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叙事散文阅读(新版多篇)

叙事散文阅读(新版多篇)

叙事散文阅读(新版多篇)

叙事性散文 篇一

关键词:小学高段;语文散文;教学策略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种类繁多,但概括地说,有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状物散文和说理散文四类。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和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实践,通过对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的体验,通过多多接触各种不同的散文作品,多多磨练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悟性,才能体会得深透。

针对散文的上述特点,我们必须好好思考:散文教学到底有哪些独特的规律?如何提高学生对散文的认识水平?经过教学实践,以状物散文和叙事散文为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状物散文教学策略――体验式教学

所谓状物,简单地说,就是描绘事物;具体地说,就是将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光泽等形象地描绘出来。状物文的写作顺序,或者是按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或者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写静物一般按形状、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根据状物散文的特点,我主张采用体验式教学。

(一)根据散文的所状之物,尽量提供实物

我提供实物让学生观察,然后欣赏散文,体会作者描写的准确,用词的恰当,感情的充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状物散文欣赏能力。杨梅成熟是四、五月,教学鲁彦的《故乡的杨梅》,就可以选在这段时间,教学时,我把实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触摸、品尝杨梅,再结合回忆,体悟和欣赏鲁彦的《故乡的杨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状物类散文的教学,比如叶圣陶的《牵牛花》、郭沫若的《银杏》等文。

(二)结合状物散文内容的特点,开展游戏化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为此,我创造条件,开展游戏化教学。比如我在组织学生欣赏《荷花》时,我先让学生仔细阅读,然后通过视频课件进行展示,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荷花,在春风的吹拂下尽情地开放,然后体味文中的象征意味。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后,组织几个学生根据情景自编情景剧进行表演,使全班学生能轻松完整地欣赏散文并理解它。这样,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展,培养了欣赏能力,培养了审美情趣。

二、叙事散文教学策略――感悟式教学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总体营构的艺术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根据叙事散文的这些特点,我采用了感悟式教学策略――小步轻迈,细中悟情。

(一)挖掘空白――丰富体验

在叙事散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应该让学生简单地接受文本内容,而应该鼓励他们自觉地参与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完善,从而加深感悟,发展思维。特别是对文本内容中的省略号造成的空白,要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做出合理的补充和拓展。因此,我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合理的续想,从而开拓学生思维,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充分体会叙事散文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那天》时,我先出示句子:“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拭过,留有淡淡的痕迹。”然后,让学生想象填空:面对这张号码是05102的,父亲慢慢地拿起橡皮,他想: 。渐渐地,那橡皮终于落在了那个K字上,轻轻地擦了起来。想象让学生体会到了他家生活拮据,想买辆汽车比登天还难!作为修理工,他梦寐以求得到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是库伯让捎的,只要在另一张写上“K”字,轿车就可以据为已有。接着,我引导再次想象填空:面对这个道德难题,父亲不禁陷入了沉思。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出示填空:擦着擦着,他的手忽然停止了擦拭,他又想: ,想到这里,他放下了橡皮。接着听到父亲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通过想象,使学生体会到擦去的不仅是个“K”字,更是自己诚实的品质;诚实比财富更可贵……最后,让学生假想,如果父亲把这辆轿车据为已有,又会怎么样?从中理解母亲的话的含义。

在叙事散文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展开充分的心灵对话。通过挖掘空白,让学生换位思考,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揣摩细节――品味情感

这类散文通过记叙、描写来抒发感情,在选材上往往从细处落笔,重视侧面暗示。无论侧重写人,还是叙事,都有一个共同的表现特征:写人,形象不求丰满但很鲜明;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所抒之“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抓住作者描写的细节(语言、动作、神态等)去细细体会,便不难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叙事性散文 篇二

