

(3)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2)胡不见我于王?

5.说说选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并概括大意。

(四)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2.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1)收而攻蕲( )

(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

(3)比至陈( )

(4)将军身被坚执锐( )

(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6)诸郡县苦秦吏者( )

3.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陈胜自立为将军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5.从三老、豪杰拥戴陈胜的话中,分析陈胜为王的原因。

(五)粤令悦谀

粤西有令性悦谀,每布一政,群下交口赞誉,令乃欢。一隶欲阿其意,故从旁与人偶语曰:“凡居民上者,咸喜人谀,惟阿主不然,视人誉篾如也。”其令耳之,亟召吏前,抚膺高蹈,加赏不已,曰:“嘻,知余心者惟汝,良吏哉!”自是昵之有加。

(摘自《应谐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粤西有令性悦谀( )

(2)令乃欢( )

(3)故从旁与人偶语( )

(4)凡居民上者( )

2.将下列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群下交口赞誉。

(2)嘻,知余心者惟汝,良吏哉!

3.这个故事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读了以后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繁文之人

繁文①之人,人之杰也。有根株②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③,士之荣与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④,故文见而实露。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

(选自王充《论衡・超奇篇》)

注释:

①繁文:内容丰富又有文采的文章。②株:原指露出地面的树根。这里作动词,扎根。③文墨辞说:指文章、著述。④意奋而笔纵:意奋,精神振奋;笔纵,文笔流畅。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

①人之杰也( )

②有根株于下( )

③实诚在胸臆( )

④自相副称( )

2.下面句中的“之”字与其他几项意思不同的项是( )

①繁文之人②人之有文也

③人之杰也④士之荣与皮壳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

②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

③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

4.选文主要针对什么说的?请具体分析其写作特色。

(七)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

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一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选自《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以头抢地耳( )

(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

(3)长跪而谢之曰( )

(4)今君相楚而攻魏( )

(5)徒以有先生也( )

(6)天下缟素( )

(7)公以是为名足矣( )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吾能为之足

B.以头抢地耳公以是为名足矣

C.长跪而谢之曰移兵而攻齐

D.此庸夫之怒也其官爵何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4)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4.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陈轸以“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设喻来说服昭阳,这分别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品质和陈轸怎样的性格特征?

5.陈轸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说服了昭阳,请将他所说的故事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6.甲文和乙文最后分别写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手法一样吗?对表现唐雎和昭阳分别有何作用?

(八)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 ) ②任意东西( )

③或王命急宣( ) ④飞漱其间( )

⑤风烟俱净( ) ⑥窥谷忘反(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读了甲文第②段和乙文第③段的内容,你会自然地联想到李白的哪一首诗呢?请把这首诗写出来。

4.读罢两篇选文,请你说说两位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峡和富春江美景的?

5.两位作者都非常讲究炼字,想想两篇文章分别用了哪六个字来状写山、水、树、草?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0xw6jz.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