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研讨(新版多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研讨(新版多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研讨(新版多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一

四(2)

学 科

语文

教 师

冯金花

时 间

2010年    9 月    26日          星期 1

学习

内 容

大课题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共  1 学时

本节内容

第  1  学时

学习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学习重、

难点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学习活

动概要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应用何网台、何种远程教育             资  源

学   习    过    程

学生学习活动

一、引入: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教师帮辅活动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教学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不可思议

大陆漂移学说

教师课后反思

通过学生自学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二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上完课作如下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但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相关文章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后记

情景回放与反思

匆匆的,拿着教材就去上课了。心底是发虚的,因为上课之前仅仅略扫了课文一遍,并未进行很好的教学设计构思。怎么上?茫然。

片断一:忽然想到早操时的太阳雨和盘旋于空中的飞机,灵机一动,于是就“趁题发挥”:“同学们,今天早操时有没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小手林立。钱卓裕第一个发言:“今天徐老师放飞了一架飞机,是型号的滑翔机。飞得真高!”真不愧是参加航模小组的,连型号都知道!许铭又补充了:“今天早上本来太阳很火辣,可是忽然飘来了一片乌云遮住了太阳,然后飘起了雨丝。”目的达到,趁机引入:“同学们真会观察!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能睁大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那么发现大千世界的种种奥秘!”

反思:生活处处皆文章。由学生的生活引入课文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假,可惜我的引入还是太流于表面了。如果能追问一句:“那么,你可知道这滑翔机为什么能飞这么高?太阳雨的成因是什么吗?”就能够渗透除了观察,大量的考证和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思想。这个良机,错失了。因此学生在最后说感受的时候,仅仅是围绕着观察与发现这个主题来说的。可见,课前的引入从生活中来,可必须得超越生活。

片断二: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让学生按照学习提示的四个问题进行学习。1、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呢?2、看看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么样产生的?3、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4、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规定时间5分钟,学生犹如接到命令,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

反思:四个问题,抛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真能回答吗?尤其是第4个问题,学生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组织好语句并反馈吗?或者应该先给他们3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抛出比较好。

片断三:师:魏格纳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后,最后结果怎么样呢?忽然跑进了一个画外音:“这小子牺牲了!”顿时,哄堂大笑。可恶,到底是谁?学生的手指一齐指向一个男孩子:“就是他!”原来是王卓俊。“你!起来!魏格纳最后牺牲了吗?你说一说!”小脑袋耷拉了。其它的学生跃跃欲试。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此,看到别人回答不出来,自己能回答。其实答案就在最后一段。不难,学生读完了以后王卓俊自己也能回答了。我在黑板上板书“震动”,“魏格纳的发现震动了地质界,想象一下,面对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小伙子的大胆假说,科学家们会如何议论?”学生举手了。“几个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们会说,一个毛头小伙子, 他提出来的这个假说能相信吗?”是啊,这是种怀疑的态度,尽管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另一个学生举手了:“他们很后悔。拒绝了魏格纳的柯彭教授会想,当初由于我的不信任,竟然把好好的一个重大发现给遗漏了。真不应该!” 又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是啊,这也是真实的想法。正是因为科学家的种种想法,才会在科学界引起这么大的震动!  ”我采用的是“和稀泥”的办法。呵呵,真不应该!

反思:当学生的回答不按我的思路走时,我竟然会语塞。课堂机智还是不够。这主要还是课前没吃透教材的缘故。课后布置了读后感,等中午的时候再看看,到底错失的地方还有多少?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三

一、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然后在田格内抄写。

铺       痕        叠        虎        抛        毫

二、看拼音写词语。

jìng mì        āo jìn           kòu kāi         zī liào

(    )       (    )         (     )        (    )

zhào kāi           qǐ yuán            wǎng fèi xīn jī

(    )            (    )         (              )

hào rú yān hǎi               jīng shén dà zhèn

(          )                 (          )

三、 组词语

寓(    )    叩(    )      咨(    )      源(    )

遇(    )    叼(    )      资(    )      原(    )

四、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引(    )注(    )                  毫(    )可(    )

随(    )而(    )                  不(    )思(    )

(    )(    )大振                  枉费(    )(    )