最近读《余秋雨散文》感觉眼前豁然开朗。散文可以这样写!以历史为背景,用轻松、乖巧的笔调娓娓道来,真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他的《一个王朝的背影》就是即接近杂文但有着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还是散文。我感觉散文跟杂文不同,杂文的形式除了没有散文清新隽永的笔调外,它的内容有着时论性质的东西。杂文的形式有些涩致,语言有些沉闷,如果说散文是一辆新车,那么杂文就是辆老爷车。

以历史为题材的文章,很容易被归为杂文。但余秋雨的散文,以他清新的笔调创造了历史散文,他在文章中充满了感情,充满了一个中国人的爱,这样比杂文中的就事论事,更容易叫人接受。所以历史可以写成散文,其中有一点就是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有感情的人看一朵花,花美得像自己的心肝。没有感情的人看花,花不过是一件物品,身外之物。所以一般人看历史,总当成别人的事,无论是总结,还是揭露,都是拿着斧头,横劈竖砍。这样的人对历史没有感情。对于余秋雨来说,历史是深邃的,是能总结出感情的。像自己家的事,无论议论还是抒情都有着人的味道。人文的学者就是这样产生的。比如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叙述清统治者的残忍时说:“老人的眼泪和孩子的眼泪拌合在一起,使这种历史情绪有了一种最世俗的力量。”这句话说明了在社会中存在一种力量,人民的力量。作者用“世俗”解释了这种力量的强大。这就是散文式的清新的语言,没有那么多的沉闷,只有通俗和一针见血。

中国散文的走向,除了写景、抒情、叙事,是不是还可以有些历史散文、民间散文、文艺散文等等。有些文人文化性质的东西。比如余秋雨写苏东坡《苏东坡突围》中带着历史的考据性,带着对苏东坡的感叹。所谓散文有着性和质的区别。它的形是散漫的,而实质却有着一个中心,一个灵魂。这样的质和形最容易用在写景、叙事、抒情上了。比如写景漫无边际的信马由缰,实质呢?是一种对于自然的感情。叙事、抒情更是如此。但历史散文不然,它要在历史中纵横,非得要读懂人生,读懂历史不可。所以说一般的散文只写人生,而历史散文就有了文气,有了文人研究性的东西。它在于以一个题目为中心,而在人生和历史中散开。在人生中的感叹里有抒情、写景,在文史中有叙事,所以说历史散文是一个大综合,包括了一般散文的各个方面。

中国散文的形式和内容,从简单走向了复杂,这正是散文的生命力。是散文在散文的历史中的一种成就。也是人存在的一种成就。所以中国散文从单纯走向复杂,是社会和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人的力量所在。

叙事性散文 篇三

与儿童小说不同的是,儿童小说的作者往往能直接地以儿童的身份抒发儿童的感情,因为小说是虚构的;但儿童散文则不然,儿童散文中的“我”是成人,他只能忠实地抒发成人的情感,因为散文是纪实的,散文强调的是真情实感。

有一种情况例外,即作者叙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类散文中的“我”,就具有了孩子的身份,能以孩子的心灵直接地抒发儿童的感情。但这类散文难以成为儿童散文的主体,因为作品中的“我”实际上已是成人,他以回忆的口吻来叙述,既不能自由畅达地抒发成人的感情,又不能像小说中的“我”那样完全地“儿童化”,因而往往显得有点尴尬。这类文体常让人觉得有点像小说,或者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在多数的儿童散文中,“我”是以成人的面目出现的,或者是以“隐性”的面目出现,即作品中有时会没有“我”。但即便是以“隐性”的面目出现,“我”依然是存在的,叙述主体和抒情主体(隐性的我)并不会消失。

儿童散文天生的难处在于,如何处理好作为成人的“我”和作品的儿童性之间的关系。因为成人情感和作品的儿童性之间往往是有矛盾的,有时是相互排斥的。

于是有的儿童散文采用了两代人对话的形式,来实现两者的沟通,如冰心的《寄小读者》。但这类作品的数量不多。

更多的儿童散文是采用了淡化叙述主体形象,强化叙述对象形象,同时使叙述方式、叙述语言和叙述风格更契合儿童审美趣味的方式,来体现散文作品的儿童性,化解作为成人的“我”和儿童读者之间的多种审美差异。

