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三顾茅庐》剧本(精品多篇)

《三顾茅庐》剧本(精品多篇)

《三顾茅庐》剧本(精品多篇)

《三顾茅庐》剧本 篇一

课前谈话:

师:考考大家,谁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生回答

师:看来,难不倒你们,这四部名著的作者是谁呢?知道多少说多少。

师:三国故事中有一些以人物为主题的歇后语,我们来猜一猜,是哪个人物?这回要举手说了。

(出示幻灯片)请学生猜。逐一出示。

学生活动:猜人物

这是三国故事中人物的歇后语,这里其实写了几个人?这三个人,你们看,有智谋过人,被称作“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诸葛亮只需略施小计,就把个厉害的周瑜气得死去活来,有那位在五虎大将中排名第一位的,重情重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的关羽,还有五虎大将中第二位,性格正直的张飞,他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当然,还有赵云赵子龙。这么些文武大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生:是刘备的手下。

师:这些能人名士为什么愿意跟随刘备打天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物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

板书:刘备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刘备的历史小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三顾茅庐》

板书:三顾茅庐

组织教学:

师:上课(师生问好)课题《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成语含义深刻,比较难于理解。现在,我们就边读边想:“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老师提示一下:说的时候可以用上课文中一些词句。开始!

师:差不多了吧,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并不断提高要求)拜:拜访

师:不错,能加上一个谁,就更好了!

师:很好,不但加上一个谁,还把原因也说出来了。要是能说清结果就更完整了。

生: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诸葛亮盛情难却,答应了。

师:对,这样就很完整了。你有一个字用得真好,是哪一个?

生齐生说:恳请。

师:对!三顾茅庐就是刘备恳请一诸葛亮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他去恳请诸葛亮来来回回去了三趟,数九寒天,大雪纷飞都阻止不了刘备请诸葛亮的决心。现在,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诚心诚意。可见,这篇课文中刘备对诸葛亮是怎样的?

生:他表现得很有诚意。

生:诚心诚意

生:很有耐心,很有毅力,很诚恳。

师:是啊,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是读懂人物形象的好方法。我们一起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活动:找课文中的词句,并划下来。

师: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

师: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师:我们可以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大家呢?可以通过把自己的理解到的说出来,也可以通过惟妙惟肖的朗读把人物的语言再现出来。当然还可以加上你的动作表演出来,对吗?

师: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呢体会的一些东西。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准备,相互题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

(学生准备一分半钟。)

根据学生的回答,练习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余下的把机会让给发言好的学生邀请别人读。

一、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师: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会和结拜兄弟生气。

师: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

生:好,在第二小节

师:我读张飞,你读刘备。(师生对读)

师:好!谁还有兴趣,也来读一读。

(又有两个学生和老师对读,效果不错。)

师:还没出行,我们已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二、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学生理解,邀请读

师:半里多地大约多少米?(250米、300米左右)

师:也挺长一段距离的,就下马步行了,诸葛亮也未必看见啊,骑着高头大马直接到诸葛亮的草屋不也可以吗?为何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了?

生:足可以看出刘备是真的尊敬诸葛亮,诚心诚意地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大业。

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师补充:古时臣民见皇帝时站在台阶下等。)

生: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地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恭恭敬敬地等候该是怎样等的,我们试试看。

生:(陆续有学生站起来,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师:你等着,别动。我想,刘备的人是恭恭敬敬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生:(继续站着)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如果你觉得他说的和你想的差不多,那就坐下去。

生:他会想,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

生: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

师:噢,刘备尽在想一些个问题。

生:他在想: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生:为了诸葛亮,我已经连张飞都骂了,我的心真得够诚了。它诸葛亮就是一块石头,也得被感动了!

师:这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不准诸葛亮是在考验刘备也未可知,挺冷的天睡什么午觉。看来刘备是经受住考验了。

四、“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生交流“半晌”“一个时辰”大概得多长时间

师:当时,刘备贵为皇叔,诸葛亮仅仅是一个山野村夫,刘备已届47岁,诸葛亮仅有27岁,却是一个门外站着,一个屋里躺着,一个耐心等着,一个安心睡着,同学们,此时,你们想说什么?

生:这就是真正的精诚所至。

生:刘备真是太诚心了。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何为刘备的诚心诚意,请同学们细细道来。(师领读: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生读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

师:刘备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下节课我们继续逗留三国城,去拜访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下课。

反思: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紧紧抓住“诚心诚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语言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孩子们在品悟中发现了文本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求贤若渴的刘备,对“诚心诚意”的体会也水到渠成。但是值得注意的仍是读不到文字背后的情意,孩子们的体会仅仅是浮于文本表面的。

《三顾茅庐》剧本 篇二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第四节通过“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短短一句话,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见一斑。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农村的孩子对里面的一些小故事也能略知一、二,但毕竟只是支离破碎的知道一点,不够全面,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更是不够透彻。根据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结合我们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中年级段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将目标3、4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

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如下教学过逐一落实:

(一)、谈话导入,投石问路

由于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家长与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的都不是太重视,所以导致孩子课外阅读材料的匮乏。为了了解孩子课外知识面,我先以“知道中国有哪四大名著吗?”这一问题引出《三国演义》,从而引入我的课题。这样,既了解了孩子课外知识的接收信息,又使本课的导入水到渠成。四年级孩子处在中年级的末尾阶段,识字教学上强调的是自主识字,所以为落实课标的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识字环节上采用的是放手识字:即课题中的“顾”与“茅”是一类生字,板书课题时随机就完成写字教学,在检查读文中就可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这样,生字教学板块在老师的扶与放相结合中巧妙完成。

(二)、质疑导读,理清文意

提纲挈领,百毛皆顺。文题是文章的眼,紧扣这个文题,展开教学,课堂教学流程就会有一条明晰的流线。故此,我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并要引导学生清楚知道“是谁‘三顾茅庐’?怎么‘顾’的?”由此,为下面刘备诚邀诸葛亮出山的教学埋下伏笔。而且,第二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由对课题的理解上引入到正文的教学中来。课文中的第一节“诚心诚意”一词便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下面的教学就紧扣“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刘备的这份“诚意”。

课文的第二、三节内容都是写刘备邀请诸葛亮“诚意”,尤其是第三段后半部分,我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来品味、感悟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一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在本节的重点词句的品读中,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落实课标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正因语文的学习在大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以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教学要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提供一个语文实践的场,让学生有锻炼语言运用的平台。那么写体会、写感受是学生对语言实践的最好的锻炼,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把对重点的词句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哪怕是一句话都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的第四节是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的,第五节写的是刘备得到诸葛亮这一旷世奇才真是如鱼得水,本节教学中只一笔带过,只要通过这两节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是军事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就行,不必做过多的解释。

本课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词组,有些词语可在第一课时解决,如“三顾茅庐”、“蜿蜒起伏”、“秀丽宜人”;而有些词语必须得结合课文仔细深入理解如 “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切不可一带而过,需放到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为了突出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于是我把“恭恭敬敬”一词的理解放在了第一课时)。

(三)、赏读拓展延伸:学完全篇课文,为了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明晰的思路,我要求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再次感觉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出辅佐自己成就立国大业诚心诚意的态度。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重点有所巩固,我的作业布置的第一项就是描红、仿写生字各两遍;为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与知识积累面,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把《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三顾茅庐》剧本 篇三

【文本解读】

《三顾茅庐》是则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孩子们或许早有所闻故事梗概;但这仅仅是从情节上来看。如果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可能我们的孩子会有此明彼暗的现象,也就是情节清晰,语言模糊。

其次,文本中以刘备三兄弟拜访诸葛亮时各自不同表现相互衬托,这在原著《三国演义》中用了两个章节来写“三顾茅庐”,其实这都与人物的鲜活体现有关。也就是不仅仅是突出刘备的礼贤下士,也有张飞的脾气火暴、为人直率,也有关羽的重情重义。当然我们不否定刘备的主人公地位,只是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实在是要提醒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以语言文字为基点,而不能过分偏重以情节来设计我们的教学。

【设计理念】

凭借文本语言,诱发创造动机;体味思考文本,读出疑问新意。

【课时目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2、再读文本,理清脉路;

3、三读文本,质疑铺垫。

【教学流程】

一、激趣起思,破题开篇

1、论《三国演义》,摘录部分主要人物。

(1)听说过《三国演义》吗?你都知道里面有哪些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

古人对自己的名有自己的解释,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比如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诸葛亮,字孔明。

(2)教师板书以上人物,人物之间画上“——→”。

形成板书:

刘备        ——→

关羽  张飞     ——→

——→   诸葛亮

老师为什么在他们之间画上了三个箭头?请诸葛亮干什么?

请学生完整地述说。

以上同学所说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用四个字来说——

2、揭题开篇:三顾茅庐

请学生板书课题——三顾茅庐,读课题,写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2)“由是感激”,感激谁?为什么感激?

2、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大声朗读,字字响亮,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师生交流,整理板书。

感激谁?为什么感激?(要求学生一次一次说清楚。)

(1)第一次刘备——失望而回;

(2)第二次刘备——怏怏而回;

(3)第三次刘备——虚心求教;

(4)诸  葛  亮——出山辅佐。

形成板书:

(关羽  张飞 )  —失望而回→

—怏怏而回→

刘备         —虚心求教→诸葛亮

↖出山辅佐↙

三、再读文本,理清脉路

1、读写“失望而回、怏怏而回、虚心求教、出山辅佐”。

2、默读课文,思考:同样两回都没有遇到诸葛亮,为什么第一次是“失望”?第二次是“怏怏”?

3、师生交流。

(1)第一次的“失望”是见不到人而失落;第二次“怏怏”是见不到人而失落,而且还有点不高兴。无论从神色、心情上来看都是不一样的。

(2)面对“失望”、“怏怏”时,刘备打算三访诸葛亮,这时候关羽、张飞的“失望”、“怏怏”都变成了什么?(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的“失望”、“怏怏”变成了什么?((恭恭敬敬)

四、三读文本,质疑铺垫

这一个不耐烦,那一个恭恭敬敬,同学们怎么看待?

(1)三读文本。(轻声读课文)

(2)质疑铺垫。

读完课文后,你还发现了哪些疑问?

问题梳理,深读铺垫。

小结:阅读的价值在于思考,思考的起点在于提问。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292q6y.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