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新版多篇】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新版多篇】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新版多篇】

水土保持实施方案 篇一

目录

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实施方案

前言

本项目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7918”布局方案中的第17横--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也是广东省“九纵五横两环”高速公路网规划主骨架中“一横”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的建设,对完善广东省干线公路网布局,优化沿线干线公路网布局,构筑粤北公路网主骨架,沟通广东省东西向的交通,促进广东省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具体特别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依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与主体工程相结合按照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防治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目的是控制和减免因公路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同时,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对于防治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项目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编制依据

1、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施工合同文件; 2、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招、投标合同文件; 3、国家、行业其它相关标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公司同类工程施工经验。

二、编制原则

1、遵循招标文件的原则。严格按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方案。

2、遵循设计文件的原则。在编制方案时,认真阅读核对所获得的设计文件资料,严格按设计资料编制方案。

3、遵循国家、地方政府、业主对工程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的要求,以预防为主,坚持“谁施工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兼顾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4、坚持“三同时”原则,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同时投产使用。5、结合本标段水土保持现状,因地制宜、预防为主、因害设防、防治结合。以耕植土、水渠保护、地貌恢复、弃渣处理为主,采取有效的防护、治理措施。6、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充分重视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的人为地貌损坏及废弃物。

7、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借鉴忠武管线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有效控制和防治工程建设中的新增水土流失和原有自然水土流失。

三、编制范围

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里程桩号:K91+910~K100+040)的主体工程及防护排水工程。

四、工程概况

1、主要工程简介

龙川至怀集高速公路TJ12标位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路线起讫桩号k91+910~k100+040,全长。

(1)路基部分

整体式路基宽,分离式路基宽度。本合同段内填方边坡大于20m的高填方路基共有12处,有挖方高边坡12段,最大填方高度,最大挖方高度。本项目范围内土石方挖方万m3,填方万m3。

(2)桥涵部分

标段沿线大桥3座,中桥1座,匝道桥1座。下部结构主要为柱式墩、桩基础;上部结构为预制小箱梁,共计249片,其中25m预应力小箱梁33片,30m预应力小箱梁216片。

(3)隧道部分

标段内隧道一座,总长902m(折合双幅),隧道为分离式隧道,线间距为22m~42m,其中左线隧道长度为903m,最大埋深103m,其中Ⅴ级围岩549m,Ⅳ级围岩340m,;右线隧道长度为901m,最大埋深为96m,其中Ⅴ级围岩577m,Ⅳ级围岩300m,左右线隧道洞门均采用端墙式洞门,纵坡均为1600。

隧道开挖Ⅴa级围岩段采用CD法,Ⅴc级围岩采用留核心土法,Ⅳ级围岩采用正台阶法开挖。2、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行车速度:主线 100km/h;互通匝道 40 km/h、60km/h; 设计荷载:公路-I级;

标准横断面:整体式桥梁宽度,分离式桥梁宽度(单幅),路基宽度26m; 隧道主洞建筑限界:

净宽:++2×++=11m;净高米;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

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其余桥涵路基为1/100; 3、水文与气象

(1)水文

区内陆地水系属于东江水系,地表水发育,沿线常年流水溪沟较多,沿沟系坡脚,在不同的侵蚀基准面常有基岩裂隙水以泉水形式排出。连平县内河流都是以雨水补给为主的雨源型河流,比降大,落差集中。地下水类型分为第四系松散岩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平原区第四系冲积砂层的孔隙中,基岩裂隙水广泛赋存于基岩的风化裂隙中。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地下水位受降水影响较明显。

(2)气象

项目位于广东省北部,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常年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植被丰富,水域发达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9℃~20℃,最高气温达35℃~39℃(八月份),最低气温为℃~℃(一、二)月份。雨量丰富,年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全年降雨量为~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空气湿度大,年平均相对湿度为%,阴雨天较多。风季长,风力比较弱,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季多北风及西北风,夏秋季多东南风。风力平均2-3级,最大可达6-7级,偶可达8-9级。4、工程地质

土体工程地质按类分为人工填土岩性组、沉积土岩性组和风化土岩性组,岩体工程地质类型由碎屑岩性组和碳酸岩岩性组组成。

沿线主要不良地质主要是浅层滑坡、小规模崩塌及岩溶等。

五、工作组织机构与职责

1、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施春来 副组长:蒋东磊 组 员:李莲花 柳小垒 张天勇 张 琦 田勇超 游兵营 周 磊 蒋方国 2、职责

(1)、组长负责水土保持的总体工作部署。

(2)、副组长负责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以及与地方水力部门的联系。

(3)、组员负责组织《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工作,加强对施工人员水保意识的教育与管理,增强施工水保意识,全方位的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的全面落实。

六、项目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1、项目区水土流失成因分析(1)形成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

①、降雨和降雨形成的径流 ②、山区易产生水土流失(2)形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①、乱砍滥伐,破坏植被,造成植被减少,地标裸露,引发水土流失 ②、乱取滥采乱弃土,都会造成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危害(1)水土流失的特点

①、水土流失呈线状分布,且区域面积较大 ②、区域内受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共同作用 ③、植被破坏呈线状,增加了植被恢复的难度 ④、土方量大,存在人为水土流失隐患 ⑤、水土流失重点在施工建设期(2)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变薄,地理衰退,可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土地资源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旱灾害频繁,加剧了人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制约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若不实施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本项目建设水土流失将直接危害公路沿线的河道、农田、鱼塘等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危害沿线居民和主体工程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项目建设区水土保持现状的总体评价

由于当地政府对水保生态环境的重视,采取大力种树植草、封禁等行政手段。我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轻微。但由于公路沿线经济发展迅速,众多的开发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土,石料等,因此在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中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加强管理,争取完成以下目标:

①、杜绝耕植土与深层土混扰现象,耕植土回复率达到90%以上;

②、水土流失事件为零;

③、河道阻塞事件为零;

④、弃渣得到妥善处理和有效利用;

⑤、项目区及周边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七、防治范围及内容

1、施工作业带。征地范围作业区域内,工程建设期扰动原地貌、破坏地表土壤和植被的面积,包括开挖管沟、施工道路、损坏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农田、水田、水渠、树木等。

2、施工道路和临时修建施工便道。在施工道路和临时修建施工便道修筑时将破坏原地貌和水土保持设施。

3、工程弃渣。工程建设中的弃土弃渣量及可能产生的流失量,包括管沟开挖回填剩余的弃土弃石、穿越产生的弃土弃石、施工便道及作业带的弃土弃渣及其占地。

4、施工营地。主要指管道堆放地、材料库、车辆停放场、生活营地等施工临时占地和其他工程占地等。

5、直接影响区。主要指施工作业带、施工便道以外对周遍环境带来影响的范围,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和水土流失危害。

八、临时设施建设工程保持措施

1、进行临时设施建设测量时,在能安全行走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践踏、砍伐农作物和较小的植被、草丛、低矮灌木。2、修筑临时设施施工便道时,在保证安全的前题下,尽可能减小宽度和弯曲度以减小占地和侵蚀。不得随意修筑临时设施便道。

3、修筑临时设施施工便道需要伐树时,尽可能不要伤及树根,便于树木重新萌芽生长。

4、拌合设备及钢筋加工设备进场安装时,应行驶在临时设施施工便道内,严禁超出作业带行驶,以避免对农作物和较小的植被、草丛、低矮灌木的破坏。

5、临时设施施工车辆进入施工现场按指定的便道行驶,严禁另外就近开便道破坏植被。

6、临时设施施工过程中,人员、车辆及施工设备进出的道路要利用已有的公路、机耕道、小路或沿以前车辙行驶,以减小对植被、农作物、地貌的破坏。

九、施工保护控制措施

1、耕植土保护控制措施

(1)在管线拉运、布管、焊接过程中,车辆、设备尽可能减少对表层土的碾压,要在原车辙上行驶。

(2)在扫线和挖沟的过程中,耕植土的挖掘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堆放在一起。

(3)耕植土和底层土在开挖过程中必须分开堆放、不得混扰直至回填。

(4)耕植土堆放的位置不应阻碍设备通行或者别的活动。

(5)耕植土堆最大高度不应超过两米,以减少侵蚀。

(6)必要时,将耕植土用袋装起来,或在其表面用覆盖物覆盖,避免风的侵蚀。

(7)必要时用树桩和石板围起来,而且做好标记。

(8)在回填过程中,耕植土和非耕植土不能相混,必须按原来的土层进行分层回填,耕植土必须放在地表,并且要达到它原有的深度。

(9)严禁将表层土作为细土进行管沟底细土层的敷垫。

(10)在回填与恢复期间,耕植土应均匀、紧密地展布在扰乱的地面上。2、水沟(渠)保护控制措施

(1)对小型排水沟渠,通过时先在水渠两侧填土并超过水渠面,压实后铺钢板或管排。(2)对中型排水沟渠,在施工通过前制作管排,通过时预先在水渠内敷设钢管或水泥管,再填土,上面铺设管排,车辆、设备从管排上通过。

(3)每次修复水沟渠,都要做好防止水对水渠土的冲刷。

(4)临时修复的水渠两侧要夯实加固,防止灌溉水冲开水渠进入作业带。

(5)管沟开挖挖出的土要放置在水沟渠两侧,开挖完后,及时跟进焊接作业,如焊接不能及时跟进,为保证农田灌溉,应加引水管或进行临时恢复。

(6)对直接通过破坏的水渠,每道工序施工通过后,要及时进行临时疏通恢复。

(7)对不能立即恢复的水渠,要修建临时引水渠,保证农田,维护农民利益。3、弃土处理保护控制措施

(1)弃土、弃渣要拉运出作业带,并征得当地管理部门和土地使用者的同意。

(2)未得到当地管理部门和土地使用者的同意前,弃渣不可堆放在作业带之外的表层土之上。

(3)弃渣堆放点的选择必须征得当地管理部门的认可。

(4)在有经营许可的垃圾掩埋场处理多余弃渣。

(5)弃渣安置后要进行稳固压实,避免在受到风蚀或水蚀后,在处理现场之外的地方引起不良的后果。

(6)一旦扰动土壤,应建立临时防腐蚀防沉积的措施。4、地貌恢复保护控制措施

(1)恢复好施工区域的所有自然排水道。

(2)为防止水土流失,修筑相应的护坡堡坎。

(3)废弃临时修筑的人行、车行通路应恢复原状,如土地主人要保留道路供自己使用,应向其说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4)清除施工作业所留下的废弃物(如废弃的管道短截、架设的临时电气线路、过水管、便桥等)。