但由此带来的缺憾是,对于散文中“我”的形象的淡化,常常导致了儿童散文作品中个性的淡化、人性的淡化和生命感的淡化。

散文理应是最自由、最无拘束、最个性化的文体。因为散文最易触及最真实的性灵,最易表达最真切的感情。个性无疑是散文的生命。

相比成人读者而言,儿童的审美更为感性。儿童更喜欢能感觉到、触摸到,并且可亲可近的人物情感和人物活动。

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悖论,儿童散文作者为了能让儿童读者接受而隐去自我,压抑成人情感的流露;而淡化了自我的散文却因失去个性而难以让儿童读者由衷地喜爱。

要让儿童散文打动孩子的心,需要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真情实感,需要有个性的魅力。而真情实感必然来自于真实的“我”,个性的“我”。

成人的“我”和儿童读者间其实并非是天然对立水火不容的。只要“我”的形象是可亲可近的,“我”的情感是孩子能理解可接受的,“我”的追求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儿童散文中的“我”就能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而做到这些,应是儿童散文作家的天性使然。

可怕的是为了一己的痛快,不顾儿童读者的感受与兴趣,一味抒发只有成人才能理解、与儿童的经验相去甚远的情感与情趣,甚至阐发深奥而抽象的成人思维。这样的散文,写得再好也不是儿童散文。

既要有“我”,又不能由着性子让“我”随心所欲,而必须顾及儿童读者的审美需求与审美特点,这是儿童散文写作的难点之所在。就这点而言,说儿童散文比成人散文更难写,一点也不矫情。

叙事性散文 篇四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说:“人们观察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孙犁也说:“艺术家创造出美的形象,以之美化人类的心灵,使之向善,即谓之美学。中国古代,即知以艺术教化人民。最初注重音乐、诗歌,以后泛指戏剧、小说。“五四前后,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甚力,社会风靡以之。”可见,对学生而言,散文主要应用审美的角度去解读,也就是要注重审美体验。让学生沉浸在人物的感情中,体悟情感,洞察人性,丰富心灵,涵养人格。

领略记人叙事散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不仅仅是读文章的一种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做人的基本原则。换一种说法,一个学生没有感恩的心,就无法深入体验感人肺腑的亲情;没有忠诚忘我的品质,就无法理解至死不渝的爱情;没有平等宽容的意识,也很难感受到刻骨铭心的友情。作家所描写的人类至善至美的品德,麻木的灵魂是难以获得深刻的感情体验的。当现实生活发生的种种事实让学生觉得这个社会和他们有距离时,容易让他们敏感的心受到伤害,他们就会产生偏激的想法。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要让学生在学习散文中,克服对生活的冷漠,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美好的情感,学会感动,让自己具有丰沛的感情。如《老王》,他是个生活在人们视线之外的人,作者为什么要用他的善良来写文章。我想,孙犁的这句话“不在于揭示众口之能称为美者、善者,是在能于事物隐微之处,人能经常见到而不注意之处,再现美、善;于复杂、矛盾的人物性格之中,提炼美、善”就是极好的回答。

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刘锡庆有这样一句话: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感受,传达作家真实“自我”的个性和感情的文章,所以阅读时,除了要常规分析、品味外,更要特别体验作者的感情。文本中所描写的人物对象,并不能独立于作者的情感之外。

就如《老王》,很多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放在分析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上。从职业、身世、外貌、身体状况、居住条件、所作所为来分析他的社会地位和道德品质,文章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那是课堂中作为点题句简单分析的,表明“我”对老王的同情、悲悯与内疚。真的理解文章了吗?

