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多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多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多篇

【第1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解我省高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16号文)的精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的意见,江苏省关工委、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在省教育厅有关方面协同配合下,组织开展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研。全省确定南京大学等25所高校参与调研,这些学校既有部属高校也有省属高校,既有综合性的本科院校,也有专业性的高职专科院校,高校驻地覆盖全省各地,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参与调研的高校关工委在学校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动员和组织本校离退休老同志,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在此基础上,我们召开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座谈会,听取调研情况汇报,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现将这项专题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看是好的,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进取,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不怕困难,善于合作,体现了较好的心理素质。但同时也看到,当代大学生,随着生源的独生子女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复杂多元变化,以及学生家庭成长背景、地域贫富的巨大差异和现代媒体的负面效应等因素影响,从中学门迈向大学门的青年学生面临着比过去时代大学生更多的现实问题,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因心理疾病导致休学、退学。在对大学生的各个年级段的分析中,几乎都发现有部分群体存在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的心理异常问题。据各校心理普查和日常心理咨询记录提供的资料,心理异常学生检出的比例,虽然差异很大,但平均达到5-7%,有些学校高达14%以上,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我省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异常和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同学中呈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发展性心理问题为主,障碍性心理问题次之。发展性问题以学习问题、适应问题、人际关系、贫富差距导致的心理问题及恋爱与性心理、挫折应对、毕业择业心理等问题为主;障碍性问题则以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成瘾(含网络成瘾)、物质依赖、性偏好障碍等神经症、心境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心理障碍为主。由于各个年级大学生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发展任务不同,各个年级大学生所显现的心理问题也各不相同。综合分析各校所提供的情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抗挫折能力差,引发压力难以适应症

现在校园里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代学生从小家庭娇惯,生活条件优越,被称之为“在蜜罐里”泡大的新生一代,家长花重金租房陪儿女读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就从客观上养成了这一代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下降,“郁闷”一词成了他们的常用语。与过去艰苦年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上有较大落差,造成在遇到竞选班干部落选、奖学金没评上、学习压力大等问题时,都会使一些学生烦躁易怒、自卑苦闷。此外,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由于大学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教师的授课方式常常会使许多学生不能认同。大学汇集了各地中学尖子,许多学子会因学业成绩不再显赫而产生自卑、焦虑和不适感觉,若迟迟不能调整,长期压抑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患。而目前有些学校对学生战胜挫折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也使这种状况的扭转迟缓。某大学一学生,来自苏北农村,中学的尖子生、三好生,性格内向,来上学的费用都是父母向乡亲们借来的,来校后学习适应能力差,成绩不理想,看到别的同学在外打工,执意想挣钱还债,种种压力逐渐使刚进校意气风发的他变得很郁闷、焦虑、烦躁,这些不良情绪积压爆发,情绪失常,导致狂躁症,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休学两年。

(二)、失恋等情绪困扰,诱发冲动控制障碍症

现在大学里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中年级学生就开始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然而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比较低,失恋问题突出。失恋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往往很大,不良情绪酿成的事件比较多。失恋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引发各种的心理问题,轻者荒废学业,重者引发校园极端事件。某高校曾发生一起因“三角恋爱”引发的凶杀事件。一女生因不能容忍另一女生接近其恋爱的男生,在某日中午趁该女生在宿舍熟睡时,用事先准备好的菜刀连砍十几刀致其重伤。强烈的嫉妒心使这女生丧失理智,成为一名杀人犯。有些院校中,由于相

关心理知识的缺乏,婚前性行为引发的身心伤害也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此外,网络成瘾也是大学生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不少学生陷入网瘾,失去自控能力,轻者通宵熬夜,生活无规律,影响健康;重者导致学业荒废,精神恍惚,不能自拔。部分男生还开始出现离不开烟酒等物质依赖,成为各种各样的“瘾君子”。

(三)、个性偏执、情绪敏感,易诱发孤独、失落症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在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自信偏执,易于冲动,随心所欲。这种特殊环境形成的个性造成人际交往能力差,少数学生因个性、价值观的差异等因素迟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群体而产生孤独感;交朋友特别是交异性朋友中喜怒哀乐的不成熟处理、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偏差导致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失落,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某校二级学院一名女生,个性偏执,心情孤傲,交一男朋友,一年后遭拒绝,情绪受挫,寝食难安,心理封锁,听不进任何规劝,终于悬梁自尽。

(四)、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引发烦恼、自卑症

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社会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富二代”、“官二代”等社会热议的问题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影响。来自贫困地区或家庭经济状况不如意的学生,与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学生彼此的认同度有较大差距,容易导致情绪波动、价值观的动摇改变,并加剧同学间的矛盾。对于贫困生来说,“富二代”的一掷千金很可能是一个刺激,并由此引发情绪反应或者人际矛盾。而有的“富二代”学生由于对贫困学生缺乏同情心,也可能会在朝夕相处中伤害到贫困生的自尊,引发人际纠纷,导致贫困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和加剧。