(5)将排水沟渠恢复原来的形状。填平、压实污水坑。

(6)按当地政府的环保要求进行土地恢复,并接受其监督。

(7)在河流穿越处,恢复原有的河道梯度和外形,按照要求做好水工保护。

(8)陡坡和沟渠的管沟回填后,作业带应尽量重新平整大体上接近原来的地形。(9)管沟回填时,多余生土外运,选择适当地点存放,管沟回填后,熟土层应高出原地面足够高度(300mm),以使自然沉降后,表面与原地表相平。

十、关键作业保护方案

1、农田施工

(1)明确标示出作业带。

(2)在穿过农田排水沟渠等时,利用钢管或水泥涵管,或在作业带两侧修筑临时土坝,防止水流入作业带及农田。

(3)在农田开挖管沟时,严格控制,确保生熟土质分层堆放,管沟回填时按照原土质结构层次回填,对管沟回填土方量欠缺地段,与地方政府协商购买细土,确保管沟回填质量。

(4)在堡坎处管沟内设置灰土截水墙,防止水从管线底部窜出,造成水土流失。

(5)施工过程中,尽量控制作业带,减少地表破坏,充分保留农田。

(6)控制交通工具及设备在作业带内行驶时间,禁止与作业无关驾驶。

(7)对沟渠和水渠不提前破坏,避免渠水冲刷农田造成表层土流失。

(8)管沟回填按规范回填、压实,达到自然地坪300mm后压密实,回填耕作土,保证不出现塌陷。

(9)管线用地上地土壤在作业结束后应进行疏松。2、河流穿越施工

(1)在河流穿越处,充分利用当地地形,修筑施工便道,减少机械设备对河道两岸边坡的破坏,以防水土流失。

(2)施工前对河道内原有排水沟、洪水沟进行修整改造,加大排水泄洪能力。同时修筑导流渠及挡水坝。

(3)桥涵施工时,要选择河流的枯水期进行施工作业,要最大限度的优化施工作业程序,以最短时间完成桥涵、回填等作业过程。

(4)施工作业要保护河流两侧的植物,同时要避免对河流、水渠堤坝造成损害。

(5)管道的回填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管线损坏而造成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6)管沟回填后剩余的土石方及时用设备清理推平,保持了河道的平坦顺直,避免了排洪受阻洪水冲击两岸及危害管线安全现象的发生。

(7)必要时修建临时水工保护工程。

(8)严格执行水工保护标准,进行水工保护工作。

十一、实施保证措施

1、加强组织和领导,自始至终加强对施工人员水保意识的教育与管理,各部门、各级人员齐抓共管,做到“安排主体工程,不忘安排水土保持任务:实施具体施工,不忘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检查验收工程,不忘水土保持内容;总结讲评工作,不忘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

2、高度负责,精心组织,自始至终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与主体工程同等重要的建设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议常抓,齐抓共管。经常对水土保持工程进度、质量实施检查验收,发现质量问题坚决限期改正,严把检查验收关。

3、加强施工队伍技术交底与培训,以确保水土保持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完成。4、注重实施,讲求实效,在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中,着眼和注重实施,从按图纸、按设计要求、按技术规范组织施工抓起,一点一滴讲认真,扎扎实实求实效。

5、加强方案实施监督检查,杜绝为了方便施工或降低造价成本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忽视水土保持质量的现象,严肃查处敷衍塘塞、应付了事等做法,杜绝豆腐渣工程。

6、加强与当地村民沟通,征求意见,互相约束,真正使水土保持工作深入民心,达到安全永续利用,造福民众,荫及子孙的目的。

十二、注意事项

1、耕作地的扫线,合理安排扫线时间,以减小农民可收获农作物的损失。2、通过水渠、冲沟及其它自然排水信道的施工便道和作业带,埋设过水涵管,使水能顺利通过,以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用水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3、线路扫线严格控制在征地范围内,并尽量缩小作业带。

4、开挖管沟作业中,挖出的土方尽可能堆在管沟一侧,且距沟边不少于,堆积高度不易超够2m。

5、开挖管沟时,将表层耕植土与下层土分别堆放,以便在恢复地貌时,不使原可耕地受到破坏。6、沟开挖的堆土放在施工占地内堆土侧,以免造成对农作物、植被、树木的破坏。7、布管的人员和车辆,要在施工作业带内行走或行驶,以免对施工作业带外的植被、树木、耕作物等造成破坏。

8、耕作地的回填,先填生土,后填耕作熟土,以保证地貌恢复质量,便于耕种。9、回填应分层夯实,以免日久地表沉陷。

10、对坡度较大的管沟进行回填,要先修筑挡土墙,再回填土,以免回填土自然滑落和受外力作用(如水、风等)造成水土流失。

11、回填若需另外取土,应选择管沟附近、对环境影响不大的地方取土,并取得土地管理部门的同意。

12、回填应尽量恢复原来的地形,使表面能正常排水。

13、试压用水只能在经过批准的地方排放,并开挖排水沟或采取砌筑保护,防止对植被打冲刷和破坏。

精华水土保持监测实施计划 篇二

[精华]水土保持监测实施计划

工程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监测资质单位)××××(编制日期)责 任 表

×××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编写 校核 审查 核定 批准 编 制 单 位 编 制 日 期

目 录 1前言。1 1.1任务由来及方案编制情况。1 1.2监测目的。1 1.3监测原则。1 1.4方案编制依据。2 2工程概况。3 1.1项目区概况。3 2.2工程概况。3 2.3施工分区布置。3 2.4工程占地。3 2.5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及数量。3 2.6移民搬迁及安置。3 2.7水土流失量预测与评价。4 2.8水土保持防治设计。5 3监测范围及内容。6 3.1监测范围。6 3.2监测内容。6 4监测方法。8 4.1气象水文监测。8 4.2水土流失因子的监测 9 4.3水土流失状况的监测。11 4.4水土保持设施效果的监测。14 5监测站点的布设 14 5.1水土流失因子监测布点。15 5.2水土流失状况监测布点。16 5.3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的布点16 5.4监测点(断面)的的布点。16 6监测计划及工作安排。17 6.1监测计划。17 6.2监测工作安排。17 7设施设备及人员组织。19 7.1设备设施。19 7.2监测人员组成与分工。20 8成果提交。21 附表目录 附图目录 1前言

1.1任务由来及方案编制情况 1.2监测目的按照有关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法规及技术规范,在开发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和运行期间,需对建设项目防治责任区的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测。其目的是:(1)可及时掌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状况,评价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和工程区域生态环境的的实际影响;(2)了解工程项目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运行状况、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实施效果及合理性;(3)为提高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工作及防治效果提供技术依据和补充措施的设计依据;(4)服务于工程的安全生产建设、运行和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5)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和科学研究积累基础资料。1.3监测原则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和项目建设水土流失的特点,本次保持监测工作布置和安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应按临时站点设置原则。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枢纽工程施工期间,以及施工结束后的植被恢复期。由于电站的大规模施工活动已基本结束,因此水土保持监测的时段主要是工程施工后期和工程完工后的植被恢复期,同时对工程措施防治效果进行监测;(2)典型性原则。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布设密度和监测项目的控制面积,应根据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面积确定,结合新增水土流失预测结果,选择典型场所进行监测站点的布设和监测工作,重点地段应重点监测。由于建设所产生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施工区,水土流失重点地段为弃渣场、料场、施工公路、加工管理区等地点,故将监测站点主要布设在这些地段,其它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采取宏观调查,了解其变化

情况;(3)可操作性原则。水土流失监测站点主要布设在工程建设对原地貌及植被破坏较严重,容易产生弃土、弃渣而且可能造成较大水土流失的地区。工程建设期间,在工程建设区及直接影响区建立适当的监测点,以能有效、完整的监测两个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危害及防治措施的效果为原则。运行期间,在工程建设期监测点的基础上,在挡水坝两侧增加监测点,以能反映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原则;(4)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观测方法、观测时段、观测周期、观测频次、观测设施等应根据项目可能导致和产生的水土流失情况确定。本次水土保持监测的成果,报上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5)水土保持监测应有相对固定的观测设施,并做到地面观测与调查监测相结合;(6)此外,由于工程保持方案编制工作完成于工程施工建设期,并且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始于工程建设基本完工以后,因此,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必须考虑实际情况,要体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按照新开工建设项目来做。

1.4方案编制依据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1995年5月30日水利部第5号令);(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2000年1月31日水利部第12号令);(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2002年l0月22日水利部第16号令);(4)《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部);(5)《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6)《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7)《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87);(8)《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GB/T15772—1995);(1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1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12)《防洪标准》(GB5020l—94);(1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技术标准》(SL44—93,水利部)(14)《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1995);(1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85);(16)云南省云政发[1999]5l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17)《云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云南水利厅、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2000年8月);(18)《×××工程性研究报告》(×××年×××月);(19)《×××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年×××月);(20)《×××水土保持监测任务书》(×××年×××月).2工程概况 1.1项目区概况 2.2工程概况 2.3施工分区布置 2.3.1土料场(分述基本情况)2.3.2石料场(分述基本情况)2.3.3存弃渣场(分述基本情况)2.3.4场内外公路(分述基本情况)2.4工程占地

2.5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及数量 2.6移民搬迁及安置 2.7水土流失量预测与评价

2.8水土保持防治设计 2.8.1防治目标

根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项目特点和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居甫渡水电站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要实现的总体目标是在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区范围内,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管理措施,有效控制因工程建设而导致的新增水土流失,并在此基础上治理工程区域原有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具体防治目标如下:(1)扰动土地治理率:;(2)水土流失治理度:;(3)水土流失控制量:;(4)拦渣率:;(5)植被恢复系数:;(6)林草覆盖率:。2.8.2防治分区及布局 防治分区 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2.8.3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工程量

区内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包括两部分,即工程治理措施和植物治理措施。工程治理措施主要针对渣场,采取拦渣、护坡和排水工程措施。对施工区各类用地,根据其立地条件,采取植物治理措施。根据对工程施工区的调查分析,需对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设计以下水土保持措施:(1)存弃渣场、料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2)施工公路

(3)工程管理区、临时占地区(4)主体工程永久占地区水土保持措施(5)施工期临时水土保持措施(6)移民安置区水土保持措施 2.8.4防治措施实施进度 基本原则 实施进度

水土保持实施进度计划详见表3-3。3监测范围及内容

根据《×××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中制定的水土流失监测计划和《×××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任务书》要求,并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和水土保持监测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了×××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范围、内容、方法、时段、频率和站点布设等。3.1监测范围

×××工程水土保持监测范围按照水利部审查批准的《×××工程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确定,即工程项目建设区(包括水库淹没)、直接影响区,22总面积为×××hm。其中,工程施工区占地总面积为×××hm,直接影响区(不含移