杨绛的散文大都具有明显的“自叙性”色彩。作品所写的老王,在不幸中能保持做人的善良品质。作者对他的同情与悲悯,是语言字面表露的意思,深刻的内涵是:杨绛站在一个知识分子的立场上,作为道德的引领者,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灵魂的拷问,才是这篇散文最大的魅力。它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作者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正如孙犁所说:“凡艺术,除表现时代、社会的风貌外,亦必同时表现作者的品格、气质、道德的风貌。”

如果记人叙事散文只停留在教学生看得到,看得懂的,就像老王的善良、金先生的有趣,那么就如学生所说,“老师,《老王》已经在初中学过了,为什么还要学?”其实,课堂中要教的,恰恰是学生还无法体味的。因为他们是不成熟的读者,年轻,缺少生活的阅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要让他们从读不懂到读懂,从不能体验到能够体验。必须要教他们从散文文体的角度来读文章,绝不能把记人叙事散文当作小说来教。

因为散文包含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又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尚,所以,学生阅读时,如果不了解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风格特征,那么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形象上,就不会对它有更多的感受,就不可能动情。因为难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文章读懂。

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的,所以要在课堂上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经历。作为课堂教学这种方式有些单调、机械,但它是必须的。如《老王》,假如没有这种介绍,学生们不知道知识分子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竟然让老王觉得“我们”是“落势的凤凰不如鸡”,“我们”一家需要他来照顾。但从“我们”这个角度来看,老王被整个社会环境所孤立,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身体状况很糟糕。跟一般人相比,他是一个生活十分窘迫的底层普通人。只有知道这些,学生才懂得老王的善良是多么可贵。

细读文本,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语言咀嚼感受。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融入文本,和文本对话交流,产生情感,产生共鸣,甚至悲喜相和,心灵受到触动和冲击,才能真正理解语言所蕴藏的深刻内涵。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朱自清先生在《了解与欣赏》一文中也说:“某种特殊的句式,不仅是作者在技巧方面的表现,也是作者别有用心之处。”

读《亡人逸事》,虽是散文,但有生动的人物对话与细节。教学定位也在这里,绝对不会忽略这些精彩的描写。作者仅仅撷取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那哀念之情却深深渗透在字里行间,这都倚仗真实的细节。但有些语言,恐怕就不太会有人去注意它。“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作者命途多舛,经历离别、战争、“”,在家庭与“我”最艰难的时候,妻子始终陪伴左右,默默地支持“我”,鼓励“我”。妻子对家庭付出太多,而“我”与她相比,付出甚少。现在,年老体衰,更觉孤苦凄凉,对亡妻更加眷恋。想要弥补,再无机会,这是生命中最不能承受之重。作者用极淡的笔墨写出对亡人的愧疚、自责和极度的深挚的思念之情。

采用平实的直抒己意的写法,文章显得特别的情真意切。散文大家把烟花灿烂过后的静寂用文字表达了出来,正如巴金所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套用一句俗话,别人文章的好说得出,孙犁文章的好说不出。

有人说,记人叙事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我以为,这句话说出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即老年人在经历人生的丰富多彩后,当一切归于平淡时,把最真实的思绪用最平易的笔法来描写已经发生过的一切,尤其是抒发对这个世界最有个性最独特的感受。这个唯一的“我”,生活在怎样的一个年代,遇到过什么人,发生过什么事,有什么看法。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有所发现,才能有独特的创造。

叙事性散文 篇五

(一)情景教学的基本内涵

情景教学最为核心的要素便是“情景”,往往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以实际教学作为出发点,充分创设出与实际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的氛围或者场景,让学生获取情景体验,促进学生迅速并正确地理解教学涵盖的相关内容,最终让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具体而言,情景教学能够通过其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能够不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析问题获取与教学相关的知识理解,最终将教学内容完全吃透。情景教学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激发出来,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情感。