浩如(    )(    )                 (    )卧(    )安

五、 阅读下面一段话,找出描写“我”动作的词语,按照顺序抄写在横线上。

……我选了一个稍大一点的饺子皮,挑一点馅小心地放在正中间,再把饺子皮慢慢合起来,用手在饺子皮的中间拧上一个“小鼻子”。然后沿着饺子皮的一头慢慢向另一头捏起……

六、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科学家的话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一只杯子盛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可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就不是这样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可她自己呢,又想不出个道理来。她只好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于是,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放进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她很生气  第二天就去问朗志万  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  来哄骗我们小孩子呢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    )小朋友                     一(    )金鱼

一(    )杯子                       一(    )问题

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3、根据下面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在每部分开头画上“△”。

(1)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两个小朋友都做出了回答。

(2)伊琳娜在妈妈的鼓励下,动手做了实验。发现科学家说的话并不对。

(3)听了朗志万的解释,伊琳娜高兴地笑了。

4、伊琳娜听懂了科学家朗志万的话,你们听懂了吗?“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家朗志万为什么要让小朋友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假如你就是科学家朗志万,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答案】

一、略

二、

(静谧)     (凹进) (叩开)        (资料)

(召开)             (起源)         (枉费心机)

(浩   如   烟  海)                 (精  神  大  振)

三、

寓(寓言)   叩(叩开)  咨(咨询)   源(起源)

遇(相遇)   叼(叼走)  资(资本)   原(原始)

四、

引(人)注(目)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不(可)思(议)

(精)(神)大振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坐)卧(不)安

五、

选、挑、放、合、拧、捏

六、

科学家的话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一只杯子盛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可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就不是这样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可她自己呢,又想不出个道理来。她只好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于是,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放进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她很生气,第二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孩子呢?”△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1、一(位)小朋友                 一(条)金鱼

一(只)杯子                   一(个)问题

2、 见上文中红色字中的标点。

3、 见上文中有△的内容。

4、要点(1)对生活中的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不要随意相信权威人士的话;或者对任何问题都要亲自动手、动眼去验证。

5、提示: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研讨 篇四

说实在的,当老师辛苦,当语文老师更辛苦,当个称职的小学语文老师极苦。这几天事务特多,课也没准备好。第一节下课了,我是上第三节课,赶紧看看今天准备上的教学内容。——《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匆匆读了一遍课文,没感觉;于是读了第二遍,似乎有一点认识。看看单元训练重点,才明白编者选了本文的意图: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都是介绍作者缌观察事物的文章,那《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到底要培养学生的什么呢?读了两次,这纯属一篇科学性极强,说理充分的斜事性文章,怎样和单元知识重点相扣呢?再读文章,依稀有点印象了:课文的重点不再于我们弄懂地球板块移动的问题,而再于抓住理解魏格纳“观察地图——发现问题——引发奇想——努力求证——引起震动”这条叙事线索,让学生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与同学交流感受。

但是,问题在于:学生如何能很快理解课文内容呢?时间比较紧,又是一篇阅读课文,怎样设计来引领学生呢?我在初读课文第一遍的时候是囫囵吞枣,只一点点印象,那学生初读课文又会出现怎样的境地呢?我意识中感觉学生一定是茫然不知所措,正因为这样,我在上课之初设想到这样来引入教学:(学校没有世界地图,也没有地球仪,于是用百度找出世界地图,用一张2开白纸,初略的勾勒出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然后用红色笔,详细的标出巴西,几内亚湾的海岸线。上课了,我首先引导学生一起来了解世界地图的大体情况,并有意识的指出巴西,几内亚湾的位置及海岸线。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再进行这篇阅读课文的教学。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同学们自由提问,学生的大致问题归纳为:是谁?发现了什么?什么情况下发现的?结果怎么样呢?(他的发现有什么作用?)要解决如下问题,就得让学生阅读。于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饶有兴致,通过小组阅读,讨论,交流,逐渐把整个课文的线索理清,加之课前的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迎刃而解了。

--本例课文,执教后感觉最大的成功在于课前的准备,巧妙的设计。真正的好课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的,自主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课堂的生成才是真正的有效生成。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注重什么?