2民安置区)面积为×××hm。工程水土流失重点地段为弃渣场、料场、施工公路等地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详见表1。

3.2监测内容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要求和《×××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报告书》确定的水土保持监测内容,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本次水土保持监测通过设立典型观测断面、观测站点、观测基准(标准地)等定点地面观测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居甫渡水电站工程建设区进行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量和水土保持效益的监测。以定点监测为主,定点监测的内容有面蚀、沟蚀等项目,通过布设雨量站、水土流失观测小区、标准地等措施,用以分析掌握各项目分区水土流失状况、林木生长状况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宏观调查监测的内容主要有施工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设施的运行情况以及水土保护措施的生态环境效益,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居甫渡水电站施工期的存弃渣场、土石料场、大型开挖破坏面、场区内外公路以及绿化美化区和运行期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等是本次监测的重点。监测因子主要为:对地貌、植被的扰动范围和扰动强度及扰动时段;复核各施工区段所产生的弃渣量;监测弃渣流失量;监测水土保持措施完好率及防治的效果。对于与侵蚀相关的气象因子,如降雨量、降雨强度、水位、径流量、泥沙含量、风向、风速等不单独监测,可参照当地气象水文监测资料。

本次监测的主要内容具体为: 1、项目区与水土流失相关的水文气象因子的监测(1)降雨量、降雨强度;(2)气温、风、水位、流量、泥沙量等,不单独监测,可参照当地气象监测资料。

2、项目区水土流失因子的监测

(1)地形、地貌、植被的扰动面积、扰动强度的变化;(2)复核建设项目占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3)复核项目挖方、填方数量、面积和各施工阶段产生的存弃渣量及堆放面积;(4)项目区林草覆盖度。3、水土流失状况的监测

(1)弃土、弃渣场坡面的水土流失面积、流失量及程度的变化情况;(2)土、石料场坡面的水土流失面积、流失量及程度的变化情况;(3)水土流失对周边和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及其趋势。4、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监测

(1)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数量和质量;(2)林草的生长发育情况(树高、乔木胸径、乔灌冠幅)、成活率、保存率、抗性及植被覆盖率;(3)工程防护措施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4)各种已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的防治拦效益(渣保土效果)监测,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量、提高拦渣率、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等。

4监测方法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应有相对固定的观测设施,监测采取定位观测和实地调查相结合。

4.1气象水文监测

(1)降雨量、降雨强度的监测,以收集工程区内或临近区域已知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数据为主,也可建立简易气象站,采用自计雨量计、标准雨筒实时观测。简易气象观测装置安装布局见图4-1;(2)水位、流量、泥沙量等,以收集工程或临近区域观测资料数据为主;(3)气温(采用专用温度计)、风速(采用专用风速仪)、湿度(采用干湿球法)等,不单独监测,参照当地气象监测资料。

围栏围栏铁丝网标准百叶窗200cm空隙水泥桩围栏 10cm 150cm500cm 标准雨量桶标准雨量桶 土壤 埋深 100cm300cm 自计雨量桶自计雨量桶 100cm围栏水泥桩12cm横截面 200cm300cm300cm200cm12cm 图4-1 简易气象站布局与典型设计图 4.2水土流失因子的监测

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因子采用SL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中7.4规定的方法。

(1)地形、地貌、植被的扰动面积、扰动强度的变化

采用实地勘测、线路调查、地形测量等方法,结合GIS和GPS技术的应用,对地形、地貌、植被的扰动变化进行监测。

(2)复核建设项目占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

采用查阅设计文件资料,利用高精度GPS和GIS技术,沿扰动边际进行跟踪作业,结合实地情况调查、地形测量分析,进行对比核实,计算场地占用土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

(3)复核项目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和各施工阶段产生的弃土、弃石、弃渣量及堆放面积

采用查阅设计文件资料,利用高精度GPS和GIS技术,沿扰动边际进行跟踪作业,结合实地情况调查、地形测量分析,进行对比核实,计算项目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和各施工阶段产生的弃土、弃石、弃渣量及堆放面积。人工开挖与填方边坡坡度、存弃渣体高度等采用地形测量法。

(4)项目区林草覆盖度 采用抽样统计和调查、测量等方法,并结合GIS和GPS技术的应用进行监测,即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分别确定调查地样方,并进行观测和计算。

项目区林草覆盖度利用高精度GPS定位,结合GIS分析技术,采用抽样调查和测量等方法进行监测。即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确定调查地样方,先现场量测、计算种盖度(或郁闭度),再计算出场地的林草覆盖度。具体方法为:(1)林地郁闭度的监测采用树冠投影法。在典型地块内选定20m×20m的标准地,用皮尺将标准地划分为5m×5m的方格,测量每株立木在方格中的位置,用皮尺和罗盘测定每株树冠东西、南北方向的投影长度,再按实际形状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例尺勾绘出树冠投影,在图上求出林冠投影面积和标准地面积,即可计算林地郁闭度。

(2)灌木盖度的监测采用线段法。用测绳或皮尺在所选定样方灌木上方水平拉过,垂直观察灌丛在测绳上的投影长度,并用卷尺测量。灌木总投影长度与测绳或样方总长度之比,即为灌木盖度。用此法在样方不同位置取三条线段求取平均值,即为样方灌木盖度。

(3)草地盖度的监测采用针刺法。用所选定样方内,选取2m×2m的小样方,测绳每20cm处用细针(φ=2mm)做标记,顺次在小样方内的上、下、左、右间隔20cm的点上,从草的上方垂直插下,针与草相接触即算有,不接触则算无。针与草相接触点数占总点数的比值,即为草地盖度。用此法在样方内不同位置取三个小样方求取平均值,即为样方草地的盖度。

(4)林地的郁闭度或灌草地的盖度计算公式为: D=f/f de 式中:D——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2f——样方面积,m;d 2f——样方内树冠(或草冠)的垂直投影面积,m。e(5)项目建设区内各种类型场地的林草植被覆盖度(C)计算公式为: C=f/F 式中:C——林木(或灌草)植被的覆盖度,%;2F——类型区总面积,km;2f——类型区内林地(或灌草地)的垂直投影面积,km。

本次纳入计算的林地(或草地)面积,其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取大于20%。

2m。本次监测采用样方规格乔木林为60m×20m,灌木林为10m×10m,草地为2m×的GPS定位和GIS技术,具有对监测对象的位置、边界准确定位的高精度特性,可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结合对地形图件和施工图件的综合分析,提取建设项目占地面积、地表位置及变化情况的数据信息准确可靠。4.3水土流失状况的监测

水土流失状况的监测包括存弃渣场、土石料场及其它人工挖填方坡面的水土流失面积、流失量、程度的变化情况(包括坡面水土流失、重力侵蚀等)及对周边和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及其趋势,应在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水土流失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报告书预测的重点流失区的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获得现状监测资料,并进行各次监测成果的对比分析,以及与原预测成果的对比。×××工程建设区水土流失量采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中7.3.3和7.3.4规定的方法。

(1)水蚀量监测 工程建设区扰动地表、弃渣等施工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数量,以及变化情况,可通过典型调查、小区观测法、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法,以及简易坡面量测法等地面观测方法进行监测。本次坡面水蚀量监测主要采用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法或简易坡面量测法进行监测。

1)简易水土 流失观测场法:主 要适用于弃渣场等 分散堆积场地及边

图4-2 水土流失简易观测场示意图 坡。布设样地规格 为5m×20m。将直

径0.5—1cm、长50—100cm的钢钎,在选定的坡面样方小区按照1m×5m的间距分纵横方向共计20支钢钎垂直打入地下,使钢钎钉帽与坡面齐平,并在钉帽上涂上油漆,编写编号(图4-2)。以后,在每次暴雨后和汛期结束,观测钉帽距地面的高度,以此计算土壤侵蚀厚度和总的水土流失数量。计算公式为: A=ZS/1000cosθ

3式中:A——土壤侵蚀数量(m);Z——侵蚀厚度(mm);2S——水平投影面积(m);

θ——斜坡坡度。2)简易坡面量测法:主要 适用于公路边坡土质开挖面、图4-3 水土流失简易坡面量测场示意图

土或土石混合或粒径较小的石砾堆等坡面的水土流失量的测定。在选定的坡面,量测坡面形成初的坡度、坡长、坡面组成物质、容重等,并记录造成侵蚀沟的次降雨。在每次降雨或多次降雨后,量测侵蚀沟的体积,得出沟蚀量,并通过沟蚀占水蚀的比例(50%,70%),计算水土流失量(图4-3)。当观测坡面能保存一年以上时,应量测至少一年的流失量。

(2)重力侵蚀状况监测

对于重力侵蚀状况,采用SL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中7.3.6规定的方法。在汛期开始、每次暴雨过后和汛期终了,按照类型(崩塌、滑塌、泻溜),调查发生重力侵蚀的次数、地点、原因、面积、总的土方量及洪水冲走的土方量,以及每次暴雨后冲沟的泥石流发生情况、运动特征及固体搬运物质等。

可采用排桩法监测滑坡。在大坝左坝肩下游发育表层滑坡H,潜在威胁电站的安1 全。为了及时了解该滑坡及类似滑坡的发育机制及变形情况,为电站的安全提供及时的预警预报,可建设滑坡监测点。观测采用排桩法,从滑坡后缘稳定岩体开始,沿可能出现的滑坡变形最明显的轴向等距离布设一系列排桩。各桩间距为10m,埋深0.5—0.8m。按汛期每周一次、非汛期每月一次,量测各桩之间的距离(包括相临排桩地表直线间距、相临排桩桩端直线间距)。两两排桩间距采用皮尺读取,多个排桩间距用水准仪测量。根据下式可计算位移量,其中: 位移: L = L – L ikij+1ij 水平位移: X = L cos ikiki 垂直位移: Y = L sin ikiki 式中,i = 1, 2, 3, …12,表示桩数;j = 1, 2, 3, …m, m 表示测次;k = j = 1, 2, 3, …m-1, m 表示测次;L表示第j次测量时第i桩与第i +1桩之间的斜坡距离ik(m);L表示 第k次测量与第k +1次测量之间,第i桩与第i +1桩之间的ik 距离之差;表示第i桩与第i +1桩之间的斜坡坡度(º)。i 根据定期量测数据,可用于研究和判断滑坡的变形规模、机制及发展趋势。(3)土壤性质指标量测

涉及的土壤性质指标(容重、含水量、抗蚀性等)观测方法采用土壤理化分析手册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规定的标准方法。