(二) 情景教学的基本特点

1. 情景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构建一个真切的环境,让学生融入其中进行真切体会。因此,在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中将人事物的真切形象构建出来就是情景教学的一个特点。

2. 在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投入自身情感,使情感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而情景教学的第二个特点与教师的情感投入也极为相似――情感真挚。只有通过真挚的情感将学生的情感彻底激发出来,学生才愿意进行学习。

3. 意境深远是情景教学的另一个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的选材都较为广泛,许多都来自于大自然或者社会生活。

4. 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的基础是课文的中心。因此,“理寓其中”便是情景教学的又一个特点。教师在创设相关教学情景时,一定要将教学内容所涵盖的情景形式展现出来。

二、现阶段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老师对于情景教学的理解不足

现阶段,有很多初中语文老师甚至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情景教学的相关方法和策略,他们对于情景教学的理解主要依赖于某些教参中的部分解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放音乐、讲故事、放图片就是情景教学。因此,很多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就缺乏广度和深度,尽管教学情景创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但是学生很难在融入情景之后学习到什么。

(二) 创设的情景脱离教学内容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通过情景教学让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的教学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也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但是,有些教师在进行情景创设的时候过分注重课堂气氛,忽略了情景创设必须要联系教学内容。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固然很好,但是一旦课堂气氛由于创设的情景过分活跃,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就会降低关注,创设的情景脱离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无法把握学习要点。

(三) 硬性创设教学情景

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的教学最终目的是通过调动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进行的情景教学完全是为了满足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满足一种观赏性,完全没有考虑学生情况、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仅仅为了创设教学情境而创设。

三、初中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的对策措施

纵观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从初中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一共有39篇散文,其中记叙性散文占据了大部分。因此,初中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对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其实施对策主要有下述三种:

(一) 以培养学生兴趣为情景创设基础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一切学习和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同样,在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的情景创设时一定要将培养学生兴趣作为情景创设基础。在实际进行情景创设的时候,教师应当充分联系记叙性散文的内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创设出有趣生动的情景,让学生融入这样的情景,充分感受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信客》的讲述过程中,就可以先用邮递员沉重地邮递包裹加旖旎的音乐来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给学生创设一个邮递员在崎岖路上送邮件的情景。

(二) 针对性地进行情景创设

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中的情景创设一定要具有针对性。换句话说,记叙性散文教学中是否进行情景创设、创设何种情景都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和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进行。具体而言,情景创设一定要合理、科学、有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进行创设;创设的情景一定要符合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的特点。例如,在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云南的歌会》一文讲述过程中,教师就应当在充分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情景创设的目标定义为让学生感受作者描述的美好生活。可以通过播放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边来相会》,同时加以歌会相关图片的播放,通过视听让学生感悟云南歌会的风采以及云南人民的生活,最终理解课文。

叙事性散文 篇六

【关键词】引导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课改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至真至纯的语言艺术。散文必须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散文是四大文学的体裁之一。它往往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叙述,或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

如这几年,散文写作在中考中大行其道。

一议论性散文写作

1.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总之,形式灵活、语言精美、渗透作者的感情,这是议论性散文与规范性议论文最明显的区别。

2.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

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必须找准该类文体写作的成功支点,那么,哪些因素是其成功的支点呢?(1)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有人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不必顾忌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要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一些。(2)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从表面上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议论性散文也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3)要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性散文,属于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其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

3.目前中考议论性散文存在的问题

从内容上看,或回到古代,或罗列名人,贪多求全,臃肿庞杂,看不到鲜活的现实,闻不到时代的气息。从感情看,或缺乏真情,或矫揉造作,用成人的体验代替自己的心声,用美丽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浅薄。从语言看,堆砌辞藻,追求虚美,用名言警句撑门面。

二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记叙性散文分写人、记物、叙事等。记叙性散文写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1.感情浓郁,以情动人