(五)、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引发焦虑、恐惧症

当前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市场经济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大背景下,青年群体面临着较重的生存压力、就业压力。不少毕业班学生有“就业综合症”,主要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急躁、心神不宁,以及达不到期望后的意志消沉和情绪低落。大学生一般就职期望值偏高,向往大城市,不甘心回小县城,同学间也必然会作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比较;加之,存在一些社会不正之风使学生看到录用人才的不公正,会使他们产生愤怒、不安、无奈、孤独等负面情绪。如果临近毕业而学校对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关爱忽视,将使这方面问题难以化解。

上述在现阶段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改善,将会影响一些学生一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否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有效的心理辅导,得以排解心理困扰,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近几年,我省高校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抓住关键环节,创新途径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许多高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机制,做到了思路清晰,要求具体,特色鲜明,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我省高校正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局部心理健康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工作模式上实现从重视个案心理疾患的治疗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转变,在教育方式上实现从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向综合的实践教育的转变。,省教育厅建立了5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基地,辐射与带动周边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6月,我省启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的遴选资助建设工作,遴选出16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省级示范中心予以重点建设。 11月,省教育厅成立了“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指导、评估、咨询和服务。

一是建立健全三级组织网络。建立高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组织。各高校都落实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每个班级或系科中有一名学生作为班级的心理委员(或称心理保健委员、心理气象员等),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实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全校,覆盖全体本专科学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预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是组织领导机制。绝大多数高校成立了以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牵头,学生处、团委、宣传部、校医院、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事项,对重大问题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细则,指导日常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三是经费保障机制。参与调研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均能做到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全校每年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各高校之间差距较大,数额从2万到40万元不等,生均从1.5元至15元不等,其中三分之一高校能达到省教育厅提出的生均标准。参与调研的高校都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需要。许多高校还设有预约室、接待室、测量室、宣泄室、放松治疗室、生物反馈室、沙盘治疗室、观察室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高校均开设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南通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已经率先以必修课的形式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还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颇受学生欢迎。

(二)重视发挥专兼职队伍和“五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各高校均有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有的高校除专职教师外,各院系具备资质的辅导员老师全面参与,还吸收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士的资源,积极发挥关工委“五老”的作用,整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资源,提升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各高校至少配备有1名本科学历以上的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博士、硕士学位或具备较长的执业年限。4月,南通大学关工委建起了“谈心屋”,成为离退休老同志与大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交流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窗口。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省关工委、中国关工委以及全国和省各大媒体先后推广,报道了南通大学的经验,我省各高校关工委纷纷陆续建起了“谈心屋”。以“谈心屋”为桥梁,将高校离退休老同志的积极作用发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使心理健康教育多了一支队伍和力量。老同志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和政治优势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不拘形式的心理疏导和心灵抚慰,解读他们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难题,通过心理咨询、访谈、对话或座谈等形式,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吸取先进人物的人生经验,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研究

我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社科、教育部以及省社科、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研项目,5个省级基地均建立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吸引了广大高校专兼职教师申报。我省高校在贫困生心理关注、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长。

(四)拓展工作时空,积极开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

大多数高校在个别咨询为学生服务方面,积极拓展时空,充分考虑学生接受咨询的及时性和便捷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保障学生能及时方便快捷地寻求个别咨询。许多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建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宣传网站,并不断更新,发挥网络及时沟通的优势,通过论坛、专业教师博客等方式,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接受心理咨询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讯和周到的咨询服务。苏州大学的4个校区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周开放时间达18个半天,并由原先在教学区域的设置转向进驻学生宿舍,让学生充分享受心理咨询服务的便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中心咨询室每周的开放时间计40余小时,包括晚上和周末时段。江苏大学的心理咨询室分布在各个方便学生的区域。扬州大学开通“扬州大学心情驿站”博客、“扬老师qq在线心理咨询”。中国矿业大学组织建立了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兼职教师为指导、大学生心理资助中心网络小组为主体的网络建设队伍,及时回复学生留言,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互动性功能。

三、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势头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稳步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各高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平衡,部分高校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大,支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费投入不足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据本次调研,我省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严重不足,最少的高校平均年生均经费仅1.5元,而较为充裕的高校年生均经费已达到15元,相差10倍。参与调研的学校有三分之二没有达到本科院校年生均不低于15元,高职高专院校年生均不低于10元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覆盖本专科生,还要覆盖研究生,而且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研显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受到重视,体现在专业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严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零开设。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又一共性问题。本次调研发现,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较多,如江苏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有5-6人,但有不少高校仅有1-2人,师生比仅为1:9000-1。xx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规定“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 xx年5月6日,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定岗、定编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工作人员与全日制在校学生比例不低于1:3000-4000”。我省不少高校还没有达到此最低标准。一些高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但缺乏专业资格。各校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待遇、职称和培训方面各有各的情况,如职称,有的归口管理,有的归属思政,有的挂靠教师,很多并无明确,以致这支队伍人员思想不够稳定。

(三)高校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还不够规范、科学、有效,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尚未形成各界共识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比例虽然很小,但是影响很大,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如何规范、科学、有效完善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共性课题。另一方面,个别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发生以后,媒体在予以关注并报道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尺度和方式,以尽可能的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也是需要有关方面重视研究的课题。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动求助意识普遍薄弱