4.4水土保持设施效果的监测

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数量,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实地调查核实;水土保持措施的质量,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对于工程防治措施,主要调查其稳定性、完好程度、质量和运行状况,按照SL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中7.4.3规定的方法,并参照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GB/T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的规定;植物措施主要调查其林草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长发育情况(林木的树高、胸径、冠幅)、抗冻性及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采用SL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中6.5.1~6.5.4和7.4.4规定的方法,参照SD239—87中第6.5.2条规定的方法。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和核算的方法进行。

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土效益按照GB/T15774-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进行;拦渣效益通过量测实际拦渣量进行计算。

5监测站点的布设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中监测点布设原则和选址要求,在实地踏勘的基础,针对×××工程项目区工程特点、施工布置、水土流失的特点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特征,并考虑观测与管理的方便性,本次监测在不同类型区域分别设

置长期和临时观测(监测)站点或断面,在9个区域设置临时观测(监测)站点或 #####断面,包括1弃渣场、2存弃渣场、3弃渣场、4弃渣场、5弃渣场、××石料场、××土料场、工程管理区范围内和1个区域为工程周边不受影响的地区(设1个对照观测地段)。按照监测点计算,简易气象观测站1个,雨量观测站1个,地形地貌及扰动场地变化观测点有8个,林木生长发育情况和植物措施质量监测点10个,林木抗性和林草覆盖度监测点有10个,坡面水土流失量监测断面有10个(其中有1个为对照监测断面),水土保持措施质量和防治效果监测点有10个,共计50个。同时,通过抽样监测这些站点(断面),监测工程建设区水土保持工程的完成及其效益情况,掌握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变化和各种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效益。具体水土流失监测站点布设见布置图(图略)。

2005年5月,各监测站点建立完毕,当年雨季(即2005年5月底)即投入监测使用。

5.1水土流失因子监测布点(1)调查监测 对于项目建设区地形、地貌和植被的扰动变化,建设项目占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主要采取调查的方式进行监测。

监测范围分布在项目建设施工区内各存弃渣场、土石料场、场内施工公路及工程管理区等,也就是除移民安置区和水库淹没区以外的其他所有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设置10个地形、地貌和植被的扰动变化监测点。

(2)地面观测

#####拟在1弃渣场、2弃渣场、3弃渣场、4存弃渣场、5弃渣场等5个存弃渣场实地测量核实弃土、弃石、弃渣量及堆放面积,并在5个存弃渣场、2个土石料场、工程管理范围绿化美化区和场内施工公路设置10个林草覆盖度监测点。

5.2水土流失状况监测布点(1)地面观测

对于工程建设区扰动地表、弃渣等施工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数量,以及变化情况,拟在项目建设区存弃渣场、土石料场和场内施工公路设置9个坡面水土流失量监测断面,重力侵蚀观测不设置监测断面(点)。

为了准确分析坡面水土流失的数量,拟在工程区周边不受影响的,与存弃渣场地表覆盖物、自然条件相似,坡度相同的地方选择1个坡面水土流失数量对照监测断面。

(2)调查监测

工程建设区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以及项目建设对下游和周边地区造成的危害,拟通过对上述9个监测点所在的弃渣场和公路进行路线调查(如果有必要还适当安排测量调查工作)。重力侵蚀观测设调查监测点。

5.3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的布点(1)地面观测

拟在在5个存弃渣场、2个土石料场、工程管理范围绿化美化区和场内施工公路设置设置10个林木生长发育状况监测点和10个林木抗性观测点。(2)调查监测

拟对在5个存弃渣场、2个土石料场和场内施工公路等三个区域抽样调查水土保持设施质量和运行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拦渣坝、拦水坝、挡墙、护面工程、截排水沟和引洪沟等。

5.4监测点(断面)的的布点

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具体要求,在指定的区域(施工场区)根据实地踏勘情况确定。6监测计划及工作安排 6.1监测计划

×××工程大规模的施工建设正在进行,因此本次水土保持监测的时间安排考虑为3.0年,共监测10次。即建设施工期为2.0年,每季监测1次,共监测8次;运行期为1年,每半年监测1次,共监测2次。根据水土保持措施的特性,水土流失量的地面观测工作安排在每年汛期枯水季节一次,汛后一次;植物措施的地面观测安排在每年春季和秋季各一次。调查监测工作除重力侵蚀等应在汛期结束之前进行外,其它项目的调查监测工作原则上安排在枯水季节进行。6.2监测工作安排

本次水土保持监测的范围分区、内容、方法、时段和频次等工作安排,具体见表4-2。

表6-2 ×××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安排表 监测分区 及监测点监测方法 监测时间 监测频次 监测内容(断面)位置

简易气象站观测或施工期、每日一次, 自降雨量、雨强等观测 利用电站资料 运行期 计式雨量计 全 区 复核占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 现场调查、地形测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复核挖填方的数量、占地面积 现场调查、地形测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简易气象站观测或施工期、每日一次, 自降雨量、雨强等观测 主体工程利用电站资料 运行期 计式雨量计 坝基础开水位、径流量 利用电站资料 运行期 每年5、9月 挖两侧 泥沙流失量 利用电站资料 运行期 每年5、9月

地形、地貌及植被扰动变化 现场调查、地形测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存弃渣场 渣体坡度、地高、存弃渣量、堆放面现场调查、地形测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4个弃渣积

损坏水保设施数量和质量 现场调查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场、1个存施工期、坡面水蚀面积、流失量、程度及危害观测小区法、沟槽法 视降雨而定 运行期 调查 弃渣场)坡面重力侵蚀数量、类型、位置、规施工期、现场巡视、调查法 汛期终了一次 模及危害调查 运行期

施工期、已实施水保措施数量和质量 现场调查 每年一次 运行期

工程防护措施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及施工期、汛期前后各一现场巡视、观察法 运行情况 运行期 次

林木生长发育状况等调查 标准地法 运行期 每年5、9月 林草植被覆盖度 标准地法 运行期 每年5月 植被恢复情况(绿化率)标准地法 运行期 每年9月 林木抗性(林木越冬受害)标准地法 运行期 春、夏季

每年5、9、12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观测 现场巡视、调查法 运行期 月 地形、地貌及植被扰动变化 现场调查、地形测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挖方边坡高度、坡度、挖方量、扰动现场调查、地形测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地表面积

损坏水保设施数量和质量 现场调查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施工期、观测小区法、沟槽法 视降雨而定 临时坡面水蚀量 运行期 坡面重力侵蚀数量、类型、位置、规施工期、现场巡视、调查法 汛期终了一次 模及危害调查 运行期

土石料场 施工期、已实施水保措施数量和质量 现场调查 每年一次 运行期 工程防护措施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及施工期、汛期前后各一现场巡视、观察法 运行情况 运行期 次

林木生长发育状况等调查 标准地法 运行期 每年5、9月 林草植被覆盖度 标准地法 运行期 每年5月 植被恢复情况(绿化率)标准地法 运行期 每年9月

每年5、9、12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观测 现场巡视、调查法 运行期 月 地形、地貌及植被扰动变化 现场调查、地形测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工程管理占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 现场调查、地形测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已实施水保措施数量和质量 现场调查 运行期 每年一次 区(施工场工程防护措施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及汛期前后各一现场巡视、观察法 运行期(营)地、业运行情况 次

主营地、各林木生长发育状况等调查 标准地法 运行期 每年5、9月 林草植被覆盖度 标准地法 运行期 每年5月 类仓库)范

植被恢复情况(绿化率)标准地法 运行期 每年9月 围绿化美林木抗性(林木越冬受害)标准地法 运行期 每年2月 化区 每年5、9、12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观测 现场巡视、调查法 运行期 月

地形、地貌及植被扰动变化 现场调查、地形测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场内施工

损坏水保设施数量和质量 现场调查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公路(干支 线及临时施工期、坡面水蚀面积、流失量、程度及危害观测小区法、沟槽法 视降雨而定 公路)运行期 调查 坡面重力侵蚀数量、类型、位置、规施工期、现场巡视、调查法 汛期终了一次 模及危害调查 运行期

施工期、已实施水保措施数量和质量 现场调查 每年一次 运行期

工程防护措施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及施工期、汛期前后各一现场巡视、观察法 运行情况 运行期 次

林木生长发育状况等调查 标准地法 运行期 每年5、9月

每年5、9、12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观测 现场巡视、调查法 运行期 月 注:1、施工期监测时限为2.0年~运行期监测时限为1年, 2、坡面水蚀量在每年每次大暴雨和汛期终了后各监测一次, 3、林木生长发育状况等包括林木的植被类型、育苗方法、种植方式,含株间距、行间距、坑深,、苗木规格和林木的树高、胸径,乔木,、冠幅,灌草,、保存率和成活率等。造林成活率在造林当年秋季调查监测1次~造林保存率在每年5月调查监测1次~林木的树高、胸径,乔木,、冠幅,灌草,在每年9月调查监测1次。林木抗性在每年春季初调查监测1次。

7设施设备及人员组织 7.1设备设施

本水土保持监测方案实施需要配备的监测设施和设备详见表5-1。

表5-1 ×××工程水土保持监测设施和设备一览表 序号 设施和设备 型 号 单位 数量 备 注 一 设 施简易观测小区(场)个 10 包括截(排)水沟、沉沙池和集流槽 2 简易气象站 个 1 场地平整、防护围栏及安装

钢钎、皮尺、卷尺、卡用于观测侵蚀量及沉降变化,植3 套 2 尺、罗盘等 被生长情况及其它测量 4 用品柜 个 2 试剂、物品、资料贮存 5 实验室改造 个 1 操作台、隔墙、水电安装等 二 设 备 1 自计式雨量计 套 3 用于简易气象站建设 2 标准雨量筒 套 3 用于简易气象站建设 3 百叶箱 套 1 含温度计、湿度计 4 风向-风速仪 套 1 便携式 5 气象速测系统 套 1 便携式,5要素 6 三级水准仪 SD3型 套 1 测多标桩间距水位计 套 2 便携式 8 三角堰修建 套 2 用于库区河水流量测定 9 梯形堰修建 套 2 用于库区河水流量测定 10 土壤水分仪 套 1 测4个深度 11 泥沙浊度仪 套 1 泥沙快速测定 12 精密天平AG-204型 套 1 1/10000g 13 烘 箱 101A-2II型 套 1 带鼓风

用于监测点、场地及现象点的定14 手持式GPS GPSIV型 台 1 位和量测 15 数码照相机 台 1 用于监测现象的图片记录 16 计算机 台 2 用于文字,图表处理和计算 17 制图软件 MapGIS 套 1 用于图件的绘制和数据处理 18 制图软件 AutoCAD 套 1 用于图件的绘制和数据处理