散文是情感的载体,应十分重视个性化的体验,以叩击心弦的强烈感情打动人心。

2.联想丰富

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提出一种新思想,立意有深度,就得多方开掘。这就要用到联想,没有恰当的联想,文章就放不开。联想的方式很多,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是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其类型有相似联想(由此事物想到性质不同的彼事物)、相关联想(由此事物想到与它相关的彼事物)和相反联想。

3.形散神聚,线索连缀

形散,是形式不拘,写法多样,生动灵活。要做到神聚,就得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就像放风筝,不管它飞得多高多远,风筝线始终在手里拽着,随时可以把它收回来。线索的主要类型有:(1)以具有象征意义或有深刻含义的某个物件为线索。(2)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3)以某句深刻意义的话为线索。(4)以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如:勤劳、勇敢、谦和、豪爽等)为线索。

4.文字清新,拒绝造作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缺乏真情实感、徒有丽词佳句的所谓美文,往往受到包括阅卷教师在内的各方人士的青睐,于是许多考生竞相仿效,以求高分。此类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只求表面华丽之作的泛滥,实在是语文教育的大话题。

5.几种散文的写作模式

第一,写人散文模式。开头: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中间: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几件事。每件事即每个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结尾:重申特质,照应开头;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叙事性散文 篇七

(一)戏剧式结构

所谓戏剧式结构,就是运用电影“重要的特殊条件”即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段来组织和安排戏剧冲突的剧作结构样式。那么,它到底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1)情节因素的完整性。戏剧式结构的剧作,一般都以戏剧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一种环环相扣、步步进逼的态势,迫使冲突尖锐化。它不但要求整部剧作有一条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要素在内的情节线,而且要求每一段(场)戏中也尽量做到有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造成一个个“小型的霹雳”(席勒语),以促使全剧大高潮的到来。如影片《祝福》主要由出逃、被卖、重返鲁家、捐门槛到砍门槛等情节段落构成。就整体而言,出逃为其开端;被卖、重返鲁家,直到捐门槛为其发展;砍门槛为其高潮,最后的死亡为其结局。戏剧式结构的情节就是如此既紧张激烈又曲折有致地向高潮推进。因此,其情节必然如戏剧那样具有其完整性。

(2)段落布局的严整性。戏剧式结构既然讲究对情节进行紧张而曲折的安排和处理,它就要求按照因果关系,把段落与段落之间,层层递进地、合乎逻辑地连结起来,使之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严谨的整体,“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劲脱节”(亚里士多德语)如美国影片《魂断蓝桥》;要不是玛拉与罗依之间存在着“等级差距”,他们就用不着来回折腾求得批准,以致耽搁了教堂规定举行婚礼仪式的时间;要不是芭蕾舞团那位老太太不近情理,玛拉就不会失业;要不是玛拉失业和罗依的死讯,玛拉也就不会于绝望中沦落为;也就不会加深她与罗依之间的“等级差距”,也就不会导致她向罗依母亲吐露真情的高潮。前一个段落是后一个段落的“果”,一环扣一环,使得段落布局异常严谨周密。

(3)叙述进程的顺时性。戏剧式结构的剧作,为了造成情节步步进逼,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必然要求严格按照时空顺序,组织和安排故事情节。即使在十分需要的情况下运用倒叙、插叙,甚至闪回的手法,也只能是对主要情节作必要的补充,绝不允许从根本上错乱情节发展的时空顺序。

在电影发展史上,戏剧式结构的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的电影生产中,仍然占很重的比例,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它的优点和长处是不容忽视和低估的,这着重体现在:情节冲突是紧张而激越,人物性格鲜明而集中,情节表达单纯而强烈,符合通俗化大众化艺术的特点,适合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和审美习惯的要求。其短处在于:矛盾冲突线索单纯集中,结构严谨封闭,主题比较单薄,内涵不够丰满,难于反映复杂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容易露出人工斧凿的痕迹。随着现代电影观念的变化,戏剧式结构也在不断发展,诸如戏剧冲突日趋生活化,封闭的叙事方式逐渐被突破,运用技巧注意隐而不露等等。