由于受多种因素包括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主动求助意识普遍薄弱。虽然全省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设讲座、选修课、活动体系建设、校内小报、宣传小册、广播网络等各种载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和咨询知识,个别心理咨询室设置由原来在校园僻静一角进驻学生生活社区,通过拓展时空,开辟网络新阵地等手段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专职、专业、专心”服务学生的做法,基础工作比较到位,但由于受“怕被别人觉得心理有问题”、“心理问题不是大问题”等想法的影响或由于相关心理学科普知识的缺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接受度仍有限,在遇到心理问题后的求助意识普遍薄弱。有的学生饱受心理问题困扰却无察觉,或者意识不到是心理问题;有的对心理健康的相对性、连续性、可逆性、动态性认识有误区;有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甚至抱有一定的偏见。

四、对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要进一步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大投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建议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卫生厅、团省委等多个职能部门进一步协同配合,切实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xx年2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xx年5月6日,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我省所有高校应积极贯彻落实上述文件,使全省高校都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各高校主要领导要定期听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题汇报,部署工作任务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有高校都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建设,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工作部门、宣传部门、人事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后勤保障部门、校医院等单位,以及学校关工委负责人为成员,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健全相关制度,领导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门机构,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并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完善协调机制。

各高校要按照本科生不少于15元、专科生不少于10元安排年生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并纳入学校预算、专项单列、专款专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用房和场地,具有完备的健康、能力、人格、职业等方面测评软件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设备、器材、图书、期刊、音像等参考资料,并能够不断补充更新,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要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规定的最低要求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应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序列,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教学研究机构的学校,也可纳入相应专业序列。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应计算相应工作量。

在专业资格和培训方面,建议省教育厅出台专业人员的专业准入制度和要求,对专职人员专业化发展以及个人成长方面要有规划和督导。对兼职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等骨干学生的专业培训有待加强。目前社会上各种名目的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很乱且费用昂贵,建议省物价管理等部门联动予以整顿并在培训资质上予以规范。

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加强校园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形成咨询师全懂,党委副书记懂、辅导员基本懂,班主任略懂,学生有心理健康意识,后勤宿舍管理人员知晓,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老师了解的全员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局面。

本次调研发现,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5个省级基地和16个示范中心覆盖了全省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有效地整体推动了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与辐射效应,有利于全面提升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因此要充分发挥5个基地和16个示范中心在提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方面的培训、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加快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步伐

危机干预工作直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与成熟度,各校应确立危机干预的指导思想,以教育为主,重在预防,建立和强化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预防方面,要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信息管理,做好危机预警工作。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等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形成“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控制”的心理危机与预防工作机制;建立以辅导员、学生干部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及时、准确掌握并作出有效干预。加强信息管理:在普查后根据心理健康档案筛选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建立学生心理信息月报制度和突发事件即时报告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数据库,把临床咨询筛查出来的构成心理疾病诊断的,遭遇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的,性格长期孤僻的,学业、情感或人际关系等问题受挫的,环境适应不良的,以及出现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作为危机干预的高危人群和主要对象。

出台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并建立完备的危机干预体系,提高危机干预能力。建立学校、学院、学生、家长、社会医疗机构协同的危机干预网络,明确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和分级分类处理办法。强化危机干预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学生工作队伍、社区物业管理人员、学生骨干危机干预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有关人员的危机快速反应能力,挽救个体身心,维护学校声誉,加强校园和社会稳定。开展危机后干预,处理危机事件发生后涉及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和情绪反应,维护身心健康。

(四)要积极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在校大学生的主动求助意识

省内几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显现了学生求助意识的薄弱,对此学校领导、老师尤其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备感痛心惋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事、善事、难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咨询工作的普及宣传,并长抓不懈,推广富有成效的特色活动和典型经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心理健康和自我调节的意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异常心理,帮助大学生自主调整心理状态,维护心理健康,懂得哪些状态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予以缓解和解决,哪些心理疾病需要通过药物以及住院治疗。

【第2篇】关于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影响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因素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加之近几年,农村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了课程,培训了师资,加强了管理,进行了督导。可以说,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首先,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

其次,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再者,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家庭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在对部分家长中做了调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高达75%的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高达80%的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都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由此可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显得刻不容缓。

1、加强教育督导。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德育工作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当前,农村中学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把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好。