样品分析用品、玻璃器皿、化学19 易耗品 试剂、分析纯、打印纸、等 用于各种设备安装补助材料、小20 幅材及配套设备 五金构件及易损配件补充 7.2监测人员组成与分工 本项目监测工作由×××承担,具体人员和分工见表5-2。

表5-2 ×××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人员安排和组织分工 姓 名 性别 职称、职务 专 业 监测工作分工 黄 兵 女 副教授 环境工程 负责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薛传东 男 副教授/博士 地质工程 负责水土流失状况监测 钟德明 男 高工 水工设计 负责工程防护设施监测 李荣华 男 工程师 负责植物恢复措施监测 植物工程

李保珠 男 讲师/博士 GIS技术 负责数据处理和制图 骆少勇 男 硕士 参加水土流失状况监测 工程地质

施 春 女 讲师/硕士 计算机技术 参加数据处理和制图 魏海霞 女 硕 士 区域规划 负责图件资料的综合整理

8成果提交 ×××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分3.0年共10次完成。每次监测结束后,需对监测结果和原始调查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做出简要评价,编写监测分析报告,及时报送业主与当地水土保持主管部门。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业主与当地水土保持主管部门,进行水土保持补救措施。每年年末,进行一次资料整理及归档,编制年度监测报告,内容包括监测时间、地点、监测项目和方法、监测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水土流失防治的建议等,并报送业主、工程建设单位、当地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和上级水土保持监测管理机构备案。

全部监测工作结束后,根据各阶段的监测情况,综合分析整理成果,编制提交《骆少勇水土保持监测总报告》。

注:本格式只供参考~其中附图表只是说明应有的项目形式不固定。

附表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调查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地面损坏和原地现地土壤侵蚀 地地地形地面组挖深或堆坡向周边植植被恢土壤侵水土流失坡长压占面面坡面坡强度[t/(扰动点 块 部位 成物质 置高度/m(º)(m)被状况 复状况 蚀类型 危害情况 22积(m度(º)度(º)km)?a)] 类型

调查人: 填表人: 核查人: 填写日期: 年 月 日

附表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综合调查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土地植被或覆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 图斑图斑坡度生长地貌海拔利用基岩类型 土壤类型 作物种盖 面积强度(m)编号(º)状况 类型 数量 规格 质量 22部位(m)类型 类 度 [t/(km?a)] 调查人: 填表人: 核查人: 填写日期: 年 月 日

附表3 开发建设项目重力侵蚀调查表(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编制)位置 诱因 形成条件 侵发(大)暴雨 地形地貌 危害人XY生发生蚀原现场为其地质水文物质土地及防平面图 剖面图 坡坡植被坐坐时类部坡坡规模 雨量历时类治 地 活它 向 构造 地质 组成 利用 长状况 标 标 间 /mm /h 型 位 度 度 动 /m /º 型 /º /º

调查人: 填表人: 核查人: 填写日期: 年 月 日

附表4 雨量站逐日降水量观测表(《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L239-87)日分界: 时 仪器类型: 观测年份: 年(mm)月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日 日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降 水 量 降 水 量 降水日数 降水日数 最大日量 最大日量

降 水 量 降水日数 最大日降水量 月 日

一次最大量 mm,历时 时 分 月 日 年 统 计 初霜 月 日(年 月 日)终霜 月 日

初雪 月 日(年 月 日)终雪 月 日 附 注

附表5 雨量站降水量摘录表(《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L239-87)观测年份: 年 单位:mm 一次降水量 一次降水量 降水降水降水降水月 日 时 分 月 日 时 分 次数 量 次数 量 mm 历时 历时 mm 1 31 2 32 3 33 4 34 5 35 6 36 7 37 8 38 9 39 10 40 11 41 12 42 13 43 14 44 15 45 16 46 17 47 18 48 19 49 20 50 21 51 22 52 23 53 24 54 25 55 26 56 27 57 28 58 29 59 30 60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篇三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一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生产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包括建设项目名称、位置、建设性质、总投资等主要技术经济内容。重点介绍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生产组织与施工工艺,突出选址(选线)、施工场地布置、取料、弃渣、土地扰动、挖填土(石)方及其流向等方面的情况。附开发建设项目工程总体布局图。

2、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生态环境概况

1)自然概况重点介绍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址、气候气象、水文、植被、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等。

地形地貌主要介绍所在地的地貌类型区、地形地势、沟壑、地震情况,以及代表性地形的特坡度、坡长、坡形(凹形、凸形、直线型、阶段性等)。

地质(工程地质概况)主要包括岩性以及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地震烈度等。

气候气象介绍项目区所属气候类型区及其特点,以及降水、温度、风力、日照、蒸发以及灾害性气候等。着重介绍设置在项目区内、或距离项目区最近、或与项目区相近的气象站多年主要气象参数统计特征值(应列表说明)。

水文介绍项目区所属水系(应从所属的7大流域内或内陆河直至最低一级支流),最低一级河流的基本技术参数(如流经项目区或相关行政区的长度、面积以及径流、泥沙)等,以及主要提(取)水品、排(泻)水口的位置及其相关的技术参数。植物介绍项目区所属植物类型区,以及主要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类型、主要林草种类的名称、生长状况、总体覆盖(或郁闭度)等。

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介绍地面组成物质的种类,以及主要土壤类型及其质地和土壤层厚度等。地面组成物质应从项目区总体上和水土保防止责任范围各个分区两个层面上介绍。

(从项目总体上,应根据地面组成物质中土、石、沙三者所占地面积的比例,说明石质、土质或土石质(划分标准见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的附录A)。从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的分区层面上,应分别说明土壤、裸岩、明沙的面积状况。

(土壤介绍,应按照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分区说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范围、面积、土层厚度、质地,或进一步按照各个分区的坡沟位置说明相关参数。

2)社会经济概况主要介绍项目所在(经)县(区)的人口、人均收入、人均耕地和产业结构等情况。

3)生态环境概况主要介绍项目区绿化情况,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

2、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

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预测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工程征占地(行政隶属、性质和利用类型)、防治目标、措施布局、主要工程量和实施进度安排等。附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示意图 二水土保持监测布局

1、监测目标与任务

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项目实际情况,确定的监测的目标和任务。由于开发建设项目的类型、主体工程建设阶段不同、所处水土流失类型区和水土保持“三区”不同、所属行政区等不同,不同的开发建设项目具有不同的治理要求。因此,监测目标和任务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2、监测范围及分区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规定,结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析确定监测范围及其分区。

3、监测重点及监测布局

根据确定的监测范围及其分区,分析确定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监测的重点地段和重点对象,提出监测点布局。

监测点可以根据监测目的、指标的不同、分为观测样点和调查样点。观测样点要有设施设备的配置设计,调查样点要求设立标志,根据监测指标采用相应的监测仪器或设备进行量测以获取数据。

不同类别开发建设项目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主要为: 矿业开采工程:露天采矿的排土(石)场和铁路,以及专用线铁路和公路,集中排水区下游。交通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破坏面和土石料临时转运场,集中排水区下游和施工道路。

电力工程:电厂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临时堆土场、施工道路和火力发电厂运行初期贮灰场。

冶炼工程: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和运行期添加料场、尾矿(渣)场,施工和生产道路。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面、排水泄洪区下游、施工期临时堆土(渣)场。

建筑及城镇建设:施工中的地面开挖、弃土(渣)和土(石)料的临时堆放地。其他工程:施工或运行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工作面。

4、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

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计划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确定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一般情况,监测时段包括开工之前、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1、监测内容

根据工程项目的生产组织和施工工艺特点,分析确定项目开工之前、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的主要监测内容。(1)开工之前

主要对监测范围的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与质量、水土流失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掌握项目建设前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背景状况。

主要采用现场观测、测试和资料分析等方法进行监测,范围涉及项目的全部防止责任区。(2)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间

主要是对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监测,包括工程扰动土地面积、降水、大风、水土流失(类型、形式、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以及水土流失灾害等,监测评估项目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动态。

主要采用现场巡视监测、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是随时对施工组织和工艺提供建议,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3)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

主要是对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其效益等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排导工程、降水蓄渗工程、临时护坡工程、植被建设、防风固沙工程等措施的数量、质量。同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确定工程项目是否达到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防止目标。2 监测指标与控制节点

依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结合个监测分区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每项监测内容的具体监测指标。

针对每个监测指标,分析确定监测的方法、频次、必须的设施设备和数据记录格式。对于重点地段和重点对象,同时确定监测指标数据记录表、观测数据精度和数据分析方法等。列表说明每个监测点的监测设施设备配置。对于设施复杂、需要安放设备的监测点,应进行设计,说明设施的规格尺寸、结构、施工布设要求,明确设备的规格、型号、安装位置及操作、维护程序。四预期成果及形式

1、数据记录

对数据记录成册。如果数据较多,又不能在监测报告中全部列出时,可以单独成册,作为报告的附件。

对于水土流失危害,应附专项调查报告。

2、重点监测图

重要弃土(渣)场要提供千分之一地形图

3、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包括《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表》,《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监测季度报告表,工程建设期间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内报送,同时提供大型或重要位置弃土(渣)场的照片等影像资料;因降雨、大风或人为原因发生严重水土流失及危害事件,于事件发生后1周内报告有关情况。

监测总结报告,包括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重点部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土壤流失量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结论等章节。

4、附件)附图

图件包括项目区地理位置图、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图、监测点布设图、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置图、监测设施典型设计图。

2)附件

包括检测技术服务合同和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函。五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体系

1、监测人员组成明确主持和参加监测的人员及其职称、专业和分工。

2、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分析提出野外观测、图像图形编制、数据整(汇)编、结果分析等环节的工作制度,包括数据等级与审查、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档管理和成果审核等。

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监理 篇四

1.水土保持监测定义

水土保持监测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保持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地面监测、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种信息获取和处理手段,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是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治理工作的基础。

2.水土保持监测目的(1)为建设单位提供方案实施信息,以便加强管理。

(2)验证防治措施布设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防治措施体系,促进防治措施到位,提高防治效果。

(3)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执法、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提供依据。(4)为同类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和布设防治措施体系提供借鉴资料。(5)为研究不同类型项目的水土流失规律、防治技术提供基础。(6)及时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隐患,以便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监测内容

3.1 监测内容

水土保持监测应在建设前、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完好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查、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项目建设区监测应包括项目区土壤侵蚀背景值的监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因子监测、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变化调查、项目区水土流失动态状况监测(包括危害性监测)、水土保持防治实施效果监测以及水土流失6项防治目标监测等几个方面。监测到的成果能够充分反映本建设项目在生产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