(二)散文式结构

顾名思义,它的特征与散文结构的特征密切相关。散文最突出的特征是“形散神聚”,具体表现有二:第一,散文选材广泛,表现自由。大至宇宙万象,小至一草一木,乃至人生的一段经历,一星冥想,都可以化为散文的笔墨。作者犹如骑着思想的野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拘格套,挥洒成章。第二,散文既不象小说那样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也不象戏剧那样讲究矛盾冲突,它写事写人只需撷取看似零散的几个侧面,于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散中见整,使之“形散而神聚”,正是散文的这种特征,影响并规定了散文式结构的特征。

(1)情节的散淡性。散文式结构不象戏剧式结构那样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强化,也不把所有的人物围绕在一个中心事件的周围。前苏联著名导演罗姆说:散文式电影“不局限于一个主要的抵触,主要的冲突”,“而是把同等重要意义的许多现实与问题综合成一个总体去表现生活的复杂性,戏剧性不是浓缩在一起,而是被引入河道,分散成许多小溪和沟渠。影片《城南旧事》中三个故事是并列的,影片《市长》中十个故事也是并列的,它们都被“分散”成了条条“小溪和沟渠”,因而不可能形成“一个主要的抵触”和“主导的冲突”。当然,这类影片并非没有情节,它也需要一定的情节,不过,它所依赖的主要不是情节,而是情绪。它赖以塑造形象、体现主题、吸引观众的手段,不是情节的生动,而是情绪的积累,它不需要戏剧式那套结构样式,需要的是有助于情绪积累的结构样式,即场面的叠加。这样一来,线形的情节结构自然让位给了块状的场面结构。“冲突是悄悄地深藏不露地进行”(萨赫诺夫斯基语),戏剧式结构那种高潮和结构局面也就成为多余的了。因此,这类影片的结构,总是着眼于细节刻划,以平稳均衡的画面,从从容容地去展示散点的日常生活事件。当然,这类影片也有高潮,不过,它不是情节发展的高潮,而是情绪积累所造成的高潮,如《城南旧事》结尾处,在《送别》歌(影片中第七次出现)的变奏中,由小英子的大近景化成香山火红的枫叶,一组快速运动的红叶特写叠化镜头,就构成了影片的情绪高潮,直到大片的红叶遮住了小英子远去的马车。影片到此虽然结束了。但是观众的心仍被那离情别绪激动得不能自己。这就是美的意境所产生的特殊的艺术魅力。

(2)段落布局的松散性。如前所述,戏剧式结构非常讲究段落之间严密的因果关系,其中的一部分行动必然是另一部分行动的因或果,要求形成尖锐而激越、集中而凝练的戏剧冲突。散文式结构则没有这种要求,它写人写事只需要抓住最能传神达意的几个侧面加以勾勒,在结构上不讲究段落之间的必然联系,只要求安排合理,过渡自然,能让剧情连续下去即可。有的影片仅以剧中人主观视点来穿针引线,如《城南旧事》;有的影片则似生活的原汤原汁,呈现出一种散点式的结构,如《似水流年》;有的影片甚至完全看不出有什么首尾贯穿的事件,如《市长》。这是散文式结构“贵散”的一面。但是它又有“忌散”的一面,如《市长》十个故事间虽无外部的联系物,却有着作者以其对陈老总深沉而炽热的爱作为内聚力,把这十个并不连贯的故事联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从而产生叩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似水流年》、《城南旧事》则是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乡思”意境追求中所体现出的民族感情把各种生活事件串连起来,使这两部影片都获得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3)叙述的顺时性。这一点似乎和戏剧式结构相似,不过,戏剧式结构运用顺时性叙述,完全是为了有利于戏剧冲突的连贯性,便于情节步步逼进,造成对观众的吸引力;散文式结构采用顺时性叙述则是为了强调纪实性,让观众看到现实生活的自然流程,有利于加强生活的实感。影片《市长》中未用过闪回镜头。《城南旧事》尽管有好几处写秀贞回忆她的情人思康,但主要是依靠秀贞讲述。