【第3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研报告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解我省高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16号文)的精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的意见,江苏省关工委、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在省教育厅有关方面协同配合下,组织开展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研。全省确定南京大学等25所高校参与调研,这些学校既有部属高校也有省属高校,既有综合性的本科院校,也有专业性的高职专科院校,高校驻地覆盖全省各地,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参与调研的高校关工委在学校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动员和组织本校离退休老同志,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在此基础上,我们召开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座谈会,听取调研情况汇报,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现将这项专题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看是好的,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进取,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不怕困难,善于合作,体现了较好的心理素质。但同时也看到,当代大学生,随着生源的独生子女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复杂多元变化,以及学生家庭成长背景、地域贫富的巨大差异和现代媒体的负面效应等因素影响,从中学门迈向大学门的青年学生面临着比过去时代大学生更多的现实问题,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因心理疾病导致休学、退学。在对大学生的各个年级段的分析中,几乎都发现有部分群体存在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的心理异常问题。据各校心理普查和日常心理咨询记录提供的资料,心理异常学生检出的比例,虽然差异很大,但平均达到5-7%,有些学校高达14%以上,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我省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异常和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同学中呈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发展性心理问题为主,障碍性心理问题次之。发展性问题以学习问题、适应问题、人际关系、贫富差距导致的心理问题及恋爱与性心理、挫折应对、毕业择业心理等问题为主;障碍性问题则以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成瘾(含网络成瘾)、物质依赖、性偏好障碍等神经症、心境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心理障碍为主。由于各个年级大学生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发展任务不同,各个年级大学生所显现的心理问题也各不相同。综合分析各校所提供的情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抗挫折能力差,引发压力难以适应症

现在校园里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代学生从小家庭娇惯,生活条件优越,被称之为“在蜜罐里”泡大的新生一代,家长花重金租房陪儿女读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就从客观上养成了这一代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下降,“郁闷”一词成了他们的常用语。与过去艰苦年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上有较大落差,造成在遇到竞选班干部落选、奖学金没评上、学习压力大等问题时,都会使一些学生烦躁易怒、自卑苦闷。此外,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由于大学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教师的授课方式常常会使许多学生不能认同。大学汇集了各地中学尖子,许多学子会因学业成绩不再显赫而产生自卑、焦虑和不适感觉,若迟迟不能调整,长期压抑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患。而目前有些学校对学生战胜挫折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也使这种状况的扭转迟缓。某大学一学生,来自苏北农村,中学的尖子生、三好生,性格内向,来上学的费用都是父母向乡亲们借来的,来校后学习适应能力差,成绩不理想,看到别的同学在外打工,执意想挣钱还债,种种压力逐渐使刚进校意气风发的他变得很郁闷、焦虑、烦躁,这些不良情绪积压爆发,情绪失常,导致狂躁症,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休学两年。

(二)、失恋等情绪困扰,诱发冲动控制障碍症

现在大学里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中年级学生就开始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然而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比较低,失恋问题突出。失恋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往往很大,不良情绪酿成的事件比较多。失恋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引发各种的心理问题,轻者荒废学业,重者引发校园极端事件。某高校曾发生一起因“三角恋爱”引发的凶杀事件。一女生因不能容忍另一女生接近其恋爱的男生,在某日中午趁该女生在宿舍熟睡时,用事先准备好的菜刀连砍十几刀致其重伤。强烈的嫉妒心使这女生丧失理智,成为一名杀人犯。有些院校中,由于相关心理知识的缺乏,婚前性行为引发的身心伤害也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此外,网络成瘾也是大学生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不少学生陷入网瘾,失去自控能力,轻者通宵熬夜,生活无规律,影响健康;重者导致学业荒废,精神恍惚,不能自拔。部分男生还开始出现离不开烟酒等物质依赖,成为各种各样的“瘾君子”。(三)、个性偏执、情绪敏感,易诱发孤独、失落症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在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自信偏执,易于冲动,随心所欲。这种特殊环境形成的个性造成人际交往能力差,少数学生因个性、价值观的差异等因素迟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群体而产生孤独感;交朋友特别是交异性朋友中喜怒哀乐的不成熟处理、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偏差导致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失落,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某校二级学院一名女生,个性偏执,心情孤傲,交一男朋友,一年后遭拒绝,情绪受挫,寝食难安,心理封锁,听不进任何规劝,终于悬梁自尽。

(四)、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引发烦恼、自卑症

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社会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富二代”、“官二代”等社会热议的问题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影响。来自贫困地区或家庭经济状况不如意的学生,与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学生彼此的认同度有较大差距,容易导致情绪波动、价值观的动摇改变,并加剧同学间的矛盾。对于贫困生来说,“富二代”的一掷千金很可能是一个刺激,并由此引发情绪反应或者人际矛盾。而有的“富二代”学生由于对贫困学生缺乏同情心,也可能会在朝夕相处中伤害到贫困生的自尊,引发人际纠纷,导致贫困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和加剧。

(五)、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引发焦虑、恐惧症

当前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市场经济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大背景下,青年群体面临着较重的生存压力、就业压力。不少毕业班学生有“就业综合症”,主要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急躁、心神不宁,以及达不到期望后的意志消沉和情绪低落。大学生一般就职期望值偏高,向往大城市,不甘心回小县城,同学间也必然会作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比较;加之,存在一些社会不正之风使学生看到录用人才的不公正,会使他们产生愤怒、不安、无奈、孤独等负面情绪。如果临近毕业而学校对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关爱忽视,将使这方面问题难以化解。