3.1.1 项目区水土流失因子监测及水土保持生态调查

(1)针对影响项目区土壤侵蚀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以及气候因子等自然因素在建设前后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关键地貌部位的坡度坡长地形的变化情况;土壤的侵蚀特性(如表层土厚度、质地与机械组成、抗蚀性等),汛期降雨、大风日期等气象参数。

(2)针对工程扰动土地面积情况进行调查,并跟踪监测扰动地表面积变化情况;

(3)针对各建设区域内填方数量、挖填面积变化情况,运移变化情况,体积形态与面积变化情况分别进行调查;

(4)针对工程建设区内林草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等进行调查。

3.1.2 水土流失动态状况监测

主要包括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内水土流失面积、分布、流失量和水土流失强度变化情况监测,此外还包括对项目周围土地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监测。

3.1.3 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效果监测

根据六项控制目标的要求,本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效果监测内容如下:(1)扰动土地及治理情况

根据设计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分析,采取测量的方法,统计项目建设区内土地扰动面积和程度、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分别计算各区的扰动土地整治率。

(2)水保设施实施及保留情况

采取调查测量的方法,统计项目建设区内水土保持临时及永久设施面积,以及项目建设区扰动后治理面积情况。

(3)施工期间拦渣量

主要在施工期间进行监测,监测各区的临时堆土场地。调查内容包括工程填方数量,取土量、堆放高度,根据调查、观测及统计分析,计算出各临时堆土堆放点的流失量,弃渣量去除流失量即为拦渣量,再推算各堆土区的拦渣率。

(4)植被可绿化面积和实际绿化面积监测

采用抽样调查法对已实施的水土保持植物设施情况进行标准地样方法或样线法测定。经过测量统计,计算林草植被恢复率。

(5)林草植被恢复情况监测

根据统计已设施的植物措施面积,并调查项目施工后的实际用地面积,计算林草植被覆盖度。监测方法

扰动土地面积、水土保持指定实施情况等内容以实地测量为主。结合实际,可以布设监测样区、测钎监测点等,开展水土流失量的监测。

监测方法采取调查和定点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水土流失量和拦渣保土量等指标进行定点、定位观测;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危害,环境状况,水土保持设施运行情况,林草措施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等采用调查法进行监测。

4.1 定点观测监测

主要针对水土流失量的变化、水土流失程度变化和拦渣保土量等指标进行定点、定位的地面观测。在监测点,根据监测内容及要求布设监测小区,定时观测和

典型采样相结合,获取数据。用观测结果与同类型区平均流失量及允许流失量分析比较来验证水土保持工程布局及设计的合理性.在运行过程中做必要的补充。

在固定点位分别布设简易观测场,水蚀监测采用简易坡面量测法与沟槽实地调查法和径流小区,对各类边坡所形成的侵蚀沟进行量测、统计等;风蚀监测采用测钎法或集沙仪收集扬沙法进行量测、统计等。

采用简易坡面量测法进行水蚀监测,选择各监测小区内不同坡度的锥型临时堆土场,在汛期前将直径0.5~1cm,长50~100cm的钢测钎,根据坡面面积,按相距1m×1m分上中下、左中右纵横各3排(共9根)沿坡面垂直方向打入坡面,钉帽与坡面齐平,并在钉帽上涂上红漆,编号登记入册。每次暴雨后和汛期终了以及时段末,观测钉帽出露地面的高度,计算土壤侵蚀深度和土壤侵蚀量。

新堆放的土堆应考虑沉降产生的影响,在平坦地段设置对照观测或应用沉降率计算沉降高度,若竹钎不与土体同时沉降,则观测值应减去沉降高度为实际侵蚀厚度。

坡面量测法重点监测边坡的水蚀量测,量测坡面形成初期的坡度、坡长、地面组成物质、容重等,典型场次降雨或多降雨后侵蚀沟的体积。得出沟蚀量并通过沟蚀占水蚀的比例计算出流失量。具体是在监测重点地段对一定面积内(实测样方面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为100m2)的侵蚀沟数量、深度、长度进行量算,同时测量坡面的坡度,根据经验一般面蚀侵蚀量是沟蚀侵蚀量的30%,将小区沟蚀量加上面蚀量从而求得边坡的土壤水蚀量。

4.2 调查监测

主要针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危害,环境状况,水土保持设施运行情况,林草措施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等采用调查法进行监测。

对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变化情况、建设项目占用土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情况、项目挖方、填方数量,弃渣数量及堆放面积等项目的监测,实地调查结合设计资料分析的方法进行;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洪涝灾害、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水土流失危害的评价采用实地调查结合实地量测等方法进行。对防治措施的数量和质量、林草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及各项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等项目监测采用样方调查结合量测计算的方法进行。

4.3 其它项目监测

主要针〖〗对防护措施的效果及稳定性进行监测。采取实地定点测量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按相关规定进行测算:扰动土地面积及再利用情况、减少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先面积治理情况、拦渣率、林草措施的覆盖度等效益通过调查监测法进行。

5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5.1 防治责任范围监测

5.1.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工程的总体布局及其项目特点,防治责任范围主要为项目建设区。项目建设区分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两部分,永久占地在项目建设前就已经确定,并经国土部门按权限批准,该部分监测主要是对永久征地围地认真核查,监测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有无超越红线开发的情况及各阶段永久占地范围的变化;临时占地面积也会随着工程的进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该部分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是否超越范围使用临时占地及临时占地面积变化情况。

5.1.2 建设期扰动土地面积

扰动土地是指开发建设项目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挖损、占压、堆弃用地,均以垂直投影面积计算。主要采用无人机遥测、实地量测、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确定扰动边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时段各分区扰动土地面积。

5.2 取料监测结果

分别详述设计取料情况,取料场位置、占地面积及取料量监测结果,取料对比分析,弃渣监测结果及土石方流向情况监测结果。

1.水土保持监理定义

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企业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承担其项目管理工作,并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进度、质量、投资)监控和管理的专业化服务活动。

2.监理工作方法

工程水土保持监理主要按照资料检查核查的方式进行,核查内容主要包括: ⑴ 核查现场记录:认真、完整核查施工现场记录,包括人员、设备和材料、天气、施工环境以及施工中出线的各种情况。

⑵ 核查发布的文件:核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通知、指示、批复、签认等文件,核实施工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⑶ 核查主体工程监理过程:查阅监理工程师对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的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的施工检查、验收资料。检查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对发现施工质量问题的现场指令及改正情况。

⑷ 核查材料报验资料:核查施工单位对进场材料的检测,对实验室检测人员的资质、年检情况、仪器设备的校验情况以及拟定的检测程序和方法进行审核;核查施工单位进行试样检测时,实施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并对结果确认。

同时,对于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水土保持现场调查

对施工的工程措施数量进行现场勘测丈量,对植物措施面积、数量利用手持GPS测量。对工程质量利用现场观察、测量、查阅施工资料等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对工程进度采用查阅各分部工程的开工报告、施工方案、验收报告、竣工报告等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3监理内容

3.1 工程措施施监理内容

⑴ 检测施工过程中土地整治工程与坑凹回填工程布局、规模与方法; ⑵ 调查统计场地整治利用方向、工程措施布设的数量、规模尺寸和质量; ⑶ 调查统计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地表引水工程、地下引水工程的布设、规模尺寸与材料;

⑷ 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评定。

3.2 植物措施监理内容

在种草工程在施工中对照设计,逐片观察,分清荒地或退耕地长期种草与草地轮作中的短期种草,按设计图斑分别做记载,认证数量。统计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工程量,进行检验评定。

3.3 临时措施监理内容

⑴ 检测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区临时措施的拦挡形式、规模和防洪标准;

⑵ 统计排水沟(渠)、暗涵(洞)、临时土(石)方挖沟的标准、规模和特征尺寸;

⑶ 覆盖用土工布、塑料布、草、树枝的数量、规模和质量。

3.4 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综合评价

评估项目建设单位是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认真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是否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完成的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是否合理并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4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情况 4.1 质量控制工作

⑴ 事前控制

监理工程师首先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力量进行审查。其次,监理工程师严格控制设备、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监理工程师严格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方案、方法和工艺进行控制,重点是审核其组织体系特别是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施工现场总体布置是否合理、主要技术措施针对性、有效性如何、施工方案是否科学,施工方法是否合理等。

监理工程师审查与控制施工作业的辅助技术环境(水、电、路、照明、防护、交叉作业等)、质量管理环境(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等)

及自然环境(防洪、防高温、渗水等)。通过以上方面的事先控制,为确保施工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⑵ 事中控制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每个分部工程或单元工程的施工工序及特点,监理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控制,严格执行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强化管理、从严控制,将事中控制作为主要控制段加以实施。

每道工序、单元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先由施工单位“三检”合格后,报工程师进行复核,工程师现场复核配料单、原材料质量和检测报告等情况,符合要求后方允许其进行下一步施工。对不合格的石材坚决予以清退出场,对质量不合格的部位指令施工单位予以返工。绿化主要控制其种子质量,对不合格的种子坚决予以清退出场,对质量不合格的部位指令施工单位予以返工。

在水土保持工程施工过程中,每周召开一次监理例会,重点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安排。经过监理工程师认真监督,严格控制质量点,承包人按照监理工程师指令和要求认真落实。工程建设质量基本符合设计要求达到有关标准。

⑶ 事后控制

对于浆砌石砌筑工程而言,事后控制重点检查其浆砌石勾缝质量、养护,指令施工单位认真查找工程质量缺陷,确保工程质量。经过监理工程师的认真检查与督促,各项工程质量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对于绿化工程而言,事后控制主要控制管护和补植。

4.2 质量检验及评定

根据《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的质量等级分为“合格”和“优良”两个等级。

⑴ 工程质量检验

① 施工单位首先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自检。未经施工单位自检或自检不合格、自检资料不完善的分部工程,监理工程师予以拒绝检验。

② 对完工后需覆盖的隐蔽工程,经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由监理工程师复核,报业主核定,合格后才容许覆盖。

⑵ 工程质量评定

分部工程质量由施工单位自评,监理工程师复核,报建设单位核定:单位工程质量由施工单位自评,监理单位复核,建设单位审核、报质量监督机构核定。

分部工程质量评定,合格标准为:①单元工程质量全部合格;②中间产品质量及原材料质量全部合格。优良标准为:①单元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其中有50%以上达到优良,主要单元工程、重要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的单元工程质量优良,且未发生过质量事故;②中间产品质量全部合格。

单位工程质量评定,合格标准为:①分部工程质量全部合格;②中间产品质量及原材料质量全部合格;③外观得分率达到70%以上;④施工质量检验资料基本齐全。优良标准为:①分部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其中有50%以上达到优良,主要分部工程质量优良,且未发生过重大质量事故;②中间产品质量全部合格;③外观得分率达到85%以上;④施工质量检验资料齐全。