与戏剧式结构比,散文式结构的长处在于:第一,具有表现生活真实性的最大可能性。这种结构的影片不以戏剧冲突为剧作基础,不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情节,设置悬念,制造高潮。相反,它主张用情节淡化来取代人为的强化;主张用开放式来取代有头有尾、头尾呼应的封闭式;主张多侧面、多层次、多场景、多穿插、多声部的叙述表现法来取代程式化的情节发展过程。正因为如此,它可以充分利用电影时空转换的自由,着力于生活细节描写,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表现生活,使它具有别类结构影片不可取代的真实性和艺术说服力。第二,具有调动想象力的最大可能性。这种结构的影片取材不受限制,表现不拘格套,在貌似松散的结构中寓有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在质朴淡雅的神韵中蕴含着隽永的意境。观众欣赏这种情节淡、节奏慢、意境深、情感浓的影片,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想象力,使之在有限的画面中,生发出丰富的联想、想象,甚至幻想,去领略其中无限的意蕴,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美感享受。

(三)小说式结构

劳逊说:“电影完全不象戏剧;相反,它很象小说。”电影和小说有极其相同的特点:在时空转换上,它们都享有极大的自由。凡小说家的笔力所能涉及到的时空,电影镜头几乎都能拍摄到,这就使得电影和小说的关系极其亲近。尽管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方面,对电影来说,在默片时期几乎是个“”,但随着有声电影的诞生,尤其是在“意识银幕化”的开拓创新上,电影借助蒙太奇技巧的发展,“”终被突破,电影几乎和小说同样享有了内心刻划的功能,为小说式电影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同时,由于小说本来就兼有戏剧的情节因素和散文的叙述因素,小说式结构几乎兼有了戏剧式和散文式的某些优势,因此,有人说小说式是介于戏剧式和散文式之间的结构样式,小说式结构的特征是:

(1)从情节结构来看,它近似戏剧式,也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情节。但是它对情节的要求同戏剧式又很不相同。戏剧式注重情节,主要在于通过情节塑造形象,体现主题和吸引观众。因此,它要求组织高度集中和完整的情节结构,要求在剧作中前边出现的人、事、物,后边一定要有所照应和交代,否则,就破坏了情节结构的集中性和完整性,就是多余的“闲笔”。小说式影片要求剧作家把重点放在刻划人物性格上,情节要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不必脱离人物性格的塑造去追求情节结构的所谓完整性。因此,小说式结构在表现生活场景方面,除了主要生活场景之外,还需要表现众多的次要的生活场景和插曲;在表现矛盾冲突方面,除了主要矛盾冲突之外,还需要表现众多的次要矛盾冲突,让人物去面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和情境,以便更细致深刻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如同生活一样丰富和复杂的人物形象。正因为如此,戏剧式结构所认为的“闲笔”,只要能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达到丰富作品内涵的目的,在小说式结构中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

(2)从场面结构来看,它近似散文式,也需要有场面的积累。但是它对场面积累的要求同散文式又很不相同。散文式的场面积累,不在于交代情节,也不在于刻划人物性格,而在于创造意境以渲染一种“典型的情绪”。

(3)从时空结构来看,它比戏剧式和散文式享有更充分的自由。戏剧式为了让情节具有吸引力,散文式为了达到纪实性的要求,一般都采用顺叙式结构。而小说式结构既可以采用顺叙,也可以采用倒叙,还可以采用时空交错法。这种叙述方式于戏剧式或散文式是不宜采用的。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29m960.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