上述在现阶段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改善,将会影响一些学生一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否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有效的心理辅导,得以排解心理困扰,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近几年,我省高校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抓住关键环节,创新途径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许多高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机制,做到了思路清晰,要求具体,特色鲜明,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我省高校正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局部心理健康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工作模式上实现从重视个案心理疾患的治疗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转变,在教育方式上实现从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向综合的实践教育的转变。,省教育厅建立了5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基地,辐射与带动周边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6月,我省启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的遴选资助建设工作,遴选出16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省级示范中心予以重点建设。 11月,省教育厅成立了“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指导、评估、咨询和服务。一是建立健全三级组织网络。建立高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组织。各高校都落实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每个班级或系科中有一名学生作为班级的心理委员(或称心理保健委员、心理气象员等),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实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全校,覆盖全体本专科学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预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是组织领导机制。绝大多数高校成立了以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牵头,学生处、团委、宣传部、校医院、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事项,对重大问题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细则,指导日常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三是经费保障机制。参与调研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均能做到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全校每年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各高校之间差距较大,数额从2万到40万元不等,生均从1.5元至15元不等,其中三分之一高校能达到省教育厅提出的生均标准。参与调研的高校都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需要。许多高校还设有预约室、接待室、测量室、宣泄室、放松治疗室、生物反馈室、沙盘治疗室、观察室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高校均开设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南通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已经率先以必修课的形式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还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颇受学生欢迎。

(二)重视发挥专兼职队伍和“五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各高校均有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有的高校除专职教师外,各院系具备资质的辅导员老师全面参与,还吸收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士的资源,积极发挥关工委“五老”的作用,整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资源,提升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各高校至少配备有1名本科学历以上的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博士、硕士学位或具备较长的执业年限。4月,南通大学关工委建起了“谈心屋”,成为离退休老同志与大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交流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窗口。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省关工委、中国关工委以及全国和省各大媒体先后推广,报道了南通大学的经验,我省各高校关工委纷纷陆续建起了“谈心屋”。以“谈心屋”为桥梁,将高校离退休老同志的积极作用发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使心理健康教育多了一支队伍和力量。老同志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和政治优势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不拘形式的心理疏导和心灵抚慰,解读他们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难题,通过心理咨询、访谈、对话或座谈等形式,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吸取先进人物的人生经验,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研究我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社科、教育部以及省社科、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研项目,5个省级基地均建立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吸引了广大高校专兼职教师申报。我省高校在贫困生心理关注、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长。

(四)拓展工作时空,积极开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

大多数高校在个别咨询为学生服务方面,积极拓展时空,充分考虑学生接受咨询的及时性和便捷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保障学生能及时方便快捷地寻求个别咨询。许多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建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宣传网站,并不断更新,发挥网络及时沟通的优势,通过论坛、专业教师博客等方式,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接受心理咨询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讯和周到的咨询服务。苏州大学的4个校区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周开放时间达18个半天,并由原先在教学区域的设置转向进驻学生宿舍,让学生充分享受心理咨询服务的便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中心咨询室每周的开放时间计40余小时,包括晚上和周末时段。江苏大学的心理咨询室分布在各个方便学生的区域。扬州大学开通“扬州大学心情驿站”博客、“扬老师qq在线心理咨询”。中国矿业大学组织建立了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兼职教师为指导、大学生心理资助中心网络小组为主体的网络建设队伍,及时回复学生留言,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互动性功能。

三、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势头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稳步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各高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平衡,部分高校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大,支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费投入不足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据本次调研,我省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严重不足,最少的高校平均年生均经费仅1.5元,而较为充裕的高校年生均经费已达到15元,相差10倍。参与调研的学校有三分之二没有达到本科院校年生均不低于15元,高职高专院校年生均不低于10元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覆盖本专科生,还要覆盖研究生,而且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研显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受到重视,体现在专业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严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零开设。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又一共性问题。本次调研发现,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较多,如江苏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有5-6人,但有不少高校仅有1-2人,师生比仅为1:9000-1。xx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规定“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 xx年5月6日,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定岗、定编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工作人员与全日制在校学生比例不低于1:3000-4000”。我省不少高校还没有达到此最低标准。一些高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但缺乏专业资格。各校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待遇、职称和培训方面各有各的情况,如职称,有的归口管理,有的归属思政,有的挂靠教师,很多并无明确,以致这支队伍人员思想不够稳定。(三)高校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还不够规范、科学、有效,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尚未形成各界共识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比例虽然很小,但是影响很大,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如何规范、科学、有效完善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共性课题。另一方面,个别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发生以后,媒体在予以关注并报道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尺度和方式,以尽可能的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也是需要有关方面重视研究的课题。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动求助意识普遍薄弱

由于受多种因素包括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主动求助意识普遍薄弱。虽然全省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设讲座、选修课、活动体系建设、校内小报、宣传小册、广播网络等各种载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和咨询知识,个别心理咨询室设置由原来在校园僻静一角进驻学生生活社区,通过拓展时空,开辟网络新阵地等手段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专职、专业、专心”服务学生的做法,基础工作比较到位,但由于受“怕被别人觉得心理有问题”、“心理问题不是大问题”等想法的影响或由于相关心理学科普知识的缺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接受度仍有限,在遇到心理问题后的求助意识普遍薄弱。有的学生饱受心理问题困扰却无察觉,或者意识不到是心理问题;有的对心理健康的相对性、连续性、可逆性、动态性认识有误区;有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甚至抱有一定的偏见。