第一、教师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教师有机地整合三维目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正确解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中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元素;教法学法充分尊重学生,强调互动;教学过程注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教师在初读时,感觉课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略显深奥,因此才在教学之初设计了解有关世界地图的知识。这是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表现之一。

第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朴实、扎实、真实”,注重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本,以训练为本,听说读写训练真实有效。符合年段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三、教师注重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积累和语言训练,朗读指导注重目的性、层次性,通过读书帮助理解语言,用理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第四、教师应注重教学基本功。普通话流畅准确,富感染力;仪态大方,自然得体;激趣激趣,启导点拨,深情并茂,贴切自然,干净利落;课堂上应变自如,处理严谨,关注细节。

教师哪些方面的能力与课堂的有效性有关呢?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想提高有效性就必须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实现更多的教学目标。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那么究竟教师哪些方面的能力与课堂的有效性有关呢?我觉得有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明确课堂所要实现的目标

对于课堂所需实现的目标,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去思考,明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

2.心中始终有教学整体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需要教师心中始终有个教学的整体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3.教学设计合学生胃口

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师对教案的实施能力也非常重要,有一个好的设计,不一定就能教得好。很显然,如果你的设计中所创设的环境不能吸引学生,或学生不感兴趣,那一定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流畅性也很重要,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探索、求知过程,逐层诱导深入,理解巩固,深入浅出。

4.了解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终点。这个实现的过程如何进行是由学生现有知识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施水平综合决定的,这便需要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之外对学生还应有比较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堂来。一旦课堂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5.准确简洁的语言

数学课侧重于思维的锻炼,准确简洁的语言有助于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发散想象,减少那些不必要或错误的语言信息的干扰或误导。

6.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理论越丰富、扎实,教学实施起来就越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所需发展的方面是多样的,若能在各个方面发展的越好越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

外一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今天讲的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写的是“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的故事。孩子们兴致较浓,课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只不过应该一节课完成的问题用了两节,不过第二节也一块把所有的练习处理完了。这是我授课过程中一个比较显著的缺点,课时超长,我想我知道原因,因为我太喜欢发散,课堂上常常会不由自主情不自禁的讲些课堂之外的东西,因此而耽误了时间,可我却乐此不疲,并且还有点沉浸其中的意思。这应该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忌讳了,希望我以后能够积极改正,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补上一句,课前我备课的时候觉得应该那个世界地图给孩子们演示一下,去图书室借的时候,图书室老师说没有,而且还好心的告诉我用不着那个,你只要在黑板上一凹一凸表现出来就行。我当时听了之后有些疑惑,可以吗?没想到老教师经验丰富就是厉害,这个地方用不着地图,如果用地图的话反而会耽误很多时间。我们教学也一样,常常会舍本逐末,我们用些教具、课件都是用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工具性,有些时候我们往往是过分关注了课件、教具,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课件与教具的制作上,而把真正重要的备课,备教材,备学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甩到了一边,我们整个课堂教学的重点变成了课件的演示与教具的展示,这样一来,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整堂课看起来可能丰富多彩,但结果真的好吗?谁都说不清楚。

呵呵,《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也引出了我的发现。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五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2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设计理念: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抓住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什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魏格纳是一个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执著求索的人。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魏格纳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执著求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有关的地现知识。

教学准备:

学生:1、预习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2、观察世界地图,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师:课件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  初读课文,明确任务

1、默读课文。

2、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3、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又做了什么?

4、把阅读感受与同学交流。

三、直奔重点,自读自悟

1、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什么?

指名读第5自然段。

2、这样的奇妙想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自读第2自然段,讨论交流。

(1)、生病住院的魏格纳为了消磨时光,仔细的观察世界地图,无意发现巴西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的海岸线竟是这般不可思议的吻合。板书:无意发现

(2)、课件出示世界地图,加深理解。

(3)、齐读“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3、有了这样的奇妙想法后,魏格纳又做了什么?

学生自读第6、7自然段。

(1)、考察。

(2)、寻找。抓住“浩如烟海”体会魏格纳寻找证据的困难及他执著求索的精神。

(3)、得到重要材料。

(4)、继续考证。

板书:寻找证据

4、最后魏格纳取得了怎样的成功?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取得成功

四、小结,体会人物品质

魏格纳能从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震惊地质界的学说,你认为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细心观察  善于思考  执著求索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继续搜集了解有关大陆漂移的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过程:无意发现   寻找证据   取得成功

原因: 细心观察   善于思考   执著求索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9dly68.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