4.3 总体质量评价

工程监理严格控制水泥、砂、石、种子等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了实测实量检验,原材料使用合格率达到规范要求。经过参建各方友好

协作,共同努力,最终工程外观规整,防护工作稳定,排水工程通畅,植树种草生长正常,各单位工程质量合格。水土保持工程进度情况

采用动态进度控制监理方法,对施工单位的资源投入状态、资源过程利用状态和资源使用后与目标值的比较状态三方面进行控制。

根据工程的规模、质量标准、工序复杂程度、施工的现场条件、施工队伍的条件,对进度计划进行全面分析,审查施工工序安排是否符合要求,进度安排是否满足合同工期要求,审查进度计划合理可行后签署意见批准实施。

监理工程师随时跟踪检查现场施工进度,监督施工单位按批准的进度计划施工。要求建设单位及时核实工程完成的数量、质量,做好下步的进度安排。督促承建单位按批准的进度施工,做好监理日志,并结合工地例会做好汇报记录,收集各种有关进度资料,对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差别做出具体全面分析,分析造成进度拖延对后续工作的影响、分析造成进度拖延的原因,要求施工单位采取纠偏措施,加快进度。并分别对投资控制工作,投资完成情况及投资控制综合评价进行简述监理结论

最后对该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是否达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相关要求,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与建议。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提纲 篇五

生产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提纲细化)

根据水利部文件:水保[2009]187号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提纲细化)

一、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生产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包括建设项目名称、位置、建设性质、总投资等主要技术经济内容。

重点介绍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生产组织与施工工艺,突出选址(选线)、施工场地布置、取料、弃渣、土地扰动、挖填土(石)方及其流向等方面的情况。

附开发建设项目工程总体布局图。

2、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生态环境概况

1)自然概况重点介绍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等。

地形地貌主要介绍所在地的地貌类型区、地形地势、沟壑、地震情况,以及代表性地形的坡度、坡长、坡形(凸形、凹形、直线形、阶段形等)。

地质(工程地质状况)主要包括岩性以及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地震烈度等。

气候气象介绍项目区所属气候类型区及其特点,以及降水、温度、风力、温度、日照、蒸发以及灾害性气候等。着重介绍设置在项目区内、或距离项目区最近、或与项目区相似的气象站多年主要气象参数统计特征值(应列表说明)。

水文介绍项目区所属水系(应从所属的7大流域或内陆河直至最底一级支流),最底一级河流的基本技术参数(如流经项目区或相关行政区的长度、面积以及径流、泥沙等),以及主要提(取)水品、排(泻)

务。

由于开发建设项目的类型、主体工程建设阶段不同、所处水土流失类型区和水土保持“三区”不同、所属行政区等不同,不同的开发建设项目具有不同的治理要求。因此,监测目标和任务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2、监测范围及分区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规定,结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析确定监测范围及其分区。

3、监测重点及监测布局

根据确定的监测范围及其分区,分析确定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监测的重点地段和重点对象,提出监测点布局。

监测点可以根据监测目的、指标的不同,分为观测样点和调查样点。观测样点要有设施设备的配置设计,调查样点要求设立标志,根据监测指标采用相应监测仪器或设备进行量测以获取数据。不同类别开发建设项目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主要为:

矿业开采工程:露天采矿的排土(石)场和铁路,以及专用线铁路和公路,集中排水区下游。

交通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破坏面和土石料临时转运场,集中排水区下游和施工道路。电力工程:电厂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临时堆土场、施工道路和火力发电厂运行初期贮灰场。

冶炼工程: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和运行期添加料场、尾矿(渣)场,施工和生产道路。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面、排水泄洪区下游、施工期临时堆土(渣)场。

建筑及城镇建设:施工中的地面开挖、弃土(渣)和土(石)料的临时堆放地。

其它工程:施工或运行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工作面。

4、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

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计划和水土保持工程的要求,确定监测时段及工作进度。一般情况下,监测时段包括开工之前、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1、监测内容

根据工程项目的生产组织和施工工艺特点,分析确定项目开工之前、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的主要监测内容。(1)开工之前

主要是对监测范围的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与质量、水土流失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掌握项目建设前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背景状况。

主要采用现场观测、测试和资料分析等方法进行监测,范围涉及项目的全部防治责任区。

(2)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间

主要是对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监测,包括工程扰动土地面积、降水、大风、水土流失(类型、形式、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以及水土流失灾害等,监测评估项目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动态。

主要采用现场巡视监测、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是随时对施

监测季度报告表,工程建设期间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内报送,同时提供大型或重要位置弃土(渣)场的照片等影像资料;因降雨、大风或人为原因发生严重水土流失及危害事件的,于事件发生后1周内报告有关情况。

监测总结报告,包括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重点部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土壤流失量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结论等章节。

4、附件

1)附图

图件包括项目区地理位置图、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图、监测点布设图、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置图、监测设施典型设计图。

照片主要是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期间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动态照片。2)附件

包括监测技术服务合同和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函。

五、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体系

1、监测人员组成明确主持和参加监测的人员及其职称、专业和分工。

2、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分析提出野外观测、图像图形编制、数据整(汇)编、结果分析等环节的工作制度,包括数据登记与审查、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档管理和成果审核等。

水土保持实施方案 篇六

目 录

一、编制依据。二、编制依据。三、编制原则。2 四、编制范围。2 五、工作组织机构与职责。4 六、项目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4 七、防治范围及内容。5 八、临时设施建设工程保持措施。6 九、施工保护控制措施 6 十、关键作业保护方案 8 十一、实施保证措施。9 十二、水土保持一般规定。9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实施方案

前言

本项目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7918”布局方案中的第17横--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也是广东省“九纵五横两环”高速公路网规划主骨架中“一横”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的建设,对完善广东省干线公路网布局,优化沿线干线公路网布局,构筑粤北公路网主骨架,沟通广东省东西向的交通,促进广东省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具体特别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依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与主体工程相结合按照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防治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目的是控制和减免因公路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同时,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对于防治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项目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编制依据

1、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施工合同文件; 2、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招、投标合同文件; 3、国家、行业其它相关标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公司同类工程施工经验。

二、编制原则

1、遵循招标文件的原则。严格按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方案。

2、遵循设计文件的原则。在编制方案时,认真阅读核对所获得的设计文件资料,严格按设计资料编制方案。

3、遵循国家、地方政府、业主对工程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的要求,以预防为主,坚持“谁施工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兼顾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4、坚持“三同时”原则,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同时投产使用。5、结合本标段水土保持现状,因地制宜、预防为主、因害设防、防治结合。以耕植土、水渠保护、地貌恢复、弃渣处理为主,采取有效的防护、治理措施。6、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充分重视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的人为地貌损坏及废弃物。

7、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借鉴忠武管线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有效控制和防治工程建设中的新增水土流失和原有自然水土流失。

三、编制范围

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里程桩号:K91+910~K100+040)的主体工程及防护排水工程。

四、工程概况

1、主要工程简介

龙川至怀集高速公路TJ12标位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路线起讫桩号k91+910~k100+040,全长8.13km。

(1)路基部分

整体式路基宽26.0m,分离式路基宽度13.0m。本合同段内填方边坡大于20m的高填方路基共有12处,有挖方高边坡12段,最大填方高度37.5m,最大挖方高度61.2m。本项目范围内土石方挖方326.35万m3,填方251.89万m3。

(2)桥涵部分

标段沿线大桥3座,中桥1座,匝道桥1座。下部结构主要为柱式墩、桩基础;上部结构为预制小箱梁,共计249片,其中25m预应力小箱梁33片,30m预应力小箱梁216片。

(3)隧道部分

标段内隧道一座,总长902m(折合双幅),隧道为分离式隧道,线间距为22m~42m,其中左线隧道长度为903m,最大埋深103m,其中Ⅴ级围岩549m,Ⅳ级围岩340m,;右线隧道长度为901m,最大埋深为96m,其中Ⅴ级围岩577m,Ⅳ级围岩300m,左右线隧道洞门均采用端墙式洞门,纵坡均为0.78/1600。

隧道开挖Ⅴa级围岩段采用CD法,Ⅴc级围岩采用留核心土法,Ⅳ级围岩采用正台阶法开挖。2、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行车速度:主线 100km/h;互通匝道 40 km/h、60km/h; 设计荷载:公路-I级;

标准横断面:整体式桥梁宽度25.5m,分离式桥梁宽度12.5m(单幅),路基宽度26m; 隧道主洞建筑限界:

净宽:0.75+0.75+2×3.75+1.0+1.0=11m;净高5.0米;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0.05g;

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其余桥涵路基为1/100; 3、水文与气象

(1)水文

区内陆地水系属于东江水系,地表水发育,沿线常年流水溪沟较多,沿沟系坡脚,在不同的侵蚀基准面常有基岩裂隙水以泉水形式排出。连平县内河流都是以雨水补给为主的雨源型河流,比降大,落差集中。地下水类型分为第四系松散岩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平原区第四系冲积砂层的孔隙中,基岩裂隙水广泛赋存于基岩的风化裂隙中。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地下水位受降水影响较明显。

(2)气象

项目位于广东省北部,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常年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植被丰富,水域发达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9℃~20℃,最高气温达35℃~39℃(八月份),最低气温为-3.3℃~-5.4℃(一、二)月份。雨量丰富,年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全年降雨量为1410.4~2126.6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空气湿度大,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5%,阴雨天较多。风季长,风力比较弱,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季多北风及西北风,夏秋季多东南风。风力平均2-3级,最大可达6-7级,偶可达8-9级。4、工程地质

土体工程地质按类分为人工填土岩性组、沉积土岩性组和风化土岩性组,岩体工程地质类型由碎屑岩性组和碳酸岩岩性组组成。

沿线主要不良地质主要是浅层滑坡、小规模崩塌及岩溶等。

五、工作组织机构与职责

1、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施春来 副组长:蒋东磊 组 员:李莲花 柳小垒 张天勇 张 琦 田勇超 游兵营 周 磊 蒋方国 2、职责

(1)、组长负责水土保持的总体工作部署。

(2)、副组长负责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以及与地方水力部门的联系。

(3)、组员负责组织《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工作,加强对施工人员水保意识的教育与管理,增强施工水保意识,全方位的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的全面落实。

六、项目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1、项目区水土流失成因分析(1)形成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

①、降雨和降雨形成的径流 ②、山区易产生水土流失(2)形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①、乱砍滥伐,破坏植被,造成植被减少,地标裸露,引发水土流失 ②、乱取滥采乱弃土,都会造成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危害(1)水土流失的特点