四、对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要进一步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大投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建议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卫生厅、团省委等多个职能部门进一步协同配合,切实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xx年2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xx年5月6日,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我省所有高校应积极贯彻落实上述文件,使全省高校都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各高校主要领导要定期听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题汇报,部署工作任务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有高校都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建设,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工作部门、宣传部门、人事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后勤保障部门、校医院等单位,以及学校关工委负责人为成员,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健全相关制度,领导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门机构,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并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完善协调机制。各高校要按照本科生不少于15元、专科生不少于10元安排年生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并纳入学校预算、专项单列、专款专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用房和场地,具有完备的健康、能力、人格、职业等方面测评软件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设备、器材、图书、期刊、音像等参考资料,并能够不断补充更新,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要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规定的最低要求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应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序列,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教学研究机构的学校,也可纳入相应专业序列。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应计算相应工作量。

在专业资格和培训方面,建议省教育厅出台专业人员的专业准入制度和要求,对专职人员专业化发展以及个人成长方面要有规划和督导。对兼职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等骨干学生的专业培训有待加强。目前社会上各种名目的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很乱且费用昂贵,建议省物价管理等部门联动予以整顿并在培训资质上予以规范。

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加强校园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形成咨询师全懂,党委副书记懂、辅导员基本懂,班主任略懂,学生有心理健康意识,后勤宿舍管理人员知晓,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老师了解的全员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局面。

本次调研发现,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5个省级基地和16个示范中心覆盖了全省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有效地整体推动了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与辐射效应,有利于全面提升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因此要充分发挥5个基地和16个示范中心在提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方面的培训、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加快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步伐

危机干预工作直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与成熟度,各校应确立危机干预的指导思想,以教育为主,重在预防,建立和强化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预防方面,要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信息管理,做好危机预警工作。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等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形成“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控制”的心理危机与预防工作机制;建立以辅导员、学生干部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及时、准确掌握并作出有效干预。加强信息管理:在普查后根据心理健康档案筛选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建立学生心理信息月报制度和突发事件即时报告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数据库,把临床咨询筛查出来的构成心理疾病诊断的,遭遇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的,性格长期孤僻的,学业、情感或人际关系等问题受挫的,环境适应不良的,以及出现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作为危机干预的高危人群和主要对象。

出台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并建立完备的危机干预体系,提高危机干预能力。建立学校、学院、学生、家长、社会医疗机构协同的危机干预网络,明确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和分级分类处理办法。强化危机干预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学生工作队伍、社区物业管理人员、学生骨干危机干预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有关人员的危机快速反应能力,挽救个体身心,维护学校声誉,加强校园和社会稳定。开展危机后干预,处理危机事件发生后涉及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和情绪反应,维护身心健康。(四)要积极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在校大学生的主动求助意识

省内几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显现了学生求助意识的薄弱,对此学校领导、老师尤其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备感痛心惋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事、善事、难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咨询工作的普及宣传,并长抓不懈,推广富有成效的特色活动和典型经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心理健康和自我调节的意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异常心理,帮助大学生自主调整心理状态,维护心理健康,懂得哪些状态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予以缓解和解决,哪些心理疾病需要通过药物以及住院治疗。

【第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参加了一学期的自我成长小组,每次都有或多或少的感悟和体会,只是没有很好地总结。现在写这份自我成长报告时,这个学期的活动情景又一次慢慢浮现在脑海中。

对于成长小组的活动,我都会尽量参加,参加这个活动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通过相互倾听组员的成长经历、分享自己的困惑、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我们不仅折射出自己在生活中的现状,也得到了更深入的分析和反馈。我们的小组也在不断活动的过程中建立了信任、自由的氛围。

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无论是作为一名心理老师,还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自己的问题都可能会对咨询工作产生影响。而对于我来说,我一直渴望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改变自认为需要改变的地方,解决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学习心理学专业是为了这个目的,参加成长小组活动也是为了这个目的。现在的我能够更加客观地来看待自己,能够静下心来仔细体会自己的感受,能够更加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角度出发,我形成现在的这种性格和行为模式,肯定和小时候的经历分不开。虽然我还不能很深入地找到根源,但回想小时候,我是那种什么事情都是由父母包办的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经历,也没有和其他同龄人一起撒欢玩的经验,从小印象最深的就是被反锁在家里和电视机作伴的情景。也许无形之中,这样的生活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

在小组成员们的分享、倾听和反馈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很自卑、被动的人。正因为自卑,在小组活动中,我总觉得大家都比我有能力、有思想,会担心自己说的没有深度,所以我习惯性地把自己藏起来,表现出来的是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不常反驳别人。其实再看生活中的我也是这样的,不喜欢和不熟悉的人多说话,可以一个人安静地待上很久,不善于拒绝别人、不善于反驳别人。在人多的时候会保持安静,不易被别人注意到。也许我还是渴望被人关注、肯定的,只是我不会表现得很积极,这也许是我的自卑和自尊之间的矛盾吧。

当然,只有认识自己肯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行动来改变。以前我经常是在脑子里想想要改变自己,但实际行动并不多。因为在行动之前我会闪过一些“我的行动是没有用的,没有效果的”的念头,这些念头会让我放弃自己的行动。小组活动不仅让我更深地认识自己,也给了我很多思考问题的新角度,给了我改变自己的动力和方法。在听过组员们的经历和分析后,我也意识到改变是需要更新自己和努力的。阿雅说的“拒绝别人也表明自己的强大。”地球说的“还没有达到我的底线。”狐狸说的“对我的好处是什么?”……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新的思维方式,而清芯在博客回复中提醒我在为自己找借口时,也让我有所思考。我的很多念头和想法其实都是自己不用行动改变自己的借口,会和我自己的期望有矛盾。但现在的我似乎有了一些变化。就像前几天,我趁着校长在我们办公室聊天的时候,提出工作太多,希望能少一些。虽然他没有直接给我答案,但至少我敢于提出来,也算是一点小小的改变吧。希望下个学期能继续和大家分享我的改变。

自我分析到此结束,另外还想说的就是对于小组活动的参与程度,我自认为是更博最不积极的那一个,也许是因为很多东西我在体会,但当我坐下来要写的时候却感觉有点无从下笔,所以每次都是半途而废。也许也是因为我的认知问题,有时会觉得在小组活动时收获很多,但离开这个环境回到生活中,又会出现自我否定和消极的想法。不管怎样,改变是困难的,反复也是存在的,想起以前经常和同学开玩笑说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用来勉励一下自己。

最后,感谢大家的分享和帮助,每个组员的倾听让我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大家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困扰,让我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有了新的突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第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报告

摘要:人生的过程总是充满了喜怒哀乐。我已经踏入人生第20个年头了,借心理健康课的这次作业,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如何进行情绪的调控,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如何塑造和培养人格和意志品质。家庭、学校、教会生活的体验,形成了今天的我。在每一段成长历程和人生经验中,每一步成长都是我学习积极面对人生的机会。我是如何生活到现在的,我的现在如何,以后怎么发展,回答好这些问题,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发展都很重要。

自我分析(一)发展史之高峰低谷

个人发展史的过程为:

1、开始对社会、人文、科学等有一个简单的接触,学会了基本的知识,了解了基本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和基本的道德准则的选择等。

2、开始规划并努力实现梦想、愿望,并懂得如何正确地选择生活方式。

3、发展潜力和提高专业技能;尽量多方位发展个人能力,在挫折和成功中学习并提高自己。

4、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个人精神生活,丰富个人情感等,包括注重在健康、文化、家庭、朋友、特长、交流和沟通等方面的个人发展。

5、增强自我认知,取得个人生活的控制力和自我智慧的实现。我想我的发展史高峰是在初中阶段吧,那时的我已经慢慢地开始理解父母的艰辛,了解父母的难处和不容易,不再和父母斗嘴,不再叛逆,不再惹他们生气,学习也更上一层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到如今,自我感觉低谷就在高中阶段了,那时的我从熟悉的地方搬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面对不一样的新世界,完全不知所措,迷失了动力和目标,尽管最终的努力使自己找回了状态,但始终都觉得是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点遗憾,这也使自己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和成功。

(二)意识到自己成为成人

开始意识到自己成为一个成人最初的感觉是在初中阶段,当时父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现在已经快16岁了,应该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吧。当时一听这话瞬间觉得自己似乎真的长大了,该懂事了。其实真正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成人的时候便是自己18岁生日的时候吧,说也奇怪,仅仅一天之隔,18岁前和18岁后就是不同的两种感觉,从此肩上无形地多了一种压力,不,是责任感。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再也不要让父母为我操心,我给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安心、放心、舒心、宽心、关心。而体现我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完成常规性的日常工作,并且进行复杂思维的工作;富于冒险、敢于竞争,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并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能克制自己冲动的想法和行为。感情明确,热爱家人,朋友,懂得谦让,不会随情绪办事情等等特点。

(三)的五个品质

我觉得应该是积极、乐观、有耐心、幽默、虚心。

在我看来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乐观的心态,在经过人生最低谷之后,在我看来,一切的问题都不值得一提,自然,这就造就了我乐观的心态,成为了我最引以为豪的优点。我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乐观地应对。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会固执己见。活泼好动,为人幽默,在集体中比较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

(四)心目中的英雄

在个人兴趣爱好上,我喜欢音乐,但只是喜欢,从其中获得快乐,并没有太多的奢望和梦想,我认为一个人喜欢一种东西,并不是极力地去追求和崇拜,而是从中获得一种心灵及精神上的养分,从而获得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我有两个偶像,一个是拥有亿万家产却始终靠自己努力奋斗的香港影视歌三栖明星——林峯,一个是新加坡歌手,新四大天王之一,金曲奖歌王——林俊杰。毋庸置疑,他们都有惊人的天赋,而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他们光环背后的努力奋斗和一次一次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最终功成名就。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是谣言的光环,而是一种坚忍不拔,勇敢向前的毅力和决心。我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但最终走向成功、“功成名就”。