①、水土流失呈线状分布,且区域面积较大 ②、区域内受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共同作用 ③、植被破坏呈线状,增加了植被恢复的难度 ④、土方量大,存在人为水土流失隐患 ⑤、水土流失重点在施工建设期(2)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变薄,地理衰退,可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土地资源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旱灾害频繁,加剧了人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制约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若不实施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本项目建设水土流失将直接危害公路沿线的河道、农田、鱼塘等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危害沿线居民和主体工程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项目建设区水土保持现状的总体评价

由于当地政府对水保生态环境的重视,采取大力种树植草、封禁等行政手段。我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轻微。但由于公路沿线经济发展迅速,众多的开发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土,石料等,因此在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中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加强管理,争取完成以下目标:

①、杜绝耕植土与深层土混扰现象,耕植土回复率达到90%以上;

②、水土流失事件为零;

③、河道阻塞事件为零;

④、弃渣得到妥善处理和有效利用;

⑤、项目区及周边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七、防治范围及内容

1、施工作业带。征地范围作业区域内,工程建设期扰动原地貌、破坏地表土壤和植被的面积,包括开挖管沟、施工道路、损坏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农田、水田、水渠、树木等。

2、施工道路和临时修建施工便道。在施工道路和临时修建施工便道修筑时将破坏原地貌和水土保持设施。

3、工程弃渣。工程建设中的弃土弃渣量及可能产生的流失量,包括管沟开挖回填剩余的弃土弃石、穿越产生的弃土弃石、施工便道及作业带的弃土弃渣及其占地。

4、施工营地。主要指管道堆放地、材料库、车辆停放场、生活营地等施工临时占地和其他工程占地等。

5、直接影响区。主要指施工作业带、施工便道以外对周遍环境带来影响的范围,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和水土流失危害。

八、临时设施建设工程保持措施

1、进行临时设施建设测量时,在能安全行走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践踏、砍伐农作物和较小的植被、草丛、低矮灌木。

2、修筑临时设施施工便道时,在保证安全的前题下,尽可能减小宽度和弯曲度以减小占地和侵蚀。不得随意修筑临时设施便道。

3、修筑临时设施施工便道需要伐树时,尽可能不要伤及树根,便于树木重新萌芽生长。

4、拌合设备及钢筋加工设备进场安装时,应行驶在临时设施施工便道内,严禁超出作业带行驶,以避免对农作物和较小的植被、草丛、低矮灌木的破坏。

5、临时设施施工车辆进入施工现场按指定的便道行驶,严禁另外就近开便道破坏植被。

6、临时设施施工过程中,人员、车辆及施工设备进出的道路要利用已有的公路、机耕道、小路或沿以前车辙行驶,以减小对植被、农作物、地貌的破坏。

九、施工保护控制措施

1、耕植土保护控制措施

(1)在管线拉运、布管、焊接过程中,车辆、设备尽可能减少对表层土的碾压,要在原车辙上行驶。

(2)在扫线和挖沟的过程中,耕植土的挖掘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堆放在一起。

(3)耕植土和底层土在开挖过程中必须分开堆放、不得混扰直至回填。

(4)耕植土堆放的位置不应阻碍设备通行或者别的活动。

(5)耕植土堆最大高度不应超过两米,以减少侵蚀。

(6)必要时,将耕植土用袋装起来,或在其表面用覆盖物覆盖,避免风的侵蚀。

(7)必要时用树桩和石板围起来,而且做好标记。

(8)在回填过程中,耕植土和非耕植土不能相混,必须按原来的土层进行分层回填,耕植土必须放在地表,并且要达到它原有的深度。

(9)严禁将表层土作为细土进行管沟底细土层的敷垫。

(10)在回填与恢复期间,耕植土应均匀、紧密地展布在扰乱的地面上。2、水沟(渠)保护控制措施

(1)对小型排水沟渠,通过时先在水渠两侧填土并超过水渠面,压实后铺钢板或管排。

(2)对中型排水沟渠,在施工通过前制作管排,通过时预先在水渠内敷设钢管或水泥管,再填土,上面铺设管排,车辆、设备从管排上通过。(3)每次修复水沟渠,都要做好防止水对水渠土的冲刷。

(4)临时修复的水渠两侧要夯实加固,防止灌溉水冲开水渠进入作业带。

(5)管沟开挖挖出的土要放置在水沟渠两侧,开挖完后,及时跟进焊接作业,如焊接不能及时跟进,为保证农田灌溉,应加引水管或进行临时恢复。

(6)对直接通过破坏的水渠,每道工序施工通过后,要及时进行临时疏通恢复。

(7)对不能立即恢复的水渠,要修建临时引水渠,保证农田,维护农民利益。3、弃土处理保护控制措施

(1)弃土、弃渣要拉运出作业带,并征得当地管理部门和土地使用者的同意。

(2)未得到当地管理部门和土地使用者的同意前,弃渣不可堆放在作业带之外的表层土之上。

(3)弃渣堆放点的选择必须征得当地管理部门的认可。

(4)在有经营许可的垃圾掩埋场处理多余弃渣。

(5)弃渣安置后要进行稳固压实,避免在受到风蚀或水蚀后,在处理现场之外的地方引起不良的后果。

(6)一旦扰动土壤,应建立临时防腐蚀防沉积的措施。4、地貌恢复保护控制措施

(1)恢复好施工区域的所有自然排水道。

(2)为防止水土流失,修筑相应的护坡堡坎。

(3)废弃临时修筑的人行、车行通路应恢复原状,如土地主人要保留道路供自己使用,应向其说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4)清除施工作业所留下的废弃物(如废弃的管道短截、架设的临时电气线路、过水管、便桥等)。

(5)将排水沟渠恢复原来的形状。填平、压实污水坑。

(6)按当地政府的环保要求进行土地恢复,并接受其监督。

(7)在河流穿越处,恢复原有的河道梯度和外形,按照要求做好水工保护。

(8)陡坡和沟渠的管沟回填后,作业带应尽量重新平整大体上接近原来的地形。

(9)管沟回填时,多余生土外运,选择适当地点存放,管沟回填后,熟土层应高出原地面足够高度(300mm),以使自然沉降后,表面与原地表相平。

十、关键作业保护方案

1、农田施工

(1)明确标示出作业带。

(2)在穿过农田排水沟渠等时,利用钢管或水泥涵管,或在作业带两侧修筑临时土坝,防止水流入作业带及农田。

(3)在农田开挖管沟时,严格控制,确保生熟土质分层堆放,管沟回填时按照原土质结构层次回填,对管沟回填土方量欠缺地段,与地方政府协商购买细土,确保管沟回填质量。

(4)在堡坎处管沟内设置灰土截水墙,防止水从管线底部窜出,造成水土流失。

(5)施工过程中,尽量控制作业带,减少地表破坏,充分保留农田。

(6)控制交通工具及设备在作业带内行驶时间,禁止与作业无关驾驶。

(7)对沟渠和水渠不提前破坏,避免渠水冲刷农田造成表层土流失。

(8)管沟回填按规范回填、压实,达到自然地坪300mm后压密实,回填耕作土,保证不出现塌陷。

(9)管线用地上地土壤在作业结束后应进行疏松。2、河流穿越施工

(1)在河流穿越处,充分利用当地地形,修筑施工便道,减少机械设备对河道两岸边坡的破坏,以防水土流失。

(2)施工前对河道内原有排水沟、洪水沟进行修整改造,加大排水泄洪能力。同时修筑导流渠及挡水坝。

(3)桥涵施工时,要选择河流的枯水期进行施工作业,要最大限度的优化施工作业程序,以最短时间完成桥涵、回填等作业过程。

(4)施工作业要保护河流两侧的植物,同时要避免对河流、水渠堤坝造成损害。

(5)管道的回填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管线损坏而造成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6)管沟回填后剩余的土石方及时用设备清理推平,保持了河道的平坦顺直,避免了排洪受阻洪水冲击两岸及危害管线安全现象的发生。

(7)必要时修建临时水工保护工程。(8)严格执行水工保护标准,进行水工保护工作。

十一、实施保证措施

1、加强组织和领导,自始至终加强对施工人员水保意识的教育与管理,各部门、各级人员齐抓共管,做到“安排主体工程,不忘安排水土保持任务:实施具体施工,不忘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检查验收工程,不忘水土保持内容;总结讲评工作,不忘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

2、高度负责,精心组织,自始至终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与主体工程同等重要的建设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议常抓,齐抓共管。经常对水土保持工程进度、质量实施检查验收,发现质量问题坚决限期改正,严把检查验收关。

3、加强施工队伍技术交底与培训,以确保水土保持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完成。4、注重实施,讲求实效,在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中,着眼和注重实施,从按图纸、按设计要求、按技术规范组织施工抓起,一点一滴讲认真,扎扎实实求实效。

5、加强方案实施监督检查,杜绝为了方便施工或降低造价成本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忽视水土保持质量的现象,严肃查处敷衍塘塞、应付了事等做法,杜绝豆腐渣工程。

6、加强与当地村民沟通,征求意见,互相约束,真正使水土保持工作深入民心,达到安全永续利用,造福民众,荫及子孙的目的。

十二、注意事项

1、耕作地的扫线,合理安排扫线时间,以减小农民可收获农作物的损失。2、通过水渠、冲沟及其它自然排水信道的施工便道和作业带,埋设过水涵管,使水能顺利通过,以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用水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3、线路扫线严格控制在征地范围内,并尽量缩小作业带。

4、开挖管沟作业中,挖出的土方尽可能堆在管沟一侧,且距沟边不少于0.5m,堆积高度不易超够2m。

5、开挖管沟时,将表层耕植土与下层土分别堆放,以便在恢复地貌时,不使原可耕地受到破坏。

6、沟开挖的堆土放在施工占地内堆土侧,以免造成对农作物、植被、树木的破坏。7、布管的人员和车辆,要在施工作业带内行走或行驶,以免对施工作业带外的植被、树木、耕作物等造成破坏。8、耕作地的回填,先填生土,后填耕作熟土,以保证地貌恢复质量,便于耕种。9、回填应分层夯实,以免日久地表沉陷。

10、对坡度较大的管沟进行回填,要先修筑挡土墙,再回填土,以免回填土自然滑落和受外力作用(如水、风等)造成水土流失。

11、回填若需另外取土,应选择管沟附近、对环境影响不大的地方取土,并取得土地管理部门的同意。

12、回填应尽量恢复原来的地形,使表面能正常排水。

13、试压用水只能在经过批准的地方排放,并开挖排水沟或采取砌筑保护,防止对植被打冲刷和破坏。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9v8g88.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