(五)基本人生观

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无论是在高中,还是现在的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我读很多书,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然后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到,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好处,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自己。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努力为社会,集体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自身不足、他人的批评意见

自身的不足:一、没有自信,很多时候开会时,都要求大家尽力地想出办法和方案,即使我想出一个方案,但由于没有自信,也只能默默地听别人在那儿侃侃而谈,这就导致了朋友都说我仅仅是去凑数的,在我这里没有寄予多大的希望。二、压力很大时,会过度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特别表现在考试前。现实中,考虑的东西太多,往往把简单的事情考虑的太过复杂,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反而产生了副作用。自然,这些不足我已经慢慢在改进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就能逐步摆脱他们,使自己更优秀。

最后来个总结吧,我认为每个人通过写这篇报告都再次了认识了自己,其实这个对于自我的分析还是很必要的,不断的完善自我才是美满的人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我还是有收获的。我一直觉得,我的心理很健康,尽管进入大学以后,各种问题都涌到了面前,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我在一次次困难挫折面前,学会了如何坚强,所以在短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发现并解决了自己原来的心理障碍。发现问题总是比憋在心里不知道,不疏导好。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与人相处中,知道了该如何来发现,疏导,防范这些心理障碍,快乐地度过这四年以及以后的时光。不过我知道我还只是学了些皮毛,懂了那么一点点,我更想知道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方法和一些关于人际交流的实践性的技巧的知识。这些实践性的知识很实用,也能和理论结合。多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示例来加强理解和应用。非常感谢同学朋友的关心和老师对我的教导,我也会继续努力完善自己的!

【第6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改报告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改报告

为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促进同学们陶冶情操,建立自信,塑造健康自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心理素质,调动学生感恩生活、接纳自我,追求成功的积极性、主动性,拥抱感恩心态,塑造成功模式的信念,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会感恩、自我发展、追求成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根据学校20xx年“x.x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的文件精神,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于x月份开展了以“感恩-成功stlye”为主题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此次系列活动,在班级同学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了全院师生的热烈欢迎,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取得圆满成功。

一、活动概况

(一)开展寻找“最美大学生”活动

我院正在开展寻找“最美大学生”活动,通过讲故事、作报告这种直接而有效的方式,让同学讲述自己或身边的人的感人故事,引起同学共鸣,激励学生成长!通过这些方式,让我们身边更多的人意识到“最美大学生”不是很难发现,自己也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最美大学生”,让我院学生拥抱感恩心态,塑造成功模式的信念,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健康成长。

(二)开展土建院心理主题班会活动

我院开展土建院心理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感恩生活,追求适合自己的成功style,并进一步增强我院学生班集体凝聚力,促进优良班风、学风创建。首先,各参赛班级在本班自行开展,并做好活动记录,然后各班级的心理委员代表各自班级的开展的班会在x月x日在xx楼xxx做ppt汇报演讲。我院xxx老师,校心理中心主任xxx等人作为现场评委嘉宾,最终xx给排水科学与工程xxx,xx道路桥梁技术工程x班xxx,xx土木工程x班xx才等x人获奖。

(三)开展土建院原创微博征集活动

我院“原创微博征集活动”,从起初初的征集,到五月底的评比,历时几个月,期间征集了同学们大量的原创微博,唤起我院学生对心理健康、快乐梦想,感恩与成功的关注,增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人格完善。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老师xxx,万珊等对此次活动进行评比,最终xx建筑学x班xxx,xx工程管理x班xxx,xx城乡规划xxx等xx名同学获奖。

(四)举行“跳”出快乐,“毽”康生活活动

为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团体体育活动当中,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让大家走出教室和宿舍接受运动的快乐,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本次活动主要是以跳绳和踢毽子两项比赛项目开展,其中跳绳分大小绳,踢毽子分单踢和盘踢,该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参加的积极性都很高,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的,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出网络,关怀身边的人,学会感恩。

(五)开展留级生团体辅导

为激发留级生的学习热情,x月x日晚,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邀请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武厚老师来开展团体辅导。团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同学都表示会重新振作,好好学习,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二、出现的问题及对应措施

1、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活动开展期间,班级心理保健员与学院心理素质发展部干部之间有时沟通不够,出现了工作的重复和间断。

2、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活动延续的时间相对较长,到了活动后期,学生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尤其是各班心理保健员出现了一些疲于应付的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加强沟通,完善激励措施,为今后开展类似工作总结出了宝贵经验。

小结:

此次活动开展期间,虽然我们在工作中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面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及时改进和总结,也不失为一种成长。总的来说,对于20xx年“x.x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我们学院的同学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和成长,更让大家懂得感恩,懂得父母、老师、朋友为我们付出的汗水和努力,让我们明白心怀感恩之心,将走向成功的道理。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dm2qmp.html
专题